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证因方论集要2

 图书 馆员 2011-10-09

 

肺痿
贵在补肾水以镇阴火,生津液以润肺燥,所谓「补其肺者益其气,补其肾者益其精」,庶可起垂危于万一也。
人参养肺汤
治咳吐痰涎色白,委顿,脉大无力,肺虚之证。
人参、茯苓、炙甘草、炙黄芪、阿胶、五味子。
肺痿一证,大抵君火灼于上,肾气不相顾,土气不相救而阴液内耗。以参、芪、炙草补脾,大建中气。阿胶清肺,五味敛气归肾,茯苓以通阳明。如是则胃津大生,以救肺燥,金水相生而清肃令行矣。
人参平肺汤
治肺痿。
人参、天冬、橘红、知母、甘草、茯苓、地骨皮、桑白皮,姜水煎。
委靡之象,无非木火炎上,肺脏之真气全泄而白血外溢。人参、甘草益气。天冬清金。知母、地骨养胃生津。桑皮泻燥。生姜、橘红辛通。茯苓味甘和脾,气平和肺。津生燥平,金得保全矣。
保和汤
治肺痿。
知母蒸、贝母、天冬、麦冬、苡仁、甘草、桔梗、北五味、马兜铃、百合、阿胶(蛤粉炒成珠)、薄荷,服入饴糖一匙。
知母、天冬能清肺火。麦冬、贝母能润肺燥。马兜铃降肺气。五味子敛肺气。百合、阿胶补阴清热。甘草、桔梗和中利膈。苡仁肺痿肺痈要药,少入薄荷借以开郁。
 
消渴
消渴一证责在于下,肾水亏则龙火无所依而游行于中上,在胃则善食易饥,在肺则口渴喜饮,在肾则小水如膏。治法壮水生津,制火保元,而尤重于救脾胃,盖水壮则火熄,土旺则精生,真火归原则不渴不饥矣。徜补阴不应,不得不从反佐之治,「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
易简地黄饮子
治消渴,咽干,面赤,浮躁。
人参、生地、熟地、黄芪炙、天冬、麦冬、泽泻、石斛、枇杷叶(拔去毛净,蜜炙)、甘草炒。
此手足太阴阳明药也。喻嘉言曰:「此方生精补血,润燥止渴,佐以泽泻泻膀胱之火,使小腑清利则心火下降,宿热既除,其渴自止矣」
二冬汤
治上消。
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人参、甘草。
人参、甘、麦太甘,以复胃津。天冬、花粉苦甘,以清肺热。黄芩、知母苦降,以泄肺胃之火。
生地八物汤
治中消。
生地、山药、知母、麦冬、黄芩、黄连、黄柏、丹皮。
生地、丹皮以凉心火。麦冬、知母以清肺热。山药以养肺阴。三黄大苦大寒,所谓以苦泄之,以甘缓之也。
黄芪汤
治心移寒于肺,饮一溲二,谓之死阴。
黄芪炙、人参、五味子、枸杞子、熟地、桂枝、生干姜,河间原制有麦冬。
王晋三曰:「饮少溲多者,饮入于胃,上输于脾,脾气不能散精,而精捍二气统归于肺,肺亦统输膀胱,水精仍不能四布,有下而不上,有柔而无刚,竟成一派死阴。方中用人参、枸杞、熟地以足经药治手经病,从阴中和阳,深中肯綮。独以麦冬、桑皮泻心肺二经之邪,于理未切,因率管见,损此二味,增以桂枝、干姜,盖桂枝、人参能和心经之阳,干姜、五味可摄膀胱之气,治足经而手经亦得其功,移寒之邪可解矣。」
麦冬饮子
治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亦死阴也。
麦冬、知母、人参、甘草炙、生地、茯神、栝蒌实、葛根,加竹叶数片。
热久消渴,烦心短气,津液日耗,渐成危证。治以人参、甘草和胃生津。麦冬、知母救肺阴。生地、茯神清心热。葛根升胃津。栝蒌止消渴。危证立方,止求无过,治本之图不为迂矣。
竹叶黄芪汤
专治肺经热消。
淡竹叶、石膏煅、麦冬、人参、黄芪炙、甘草炙、半夏制、生地、当归、白芍炒、川芎、黄芩炒。
四方互复,独以竹叶黄芪标而出之者,明其力专治肺经热消,非概治二阳结之消渴者也。竹叶石膏汤为轻清之剂,复以生地、黄芩浊阴之品,清肺与大肠之火。四物汤为浊阴之剂,复以竹叶、石膏清燥之品,清肝胆之火。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甘草除烦热之圣药,复以石膏、白芍清脾胃之火。黄芩汤,治后天太阴之剂,复以生地、麦冬壮水之品,清肾中之火。竹叶石膏汤不去半夏,借以通气分之窍;四物汤不去川芎,借以通血分之窍。养正袪邪诚为良剂。


不寐
