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麒麟合创】凤岗黄洞村的客家围碉楼,果然有特色

 麒麟合创 2011-10-08

走进黄洞村

子木 醉红颜

  黄洞村,位于东莞凤岗镇,是东莞保留得最完整的客家围之一。这里有独特的客家碉楼,独特的客家风情,独特的客家文化。

    黄洞村的洪屋围是一个客家围。据载洪屋围的先祖于1740年(清乾隆五年)从新安布吉洞迁入,原称左黄洞,1864年(清同治三年),改名为洪屋围。如此算来,洪氏迁入黄洞距今也有27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洪氏宗祠已经被凤岗文化站列为镇级保护的文物。

    黄洞村最引人注目的是碉楼。但是我们并没有急于去查访碉楼,而是被洪屋围里的排屋屋檐下的精美的民居装饰所吸引。几乎每个排屋的门上都有一个造型独特,风格各异的门头。这些门头多为中西合璧建筑设计。门头上有一排青瓦房檐,下为两三排错落有致的密集装饰的彩绘、雕刻等,房檐上的花纹造型最为复杂,立体式的,有复合式的花边,极似现代仿欧式的石膏天花线,听朋友说这里隐喻着三升三级的意思。

    这儿的门框都是用麻石(花岗岩)做的。而莞城老房的门框用的几乎是青一色的红粉石(红砂岩)。这竟然成了我们初步考察的第一个疑问,难道这儿的人竟然比莞城人还有钱?因为在旧莞城只有有钱人家才会用麻石做门框、门坎、铺地石……

    继续前行,却遇到一个青年妇女在洗凉席,洗好的枕席放在一个大石础上,旁边还有拖着长长井绳的一只小小的盛满清水的桶。顺着井绳的方向望去,发现这儿有一眼古井。古井大得有点令人惊奇,井口是用麻石砌就的六边形。当时,我们并没有注意这个井口有什么异样,但后来的发现还是让我对这村里的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我们沿着大路走进了高高台阶上的榕树厦的围门。门楼已被后人装修过了。唯一能辨认出这是原来的门楼的,大概只有门上的木趟栊。这是我们所见过的趟栊中,木枋粗最大的趟拢。每根木枋约摸有碗口粗,且为四方形。趟栊上的孔都是菱形的开口的。可见围门防御的坚固和曾经起到的作用。

    顺着围前的排屋走下去,这儿的门头上的装饰更加精美,保存也更加完好。不仅花纹多样,而且色彩仍旧光鲜,字迹清晰如昨。门楣题字有:受天百禄、永纳祯祥……脚下是麻石小路,身边时有残垣断壁,高耸的泥砖墙,青砖的门脸、房梁……一切的一切昭示着岁月的流逝。

    我们陆续有了新的发现,屋檐下的门楣题字也多了一些:积善余庆、自天降康、福禄寿、百福骈臻、千祥云集、瑞气盈门……门头上开始有了一些类似徽派建筑中的马蹄墙,门头的装饰多为整块红粉石雕刻而成,也有一些雕刻成了红粉石的边框花边。而门框却是清一色的麻石,继续演绎着洪屋围那个麻石遍地的话题。(【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在榕树厦围村,我们见到了不少祠堂:如蔡氏宗祠、陈氏宗祠等等……在一个高高的斜坡上,一位张姓的本村年青人告诉我们:“这个榕树厦围村已经建了几百年了。围里有张姓、蔡姓、郑姓……”“现在这些围里的人还在围里住吗?”红颜问道。“没有啊!大部都搬出来住了。围里现在都作出租屋了。围里陈姓的人已经很少了。蔡姓,张姓还是人丁兴旺的。”年青人很认真地说道。

    “哦!原来在围里看到破旧的仅剩下一堵墙的就是陈氏宗祠了。蔡氏宗祠还是1988年新翻修的。记得上面写着蔡氏先祖来榕树厦的时间是1653年,距今也有357年的历史了。”我若有所思地计算着。

    “是啊!我们张氏先祖是从梅州五华县迁过来的。”年青人指着围后的一溜新修的房子说,“这是我家新修的房子。”

    告别了张先生。我们继续在榕树厦围村里转悠,走在蜿蜒起伏的麻石铺就的小路上,仿佛融入了这片客家围青灰色的海洋中,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悠远的年代……整个围里极为静谧、安详、和谐……人,浮躁的心灵瞬间便如止水,追名逐利的想法瞬间被头上的蓝天所净化,一切都似乎回到了自然的状态,人,安然地活着,自由的呼吸着,真好!

