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依据社会实践做学问

 szr 2011-10-14

依据社会实践做学问

            沈掌荣

一九八七年五月间,中国文化书院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举行开学典礼。这一天海内外学者、名人,聚集一堂,对这个为期两年的研究班,各抒高见,同寄厚望。

在会上,梁漱溟老人作了一篇很是感人的讲话。他说,他是清朝末年参加辛亥革命的人,二十岁到现在九十四岁,看到了说不完的事。他如数家珍地回忆了倒袁运动、府院之争、新文化运动等等。他最后说:“我不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不是一个搞书本的人,我是一个在人生道路上时时刻刻拿来实践的人。”先生的结束语,说不是搞学问和不是搞书本的人,那是他的谦虚。因为,作为学者,

梁漱溟先生的学问和著作,已有公论。但是,说时时刻刻拿来实践,这正是他一生做学问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依据社会实践做学问,也正是我们每一个求学者的应有态度。

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向实践求学问的,从古以来就有很多例子。元朝的王冕,是著名的画家和诗人。他自己说,能画好牛,是下了几十年的功夫的。王冕七八岁就开始放牛,在实践中深刻地了解了牛。唐代李贺,他作诗强调独到性,常骑驴出门游历,见什么记什么,再作诗。明代的徐霞客,历经艰险踏山川,用毕生精力写下了《徐霞客游记》。近代和现代的学者,包括本文开头提到的先生,深入实践做学问的例子,那更是数不胜数。纸上得来总觉浅,在实践中认识和悟得真知,方可能熠熠闪光。这一点,前人为我们作出了无数印证。

现今,却还常常见到一些在学校里“高学分”的学生,到社会却“低智能”,工作平庸,没有创见,甚至难于胜任本职。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求学问的人深思的。

依据社会实践做学问――这句话值得我们重视。在变化万千的时代,在突飞猛进的年代,为着适应现代化的建设,我们更需要依据社会实践做学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