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慕御窑金砖——走遍苏州之47

 苏迷 2011-10-11
惦记陆墓镇,因为相城区建成后,陆墓与蠡口合而为一成立了元和镇。而陆墓古镇随着时间的流逝将淡出人们的记忆,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符号而已。那么陆墓镇的老街、她的御窑金砖、特产工艺、文物古迹还会存在吗?

    据史志记载:陆慕镇四宝之一就是从明代开始烧制的金砖。所谓金砖,并非砖上涂有黄金,而是大型方砖的雅称。金砖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声,称金砖;又因砖运北京的“京仓”,供皇室专用,故又称之京砖。

陆慕御窑村烧制金砖,始自明代。“自明永乐中,始造砖于苏州,责其役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砖长二尺二寸,径一尺七寸。其土必取城东北陆墓所产。”(《造砖图说》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朝永乐初年,御窑就为南京和北京皇宫烧制优质御用金砖,受到永乐皇帝的称赞并赐名“御窑”。是时,御窑的烧窑业已很发达。御窑由于土质上乘,色泽“干黄作金银色”,“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被苏州府选为烧制金砖的场所。此后为明朝历代帝王烧制了大批优质砖瓦。明正德王鏊主修的《姑苏志》“窑作”中载:“出齐门陆墓(土质)坚细异他处,工部兴作多于此烧造。”

    那么陆墓金砖现在怎么样了?跨过中桥、新开河的陆慕桥,就来到了被明代永乐帝所赐封的御窑村。现在村民已经离开土地,住进了高楼成了居民。他们还能传承600多年来的金砖制作工艺吗?他们的御窑还在吗?经人指点,告知小区边有长满野草的土墩,上面有两个黑黑的烟囱,那就是明代专烧供奉皇家烧金砖的御窑。穿过泥泞的小路,进入窑场,找到一位姓胡的老窑工,满身的烟火气,在用砻糠烧窑。这座窑保留至今,是江苏省文保单位。

    窑工告知我,每炉窑要连续烧30天,不能断火。烧好之后,要封窑门,然后滴水,使得窑中形成还原气氛,这样才能使得砖成为青色。滴水冷却需1星期后,砖瓦才能出窑。从明代开始至今这里一直烧制宫廷专用的砖瓦以及民间用的砖瓦。各种规格应有尽有。最大的金砖达到80cm边长,厚度在10cm,有两百多斤重。如今这种大规格的已经不烧了。窑厂里堆着烧制好的85青砖、铺地砖、屋顶用的望砖(又叫网砖),还有筒瓦等等。

    走出御窑,来到路边村口的一家小店,店主是个十分热情的老人。年轻时曾经做过砖胚,也曾听过上辈子的人的教诲。他给我描述制造金砖的过程。制作全过程十分的复杂,使用已经失传的工具。他说古代制作一块大金砖大概需要3年时间,你可以想象一下,制作的繁复和工艺的精密有多大。过去运输金砖从陆墓水运去京,一路用苏州府的大红灯笼和行牌。这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避免出错,避免碰撞堵塞。要知道,稍有不慎,是掉脑袋的事。

    陆慕的桥与金砖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望郎君桥就是当年妇女儿童站在桥头,翘首盼望郎君解金砖后顺利归来的地点。如今到了古镇陆墓,走在元和塘河边的老街上,就能看到很多古桥和新桥。最南面的是宋泾桥、南桥,到了镇中心有中桥、陆墓桥,在北街的街道上有钓桥,市镇北稍是北桥。陆慕镇的老街又称上塘街。据陆墓镇志记载:镇内上塘街,自南往北,有十口古井,遂得街名为“十泉街”,路旁古井,除居民饮用外,还用以压镇火患,现均废。这里过去是繁华的镇闹市,有各种商店林立。现在这里街道依然,屋舍俨然,但商店已经没有,仅仅居住着一些年迈的居民而已。

    宋泾桥在老街(又名十泉街、上塘街)最南面,是一座花岗石小拱桥。相传始建于宋朝.此是陆慕现存的最古石拱桥。

    保存最完整的是枕卧在市河上的南桥。此桥重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历经百年风雨,大体上还保留着当年的风姿。 “咸丰庚申(1860)兵燹,半椽片瓦无存焉者,砖砾纷坠,河为之塞。”“南桥、中桥桩木尽朽,势将倾圮。”(《齐门陆墓镇浚河筑坝修桥碑记》)后光绪年间重修,工役数百人,历时两个月。如今南桥南面的桥柱上刻有“光绪壬寅孟春涓吉”,“藩宪拨款同人集资”。北面的桥柱上则刻着“重建中桥南桥两座”,“开浚全镇官河支河”。整座南桥全部由花岗石砌成,全长50米,共有100多级石阶。长方形的桥面上,镌刻着如意、葫芦和线板等图案。