    偶尔抬头,便能远远地望到一座碉楼。我们慢慢地数碉楼的层数……这时,有两位中年人路过,看着我们这么专注的样子,笑着对我们说:“这个碉楼,叫钦华楼。七层,有二十四米。”“哦!相当雄伟。只是不知是谁家的建的。”我们一边礼貌地应着一边继续向他们打听碉楼的故事。“咳,都是老辈子的事了。我们也记不得了。你再问一下老年人吧!”两个中年边说边慢悠悠地走开了。

    循着碉楼的影子,我们来到了塘前的客家围——岭南村。通往围村的门口仍然用紫红色的瓷砖装饰过,但石匾依旧。横联:岭南世居。上联是岭云瑞霭,下联是南斗光横。围前也有池塘,极符合客家围“天圆地方”的建筑设计思路,且讲究风水,水即财,同时也方便在地塘上打谷晒谷,甚至突遇围中有失火时取水方便……

    岭南村围建在半山坡上,地势渐高,排屋次第排列,横成排,竖成行。每条巷前后左右都以麻石小路勾联相通,且东西两侧都有小门,门楼为人字形的屋脊,俗称龙门。我们虽然没有从高处俯视这片客家围,但走在其中还是感受到犹如八卦阵中,四通八达。

    排屋门头雕刻花样繁多趋于复杂,有的门头上画一凤凰立于花丛之中,配有“富寿康宁”四字;有的门头在一个祥云状的造型中,有一凤凰自天降于众花之中,配“永纳祯祥”四字,中间为八卦图。有的门头上甚至在祥云状的造型中,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蝴蝶倒悬于花丛之中…… “兰桂腾芳”,配兰花及八卦图样,是我们在客家围行走中发现使用最多的一句。原来这句话取自《幼学琼林》“子孙发达,谓之兰桂腾芳。”其实,兰桂腾芳之义:芝兰和丹桂,儿孙的美称;芳,比喻美名。比喻子孙显贵发达。

    岭南村的客家民居中,大门上面的墙上(门脸)的题字和彩绘保存比较完好。村内有一民居让我们不得不停下来仔细品味。那是两间紧靠一起的民居,左边一间的门脸上,有三组图案。中间为一幅两凤并栖在一枝花上,旁有题字“岁在丁未春月写得,兄弟同科”并在图之两侧书有王曦之“兰亭序”之文。左有一图为“麟吐玉书”,右有一图为“飞凤啣书”。这时,一个三十出头的外地女性从屋里走了出来:“这里出过读书人呢!是我们房东老板说的……”

    岭南村围的环境特别优雅。纵观所有街巷,均干干净净,并无杂乱之物,深感此村中人素质特高,村委管理特到位。且排屋依山傍岭,山青水秀,惠风和畅,呼浊纳新,极为和谐,得天然之趣……老屋四围,繁木如荫,蕉林遍野,野草萋萋,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使游者乐不思归,居者自得其乐……

    岭南村几乎所有的路面都是麻石铺就的,几乎所有的门框都是石制的,几乎所有的趟拢门边都是石制的,还有数之不尽的门枕石、垫脚石、基础……包括门头上的雕刻也多为石制的……如此大量的运用麻石做一般民居的建筑用料,实在是让我们匪夷所思,我们很想解开这个“麻石之谜”。

    渐行渐远的麻石小路把我们的目光引到了拔地而起的碉楼,诱人前往。但我们并不急于一暏为快,我们仍在古排屋前的小巷中踽踽而行,剥落的墙皮、参差的屋檐、飞挑的屋脊、石制的门框、趟栊、萋萋的野草、磨得发青的石板路、穿堂而来的山风……

