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十大著名电视导演之一——胡连翠

 莉莎的美丽家园 2011-10-14

  从含山县走出来的安徽电视台著名导演胡连翠,自1981年开始执导电视专题片、音乐片和省台春节文艺晚会,到1987年转为专门执导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她以出众的才华,不断探索创新,二十多年来荣获全国性奖项近60个,其中“飞天奖”10个、“金鹰奖”11个、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两个、国际奖两个,被业内人士称为“获奖专业户”。胡连翠系安徽电视台一级导演、省政协常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全国戏曲导演学会理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中国十大女杰提名获得者、江淮十佳女杰、中国电视剧十佳导演、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省直宣传系统“四个一批”拔尖人才、繁荣黄梅戏艺术事业优秀艺术家、中共十五大代表,从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正如著名学者余秋雨评价她那样:“这位女导演创造了中国电视史上少有的一个奇迹。”
 
  胡连翠1935年出生在含山县城,当时她家并不算富裕,父母虽都是文盲,但很有远见地坚持供女儿上学读书,1950年胡连翠从含山中学考取巢湖师范,家境微寒的她每逢星期日帮人洗衣,靠勤工俭学维持上学。她品貌端庄,学生时代就被称为“校花”,当年只有24岁的年轻县长周屏深深地爱上她。后来,胡连翠考取了安徽师范大学,当报纸上登出她录取的名单时,街头巷尾纷纷夸赞“含山出了第一个女大学生了”。但上大学的费用没有着落,家里生活拮据,大学还上不上,胡连翠给周屏写了两封信,征求他的意见,周屏说:你有志气应该深造,学费我帮助,家里我负担。之后他按月把钱寄给胡连翠的父母。
  胡连翠在大学里学的是音乐专业,毕业后留校从事音乐教学,在那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她曾出演过大型歌剧《白毛女》、《柯山红日》,这些经历为她日后的导演生涯奠定了艺术基础。
胡连翠34岁时调入安徽电视台,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在台里她担任节目组组长,兼任直播节目的导演,她以勤奋好学的精神,很快熟练掌握了各种电视技术。
  从1978年开始胡连翠着手搞文艺节目,接二连三地创造了安徽电视台好几个第一。她拍摄的专题节目《花鼓新秀》,成为安徽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第一个节目;以后她导演的黄梅戏《包公误》是安徽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第一个戏曲节目。1980年她听到一组黄山歌曲,立刻产生创作冲动,于是着手拍摄《黄山之歌》,这是一部以黄山歌曲为基础,集摄影、音乐、舞蹈、文学为一体;熔人、景、歌、舞为一炉的,表现黄山神奇之美的电视艺术片。该片1981年获全国优秀电视记录片奖,中央电视台还将其作为对外交流节目,在多家国外电视台播放,起到了让世界了解黄山的重要作用。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前“十年就有九年荒”的凤阳发生了巨大变化。胡连翠深入到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凤阳体验生活,自编自导了歌舞电视剧《花鼓女》,以两代花鼓女不同的命运,反映农村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她将五个歌舞用编故事的方法串联起来,显示出她的音乐才华。1983年该剧获全国电视剧评比优秀剧目,并成为中央电视台第一批出国的电视剧之一,在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联邦德国播放。在这之后,她还先后执导了音乐片《将军的摇篮》、《采石明月醉太白》、《奚秀兰回娘家》、《西出阳关访故人》、《走不完的爱》等。
  经过专题片和音乐片的磨炼,胡连翠积累了丰富的导演经验,她又将视线投入到文艺晚会这一形式上。1985年在牛年即将来临之际,她执导了《春牛曲》晚会,这个晚会围绕“牛”做文章,大凡姓牛的、属牛的、养牛的、画牛的、演牛的,凡和牛有联系的代表人物全部被她请到晚会现场,在荧屏上开了一次春牛盛会。该晚会于大年初一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立刻在全国产生影响,收到27个省市观众来信,并获得全国春节晚会一等奖,也开了以生肖为主题创作春节晚会的先河。牛年之后是虎年,胡连翠再接再厉,又推出一台新颖别致、幽默诙谐的《九牛二虎闹新春》晚会,获全国春节节目奖。正当全国许多电视台纷纷以生肖为题大搞晚会时,1987年胡连翠又别出心裁,制作了《醉年》春节晚会,集中推出了“醉歌”、“醉舞”、“醉说”、“醉骂”、“醉哭”、“醉写”、“醉画”、“醉剑”等精彩节目,通过小品、相声、歌舞、戏曲、杂技等形式紧扣一个“醉”字,花样翻新、手法新颖,把人带入一个欢乐的醉年。这台晚会也获得全国春节晚会展播二等奖,由于每年创意新颖,出奇制胜,胡连翠执导的春节晚会节目博得中央电视台的青睐,连续三年都将安徽台的晚会安排在年初一上午黄金时间播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扩大了安徽台在全国的知名度。
 
