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节“很不地理”的地理课

 罗若谷 2011-10-12

一节“很不地理”的地理课

地理课到底应该有多“地理”?地理课可以不那么地理吗?
学科之间的墙可以拆除吗?
这几天出差,出差前晚上坐班。出差在车上,坐班都是无聊而难受的事情。于是做了点不无聊的事情。

事件一:
  出差的路上,同事没事,突然问及近期全市上下都在忙碌的基层党组织的“五个基本”建设问题,他问:五个基本是哪五个呀?
我因为没有好好学习有关文件,也不知道。
  同事无话,而我的心里却没有完全停下来。
  “五个基本”是哪五个,一定要学习有关文件才可以知道吗?
        我还想,要是这是一道高考试题,老师又没有讲过,又不能上网查,我能做出来吗?
  在车上,我这样胡思乱想: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五个基本”建设,目的是增强党组织的作用。
  1、一个组织,要有成员,这个组织的成员数量越大、素质越高它的作用与影响力才会越大。第一个基本出来了:基本队伍。毕竟人的第一位的呀。
  2、这些人在这个组织里不能是一盘散沙,要成立一个组织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呀。就象学校年级开班,第一件事就是选班主任,班主任进班第一件事就是指定(因为都行不认识,不能选举)班长和班委。第二个基本出来了:基本组织。
  3、这个组织要起作用,有影响力,它必须开展一些活动才行呀,不然这个组织不等于不存在吗?第三个基本出来了:基本活动。
  4、基本活动得要地方呀,学习活动,宣传工作都得要地方才行呀,人们不是常说宣传阵地什么的。于是:第四个基本出来了:基本阵地。
  5、活动、场地、宣传不得要钱吗?第五个基本是:基本保障。
  
        回家之后,我到网上百度了一下。
  正确答案是: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
  呵呵,五个我对了四个。如果是道10分的题目,我拿了8分。不错。
  反思一下:之所以,掉了一个,是因为受到了“五个”这个数字的限制,其实如果没有这个限制,就象高考题,10分,五个得分点,我们回答的时候,不是常常会用“大答案”覆盖“小答案”的吗?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那我可能还会接着思考:
  6、人员进了组织没有制度进行管理和约束不行呀,那么第六个基本:基本制度也应该可以想得到的。
  这个时候,我的角色(1):一名党务工作者。
  但前面1-6的分析,是需要专门学习有关党建知识还是大多数都知道的常识?
  我看更象是常识。
  但大多数人不会象我这样想事情罢了。
  我的这个分析过程,跟我们做地理试题不是十分相似吗?
  于是找来例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应该充当一个什么角色?
        “大桥施工”这四个字告诉了我,我的角色(2):一个桥梁设计、建设工程师。
  于是,我就必须考虑如下问题:
  1、我要在哪里建设桥?杭州湾。自然,海域宽阔是我的遇到的第一个障碍。
  2、我要建设一坐坚固、耐用、节省、美观、实力用的大桥。架桥首先不得做桥礅吗?在海里建设桥礅可不好做,水下的情况也不好弄清楚呀?第二障碍:水深大,水下地质情况不明(复杂)。而杭州湾的钱塘潮是举世闻名的。第三障碍:潮差大、水流急。夏秋季节这里的台风也是闻名的。第四障碍:台风。设计要充分考虑抗风能力,施工过程也要考虑,第五障碍:大风和强降雨天气对施工的影响。
  3、建成了,可不能没几年就坏了。海水的腐蚀能力是非常强的,我可要做好防腐蚀工作。第六障碍:海水的腐蚀作用。




事件二:
  坐班是件很痛苦,很无聊的事情。于是我找事做。
  办公室里有同事的《唐宋词鉴赏词典》,于是带进教室坐班。翻到辛弃疾的一首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写得真好,要是自己也能写一首就好了。
  这时候,地理高考提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派上了用场。
  填词?填词,不就是模仿吗?
  首先,说明,之前从来没有做过这事情,对如何填词,完全是一窃不通。
  但,有上面这首,再百度个两首,研究一下,不问艺术价值如何,样子应该是可以做出来的。
  说做就做。
  我的提取信息过程:
  1、6个字+6个字+7个字+6个字。上下两片都是这样的。不好意思,我的入门水平也就这样了。第一眼就看到这个。
  2、每片开头都是一对对仗句。后两句不对仗。呵呵,发现这点我老高兴了,层次高了不少。对联,仄起平落,这个我是知道的。
  3、鹊、蝉、年、片。外、前、边、见。后三个字押韵。能发现这点,境界更进了一步。
  4、读起来,都有画面感。嗯,我要是填,也要写点画面感的东西进来。
  5、要有意境,这个,这个我拿不住,能做多少是多少吧。
  6、听说,要讲究格律的,这个我完全不懂,放弃吧,反正只要做个样子出来。
  于是,开始“创作”,坐班一晚上,加上第二天大半天时间。我的第一篇词作品隆重出炉了。
  在此献丑:
                       西江月。强说愁
          莫问年华易老,欲寻覆水难收。肝肠百转频回首,江月与人同瘦。
          春寒未尽买醉,愁绪难消登楼。别样滋味在心头,夕阳山外斜照。
  发给古典诗词功力颇深的两位同事,被他们很好地鼓励了一回,自己也小小地得意了一下。哈哈
  我的角色(3):一名诗人(假冒。有辱诗。诗惹有知,我是这样写它的,它一定会生气)。
  自己的小小成功经验不能浪费呀,要及时传给学生,于是,又找来例题:



  填词时,我做了三件事:1、我读。2、我思。3、我写。
  完成这道地理题目,也是三件事:
  1、我读。题干材料、表格数据、问题。我列出关键词:太阳辐射日总量、海平面。
  2、我想:




  我接着想:图上红线为我根据所学知识去掉的影响因素。



  理由分别是:
  (1)对称原理告诉我们,北极点夏至昼长与南极点冬至昼长相等,都是极昼;天气没有大区别,无法比较。
  (2)还是依对称原理,太阳高度一样;日地距离有差别,夏至日,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太阳辐射弱些,冬至日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此因素保留;题干中说了表格数据为海平面数据,这个因素不能用;臭氧层,南极地区要薄些,此因素保留。
  3、我写:





事件三:上了一节怪味地理课。
  以上过程基本上被我都搬到了我的这节地理课中了。
  课题就叫《地理课可以多么“不地理”?》(《一节“很不地理”的地理课》)
  附产品:师生都快乐地过了40分钟。虽然备考紧张,但,快乐无价。
  下面是课件。请大家指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