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儿园教学内容怎样从“本本”走向“生本”? 2009-8-22 11:22:16

 平平网 2011-10-08
幼儿园教学内容怎样从“本本”走向“生本”? 2009-8-22 11:22:16
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  如何避免核辐射  2011年各省高考信息  汇集中国最好的大学和专业
  .
      我国著名的幼教专家陈鹤琴先生早在八十多年前就一再强调“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尽管课程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指教材,但已经出版的一些幼儿园课程文本(俗称教材)确实对幼儿园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因为这些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而且一些出版的教材,因为有幼儿教育专家的智慧,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做基础,操作性也比较强,还是比较适合一线幼儿教师使用的。但是,如何利用这些教材,如何对筛选的内容(本本)做恰当的处理,从而使其符合现实中的幼儿(生本)的需要呢?
       首先,吃透教材,运用课程理念分析教材
      例如: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叶圣陶的这首诗,多少年来,被一代一代的孩子们传颂,每每读起,我们总会沉浸在浓浓的童趣与无限的想象中。有一位刘老师,在散文诗欣赏活动中选用了这首经典诗。和着优美的音乐孩子们欣赏着诗歌,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刘老师说:“我们每天都看到蓝蓝的天,谁能用‘蓝蓝的天’说一句话?”孩子说:“蓝蓝的天上有一朵朵白云。”“我坐上飞机就上蓝蓝的天。”这时,东东忽然想起了什么:“不对,蓝蓝的天不是白天吗,白天怎么能看到月亮和星星呢?”“对啊,白天没有见过星星和月亮啊”“肯定是诗歌写错了”“不会,老师说的怎么会错呢?”尴尬中刘老师表扬了东东会动脑筋,用“下次我们再查查资料”匆匆结束了这次语言活动。
       案例中的刘老师选用了经典的诗歌做教学内容,可在使用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可见再经典的教材,也不能因“本”就“本”。所以,当我们拿到一份现成的教材时,我们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设想作者的意图,挖掘文本中的重点、难点。《小小的船》是一首经典幼儿诗,诗歌短小简洁,全诗语言富于韵律与节奏的美感,同时又有着画面的光感与色彩,初读这首幼儿诗歌时,我们也许也会发出和东东同样的疑问:既然有月亮和星星,那么诗歌的背景一定是在晚上,而“蓝蓝的天”常被用来形容白天,晚上怎么会看到“蓝蓝的天”呢?难道真的是叶圣陶老先生的笔误?如果是有这样明显的谬误,早应该指出纠正了。然而当我们再细细诵读、品味,就会感悟到作者把月牙儿想像成小船。船应该在哪里?当然在水中。又由于这是月亮船,自然在天之水中,那么把浩瀚的星空设想成大海是再贴切不过了,大海是一片辽远深沉的蔚蓝色,而闪闪的星星照耀下如大海般“蓝蓝的天”,不正是作家隐喻的意境所在吗?所以我们在拿到教材后,就应该反复诵读并品味这首作品,就会发现这“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恰是意境与难点所在。如果刘老师在拿到教材时能关注到这一难点,在后面预设的教案中能关注到,并用散文诗化的语言,引领孩子们体会,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其次,按需选用,适当调整教材。
      尽管教材已经集中了专家的智慧,但是,再好的教材,也未必能拿来就用,也需要经过实践的二次加工,不能盲目崇拜专家意志。
例如:《三只小猪》的故事内容是这样的:三只小猪要去游泳,猪妈妈说:“宝宝们,千万要记住回家的路。”一只小猪说:“我记住了,路边有棵大树,树下有只胖河马在乘凉。”另一只小猪说:“我记住了,草地上有一群小鸡在找虫子。”最后一只小猪说:“我记住了,河边有一只大鳄鱼在晒太阳。”游完泳,该回家了。可是,晒太阳的大鳄鱼、找虫子的小鸡、还有乘凉的胖河马都不见了!三只小猪迷了路……“呼噜、呼噜,我要回家!”“呼噜、呼噜,我找妈妈!”还好,听见它们的哭声,猪妈妈跑来了……
      在准备讲故事的时候,教师发现故事中的“胖河马”“大鳄鱼”这些动物对小班孩子来说太陌生,如果用孩子们熟悉的动物来替代原来的动物,这样故事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而且,这则语言活动,关键是让孩子们讲出“小猪为什么会迷路?”“怎样做才不会迷路?”因此,改变故事中的角色,不会影响这个大目标。而且原故事中小猪记的内容太复杂,句子太长,不利于孩子们理解,于是教师教师就删繁就简,保留了故事的关键部分。
      改变的故事为:三只小猪要去游泳,猪妈妈说:“宝宝们,千万要记住回家的路。”猪哥哥说:“我记住了,路边有只小白兔在玩球。”猪弟弟说:“我记住了,草地上有一群小鸡在找虫子。”猪妹妹说:“我记住了,河边有一只小乌龟在睡觉。”游完泳,该回家了。可是,睡觉的小乌龟、找虫子的小鸡、还有玩球的小白兔全都不见了!三只小猪迷了路……“呼噜、呼噜,我要回家!”“呼噜、呼噜,我找妈妈!”还好,听见它们的哭声,猪妈妈跑来了……
当然在改变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握教材的关键点,而不能因为改编而使原有教材失去了本身的教育价值。
       第三, 关注幼儿经验,动态运用教材
       案例3:故事《蚂蚁飞上天》为大家所熟悉,是一则经典教材,教学活动前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与预设。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时 ,教师请孩子们想办法“怎样帮助蚂蚁飞上天”?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心远小朋友大声说:“老师,蚂蚁有几只脚?”,全班孩子为之一愣,他们的眼睛朝老师看去。这个说“蚂蚁那么小,它有几只脚?”那个说“可能跟兔子一样有四只”……面对孩子们的疑问,教师将故事图片放到了语言区,带着孩子们到户外抓来了蚂蚁,把蚂蚁放到设置好的投影仪上,孩子们看着放大了的蚂蚁开心的数了起来“1-2-3-4-5-6”声音既响亮又带着喜悦,他们眼睛发亮,小脸涨的通红,激动地说:蚂蚁有六只脚!这时教师把蚂蚁放回到了自然角,自由活动时,有的孩子围在自然角讨论不休,有的三五成群在语言区继续讲述着“蚂蚁飞上天”的故事。
        由此可以看出,当我们在执行教材的时候,必须关注教材外的生命体---幼儿,     教师要正视现实中幼儿出现的情况,灵活的执行。此案例中,尽管教师对本次语言讲述活动,作了充分的预设,然而在实际展开教学时,却节外生枝出现了“蚂蚁有几只脚”的问题。这时教师智慧的将看图讲述的图片放在语言区内,让幼儿随机选择时间讲述,达成本活动目标;同时教师带着孩子们去户外抓蚂蚁,并利用实物投影仪“数蚂蚁的脚”来满足幼儿的兴趣,正是教师灵活的处理,使得本次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即时兴趣又达到了原有的教育目标,取得积极的效果。
        最后,以上我们针对教师使用教材的问题,做了论述,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从大量的教材中获得课程内容是一种选择课程内容的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课程内容偏向“本本”,而忽视现实中幼儿的生活、活动,忽视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所获得的鲜活的直接经验与亲身经验,会造成一种静态的课程,一种无“人”的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