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起读资治通鉴 / 小飞象9 / 第4页

 盲人王后 2011-10-14
一起读资治通鉴共39页  作者:小飞象9 提交日期:2011-06-02 12:42
  公元前368年
  1、齐国攻打魏国,占领了魏国的观津县。
  2、赵国攻打齐国,占领了齐国的北部长城。
  公元前367年
  本年度空白
  公元前366年
  1、魏国、韩国在宅阳城召开两国会议,商议两国联合出兵攻打秦国。
  2、秦国在洛阳击败魏、韩两国联军。
  公元前365年
  1、魏国攻打宋国。
  公元前364年
  1、秦献公在石门山击败了魏韩赵三国侵略军,斩杀六万侵略者。周显王姬扁为了表彰秦献公这种不屈不饶,顽强抵抗三晋侵略军的正义斗争,同时也希望这种斗争能够继续下去,特意奖励秦献公一个几斤重的大勋章来表彰他,并号召各地的诸侯向秦献公学习,学习他这种虽然没有家当,也没有文化,生产力水平也底下,但是敢于光着膀子和坦克飞机拼命的精神,最为关键的是要学习他拼赢的这个结果。
  公元前363年
  本年度空白
  笔者分析:从以上6年的记载可以看出一下几个信息,魏国的实力不错,刚经历了王位之争的内战,除了让齐国,落井下石占了点便宜,接下来就是不断的出兵,侵略他国,联合韩赵入侵秦国2次,入侵宋国1次。做为最后统一六国的秦国,这时候看来不怎么样,短短几年,魏国就纠集联军2次打上家门,虽然打败了入侵的联军,但是本土作战,自身经济、文化、科技又落后,自身的损失肯定也是很大,死的的人说不定更多,至于被烧杀掳掠的百姓,抢走的财物,破坏财产就更不知道有多少了。
  
-
作者:小飞象9 提交日期:2011-06-02 12:44
  我读书的毛病就是读的多想的少,这次想好好改改这个毛病,反正年过而立,就这点爱好,无所谓投入多少时间,呵呵。
作者:小飞象9 提交日期:2011-06-03 16:24
  公元前362年(强秦的奠基者赢渠梁登场)
  1、魏国在浍水边击败韩赵联军。
  2、魏国自己一人入侵秦国,想攻占秦国的少梁县,结果又被打得大败,连魏国的大将公叔痤也被秦国俘虏。但是根据后面是事情看,秦国的秦献公也过世了,电视剧《大秦帝国》是说这次战争秦献公受了重伤,虽然抵住了魏国的侵略,秦国损失也大。
  3、卫声公过世,儿子卫成侯继位。
  4、燕恒公过世,儿子燕文公继位。
  5、秦献公过世,儿子秦孝公赢渠梁继位,这一年赢渠梁二十一岁。赢渠梁继位时的国际形势对于秦国而言是不利的,秦国的泰华山、黄河以东,有韩、魏、赵、燕、齐、楚六大强国,淮水和泗水之间还有十多个小封国,楚国、魏国都分别与秦国交界。魏国从郑县开始沿着洛水以北直到郡县修建了长城,用来隔绝秦国。楚国从汉中,到四川中部,贵州中部拥有广阔的领土。国际上把秦国看作是还未不开化的蛮夷国家,都看不起秦国,国际会议从也不邀请秦国参加。为了改变秦国的这个现状,赢渠梁发奋图强,准备实施改革,提升秦国的综合国力。
  
  笔者感叹:强秦的奠基者秦孝公登场了,此后秦国就日益强大,最终统一了六国。看来一个国家落后点不要紧,关键是要知道自己落后,要勇于改革。秦国这时候可见是六国中最差劲的国家,除了打仗肯拼命,其他经济、文化、科技都是一无是处,其他国家连开会都不请他,简直是被直接无视。这里还有一个注意的一件事,卫声公之后,卫国就主动降低爵位为侯了,别的国家都是提高自己的爵位,只有卫国,还降低自己的爵位,也算乱世弱国保存自己的一种手段,难怪卫国到秦二世才灭亡。
  
