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皇五帝年表(转载)

 高万须图书馆 2011-10-17

 

三皇五帝年表

  

玉琮原理图

  

高青陈庄西周城址祭坛

[1]
3313 B.C. 良渚文明在今中国太湖流域出现(良渚文明的标志是良渚文化王权理论。良渚文化王权理论的物化形式是琮。琮是良渚文化王权理论的实物载体)。良渚文化集团开始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根据天文考古学毕星和附耳星的研究和计算可以作此判断)。700年后,中国第一位全国性王者——天皇,出现在这个地区。天皇的首都在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镇瓶窑镇一带。2007年11月29日公布的在瓶窑镇发现的良渚古城,可以确定它就是天皇之都。天皇之都,根据中国古代天文学可以确定,在汉语中其名称叫做天都。天皇之都也就是《鶡冠子》所谓的“成鸠氏之国”。
  3000 B.C. 前后,根据中国田野考古学证据可以知道,良渚文化集团王室从中国东南地区起步,逐步向黄淮流域推进势力,最终目的地是中国西北地区,其战略目标是统一全中国,其理论依据是盖天论,其沙盘模型是盖天宇宙模型,完成中国统一的时间是2607 B.C.,以天皇在该年11月27日登位为标志。天皇代表盖天宇宙模型中的天,其继位者地皇代表盖天宇宙模型中的地,其继位者人皇代表盖天宇宙模型中的人,这样,天、地、人齐备,标志着天地开辟,人类出现。如今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姓族集团——张姓和李姓,即天、地、人三皇的后裔。
  3000 B.C.-2500 B.C. 从田野考古学角度观察,在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社会处于其全盛时期。从3313 B.C.到2607 B.C.是古文献所谓的素皇内帝时代。素皇内帝是指天皇的祖先们,他们虽然在良渚文化社会里拥有皇帝般的权力,但这种权力尚未被中国其他地区的诸侯所承认。素皇内帝的意思是非正式的皇帝。
  2607 B.C.-2550 B.C. 天皇氏地皇氏先后在位。天皇即《鶡冠子》所称的“成鸠氏”。天皇和地皇就是文献所称的二皇。天皇登位以前的时代,文献笼统地称为盘古时代。 在三皇系统五行循环中,天皇氏以木德王天下,地皇氏以火德王天下。
  2550 B.C.-2520 B.C. 人皇氏在位。 在三皇系统五行循环中,人皇氏以土德王天下(清吕抚《历代兴衰演义》)。天皇、地皇和人皇就是文献所称的三皇。三皇同时也是时代名称,指称从2607 B.C.到2338 B.C.这一段历史时期,这相当于中国田野考古学上的典型龙山文化时代(从2600 B.C.到2000 B.C.)的前半期(从2600 B.C.到2300 B.C.)。
  2520 B.C.-2490 B.C. 提挺氏在位。 在三皇系统五行循环中,提挺氏以金德王天下。
  2490 B.C.-2460 B.C. 通姓氏在位。 在三皇系统五行循环中,通姓氏以水德王天下。
  2460 B.C.-2430 B.C. 有巢氏在位。 在三皇系统五行循环中,有巢氏以木德王天下(“构木为巢”)。
  2430 B.C.-2400 B.C. 燧人氏在位。 在三皇系统五行循环中,燧人氏以火德王天下(“钻木取火”)。
  2400 B.C.-2370 B.C. 伏羲氏(太昊)、女娲氏先后在位。 在三皇系统五行循环中,伏羲氏以土德王天下(“五龙布山岳”);在五帝系统五行循环中,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为苍帝。伏羲氏有两个五行之德的原因:三皇的御用学者认为,伏羲氏的直系祖先天皇、地皇开辟了天地,所以五行首德木德归于天皇,以下依次排列,伏羲自然是土德之人。五帝的御用学者认为,黄帝再造了天地,在这一片新天地中,五行需要重设其运行起点。按照“伏羲生神农、黄帝”的事实,就把伏羲设为木德之人,神农设为火德之人,黄帝设为土德之人。这样,伏羲就有了两种德行。
  2370 B.C.-2338 B.C. 蚩尤氏在位。在三皇系统五行循环中,蚩尤以金德王天下(“蚩尤造冶”);在五帝系统五行循环中,神农以火德王天下,为赤帝、炎帝。神农的德行和帝号是后世追认的结果,他在世的时候没有登上过帝位(同样的情形在周文王身上也发生过)。从天皇到蚩尤的九位王者就是文献所称的九皇。九皇是一姓王天下的统治者,均为风(凤)姓。“风”是“天地合气”的结果。
  2337 B.C.-2307 B.C. 黄帝氏在位。 从黄帝到帝舜是文献所谓的五帝(时代)。同三皇时代的命名与盖天宇宙模型有关一样,五帝时代的命名也与盖天宇宙模型有关。 在五帝系统五行循环中,黄帝氏以土德王天下,为黄帝。
  2307 B.C.-2277 B.C. 少昊氏在位。 在五帝系统五行循环中,少昊氏以金德王天下,为白帝
  2277 B.C.-2247 B.C. 颛顼氏在位。 在五帝系统五行循环中,颛顼氏以水德王天下,为黑帝。
  2247 B.C.-2217 B.C. 帝喾氏在位。 在五帝系统五行循环中,帝喾氏以木德王天下,为苍帝。
  2217 B.C.-2206 B.C. 帝挚氏在位。 在五帝系统五行循环中,帝挚氏和帝尧氏以火德王天下,为赤帝。
  2205 B.C.-2163 B.C. 帝尧氏在位。
  2162 B.C.-2110 B.C. 帝舜氏在位。 在五帝系统五行循环中,帝舜氏以土德王天下,为黄帝。
  2109 B.C.-1640 B.C. 夏朝(始禹终桀)在五帝系统五行循环中,夏禹及其子孙以金德王天下

