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昆仑关有感

 1半个太阳 2011-10-16

今年春节去南宁,途径昆仑关,上去参观了一番,颇有感受。

图片
2009年重建的昆仑关,与宣传画上的昆仑关截然不同,不知谁才像历史上真正的昆仑关。
图片
        昆仑关展览馆里的昆仑关画展
 
 在昆仑关展览馆里,还有一张国军士兵在昆仑关上举枪欢呼胜利的照片(由于时间紧,没来得及复拍下来),虽然年代久远,不是很清晰,仍依稀可辨其形状。只是我觉得,拆掉旧关实在可惜,即使它破损不整,伤痕累累。要知道,正是那苍凉的残垣,让人不忘那风雨如磐的岁月;也是那刺眼的伤痕,时时会唤醒那烽火连天的记忆。而这些,重建的新昆仑关能做到吗?
图片
       这是从网上找到的一张照片,跟重建的新关相比较,像吗?
图片
         昆仑关前的古驿道及隘口
 
图片
      一座农家。它既不入村落,也不挨公路,却静静地独处树丛之中,古驿道旁。不知它的主人在夏夜的虫鸣声中,会想到什么,听到什么?
 
 

        昆仑关出名,缘自七十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大血战。

      1939年11月15日,侵华日军派出第五师团和台湾混成旅团在钦州湾登陆。第五师团亦即赫赫有名的板垣师团,曾创下在中国战场和70余个师先后对阵的记录,虽然在平型关被林彪打过一闷棍,始终牛气冲天,南征北战。该师团于是取钦州,占防城,旋即挥师北上,11月24日陷南宁,12月4日踏上了昆仑关。危急之际,中国国民政府急令陆军第五军代军长杜聿明率部火速由衡阳入桂直奔昆仑关。第五军是中国装备最精良的唯一一支机械化部队,而板垣师团则号称日本的钢军,就这样,中日最精锐的两支部队,在昆仑关上展开了殊死较量。

      12月18日凌晨,随着第五军重炮团的猛烈轰击,大战拉开序幕。中国军队冒着枪林弹雨,不顾飞机轰炸,前赴后继,逐一扫清外围阵地,一举攻占昆仑关。但日军“钢军”确非浪得虚名,面对优势之敌,毫不怯阵,拼死搏杀,次日(19日)又夺回昆仑关。日复一日,昆仑关上杀得血流成河,尸积成山,真是鼙鼓惊天雷霆怒,血雨漫地鬼神哀。12月30日,杀红了眼的第五军士兵,冲上山顶,第三次收复昆仑关。

       1940年1月12日,第五军退出战斗序列,昆仑关大战落幕。是役,被日本战史称之为:“通观中国事变以来全部时期,这是陆军最为暗淡的年代。”“中国军队攻势的规模很大,其战斗意志之旺盛,行动之积极顽强,在历来的攻势中少见其匹。”(见《战史丛书 大本营陆军部》)

       不知是巧合,或是天意,两年前的1937年9月,正是这支板垣师团的21旅团在平型关遭到伏击,让林彪和八路军115师名扬天下;仅仅两年后的1939年12月,也同样是这支板垣师团的21旅团在昆仑关被歼,让杜聿明和第五军一举成名,跻身国军五大王牌之列。

       1940年春,杜聿明派遣工兵连在昆仑山上修建了“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以告慰为国捐躯的一万五千英灵。

 

图片
           第五军军长杜聿明
图片
      墓园南正门牌坊

      横额: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

      右横批:李宗仁题词  雄关铭勋

      左横批:徐永昌题词  毅魄长雄

      内竖联:蒋中正题联  芳烈长存为国家尽忠民族尽孝

                                       英豪継起信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图片
         昆仑山顶的阵亡将士纪念塔
 
图片
       北坡顶的纪念碑亭
 
图片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由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复东先生设计,而戴复东先生的父亲,正是当年担任正面主攻昆仑关任务的第五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该馆现在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过,要想进去接受教育,光凭热情还不行——得交10块钱。
 
图片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前,耸立着一百一十根黑柱,每柱刻有两个字,一共二百二十个字,代表着战役中捐躯的先烈们的二百二十个姓氏。看着这些默默无言的姓氏柱,让人仿佛又听到了那曾传遍中国大地的歌声——“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正顽强地抗战不歇······”
 
   中村正雄(1892年5月15日——1939年12月25日),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少将旅团长,昆仑关战场日军最高指挥官。

   日军军官都有一把指挥刀,本来按级别,中村正雄应佩挂镶铜的刀,而他却佩了一把镶银的刀,这别说在同级,就是在师团级的军官中也不多见。原来日本天皇专门制作了20把镶银柄的军刀,赠给那些出色的军官,中村正雄佩的正是其中的一把。中村正雄能获此殊荣,当然是凭其才干和军功,第五师团师团长金村均夸中村正雄的部队“能劈开钢铁和顽石”,而他的更上一级上司第21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则称他是“折不断的军刀”。

