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质牧草:非洲狗尾草、圆叶决明、黄花苜蓿、白山叶

 富硒帮富硒食品 2011-10-12

优质牧草:非洲狗尾草、圆叶决明、黄花苜蓿、白山叶

 

非洲狗尾草(setaria anceps Stapf.)

原产于热带非洲,从南非向北,东至肯尼亚,西至塞内加尔都有分布。澳大利亚从肯尼亚引入,现有三个栽培品种,即卡松古鲁(Dazungula)狗尾草,纳罗克(Narok)狗尾草和南迪(Nandi)狗尾草。我国从澳大利亚引入,在闽北生长良好。

(一)植物学特征

非洲狗尾草系禾本科狗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多分蘖,须根发达,茎直立。株高150厘米左右,有14-15个节。茎叶光滑,基部略呈扁圆型。叶长20-40厘米,宽0.8-1.5厘米。圆锥花序紧密,呈园柱状,穗长10-25厘米,小穗长3.5厘米。种子小,千粒重0.53-0.75克。

(二)生物学特性

非洲狗尾草喜温暖,耐高温干旱。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夏季高温季节仍能保持青绿。冬季-5--8℃根部可以越冬。对土壤适应性强,耐酸性强,在pH值4.5的红壤中可以正常生长。也可经受短时间洪水淹没或浸泡,耐火烧和重牧。耐旱性比宽叶雀稗略差,以肥沃湿润土壤生长最好。与大翼豆、柱花草、紫花苜蓿等混播效果良好,可提高产草量和牧草品质。

(三)栽培技术

3月中、下旬气温稳定在12℃-15℃时即可播种。播前先用克无踪除去杂草,精细整地,每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磷肥15公斤做基肥。条播或撒播。条播行距30-35厘米,深度1-2厘米,每亩播种量0.5公斤。播后盖种、压种。苗期注意中耕除草。每次刈割后适当追施氮肥,每亩施尿素8-10公斤,以促进其再生。播后70-80天可形成草层;在60-70天就可第一次收割,割后分蘖加快,每株可达60-70个。也可采用分株栽培。分株栽培选用生长2年以上的植株连根挖起,分株种植,行株距40×40厘米,植深8-10厘米,栽后浇定根水。植后10天即返青生长。也可与大翼豆、柱花草、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混播,建成优质人工放牧草地。青刈应在抽穗期进行,刈割留桩高度6-10厘米。年刈割4-6次,年亩产鲜草5000-6000公斤。如用作放牧,4-8周轮牧一次。

卡松古鲁狗尾草种子成熟容易脱粒,如人工采种,应在种子基本成熟时即行收种。专用种籽田一年内可结籽两次,第一次在7月中旬割去老株收种。发出的新株到10月下旬又可第二次收种。割草或放牧利用的,如在9月初停止利用后,当年的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仍可收获一次种子。

(三)营养与利用

卡松古鲁狗尾草茎叶柔嫩多汁,适口性好。适宜利用期为孕穗之前到孕穗期,植株高度50-60厘米。春季25-35天,秋季35-45天收割一次。主要饲喂牛、羊、兔,猪亦喜食,也是食草性鱼类的优良青饲料。营养丰富,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10.16%、粗脂肪1.5%、粗纤维32.3%、无氮浸出物52.5%、粗灰分6.6%、干草率32.7%。适宜放牧采食、刈割青饲,也可青贮或晒制干草。

 

 

 

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 cv Wynn)

原产美洲无树平原及类似植被带。在巴拉圭、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均有分布。作为一种优良豆科牧草,现已被非洲、澳大利亚、美国、巴西等国的牧场主广泛种植。1986年我国广东省首次从澳大利亚引种,1987年由省农科院从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引进,并在闽北获得成功,并成为当地一种重要的豆科牧草资源,用于荒山、荒滩改造,生态果园套种、水土保持利用、观光农业园区的四季绿化等作用。

(一)特征特性

圆叶决明属豆科决明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直根系,侧根较发达,主要分布在0-20厘米土层。叶互生,由两片小叶组成,不对称、尖凹状叶尖,羽状脉序,三出复叶,倒卵圆形,长28-29毫米,宽12-15毫米。花腋生,黄色,蝶型花冠,花瓣5片,复瓦状排列,雄蕊5枚,单雌蕊,个字形花药着生,子房上位。荚果为扁长条形,长20-45毫米。成熟的果荚为黑褐色,易裂荚把种子弹出,种子黄褐,呈不规则扁平四方形,千粒重3.9-4.1克。在闽北表现为夏季生长快,喜高温。春季播种,7-9月生长最快,9月底种子成熟,冬季遇霜,地上部枯黄,逐渐死亡,但部分根留存,并与撒落的种子于来年4月重新萌发。由于花期长,种子成熟度不一致,采种较难,其种子多半掉在地上,种子成活率高,头年散落的种子,有80%以上能在次年发芽。圆叶决明抗旱性很强,土壤含水量低于6.5%时,才出现轻度萎蔫。叶茎比为1:3.3。

黄花苜蓿(Medicago hespida Gaerth.)

