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k:腔隙性脑梗塞

 云深不知处藏书 2011-10-09

腔隙性脑梗塞 百科内容来自于: 互动百科

腔隙性脑梗塞系大脑动脉的深支闭塞所致的脑干和大脑深层非皮层部位的小梗塞灶。主要分布于壳核、尾状核、桥脑、内囊和脑回的白质。据中国研究腔隙病灶上界为20mm更能反应腔隙的实际大小情况,认为超过此限者为巨大腔隙,临床少见。高血压是本病的直接原因,据统计合并高血压者达90%。 

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

概述

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一种较常见的类型,约占脑梗塞的20%左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完全不同,腔隙性脑梗塞主要发生在大脑前、中、后动脉和椎一基底动脉的深穿支动脉及其分支,主要是由高血压及其伴发的小动脉透明变性或动脉源性栓塞引起,症状表现较单一。多发生于40-6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高血压患者腔隙脑梗塞的危险性增加8倍,吸烟者增加5.6倍。糖尿病患者增加1.3倍,而经常适度锻炼者危险性减少60%-70%;心脏病并非其危险因素。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适度锻炼是预防腔隙性脑梗塞的关键。

病因

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
脑深部穿通动脉闭塞引起,本病的脑动脉可有下列改变:

(一)类纤维素性改变:见于严重高血压,血管壁增厚,小动脉过度扩张,呈节段性,血脑屏障破坏,血浆性渗出。

(二)脂肪玻璃样变样:多见于慢性非恶性高血压患者,直径小于200μm的穿通动脉,腔隙病灶中可发现动脉脂肪变性。

(三)小动脉粥样硬化: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直径为100~400μm的血管,有典型的粥样斑动脉狭窄及闭塞。

(四)微动脉瘤:常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

症状

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
本病分为21种腔隙综合征,且以纯浅感觉性梗塞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最多见,纯运动性偏瘫次之。但由于脑功能的复杂和深支动脉闭塞部位的多样,所致临床症状千变万化,新的临床类型不断被CT证实,仅用21种是不能完全概括所有腔隙综合征的,现将近年来文献报道的较少见的10种腔隙综合征总结如下:

 1、纯感觉型(Pss)   

其临床特点是一侧面、臂和腿麻木,而无肢体无力、偏盲和失语等症状。若麻木仅累及口周为中心的一侧面部和同侧臂的远端,特别是手部者,即为手口综合征。受累区可有冷、热、痛或僵硬等感觉异常。杨氏报道了3例纯感觉性卒中,均经CT证实,其病变部位,可见于丘脑感觉核或丘脑皮质投射区。而手口综合征的梗塞灶在丘脑腹后外侧核的下内侧和腹后内侧核的外侧部。当小的梗塞累及丘脑感觉核或脑干至大脑皮质感觉传导通路的其他部分时,都可引起Pss。本病预后较好,很少复发。

 2、单纯构音障碍型  

吴氏等报道12例经CT证实的单纯构音障碍型腔隙性脑梗塞,均有轻度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含糊不清,字音和语调发音不准,但无音位错误,完全可被理解,部分患者感音不好、讲话变慢。但无面、偏瘫、无锥体束征,也无咽腭喉麻痹。其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基底节区,lchikawak也有类似分析,双侧基底节广泛神经结构参与语言功能活动,并且与皮层语言中枢有反馈联系,易发生代偿,并在其发音运动中起辅助作用。

3、偏侧舞蹈型  

本症主要见于较严重的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老年病人,其主要原因是硬化了的微小动脉闭塞引起腔隙性梗塞。该症的定位文献报道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额叶、放射冠、尾状核、壳核、内囊前肢及苍白球、且以新纹状体区为多见。舞蹈部位:最多见于左上下肢,单纯上肢或面部并上肢,其次为右上下肢或右上肢。舞蹈形式:以手、腕部、前臂不自主无节律的伸屈、翻转、甩动为主,上臂舞动不明显或缺无。Willium等报道用奋乃静治疗可获得戏剧性效果。

