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2页

 盲人王后 2011-10-15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2-14 08:47  
第六十六句 夙兴温凊(2)
  
  
  冷暖两相知
  
  “凊”字可能老早就淡出了常用字的行列,因为“温凊”一词从唐代以后就很少使用了。在存世数量众多的唐诗中,只有皇甫冉的《刘侍御朝命许停官归侍》中用了一次,碰巧这首诗的主题就是回家尽孝,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首诗吧:
  孟孙唯问孝,莱子复辞官。
  幸遂温凊愿,其甘稼穑难。
  采芝供上药,拾槿奉晨餐。
  栋里云藏雨,山中暑带寒。
  非时应有笋,闲地尽生兰。
  赐告承优诏,长筵永日欢。
  “皇甫”这个姓氏,源于西周卫戴公(卫康叔第十代孙,养鹤专业户卫懿公的堂弟)的儿子,名充石,字皇父,他的后代就以“皇父”为氏。秦汉时期,可能是担心这样明目张胆地给皇帝当爹会被砍头吧,就吧 “父”改为“甫”。不当爹之后,皇甫家族改当官了,涌现出不少大官。皇甫冉家也出了不少官,他曾祖父官至三品银青光禄大夫、祖父官至五品朝散大夫、父亲官至四品潭州刺史、叔父官至四品秘书少监,他弟弟也是个六侍御史。皇甫冉本人混得比较惨,身为天宝年间的状元,最高只做到七品左补阙,但从他的诗作中看,好像不是怀才不遇,而是心思没在做官上,这不是他的兴趣所在,《唐才子传》说他“耕山钓湖、 放适闲淡”。皇甫冉属于文学青年,诗写得很有水准,被后人放入“大历十才子”之列供瞻仰,但《新唐书》中权威版的“大历十才子”并没有他。那是一个遍地才子的时代,比菜耔都多。
  我们读古文最大的障碍并不是不懂字词之意,大不了多查查字典呗,而是不了解其中引用的典故。同样是人,人家有学问的一看就知道典故出自何处,咱还一头雾水在那瞎猜呢,唉,差距咋这么大呢?
  这首诗中一开头就是两个典故,说的是孟孙和莱子的故事。
  孟孙,是孟子的儿子——我刚看到这句诗的时候的确是这么理解的,别嘲笑我,谁叫咱没文化呢?况且人家孟子还真是个大孝子,非常听老妈的话。《韩诗外传》中记载:“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孟子跟老妈说:“我要离婚!”老妈一听就急了:“为什么啊?你不是在外面找了个二奶吧?”孟子说:“老妈,在您的教导下,我怎么会那么无耻呢?我要离婚,是因为我那个老婆太不像话了,把两腿八字分开坐着,真没教养!”孟母引用了《礼记》中关于“进门要问谁在家、登堂要提前通报、入室要眼睛往下看”的有关规定,指出孟子贸然进屋去看媳妇不雅的坐姿属于“非礼”,孟子这才打消了离婚的念头。
  孟子的老妈真是通情理,可能是天下所有儿媳妇心目中最理想的婆婆人选了。相比之下,《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老妈则是一个典型的恶婆婆形象,小两口过得好好的,她老人家动不动就“槌床便大怒”,非在中间插一杠子,来个棒打鸳鸯,结果是一棒两命:不会游泳的儿媳妇被逼得“举身赴清池”,儿子也到树上“自挂东南枝”去了。不过现在时代不同了,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还有几个年轻人肯把父母的话放在心上?虽然说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但是父母的经验之谈还是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的。年轻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啊!
  那么,有孟子的儿子问孝这个典故吗?答:没有。其实,“孟孙”指的是鲁桓公的儿子庆父的后代。在鲁文公死后,鲁国政局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权臣所掌控,国君成了聋子的耳朵。这三家的老祖宗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的儿子,因此被称为“三桓”。马仔的地位比老大还高,这谁受得了啊?到了鲁昭公的时候,老大想武装夺回自己的地位,结果没干过三桓,鲁昭公被迫逃亡,到死也没能回到鲁国。诗中的“孟孙”,应该指孟懿子和他那个“食言而肥”的儿子孟武伯,因为这爷俩都跟孔子问过孝。