  早在1984年香港歌手奚秀兰演唱一首黄梅调《天女散花》,就在胡连翠脑海里撞击出一个重要灵感:一个安徽籍的香港歌手用通俗演唱却将黄梅调唱红了全国,身为黄梅之乡的电视导演为何不能寻找一种合适的形式将程式化的戏曲艺术与电视这种现代艺术结合起来呢?1985年在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她提出创作“黄梅歌”的艺术创意,这一创意后来变成她电视音乐创作的主导方向。
  1987年胡连翠导演的第一部戏曲电视剧选择的是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但在这之前北京电影学院拍摄了京剧《西厢记》电视剧,上海电视台也正在拍摄越剧《西厢记》,这个时候再拍黄梅戏《西厢记》电视剧显然面临巨大的挑战。能否超越别人?能否得到观众的认可?应该从哪些方面创新与突破?这些问号一直缠绕在胡连翠的心头,她给自己定下了“拍得好听、好看、好懂,令观众雅俗共赏”这样一个基调。她扬长避短将《西厢记》戏曲性的表演,采用快节奏的故事片叙事手法来拍摄,改舞台布景为自然实景,减少剧中唱段,对白用普通话来表达。1988年该剧在中央电视台和安徽电视台同时播出后,令人耳目一新,收视率大大超过上海台拍的同名越剧电视剧。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剧播出后社会反响激烈,有说好的,称赞它清新自然,好听好看;有说糟的,斥责它非驴非马是“四不像”,不是黄梅戏是歌剧。但全国各地的观众来信雪片般飞来,纷纷大加赞扬,《当代电视》、《中外电视》杂志也发表评论充分肯定这部戏。胡连翠导演的这部具有开拓与探索意义的戏曲电视剧,最终获得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创新奖,全国第三届戏曲电视剧“金三角”奖。马来西亚、新加坡片商来安徽购片,看了《西厢记》后当场拍板成交,重金购买。
  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西厢记》喜获成功,更加坚定了胡连翠继续探索的信心。1989年她又执导了《朱熹与丽娘》,并获得全国第九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第七届“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胡连翠导演的第三部戏曲电视剧《遥指杏花村》,这是她导演的唯一一部以改革开放为大背景的当代题材戏曲电视剧。这部戏是根据作者本人的小说《酒家女》改编的,小说发表在《淮河》文学杂志上,先是改编成黄梅戏搬上舞台,由著名黄梅戏演员马兰、黄新德主演。首场公演作者陪同胡连翠在江淮大戏院观看这部戏,她立刻敏锐地发现这是部人物个性鲜明、思想内涵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作品细腻地表现了现实生活中平凡人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展示改革开放年代人们的各种心态。胡连翠很快决定把这部戏从舞台搬上荧屏,改成四集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同时她也将许多好的剧情设计溶进该剧,使这部戏比舞台剧更加丰满深刻。1990年中央电视台在年初一、初二上午黄金时间播出此剧,受到广泛重视。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金敏捷说:胡连翠第一部《西厢记》某些方面还有漏洞,还不成熟,第二部戏《朱熹与丽娘》就抓住我了,导演手法、镜头组接得流畅,第三部戏《遥指杏花村》让我控制不住感情,泪水夺眶而出。著名文艺评论家钟艺兵评价道:这部戏把历史的评判、道德的评判统一起来,戏非常好。影视理论家王云缦说:我最喜欢《遥指杏花村》,这个戏戏曲化、艺术化均达到一定高度。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陈刚说:看到《遥指杏花村》我精神为之一振,非常兴奋,这是一出风格非常清新、相当出色的黄梅戏。原广电部部长艾知生亲自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称赞这是部有特色的戏曲电视剧。这部戏曲电视剧获得全国第十届电视剧“飞天奖”戏曲二等奖,全国第五届戏曲电视剧多本剧二等奖,全国第三届“乌金奖”特等奖。当年煤炭工业部还把此片作为全国煤炭系统安全教育片在各大煤矿播放,许多省台也相继播出此片。
  拍完当代题材的《遥指杏花村》之后,胡连翠又把目光投向优秀的传统戏剧剧目,这些剧目在舞台上演多年,作品成熟,群众基础广泛。她将写意的黄梅戏曲与写实的电视艺术天衣无缝地揉合在一起,一口气拍摄了《桃花扇》、《半把剪刀》、《玉堂春》、《孟丽君》四部传统剧,而且全部都获奖。
