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深,生活质量与生活观念的转变,多种因素导致的离婚率逐年提高,再加上许多不可预料的意外,单亲家庭不断增加。与之相应的教育问题更显其迫切性和重要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性格特征、生活作风等方式方法不可避免地对子女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试图从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状态、成因、对策等方面,结合学校教育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理论依据: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成熟、练习与经验、社会经验、平衡等。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
(3)德洛尔“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观念。
(4)《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5)皮格马利翁效应。
(三)研究目标:
(1)调查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表现类型。
(2)通过调查分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3)针对单亲子女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以个案研究为主要方式,进行指导与帮助,探究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5月——2009年7月)
选题、撰写课题方案、申报课题、查阅文献等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0月)
对所在学校单亲家庭进行统计和调查,了解单亲家庭具体情况。确定个案研究对象。
第三阶段,分析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1月)
对单亲家庭子女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分析心理问题表现类型并对形成原因做探究。
(4)探究阶段(2010年2月----2010年3月)
对个案对象进行心理辅导;引导个案对象作心理日记。
(5)总结阶段(2010年4月----2010年5月)
撰写个案研究;反思总结;结题
(五)研究方法:
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个案调查法等
研究成果及呈现方式:
结题报告
(六)研究成员
课题组全体教师
(七)研究过程
l、案例分析
在选取的34名单亲家庭子女当中,每位心理咨询组教师在选取2名作为自己重点跟踪调查的对象,深入了解他们的情况,认真分析他们不良品格形成的原因,然后小组教师群策群力,出谋划策,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培养方法。
2、确立研究人员和跟踪对象
自确定“结对子”、交朋友的帮辅对象后,每个课题组成员即认真拟订帮辅计划,开展谈心,走访调查(家庭和邻居),辅导学习,一起娱乐,组织活动(如节日祝贺,祝贺生日,“我能行”主题队会,排忧解难等活动),形式多样。为了帮助结对的学生转变,课题老师不厌其烦同他们谈心,耐心疏导;不辞劳苦的家访,做家长的工作,针对学生成绩差,帮辅老师对他们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有的因家长没时间管孩子,帮辅教师还把“结队”学生带回家无偿的吃住,辅导他们。对待缺乏家庭爱的单亲学生组织全班同学为他们过生日。老师和同学为他们赠送节日礼品,赠送生日蛋糕,用师生的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他们的转化起到促进作用。
开展对单亲家庭学生情况调查。先后开展过三次调查,准确地弄清单亲学生的基本情况,先后两次开展问卷调查。(一次是对全体单亲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另一次是对“结对”的帮辅对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单亲原因、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休闲活动、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习态度及是否家庭和睦等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兴趣爱好、有心事向谁说、最知心的朋友、在班级里心情愉快程度、喜欢什么、反感什么)老师教育行为(在班上你是常受到表扬、偶尔表扬、还是批评、较少批评);教师对你的态度(是热情、一般、很凶还是说不清)老师的家访(经常来、较少来、主要来告状还是交流情况);犯错误后老师的态度(耐心讲道理、向家长告状、训斥、罚站);你对家庭有何要求?你对学校有何要求?并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3、课题研究的拓展——班级团队辅导活动的开展
针对单亲家庭子女和父亲或母亲的沟通缺乏,在班级开展了有关促进沟通和理解的团队活动,如:父母眼中的我,我眼中的父母。为增加同学问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开展了如:猜猜我是谁的活动。
(1)爱心输出。
(2)建立倾吐驿站(心理咨询室):倾吐、发泄是心理的需要,所以有“吐故纳新”之说。写日记是自我倾吐方式之一。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研究室心理咨询信箱。
(3)挑战自卑,培养自信。
发挥激励机制,指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榜样示范描一张自我的肖像,塑一个自我的形象。
(4)、指导交往,提高交往质量
(5)、设计自我,实现自我
让学生从理想、道德、习惯、容貌、心理等方面了解现实自我,设计理想自我。
(6)、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a、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学科的学习。
b、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教师要慎用“心理疾病”、“心理障碍”,避免刺激性语言,减少敏感性词句出现的频率。
c、前瞻性地预测学生阶段性盲从性的心理。
(八)、教育对策的提炼
l、爱,要理智和适度。单亲子女失去了父爱或母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儿,于是我们有些和孩子一起生活的父亲或母亲,总怕孩子受委屈,总想用最大的努力把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补偿上,结果一味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这种在某种意义上失去理智的爱使得一些孩子认为这是应该的,他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了,甚至在达到他们的某些要求时,还会不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课题组的教师认为理智和适度的爱应当是把家里的实情告诉孩子,让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知道自己所负担的家庭责任,适当的时候要让孩子和家长共同渡过难关,要让孩子自己的事儿自己去干,养成一种自强不息的好品德。
2、要给孩子一些自由。离异的家庭,承担孩子抚养教育的父亲或母亲应当明确这样一点,一个孩子既要有母爱,也要有父爱,二者缺一不可。家长离异后,孩子定时到父亲或母亲那里去是非常正常的需要,无论谁也不应剥夺孩子的这一份自由。我们有些家长,在离异后不允许或限制孩子去看望另一方,其实这是非常不明智的。理智的做法是给孩子这种自由,让他们得到完整的爱。这样做有利于形成孩子的健全人格。
3、要鼓励孩子大胆进行正常的交往。据了解,有些单亲子女有自卑心理,很怕被人看不起,他们很怕与人进行交往。对此,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在心理上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要创造条件让他们与人进行正常的交往。