4、短暂缺血发作型  

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
32例诊断为TIA发作的病人,后经CT证实有腔隙性梗塞,占当时诊断为TIA的43%,1983年Waxman提出其发生率占12%~76%,中国徐氏报告为32%。其发生机理推测是由于梗塞灶小,有丰富的侧枝循环,梗塞灶内细胞非完全性坏死,仍有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临床没有症状,或仅在急性缺血发作时出现症状,当急性缺血恢复后,症状即消除。Boqousslorsky等认为,由于同侧血供的代偿,梗塞区中某些功能细胞仍活着,在CITS一次急性发作后,可很快恢复神经功能,但陈旧的静止的小梗塞灶边缘带再次缺血,可引起再次的TIA发作。所以在病理上为脑梗塞,临床上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TIA。Waxman等认为,单纯靠病史不能区分真正的TIA和CITS,必须经CT证实。

 5、癫痫发作型  

脑血管病所致癫痫,是中年以后出现继发性癫痫的重要原因,在老年人则居首位。腔隙性梗塞引起的癫痫其病灶多见于基底节或内囊区,临床呈现全身抽搐,但脑电图多数正常。癫痫可发生在梗塞后的不同时期,梗塞早期的癫痫,主要由于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缺血及缺氧引起的脑水肿和代谢改变所致,恢复较快;脑梗塞恢复期缺血改善,脑水肿消退,代谢障碍减轻,癫痫主要是由血红蛋白、铁蛋白等构成的癫痫灶所致,常反复发作,必须坚持规则用抗癫痫药物,予以足够重视。

6、双侧中线旁丘脑腔隙性梗塞综合征  

钱氏曾报道1例CT示:右侧丘脑内侧可见直径约1.3cm的低密度区、左侧丘脑偏内侧可见0.3cm的低密度区、诊断为双侧丘脑腔隙性梗塞的该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起病时深昏迷继而转入高度嗜睡状态,淡漠,korsakoff遗忘综合征和垂直性注视麻痹。钱氏报道的这一综合征,从梗塞部位、范围及病理改变均符合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标准,应属于一种腔隙性梗塞综合征。多数资料认为本综合征预后差,完全恢复少,多死于感染、心衰等合并症。

7、中脑背腹侧三联综合征  

冯氏曾报道1例该综合征,CT证实其病变为右侧中脑、背腹侧近丘脑处的腔隙性梗塞,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经典的weber氏综合征,Claude氏综合征和Benedikt氏综合征;出现病灶对侧肢体轻瘫,不自主运动,深浅感觉减退,腱反射亢进和病理证(+);病灶侧眼睑下垂,眼球处于外展位,内收不完全,上下转动不能,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该综合征预后较好,短期内动眼神经功能障碍可得到部分恢复。

8、梗塞同侧偏瘫共济失调征  

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
1965年Fisher首次报道的同侧偏瘫共济失调症系指偏瘫侧的肢体合并小脑共济失调而言,当时已认识到是一种腔隙性梗塞综合征。以后国外陆续有报道,并且梗塞部位逐渐被CT所确定,主要位于桥脑腹侧上1/3与下2/3交界处、中脑腹侧、内囊后肢和/或偏上处。临床特点有①偏瘫程度一般较轻,其中下肢重上肢轻者多见;②小脑性共济失调征明确,不能用无力解释;③面舌瘫相比,面瘫较舌瘫多;④病侧肢体麻木。本综合征皆属小灶梗塞,预后较好。

9、单纯表现面瘫的综合征  

1984年Huangchenya等报道35例表现孤立性面神经麻痹的腔隙梗塞,以后中国于氏又报道6例,均表现为中枢性面瘫,CT证实该综合征的病变在基底节区,可能累及到皮质脑干束,因而临床仅表现中枢性面瘫。CT检查的阳性率约为60%~96%,这与腔隙的部位、大小有关。

 10、缺乏脑定位症候腔隙性脑梗塞(LDPS)   

