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阅读与欣赏5 3. 森林写意

 佳宁图书馆605 2011-10-15

淮阴区职教中心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学科: 语             授课教师:钱        日期:  

序号

12

授课班级

授课班级10级机电12;汽修12

课时

1

授课形式

案例教学法、实践练习法

章节

阅读与欣赏5   3. 森林写意

1. 该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分析

  该文属于第一单元三篇,继《自然界与人类》《像山一样思考》之后的阐述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的文章。力图通过该类文本的阅读,让读者认识到人类所生存的环境面临的难题。

2. 该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分析

在训练学生快速把握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的基础上,认识森林的丰富内涵,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 学生个体对于所要学习内容的已有经验和个体差异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没有太多问题,但是要对文本进行细致的欣赏,还存在一定难度。

2. 学生个体对于所要学习内容的各种障碍分析

主要障碍在于学生阅读文本的主动性不够,朗读水平还欠缺。特别是对一些关键句的理解,不能到位,对于表达心里所想,更是有困难。

3. 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对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的估计

通过文本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专注力。提高学生对关键语句的分析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说明书

内容

森林写意:

    1,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3,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4认识森林的丰富内涵5,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6,通过品味文章语言,把握课文的意蕴.

 

 

 

知识 与

能力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解读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对森林怀有的真挚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味文章语言把握课文意蕴.

情感态度价值观(德育)

读懂森林,理解森林在物质生存方面和人文精神方面对于人类以及整个生物界的无可替代的价值.

重点

从文章的构思立意,取材谋篇,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对照比较,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难点

理解森林在物质生存方面和人文精神方面对于人类以及整个生物界的无可替代的价值.

作业

1. 笔记  

教学策略

资源处理

1. 产生式教学策略与替代式教学策略相结合的方式:师生共商学习内容与目标。

2.讨论法: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将课堂创设成对话演练的对话场。

3. 感知法:亲身经历,深切感知。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开放的

导入

一、交流导入。

    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自然界与人类》,了解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指出了人类的非理性活动对自然界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要求我们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篇同样主题的文章《森林写意》,看一看这篇文章是怎样来表现主题的!

,目标揭示:       见本课“学习要点”.

,目标达成:

1,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3,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4认识森林的丰富内涵5,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6,通过品味文章语言,把握课文的意蕴.

1学生自学学习要点

交流本文主题

 

2.商定目标。

 

一、激发学生表现欲,快速进入对话场。

利用学习要点可以快速了解文本。

 

二、养成思而学的习惯,体现自主学习.

核心过程推进

四、初读课文,讨论,明确:

1,思路是:先写森林是什么,然后写长期以来人们对森林的误解,最后写对森林的重新审视.

森林是什么,作者先写了生态学家的定义,再写了自己的认识,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

2,人们对森林的误解是:“人类的文明史,相当一部分就是砍伐史”.

3,对森林的审视:认识森林对于人类以及整个生物界的无可替代的价值.

小结:

理清文章的思路,有利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只有把握文章的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目标检测:

1,词语检测

2,思考回答:

(1)为什么说“森林是一个世界”

(2)作者写人们对森林的误解有何用意

(3)作者强调“森林是无法描绘的”,你怎样理解

六、细读课文

()细读课文,把握文章意图.

()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描绘森林的方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作者采用了发散思维的方式,力图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来揭示森林的丰富内涵.

文章对森林的介绍分两个层面,一个是浅层次的,就森林本身而谈论森林,作为一种铺垫,让读者对森林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二是深层次的,主要讨论森林在物质生存方面和人文精神方面对人类以及整个生物界的无可替代的价值.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从人文化的外部形态和有机的生态系统两个方面展开.作者对森林的认识是深刻的,具有穿透力的.

    2,作者通过对森林的对照和审视,提醒人们重新认识人类生存的环境,重新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

作者对森林的观照和审视是全方位的,文章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从本文的表层意义上看,作者首先是要澄清人们对森林的误解,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森林是不容破坏的.因为人们的破坏扰乱了森林的宁静,清新,阻碍了森林的发展与繁衍,其结果将是不堪设想的——“森林日益稀少,世界面临着饥渴和荒漠化的危险”.这是森林向人们发出的警告,也是作者透过文章表层表露出来的深层意蕴.

    3,怀着激情去认识大自然,让科学的内涵,生动的形象,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折射出时代的色彩和理性的光辉,这是本文的特色.

    有的句子直接发表议论,有的与抒情相结合,有的画龙点睛,有的耐人寻味,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森林的丰富内涵.

    4,文章语言明快流畅,尤其是一句一段的排比句,排比段的巧妙使用使文章的\'写意\'特色更加明显.

学生根据对文本的阅读,讨论问题:

1.      文本思路。

2.      对森林误解。

3.      森林的价值。

 

 

 

学生对问题进行比较完整的回答。

 

 

 

 

 

 

讨论:

1.文章结构

2.人与环境

 

 

 

 

 

 

 

 

 

 

4.      找出相应的句子。

 

 

4.排比句寻找。

 

体验式学生成长的关键。

 

 

讨论便于训练学生合作能力。

 

 

 

 

 

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思想。

 

 

 

 

 

 

筛选力训练

开放的

延伸

师生小结,开放延伸。

1. 学习小结:

产品说明书可以帮助用户了解产品特性,是确保用户正确安全使用产品的关键所在,所以产品设计者应该以慎重负责的态度对待产品说明书的写作。所以“负责和诚信”是产品设计者和说明书撰写者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

3. 学生自我学习小结

参考一下发言格式:

1)我学会了……2)我认识到了……  3)我现在体会到……】

3. 作业:

1)课堂笔记

2课后没有完成任务三的小组同学继续完成任务三,收集相关的产品说明书并分析其优缺点,形成文字作业上交。

教师总结:1)评价所有的表现   2)强化保持和迁移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参与活动。

 

2.学生对课堂学习效果进行快速总结。

 

3.选择作业或自行安排类似训练。

 

分层训练,体现差异性。

1.教师总结提供参考,降低难度。

2.学后反思,体验成长。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板 书 设 计

森林写意

1,思路

森林是什么,——人们对森林的误解——对森林的重新审视.

描绘森林的方式,

发散思维的方式       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让读者对森林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二是深层次的,主要讨论森林在物质生存方面和人文精神方面对人类以及整个生物界的无可替代的价值.

   提醒人们重新认识人类生存的环境,重新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

资源开发

网络资源;现场生成

教学反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