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贾诩学习---田丰之死!

 xwdwen67 2011-10-10

向贾诩学习---田丰之死!

(2010-05-13 22:44:35)
标签:

文化

分类: 我的核心理念方法
向贾诩学习---田丰之死!     博主小语:我要向贾诩学习!

    要找到两个我认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田丰与贾诩。
  作为袁绍集团的重要谋士,田丰“博览多识,权略多奇”曾立下大功,然其则缘于官渡之战,《三国志•魏书六》说到袁绍的谋士田丰对官渡之战的看法:“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其认为应当据险固守、分兵抄掠的疲敌策略,然而袁绍不听,易中天教授说田丰是袁绍的老谋士“可能有点倚老卖老”,他向袁绍强谏,拼命地拦住不让袁绍发动官渡之战,于是“袁绍勃然大怒,认为田丰阻挠他平定天下的大计,罪该万死,就把田丰下了大狱,说等我凯旋归来,再来和你算账”,即原文的“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 官渡之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一切皆如田丰所言,田丰有友人前往监狱探监顺道祝贺田丰,认为“君必见重”:不久可再获重用的啦,田丰听后则叹息:我命休矣!
谋士之精明,在于他们洞悉人性,正如田丰了解他的老板袁绍一样,田丰认为“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即以袁绍之为人,如果官渡之战打赢了,还有可能放了自己,以显示作为领导者决策的英明,如果说打了败仗,一定会“杀了正确的人来掩盖自己的错误”(《品三国》的结论)的,可见田丰是了解袁绍的,田丰之死,正是死在自己比老板正确!

  当然,裴松之在《三国志》的注解中提到的一个情节,也是促使袁绍杀田丰一个原因,原文是“绍军之败也,土崩奔北,师徒略尽,军皆拊膺而泣曰: ‘向令田丰在此,不至於是也。’绍谓逢纪曰:‘冀州人闻吾军败,皆当念吾,惟田别驾前谏止吾,与众不同,吾亦惭见之。’纪复曰:‘丰闻将军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袁绍兵败,将士们皆痛哭,都说如果田丰在此,我们就不至于落到这样一个下场,这样的局面(功高盖主)对袁绍(作为一个老板)是多么的伤自尊、丢面子的事情啊!此外,袁绍就此询问逢纪的意见,逢纪小人,竟然说田丰在狱中幸灾乐祸说自己料事如神。可想而知,田丰跟的这个老板是正如《三国志》所描述的“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即是外表好看其实内心阴暗得很的那种老板,这样的老板见得不别人比自己风光、容不下别人比自己聪明更受不了别人比自己正确,加上田丰知无不言,田丰哪有不死的道理?

  田丰因比老板正确而被老板所杀,郭嘉也早早就死了,荀彧也死得不明不白成了历史之迷,三国的谋士大多都没有一个好下场的,说到有好下场大概只有同一时期另一谋士贾诩能有不同的命运了。贾诩原为董卓部下,既没有家族的背景也没有关系网络,可以说是政治资源缺乏政治条件恶劣,凭其一人的努力在“土匪军阀”(诸侯割据)堆里混,最终的结果竟然可以是高官厚禄(曹丕封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又分食邑二百,封幼子贾访为列侯。以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而且是寿终正寝(贾诩去世,终年77岁,谥肃侯,长子贾穆嗣。)

  看《三国志》,可知贾诩是一个“风尾竹”左摇右摆,先是跟董卓混日子,董卓灭亡后,为求自保,又建议李傕、郭汜等人袭击长安,造成大乱,后又分别以段煨、张绣为老板“揾吃”,再后来形势不妙,又劝张绣投降于曹操,成为曹操手下重要谋士,为曹操所器重,曹丕即位后,贾诩升任太尉,数年后病逝。

  贾诩的精明在于知人者也自知,非常擅于自保!贾诩投降曹操以后,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地位,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说贾诩“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即为人处世都十分低调,变得沉默寡言,很少出谋划策,也不呼朋引类,就连为子女缔结婚姻也不攀附豪门。贾诩正是“知道像自己这样多谋善断的人,对任何君主都既是利用对象又是危险人物”(《品三国》一书中的结论),这正是《道德经》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啊!

  自知果然比知人更高一筹!因此,田丰被杀而贾诩高官厚禄寿终正寝。

  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一书中一段文字,让我受益良多:很多人以为“世界上真有什么‘锦囊妙计’,其实哪里有?料事如神者,实际上是料人如神。所以,琢磨计谋是没有用的,你还是琢磨人性吧!” 说得多好,琢磨人性,对人的了解多了,想法自然也就通透了。
  而事实上,人性真是非常难以琢磨的,若不然,你我皆成了“谋士”,还要老板干吗?