内虚不寐,乃营卫之偏胜,阴阳之离合。凡肝肾阴亏者,阳浮于上,营卫不交,神明扰乱,求其得寐也难矣。又有初睡之时,忽然似惊而醒,此非心虚胆怯,盖营弱卫强,契合浅而脱离快,升者复升,降者复降,而斯时复寐矣。明乎此,则壮水、益火二法在所必用耳。
天王补心丹
定心神,固精血,强志力,去烦热,除惊悸,清三焦,解干渴,育养心气。
生地、枣仁炒、天冬、麦冬、当归、人参、元参、丹参、茯神、桔梗、远志、柏子仁、五味子,灯心引。其方有四,惟此道藏者通。
补心者??,补心之用也。心藏神,而神之所用者,魂魄意智精与志也。补其用而心能任物矣。本神篇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当归、柏子仁、丹参流动之药,以悦其魂。心之所忆谓之意,人参、茯神调中之药,以存其意。固思虑而处物谓之智,以枣仁静招乎动而益其智。并精出入者谓之魄,以天冬、麦冬、五味子静谧之药而安其魄。生之来谓之精,以生地、元参填下之药,定其精。意之所存谓之志,以远志、桔梗动生于静而通其志。若是,则神之阳动而生魂,魂之生而为意,意交于外而智生焉。神之阴静而生魄,魄之生而为精,精定于中而志生焉。神之为用不穷矣,故曰「补心」。

温胆汤
治热呕,吐苦,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
陈皮、半夏炒、枳实、竹茹、甘草炙、茯苓、生姜。
温胆汤,隔腑求治之方也。热入足少阳之本,胆气横逆,移于胃而为呕苦不眠,乃治手少阳三焦,欲其旁通胆气,退热为温,而成不寒不燥之体,非以胆寒而温之也。用二陈专和中焦胃气。复以竹茹清上焦之热。枳实泄下焦之热。治三焦而不及于胆者,以胆为生气所从出,不得以苦寒直伤之也。命之曰温,无过泄之戒辞。
金匮酸枣仁汤
治虚劳虚损不得眠。
枣仁炒、甘草、知母、茯苓、川芎。
虚烦,胃不和,胆液不足三者之不寐,是皆虚阳溷扰中宫,心火炎而神不定也。故用补母泻子之法以调平之。川芎补胆之用,甘草缓胆之体,补心之母气也。知母清胃热,茯苓泄胃阳,泻心之子气也。独用枣仁至二升者,取酸以入心,大遂其欲而收其缓,则神自凝而寐矣。
酸枣仁汤
治病后气血俱虚,内亡津液,烦热,诸虚不眠。
枣仁炒、人参、麦冬、竹茹。
人参、麦冬大生胃津。枣仁能补肝虚。竹茹清上焦之热。如是则神明之扰乱可安矣。
王荆公妙香散
治有梦之遗精,令人安卧。
人参、益智仁、五花龙骨、茯神、茯苓、甘草、远志肉、朱砂、木香、麝香。右为末,空心每服二钱,温酒调服。
经言:「手足少阴之厥,令人妄梦。」夫精之藏蓄在肾,统摄在脾,至疏泄之时,则惟听命于心。故用茯苓、远志通肾,以泄邪火。人参、益智固脾,以摄真精。茯神安神,朱砂定气,龙骨秘精,三者皆安镇心经之药。炙甘草调和阴阳,则心有所主而精不摇矣。良方加木香、麝香通其神明,使人不梦,淫邪泮释,自无精泄之患,其妙在于二香,又乌可阙之。
维阳感召汤(新制)
治阴不维阳,达旦不寐。
人参、天冬、麦冬、熟地、生地、茯神、犀角镑、羚羊角镑、琥珀研、龙齿煅、珍珠研、龟版炙、龙眼肉引。
经曰:「阳不入于阴,则不能寐。」人参、天冬、二地乃三才丹,以补手足太阴、足少阴。麦冬、茯神入心,所谓:「热淫于内,以清胜之」。犀角、羚羊,兽类之灵,凉心清肝。龙齿、龟版,介类之灵,镇心潜阳。琥珀、松脂,入土而成实。珍珠、老蚌,感月而结胎。故能安魂魄,定心神。龙眼肉甘以悦脾,此方专用纯甘之味,复以物之灵引人之灵,两相感召也。
甘麦大枣汤
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甘草、小麦、大枣。
小麦,苦谷也,经言:「心病宜食麦」者,以苦补之也。心系急则悲,甘草、大枣甘以缓其急也。缓急则云泻心,然立方之义,苦生甘是生法而非制法,故仍属补心。
獭肝丸
葛雅川治尸疰、鬼疰。仲景治冷劳。
獭肝一具,阴干。为末,水服二钱,日三服,以瘥为度。
獭肝丸,奇方也。按獭肝性温,能驱阴邪而镇肝魂,不使魂游于上而生变动之症。盖疰者,邪注于脏也,若注于肝,则肝为善变之脏。邪与魂相合,症变便有二十二种,其虫三日一食,五日一退,变见之症无非阴象,而獭肝一月生一叶,又有一退叶,是其性亦能消长出入,以杀隐见变幻之虫,真神品也。
养心汤
治心神不足,梦寐不安,惊悸健忘等证。