编辑本段说明

  1.“三皇五帝”一词中的“三”、“五”本义指“三才”和“五行”(《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五,五行也)。“三才”即天、地、人。“五行”即水、火、木、金、土。“中国”这一文明古国是依照“盖天”宇宙模型建立起来的。“盖天”模型的基本内容即三才、五行。“盖天”宇宙创生说的基本内容是:混沌(水汽散漫状态)→太极出现(水汽有序化回旋,回旋的中心点即太极)→天地出现(高速回旋的水汽产生离心力,这个力使得水汽中的轻质成分向上分离,成为“天”;浊重成分向下分离,成为“地”)→人类出现(天气下降、地气蒸腾,二气相合,乃孕人类)。这就是天地人“三才”(“”的本义是:“封存以备用的”。“三才”本义指“三种准备进入运转状态的事物”,这里是指进入五行运转之前的天地人)。因为天地来源于水汽,故天地剖判之初,只有一种元素——水(称为“真一之水”)。真一之水位于北方,在天地成位后成为五行之水。五行之水向东运气,变形为五行之木;五行之木向南运气,变形为五行之火;五行之火向西南运气,变形为五行之土;五行之土向西运气,变形为五行之金;五行之金向北运气,变形为五行之水。至此,五行开始自持运转。这就是“五行”(“行”即“运转”之义。“五行”指五种基本元素的气态化运转)。五行运转的内在驱动力来自数学的规定:在十进制中,逢十必须进位。与中华文明起源密切相关的“洛书”表现了“逢十进位”的思想,即每组位于“十”字两端的数字之和都是“10”;《洪范》则把“五行”用“十字交叉”的方式进行表述(为“水火木金土”,而不是“木火土金水”),即它认为水与火的“和”,以及“木”与“金”的“和”,都相当于“洛书”上面相互对立的两个数字之和“10”,这意味着五行的自持运转实际上相当于“逢十进位”。“逢十进位”实际上是哲学上讲的“对立统一”法则,所谓“对立”,是指两个个体相对独立(也就是阴阳相对);所谓“统一”,是指两个个体的联合(也就是阴阳相合)。作为自然法则,“对立统一”决定了世界万物的永续“进化”和人类历史的无穷演进。因此,“三才”是“五行”运转的前提和基础,“五行”是“三才”的运动形式和存在表现,两者都是人类活动的基础条件。因此,中国古代学者把本国历史的开始阶段用本国初期帝王的名号命名为“三皇五帝”,以对应世界历史的开始阶段“三才五行”。“三皇五帝”不是指“三个皇者和五个帝者(共八个皇帝)”,而是指“三才阶段的皇者和五行阶段的帝者(兼指中国成立之初的称皇称帝时期的所有皇帝)”。具体说,“三皇五帝”就是“天皇、地皇、人皇和木帝、火帝、土帝、金帝、水帝”。这就是“三皇五帝”的标准答案、标准表述。原则上讲,把中国早期帝王的名号与“三皇五帝共八人”进行具体对应落实是不正确的做法。但是,古代一些学者,为了颂扬一些曾有大功于人民的古皇古帝,突出他们的历史地位,特意按照自己个人的意见从中国形成时期的帝王中选出三个皇者(对应“三才”)五个帝者(对应“五行”)来,写在自己的书里。结果造成了历史的误会,这表现在:一,三皇五帝的人选不能统一(例如伏羲既可以是天皇,也可以是人皇,又可以是木帝);二,后代认为既然人选不能统一,不能落实,这本身说明三皇五帝是虚无飘渺之人,属于凭空捏造。我们注意到,古人实际上是把“三皇五帝”看成八个座位,然后把自己选中的人往八个座位上安放,虽然安放的时候发生了许多争议,但座位本身没有改变。这八个座位的“号码”仍然是:“天”、“地”、“人”、“木”、“火”、“土”、“金”、“水”。这说明古人在混乱之中还是保持着一份理智。
  2.关于三皇血统关系的文献记载。《道藏》引《真书》云: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 《三坟》:居方氏(人皇氏)生子号提挺氏。提挺氏生子号通姓氏。燧人氏,有巢子也,本通姓氏之后人。伏羲氏,燧人子也,本通姓氏之后也。