大智者贾诩

人之境遇,或逆或顺,都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只能听之于天。而无论境遇如何,总能找到不绝之路,终于化逆为顺,化险为夷,此则只有智者可为,是谓谋事在人也。人们常以“太难了”来简言谋事之不易。俗云: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愚者千虑而不得,智者千虑而不失,亦或有之。《三国演义》中之贾诩便是一位千虑而无一失的大智者。
贾诩,字文和,生卒待考。汉灵帝时诩在西凉太守董卓手下为谋士。灵帝崩驾后,董卓乘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十常侍”争权夺利,两败俱伤之机,引西凉大军进京把持朝政,倒行逆施,遭到诸侯讨伐,卓将朝廷由洛阳迁往长安,被司徒王允施“连环计”诛杀。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因得不到朝廷赦免而不知所措。此时,谋士贾诩向李傕献计:与其束手就擒,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奉朝廷以正天下”。傕等然其说,聚众十余万,分作四路,杀奔长安。此举一战成功,李傕、郭汜等四人重演董卓乱朝旧戏,自封列侯,挟持天子达四年之久。贾诩屡劝抚安百姓,结纳贤豪,朝廷微有生意。但随后李傕、郭汜又自相火并,傕劫天子,汜劫公卿,一连对峙厮杀五十余日,死者无数。汉献帝在危难之中听从侍中杨琦保奏泣谕贾诩,请其救命。诩承帝谕用离间计使李傕部属不战自乱,分崩离析,又密奏献帝利用李傕贪而无谋弱点,以大司马重爵封李傕而不封其部将,致使李军内部矛盾激化,自相攻伐,军势渐衰,不得不与郭汜、张济等和解,各送还君臣人质,再将朝廷由长安迁返洛阳。不久,曹操受汉帝诏引大军自兖州开赴洛阳。贾诩劝李傕、郭汜归降曹操。傕怒曰:“尔敢灭吾锐气!”拔剑欲斩诩,众将劝免。是夜贾诩毅然离开李傕、单马回乡里去了。傕、汜不听贾诩言,遂大败于操,往西逃命入山中落草,后为段煨、伍习所杀。
董卓旧部另两员大将是樊稠和张济。樊稠在李傕入长安不久因怠误军机被李傕斩首。樊稠军马拨与张济管领。张济闻曹操打垮李傕、郭汜而主持朝政并迁都许昌,大怒,自关中引兵攻南阳,为流矢所中而死。济侄张绣统其众,从乡下请出贾诩为谋士,结连刘表,屯兵宛城,欲兴兵进攻许都。曹操起兵十五万亲讨张绣。由于张绣对贾诩言听计从,结果使曹操一连吃了两次大败仗。第一次是在宛城,张绣用贾诩“猛虎掏心”计夜袭曹操大寨,射杀曹操的爱将典韦,乱箭射死曹操长子曹昂,大败曹军于洧水,迫使曹操还兵许昌。第二次是在南阳,张绣用贾诩“声东击西”之计,在曹军急攻南阳时,教百姓假扮军士虚守西北角,而将重兵布于表面防守不严的东南角,诱杀曹军袭城精兵,大败曹操,使操一战折兵五万余人,失去辎重无数,不得不退兵回许都。刘璋手下的谋士张松在面讽曹操时曾历数操六次败仗,其中“宛城战张绣之日”便是败于贾诩的智谋。
其后,曹操在受到袁绍、刘备两面夹击的情况下从孔融之谏,使刘晔招降张绣。刘晔至襄城先见贾诩,诩留晔于家中,共同谋划归降曹操。次日两人一道说服张绣同赴许都投降。操封张绣为扬武将军,封贾诩为执金吾使。此后二十余年,贾诩一直为曹操当谋士,深得操信任并擢升为中大夫。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去世前夕,召集亲近重臣至病榻前嘱以后事,贾诩是四位领命大臣之一。另三人是曹洪、陈群、司马懿。曹操死后,曹丕继位,逼汉献帝禅帝位于大魏,贾诩被拜为太尉,位列群臣之首,直至去世,得以善终。

贾诩一生,先后为李傕、张绣、曹操、曹丕四人当谋士。李傕对他的评价是“有先见之明”;张绣的评价是“用其言则胜,不用其言则败”;曹操第一次晤贾诩便生好感,“见诩应对如流,甚爱之,欲用为谋士”。诩降操后,与操甚相投契,每临大事必问计于诩,诩之言操俱从之。在曹操阵营中,曹操对贾诩的厚待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贾诩位至群臣之首绝非偶然,若非大智者,以昔日杀子之仇便难相容,更何况倚重!《三国演义》百二十回本第九回“犯长安李傕听贾诩”,第十八回“贾文和料敌决胜”,两次将贾诩的名字列入标题,而这两次贾诩的身份都只是一个谋士。可见贾诩之智,在群雄竞出的三国时代,其份量本就不轻。只是由于贾诩不是头面人物,其事迹不太被人注意罢了。

在三国时代的众智者中,诸葛亮有街亭之失,周瑜有荆襄之失,司马懿有上方谷之失,独贾诩用谋,千虑而无一失。其原因何在?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研究贾诩所具备的优良素质。以愚浅见,贾诩有如下四个方面看似平常实则很不平常的特点。

1、择主而事,不变角色。贾诩的人生定位就是用己之长,当一个出色的谋士。他最惬意的事情是“用吾计即胜”,最痛心的事情是“不用吾谋致败”。他遇事极有静气,独出机杼,主见鲜明,毫不迟疑和含糊,而且具有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胆识。凭着他的智谋,李傕这样的大草包一跃变成了大司马,而不用他的计谋,李傕又由大司马一跌而变成了大草寇。正是成者王侯败者寇,只在用与不用一念之差。由此更坚定了贾诩一辈子当谋士而不超越自己人生定位的信心。贾诩离李傕而去并不是傕对诩待遇不厚,脸色不好,也不是处境不顺,而是因为两件事情:一是李傕最信巫术,邪道,赏女巫而不赏军将,贾诩屡谏不听。二是李傕见曹操远来,欲速战而灭之。贾诩谏“操兵精将勇,不如降之”,李傕不仅不听,还凶相毕露。贾诩痛心已极,遂不辞而别匹马归乡。后来贾诩从张绣,亦非为功名,因为若为功名投曹操显然要比随张绣强得多。张绣屯宛城,贾诩为其使往见曹操,操一见即欲留诩在身边。贾诩全不似华歆作为孙权使者被曹操一留就不还吴,而是心平气和地婉拒曹操:“某昔从李傕,得罪天下;今从张绣,言听计从,未忍弃之。”乃辞去。一个出类拔萃的谋士,既已具备了“用吾计即胜”的实力,就要选择“计无不用”的主子来发挥。这就是贾诩的价值观,也是他可以实现千虑不失的前提。

