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第一问:我从哪儿来?

 昵称936669 2011-10-08

人生第一问:我从哪儿来?


 
 

 

策划人小语

 

“我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想必小时候大部分孩子都问过。那时,父母觉得难以启齿,会编造出各种离奇的故事来搪塞孩子的好奇心。其中最经典的版本,莫过于父母煞有介事地回答:“你是从垃圾箱里捡来的。”

 

再想起这个离谱的答案,总会觉得啼笑皆非。但如今,“捡来的一代”也开始生儿育女了,当他们的孩子怀着同样的好奇心问同样的问题:“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作为大人的你,是觉得尴尬还是坦然?你又会如何回答?

 

是用编织的童话故事给孩子一个美好答案?是用深奥的科普知识给孩子一个科学答案?还是有意逃避,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

 

父母各种各样的回答是否能让孩子满意?而看似简单提问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含义?面对孩子的人生第一课,本刊教你如何上得精彩。

 

下面是编辑在微博上搜集的来自网友的童年回忆。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捡孩子”的说法立刻变得丰富多彩—简直一个比一个离奇!

 

关于“我从哪儿来”的悲催回忆

 

网友“糖糖”:小时候我妈说我是从河里捞上来的,与蝌蚪共舞,那时的我一直以为我妈妈是青蛙!

 

网友“小米milk”:爸爸在妈妈身体里撒了一粒种子,种子慢慢在妈妈的小房子里长大成小baby。原来我就是一粒种子啊,而且施的不是肥,是奶!

 

网友“刀见笑”:我爸的回答太玄幻了,居然说我是从“月亮上”来的。后来我看了电影《超人》后结合自己的“离奇身世”仰天长叹:“为什么是月亮,而不是氪星呢?”

 

网友“春天”:我妈妈竟然说我是从树洞里掏出来的,那棵树就在我外婆家附近,搞得我小时候天天吵着去外婆家,然后跑到那棵树那儿,探着头一直在里面寻找亲生父母。

 

网友“走路去西藏”:我父母太可恨了,从来都没正面回答我!问妈妈,她说问你爸去,你爸生的你;问爸爸,说问你奶奶去,你奶奶生的你爸……最后我彻底糊涂了,直到初中才知道真相。

 

网友“没$时间多”:小时候看《西游记》,我幻想自己可能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因为我妈说我是他们某天下班回家路上捡的。我特意确认了一下当年他们捡我的那条路,一看是泥地,就知道自己不会像孙悟空那么有出息了。

 

……

 

专家点评

 

想想父母当年的这些回答,你觉得可笑吗?答案虽然五花八门,但没有一个父母说了实话。而父母这样开玩笑的回答,会让单纯的孩子觉得被欺骗和愚弄,从而在感情上受到伤害。

 

事实上,孩子与父母是独一无二的连接,如果孩子觉得自己不是父母亲生,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会让他们对生命没有珍惜心理;而父母如果回避回答,也会让孩子永远搞不清楚自己的家庭关系,从而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不安全感,对孩子的性格塑造形成负面影响。

 

同一个问题背后,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需求。如今,“捡来的一代”为人父母后,又能否让自己的孩子满意?

 

“捡来的一代”:越说越迷糊

 

故事1  简单的是孩子,复杂的是成人

 

妈妈/钱鹃  孩子/晓琪,3岁

 

这天,3岁的儿子晓琪第二次问我:“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

 

晓琪第一次问我时,我根本不知如何回答,就说:“晓琪,我们今天要去游乐园,你准备好了吗?”儿子一听,便乐颠颠地换鞋去了。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次,晓琪一边吃着冰棍,一边抬头问我,眼神里有上一次被我“应付”之后的不甘心。

 

想起小时候,妈妈说我是从卖麦芽糖的老头那里捡来的,对此我深信不疑。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每次看到卖麦芽糖的老头经过时都会吓得哇哇大哭,生怕他把我抱走。这样的童年阴影,让我明白,我不能再用类似的答案伤害孩子。

