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肝胆--肋痛的诊断依据及辩证论治

  2011-10-18

中医肝胆--肋痛的诊断依据

(2011-10-18 09:37:43)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所言:“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如《素问?脏气法寸论》中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素问?缪刺论》言:“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泛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在《素问?刺热论》中有“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的记载,  《灵枢?五邪》篇言: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此外,《灵枢?经脉》篇云:“胆,足少阳也,是动则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说明

胆腑病变;了进一步支脉虚,之与正气用和《济……多因胁痛;攻因主要与全书?胁i感,如天痛》篇五饮食过庄劳役房它宜补泻寺之,不云

   胁乔结石.B治。

    胁g致肝气1等诸多:

塞胁绰必归肪

  .

致肝芝票:子岩麦罢皇严画画芸;严罢工忘乙严裴笔:厶千需要念念严芸岛禀乙产芸急妻;

响识涩号骊毛二之识湾二严腊识皇士辰虚:为寒所乘故也。……此三经之支脉并循行胸胁,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竺竺:,邪三芝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指出胁痛的发病脏腑主要与肝、胆、肾相;产。厂用和《济生方?胁痛评治》篇中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  “夫胁捅之严,,川…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景岳全书》中进一步指主,竺f气竺竺因主要与情志,饮食.房劳等关系最为紧切,并将胁痛分为外感与内伤的两大类。竺,《主子全书,胁痛》曰:  “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证治汇补:严痛》篇对胁痛的病因和治疗原则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曰:“因暴怒伤触,悲产主子,误认过度,风冷外侵,跌仆伤形……或痰积流注,或瘀血相搏,皆能为痛。至三湿产严A-,劳役房色而病者,间亦有之。,,“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苎,,产乙补泻兼施。……故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

   胁痛是临床的常见病证,可见于西医学的多种疾病之中,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子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凡上述疾病中以胁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沦

 
诊断依据

  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以诊断为胁痛。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胁痛与悬饮: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相关检查

    临床上,胁痛以右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者,其病多与肝胆疾患相关。检测肝功能指标可以判断是否属各类肝炎,检测血清中的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病毒指标,有助于肝炎的诊断和分型。B型超声检查及CT.MRI可以作为肝硬化.肝胆结石,急慢性胆囊炎、脂肪肝等疾病的诊断依据。血生化中的血脂,血浆蛋白等指标亦可作为诊断脂肪肝,肝硬化的辅助诊断指标。检测血中胎甲球蛋白、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可作为初步筛查肝内肿瘤

的参考依据。
肋痛的发病机制
一、病因

  肝乃将军之官,性喜条达,主调畅气机。若因情志所伤,或暴怒伤肝,或抑郁忧思:产可使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可发为肝郁胁痛。正如《金匮翼?胁痛统论?肝郁竺痛;云:“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若气郁日久,血行不畅,瘀血渐生,阻于胁络,不通则痛,亦致瘀血胁痛。小临证指南医案?胁痛》云:“久病在络,气血皆窒”。

   跌仆损伤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或因跌仆外伤,或因强力负重,致使胁络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藉,亦发为胁痛。《金匮翼?胁痛统论?污血胁痛》谓:“污血胁痛者,凡跌仆损伤,污血

必归胁下故也。”

 3.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如《景岳全书?胁痛》指出

损伤脾胃,湿热内生,郁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可发为胁痛。‘:以饮食劳倦而致胁痛者,此脾胃之所传也”。

 

 

    4.外感湿热

   湿热之邪外袭,郁结少阳,枢机不利,肝胆经气失于疏泄,可以导致胁痛。《素问,缪刺沦》中言:“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

   5.劳欲久病

   久病耗伤,劳欲过度,使精血亏虚,肝阴不足,血不养肝,脉络失养,拘急而痛。《景岳全书?胁痛》指出:“凡房劳过度,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

 二、病机

  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其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血瘀、湿热三者,其中,因肝郁气滞,瘀血停着,湿热蕴结所导致的胁痛多属实证,是为“不通则痛”。而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导致的胁痛则为虚证,属“不荣则痛”。