图片
      日军第2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
 
    战前,中村正雄是一名建筑学家,热爱中国古老的建筑艺术。在担任南宁警备司令时,由于他的严令保护,王阳明讲学处和观音阁等一批古文化遗迹得以幸存下来。据称他治军严明,强烈反对烧杀抢掠的行径。

    但是中村正雄毕竟是一名军人,而且是以野蛮凶残闻名于世的日本侵略军的悍将。1939年12月18日昆仑关大战打响,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军部队攻势凌厉,当晚就一举攻占昆仑关主阵地。日军尽管次日又夺回了昆仑关,但经过不断的反复争夺撕杀,终于告急求援。20日,中村正雄亲自统兵增援昆仑关,可在第五军部队的顽强阻击下走得极为艰难,23日上午,正在指挥作战的他,脸部中了一弹。他咬着牙,用手捏紧半露的弹头硬拔出来后缠上绑带,继续带兵冲杀。经过一夜血战,在24日上午终于突过七塘,冲到了九塘公路边的大草地上,与昆仑关上的日军遥遥相望了。关于此时此景,曾有这样一段文章记载:

    中村正雄满脸缠着绑带,将军服上血迹斑斑,疲惫不堪地坐在了地上。一阵无语后,出了一口长气,抬眼仰望着天空,良久,对身边的参谋说:“我们20日早晨从南宁出来, 在不到50公里的路途上,我们在重庆军层层阻击下,整整走了五天,牺牲那么多勇敢的士兵,现在终于离九塘还有3公里,下一步我们只要强行冲过公路,就可以和三木的守军汇合,然后增援昆仑关了。”

    中村正雄说完,站了起来,往高处走了走,继续用望远镜观察。身后的参谋再三提醒他这样很危险,要他赶快下去,让自己来观察。

    “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就应该随时亲自掌握敌情,而不是在指挥所听汇报。”中村正雄毫不介意地回答,他还笑中国军队的机枪手耗弹多,只会扫射,不会点射。然而,就在此时,这一切恰恰落入了第五军荣誉一师三团团长郑庭笈的望远镜中,他马上下令第一营集中轻重机枪及迫击炮,朝九塘公路边大草地上集结的日军猛烈开火。

    中村正雄“嗖”地拔出那把银柄指挥刀,向前一举,杀气腾腾:“前进,拿出信心,不要怕牺牲,一定要冲过公路,前进——”忽然,他觉得腹部一热,低头一看,鲜血伴着肚肠涌了出来,他捂着肚子一下子蹲在地上,手里的指挥刀扎进泥里,但他的手并未放开。他用指挥刀支撑着想站起来,没做到,两眼一黑,栽倒在地上。

    这段文章对中村正雄的描述,称得上绘声绘色,神形兼备。虽然不能肯定这段描述是否有演义色彩,史实是,中村正雄确实在24日这一天被郑庭笈的士兵射中腹部,随即被送进设在一家民宅里的野战卫生所抢救。中村正雄伤得很重,由于麻药不足,医生只能在局麻下开腹疗伤,而此时中国军队的攻势愈加猛烈,房外护卫的日军官兵在弹雨中纷纷倒下。关键时刻,最糟糕的事情发生了,一发迫击炮弹呼啸而至击中房顶,爆炸声中砖瓦飞溅,中村正雄还未来得及合缝的腹腔落满了灰尘。就这样,到了25日凌晨5点18分,当东方露出晨曦之际,在巨大痛苦中熬了一夜的中村正雄,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走完了他人生的47个春秋。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终归阵前亡。”中村正雄,这把曾被誉为折不断的耀眼的军刀,还是折断在了昆仑关下。不过,作为胜利者的杜聿明,却从军人的角度表示了对中村正雄的尊敬,认为他是军人而不是刽子手:“只有这样的对手才配与我作战。”为此,战后杜聿明下令将中村正雄葬在昆仑关下,并为他题写了墓碑。

图片
       昆仑关下旧322国道旁,从这条小道上去约20米,就是中村正雄的墓地
图片
       树丛草蔓中的墓地
 
图片
    中村正雄墓。墓地能保持如此完好,90年代初他的后人来扫墓时也表示感激。

    又有一种传说,中村正雄是跪埋在墓里的,以示永远向中国人民谢罪,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当年日军为何未能把他的遗体带走,未能查到资料说明。

图片
    墓碑上的题词。右边:民国二十九年     中间:昆仑关战役阵亡日本第五师团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墓      左边:陆军第五军军长杜聿明题

    墓碑前的残烛香灰还较新,不知烧者是谁,所表何意?

图片
    墓的正前方,就是公路322国道。据说1994年,日本方面曾来人提出要求,希望能将中村正雄遗骨移回日本安葬,被中国方面拒绝了。面对公路上南来北往的车辆客流,仰望天边那遥不可及的家人故乡,他,可会潸然泪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