    南桥分为主桥和引桥两部分。主桥是半圆形的独拱桥体,高出水面7米多,由6道拱圈拼成,就像同样大小的半圆合拢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大拱,倒影于碧波中,仿佛一块晶莹的圆璧;又好似一轮冉冉升起的明月。每道拱圈都可以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如果其中一道拱圈坏了,也不会影响负载。桥洞东侧刻有楷书“放生官河”,西侧楷书为“禁止捕捉”。主桥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同它垂直的引桥,好似两个枕头,所以引桥又叫“枕桥”。由于主桥和引桥所组成的独特造型,宛若人挑担似的,所以当地人又喜欢称它“桥挑桥”。

    钓桥在上塘北街,花岗石拱桥。陆慕市镇街道元和塘两岸的桥梁,别具一格,构成当地独特的“碧水小桥多,人家尽枕河”的自然景观。

镇北的北桥,现在成了一座三节头的水泥桥,大致是六十年代所造,桥仅宽2米,桥长30米许,高哉危哉!但居民依然在行走。改革开放之后陆墓挖了一条新开河,往西绕开市镇,在此又与老河相回合,回合之北端,新造了一座大桥,联通华元路。此桥堂而皇之,犹如英国伦敦大桥,使人过目不忘。

    陆墓御窑金砖的制作既是十分的风光,又是十分的危险的差使,它800年的历史成就了苏州陆墓人的骄傲。时过境迁,现在还值得我们去欣赏和留恋吗?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走在阳澄湖西路,一抬头就能看到御窑路的指示牌,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在阳澄湖西路上,经人指点就能看到一个土墩两个烟囱,这就是处在御窑花园小区边上的御窑。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这是御窑窑体炉膛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御窑烧制的方砖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烧窑用的燃料——砻糠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陆墓御窑,站在旁边的就是窑工胡师傅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推积如山的砻糠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两个御窑,一个在烧,一个在等维修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御窑上的两个烟囱,黑黑的,都是用御窑砖砌的。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御窑前的的工作坊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御窑保护碑后面的说明文字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家住西山的御窑窑工胡师傅近影,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御窑烧制的85青砖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御窑烧制的大方砖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个子特小的铺地砖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古建筑上用的筒瓦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特别薄的网砖或者叫做望砖,古建中用在瓦下的。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各种古建需要的砖瓦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御窑花园入口,是御窑村民搬上楼的小区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御窑花园中心商业网点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陆墓镇老街——沿元和塘的下塘街一景。花岗石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十泉街——也就是陆慕老街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陆墓老街北端的钓桥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从侧面看钓桥,典型的双曲拱桥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60年代改建的陆墓镇北桥,现在是一顶危桥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新开河上的竖拉桥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危桥陆墓北桥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最养眼的是这一顶大桥,建在新开河和元和塘合并的河上,也是华元路跨越元和塘的桥梁,但造型似曾相识,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这是英国伦敦桥,看看是不是与陆墓华元桥相似?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南桥,此桥重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历经百年风雨,大体上还保留着当年的风姿。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南桥主桥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同它垂直的引桥,好似两个枕头,所以引桥又叫“枕桥”。由于主桥和引桥所组成的独特造型,宛若人挑担似的,所以当地人又喜欢称它“桥挑桥”。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桥的南北两面都有一副桥联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长方形的桥面上,镌刻着如意、葫芦和线板等图案。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桥的东西两头都有引桥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桥洞圆形,与水中的倒影合为一个正圆形,十分优美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这是南桥的保护石碑,可惜被人推到在地,拍摄文字相当有难度。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这是在元和塘便看到的一户水边人家,房屋很旧,但富有特色。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从侧面看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宋泾里因这里有宋泾桥而得名。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这是有记载的陆墓镇最古老的拱桥,建于宋代。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这是阳澄湖西路跨越新开河上的陆墓桥,造型优美,特别是桥墩上的路灯柱。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陆墓桥的路灯柱
陆慕御窑金砖鈥斺斪弑樗罩葜47
陆墓桥以及桥头路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