   一般说来,胁痛初病在气,由肝郁气滞,气机不畅而致胁痛。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其病变由气滞转为血瘀,或气滞血瘀并见?气滞日久,易于化火伤阴;因饮食所伤,肝胆湿热,所致之胁痛,  日久亦可耗伤阴津,皆可致肝阴耗伤,脉络失养,而转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胁痛的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又与脾胃及肾有关。因肝居胁下,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循于胁,故胁痛之病,当主要责之肝胆:脾胃居于中焦,主受纳水谷,运化水湿,若因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郁遏肝胆,疏泄不畅,亦可发为胁痛。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若因肝,肾阴虚,精亏血少,肝脉失于濡养,则胁肋隐隐作痛:

   胁痛病证有虚有实,而以实证多见。实证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三者又以气滞为先。虚证多属阴血亏损,肝失所养。虚实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临床常见虚实夹杂之证。
肋痛的辩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在气在血
 大抵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
 2.辨属虚属实
 实证之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急,症见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脉络失养,症见其痛隐隐,绵绵不休,且病程长,来势缓,并伴见全身阴血亏耗之证:
  二、治疗原则
 胁痛之治疗原则当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实证之胁痛,宜用理气、活血,清利湿热之法;虚证之胁痛,宜补中寓通,采用滋阴、养血,柔肝之法?
三、证治分类
  1.肝郁气滞证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晌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慨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冶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功用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气机不畅之胁痛!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川栋子疏肝理气,解郁止痛;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芎、郁金活血行气通络?
   若胁痛甚,可加青皮,延胡索以增强理气止痛之力;若气郁化火,症见胁肋掣痛,  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者,可去方中辛温之川芎,加山栀、丹皮,黄芩、夏枯草;若肝气横逆犯脾,症见肠鸣,腹泻,腹胀者,可酌加茯苓、白术;若肝郁化火,耗伤阴津,症见胁肋隐痛不休,眩晕少寐,舌红少津,脉细者,可去方中川芎,酌配枸杞、菊花,首乌,丹皮,栀子;若兼见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陈皮、生姜、旋覆花等;若气滞兼见血瘀者,可酌加丹皮,赤芍,当归尾、川栋子、延胡索、郁金等。
  2.肝胆湿热证
 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具有清利肝胆湿热的功用,适用于肝胆湿热而致的胁痛。
   常用药: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山栀、黄芩清肝泻火;川栋子、枳壳、延胡索疏肝理气
丸安蛔,再子驱蛔。
 3.瘀血阻络证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涩。
黄柏以清热利湿退黄;若肠胃积热,大便不通,腹胀腹结成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胁肋剧痛,连及肩背者,可或酌配硝石矾石散;胁肋剧痛,呕吐蛔虫者,先以乌梅
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症块,舌质紫暗,脉象沉
证机概要:瘀血停滞,肝络痹阻。治法:祛瘀通络。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前方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适用于因气滞血瘀,血行不畅所导致的胸胁刺痛,  日久不愈者。后方具有祛瘀通络,消肿止痛之作用,适用于因跌打外伤所致之胁下积瘀肿痛,痛不可忍者。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柴胡、枳壳疏肝调气,散瘀止痛;制香附,川栋子,广郁金,善行血中之气,行气活血,使气行血畅;五灵脂、延胡索
散瘀活血止痛;三七粉活血通络,祛瘀生新。
   若因跌打损伤而致胁痛,局部积瘀肿痛者,可酌加穿山甲、络止痛;若胁肋下有症块,而正气未衰者,可酌加三棱、莪术、之力,或配合服用鳖甲煎丸。
酒军、瓜蒌根破瘀散结,通地鳖虫以增加破瘀散结消坚
  4.肝络失养证
 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
   治法:养阴柔肝。
   代表方:一贯煎加减。本方功用滋阴柔肝止痛,适用于因肝肾阴虚,肝络失养而导致的耗伤枸杞、菊、或有
而致的胁疏肝理气,腹胀腹背者,可先以乌梅,脉象沉,脉细弦而导致的胁肋隐痛,口燥咽干诸症。
   常用药: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滋补肝肾,养阴柔肝;当归、白芍、炙甘草,滋阴养血,柔肝缓急;川栋子、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
 若阴亏过甚,舌红而干,可酌加石斛、玄参、天冬;若心神不宁,而见心烦不寐者,可酌配酸枣仁、炒栀子,合欢皮;若肝肾阴虚,头目失养,而见头晕目眩者,可加菊花、女贞子、熟地等;若阴虚火旺,可酌配黄柏,知母、地骨皮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