 

于是,我认真地回答:“你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边说边指着肚子上的刀口,“你看,你就是从这里钻出来的。”

 

“那我又是怎么钻进妈妈肚子里的呢?”晓琪用手摸了摸我肚子上的伤疤,继续问。

 

我镇定了一下,仔细想了想说:“爸爸的身体里有许多小蝌蚪,这些小蝌蚪叫做‘精子’;而妈妈的身体里呢,有个小泡泡,叫做‘卵子’。当这些小蝌蚪遇到小泡泡时,就会争先恐后地冲向小泡泡。最后,那个身体最强壮、反应最灵敏、跑得最快的小蝌蚪冲到了小泡泡跟前,一下子钻进了小泡泡的身体里,然后它们俩就成了一个整体。接着,它们一天天长大,就长成了小小的你。等到10个月的时候,妇产科的大夫就在妈妈肚子上划了一刀,你就出来了。”

 

一口气说出这样的答案,连我都佩服自己,简直比生理老师讲得还要形象生动。但看着晓琪那双迷茫的眼睛,我真怀疑他听懂了没有。

 

但晓琪显然已经没耐心听我讲了,摇摇摆摆地去玩托马斯火车了。

 

专家点评

 

晓琪妈妈的回答可谓做了充分的准备,还用了蝌蚪和泡泡这样形象的比喻。然而,看似科学合理的回答,只是满意了父母,对3岁的孩子来说,这样嗦繁杂的回答,并不是他们想要的答案,他们也消化不了,晓琪妈妈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是人类永恒追求和探索的哲学问题。一般来说,孩子在3岁左右由于自我意识的萌发,开始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对自己的起源产生好奇。这种好奇是本能的对生命的探索。孩子所问的问题是单纯的,那么父母的回答也要单纯。父母应遵循的原则是,不要回避问题,不要搪塞孩子,不把问题复杂化,用充满爱的肢体语言和温暖的话语给孩子一个简单说明即可。

 

故事2  让孩子了解亲密的家庭关系

 

妈妈/伊莲  孩子/双胞胎团团、圆圆,7岁

 

3岁,圆圆问我:“妈妈,我从哪里来?”

 

我想了一会儿,发挥自己的想象说:“你们两个原本都是天上的小天使,每天穿着白裙子,戴着花环,整天在天上飞??”

 

“原来我们是小天使啊。”团团在一边感慨。

 

“妈妈特别想要个小孩,就向仙女姐姐祈祷,因为妈妈的学习成绩特别好,于是仙女姐姐就赏赐了两个小孩!于是你们俩就来到我们家,做了我的孩子。”我说。

 

两个孩子听得很高兴,而我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看着自己编织的美丽童话,在两个孩子身上熠熠生辉,心里得意极啦!

 

4岁,团团说:“妈妈,我在幼儿园的好朋友朵朵说她妈妈的肚皮上没有疤痕,她太可怜了,竟然不是她妈妈生出来的!”

 

“没有疤痕就说明她不是亲生的?”我有些茫然地问。

 

“是你说的嘛!仙女姐姐用仙棒一点,小天使就钻进了妈妈的肚子里。然后大夫用手术刀划开肚皮,小孩就出来,于是妈妈的肚皮上就有一道疤痕。”两个孩子争着回答。

 

我被说得哑口无言,差点掉进我自己设的美丽陷阱。

 

5岁,圆圆说:“幼儿园里的毛毛竟然说小孩子不是天使变的,是猴子变的,他真是太傻了!”团团也跟着说:“幼儿园里的壮壮更傻,他说他是从蛋里孵化出来的,那,那,那他妈妈不就是老母鸡了?哈哈哈!”

 

我在一旁,也跟着傻傻地听、得意地笑。庆幸自己编织的童话,还在美丽地继续。

 

6岁,圆圆问:“妈妈,你为什么要跟爸爸结婚?”

 

“因为我喜欢他,就跟他结婚喽!”

 

“那你为什么不跟姥姥结婚?”