    行至村东十一巷时,猛听一阵犬吠,一惊,旋见一年约六十多岁的福态老者,脸带慈笑,一团和气。我们遂上前打听岭南村的历史故事。原来这位老者姓郑,是一位退休的老师。真是巧遇啊!郑老师乐呵呵地说:“你们放心拍吧!这儿经常会有人来拍照的。”我们也笑了。“这些老屋都很漂亮。再不拍以后恐怕就没有了。”红颜跟老人聊了起来,我则站在旁边尽情地拍照。(【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郑老师的老屋是门脸宽敞气派,可惜的是石匾及彩绘都已经被破坏掉了。郑老师指着石匾说:“破私立公。这是文 革 时怕惹祸故意抹去的。原来左边彩绘是‘麟吐玉书’,右边是‘飞凤啣书’,十分漂亮。”“郑老师,我们发现村里的门边、门枕、台阶等怎么都是麻石制的呢?在莞城多是有钱人家才舍得用麻石。麻石比红粉石贵啊!”我禁不住好奇地问道。郑老师笑了:“我们背后的山上都是这种石材。这种石头比较坚硬,应该是花岗岩吧!十分耐用、实用。原来石匠在山上把石头采下来,切出石条、石块、石板,再根据各家的需要刻上字或雕出花来……”“呵呵,原来是就地取材啊!”谜底终于被揭穿!我们恍然大悟。“是啊!长途运输石材是很不容易的,价钱也是昂贵的。门头上用红粉石雕刻的居多,因为红粉石比麻石软,容易雕刻。”郑老师进一步解释两种石头的不同用途。“难怪莞城人多用红粉石制作门框。莞城离石排燕窝近,红粉石来源丰富。麻石也就用得少了。”莞城人为什么少用麻石之谜随即又被解开了!

    红颜指着山上的碉楼:“郑老师,这个碉楼的故事你了解么?”郑老师乐了:“这是我的伯父郑儒修建造的。他是牙买加华侨。当年他在牙买加挣了钱回来,就修了这个碉楼,取名‘儒修楼’。因为当时的社会治安相当恶劣,土匪恶霸很多,这碉楼技能确保平安又可以提供休息。”

    红颜试探地问道:“这楼建了很久了吧?”“呵呵,这楼建于1932年!”郑老师自豪地说,“当时我母亲才十几岁,也帮着挑过泥。这楼高二十一米,共七层。楼的底部长7.9米,宽5.4米,占地面积达45平方米左右。”“这是怎么造得呢?”我们惊叹于郑老师竟然的记忆力,红颜更是不失时机地继续问道。“这墙是用石灰、粘土、沙石、黄糖和灰而成的三合土夯出来,别看是土墙,可坚硬了。平时钉钉子都困难。墙厚约80公分。抗日战争时期曾保护过几十外村民免遭鬼子的杀害。”郑老师不禁感慨地说,“1942年秋,日军到凤岗黄洞大扫荡,来不急转移的几十个村民偷偷躲到了儒修楼上。结果被日军发现了。采取了多种办法进攻碉楼,都没有攻下。最后竟然火烧碉楼,幸好山上的游击队起来解围。日军匆匆撤退。村里几十个人的性命才得以保存。”“啊?!竟然有这么动人的故事。”我和红颜都深感惊讶。

    “解放后,这个碉楼成了村民纳凉聊天的好去处。后来生产队时,还在楼上安了一个广播筒,有什么通知,站在楼上一喊,整个黄洞四邻的村里都可以听得到。记得当时修水库时,民工就在碉楼的地板上住,又清洁又凉快,还编了一首山歌。”郑老师一脸地向往,仿佛这是家族的最大的荣耀,顿了顿,“记得歌词大体是‘地板作床真凉爽,一觉睡到大天亮。精神饱满作水库,挑泥一方又一方。’”“的确很了不起,真没想到碉楼这么有故事,”我们也禁不住感慨起来,“客家围里都有碉楼吗?”