2、审时度势,临机善变。贾诩用谋,大开大合,变化幅度极大,看似鬼神莫测,实则是他静观大局,审时度势之结果。贾诩为张绣设谋两败曹操,使操失爱子损爱将,伤心至极,也对张绣恨之入骨。但曹操面临袁绍、刘备两面夹击欲招降张绣时,贾诩却把天下大势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犹豫地劝张绣降操。这时袁绍亦遣使者持其称张绣为“国士”的亲笔书信来襄城招降张绣。贾诩当面扯碎袁书,叱退来使,大笑谓使者曰:“汝可便回见本初,道汝兄弟尚不能容,何能容天下国士乎?”张绣曰:“方今袁强曹弱。今毁书叱使,袁绍若至,当如之何?”诩曰:“不如去从曹操。”绣曰:“吾先与操有仇,安得相容?”诩曰:“从操其便有三:夫曹公奉天子明诏,征伐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操虽弱,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曹公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焉。”绣从其言降操,操果不以前仇为记,见面后执绣之手安抚曰:“有小过失,勿记于心。”张绣由于信服贾诩,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作出了正确抉择,亦同贾诩一样得以善终。而贾诩能在复杂纷纭的局势中洞见利害,趋利避害,不为细微未节所扰惑,且办大事如玩小棋子,眼到,心到,手到,三者一齐到位,短期内便立见成效,实有万古不及之明智也。这是贾诩千虑不失的内因。

3、察人心曲,游刃有余。贾诩素养全面,精通战略、战术,深识帝王之道。还有一点是人所不及的,那就是他颇懂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原理,与人相处时观察仔细,见微知著,不仅知人知面,而且知人内心。这使他在与主子对策时遣词得当,容易被接受,而不容易被误会或生出抵触。如曹操晚年立谁为嗣是他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操长子昂死于宛城,卞氏生有四子,其中三子曹植举笔成章,操欲立之为后嗣。长子曹丕恐不得立,乃问计于贾诩。诩教如此如此。自是但凡操出征,诸子送行,曹植乃称述功德,发言成章。唯曹丕辞父,只是流涕而拜,左右皆感伤。于是操疑植乖伪,诚心不及丕也。丕又使人买嘱近侍,皆言丕之德。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乃问贾诩曰:“孤欲立后嗣,当立谁?”诩不答,操问其故。诩曰:“正有所思,故不能答耳。”操曰:“何所思?”诩对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操大笑,遂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贾诩在这里引用袁绍、刘表立嗣,未立长而立幼,引发内乱的教训,点了曹操后顾之忧的穴位,可以说是引而不发,一语破的。立嗣大谋之所以成为事实,乃因为贾诩在设谋时已对曹操、曹丕、曹植各自的长处短处、所喜所忧以及性格特点了如指掌,故能举重若轻,在不经意的运筹中让曹丕梦想成真。曹丕称帝后曾问贾诩:“朕欲一统天下,先取蜀乎?先取吴乎?”诩曰:“刘备雄才,更兼诸葛亮善能治国;东吴孙权,能识虚实,陆逊现屯兵于险要,隔江泛湖,皆难卒谋。以臣观之,诸将之中,皆无孙权、刘备敌手。虽以陛下天威临之,亦未见万全之策也。只可持守,以待二国之变。”贾诩这篇对策,已明显表达了伐蜀伐吴皆不宜。曹丕既不是刘备对手,也不是孙权对手,攻则必败,是一席反谏。但由于贾诩懂得曹丕“一统天下”的急切心情和刚愎自用的毛病,知道谏也无益,不如留此存照以作后鉴,故在语言、语气上十分委婉,曹丕尽管仍坚持伐吴,但对贾诩并无反感。乃至三路攻吴之兵皆败,曹丕始信贾诩之言,对诩更生敬重。综上可见,察人心曲,因势利导,善于用最得当的语言传输己意,这是贾诩千虑不失的有效方法。

