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文言文阅读对策(五)

 兰黛公主 2011-10-18
高考文言文阅读对策(五)

了解并熟悉古代汉语语法

    学习古代汉语要建立一种观念,即古代汉语是依据现代汉语作为参照体系而总结出来的古代汉语特殊语法现象。学习时,我们可以使用比较法,即拿现代汉语语法和古代汉语语法进行分析比较,不问相同,掌握相异,从而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翻译的与现代汉语相同。

    古代汉语语法包括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两种情况。

    一、词类活用(词法)

    (一)、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名词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可以直接修饰谓语动词,构成“名+动词(谓语)”现象。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表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天下云集响应;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翻译为“像……一样”的形式。

    2.表态度。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翻译为“像对待……一样”的形式。

    3.表工具。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翻译为“用(以)……(相应动词)”的形式,“用(以)”有时也可以省略。

    4.表处所。如:廷见相如;面刺寡人之过者。翻译为“在(当)+名词”的形式。

    5.表频率。如: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日饮食得无衰乎?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翻译为“每+时间名词”的形式。

    6.表层递。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日削月割;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翻译为“一天(月、年)比一天(月、年)地……”或“一天天(月月、年年)地……”的形式。

    7.表趋向。如:孔雀东南飞;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翻译为“向+方位名词”的形式。

       (二)、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名(代)。如:冠切云之崔嵬;左右欲刃相如。翻译为相应的动词,有时也可以附带上相关的状语,“冠”译为“戴着”,“刃”译为“用刀杀死”。

    2.能愿动词+名词。如:云青青兮欲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能官能民。翻译为相应恰当、得体的动词,“雨”译为“下雨”,“水”译为“游泳”,“官、民”译为“做官、为民”。

    3.所+名。因为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如:置人所罾鱼腹中。翻译为相应恰当、准确的动词,“罾”本意为“网”,这里是“用网捕(的)”的意思。

    4.副+名。如:失时不雨,民且狼顾;不翼而飞;不毛之地。翻译为恰当、准确的动词,“雨”译为“下雨”,“翼”译为“长翅膀”,“毛”译为“生长(草木)”。

    5.名+补。如沛公军(于)霸上。译为相应的、能够恰当搭配的动词,“军”译为“军队驻扎”。

    (三)、名词用作使动

    就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物,简言之,就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其特点如下:

    成为            翻译为“……使(让)……(怎么样)”。“病”

    ↓                  ∣   “译为使……病态”,“王”译为“让……为王”。

    主语……名词(动词谓语)……宾语

    ∣       (客观)使         ↑

     (四)、名词用作意动

    就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物。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其特点如下:

    是(当成)        翻译为“……认为……(怎么样)” 或“……

    ↓                  ∣   把……当成(什么)“。”宾客“译为”把他父亲

    主语……名词(动词谓语)……宾语  当成宾客(款待)“,”粪土“译为”把当年的万

    ∣    (主观)认为(把)    ↑   户侯看成粪土“。

    (五)、动词用作名词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一个动词的用法,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这一用法,就叫动词用作名词。如:惧有伏焉;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翻译为“语境动词+相应的名词”。“伏”译为“伏兵”,“继”译为“后继人”或“继承人”。

    (六)、动词用作使动

    就是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简言之,就是“主语使宾语动”。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序八州而朝同列;外连衡而斗诸侯;项伯杀人,臣活之。其特点如下:

    发出          翻译为“……使(让)……(怎么样)”的兼语式,

    ↓              ∣    或“及物动词+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的后补式动词。

    主语……动词(谓语)……宾语   “闻”译为“传到”,“朝”译为“使……朝拜”,“斗”

    ∣  (客观)使(让)    ↑    译为“使……相斗”,“活”译为“救活”。

    (七)、动词用作为动

    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即:主语为宾语(而产生这个动作)。如:等死,死国可乎?庐陵欧阳修自序其诗;帝感其诚;既泣之三日。翻译为“为……(怎么样),对……(怎么样),被……(怎么样)”等。“死”译为“为……而死”,“序”译为“为……作序”,“感”译为“被……感动”,“泣”译为“对……哭泣”。

      (八)、形容词用作名词

    当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这个形容词用作了名词。如:吊有忧,贺有喜;与苍梧太守巨有旧,欲往投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翻译为“语境形容词+(补出的相应的)中心词(名词)”。“忧”译为“忧事”,“喜”译为“喜事”,“旧”译为“旧交情”,“远”译为“远方的国家”。

    (九)、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翻译为相关的动词,有词语关系的,要把词语关系体现出来。“善”译为“跟……交好”。

    (十)、形容词用作使动

    就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必先苦其心志;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其特点如下:

    具有          翻译为“……使(让)……(怎么样)”的兼语式,

    ↓               ∣   或“后补式动词”。“高”译为“抬高”,“苦”译为

    主语……形容词(谓语)……宾语  “使……痛苦”,“弱”译为“削弱”。

    ∣    (客观)使(让)    ↑

    (十一)、形容词用作意动

    就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成以其小,劣之;渔人甚异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其特点如下:

    具有         翻译为“……认为(觉得)……(怎么样)”。“劣”

    ↓               ∣  译为“(成名)认为它低劣”,“异”译为“(渔人)

    主语……形容词(谓语)……宾语觉得他们与众不同“,”耻“译为”……认为……是

    ∣     (主观)认为        ↑  耻辱(的事情)“,”美“译为”认为我美“。

       二、特殊句式(语法)