  胡连翠导演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屡获大奖,在影视界产生很大影响,自然也引起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关注。1995年胡连翠到北京参加第十届电视剧“飞天奖”颁奖典礼期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陈汉元对她说:“我看你连年获奖,简直成了获奖专业户了,什么时候你和我们电视剧制作中心合拍一部戏,怎么样?”胡连翠爽快地答应了邀请。与中央电视台合拍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这真是千载难逢的良机,这样的强强联合可以进一步扩大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社会影响力和收视率,而且还能借助中央台丰富的人才资源、资金实力,提高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艺术水平与制作水准。但拍什么戏呢?胡连翠这一次又改弦易辙把目光聚焦在现代文学名著上。她和陈汉元不谋而合地想到改编巴金的名著《家》。然而,当胡连翠满怀希望赶到上海征求巴金亲属意见时,却遇到不大不小的阻力。巴老的家人认为《家》曾多次搬上银幕和荧屏,再拍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是否必要?会不会把名著拍糟了?胡连翠没有放弃,她第二次赴上海时特意将她以往执导的古典名著改编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音像制品送给巴老亲属,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导演风格,以及黄梅戏音乐剧的艺术特色。当巴老家人看完这些片子后态度完全转变了,认为胡连翠导演的作品情景交融,唯美抒情,于是同意授予《家》的改编权。
  胡连翠立刻投入到拍摄《家》的筹备工作中,她注重忠实于原著精神,力求达到画面精美,唱词精粹,音乐动听,拍摄精益求精。由于中央电视台的介入与支持,《家》的拍摄比起她以往执导的作品,艺术上明显有很大提升。巴老本人观看样片时脸上洋溢着满意的微笑,认为作品整体格调把握准确,唱词与音乐都很优美,并且将《春》、《秋》两部作品也授权改编成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胡连翠马不停蹄紧接着又开拍《春》和《秋》,她认真总结拍摄《家》的成功得失,更加追求让文学语言、音乐语言和镜头语言三者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在唱腔与音乐上她要求将歌剧、民歌等旋律与曲调融入黄梅戏音乐之中,博采广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拍摄获得极大成功,这三部戏都获得了电视“飞天奖”和“金鹰奖”,以及中宣部颁发的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胡连翠名声鹊起,但她没有被名声荣誉所累,没有在一片赞扬声中陶醉,又不知疲惫地相继改编名著拍摄了《啼笑因缘》、《二月》和《潘张玉良》,同样也全部获得多项大奖。
  人们也许以为胡连翠这位大牌导演一定很风光,其实每导一部戏都有大量工作要做,十分辛苦,她的丈夫原省冶金厅副厅长周屏说这些年胡连翠一年总有200天不在家,就是回家也是满脑子黄梅戏,连自己的衣服放在哪里都不知道。她的家有时像剧团,有时又成了招待所,谈创作、听曲子、看样片热闹非凡,从外地请来的演员有时干脆就住在她家。在外景地拍片,为节省经费胡连翠不去享受导演生活标准,不住单间,和演员吃住在一起,1993年她带领的《桃花扇》摄制组还被评为全国十佳摄制组。
  胡连翠不仅在导演艺术上创造了一番奇迹,而且在与病魔抗争中也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由于常年累月超负荷工作,加上年事已高,1999年在拍摄《啼笑因缘》期间,有一天她头晕眼花瘫倒在外景地,口不能张,腿不能动,当她苏醒后得知自己患了中风重症。想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她下决心要重新站起来,她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康复训练,经过长时间体质锻炼,原先瘫痪在床的她终于奇迹般重新站起来,又回到她深爱的导演岗位。现在虽然她已从安徽电视台退休了,身体尚未完全康复,体力和精力也大不如从前,但她开创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已经获得广泛认同,而且她也带出一支精明强干的创作队伍。“长江后浪推前浪,芳林新叶催陈叶”,胡连翠有意识地将她开创的艺术事业的接力棒传向后人,女儿周天虹在她多年培养薰陶下,开始接替她部分工作,周天虹在安徽电视台曾主持戏曲与综艺节目,在《家》、《春》、《秋》三部剧中她不仅形神兼备地扮演过琴表妹,还担任场记和副导演职务。在拍摄《潘张玉良》时,胡连翠任总导演,由周天虹和苑原任导演,同时她还兼任制片人。2004年胡连翠将鲁迅名著《祝福》改编成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她继续任总导演,由周天虹和李伟任导演,该片目前已制作完成。
 
  胡连翠凭借一系列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成功,树起了大牌导演的地位。她在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创作中,从无意识的灵感激发到有意识的探索创新,也有一段艰苦的过程。
  所谓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就是用黄梅戏的曲调作为塑造人物的基调旋律,用故事片的表演方法去真实地再现人物,减去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使音乐、语言和戏曲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成为一种新的完美的艺术样式。