 

“女的必须找个男的结婚,这样将来才能生小孩。”

 

“可你不是说,只要妈妈聪明,仙女姐姐就会送孩子的吗?爸爸又不是仙女姐姐。”

 

“不是……”

 

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我一下子变得晕头转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无法控制局面,我到底该不该继续讲下去?又该怎样继续讲下去?

 

专家点评

 

对于3岁的孩子,童话式的回答的确美好,让孩子充满想象和温暖。对于“我从哪儿来”的问题,父母的回答应该力求简单、自然、直接,不要随意夸大或者虚拟。

 

孩子到了6岁,会对家庭关系的排列产生好奇。此时,你可以说:“姥姥生下妈妈,妈妈生下了你。”“那爸爸跟我们有什么关系?”“爸爸跟你有血缘关系,你是由爸爸妈妈共同生下来的,是我们一起给你的生命礼物。”要让孩子在了解家庭关系的同时,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爱的氛围。

故事3  给性器官以正解

 

爸爸/伟强  孩子/豆豆,5岁

 

女儿豆豆小时候,我们都是用大澡盆给他洗澡。夏天到了,豆豆5岁了,于是我决定让她用淋浴洗澡,而且由爸爸带着他洗。

 

有一天洗澡,豆豆往身上抹沐浴露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就问:“爸爸,为什么你这里和我不一样,这是什么啊?”

 

爸爸当时就觉得很尴尬,因为豆豆指的正好是他的阴茎,这个部位该怎么回答呢?爸爸冷汗直冒,想了半天,只好说:“是??是小松鼠。”

 

“那我为什么没有小松鼠?”豆豆又问。

 

“快洗吧,洗完就能去看动画片了。”爸爸只好用豆豆最喜欢的动画片来打岔,生怕她再问。

 

没过几天,一家三口去动物园玩。一只可爱的松鼠出现了,转眼又跑得无影无踪。豆豆左等右等就是找不到小松鼠,她急了,就对爸爸说:“爸爸,你不是有小松鼠吗?快拿出来啊,给我们看看。”

 

爸爸当时就得说不出话来,真想钻进地缝里。心想以后对女儿的问题绝不能再如此随便和简单化处理。

 

有一天看《动物世界》时,豆豆突然又问:“爸爸,我是从哪里来的?”

 

爸爸想了很久,耐心地回答:“你是爸爸的一粒种子,我把你放到妈妈肚子里的小窝里,然后等着你慢慢长大,最后医生把你取了出来。”
看着豆豆满意地点点头,爸爸心想,这样回答总没错了吧?

 

转眼间,秋天来了,爸爸妈妈带着豆豆去郊外踏青。在草地上,豆豆和几个小男孩玩得特别开心。于是,豆豆和爸爸说:“爸爸,你可以给我生个弟弟吗?”
“这个得问你妈妈同意不?”爸爸笑着回答。

 

此时,豆豆若有所思地问了妈妈一句:“妈妈,爸爸还有种子吗?”

 

妈妈晕了,豆豆的这些问题,到底该怎么回答呀?

 

专家点评

 

在民间,很多父母对性器官都有不同的俗语称呼,父母因为尴尬说不出口,就用“小松鼠”和“种子”来代替回答,从而闹了不少笑话,让人不禁捧腹。

 

其实,当孩子问大人这些问题的时候,是很纯真自然的。父母大可不必感到尴尬,千万不要把问题夸大或者曲解,而要用最真实、准确、自然的称呼表达出来。并且要让孩子知道,性器官是我们的私密部位,轻易不要暴露出来。

 

“我从哪儿来”的问题看似简单,背后却是孩子对自我认知的开始。这样的问题也许因人而异、因家不同,并无标准答案,但却值得父母深思。因为在这个问题背后,体现出父母的责任感、儿童性道德的规范以及爱的教育。让我们来看看两位专家是如何做的。
专家的回答:把复杂变简单

 

故事1  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态度

 

文/简艺(高级育婴师)

 