  3.关于三皇与玉文化关系的记载。《云笈七谶》:“天皇手执飞仙玉策,人皇手执上皇保命玉策,地皇手执定録玉策。”
  4.古文献中也有以夏禹为木德之说。这是按三皇系统五行循环推得的德行。夏禹祖先与天皇同为良渚文化集团成员,同为蛇种之人。参考:①《吕氏春秋·应同篇》:“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盛’。木气盛,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史记·封禅书》:“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②《列子·黄帝篇》:“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头虎鼻。”③《越绝书·吴王占梦》:“夫越王勾践,虽东僻,亦得系于天皇之位,无罪,而王恒使其刍茎秩马,比于奴虏。” 
  5.黄帝土德,这是黄帝以伏羲为自己祖先推得的德行。参考:宋《轩辕黄帝传》:“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神农及黄帝”。
  6.秦水德,这是秦王室以黄帝为自己祖先推得的德行。推导过程:黄帝木德→少昊火德→颛顼土德→帝喾金德→帝尧水德→帝舜木德→夏禹火德→商汤土德→周文王金德→秦水德。秦王室重新排定五行的根据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等于“天地再造”,或“天地重新开辟”。这和黄帝时代把伏羲的德行从土德改为木德是一样的道理。传世古文献中有黄帝再造了天地的说法。
  7.古文献所记载的上古帝王功绩,多与其五行德行有关。不了解这一点,就容易犯错误,还以为不是自己无知,而是古人记载错误。例如,有巢氏木德。文献记载有巢氏又名“大巢氏”,其功德是教民构木为巢、编槿而庐。对此记载,一般专家学者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为有巢氏时代在旧石器时代,在穴居人之前,是刚刚从猿猴进化为人类,但还没有来得及离开原始森林的时候。其实,有巢氏是生活在中原龙山文化时代(2600 BC-2100 BC)前半期的鲁西豫东沼泽区域的帝王,他教民建筑的巢,是用来在夏天躲避暴雨洪水的季节性简易木屋。在冬天,有巢氏之民住在另建的地穴里面,不住在树上。如果有巢氏之民一年四季都巢居,那么他们只可能是中国南方热带地区居民,不可能生活在黄河流域。而对于文献记载有巢氏“栖于石楼之颜”(《路史》),“石楼山在琅琊。昔有巢氏治此山南”(《遁甲开山图》),现代人们普遍不理解不接受,认为这是文献记载有误,而宁愿在黄河流域腹地另找一个石楼山。例如百度百科词条“有巢氏”就把有巢氏之都定在“今山西吕梁市兴县东北”。其实,有巢氏以木德王,他的治所应该在东方。因为这象征着木星在东方升起。《封禅书》:“八曰四时主,祠琅琊。琅琊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开元占经》卷23引石氏:“岁星,木之精也,位在东方,青帝之子,岁行一次,十二年一周天,与太岁相应,故曰岁星。”《易》曰:“帝出乎震”。震方即东方。从山东省田野考古结果来看,典型龙山文化时代(2600 BC-2000 BC)黄河流域的几个面积达几十万至百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遗址都在山东沿海,如日照两城镇遗址(面积100万平方米)、日照尧王城遗址(保存面积52万平方米)等。这些超大型遗址都离开琅琊不远。帝王总是和大量民众生活在一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