  胡连翠艺术探索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戏曲音乐上对黄梅戏进行革新,吸取其它戏曲的精粹。黄梅戏音乐的特点是乡土色彩浓郁,流畅婉转,长于抒情;缺点是比较单调,旋律不够丰富。胡连翠努力在音乐抒情上下功夫,为塑造人物服务,为适应现代快节奏的审美变化,每集电视剧她控制在七、八段唱腔,避免像舞台剧那样大段冗长的唱段弄得观众扫兴。在音乐创作中她要求作者吸收其他剧种、民歌甚至通俗歌曲中的优秀成份,从而使音乐具备剧情中的地方色彩和人物个性特征。如《遥指杏花村》中金大汉的唱腔就吸收了京剧花脸的韵味,比较恰当地塑造了粗犷豪放的人物性格。《玉堂春》的片头用通俗唱法演唱“走过了一个山一个城镇一个村,走过了是是非非真真假假的红尘”,反映出苏三痛苦悲愤的心情。由于该剧故事发生在山西,所以全剧音乐中加入了京韵大鼓、山西梆子和山西民歌等音乐素材,增加了该剧的地域特色。在伴奏上胡连翠大胆地采用一些电声乐队,适应现代审美情趣。
  二是对白上将安庆话改为普通话。黄梅戏是从安庆地区发源成长起来的地方戏,它的对白是安庆话,尽管安庆话属中性话系,离北方的普通话差别不大,但还是影响外地观众的欣赏,为消除这种“语障”,胡连翠在作品中将对白全部改为普通话,使天南地北的人都能听得懂。
  三是淡化舞台剧程式化、虚拟化的表演,力求表演生活化和写实性。胡连翠导演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完全不同于以往拍摄的《天仙配》、《女附马》将舞台剧原封不动地搬上影幕;也不同于过去拍摄的湖南花鼓戏《补锅》,仅仅将布景换成实景其余还是戏曲表演那一套。她是用故事片的手法拍戏曲电视剧,要求演员淡化舞台剧的程式化、虚拟化,表演一律生活化和写实性,这就使她的戏曲电视剧与舞台剧有了本质的不同,也是对过去戏曲影视剧一大突破。
  四是采用实景代替舞台布景,增加了真实感,拓展了时空观。过去戏曲拍成影视片基本上都是利用舞台布景,场面单调,采用实景拍摄使戏曲电视剧的时空观与舞台剧的时空观产生了质的区别。如《遥指杏花村》舞台上酒馆是全剧的唯一场景,所有故事情节都在这一场景前展开,有关事件的背景和发展细节通过演唱交待完成。但采用实景就有了七百个镜头,场景有酒馆、矿山、医院等等,拓宽了演员表演空间。又比如在《西厢记》中,原著“长亭别”描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多么凄美的情景,但舞台上只能通过身段和舞姿来表现,难以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胡连翠在拍摄这场戏时,选取霜林古道,找来马车,营造出马蹄声碎、车轮声咽的凄凉氛围;又以纷纷飘零的红叶,象征离人眼中的血泪,配上凄婉缠绵的背景音乐,产生出动人心魄的艺术之美。这一组镜头至今仍被人奉为经典。胡连翠还十分善于在剧中运用名山大川、古民居石牌坊等自然风光来营造环境,烘托气氛,同时也增加了画面可视性。
  五是采取“优化组合”方式,充分发挥电视的艺术特长。胡连翠对每部作品都追求唯美大气,追求好听、好看、好懂。为了达到这一艺术标准,她总是挑选最优秀、最适合剧情需要的演员,而并不拘泥于一定是唱黄梅戏出身的。虽然马兰、韩再芬、黄新德、吴亚玲、陈小成、田海燕、汪菱生个个扮相俊美、演技全面,但胡连翠除了选用她们以外,也不拘一格地挑选其他剧种的演员加盟。江苏扬剧表演艺术家侯长荣就在她导演的7部戏中扮演男主角,让其他黄梅戏演员为侯长荣配唱,其原因就是胡连翠看准他的扮相和表演风格符合角色要求。胡连翠在艺术实践中始终采用三个“优化组合”即,选择最理想的演员担任男女主角;选择最著名的黄梅戏演员为人物配唱;选择最过硬的演员为主要角色对白配音。这种优化组合手法在舞台剧中是不可能做到的,聪明的胡连翠正是把电视剧这些优势资源挖掘出来,为她的唯美艺术观服务。
  胡连翠对黄梅戏的传播、普及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她拍摄第一部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时,诽议甚多,甚至有人说她是糟踏黄梅戏,但她始终坚守信念,勇敢探索,不断创新,把观众是否喜爱看作成败的评判标准。而今这些诽议早已平息,面对大量成功的作品,面对各种各样奖项,面对天南地北唱黄梅,人们不能不承认,正是胡连翠的辛勤耕耘,孜孜追求,通过大量有影响力的作品把黄梅戏这个安徽地方戏推向了全国,为全国大众所接受、所喜爱。她是继严凤英之后又一个让黄梅戏熠熠生辉的功臣。胡连翠的艺术成就在文艺界也有很高的评价,2003年12月在南京举办的中国电视金鹰奖20周年庆典活动上,胡连翠因“作品最多、观众最多、影响最大”而荣获中国电视“金鹰奖”突出成就奖,跻身全国十大著名电视导演行列。
  胡连翠曾深情地说:“在自己的晚年,如果有精力再导演几部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那么将会继续追求大黄梅艺术风格,也就是说让地方戏走出地方,让传统文化溶进新时代,而且,要让黄梅戏和黄山一样,既是安徽的,也是中国的,并且为全世界人民所欣赏、所喜爱、所迷恋”。胡连翠就是这样一位艺术的朝圣者,向着艺术的神圣殿堂,不知疲倦的跋涉前进,在她的身后留下一串闪光的脚印。
附:胡连翠获奖作品年表
 

胡连翠获奖作品年表
 
  1981 《黄山之歌》全国优秀电视纪录片奖。(中央电视台对国外交流节目)
  1982 《黄梅新蕾》全国文化生活专栏节目二等奖。
  1983 歌舞电视剧《花鼓女》全国电视剧评比优秀剧目。(对国外交流剧目)
  1985 《春牛曲》全国春节晚会一等奖。(对国外交流节目)
  1986 《九牛二虎》全国春节节目奖。
  1987 《醉年》全国春节晚会展播二等奖。