白芍、当归、人参、远志、麦冬、黄芩、山药、芡实、莲须、枣仁、茯神、石莲子。
《难经》云:「心不足者,调其营卫。」营卫者,血脉之所出而心主之,故养心者莫善于调营卫也。然营卫并出中州,营淫精于肝而浊气归心,卫气通于肺而为心相,肾受心营肺卫之归而又升精于离,以成水火既济。是三藏者,皆心之助,而调营卫者所必出于是也。故调营卫,调其四藏而心养矣。是方人参、茯神以神养心。枣仁、归、芍以母养肝。山药、麦冬、黄芩以清养肺。莲须、芡实、石莲、远志以涩养精而升之。于是神明之主泰然于天钧之上矣。此养心之旨也。

黄瘅
有阳黄、阴黄之不同。阳黄,热湿郁在胃也,而其原本于脾虚;阴黄,寒湿蓄在胃也,而其原本于肾虚。非徒利湿清热攻伐,多脾原败而肾原亏矣。大抵虚热者,救脾阴为急;虚寒者,救肾阳为先。
茵陈五苓散
治湿热发黄,便秘,烦渴。
茵陈、猪苓、赤苓、白术土炒、泽泻、肉桂。
土虚则受湿,湿生热,湿热乘脾,中央之黄色乃见。酒亦湿热,故并治之。茵陈专理湿热,发黄者所必用也。佐以泽泻、猪苓,则水液分于膀胱。佐以白术、茯苓,则土旺可以胜湿。桂之为用,能令诸药直达热所,盖向导之兵也。
栀子柏皮汤
治阳黄,身黄发热者。
栀子、黄柏皮、炙甘草。
栀子、柏皮,表剂也,以寒胜热,以苦燥湿,已得治黄之要矣。乃缓以甘草,黄必内合太阴之湿化,若发黄者热已不瘀,于里有出表之势,故汗下皆所不必,但当奠安脾土,使湿热二邪不能复合,其黄自除。栀子厚朴汤言热,栀子干姜汤言寒,治皆在里,此治在表也。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连轺即连翘根,表里分解法。
麻黄、连轺、赤小豆、杏仁、生姜、生梓白、甘草、大枣。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沬,潦水煎。
太阳之热或阳明之热,内合太阴之湿,乃成瘀热发黄。病虽从外之内,而粘着之邪当从阴以出阳也。杏仁、赤小豆泄肉理湿热。生姜、梓白皮泄肌表湿热。仍以甘草、大枣奠安太阴之气。麻黄使湿热从汗而出太阳。连轺根导湿热从小便而出太阳。潦水助药力从阴出阳。经云:「湿上什为热。」若湿下行则热解,热解则黄退也。
茵陈大黄汤
治身黄如橘子色,腹满便闭者。
茵陈、栀子、大黄。
茵陈、栀子寒胜热,苦胜湿,在表之湿热可除。若在里便闭,非大黄不能荡涤肠胃,下燥结而除汗热也。
加味枳术汤
治谷疸。伤食者,名谷疸。
白术、枳实、陈皮、麦芽炒、山查、茯苓、神麴、连翘、茵陈、荷叶、泽泻。伤酒加葛根。若便闭去白木,加莱菔子、黄芩。
白术除胃中湿热。枳实消胃中停滞。荷叶取之以升发胃中生气,此东垣原法也。佐以麦芽、山查、神麴大和中焦。茯苓、陈皮以和脾土。连翘、茵陈以散湿热。泽泻功专利湿行水。此治谷疸者。
理脾阴煎(汪蕴谷制)
大补脾阴,治阳黄。
南沙参、白术土炒、茯苓、山药、扁豆炒、陈皮、甘草炙、茵陈、栀子、白芍炒、苡仁、谷芽炒。
五味异功散以沙参易人参,复以山药、扁豆、苡仁甘益坤土。白芍、谷芽和脾。茵陈、栀子清湿热。
培肾元煎(汪蕴谷制)
大补肾元,治阴黄。
熟地、当归、山药、枸杞子、制附子、白术土炒、茯苓、甘草炙、炮姜、黄芪炙、人参。
参、苓、术、草能补五脏之气。熟地、归、杞分补肾经精血。黄芪、山药双补脾脏阴阳。肾中真阳大亏,姜附可以回阳壮火。
硝石矾石散
治女劳黑瘅。
硝石(芒硝之底沉凝者准)、矾石,烧等分。右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消石矾石散,悍剂也。女劳黑瘅腹满者,死证也。读仲景原文当急夺下焦之瘀血,庶可干全生气,舍此别无良法可医。惜乎后医不解病情,惟知清热去湿,隔靴搔痒,日渐困笃,迨至束手而毙,殊不知女劳伤其精而溺血,若血能流通则无发黄变黑之证矣。若精竭而血不行,郁遏于膀胱少腹,必然阴虚火发而涌泉灼热,明是真精耗竭,君相二火并炎,薰蒸于脾则身黄,燎原于肾则额黑,故《金匮》下文云非水也。其殆肾气之所发也欤!治以消石直趋于下,苦咸入血,散火破瘀。矾石酸寒,佐消石下趋,清肾与膀胱之热。《别录》云:「除锢热在骨髓是也。」和以大麦粥汁服者,以方寸??匕之药,借大麦下气之性而助其功用也。《金匮》另有酒瘅之黑,乃是湿热瘀而不行,营血腐败之色,又非消石散之所治矣。


茵陈四逆汤