4、自我保护,藏而不显。曹操手下,谋士众多,人才济济。贾诩既非曹操之故旧同乡,又非与操一道起兵之元老勋臣,为什么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却能泰然自处,成为长青树、不倒翁,而其他比贾诩条件优越得多的谋士结局反不及贾诩?这同贾诩处理同僚关系的修养有关。我们用“福祸比较法”来看这个问题便可明白。在对待自己才智问题上,贾诩具有“藏之名山,束之高阁”的大隐士风度。在他看来,人有才智譬如山中蕴藏富矿,等待开采即可。不需显山露水,即使被埋没也比被焚毁好。因此贾诩的满腹经纶从无心血来潮主动献出之举动,总是被动地等人来询方斟句道出。用谋前后,贾诩守口如瓶,若无其事,从不张扬。而曹操手下另一位谋士杨修则恰与贾诩相反,在争夺后嗣斗争中杨修为曹植出谋划策,很快就沸沸扬扬,人皆知之,连曹操本人都知道是杨修出的点子,导致曹操不仅认为杨修不诚实,还认为曹植也不诚实。后来杨修为显示聪明竟被曹操斩首。在对待功劳问题上,贾诩从不争功,也不争主角位置,凡别人欲扮演的角色诩皆虚其怀礼让之。如曹丕逼汉献帝禅位,贾诩谏曹丕三辞乃受,而且要献帝降旨筑受禅坛以昭告天下。诩同时建议曹丕命华歆去做这件事。贾诩此举用心极妙。华歆其时正是生怕别人抢了头功,一心要在禅让这台戏中唱主角。华歆那种风风火火的性格也很适合做这件事。贾诩不抢华歆的戏反送戏于华歆,就不仅不会使华歆忌恨,还会从内心感激和敬佩自己,得益绝非一时。曹操手下另一位谋士许攸却正好与诩相反。攸曾向操献计烧毁袁绍鸟巢粮草和决漳河水淹袁军而使操攻下冀州,进城后却得意忘形地在曹军将领面前炫耀:“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大将许褚怒曰:“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攸自恃其功回骂许褚,结果被褚一剑砍下头来。争角儿、争功劳的许攸与不争角儿、不争功劳的贾诩,得失之差若此!在对待资格阅历问题上,贾诩从不以此为包袱,在众谋士面前始终保持了温良恭俭让的谦逊态度。贾诩晚岁随曹操西征张鲁,操欲降服张鲁手下的猛将庞德,聚众将商议办法。贾诩时在帐中,耐心让别人献计,见众人计穷他才谈出自己的想法。曹操不解其中细节,贾诩又如倾家珍,娓娓道出实施步骤。操用其计果将庞德招降过来。此举不仅使曹操多添一员大将,还迫使张鲁投降,夺得东川大片土地。贾诩愈到老年,愈念晚节末路之难,愈能谦逊老成,体恤周围,其思维亦愈清灵鲜活,其智谋愈新奇玄妙。这是因为贾诩曾从董卓、李傕、张绣等人,始终怀有一种负罪心理。同时诩深知曹操其人志大心雄,他是以实用价值评估臣僚价值的,其待人之感情全随建功立业之需要而变化,如同着衣厚薄随季节冷暖变化一样。因此贾诩能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随曹操需要而不断有新思索、新创造,其结果反成就了他千虑而无一失,始终得志而不失宠。而曹操的另一位谋士荀彧情形正好相反。彧是与操一道招军纳贤的多年故旧,曹操称他为“此吾之子房也!”实际上荀彧起的作用不仅是运筹帷幄,有张良之功;还坐镇许都措筹钱粮,有肖何之劳。但荀彧在助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却因长期在皇帝面前行走,滋生了身份特殊的优越感,甚至对曹操出语不逊,引起曹操误会,“以为不助己也”。而荀彧长期积劳成疾,从生理到心理均不能适应曹操标新立异的节奏,发现曹操同自己有隙也不及时沟通,导致曹操把他看作事业的障碍而必欲扫除。操使人送给病中的荀彧一个空饮食盒,盒上有操亲笔封记。荀彧会意,知操是讽自己江郎才尽,如同此盒已无任何实用价值,于是服毒而亡。贾诩与荀彧二者福祸悬殊如此之大,亦足见两人才智之高下也
噫!余读贾诩,曾生联想:未知贾诩是否贾谊之后裔?为何其虑事之深颇肖贾谊而处事之风格又迥异耶?

贾诩(147—224年),宇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军事家、谋士。
贾诩的性命是靠智谋保住的
贾诩的一生是靠智谋度过的

凉州能出这样一位运筹帷幄、足智多谋的人才,也是凉州的骄傲。贾诩所处的东汉末年,正是诸候争霸、战乱不堪的年代。贾诩历经坎坷,终能保全自己,全因了他识时务、知进退的智谋。贾诩少时并不为人所注意,只有汉阳郡(今天水市)阎忠认为他有张良、陈平之才。

贾诩第一次用智谋保全了身价性命的事,发生在举孝廉为郎,因病辞官西返,途经千阳(今陕西千阳县)时,遇到了反叛的氐人。同行的数十人都被氐人抓获活埋。贾诩的性命危在旦夕。他机灵一动:我是段公的外甥,你们别杀我,我家一定会拿厚礼来赎我。当时东汉太尉段颖,因久任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急中生智,狐假虎威,借段颖的威吓氐人的胆。氐人听后信以为真,不但不敢害他,还把他护送出境。实际上,段颖虽然也是凉州人,但贾诩打上八杆子,也与段颖没有亲族关系,不要说当段颖的“外甥”了。如果说贾诩的“外甥之计”尚属小儿科,小聪明,以后贾诩的选择就慢慢成熟而趋于大智慧了。