作者:小飞象9 提交日期:2011-06-04 13:46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颁求贤令,商鞅离魏入秦)
  1、秦孝公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颁布求贤令,下达国书说:“我国从秦穆公开始,在岐壅之间起家,建立了高效运转的行政机制,打造了强大的军队。东面与晋国以黄河为分界线交界,还帮助他们平定了内乱。西面,征服了哪些蛮夷部落,开拓了上千里的疆土,被周天子封为伯,各国的诸侯都来庆贺,为秦国后代创立了坚实的立国基础。但是自秦穆公以后,秦国接连出了秦厉公、秦躁公、秦简公、秦出公等一系列昏庸,残暴的国君,国家内忧外患从没有停止,综合国力急转直下。韩、魏、赵三国趁机占领了我国黄河以西的领土,让我国上下蒙受了巨大的耻辱。
  我父亲继位之后,尽力保卫边疆,把国都也迁到栎阳,并积极准备向东面扩张,恢复失地,实现秦国的伟大复兴。可惜我父亲的理想还没有实现,就与世长辞了,我一想到这些,就常常心疼得不得了。现在我向国内外征召贤能之士,不管是外来的人才,还是本国的人才,只要你能想出办法让秦国强大起来,我都任命你为高官,给你封地。”卫国的公孙鞅听到这个国书后,马上离开魏国,来到了秦国准备施展自己的抱负。
  公孙鞅,是卫国的王族的旁支,是法家流派的信徒。本来在魏国的丞相公叔痤手下办差,公叔痤很欣赏他的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国君推荐,公叔痤就病倒了。魏惠王得知公叔痤可能快不行了,就来探望他,顺便问公叔痤:“你的病情如果治不好,国家怎么办啊?”,公叔痤就向魏惠王举荐公孙鞅道:“我的下属中有个叫公孙鞅的,虽然年纪小,却是个大才,希望你把国家交给他治理。”魏惠王听了默默的不吭声,心里想哪来的小毛头这么厉害,我才不信。公叔痤看了魏惠王这个表情,只好又狠下心肠说:“如果你不准备任用公孙鞅,就杀了他,不要让他到别的国家去发展,不然今后肯定会对为国不利。”魏惠王听了之后觉得莫名其妙,随口敷衍了几句,就回宫了。公叔痤又把公孙鞅找过来,向他道歉说:“希望你原谅我,我作为魏国的丞相,只能先公后私,先为国家谋划,再来考虑你的生命安全。我建议国君要么用你,要么杀你,看国君的态度不会用你,看来是要杀你了,你还是快逃命去吧。”公孙鞅笑了笑,平静的说:“国君既然不采纳你的建议任用我,又怎么会采纳你的建议杀我呢?”公孙鞅心安理得的继续呆在公叔痤的府里,哪里也没去。魏惠王离开公叔痤府第后,对身边的人说:“公叔痤看来是病得很严重了,已经神志不清了,一下子建议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治理,一下子又劝我杀了他,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公孙鞅来到秦国之后,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和秦孝公见上了面,向秦孝公阐述了他的富国强兵的主张和措施,秦孝公听了之后如获至宝,与公孙鞅共同规划秦国变法图强的大政方针。
  笔者感叹:假使魏国任用了公孙鞅,可能统一全国的就是魏国了,假使魏国杀了公孙鞅,秦国也就不一定能统一全国了。历史看来也是有偶然性啊,前面是魏国捡了狗屎运没有灭国,现在是轮到秦国捡了一个更大的狗屎运。同时历史也有其必然性,魏国本就是一个特别容不下人才的国家,前有吴起,现在又有公孙鞅,以后还有孙膑,总之魏国的水,就是养不住大鱼。儒家的人对法家的恨是处处可见啊,连公孙鞅和秦孝公见面,还要用春秋笔法描绘一番,讽刺公孙鞅通过景监得到秦孝公的欣赏是不光彩的。呵呵,真是小孩子一般,其实,公孙鞅的大才无论如何都是抹杀不掉的。
  
作者:小飞象9 提交日期:2011-06-05 12:57
  德是制度吗,看不出吴起有这个意思。这种滥杀带来的后果,不能看一时,要从长期角度看,朱元璋说胡人无百年运,就是这个道理。至于宋不如金辽,根据你自己的理论也不成立了,如果宋不如金辽,为什么金辽都先于宋灭亡呢。关于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这是有定论的,很难推翻。
-
作者:小飞象9 提交日期:2011-06-05 12:59
  公元前360年
  本年度空白
  