女儿一出生,我们就对她进行“抚触”—亲吻和拥抱,让女儿体验被爱的感觉。我们和女儿一起洗澡,从不回避我们的身体,坦然地告诉她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只是在女儿稍大一点的时候(两岁左右),告诉她只有在家里可以这样,是不可以和其他人随便说的(隐私概念)。为了让女儿从小对生命有初步的认识,对“性”有初步的理解,我们有时间就带她去接触自然,看有关动植物的书籍和电视节目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有意识为女儿做的“功课”。

 

女儿3岁的时候,问我:“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

 

看着女儿天真好奇的样子,我把她搂在怀里说:“你是爸爸妈妈的女儿,是爸爸妈妈生的你呀。”女儿看着我,若有所思的“哦”了一声。我接着说:“妈妈是姥姥姥爷的孩子,是他们生的妈妈。”女儿好像懂了似的说:“那爸爸是爷爷奶奶生的。”我亲了女儿一下,说:“对啦,宝贝真聪明!”女儿得到了肯定和充满爱的亲吻,满脸幸福,蹦蹦跳跳地去玩儿了。

 

女儿5岁的时候,问我:“妈妈,你和爸爸是怎么生的我呀?”

 

我反问道:“你说呢?”女儿摇摇头说:“不知道。”

 

我停下手里正在做的家务,蹲下来拉着女儿的双手,看着她的眼睛,认真地说:“妈妈可以告诉你,但不知你能听懂多少。”我拉着女儿的手,走到煤气灶上正在烧的水壶边,说:“水壶为什么要冒热气呀?”女儿回答道:“不知道。”

 

把水变成水蒸汽的物理过程简单讲述了一遍,然后问道:“听懂了吗?”“不懂。”女儿一脸困惑。

 

我把女儿搂在怀里说:“你慢慢长大了,想知道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了,说明宝贝很爱学习,真的很棒。不过,别看妈妈这么大了,其实不懂的东西也很多。宝贝现在5岁,如果妈妈给宝贝讲20岁才能听明白的事情能行吗?”

 

女儿摇摇头说:“不行。”我又说道:“宝贝,你是爸爸妈妈的好女儿,我们都爱你。有什么问题你还可以问,只要你能听懂,我们都会告诉你答案的。”我紧紧地抱了一下女儿说:“好了宝贝,快去玩儿吧。”

 

女儿7岁的时候,我们给她买了一对小仓鼠。不久4只小仓鼠出生了。女儿好兴奋,放学后就跑去看仓鼠妈妈如何给小仓鼠喂奶。当小仓鼠能自己吃东西时,仓鼠爸爸又和仓鼠妈妈有“性”动作了。有一天,女儿看到仓鼠爸爸紧紧抱着仓鼠妈妈的头部在用力,就拍着笼子大声说:“反了!反了!你这样是生不出小仓鼠的!”

 

我和她爸爸在一旁先是一愣,接着相视一笑。让许多父母难以回答的性问题,女儿就这样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从女儿出生至今我们为此做的“功课”初步看到了成果,我们为女儿的成长感到欣慰。

 

父母对性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态度。父母把性看成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孩子对此也会表现得很自然。

 

故事2  用图画来表达性

 

文/胡萍(儿童性教育专家,著有《善解童贞》)

 

儿子3岁的时候,曾问我:“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当时我很直接地回答:“你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儿子没有继续追问。
儿子4岁的时候,突然又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了:“妈妈,我是从你肚子的哪个地方生出来的呢?”

 

我是剖腹产,立即亮出生产后留下的疤痕:“从这里生出来的,当你在妈妈肚子里长得很大了,医生就从这里把你取了出来。”儿子非常满意我的回答,每天晚上都要来摸一下他出生时留在妈妈身体上的疤痕。

 

儿子5岁的时候,随着思考能力的发展,进一步了解他生命的来源:“妈妈,既然我是从你肚子里来的,又是怎样进入到你的肚子里的呢?”当时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只好告诉他:“你现在还小,等你长大妈妈就告诉你。”

 

儿子6岁的一天,他反复要求我告诉他是怎么进入到我的肚子里的,我看着他天真无邪的样子,对儿子说:“好吧,妈妈现在就告诉你。”

 

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书,我就走到书房找出大学时用的医学解剖书。这时,一直坐在沙发上的老公开口了:“你真要给儿子讲啊?”