贾诩的出道始于东汉中平六年(189年)后。公元189年,灵帝去世,立十四岁的儿子刘辩为少帝。灵弟还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刘协。董卓入京(洛阳)后,威逼皇室,废了少帝,拥立刘协为献帝。董卓先篡司空位,继而迁太尉,又进为任相国,大权独揽。这时贾诩在董卓的女婿牛辅军中任职。董卓失败后,牛辅被杀,献帝又落到王允手中。跟随董卓的心腹李(亻鹤)、郭汜、张济、樊稠知卓已死,吕布又尾随杀来,都很害怕,便引飞熊军连夜往凉州逃。李(亻鹤 )、郭汜皆凉州人,逃至长安,闻王允大赦天下,便使人上表求赦,王允不准:“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李亻鹤说:“求赦不得,各自抄小路回老家逃生吧”。贾诩说:听长安风声,王允要杀尽凉州人。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个小小的亭长(相当于今日的村长)就能把咱们逮任。我们不如团结起来,沿途招兵买马,杀入长安为董公报仇。若能成功,奉朝庭以正天下;若失败了,再逃生不迟。于是聚众十余万,分兵四路,向长安杀来。李、郭杀了王允,挟了献帝,并逼献帝封予官爵,献帝只得从之。封李亻鹤为车骑将军池阳候,郭汜为后将军羌阳侯,同秉朝政;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张济为骠骑将军平阳侯。其余李蒙、王方等,各为校尉。当时贾诩左冯诩,李亻鹤等想以功封诩为侯,诩不从。又荐诩做尚书仆射。诩说:“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我贾诩一向没有名气,担此重任,难以让人信服,与国与朝庭都没有什么好处。”遂拜贾诩为尚书典。诩任比职期间,唯才是举,选拔了很多有才能的人,口碑渐佳。

可惜李(亻鹤)、郭汜“挟天子以令诸候”,不但让诸侯不服,而且引起了民愤。要害的错误是掌握大权后无恶不做,残虐百姓。贾诩多次劝阻,李(亻鹤}、郭汜不听。西凉太守马腾(陇西人)、并州刺吏韩遂二将引西凉兵十余万向长安杀来讨贼。当下,李亻鹤、郭汜、张济、樊稠与贾诩商议御敌之策。贾诩说:“马腾远来,只宜深沟高垒,坚守以拒之,不过百日,彼兵粮尽,必将自退,然后引兵追之,马腾,韩遂可擒矣。”但李蒙、王方认为此非好计,要借精兵出击。贾诩说: “今若即战,必将败绩”。李蒙、王方遂与贾诩打赌:“若吾二人败,情愿斩首;若吾战胜,贾公亦当输首级与我。”可惜李蒙、王方不听贾诩言,未战几个回合,就被马腾、马超父子斩杀。李亻鹤、郭汜方信贾诩有先见之明,重用其计,只理会紧守关防,由他搦战,并不出迎。果然马腾西凉军未及两月,粮草俱乏,撤军回返。李亻鹤、郭汜随命令张济引军赶马腾父子,樊稠引军赶韩遂,张济被马超杀退。樊稠赶上韩遂,韩遂却勒马向樊曰:“我与你皆凉州老乡,今日何太无情?”樊稠道:“上命不可违!”韩遂曰:“吾来此亦为国家百姓,公何相逼之甚也?”樊稠听罢,拨转马头,收兵回寨,放了韩遂。不料樊稠此举被李亻鹤侄儿李别发现,遂回报其叔,李亻鹤大怒,要兴兵讨杀樊稠。贾诩说:“目今人心未宁,顿动干戈,深为不便,不若设一宴,请张济、樊稠庆功,就席间擒稠斩之,毫不费力”。李亻鹤乃用其计,以谋反之罪杀了樊稠。自此后,献帝被李亻鹤、郭汜牢牢捏在手里。但李亻鹤、郭汜并非真心匡复汉室的主儿,他俩的目的是要杀了献帝独吞天下的,只不过情势不容立斩罢了。这时候贾诩屡劝李亻鹤、郭汜要安抚百性,广纳贤豪。但李、郭无恶不做,残虐百姓,连献帝要饭吃,李、郭也“以腐肉朽粮与之,臭不可食”。气得献帝大骂:“逆贼直如此相欺”。杨彪看不过,给献帝出了反间计,让李亻鹤、郭汜二人自相残杀,但这两个人互相厮杀了几个月后,终于明白了怎么回事,反而更加紧密地捆在了一起。献帝没治,又派西凉人皇甫郦两边讲和,心想这两个逆贼,僧面不看,佛面不看,老乡的乡情总认吧,但李、郭不但不买他的帐,还要杀皇甫郦。如果说,贾诩当初出谋让李亻鹤、郭汜造反,为董卓报仇,全是救命之计。那么现在李亻鹤、郭汜挟持天子无恶不做的行径,就使贾诩对他们失去了信心。因为贾诩已经预感到李亻鹤、郭汜的末日就要来临了。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贾诩择主全为了保全身价性命,并不是为了政治报负。所以当献帝哭泣着求他“卿能怜汉朝,求朕命乎”时,贾诩一口答应了下来,“固臣所愿也,陛下且勿言,臣自图之。”贾诩决定帮献帝除掉李亻鹤、郭汜,但李亻鹤知道后,欲杀贾诩。贾诩连忙投奔了屯驻华阴的将军段煨魔下。