    (一)、判断句

    1.“者……也”式,具体有“……也、……者,……也”等。如:南阳刘子骥,高士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意合式,即主语与宾语之间存在着判断性质。如:刘备,天下枭雄;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3.虚词式,即用“为、乃、则、即、是、非”等虚词表示判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臣乃市井鼓刀徒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问今是何世。

    翻译为“……是……”。

    (二)、被动句

    1.“于”字式,格式为“动词+于”。如:而君幸于赵王;使不辱于诸侯。

    2.“见”字式,格式为“见+动词”等。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为”字式,格式为“为+(介词宾语)+动词、为所、为……所……”等三种。如:贤能为之用;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若属皆且为所虏;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意合式,即主语和宾语之间存在着被动关系。如:曹军破,必北还。

    被动句的特点为:

    “主语+(动词)+介词+(介词)宾语”  或“主语+介词+(介词)宾语+动词

    (受事)        (介宾短语)(施事)     (受事)(介宾短语)(施事)

    翻译为“……被……(怎么样)。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夜缒而出,(烛之武)见秦伯,(烛之武)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欲呼张良与(己)俱去。

    5.省略介词“于、以”。如: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

    6.省略兼语。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其)归赵;令(军官)辱之,以激怒其众。

    翻译时,要结合前后语境,准确地补出省略成分。根据前后语境可以补出具体对象的,补上具体人物或“其”;根据语境无法补出具体对象的,一般补上“人”。

      (四)、倒装句

    1.主谓倒装。如:悲哉,世也!甚矣,汝之不惠!

    翻译时,将主语、谓语的顺序调整过来,使其通顺流畅。如:(这个)社会(多)可悲呀!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主要类型有:

    (1)。否定句宾语前置。条件为A. 有否定词语;B. 代词作宾语。构成“否定副词+代词+动词”的基本格式。如:古之人不余欺也;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翻译时,将代词调整到动词之后,“不余欺”调整为“不欺余”,“未之尝闻”调整为“未尝闻之”。

    (2)。疑问句宾语前置。条件为A. 有疑问语气;B. 疑问代词作宾语。构成“疑问代词+动词”的基本格式。如:豫州今欲何至?大王来何操?

    翻译时,将疑问代词调整到动词之后,“何至”调整为“至何”,“何操”调整为“操何”。

    (3)。宾语被强调时。有“否定句宾语被强调时、疑问句宾语被强调时、陈述句宾语被强调时”三种情况。否定句宾语被强调时的条件为A. 有否定词语;B. 名词作宾语;C. 用“之”或“是”作为前置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疑问句宾语被强调时的条件为A. 有疑问语气;B. 名词作宾语;C. 用“之”或“是”作为前置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陈述句宾语被强调时的条件为A. 表陈述语气;B. 名词作宾语;C. 用“之”或“是”作为前置标志。如:唯余马首是瞻。

    翻译时,将宾语调整到动词之后,虚词去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夫晋,何厌之有”调整为“夫晋,有何厌”:“唯余马首是瞻”调整为“唯瞻余马首”。

    (4)。介词宾语前置。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翻译时,将宾语调整到介词之后。“谁与”调整为“与谁”,“胡以”调整为“以胡”。

     3.定语后置。主要类型有:

    (1)。中心词+之(标志)+后置定语(形容词)。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时,将后置定语(形容词)调整到中心词之前,去掉虚词。“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调整为“居高庙堂”“处远江湖”。

    (2)。中心词+之(标志)+后置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翻译时,将后置定语调整到中心词之前,去掉虚词。“马之千里者”调整为“千里马”。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翻译时,将后置定语调整到中心词之前。“子孙荷担者”调整为“荷担者(的)子孙”。

    (4)。中心词+而(标志)+后置定语+者。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翻译时,将后置定语调整到中心词之前,去掉“而”。“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调整为“能不易其志者(的)缙绅”。

    (5)。中心词+数(量)词。如:尝贻余核舟一。

    翻译时,将后置定语(数量词)调整到中心词之前,没有量词的添加恰当的量词。“核舟一”调整为“一(只)核舟”。

    4. 介宾短语后置。主要类型有:

    (1)。“于+名词(代词)”后置。如:皆美于徐公;皆朝于齐。

    翻译时,将后置的介宾短语调整到谓语之前。“美于徐公”调整为“于(比)徐公美”,“朝于齐”调整为“于(向)齐朝”。

    (2)。“以+名词(代词)”后置。如:何不试之以足?王尝语暴以好乐。

    翻译时,将后置的介宾短语调整到谓语之前。“试之以足”调整为“以(用)足试之”,“语暴以好乐”调整为“以(把)好乐语暴”。

    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介宾短语跟在谓语后面作补语。所以,在文言文中,是否是介宾短语后置,必须加以区分。只有翻译时必须将后置的介宾短语调整到谓语之前才通顺流畅的,才能叫做“介宾短语后置”。

    以上是文言文全部的特殊语法体系。学习文言文语法时,大家要确立一个观念:古代语言是没有语法概念的,今天所讲的文言文语法体系,是以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作为参照语法体系,然后对文言文的语言现象作出分析,弃同存异之后,而建立起来的一套反映古代语言组词造句特殊规则的语法体系。因此,学习文言文语法,应熟练运用现代汉语语法体系,对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现象作出比较分析,找出文言文特殊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以便更快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特殊语法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