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岗山的英雄冢

 苏迷 2011-10-11
马岗山坐落在善人桥北面,是雅宜山的一条支脉。它在苏州近百座众多的低山丘岭中毫不显眼,几乎可以被世人所忘。但是它确是最不应该遗忘的地方之一,因为在它那里埋着中华儿女的忠骨,见证着我们中华民族在那最危险的时候所併发出来的耀眼的光彩。
  英雄冢这个并不陌生的名字就与马岗山紧紧的联系在一起。1932年1月28日晚上,日本侵略者无理要求中国军队撤出上海闸北,进而发动了淞沪侵略战争。当时,驻守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士(总指挥蒋光鼐、副总指挥蔡廷锴)未接到抵抗的命令。但在暴敌侵凌下,激于民族义愤,首起奋勇抵抗,开始了举世闻名的淞沪抗战。在这场历时一个多月的孤军奋战中,日军受到沉重打击,迫使敌军四易司令,死伤万余人。而十九路军和后继的第五军前仆后继,牺牲很多。沪战一结束,李根源他即献出善人桥北马岗山麓的一块墓地。并由他发起、带领爱国人士举行公祭,将牺牲在淞沪抗战中的这78名烈士安葬于马岗山麓,命为“英雄冢”。 
    1937年发生了八一三事变,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淞沪会战中牺牲的将士,其中有1200名烈士,落葬苏州木渎石码头灵岩山西麓。李根源亲笔题写高达3米的“无名英雄纪念碑”,并赋诗《奉安东战场阵亡将士忠骸》,以志悲痛。诗云:“霜冷灵岩路,披麻送国殇。万人争负土,烈骨满山香。”1943年6月,著名画家徐悲鸿在重庆访李根源,读到这首诗,深受感动。特绘《国殇图》画卷,描绘了李根源在1937年全民抗战爆发后,再次为抗战阵亡将士披麻送葬的情景。2007年苏州博物馆展出的徐悲鸿画展中,我们看到的李根源画像,就是其中一幅。到2004年苏州政府又把这1200名烈士忠骸和“无名英雄纪念碑”一齐移建于马岗山,与1932年1.28牺牲的78名将士葬在一起。
  时光过去了几十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这个本来应该受人尊敬、应该年年祭祀的英雄冢却受到了不该有的冷遇,周围的山岭被蚕食,四周到处是开山采砚石留下的宕口,四周生活垃圾成堆。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对之竖起了文保单位的石牌。到了2005年政府再次竖起了的墓地说明石碑,石碑的铭文也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这段历史。但墓地的一切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观,周围的环境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
    我顺着村间小道走,两旁是菜园和杂树。被采石砚后留下的宕口依然,岩石沙泥裸露,一台挖掘机在周边“啃啃”地操作,不知是在继续挖石,还是在施工保护。就是这样的山坡上是英雄冢,石栏依然,泥灰遍地。李根源的石碑和张治中将军的石碑除了三四个大字清楚,小字碑文已经开始变得模糊不清。李根源石碑的原文勉强可读,张将军的碑文我是读不出来了。查看了资料才弄清原文如下。李根源碑文:“中华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陷我辽东三省。明年一月二十八日,复犯我上海,我十九路军、第五军与之浴血鏖战,至三月一日援兵不至,日寇潜渡浏河,我军腹背受敌,二日全军退昆山。是役也,战死者万余人。舁葬于苏州善人桥马岗山者七十八人,著姓氏于碑。题曰:英雄冢。中华民国二十二日四月朔日。腾冲李根源题书。”阳碑阴刻“英雄冢”4字,阴碑镌刻郑伟业书抗日阵亡战士王得胜、梁林等78人姓名。另一碑,由张治中将军著文:“李印泉先生在苏集前第十九路军及我第五军上海抗日一役殉国将士骸骨,凡七十八具,葬于马岗山之麓,命名为英雄冢。以治中曾忝附斯役属题。自维当时制敌无术,书此不觉愧悲交集,泪下如绠矣。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前第五军军长张治中”。并于碑上题:“气作山河”4个径尺大字。碑之阴镌刻着奉化俞济时篆书和北路军第四路军、第三纵队指挥官、陆军第八十七师师长王敬久楷书题记各一段。
  我站在萧瑟的秋风中,面对着这么多的抗日英雄们的英灵。墓地的供桌上放着一瓶酒、大概已经干涸;一束花,已经被风吹雨打萎谢在供桌下。虽然,还是有人在惦记着我们的民族英雄的,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环境。青山处处埋忠骨,常有野草伴英魂。碑是树了,我们的心中或许更需要树立这样无字的纪念碑!

马岗山的英雄冢-(走遍苏州之14)
马岗的英雄冢
马岗山的英雄冢-(走遍苏州之14)
英雄冢的墓地
马岗山的英雄冢-(走遍苏州之14)

这是李根源题词碑

马岗山的英雄冢-(走遍苏州之14)
这是张治中将军题词碑
马岗山的英雄冢-(走遍苏州之14)
无名英雄纪念碑
马岗山的英雄冢-(走遍苏州之14)

马岗山的英雄冢-(走遍苏州之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