分享

不同的红楼梦 不同的插画对比欣赏

 碧纱笼 2011-10-07
不同的红楼梦 不同的插画对比欣赏


看小说我是不大注意人物外貌描写的,但有时看了一些好的连环画或插图,小说中的场景、人物形象一下子真切了好多。改琦的《红楼梦图咏》就是这样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上次回家,翻箱倒柜的时候偶然发现一本旧得不成样子的红楼梦,第一次看到那些典雅精美的插图,惊叹不已,父亲告诉我那是清代改琦的作品。改琦这个名字,当时我是一无所知的,所以过几天便忘了,后来在跟父亲的通话中再次问起才记牢的。后来上网查了一下,才知道他是回族人,清代一位很重要的画家,大略情况如下:   

改琦,江苏人,是清末著名的诗人和书画家,他工于山水、花草、虫鱼,还擅长仕女人物画和儿童风俗画,《百子图》是其传世名画,他的后人继承了家学,在绘画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改氏父子因其绘画别具特色,形成了“改派”风格,在书法方面也有很高成就,著名作品有《红楼梦图咏》、《纨扇仕女图》、《四季美人图》、《扑蝶图》等。   

也许作者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留下的作品应给我们带来什么。上次不系舟在这儿帖了张《黛玉小像》,其实就是《红楼梦图咏》中的一幅,遗憾的是大多数版友似乎并不太感冒,“什么?!这就是林MM?”这是大多数人的反应。看到版友大失所望,我也不禁大失所望。鲁迅在《花边文学》中提到:

譬如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梅兰芳早年曾根据《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的情节编演京剧《黛玉葬花》。旧时照相馆常挂有他演此剧的照片。)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但试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罢,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的读者的心目中的林黛玉。

可能确是因为时代变迁的原因,现在读者心目中的林黛玉并不是改琦所画的样子,但我认为这种失望的反应透视出来的大概并不仅仅是不同时代审美观不同那么简单,我觉得这至少表明大多数版友对中国传统绘画一无所知,对国画艺术的鉴赏能力也相当初级,由此推及,我不敢肯定当前我们这儿还有几人懂得欣赏敦煌的壁画和雕像——那些让世界震惊的艺术瑰宝。

《红楼梦》被称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我总觉得缺乏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是很难深入理解和掀赏红楼梦的。当然,《红楼梦》的博大使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点滴的感悟,并不是说每个喜欢《红楼梦》的读者都需要深入理解它,但起码,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应该在自己的民族文化面前表现得过于无知,我知道这样说会让很多人愤怒,我也已经做好挨砖头、鸡蛋和烂水果之类的准备:)   

扯的太远了,回过头来说说我对《红楼梦图咏》的一点感受。要把看画的印象恰切的表达出来对我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从小到大家里挂满了画,摆满画集画册、绘画杂志,但小的时候父亲并不欢迎我去碰那些东东(也许是我那时学习情况老让他担忧的缘故),大了却忙于生计终年四处奔波,压根就没什么时间和心情去碰。其实说到评画,我是绝对说不出个所以然的,所以还是跟同样深受好评的戴邦敦的作品作一下简单的比较说点自己的感受罢。在没看到改琦的插图之前,我有一本戴邦敦的《红楼梦人物百像》,画得着实不错,尽管作者自称画匠,但他挥洒自如的造型能力还是让我极为佩服,这些作品线条准确、洗练而有力,就画工而言这套画作几科无可挑剔,可以说,作者白描方面的基本功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但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以形写神”,这是晋代画家顾恺之首先提出来,也基本上确立了中国艺术神高于形的美学观。而我觉得这正是戴邦敦所不及改琦的地方。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用白描,这种画法,全凭线的虚实刚柔、浓淡粗细来体现物体的不同质感和变化。他们所表现的也都是《红楼梦》一书的人物,而这些人物都不是一般的市井俗物,在总体上他们处于那个时代的“上层社会”,养尊处优而又有良好的文化思想修养,所以画的成败关键便在于能否把他们那种优雅超凡而又纤弱的贵族气质表现出来。现在比较一下两张画(同是黛玉):

戴邦敦所画的黛玉

改琦所画

加入日期:2004-12-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