治发黄,脉沉而迟,肢体冷逆,腰以上自汗。
茵陈、附子、干姜、甘草炙、肉桂去皮。
此阴证发黄也。阴寒盛于下,则戴阳于上,故上体见阳症,下体见阴症。阴盛于下,故见阴脉之沉迟兼阴症之四逆;阳戴于上,故见阳症之发黄,上体之自汗也。茵陈治黄之要药,故无分于寒热而用之。附子、干姜、炙甘草回阳之要品也,故有阴寒则用之。然必冷服者,恐姜、附发于上焦阳盛之区而下部阴寒之分反不及也。
五君子煎
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而兼湿者。
人参、茯苓、白术土炒、甘草炙、干姜。
四君参、苓、术、草,加干姜,温以通阳,安胃止呕,健脾止泻,培元养胃,实为司命之方也。


百合病
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饮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形神如和,其脉微数。
百合知母汤
百合(七枚)、知母(三两)。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滑石代赭汤
百合(七枚)、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鸡子汤
百合(七枚)、鸡子黄(一枚)。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沬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百合地黄汤
百合七枚,生地汁一升。
右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生地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通章言百合病百脉一宗,不但主??于营卫而手足六经悉能致其病,汗吐下皆非所宜。本文云百脉一宗,明言病归于肺,君以百合甘凉清肺即可疗此疾,故名百合病。再佐以各经清解络热之药,治其病所从来,当用先后煎法,使不悖于手足经各行之理,期以六十日六经气复而自愈。若太阴、太阳无病,惟少阴、少阳、厥阴、阳明四经为病,期以四十日愈,若仅属厥阴、阳明二经为病,期以二十日愈。读第四章未经汗吐下者,治以百合地黄汤,中病勿更服,大便如漆,热邪已泄,再服恐变症也。论症以溺时头痛为辨,盖百脉之所重在少阴、太阳,以太阳统六经之气,其经上循巅顶,下通水道,气化不行,乃下溺而上头痛。少阴为生水之源,开阖涩乃溺而浙然。若误汗伤太阳者,溺时头痛,以知母救肺之阴,使膀胱水藏知有母气救肺,即所以救膀胱,是阳病救阴之法也。误下伤少阴者,溺时浙然,以滑石上通肺,下通太阳之阳,恐滑石通腑利窍,仍蹈出汗之弊,乃复代赭石重镇心经之气,使无汗泄之虞,救膀胱之阳,即所以救肺之阳,是阴病救阳之法也。误吐伤阳明者,以鸡子黄救厥阴之阴,以安胃气,救厥阴即所以奠阳明,救肺之母气,是亦阳病救阴之法也。以百合一味引伸诸方,总不外乎补阴补阳之理,举此可以类推。
第二卷
遗精
梦而遗者,谓之遗精;不梦而遗者,谓之精滑。大抵有梦者,由于相火之强;不梦者,由于心肾之虚。正以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心有所动,肾必应之,故君火摇于上,相火炽于下,则水不能藏而精随以泄。斯时也,精竭则阴虚,阴虚则无气,以致为劳为损,可无畏乎!
还少丹
治脾肾虚寒,饮食少思,发热,盗汗,遗精,白浊,气血亏损等证。
熟地、枸杞子、肉苁蓉、远志、小茴、巴戟天、萸肉、山药、石菖蒲、楮实子、牛膝、杜仲、茯苓、当归身、大枣。
肾为先天根本,脾为后天根本,二本固则老可还少。熟地、枸杞、苁蓉味之厚者也,「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已。茴香、杜仲、巴戟性之温者也,「阳不足者,益之以温」是已。远志、菖蒲辛以润之也。萸肉、五味酸入东方,肾肝同治也。杜仲、牛膝直至少阴。山药、茯苓兼通脾土,此本肾药,肾足则少火薰蒸脾胃,脾胃赖母以健运矣。命曰还少,不亦宜乎!