 

“是啊。”

 

“告诉他这些,合适吗?他懂了这些会不会学坏?”

 

“告诉他一些知识,儿子就变坏了吗?没有那么容易变坏吧,我们试试看,看他知道了后有什么反应。如果真出现了问题,儿子还小,纠正也来得及。”

 

“那就讲吧。”儿子已经迫不及待了。于是,我翻开书,找到需要的图,不管儿子能不能看懂,我第一次开始回答儿子的性问题了。

 

“这是妈妈的生殖器官,里面有一个卵子;这是爸爸的生殖器官,里面有一个精子。爸爸精子种到妈妈的身体里,和妈妈的卵子结合,就有了你,你就开始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长大了。”

 

“妈妈,什么是生殖器官?”

 

“就是生小孩的器官,我们的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嘴巴用来吃饭,这个器官就是我们长大后做爸爸妈妈生孩子的。”

 

“精子怎么进入到妈妈身体的呢?”

 

我用两个拳头比划着:“这个是爸爸的器官,这个是妈妈的器官,两个器官碰一下,精子就过去了。”

 

儿子轻松地说道:“原来是这么回事,你早告诉我不就得了吗?”然后,他愉快地起身离开,回自己房间玩玩具去了。

 

我突然觉得那么复杂的事情,怎么就这样轻易地解决了呢?而我却独自纠结了3年。看着儿子愉快而满足的表情,我觉得很欣慰。
 

小贴士  回答前需要先问自己

 

文/小巫(著名儿童教育专家)

 

许多父母之所以感到被问得尴尬和无奈,是因为他们把孩子最初的问题“我的生命是怎么来的”自动翻译成了“你们是怎么过性生活的”。其实,孩子才没有大人想得那么多。所以,面对这个问题时,父母自己首先要放轻松。

 

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所问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深入。所以,不管孩子问什么、做什么,父母的态度显得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孩子的性别意识、自我评价,也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婚姻和生育。

 

所以,在回答孩子的问题前,父母不妨先思考这些问题:

 

——我对自己的身体感到自然、满意吗?

 

——我能坦然说出与生殖器官有关的名称吗?

 

——我对自己的性别感到自豪吗?

 

——我喜欢做爱吗?我和配偶的性生活和谐吗?

 

——我怎么样看待性爱?

 

一旦这些问题想明白了,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就明朗了。

 

给父母的7个建议

 

面对小家伙的十万个为什么,你可以这样做:

 

1.不要回避。回避和搪塞只会让孩子觉得这种事见不得人,自己的好奇心会让父母蒙羞。

 

2.直接回答。遮掩、制造神秘感只会增加孩子的好奇心,甚至导致孩子对生育和性爱的恐惧。如果你想成为孩子的第一任人生教师,那就给孩子一个诚实的答案。

 

3.父母要统一口径。不要给孩子大相径庭的回答。

 

4.给孩子符合年龄段的回答。简洁地对孩子解释,而不是给孩子上一堂复杂的生理课。要知道,小孩对“性”没兴趣,他们只想知道自己是怎么出生的。

 

5.正确称呼所有的器官。不要用昵称或者民间俗语,会带有威胁粗鄙的意味。正确表达会让孩子有一种科学的、自然的、正常的感觉。

 

6.仅仅回答他提问的那部分。孩子问什么,你回答什么,不要过多地提供信息,尤其关于性交。

 

7.让孩子对此感到愉悦。无论你采取何种沟通,切记让孩子感到温暖。爸爸妈妈对于孕育的过程充满温馨的回忆,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性别感到满足和骄傲,对将来自己也会做父母感到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