    “基本上都有。整个凤岗解放有160多座碉楼,现在听说只剩下120座了。黄洞还有15座。你看,榕树厦的碉楼叫钦华楼。黄洞建得最早的是洪屋围里的慎修楼。当然,建得最高的,也是最漂亮的山那边的观合楼。”郑老师一谈碉楼,立马来了精神。“好啊!好啊!晚一会一定参观观合楼。”我们一边声地答应着,“我们在写东莞故事时,一定要把这么感人的故事写进去。”……

    告辞了郑老师,我们兴奋不已,今天客家围的发现之旅收获良多,实属意料之外,同时也领略了客家人的那份热情好客的特点。客家人的性格耿直、热情豪爽,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终于来到了村东八巷尾碉楼下,发现高耸的碉楼与一溜相连的排屋相映成趣。碉楼的高大而坚固的楼身,让人肃然;这近百年的悠久历史,让人追思;而碉楼上所发生的故事,让人唏嘘……

    在碉楼的话题探讨中,我们翻过一个小山包,远远望见了郑老师介绍的观合楼,心中激动不已。来到碉楼前,发现这个碉楼和楼下的八间排屋联在一起,十分壮观。我们仔细地研究着这座建于1927年,高达24米的号称凤岗钢筋水泥第一碉楼的观合楼。现在,这座碉楼和楼下的八间房都已列入不可移动文物,由政府加以保护。那么,这座碉楼的现在主人是蔡锡忠、蔡玉新,原来的主人叫蔡观合。这儿还有一段令人回肠荡气的故事。

    1900年,年少的蔡观合为了过上好日子而背井离乡被“卖猪仔”到南洋,历经千辛万苦,靠种植香蕉园慢慢地积攒了一点钱。他深感没有文化,不识字的痛苦,他决定把自己一点一滴攒下的血汗钱寄回家乡,并且希望能把这些钱兴教办学。连续寄了许多年。步入中年的蔡观合终于得以回乡,结果发现自己寄来的钱被族侄大量挥霍得所剩无几了。只好将剩下的钱修了这座碉楼,并八间排屋。请了老师,办起了学堂,定期由海外把钱汇到家乡支付老师工资和办学费用。蔡观合先生的这种无私办学精神一直激励着凤岗人黄洞人,这些年回乡捐资助的华侨数不胜数……(【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观合楼的建筑堪称东莞地区碉楼的代表。碉楼共七层,长约7.9米,宽约5.4米,高达24米。立于碉楼之上,可以俯视整个黄洞。碉楼之所以在岭南地区盛行,应和当时社会的治安息息相关。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匪人猖獗,时有打家劫舍的事件发生,人们为了财产安全,生命安全,才建造了这种实用的坚固的建筑。广东之开平是碉楼的故乡。但凤岗的碉楼又不同于开平的碉楼,开平的碉楼多是独立的孤立的一座座,而凤岗的碉楼多是和客家围、排屋联在一起,十分方便有事发生时,整个围里的人都可以迅速转移其中,防匪避患。

    碉楼上的视野开阔,四周都有瞭望孔,有大孔,更多的是横排的或竖立的射击孔。这不能不感谢漂泊在外的爱国华侨,因为所有的碉楼都是华侨回乡建造的,他们虽然身在海外,却一心系家乡父老的安危,热心为家乡公益事业而无私奉献。蔡观合的观合楼,岭南的儒修楼都是华侨爱国的明证。

    碉楼顶部有两圈回廊,皆欧式风格,四解为圆形的柱头,四面墙上给满花纹。楼正中则是一个八角形的楼尖,上竖避雷针……回廊之下正面用一灰塑的展翅飞音翔的归来燕,二目有神,羽翼丰满,两脚有力,口衔一花篮,花篮为灰塑,中间束腰处还有一行珠子。细看,花篮掩护处还有一射击孔,实在高妙,不易被人发现。花篮两侧变有两射击孔。四面墙体,厚达八十公分的三合土墙,均十分坚固,枪弹难入……

    返视碉楼下的建筑。左侧为碉楼下的三间排屋,排屋前虽然麻石铺地,却是青草幽幽。中间一间为正房,铁制的矮门,我们在黄洞发现的矮门都是铁制的,或许和乡下的治安密切相关吧!而最大的发现解开了在岭南之秘密——原来这里的趟拢竟然是用铁棍做的。原来一直纳闷许多人家的石趟拢门边那么细的孔如何能坚固呢?现在一切都豁然了。门头石匾上书:瑞气凝光。匾上有图曰:岁寒三友图。还有两首诗,已经模糊不清了。左侧山墙有水草螃蟹图,右侧有鱼戏荷叶图。已不知何意了。房檐下的木雕依然栩栩如生,宛若新制。