又名金花菜,南苜蓿,黄花草,为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是优良的饲草和绿肥作物,嫩茎叶可作蔬菜。

黄花苜蓿原产地中海地区和印度。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我国主要在长江下游和四川等地栽培。黄花苜蓿的农家品种很多,大体可分为大叶和小叶两种,大叶品种如温岭种、顾山种,叶片较大,叶色稍浅,茎较粗长,荚果果盘比较大,荚硬刺尖,生长较直立。小叶品种如南京种,叶略小,色较深,分枝多,耐寒、耐旱性较强。据试验,大叶种比小叶种增产7.5%,由于黄花苜蓿具有早发、早熟,养分含量高,病虫害少,容易留种等特点,加上适应性强,在南方茶、果园,山坡地均可种植,而且能兼作蔬菜,作鲜草利用。

(一)特征特性

黄花苜蓿为豆科苜蓿属一年生半直立草本植物,主根细小,侧根发达,密集表土层,有根瘤。茎为平卧或丛生向上,长30-100厘米,有棱,近似方形,光滑,叶为三出复叶,叶长一般2-3厘米,幼嫩的植株,叶片昼开夜闭。花为总状花序,无限开花习性,荚成螺旋形卷2-3圈,边缘有刺毛,刺端有沟,每荚有种子3-7粒,千粒重2.4-2.5克。

黄花苜蓿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土壤pH值在5.5-8.5之间都可种植。也能耐一定酸性,在红壤坡地上可以生长;耐瘠性弱,在肥沃的土壤或有适当的施肥条件下,生长良好;它喜潮湿,但耐湿性不及紫云英,宜在旱地和排水良好的水田种植;在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70%时,生长良好,在冷水田和渍水的土壤,需要先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并配合磷肥时,才可种植;黄花苜蓿耐旱性弱,冬季土壤干旱,易发生冻害,在零下5℃时,地上部会有冻害;耐阴性弱些,若透光率小于10%,出现幼茎拉长现象。

(二)栽培技术

1、播前准备:在未解决脱粒机去荚壳,采用荚果播种的,播前要对荚果进行处理:

(1)晒种:将黄花苜蓿种子在播种前选择晴天,将荚果摊在场地上曝晒3天,可利提高种子活力。

(2)荚果浸泡和拌肥:将晒好的荚果装入麻袋或草包中,浸在活水中1-2天,浸后稍稍沥干,按每亩用磷肥15公斤左右,加入少量河泥或草木灰,搓揉成颗粒后再播种。一般水田以采用河泥拌种较好,旱地拌草木灰较好。

2、播种:黄花苜蓿适时早播,冬前植株生长健壮,有利越冬,翌年早发产草量高。在我市一般在9月中下旬播种,最迟不超过10月底。作留种田的比作饲草、绿肥利用的可晚播约10天。据报道,黄花苜蓿每亩鲜草产量5000公斤或收荚果150公斤的,用荚果播种的一般用种6-7.5公斤;留种田用种3.5-4公斤,作蔬菜利用用种10-15公斤。如果荚果的质量不佳,应加大播种量。若用脱粒种子播种的,在水田种植作鲜草利用亩用种3公斤,山地幼林园套种用种1.5公斤,作留种田利用播种2-2.8公斤即可。在播种方式上有直播与移栽二种。直播采用条播、撒播、穴播均可,但多采用条播,按20厘米沟距开行条播,在田边隙地则用穴播为好。若是移栽,可在苗床播后40-50天,当苗高10-16厘米时即可移栽。

3、田间管理:黄花苜蓿不耐瘠,播前应用磷肥拌种。若苗期长势弱,可亩施灰肥1000-1500公斤,有利苗全、苗壮,又对防寒保暖有良好作用。返青时追施磷、钾肥各10公斤,促进早发旺长。如在春前收割,割后要追肥。黄花苜蓿幼苗极不耐干旱,秋旱要灌水,但又不能积水,南方雨水多,地势较低的,要开深沟,以利排水和降低地下水位。黄花苜蓿病虫害较少,若发生炭疽病,喷草木灰或波尔多液均可防治。

4、留种:留种田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以山地作为留种地为好,黄花苜蓿的荚果易脱落,一般掌握在荚果的颜色为30%青、30%黄、40%黑的时候收获较为适宜。收获时应在晨露未干时进行,收后晒2-3次,拍打抖落荚果,再经晒干,脱粒。由于荚果易受潮发热,所以进仓的荚果必须晒干、摊凉,才可上堆。