段煨,字忠明,也是武威人,和贾诩是老乡。此时贾诩已是一位很有名望的人。所以,贾诩来后,段煨军中的人都很敬佩他。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都于许县。建安三年(198年),献帝让中郎将段煨攻打败了李亻鹤,李亻鹤还将李亻鹤的头拿到许县,高悬示众。献帝封段煨为安南将军。说起来,段煨在华阴时是有政绩的,他重视发展农业,又不骚扰百姓,使当地百姓安居乐业。他从武威占籍弘农,又修饰了西岳华山享庙坛场,建造了祠堂。是个“松柏挺贞,忠节显明”之人。后清代著名史学家、武威人张澍称他为“凉国之英”。但段煨的不足是小心眼。那时他自知智谋不如贾诩,内心里便害怕贾诩篡权,外表上却对贾诩非常客气。愈是这样,贾诩愈感到不安,性命不保。他从段煨的过分热情中已经觉察到了一股阴森森的杀气向自己袭来。贾诩决定提前离开段煨,并秘密和南阳的张绣取得了联系。临行前,有人劝他:段煨待你如此厚道,您为什么要走呢?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常有猜忌之心,待人礼遇虽厚,但那是表面现象,时间长了就会暗算我。所以不足信赖。我离开他,帮他取了心头之患,他一定会很高兴。他还希望我在外面给他弄点援助。这样,他反会厚待我的妻子。张绣没有谋主,也很希望我去。如此,我的性命和家庭都能保全。贾诩到南阳后,段煨果然很优待贾诩的家眷。

这就是贾诩的智谋,在别人看着是安全处他看到了危险;在别人尝着是蜜时他尝出了砒霜的滋味;在别人来不及下手时他先一走了之。在保全身价性命的问题上,贾诩的想法、做法,总是比人相反超前,具有很强的预见性。贾诩一来,就使张绣扬眉吐气一回。公元197年,曹操起兵十五万亲讨盘踞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市)的张绣。张绣欲兴兵犯阙夺驾,与操大战。贾诩劝张绣说:“操兵势大,不可与敌,不如举众投降。”张绣从之,派贾诩至操寨通款。曹操见贾诩反应灵敏,对答如流,甚是惜爱,欲招贾诩为谋士,贾诩说:“我昔从李亻鹤,得罪了天下;又从段煨,煨不容人;今从张绣,言听计从,不忍弃之”。次日领张绣来见操,操待之甚厚。曹操纳张绣、贾诩后,兵不血刃,就获得了南征的胜利,不免有些飘飘然,行为也不检点,举措也不推敲。一日酒醉,竟要玩女人,就强纳了张绣的婶婶(张济之妻)为妾,使张绣感到极为屈辱;又拉拢张绣的贴身部将胡车儿,使张绣感受到了威胁。张绣怒说:“操贼辱我太甚!”便请贾诩商议。诩说: “此事不可泄漏,来日等操出帐议事,如此如此。”于是,张绣用诩之计,突然反叛,在遭操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把他打得落花流水。长子曹昂(曹操最中意的接班人)、猛将典韦(曹操最贴心的亲兵队长),还有一个侄子曹安民,均在战斗中身亡,曹操自己也中了箭伤。坐骑亦中了三箭,亏得那是马是大宛良马,敖得痛,走得快,才保了身价性命。面对这次惨败,曹操并未委过于人,更没追究主张接受张绣投降的人,而是自己承担了责任。建安三年夏四月,曹操再次兵临南阳城下,征讨张绣。一连几日攻城不下,操自骑马绕城观之,如此三日,号令诸将在城西北角上堆积柴薪,会集诸将,就那里上城。城中贾诩见此光景,便对张绣说:“我已知道曹操的计谋了,今可将计就计。”贾诩又说:“我在城上见曹操绕城而观者三日。他见城东南角虚损易攻,意从此处攻城,却虚去西北角上积草,诈为声势,欲哄我撤兵守西北,彼乘夜里必从东南角攻城也。”张绣问:“然则如何?”贾诩说:“此易事耳。来日可令精壮之兵,饱食轻装,尽藏于东南房屋内;却教百姓假扮军士,虚守西北,夜间任他在东南角上攻城,俟其爬进城时,一声炮响,伏兵齐起,操可擒矣。”绣依此计,曹军果然大败,折兵五万余人,失去辎重无数。张绣欲乘胜追击,贾诩说:“不可追也,追之必败。”绣不听,追约十余里,被曹伏兵大败而回。绣对诩说:“不听你言。果有此败。”贾诩说:“现在可再整兵追之。”张绣曰:“今已败,奈何复追?”贾诩说:“今番追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张绣领兵追赶,操兵果然大败。张绣问“我以精兵追退兵,你说必败;我以败卒击胜兵,你说必胜。是何道理?”贾诩说:“将军虽善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对手,操军虽败,必有强将精兵断后。我兵虽锐,不能敌也;故知必败。夫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许都有事,我乘其不必再追之,故能胜也”。这回,曹操在贾诩的点子面前,又未占到半点便宜。但曹操这个人,记住的偏偏是有才能的家儿。
张绣第二次投降曹操,也是贾诩的主意。真是叛也贾诩,降亦贾诩。建安三年,袁绍率领重兵,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摆开战场。拉开了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的序幕。袁绍派人送信给张绣和贾诩,要求联合抗曹。面对曾经威胁、羞辱过他的曹操,张绣相联绍,贾诩却力主去投靠曹操。并当着袁绍使者的面说:麻烦足下回去告诉袁本初,他们兄弟尚且不能相容,还容得下国士么?张绣又惊又怕:话怎么说到了这种程度?但事已如此,只好问贾诩:我们何去何从?贾诩说:投奔曹操。贾诩的理由是: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政治上占有优势,投靠曹操名正言顺,此为有理;第二,袁绍人多势众,曹操人少势弱,我们这点人马,在袁绍那里微不足道,对于曹操却是雪里送炭,必被看重,此为有利;第三,但凡有志于王霸之业者,一定不会斤斤计较个人恩怨,反倒会拿我们做个榜样,向天下人表示他的宽宏大度和以德服人,此为有安全。因此,尽管袁绍强大,曹操弱小,同我们又有前嫌,我们还是要拒绝袁绍,投奔曹操。贾诩的估计完全不差。张绣一到,曹操就亲亲热热地拉着他的手,为他设宴洗尘,并立即任命张绣为扬武将军,封列侯。为了进一步表示自己的诚意,曹操还为自己的儿子曹均娶张绣的女儿为妻,两人成了儿女亲家,同当年刘邦在鸿门宴之前对待项伯一样,极尽笼络之能事。至于过去的恩恩怨怨,当然也半个字不提,从此,张绣成为曹操麾下一员勇武的战将,贾诩则成为曹操身边一个重要的谋臣。