  孟懿子问孝的事,我们在“孝当竭力”中已经说过,这里单说他儿子。《论语 为政》中的记载很简单:“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就是说别让父母为你的坏毛病担忧。
  孟武伯命好,摊上个好爹,又是嫡长子,所以才混得人模狗样的,其实他本人就是一头猪——这可不是人身攻击,孟武伯名彘,可不是就是猪吗?不光是猪,还是头肥猪。《左传 哀公二十五年》载:“六月,公至自越。季康子、孟武伯逆于五梧。郭重仆,见二子,曰:‘恶言多矣,君请尽之。’公宴于五梧,武伯为祝,恶郭重,曰:‘何肥也!’季孙曰:‘请饮彘也。以鲁国之密迩仇雠,臣是以不获从君,克免于大行,又谓重也肥。’公曰:‘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饮酒不乐,公与大夫始有恶。”
  说哀公从越国回来,季康子、孟武伯这两大权臣象征性地出来迎接一下。哀公的司机郭重向哀公打小报告说:“这两个家伙平时净说您坏话了,您得严肃地批评他们。”哀公心说我不光想批评他们,还想杀了他们呢,但是哪有那实力啊?孟武伯很讨厌打小报告的郭重,就在宴会上对郭重说:“你咋那么肥啊?肥仔肥仔,肥了就该宰掉。”说得郭重很难堪,这时候季康子出来装好人:“老猪,该罚酒!你怎么能这么说郭师傅呢?我们因为鲁国挨着仇敌、需要保家卫国走不开,郭师傅替我们陪君主出访,多辛苦啊,你还说人家肥!”孟武伯一听急了:“猴哥,咱俩是一伙的,你怎么胳膊肘往外拐,帮着别人说话呢?”哀公一听,这两人一个黑脸一个红脸,唱得这个精彩啊,忍不住讽刺经常说话不算数的孟武伯一句:“食言次数太多,怎么能不肥啊?”这个宴会进行到这个份儿上就没啥意思了,哀公和这两大权臣的矛盾公开化了。两年后,哀公想借越国力量攻打三桓,结果被三桓一通胖揍,只好学他大伯鲁昭公,出逃他国,不过他的结局比鲁昭公强点,好歹没客死他乡。
  莱子,即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人,与老子、孔子是同时代,道家的代表人物,以隐和孝著称。老莱子因楚国政局不稳、战乱频仍而跑到山里隐居,《列女传》载,楚惠王亲自进山请老莱子出来当官,老莱子当时犹犹豫豫地答应了。楚惠王走后,他老婆回来了,两人一商量,还是不去当官好,于是赶紧跑路,渡过长江,找个偏僻的地方继续隐居。隐居的同时也没闲着,老莱子把主要精力都花在孝敬双亲上了,《艺文类聚》引载,老莱子七十多岁时的时候,为了取悦双亲,还“作婴儿自娱,着五采斑烂衣裳,取浆上堂,跌扑,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雏鸟于亲侧。”真难为他了,老头演小孩,对付玩吧。不知道他双亲有多大岁数,还能不能看懂老莱子的精彩演出。七十多岁的时候父母还健在,幸福啊!老莱子的这种孝亲行为,褪去了伦理道德的色彩,是自然质朴的“纯孝”。后来,“老莱衣”就成了孝顺老人的代名词。
  罗嗦了这么半天,才把这首诗的前两句搞清楚,真是急人啊!好在剩下的几句就比较简单了。“幸遂温凊愿,其甘稼穑难”,意思是说现在停薪留职回家侍奉双亲了,终于遂了陪在父母身边照顾生活的愿望,就算是当老农种庄稼这种辛苦活也觉得很享受。接下来几句写的是对回家后自由自在生活的畅想:“采点上的灵芝来入药,拾点纯天然绿色植物做燃料煮饭。房上的檩木旁飘着随时能下雨的云朵,山里的空气很湿润,大夏天的还有丝丝凉意。不到时节也能挖到脆嫩的竹笋,空地上长满馨香的兰花。”最后总结陈词:“从此以后我就快活了,简直就是一只食堂里的大老鼠,整天吃香的喝辣的,替皇上传达命令的同志,谢谢噢!”
  皇甫冉的这首诗,前面四句是写孝的,到后面突然改道了,怎么说起回家的快乐生活来了?对,就像现在过年一样,做子女的哪个不想看望父母?做父母的哪个不希望子女回家?《论语 里仁》中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在顾不得那么多了,为了生计和前途,父母在也得游,没有“方”也得闯,多数人只能在过年的时候回家和父母团聚,寒风暴雪虽然阻断了回家的路,却阻不断拳拳游子之心、。在父母和儿女之间,永远连接着血脉相通、冷暖相知的至浓亲情。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3-02 21:35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拔牙脸肿,感冒身疼;
  病中感悟:痛即人生;今夜稍愈,修改未终;
  更新之日,无须久等;只盼病去,写至天明。
  