  1988 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西厢记》(对国外交流剧目)
  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创新奖。
  1989 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朱熹与丽娘》(对国外交流剧目)
  (1)全国第九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2)第七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1990 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遥指杏花村》
  (1)全国第十届电视剧《飞天奖》戏曲二等奖
  (2)全国第五届戏曲电视剧多本剧二等奖
  (3)全国第三届“乌金奖”特等奖
  1992 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对国外交流剧目)
  (1)全国第十二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2)第十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国际奖:《西厢记》美国南海“金猴奖”二等奖。
  《桃花扇》美国南海“金猴奖”三等奖。
  单项奖:胡连翠获第七届全国戏曲电视剧优秀导演奖。
  1993 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半把剪刀》 (对国外交流剧目)
  (1)全国第九届戏曲电视剧二等奖。
  (2)第十一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1994 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玉堂春》
  (1)中国艺委会、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首届戏曲展播优秀戏曲片奖。
  (2)第十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桃花扇》剧组获首届全国十佳剧组称号。
  1995 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孟丽君》
  (1)全国第十五届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
  (2)第十三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1996 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家》
  (1)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全国第十六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
  (3)全国第十四届《大众电视》金鹰最佳戏曲片奖。
  (4)全国戏曲二等奖。
  (5)中国戏曲音乐《孔三传》优秀作曲奖。
  1997 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春》
  (1)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全国第十七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
  (3)第十五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戏曲电视剧一等奖。
  (4)第十五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戏曲电视剧(巨力杯)最佳导演奖。
  (5)“97”中国电视戏曲展播一等奖。
  1998 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秋》
  (1)第十六届“金鹰奖”戏曲电视剧最佳戏曲片奖。
  (2)全国第十八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
  1999 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啼笑因缘》
  (1)第十七届“金鹰奖”戏曲电视剧优秀戏曲片奖。
  (2)全国第十九届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
  2001 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二月》
  (1)全国第二十一届电视剧“飞天奖”戏曲连续剧二等奖。
  (2)第十九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作品奖。
  2003 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潘张玉良》
  (1)第二十三届电视剧“飞天奖”戏曲连续剧一等奖。
  2004 中国电视“金鹰奖”20周年纪念活动中胡连翠获得“金鹰奖”突出成就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