柏子养心丸
治心劳太过,神不守舍,合眼则梦,遗泄不常。
柏子仁、茯神、枣仁炒、生地、当归、五味子、辰砂、犀角镑片、炙甘草。
心劳则阳动,坎水不能上承,所谓亢则害也。以生地、犀角凉心血。以当归、枣仁补心阳。以柏子、茯神养心神。五味敛心气。辰砂泻心热。甘草和营。
家韭子丸
治少长遗溺及男子虚剧,阳气衰败,小便白浊,夜梦遗精。
家韭子炒、鹿茸酥炙、肉苁蓉、牛膝、熟地、石斛、菟丝子、当归、巴戟天、杜仲、桂心、干姜。
此足少阴、厥阴药也。肾阳虚,则封蛰不固;肝阳虚,则神魂不敛。韭子补肝肾,助命门。鹿茸添精髓,暖肾阳。苁蓉、巴戟以温肾。杜仲、菟丝以温肝。当归和血。牛膝强筋。熟地滋肾。水川斛益肾精。桂心疏通血脉。干姜宣通卫阳。如是则肝肾阳充,神安而遗浊自愈矣。
金锁思仙丹

治男子嗜欲太过,精血不固,此濇以去脱之剂。
莲蕊须、芡实、石莲子、金樱膏。
欲炽则精窍滑,芡实、金樱乃水陆二仙丹,甘能益精,濇能止脱,合之莲子,交通心肾,莲须濇精,皆所以治滑脱也。
秘精丸
有相火必生湿热,则水不清,不清则不固。本方以理脾导湿为先,湿袪水清而精自止矣。
白术、山药、茯苓、茯神、莲子肉、芡实、莲花须、牡蛎、黄柏、车前子。
白术、山药、茯苓、莲子、芡实以补脾,且莲、芡得天阳地阴浃洽之气,牡蛎清热补水,莲须濇精秘气,茯神养心,黄柏苦以燥湿,车前甘以利水,湿热清,水道利,自无遗泄之患矣。
保元汤
治气虚血弱之总方也。
黄芪、人参、甘草。
柯韵伯曰:「保元者,保守其元气之谓也。」气一而已,主肾为先天真元之气,主胃为后天水谷之气者,此指发生而言也。又水谷之精气行于经隧为营气,水谷之悍气行于脉外为卫气,大气之积于胸中而司呼吸者为宗气。是分后天运用之元气而为三也。又外应皮毛协营卫而主一身之表者,为太阳膀胱之气。内通五藏,司治节,而主一身之里者,为太阴肺经之气。通行内外,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为少阳三焦之气。是分先天运行之元气而为三也。此方用黄芪护表,人参固里,甘草和中,三气治而元气足矣。
润燥濇精汤(黄锦芳制)
治遗精不时,悬饥,畏闻人声,烦躁,昏倦,溺时作痛。
熟地、白芍炒、菟丝子、龙骨、山药、麦冬、玉竹、龟版胶。
熟地以滋肾阴。山药以补脾阴。麦冬以养肺阴。白芍以敛肝阴。兔丝温阴中之阳。玉竹润气分之烁。龙骨性濇,以固精窍。龟胶质厚,以遏阴火。
固阴煎
治阴虚滑泄,带浊,遗淋。
熟地、人参、山药、萸肉、远志、菟丝子、五味子、炙甘草。
人参、熟地两补气血。山萸濇精固气。山药理脾固肾。远志交通心肾。炙甘补卫和阴。兔丝强阴益精。五味酸敛肾气。阴虚精脱者,补以固阴也。

便血
血在便前者,其来近,或在广肠,在肛门。血在便后者,其来远,或在大肠,在胃。大抵有火者,多因血热,迫血妄行;无火者,多因虚滑,或脾胃阳虚,或气陷血亦陷。盖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化血,脾气虚则不能运化也。
黄土汤
治先便后血。
甘草、白术、附子、干地黄、阿胶、黄芩、灶中黄土。
赤小豆当归散
治先血后便。
赤小豆浸出芽、当归。
《金匮》云:「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明指脾络受伤,日渗肠间,瘀积于下,故大便未行而血先下,主之以赤小豆利水散瘀,当归和脾止血。若先便后血,此远血也,明指肝经别络之血,因脾虚阳陷生湿,血亦就湿而下行,主之以灶心土,温燥而去寒湿。佐以生地、阿胶、黄芩入肝,以治血热。白术、附子、甘草扶阳补脾,以治本虚。近血内瘀,专力清利;远血因虚,故兼温补。治出天渊,须明辨之。
地榆汤
治结阴者,下瘀血。
地榆、甘草半生半炙、砂仁炒。
阴气自结,不和于阳也。结则下瘀血,若瘀血去尽,而再结再下,三结三下,断续不绝,亦危症也。治以地榆身能止血,稍能行血。甘草生用,能行肝胃二经污浊之血,炙之入阴而温散血中之结。煎时另入砂仁,香而能窜,内醒脏气,引领二味,止血开结,此结之微乎内者,从里解也。
葛花解酲汤
治饮酒太过,痰逆呕吐,心神烦,胸膈痞塞,手足颤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肠红。
人参、白术、茯苓、砂仁、白豆蔻、葛花、青皮、陈皮、猪苓、泽泻、神麴、木香。
葛花独入阳明,令湿热从肌肉而解。白蔻、砂化皆辛散解酒。故以为君。神麴解酒而化食。木香调气而温中。青皮、陈皮除痰而疏滞。二苓、泽泻能驱湿热从小便出,乃内外分消之剂。饮多则中气伤,故又加参、术以补其气也。