贾诩和曹操都实在太懂政治了。他们都明白一道理:天下的争夺,归根结蒂是人心的争夺。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而要争取人心,就必须有一个宽宏大量的气度和一个既往不咎的政策,哪怕是装,也要装得像回事。这就需要有一个典型,一个样板,一个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比说多少好话都管用。张绣恰恰是一个做榜样当典型的最好材料。他同曹操有过多次交手,而且每次都把曹操打得落荒而逃。他同曹操有着深仇大恨,而且是投降了又叛变的人。杀子之仇,伤己之恨,这样的人,都能为曹操所容,还有什么人不能容呢?这样的人,都能为曹操所信任,还有什么人不能信任呢?相比较而言,袁绍连自己的弟弟都不信任,还能指望天下人归顺依附于他吗?贾诩把曹操的局势分析得太透了,所以下了一个大赌注。张绣来得也正是时候。曹操其时,“挟天子以令诸侯”才刚刚三年,天下不服的人不可胜数。他自己在社会上的名声也不太好。后来陈琳代袁绍起草的讨曹檄文,就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说他从来就不讲道德,只不过鹰爪之才,甚至说“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简直就是天字第一号的大坏蛋大流氓。此类文章,历来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其中难免诬蔑不实之处,但有些事,恐怕也非空穴来风,曹操自己也有口难辩,说不清楚的。因此,他实在很需要有一个机会,来展示自己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很需要一个典型,来证明自已的容人之量和仁爱之心。贾诩此时把张绣送上门来,真使他喜出望外。因此他不但尽释前嫌,而且始终如一地对张绣信任有加,给予的封赏也总是超过其他将领。对于贾诩,曹操更是既感激又欣赏,感激他雪中送炭,欣赏他才智过人。就拉着贾诩的手说:天下的吏民所以能看得起我,全靠你啊!曹操上表献帝,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享候。因此,就连后来的立储大计,也要与贾诩密谈。这就不再是为了示人以德,而是真诚的引为知己了。贾诩的智谋也确实非同一般。曹操一生军事上最成功的一战是官渡之战。而这一战的打法就出自贾诩的谋略。当时袁绍把曹操围困在官渡,外有重兵,内无粮草,便急切地问贾诩怎么办?贾诩说:你明智胜过袁绍,勇敢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决断胜过袁绍。有此四胜,但你半年没有解决问题,是你采用了万全之计的缘故;你若能当机立断,以己之长击敌之短,马上就能取胜。曹操遂依此计,全军围击袁绍,绍军大败,河北遂平。

如果说,谋臣之智,首在“审于量主”,审慎而准确的选择自己的服务对象,那么,君主之明,则首在“知人善用”。应该说,贾诩和曹操都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合作,是中国政治史上一个成功的范例。史家都知道,曹操这个可爱的奸雄,是个既爱才又妒才,既容人宽人又整人报复人的主儿。“伴君如伴虎”。在这只虎面前,一般人是很难善终的。而贾诩却为曹氏集团服务了两代人,在文帝曹丕朝官居太尉,七十七岁逝世,谥曰肃侯,结局比某些曹操自己营垒里的人还好。但曹操的另一个谋士场修却死了,而且死的很残。比较一下贾诩和杨修,就更能说明贾诩智谋的过人之处。杨修,字德祖,太尉杨彪之子。杨修是一个聪明绝顶、极有才华的人。他的死,并不因为得罪了谁谁谁。史家一般认为,杨修死于立储之争。当时曹丕与曹植争当太子,杨修帮助的是曹植,贾诩帮助的则是曹丕。而曹操听的偏偏又是贾诩的意见。当时曹操避开左右,单独征求贾诩的意见,贾诩沉默不语。曹操说:我对你说话,你怎么不回答呢?贾诩说:我在想袁本初(绍)、刘景升(表)父子的事。曹操听了哈哈大笑,决意立曹丕为嫡。之后为防杨修给曹植出坏主意,同曹丕对着干,惹麻烦,弄得兄弟相争,祸起萧墙,便在自己临终前的一百多天,把杨修杀了。此说甚为可疑,其实曹操是为自己杀杨修的。杨修这个人,虽然大家都公认他聪明,其实不过小聪明。他辅佐曹植,多半因为揣度曹操会立曹植。曹植失势后,他又想开溜。这都是小聪明的表现。他给曹植出的那些点子,也都是小聪明。一次,曹操命令曹丕、曹植兄弟出邺城门外办事。事先又密令门卫不得放行,给两个儿子设置障碍,来考两儿的智能。杨修猜中了曹操必然有此安排,便事先告诉曹植说,万一门卫不放候爷出去,候爷身有王命,可以杀了他。结果曹植出了城,曹丕没出去。但曹操这一安排,是对兄弟两的综合考察,既要察其才,更有察其德。曹植表面上赢了这场比赛,却给曹操留下了曹丕仁厚、曹植残忍的印象,实际上输了。杨修知其一,不知其二,看得并不远,所以是小聪明。贾诩的聪明却是大智慧。在立储问题上,他不但知曹操之其一,而且知曹操之其二。所以,当曹丕派人来向贾诩求教,怎样做才能战胜曹植而继位时,贾诩说:愿将军放大度量,做儒生应做的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谨守人子的本份,如此而已。曹丕依此计谋,“深自砥砺”,终而获胜。显然,杨修耍的是小聪明,贾诩玩的是大智慧;杨修出的是小点子,贾诩出的是大点子;杨修只考虑眼前,贾诩考虑的是长远;杨修注重曹植的才,贾诩注重曹丕的德。而且杨修教曹植的是假才能,贾诩教曹丕的是真道德。两个师爷的智谋南辕北辙,高低悬殊。曹植的败北在师爷这里已输定了。