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
约占腔隙性脑梗塞的5%~32%,大多数在普查中发现,无任何主诉及阳性体征,部分病例可有先兆表现,如发作性头晕、异常疲乏、精神忧郁、视物不清、复视、一侧面部发麻、一过性失语等,但一般于24~48小时内缓解,72小时后的体查无阳性脑定位体征。腔隙灶多位于豆状核、外囊。放射冠及脑的静区,范围较小,所致的脑功能缺损较轻,一般不易查出,不被重视。腔隙性脑梗塞是多病因引起的慢性病,除饮食锻炼及科学护理外,只有坚持可靠用药,才能够真正从病因入手,对血栓形成及动脉硬化起到防治作用,在改善症状的同时,才能够有效防止复发。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是临床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的医保用药,属于大复方道地取材的现代中药。能够对腔隙性脑梗塞病因血液及血管病变同时(多靶点)治疗,为脑组织的恢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内环境,使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导致其他神经系统的体征得到改善,防止血栓形成、动脉硬化形成作用明显。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组方中含有两种国家一类新药(体外培育牛黄和中国药材公司产麝香),这在心脑血管中药并不多见,道地取材配合现代工艺,提高疗效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成药的安全与长效性,用于临床治疗腔隙性脑梗塞—改善语言障碍、肢体障碍、头晕头痛等症状的同时防止复发,效果明显。

检查

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
1、因病灶小,脑电图和脑血管造影均正常。

2、累及听觉或体感通路时,脑干听觉和体感诱发电位可有异常。

3、头颅CT在病后8~11天检查较适宜。

 4、MRI对脑干腔隙梗塞亦清晰可见

辅助检查:

1.体格检查时要注意确定有无心脏疾病、高血压、红细胞增多症、感染等引起脑血管闭塞性疾病;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闭塞血管的定位;

 2.颅脑CT检查是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重要的检查,其可对梗塞部位、数量、范围作出准确判断。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其可更早、更为准确的显示腔隙梗塞病源。

 3.正电子发射电子电脑X线断层扫描(ECT)、脑血管多普勒超声波检查以t解不同脑血管的血流情况及局部血管壁变化情况。颅脑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位减影血管造影(DISA)有助于阻塞血管的定位诊断及病因诊断。

4.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检查以便t解患者其他脏器的功能情况;

5.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脂、血细菌培养等检查以便病因诊断和治疗。

治疗

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
本病的治疗,基本上同脑血栓形成,应积极治疗高血压,尤为病史中已有过腔隙性梗塞者需要防止复发,同时应注意压不能过快过低。

(一)急性期:以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原则。

1.缓解脑水肿:梗塞区较大严重患者,可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

2.改善微循环:可用低分子右旋糖苷,能降低血粘度和改善微循环。

3.稀释血液:①等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通过静脉放血,同时予置换等量液体;②高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静脉注射不含血液的液体以达到扩容目的。

4.溶栓:①链激酶。②尿激酶

5.抗凝: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生。①肝素。②双香豆素

 6.扩张血管:一般认为血管扩张剂效果不肯定,对有颅内压增高的严重患者,有时可加重病情,故早期多不主张使用。

7.其他:本病还可使用高压氧疗法,体外反搏疗法和光量子血液疗法等。

(二)恢复期:继续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功能训练,除药物外,可配合使用理疗、体疗和针灸等

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
大多数腔隙性脑梗塞病人预后良好,如能在起病早期得到诊断并给予适当的治疗,多数在2周内可完全恢复;部分病人可遗留轻度的运动或感觉障碍。应当注意的是腔隙性脑梗塞容易多次复发,而多次复发可导致病人智慧渐差甚至痴呆和假性球麻痹(由于支配舌、咽、喉部运动和反射的中枢神经损害,病人出现吞咽困难、口水多、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等症状)。因此,预防该病及防止再发十分重要。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主要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糖、血液高凝状态等有关,因此对以上疾病应及时予以治疗。口服阿司匹林或塞氯匹啶(Ticlipidine,商品名:Ticlid)活血素口服液常可获得较其他复杂治疗更好的预防效果。在日常的生活中应注意:饮食保健、禁吸烟、少饮酒、合理运动、规律生活,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定期检查心脏、血管、血脂等,并对异常情况及时合理治疗。由于神经功能损害后的恢复有其自然规律,肌肉力量、感觉、语言等功能障碍的恢复快慢依脑损害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异,大多数在病后两周至半年内逐渐恢复,病人、家属必须t解这些知识,从而树立起战胜疾病、恢复自我的耐心、信心和毅力。