寿脾煎
治脾虚不能摄血,凡忧思郁怒,积劳,及中气亏陷,神魂不安,大便血脱,妇人无火崩淋。
人参、白术土炒、山药、枣仁炒、远志、当归、甘草炙、干姜、莲肉。
参、术、甘草所以补脾。远志、枣仁所以补心。当归养血。干姜舒脾。山药、莲肉补脾行滞,助参、术有阳生阴长之理。
地骨皮饮
治阴虚火旺,骨蒸发热,日静夜剧,妇人热入血室,胎前发热者。
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地骨皮、丹皮。
柯韵伯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热。」仲景曰:「阴弱则发热。」阳气下陷入阴中,必发热。然当分三阴而治之,阳邪陷入太阴脾部,当补中益气以升举之,清阳复位而火自熄也。若陷入少阴肾部,当六味地黄丸以对待之,壮水之主而火自平也。陷入厥阴肝部,当地骨皮饮以凉补之,血有所藏而火自安也。四物汤为肝家滋阴调血之剂,加地骨皮清志中之火,以安肾,补其母也。加牡丹皮清神中之火,以凉心,泻其子也。二皮凉而不润,但清肝火不伤脾胃,与四物加、柏之湿润而苦寒者不同矣。故逍遥散治肝火之郁于本藏者也,木郁达之,顺其性也。地骨皮饮治阳邪之陷于肝脏也,客者除之,勿纵寇以遗患也。二方皆肝家得力之剂。
自解,实则泻子之理也。
清暑益气汤
长夏湿热蒸人,四肢因倦,精神少,身热气高,烦心,便黄,渴而自汗,脉虚者主之。
人参、黄芪炙、甘草炙、白术土炒、苍术、神麴炒、青皮、升麻、干葛、麦冬、五味子、当、黄柏、泽泻、陈皮。
清暑益气汤,东垣治脾胃虚衰所生受病之方也。夏月袭凉饮冷,内伤脾胃,抑遏真阳而外伤暑湿,上焦心肺先受之,亟宜益气,不令汗泄以亡津液。人参、黄芪、炙草之甘,补元气,退虚热。麦冬之寒,滋水源,清肺热。五味之酸,泻肝火,收肺气。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广皮、青皮理脾气而远肝邪。升麻、葛根、苍术助辛甘之味,引清气以行阳道,俾清气出于脾,右迁上行,以和阴阳。湿胜则食不消,用炒神麴以消痞满。热胜则水涸,用黄柏补水虚,以滋化源。
吴鹤皋曰:「暑令行于夏至,长夏则兼湿令矣。此方兼而治之。酷暑则表气易泄,兼湿则中气不固,黄芪所以实表,白术、神麴、甘草所以调中。大暑横流,肺金受病,人参、五味、麦冬所以补肺、敛肺、清肺,经所谓:「扶其所不胜也。」火盛则水衰,故以黄柏、泽泻滋其化源。津液亡则口渴,故以当归、干葛生其胃液。清气不升,升麻可升。浊气不降,二皮可理。苍术之用,为兼长夏湿也。
程郊情曰:「人知清暑,我兼益气,以暑伤气也。益气不独金能敌火,凡气之上腾而为津为液者,回下即肾中之水。水气足,火淫自却也。」
十味香薷饮
治伏暑,身体倦怠,神昏,头重,吐泻。
香薷、人参、黄芪炙、白术土炒、茯苓、陈皮、厚朴姜汁炒、扁豆炒、木瓜、甘草炙。
即五物香薷饮,加参、芪者,所以补肺益气,加白术、陈皮者,所以助脾调中。木瓜酸温,利湿收脱,能于土中泻木,平肝而和脾。此外感而兼内伤之症,故用香薷清暑解表,而以诸药专调中宫也。然劳倦内伤必用清暑益气,内热大渴必用人参白虎,若用香薷是重虚其表而反济以内热矣。

理阴煎
治真阴虚弱,胀满,呕哕,痰饮,恶心,吐泻,腹痛及妇人经迟血滞等证。
当归、熟地、甘草炙、肉桂、干姜。
归、地填少阴之精,为补营血之品。干姜固阳以配阴。炙甘和中以暖阴。加肉桂大能阴中补阳,有云腾化雨之妙也。
大顺散
治避暑广厦,食生冷,袭凉风,抑遏阳,而为吐泻者。
甘草三两,干姜、杏仁去皮尖、肉桂各四两。每服二三钱。
祖仲景大青龙汤以肉桂易桂枝而变为里法,病由暑湿伤脾,故先将甘草同白砂炒微黄,白砂即河砂,次入生干姜同炒,令姜裂,辛甘化阳以快脾欲,再入杏仁同炒,令杏仁不作声为度,去白砂利肺气,以安吐逆。白砂本草主治绞肠痧,痛用之拌炒以燥脾湿,复以肉桂合为散,俾芳香入阴,升发阳气,以交中焦,去脾之湿,湿去而阳气得升,三焦之气皆顺矣。
抑扶煎
治气冷阴寒,暴伤生冷,致成泻痢胀痛呕恶等证。
猪苓、泽泻、陈皮、厚朴、乌药、吴萸、黑姜、甘草炙。
陈、朴燥脾去湿。猪、泽分消水邪。乌药、甘草和中快胃。黑姜、吴萸暖中温寒。
辅阳饮(黄锦芳制)
治外冒阴暑,内滞不消,口渴喜热而不喜冷,大汗如雨,止在上半一身。
茯苓、半夏、杏仁、熟附子、生姜、砂仁。
茯苓、半夏通阳。杏仁能利肺气。砂仁可和中焦。附子挽回失散之元阳,并可收敛营液。生姜辛以宣其阴凝。此元气不振,邪乘其腠理不密而袭之也。