(三)营养与利用

1、饲草利用:据测定黄花苜蓿盛花期的干草含粗蛋白质23.25%,粗脂肪3.85%、灰分9.94%,粗纤维16.99%,无氮浸出物38.43%。据分析,脱粒后的荚壳粉含粗蛋白质12.7%,糖分5.6%,粗纤维44.5%,故荚壳粉也可作牲畜的饲料。作鲜草利用,一般在翌年的1-3月底,先后可收割3次,每次收割后适当补施磷、钾肥5-8公斤。

2、绿肥利用:黄花苜蓿植株的养分丰富,据测定含纯N 2.77-3.23%,P2O5 0.74-1.04%、K2O 1.75-4.41%,且它的固氮效率较高,到花荚期单株含氮量达50-60毫克/株,可对后作起增产作用。

3、食用蔬菜:黄花苜蓿含有维生素A2、C5、E3及多种氨基酸,其幼嫩部分可作蔬菜,味鲜美,有营养价值。在苏南上海等地有专作蔬菜种植,供初冬及早春食用。其鲜汁还可作药用。

 

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L.)

也叫白车轴草,荷兰翘摇,其草质和适口性极好,各种畜禽均喜食,耐牧性强,亦耐放牧与收割。

白三叶原产欧洲地中海东部和小亚细亚西部,现已广泛分布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我国的云、苏、浙、皖等省广为栽培。白三叶按叶片大小可分为小叶,中叶和大叶三种类型。小叶型叶片小,非常适于放牧与水土保持利用;中叶型适用于放牧和收割利用,是目前各地栽植的主要品种;大叶型草层高,适用于收割利用。由于白三叶喜温凉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我市从廿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山地果园套种作绿肥利用,成为我市山地果园主栽绿肥品种。白三叶耐践踏,随着牧草业的发展,已成为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建立人工草场的首选品种。

(一)特征特性

白三叶为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茎细长,匍匐伸展,主根短,侧根发达,根系浅,根上着生许多根瘤。掌状三出复叶,小叶卵形或倒心脏形,边缘有细齿。中央有灰白色V形斑纹,花为头形总状花序,自叶腋处生出,花梗多长于叶柄,小花白色,荚果小而细长,每荚含种子3-4粒,种子黄色或棕黄色,种子小,千粒重为0.5-0.7克。

白三叶喜温暖湿润气候,在年平均气温15℃左右,降水量640-1000毫米的地区,均能良好生长,最适宜温度为19℃-22℃,耐强酸性土壤,pH值4.5的土壤亦能生长,最适宜pH值为5.6-7.0的土壤。较耐湿,不耐干旱。再生能力很强,频繁收割或继续放牧时可保持草层不衰败,是一种较好的放牧型牧草。但在我市中、低海拔地区难以越夏,一般在9月份又可萌发再生。

(二)栽培技术

1、播种:白三叶可春播也可秋播,但就闽北气候特点,宜在秋季9月中下旬播种为宜。白三叶种子细小,播前需精细整地。单播每亩播0.25-0.5公斤,与禾本科的黑麦草、鸭茅等混播建草场的,禾本科牧草与白三叶种子比例为2:1。单播多采用条播,条播行距30厘米,播深1-1.5厘米.也可用撒播,覆土要浅,1厘米左右即可。若首次播种的需用白三叶根瘤菌拌种。

2、施肥:由于白三叶为多年生牧草,利用周期长,在播种前应施用有机肥和磷肥作底肥,每次收割后要适当补施磷肥10-20公斤。混播的还要增加适量氮肥,保持草地高额产量。

3、中耕除草:白三叶苗期生长较缓慢,要注意中耕除草,当草层基本覆盖地面后,杂草则难以侵入。

4、收割与留种:在闽北种植秋季播种的,每年可收割2-3次;若在春季播种的,当年只能收割2次左右,翌年可收割3-4次,一般宜在初花期收割。亩产鲜草2500-3000公斤。白三叶花期长,种子成熟不一致,从6月份起即可分批采收种子,每亩可收种子10-15公斤,最高的可达45公斤,放养蜜蜂,可增加种子产量。若是混播草地,禾木科牧草生长旺盛时应经常收割,以免白三叶受抑制而衰退。

(三)营养与利用

白三叶营养丰富,饲养价值高,干物质可消化率75-80%,在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24.7%,粗脂肪2.7%,粗纤维12.5%,无氮浸出物47.1%。草质柔嫩,适口性好,牛、羊喜食。由于草丛低矮,最适宜放牧利用,但采食过量会发生臌胀病。因此,最适宜与禾本科的黑麦草、鸭茅、羊茅混播。混播比例1:2较为宜。白三叶草也可以喂猪、兔、禽、鱼等。由于白三叶生长快,具有匍匐茎,能迅速覆盖地面,又具有根瘤,有改土肥田作用。在坡地、堤坝等种植,对防止水土流失有良好作用。另外,白三叶植株低矮,抗逆性强,叶色、花色美丽,也近年来也广泛作为绿化植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