  
  
  第六十七句 似兰斯馨(1)
  
  这句出自《周易 系辞上》“二人凡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一句。
  似,这个字到底读“四”音还是“事”音呢?按字典上的说法,这个字只有在做助词并用在名词、代词或动词后面,表示跟某种情况或事物相似的时候,才读“事”音,其他用法都读“四”音,在这里是介词,应该读“四”音。
  兰,这个字让我们很自然地想起兰花,但古代的“兰”指的不是花,而是草,《说文》中说:“兰,香草也。”至于这是一种什么草,请继续往下看。
  斯,本义为劈、砍,这里是个结构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馨,《说文》中解释为“香之远闻者也”,用来比喻名声、品德、教化等流芳后世,比如赞美艺术家常用的“德艺双馨”。《尚书•君陈》中说:“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意思是说:天下大治的馨香,能够感动神明;谷子糜子这些粮食都不够香,明德才是馨香。
  “馨”也可以用来做助词,比如古人用来赞美以孩子或子弟的词“宁馨儿”,相当于“这样的孩子”,“馨”是个助词,没有实际意义,但人们因为这个词的出处而将其作为褒义词。《晋书》上说,王衍从小就“神情明秀,风姿详雅”,十来岁的时候去山涛家玩,山涛感慨了半天,说:“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王衍就是把钱称为“阿堵物”的那为老兄,我们一般会认为他是装清高、玩深沉,其实不然。王衍的老婆郭氏仗着自己是皇后贾南凤的亲戚,“刚愎贪戾,聚敛无厌”,王衍觉得老婆太贪了,所以从来不说钱,郭氏非逼他说,就让婢女在王衍的床四周都撒上钱,让他走不了路。一般人早上醒来看见周围这么多钱,肯定会高兴得跳起来,而王衍一看就知道是老婆设的套,他对婢女说:“赶紧把这些阿堵物拿走!” 不过,王衍只会清谈,不会干正事,后来他率领的十万大军被石勒两万骑兵轻松灭掉,他本人也被俘虏,在石勒面前忽悠了好半天没有取得任何效果,被活埋于土墙之下。
  不过,《宋书》出现的“宁馨儿”一词可不像是个褒义词:“初太后疾笃,遣呼帝。帝曰:‘病人间多鬼,可畏,那可往。’太后怒,语侍者:‘将刀来,破我腹,那得生如此宁馨儿!’”这个让老娘后悔生他的皇帝就是刘宋前废帝刘子业,他老娘说的“宁馨儿”可能是反话正说,也可能这个词亦有贬义。
  这句的意思是:要具有像兰草那样芳香远播的德行。
  