白虎加人参汤
治赤斑,口渴,烦渴,暑热脉虚。
石膏、知母、甘草炙、粳米、人参。米熟汤成煎。
阳明热病化燥,用白虎加人参者何也?石膏辛寒仅能散表热,知母甘苦仅能降里热,甘草、粳米仅能载药留于中焦,??若胃经热久伤气,气虚不能生津者,必须人参养正回津,而后白虎汤乃能清化除燥。

 
湿证
雨露水土,外因之湿也。酒酪瓜果,内因之湿也。湿热可清可利,寒湿宜燥宜温。且内湿有属阴虚者,须用肚水补阴;有属阳虚者,须用益火补阳。
栝蒌根桂枝汤
治太阳痉湿病。
栝蒌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风湿混扰于太阳,阳气为湿邪所滞,不得宣通,非寒邪之沉迟脉也,治以栝蒌根桂枝汤者。风则用桂枝汤成法,湿则君以栝蒌根,酸苦入阴,内走经络,解天行时热以降湿,合之桂枝和营卫而治痉,是表法变为和法也。
防己茯苓汤
通治风湿、皮水二证。
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
汉防己太伤入里之药,泄腠理,疗风水。《金匮》汗出恶风者,佐白术。水气在皮肤聂聂动者,佐桂枝。一以培土,一以和阳。同治表邪,微分标本,盖水湿之阳虚,因湿滞于里而汗出,故以白术培土,加姜、枣和中。胃不和再加芍药。皮水之阳虚,因风水袭于表,内合于肺,故用桂枝解肌散邪,兼固阳气。不须姜、枣以和中也。太阳腰髀痛,忝用两方,如鼓应桴。
四苓散
治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者。发汗,脉浮数,烦渴者。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饮饮水,水入即吐者。
泽泻、猪苓、茯苓、白术土炒,加肉桂即五苓散。
苓,臣药也。二苓相辅,则五者之中可为君药矣,故曰五苓。猪苓、泽泻相须,借泽泻之咸以润下。茯苓、白术相须,借白术之燥以升精,脾精升则湿热散而小便利,即东垣欲降先升之理也。然欲小便利者,又难越膀胱一腑,故以肉桂热因热用,内通阳道,使太阳里水引而竭之,当知是汤,耑治留着之水渗于肌肉而为肿满,若水肿与足太阴无涉者,又非对症之方。
程郊倩曰:「标邪传入膀胱,是谓犯本,其人必消,必小便不利,宜可消水矣。乃一症以水入则拒而吐,一症以水入则消。何居?膀胱为津液之府,热入而蓄邪水,致小便不利也。是则水气挟热而上升,必至格水,此渴欲饮水,水入即吐也。用五苓者,取其开结利水也。水泉不致留结,邪热从小便出矣。若热微消渴,是则热入膀胱而燥其津液,乃成消渴,此膀胱无邪水之蓄,亦用五苓者,以化气回津也。使膀胱之气腾化,故渴亦止而病愈,然症必以脉浮数烦渴为脉表症,里知非阳明之里而仍为太阳之里,故以五苓主之也。」
赵羽皇曰:「人身之水有二,一为真水,一为客水。真水者,即天一之所生;客水者,即食饮之所溢。故真水惟欲其升,客水惟欲其降。若真水不升,则水火不交而为消渴;客水不降,则水土相混而为肿满。五苓散一方为行膀胱之水而设,亦为逐内外水饮之首剂也。盖水液虽注于下焦,而三焦俱有所统,故肺金之治节有权,脾土之转输不怠,肾关之开阖得宜,则溲溺方能按时而出。若肺气不行,则高源化绝;中州不运,则阴水泛流;坎藏无阳,则层冰内结。水终不能自行,不明其本而但理其标可乎!方用白术以培土,土旺而阴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调水道也。桂味辛热且达下焦,味辛则能化气,性热专主流通,州都温暖,寒水自行。再以泽泻、猪苓之淡渗佐之,禹功可奏矣。」
罗东逸曰:「伤寒之用五苓,允为太阳寒邪犯本,热在膀胱,故以五苓利水泻热。然用桂枝者,所以宣邪而仍治太阳也。杂症之用五苓者,特以膀胱之虚,寒水为壅,兹必肉桂之厚以君之,而虚寒之气始得运行。宣泄二症之用稍异,不可不辨。」
五苓与真武对看,五苓行客水之有余,真武护真水之不足,皆所以行水也。不可不知。
大分清饮
治积热闭结,小水不利,湿热疸黄,蓄血淋浊等证。
栀子炒、猪苓、茯苓、泽泻、木通、枳壳、车前子。
二苓渗湿。车前、泽泻通闭。木通利水通淋。黑栀消除疸湿。枳壳破结逐瘀。水道大分利之。
小分清饮
治小便不利,湿热肿胀,不能受补者。
茯苓、泽泻、苡仁、猪苓、枳壳、厚朴。
二苓、枳、泽利湿渗水。厚朴、苡仁燥湿而消水肿。小分利之。
茱萸六一散
治湿热吞酸之证。
滑石、甘草、吴萸。
