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无创通气
【适应证】
1.急性呼吸衰竭的早期应用,作为气管内插管前的补救措施。 2.作为重症患者脱机的过渡手段。 3.上气道病变为主,如合并喉软骨软化或上气道狭窄的小婴儿,拔管后早期常并发严重的声门下水肿,通气障碍。
【禁忌证】
无创通气原则上可适用于各种呼吸衰竭。 相对禁忌证: 1.呼吸心脏骤停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2.非CO2潴留引起的神志改变及明显的精神症状,呼吸道分泌物多,顽固性气道痉挛等。 3.以肺部渗出为主并伴有大量血痰的顽固性低氧血症。 4.严重腹胀患者。
【操作方法】
无创通气可采用容量或压力控制通气,主要通过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或持续正压通气(CPAP)的模式完成,但容量控制可使气道压力升高,患者不容易耐受,因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压力控制模式。 1.连接方式 选择适宜的鼻塞或面罩,连接的紧密性和舒适性对疗效和患者耐受性有很大影响,头带可起到固定鼻塞或面罩与患者头部的作用,并增加系统的密闭性。 2.呼吸参数的设置与调节 (1)CPAP模式:一般将呼气末正压(PEEP)设至4~5cmH2O,气流量8~12L/min,并根据末梢血氧饱和度或血气PO2设定吸入氧浓度(FiO2)。 (2)BIPAP模式:需要设定两个压力水平,一般设高水平压(PH)为16~20cmH2O,低水平压(PL)为4~5cmH2O,PH吸气时间为0.5~1s,频率为15~25/min,氧流量为6~8L/min。根据末梢血氧饱和度或血气PO2调节氧流量,血气PCO2调节PH和PL。,病情稳定后逐渐降低PH至等于PL即为CPAP,可考虑脱机。 3.应用期间的监护 (1)生命体征:动态监测无创通气期间心率(HR)、血压(BP)、呼吸(RR)及末梢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2)动脉血气:分别于CPAP/BIPAP后20min、1h、2h抽取动脉血气至病情稳定后可延长至4~6h。 (3)每日床旁X线胸片。 (4)副作用;腹胀、面部皮肤或鼻黏膜损伤。常规留置胃管排气可减轻腹胀的发生。 4.人机配合 (1)开始应用前先给患者讲清治疗目的及对患者的益处,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儿科患者可应用咪达唑仑(咪唑安定)0.05~0.2mg/(kg·h)静脉维持,以防止患儿躁动,影响治疗效果。 (2)压力应从小开始,以患者能耐受压力为起点,逐步增加至满意的血气指标。
【注意事项】
1.对以肺内渗出为主如左心功能不全或肺内侧支及分流血管过大导致的渗出,在尝试CPAP/BIPAP的同时应密切观察病情的进展,治疗效果不显著或恶化时应尽早改为气管内插管。 2.应用CPAP/BIPAP的同时仍应强调病因治疗 (1)除外气胸、血胸。 (2)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加强强心、利尿治疗。 (3)加强呼吸道管理:刺激咳嗽、气管吸引、体位引流等。 (4)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及治疗:定期监测痰培养,选择敏感抗生素。 (5)营养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