  
  要做一个香饽饽
  
  古代的“兰”指的是兰草,即泽兰,一种生于沼泽地、水边的唇形科植物,它还有地瓜儿苗、地笋、蛇王草、虎兰、龙枣、奶孩儿等十几个外号。泽兰叶具有活血化瘀,行水消肿的功效,所以中医常用以治疗经闭、跌打损伤、身面浮肿等病症。
  兰草因为有香气而被人们所喜爱,它与杜蘅、白芷、杜若,他们一起并列为古代四大香草。从古至今,人们总习惯把同一类的事物凑成四个来说,比如商山四皓、垂拱四杰、四大美女、四大发明、四大名著、四大天王、四小花旦,等等。这是什么原因呢?搞不清楚,或许与四方或四季有关?“四”字本身就很奇怪,十个表示数目的汉字中只有“四”和“八”是像形字,“四”像鼻子喘息呼气之形,可能是取两个鼻孔呼吸各一次共有四次空气流动之意吧。古代四大香草之说,出自《汉书 司马相如传》中的“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周芷若”应该来源于此。“蘅兰芷若”这四种植物,我们很少有机会看到新鲜的,只能在药店里看到干枯的。
  香草有什么用途呢?他们的用途是多种多样的。古代达官贵人既有钱有有闲,喜欢将香草种植于庭院之内,又好看又好闻,还能彰显主人的品位,反正也不用自己亲自动手,只要指手画脚让下人去种就是了。曹魏时著名的玄学家何晏在《景福殿赋》中写到:“芸若充庭,槐枫被宸。” 芸,也是一种香草;宸,指屋檐。满院子都是香草,屋檐被树荫覆盖着,是多么的香雅气派啊!古人还把香草做成生活用具,疑似司马相如替陈阿娇写给汉武帝的《长门赋》中说:“抟芬若以为枕兮,席荃兰而茞香。忽寑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 荃,香草名,即菖蒲,又名“荪”,古时候用以比喻君主;茞,也是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意思是说陈阿娇把把香草填充在枕头里、做成席子,睡梦中感觉汉武帝就在自己身旁陪伴。香草还可以制成洗漱用品,屈原在《云中君》里说:“浴兰汤兮沐芳华,华采衣兮若英。”在热水里加上兰草来泡澡,浑身都会香喷喷的;屈原的学生宋玉在《神女赋》说“沐兰泽,含若芳”,巫山神女用兰草浸制成的草本洗发水洗头,用杜若制成的漱口水漱口,让人闻起来心神荡漾。古人还用香草做熏香,用来净化空气,曹植在《七启》中曾写到:“薰以幽若,流芳肆布。”
  香草还有很多用途,我们这里只再着重说一项,就是其佩饰之功用,前面屈原写的那句话中的“华采衣兮若英”,说的就是这个用途,意思是穿上佩饰着杜若之英的鲜靓盛装(也有人认为这是在说衣服鲜靓,像花一样美丽),时下当红明星刘若英的名字,或许出自这里。屈原的作品中总是不断地出现各种香草,很多是作为佩饰出现的,如《九歌》中说的“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离骚》中说的:“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等等。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屈原先生好像比较喜欢标新立异,总是穿奇装异服,弄一些植物插在身上,就像现在那位喜欢带朵大红花出镜的毒舌兼花痴杨二一样。其实,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且不说二人的选择不同(屈原抱着石头投入了汨罗江,杨二抱着梦想离开了泸沽湖),单说二人佩饰植物的不同原因:屈原满怀救国救民的志向和富国强兵的谋略,结果不为统治者信任,遭到排挤,为了表示不如小人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反映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臭我独香的现实,他才佩饰香草,孤芳自赏,而杨二搞的那个黑鬓旁边一朵红,则是为了引人注意,孤花众赏。不过,从结果来看,二者还是有那么一点相似:一个忧国忧民,一个娱乐大众,都是为人民服务嘛!
  古时候佩饰香草的可不止屈原一个人,《礼记》中说,在朝廷举行庆典时,“诸侯执薰,大夫执兰”。薰,即蕙草,俗名佩兰。这说明兰草是古代上流社会人人必备的佩饰。不过,朱熹认为佩兰并不像泽兰那样适合做佩饰,他在《离骚辩证》中说:“古之香草,必花叶俱香,而燥湿不变,故可刈佩。今之兰蕙,但花香而叶乃无气,质弱易萎,不可刈佩,必非古人所指甚明。”佩兰比较容易枯萎,割下来之后就蔫头耷拉脑的,根本没法佩带。
  随着社会进步和香熏产品的更新换代,香薰佩饰由香草变为香囊,最后变成现在的香水,使用起来越发简单方便,只是没有那么绿色纯天然了。古人也使用香水,古埃及、阿拉伯人都制作和使用香水,只是没有现在这么普遍和廉价。现代香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是从一场人类大灾难开始的。从14世纪中期开始,欧洲人开始不洗澡,这种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一直保持到19世纪初期。当然,他们不洗澡绝不是为了节约用水,而是为了保命。黑死病在欧洲横扫了三个世纪,夺去了上千万人的生命,当时的医生认为瘟疫是通过有毒的空气传播的,预防措施就是多穿衣服、多积累污垢,这样毒气才无法侵入,苍蝇还不叮无缝的鸡蛋呢。在这种情况下,没人敢脱衣服洗澡了,有很多人一辈子都不洗澡。18世纪末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平均一年只洗两次澡,他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的时候,可能后脖颈上全都是污垢。人们身体如此肮脏,又要穿厚衣服,还不得捂馊了啊?据说当时的欧洲城市,每个人都是污染源,到处都洋溢着清新的馊臭味道。达官贵人们有钱,就买大量的香水喷在身上来掩盖异味,极大地促进了香水产业的发展。现在最著名的法国香水,据说是16世纪做手套的皮匠们最先发明的。由于牛羊皮制作的手套气味难闻,皮匠们就制造了香精浸泡一下,结果香味手套很受当欢迎。皮匠们一看,干脆改行,专门制造香水去了。直到19世纪,黑死病渐渐远去,欧洲人才敢于洗澡,但使用香水的习惯一直保留了下来。
  一个人插上香草、带上香囊、喷上香水就能够“似兰斯馨”了吧?不一定,也可能会薰得别人都绕着走,平时经常在电梯、地铁等公共场所遇到浑身散发刺鼻香水味道的人,觉得和刚吃完大蒜的人没有什么两样。据说外国有个城市的法律规定市民在吃了大蒜后的四个小时内禁止上飞机,依我看应该把喷了过多香水的人也加以限定。一个人的馨香,应该是其品行所散发出来的,如果品行不端,就算泡在香水里也一样臭名远扬。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思念朋友的诗中写到:“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说这个朋友名声远播,就像兰杜的香气一样,虽远隔千里,也会随风吹来。“似兰斯馨”所要表达的,就是这种与人相处的效果,是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最高境界,谁不想在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香饽饽呢?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199825/62.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