滑石寒而淡,寒能胜热,淡能导利,故以之胜湿热。吴茱萸味辛性热,能反佐以从事。甘草性温气平,能和中而泻火。
理中汤
治中气不运,腹中不实,口失滋味,病久不食,脏腑不调,与伤寒直中太阴,自利不渴,寒多而呕等证。
人参、白术土炒、炮姜、甘草炙。加熟附子,即名附子理中汤。
理中者,理中焦之气,以交于阴阳也。上焦属阳,下焦属阴,而中焦则为阴阳相偶之处。仲景立论,中焦热则主五苓以治太阳,中焦寒则主理中以治太阴。治阳用散,治阴用丸,皆不及于汤,恐汤性易输易化,无留恋之能,少致和之功耳。人参、甘草甘以和阴也。白术、干姜辛以和阳也。辛甘相辅以处中,阴阳自然和顺矣。
程郊倩曰:「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赡,故名曰理中,实以燮理之功与中焦之阳也。若胃阳虚即中气失宰,膻中无发宣之用,六腑无洒陈之功,犹如釜薪失焰,故下至清谷,上失滋味,五脏凌夺,诸症所由来也。参、术、炙草所以固中州。干姜辛以守中,必假之以焰釜薪而腾阳气,是以谷入于阴,长气于阳,上输华盖,下摄州都,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矣。此理中之旨也。若水寒互胜,即当脾肾双温。附子之加而命门益,土母温矣。」
佐关煎
治生冷伤脾,泻痢未久,肾气未损,宜此以去寒湿,安脾胃。
肉桂、陈皮、甘草炙、厚朴、扁豆炒、猪苓、山药炒、泽泻、干姜。
山药、扁豆健脾。陈、朴快胃。猪苓、泽泻渗湿止泻。肉桂、干姜温理中寒。炙甘草暖中调和胃气也。
圣术煎
治饮食偶伤,吐泻,胸膈痞闷,胁肋疼,过用克伐等证。
白术土炒、干姜、肉桂、陈皮。
白术健脾。干姜温胃。肉桂驱寒。陈皮快气。健脾而食自消,和胃而泻自止。
治湿温伤人,久久不已,发热身痛等证。
萎蕤一两、茯苓三钱。
萎蕤甘平,不寒不燥,可代人参,但性缓耳。去风热湿温,退蒸解热,佐以茯苓,发热身痛俱得痊矣。久病最宜。
河间桂苓甘露饮
消暑,去湿,解热。
茯苓、猪苓、泽泻、甘草、白术、肉桂、滑石、石膏、凝水石,生姜汤调下。
五苓去湿。三石解热。湿热既去,一若新秋甘露,降而暑气潜消矣。夫湿为阴邪,全赖太阳气化,以利小便,莫若五苓散为当。若热在湿下者,则为粘着之邪,又当寒燥以胜之,莫妙于三石之功捷速。滑石性虽重而味淡,故能上利毛腠之窍,以清水湿之源。石膏辛寒入胃,辛能发汗,寒以胜热,故能泄中焦之热,出走膀胱。凝水石辛咸入肾,为盐之精,故能凉血涤热从小便而出。

 
泄泻
湿多成五泻,泻之属湿也明矣。然有湿热,有寒湿,有食积,有脾虚,有肾虚,皆能致泻,宜分而治之。凡治泻须利小便,然有食积未消者,正不宜利小便,必俟食积既消,然后利之。是以泻多亡阴,亡其阴中之阳耳。
香砂六君子汤
治气虚肿满,痰饮结聚,脾胃不和,变生诸证者。
人参、白术土炒、茯苓、甘草炙、陈皮、半夏炒、砂仁、木香。
柯韵伯曰:「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盖人在气交之中,因气而生,而生气总以胃气为本。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昼夜循环,周于内外,一息不运,便有积聚,或胀满不食,或生痰留饮,因而肌肉消瘦,喘咳呕哕诸症蜂起,而神机化绝矣。四君子,气分之总方也。人参致冲和之气。白术培中宫。茯苓清治节。甘草调五脏。诸气既治,病安从来,然拨乱反正,又不能无为而治,必举夫行气之品以辅之,则补品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陈皮以利肺金之逆气。半夏以疏脾土之湿气而痰饮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滞气。缩砂以通脾肾之元气,膹郁可开也。四君得四辅而补力倍宣,四辅有四君而元气大振,相须而益彰者乎!」
益黄散
治脾胃不足,火不生土。
人参、黄芪炙、陈皮、黄连、白芍炒、甘草炙生各半。
土色黄,脾胃应之,不直补土而从土中泻火,清金制木,以远客邪,故曰益黄。此东垣治脾为不足,火不生土而反抗拒,是至而不至者为病之方也。经言:「热淫于内,以甘泻之。」人参、黄芪、炙甘草泻虚热,以补土之原也。经言:「热淫于内,以酸收之。」芍药酸寒,能泻肝而收肺阴。黄连、生甘草入心而泻脾热。金旺火衰而肝风自熄,脾胃受益矣。以之治小儿慢脾风,真神品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