    这五间排屋高大巍峨,宏伟,虽是平房却比现在的两层楼尚高。但是匠心独运,精心雕琢、做工考究。排屋正房五间,第二、第四两间缩进为门洞,而另三间突出。前面三个小窗窗上的花纹与侧面山墙上的一致,而墙后的五个窗则以中间一个独特,类似官帽翘起,而其余四个以中间窗对称而列,花祥对称。窗子上的铁棍都是原来的,至今安然不动,虽然锈迹斑斑。

    正面三堵墙上房檐下的灰塑极为精致绝伦。第一间房檐下正中塑一在云中穿梭的蝙蝠,暗寓福到之意。两侧塑有松鹤延年图,尤其是用红粉石制作的松树老干极为逼真,松针也根根独立;别一为麋鹿觅食图,树下一鹿卧在草地休息,而另一只似乎在举头觅食树叶……第三间房檐下居中者仍为蝙蝠,而左侧则是假山菊花又鸟图,右侧则是假山梅花群鸟图,枝头上立有一鸟,另一鸟振翅飞来欲落枝头,枝上还有两只相向而鸣的鸟,状极形象……第五间房檐下仍有一蝙蝠居中,而左图为山脚下一母狮带两小狮在水边嬉戏玩耍;右图则是一只五彩斑斓孔雀,舞于水仙与荷花前……所有房檐下的雕塑都带有精美的花纹边框,令观者叹为观止。

    在蒙蒙的细雨中,我们踏上了归程。脑海中又想起了郑老师告诉我们的黄洞的传说:宋朝末年,宋皇帝带兵南逃,边战边退,路过大仑山,即现在的南门山村。正值暑天,皇帝病倒,不得不稍事休整。军营高在山上,山上旌旗招展,取名“动旗寨”,现在凤岗人称此山为“栋企仔”,因为二者在东莞话中谐音。哨兵高在高山这顶,便称“瞭望顶”,现在凤岗人称此山为“柠檬栋”,也是取其谐音之意。而皇帝病愈离开南门山后,人们便把皇帝住过的山洞称为“皇洞”,天长日久,也就变成了今日凤岗之“黄洞”。

    再回首,几座碉楼在雨中静默着,仿佛是一群沧桑的老者俯首呵护着脚下的这片热土,呵护着脚下的客家儿女,一段客家山歌也似乎飘进了我们的耳畔“……山歌紧唱紧心开,井水紧打紧有来,唱到青山团团转,唱到莲花朵朵开……”


P1160081.JPG

 洪家围的排房,中间是洪氏宗祠

P1160278.JPG

 榕树厦的钦华楼(【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P1160279.JPG

 黄洞村六边形的水井

P1160298.JPG

 黄洞岭南村客家围大门口

P1160354.JPG

 通往儒修楼的麻石小路

P1160382.JPG

 村里的讲究的滴水,究竟鲤鱼还是鳌鱼呢?

P1160403.JPG

 

近观半山腰的儒修楼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P1160614.JPG

 

兄弟同科房檐下的彩绘及题诗

P1160712.JPG

 

大名鼎鼎的观合楼

P1160757.JPG

 

独具特色的客家铁趟拢

P1160812.JPG

 现存的黄洞村碉楼群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P1160351.JPG (251.12 KB)

 

P1160351.JPG

P1160355.JPG (343.19 KB)

 

P1160355.JPG

P1160399.JPG (326.22 KB)

 

P1160399.JPG

P1160525.JPG (283.91 KB)

 

P1160525.JPG

P1160553.JPG (366.5 KB)

 

P1160553.JPG

P1160786.JPG (113.99 KB)

 

P1160786.JPG

P1160790.JPG (260.54 KB)

 

P1160790.JPG

P1160909.JPG (244.2 KB)

 

P1160909.JPG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