  公元前359年(公孙鞅变法强国)
  1、公孙鞅在秦国着手变法图强,可是秦国人不理解,不支持,当然不支持,你想想,几辈子下来都是这样的生活,现在突然要改变,真是情何以堪啊,别的不说,就是头发变一变好了,清初实行剃发令,要留老鼠尾巴头发,结果死了那么多人,清末明初,要把老鼠尾巴剪掉,结果又死人,一个精神层面的头发尚且这么难搞,何况改革总是要触动方方面面的利益,那些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人,肯定要上串下跳,煽风点火,改革,难啊!
  公孙鞅一看群情汹涌,就对秦孝公说:“刚开始改革的时候,不需要考虑老百姓的意见,老百姓只要在改革后,享受到改革成果,尝到甜头,自然就接受改革了。我们这些国家高层人员,从整个国际形势,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看问题,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无需和老百姓讨论国家改革的方针大计。你做为英明的君主,想要变法图强,就不能受原来政策和制度的束缚。”秦国的另一大臣则甘龙反对说:“你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是不行的,遵照以往的制度运转,公务员也熟练的运用法律法规,老百姓也可以安居乐业。”公孙鞅反驳说:“一般的人都是安于现状的,研究者也往往沉迷于研究原有的旧知识,这两种为人,忠于本职,当个遵章办事的官员来说是好的,但是和他们来讨论变法图强是不够格的。有大智慧的人制定法律,普通人只需遵守法律,贤达之人制定道德规范,普通人只需遵守道德规范。”秦孝公听了后,拍板说:“公孙鞅,你说得对!”于是任命公孙鞅为秦国改革委员会主任,主持秦国的变法工作。
  公孙鞅不久就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一、连坐:老百姓以十户组成一个小组,相互帮助,相互监督,一户有罪,另外九户同罪。二、还是连坐:检举他人犯罪行为的,按斩杀敌军的功劳给予奖励,知情不报,按投降敌军的处罚条例惩处。三、赏军功:有军功的,根据军功的大小赏赐爵位,享受相应的待遇,为了私仇相互械斗的,根据情节轻重的不同进行处罚。四、鼓励生产: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产量大户、产布大户,根据产量的大小国家给予奖励,不安于本职工作,或者偷懒而造成贫困的,贬为奴隶。五、削减世袭:赢氏的宗亲贵族没有军功的不认可王室的户籍。六、按级别分待遇:明确爵位的等级,根据爵位的等级,规定住宅的大小,所娶妻妾的多少,所穿衣服的质地和花色等等。对国家有功劳的要进行全方位褒扬,对国家没有功劳的人,尽管有钱也要让他无地自容。
  公孙鞅怕法令颁布之后老百姓不信任,在这些法令还没有颁布前,想了一个取信于民的办法,也就是有名的诚信典故,城门立木,在秦国首都集市的东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头,告诉百姓:如果谁把这棵木头搬运倒北门,就奖励他十砣金。老百姓都觉得这是骗人的,天上哪有掉馅饼啊,没有一个人愿意去搬木头,当傻子。公孙鞅一看,老百姓不信任政府这个奇怪的公告,又下令提升奖励金额:“奖励50砣金”。终于有一人受不住诱惑,心想最多白化这点力气,还能怎么样,如果政府守信,我就发了。就在大家的嘲笑中把这棵木头搬到了指定地点,公孙鞅马上给了他50砣金。这件事情立马在秦国广为流传,确立了政府的诚信度,公孙鞅看到时机成熟了,就下达了以上的改革法令。
  改革一年后,秦国各个郡县的老百姓都纷纷跑到秦国的国都,抱怨新法令太严厉,不好施行。刚好这时候,太子也违反了新的法令,大家都纷纷等着看公孙鞅的笑话。公孙鞅说:“新法令不通行,是上层官员没有带好头的缘故。太子是国君的接班人,不好实施刑罚,就由他的师傅代替刑罚。”于是,太子的师傅赢虔受了割鼻子的刑罚,另一个师傅公孙贾受了脸上刺字的刑罚。看到太子违反新法令都要受罚,秦国人都只好老老实实的遵守新的法令。
  十年之后,秦国道不拾遗,山中没有匪寇,老百姓都勇于为国家战斗,不敢为私仇械斗,国家大治,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尽管是边远的乡镇,也秩序井然。这时候,又有开始说新法令不好的人跑来说新法令很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违法乱纪的刁民。”于是,把这些议论新法令的人统统都发配边疆。这件事之后,再也没有人敢议论国家的法令了。
  
  司马光评价说:诚信,是一个君王治国的最大法宝。国家依靠百姓来维护国家的利益,百姓依靠国家的诚信来维护百姓的利益,国家不讲诚信,就不能获得百姓的支持,就不能靠老百姓保护国家的利益。所以古代英明的帝王不会欺骗诸侯国,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不会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国君,不会欺骗他的百姓,善于持家的人不会欺骗他的亲人。而昏庸者君王却会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欺骗父亲和儿子,从而造成,上级不信任下属,下属不信任上级,上下离心离德,以至于造成国家灭亡,家庭破败。欺骗所获得的一点蝇头小利,根本就不能弥补带来的损害和所造成的恶果,这种欺骗带来的后果真叫人痛心!古代的齐桓公不违背和曹沫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原县的土地,魏文侯不忘记和农业部长的约定,秦孝公不吝啬搬运木头的奖赏。这四个君主都不是品德高洁的人,公孙鞅更是为人刻薄,又都处在战乱的年代,大家都普遍都靠欺诈来获得利益,以上这几位尚且要依靠诚信来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何况是和平年代的执政者呢?
  
  2、韩懿侯过世,儿子韩昭侯继位。
  
  笔者感叹:改革真难啊!中国从古到今,改革的名人有吴起、公孙鞅、王安石、张居正等,可是其中王安石失败了,吴起、公孙鞅、张居正又都没有好下场。司马光感叹的诚信,的确是有道理,抛弃诚信,有时候的确能带来一些眼前的利益,但是随之而来的恶果,是不能承受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诚信严重缺失的时代,一个连最起码的食品安全都不能保障的社会,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信任的。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391494/4.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