(1)开展谈心是一个好办法,通过坦诚谈心,增进了解,疏通心理障碍,鼓励单亲家庭学生面对现实,自强不息,以诚心感化学生,在转变学生上能取到良好作用。
(2)家访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家访,面对面地交流,拉近老师与家长的距离。利于沟通协调家庭关系,唤起监护人的责任感。以更多的爱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方法不仅对单亲学生有较大作用,对其它各类学生的教育大有好处,同时也认识到家访要注意谈话的艺术才会有更佳的效果。
(3)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老师们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使老师感到写论文有内容可写,再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看待,论文质量大大提高,不仅课题组老师写了论文,其他老师也写了不少这方面论文。
(4)通过课题组大量的辛苦工作,在一些同学身上转变不大,说明教育不是万能,家庭和社会存在的负面影响不小,还呼吁整个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创设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
(九)总结与反思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和具体实施,初步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以下成果及认识。
1.单亲家庭子女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了创伤带来精神压力大。有的往往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学习较差,破罐子破摔。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来损伤他们的自尊。即使父母犯罪,他们是无辜的,要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活得更好。自尊心是人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心理学家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要特别尊重他们,满腔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开展“我能行”的活动,使学生相信自己,任何困难和挫折都难不倒自己,培养起他们自信。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的爱。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途径,课题组开展的“结对子”、“交朋友”的方法是可取的。谈心就是一种好办法,老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同他们谈心,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有信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有一个女学生蒋某某父母离异,抛下两岁的她出走,她从小依靠6 0多岁的奶奶生活,生活十分困苦。帮辅老师班主任带头捐款发动全班同学帮助她。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她旷课到处寻找她,为她补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她能够坚持读下去。当然,对他们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的要求他们,没有严,也就没有教育。对他们做到有理、有方、有度。有“理”就是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要求严,使他们明白严要求的目的是让他们进步,成长得更好;有“方”要讲究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因为他们在性格、习惯、经历、.环境、气质上有所不同,差异大,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技巧和艺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法;有“度”,做到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他们努力的程度。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多些亲近。
3.认真做家庭工作。
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问题很多是由于爱的残缺、教育粗暴及放任不管所造成的。如有个学生王某,自幼父母离异,该生判归父养。父好吃懒做,成天在外赌钱,任随他饱一顿,饿一顿生活。他还经常遭父打骂,不敢回家。母要将他接过去管,其父又不准,于是他经常逃学。老师对他的帮助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家访、谈心、解决困难。使他也有一定转变,但不持久,反复较大。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异,随母生活,性格内向、孤僻,经常发呆。看到其他同学都有父母疼爱,而母亲为生活,做生意到处奔波使他无人管,感到自卑,常想父母要是和他生活在一起多好啊!帮辅老师通过谈心,多次找其父母谈该生的情况及他多么想家庭团圆的想法,使其父母认识因其离异,给孩子造成多么大的伤害,也于心不忍,在老师的多次劝说、沟通、帮助下,使他们父母原来势同水火的关系得到了缓和,他变了,变得开朗、合群了,学习也有了提高,脸上常挂上了笑容。
4.不能把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简单归结于思想品德问题,实际上好多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也是心理障碍的问题。什么钥匙开什么锁,心理障碍,只能用心理疏导方法来解困忧,让他们沿着健康的心理发展,所以将单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利用每周一至周五的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在学校专门开设的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每天都有一名教师值班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遇到的问题,起到较好的效果。
5.我们得到了成长与提高。随着课题研究的实施,不断深入,课题组成员以及相关的一些教师在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老师的素质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6.通过一年的研究,我们深深的感到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有的单亲学生虽经过帮辅老师不厌其烦家访,苦口婆心真诚谈心,千方百计关心帮助,为其排忧解难,;抓住节日和生日的契机进行感化,有时也见成效,但有时也反复大,成效不持久,甚至有的所做的一切是徒劳。看来教育不是万能,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大。一年多来的“结对子”帮辅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逐个集体评估,认为在被帮辅的34个单亲学生中,转变大的有1 0个,占29.4%,转变较大有3人占8.8%,转变不大(或反复大)有1 2人占35.2%,没有转变9人,占26.4%。
7.在单亲家庭中,也有特别关心子女健康成长的家长,他们对子女爱而不溺,严而有度,教育有方,尽力为子女创设良好健康成长的环境。他们的子女在老师教育配合下,自己面对现实,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也有成为品学兼优的三好生,有的还被评为市级三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