杨修的小聪明把自己一步不逼向死亡的边缘。贾诩的大聪明却是自己一步步得到曹氏父子的信任。更糟糕的是,杨修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还常常卖弄小聪明。杨修喜欢揣度曹操的心思,而且总是把曹操的心思揣度的很准。甚至曹操来办公室检查工作时所提问题的次序都能猜中,并按次序写好答案,自已若溜出去玩时,就吩咐侍从,如果丞相有令传出,就按这个次序一一作答。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一阵风吹来,纸张的次序全乱了。侍从按乱了的次序回答,自然驴嘴不对马腿。曹操勃然大怒。他给曹植就曾教过这招,没想到又用这招对付自己,曹操自然对杨修厌恶之极。更糟糕的是,杨修还要在众人面前卖弄这种小聪明。有一次,曹操去视察新建的相国府,看后没言声,只让人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杨修便令人将门拆掉重建,说:“门”中 “活”,就是“阔”,丞相是嫌门太大了。又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吃了一口,便在盒子上写了个“合”字交给众人。众人不解,杨修却接过来就吃,并说:不就是每“人一口”吗?如果说这尚属雕虫小技,无伤大雅,那么,杨修在军中的表现就让曹操大起了杀心。公元219年,曹操亲率大军,进军汉中,准备和刘备决战一场。谁知刘备敛众据险,死守不战。曹操欲攻不得进,欲守无所据,欲退无退路,战守无策,进退两难。有一天部下向他请示军中口令,曹操竟答应以“鸡肋”。杨修听了,立即收拾行装。大家忙问何故,杨修说:鸡肋这玩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主公是打算回家了。这一回曹操的心思又叫杨修猜中了。可这一回只怕也就要了他的脑袋。果然,不到半年工夫,曹操就杀了杨修,罪名是“露泄言教,交关诸候”。大约相当于泄露国家机密罪和妖言惑众罪。确实,在那样的战时状态,杨修竟要卷行囊打道回家,动摇军心,军纪也饶不了他,不要说早就想伺机杀他的曹操了。

贾诩就没有杨修这么笨。贾诩认为自己不是曹操的旧臣,而自己为人出谋划策又很高明,这样天长日久,就会引起曹操对自己的猜疑。因此他始终小心谨慎,闭门自守,在家里没有私人往来;即是男婚女嫁,也不攀高门。贾诩更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知道曹操的猜忌心和防范心是很重的。曹操最忌恨的就是别人猜透他的心思。这也是专制体制下“雄猜之主”的通病。因为他们要维护自己一人专政的独裁统治,就必须实行愚民政策和特务政治。别人的一切他都要掌握,自己的想法却不让别人知道,除非他有意暗示、提醒你。总之,独裁者必须把自己神秘化,才能显得“天威莫测”,让别人战战兢兢,自己得心应手。所以,贾诩是该糊涂时且糊涂,该弱智时且弱智,贾诩给曹操出谋划策,总是点到为止,恰到好处顺理成章的结论总是留给主公自己说出。就连曹操问贾诩立储之事,贾诩也不直荐曹丕,而是说:我在想袁本初和刘景升父子的事。这样就给主公给了大面子,处处显得主公聪明,自己弱智,主公天威,自己不过尔尔。这就处处维护了主公的权威。而杨修却处处要把自己的小聪明表现出来。他对曹操的心思洞若观火,而且连将要提问的次序都能猜到,这实在太恐怖了。有这么个像X光机、B超一样能看到人的五脏六腑想法心思的人物守在自己的身边,曹操还能玩政治吗?曹操还有秘密吗?如果杨修猜出来了但不说出,也许会好一点。他又偏要到处张扬,这就至少会显得曹操城府不深,不过如此,本事不大,不过尔尔,时日以长,曹操在天下人面前威严就会逐渐丧失,甚至会启动一些人的不臣之心反了他曹操。因此,杨修这颗钉子,非拔掉不可。可以说,杨修死于他的自作聪明,贾诩善终于他的大智若愚。在老虎口里活下命来不容易。能与曹操交往到底的人不简单。

这就是凉州谋士贾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