阿斯匹林肠溶片是通过对cox1进行对乙酰化,但由于个体差异,目前已经有47%的人群对阿司匹林抵抗,服用没有效果,有的患者长期服用仍然脑梗塞复发,而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造成了胃出血,这部分需要选用氯比格雷或用中药替代,目前已经有了可以用来进行脑梗塞二级预防的中药天欣泰血栓心脉宁,该药是中国首个着眼二级预防进行二次研究开发脑梗塞药品。目前我国脑梗塞复发率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3倍,就是因为二级预防不成功,因此树立正确的二级预防观念非常重要

食疗方剂

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
1、黑木耳6克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

2、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可起到降低血胆固醇作用。

3、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冷却后当茶饮。若腔隙性脑梗塞后遗症并发糖尿病,不宜加蜂蜜。

4、生食大蒜或洋葱10-15克可降血脂,并有增强纤维蛋白活性和抗血管硬化的作用。

 5、腔隙性脑梗塞后遗症病人饭后饮食醋5-10毫升,有软化血管的作用

食疗禁忌

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
1、忌高脂肪、高热量食物:若连续长期进食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可使血脂进一步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容易形成,最终导致腔隙性脑梗塞后遗症复发。忌食肥肉、动物内脏、鱼卵等;少食花生等含油脂多,胆固醇高的食物;忌用或少用全脂乳、奶油、蛋黄、肥猪肉、肥羊肉、肥牛肉、肝、内脏、黄油、猪油、牛油、羊油、椰子油;不宜采用油炸、煎炒、烧烤烹调。

2、忌肥甘甜腻、过咸刺激、助火生痰之品:少甜味饮品、奶油蛋糕的摄入;忌食过多酱、咸菜等。

3、忌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白酒、麻椒、麻辣火锅等,还有热性食物如浓茶、绿豆、羊、狗肉等。

 4、忌嗜烟、酗酒:烟毒可损害血管内膜,并能引起小血管收缩,管腔变窄,因而容易形成血栓;大量引用烈性酒,对血管有害无益。据调查,酗酒是引起腔隙性脑梗塞后遗症的诱因之一。

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是多病因引起的慢性病,除饮食锻炼及科学护理外,只有坚持可靠用药,才能够真正从病因入手,对血栓形成及动脉硬化起到防治作用,在改善症状的同时,才能够有效防止复发。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是临床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的医保用药,属于大复方道地取材的现代中药。能够对腔隙性脑梗塞病因血液及血管病变同时(多靶点)治疗,为脑组织的恢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内环境,使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导致其他神经系统的体征得到改善,防止血栓形成、动脉硬化形成作用明显。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组方中含有两种国家一类新药(体外培育牛黄和中国药材公司产麝香),这在心脑血管中药并不多见,道地取材配合现代工艺,提高疗效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成药的安全与长效性,用于临床治疗腔隙性脑梗塞—改善语言障碍、肢体障碍、头晕头痛等症状的同时防止复发,效果明显。

注意事项

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
1、高血压患者应长期药物治疗,定期测血压,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2、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坚持降糖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5mmHg;

3、高血脂患者应进行降脂治疗;

4、定期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血粘稠度过高者,需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

5、定期心脏检查,特别注意心功能变化及心律失常,改善心脏供血,防治冠心病;

6、对突发头痛、头昏、眩晕、记忆力力减退、反应迟钝、遗忘、视物不清、面部发麻等症状,应提高警惕,尽早到医院做头颅CT,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