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月刊》:寻找好教师(14)要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

 赵修常 2011-10-18

要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

——专访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教师培训中心主任李岩

本刊特约记者  孙明霞

 

2010年暑期,记者有幸走进江苏省常州市“名师大学堂”菜单式培训现场,惊讶于他们在一个暑假竟安排了84个讲座供教师选择。

作为这个活动的总策划,李岩做过29年的教师,2002年从中学副校长的岗位上调市教育局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后,就具体主抓教师培训工作,并逐渐摸索出一套“菜单式教师培训”模式。2007年,李岩“副转正”后,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整个机制逐步完善,活动效果日益明显,使之成为常州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假如我不能做一些实实在在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事情,这个教师培训中心、我这个主任,就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是李岩常常表达的一个意思。

有人说,常州的“菜单式教师培训”开了中国“有效教师培训”的一个先河。

能够如此花心思、花力气做教师教育的事,一定与李岩主任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师的理解有关。他希望教师是怎样的?他心目中的好教师有什么特质……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再次来到常州,和李岩主任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一辈子都忘不掉的老师

 

孙明霞:李老师你好。我更愿意称呼你李老师,因为你更像教师而不是“官员”。我是这样想的,因为你心里装着广大教师,装着教师们所要面对的广大学生,所以你才会不遗余力地培养教师,扎扎实实地做教师教育的事。你希望把教师培养成什么样的教师?

李岩:我想,能被学生普遍认可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我常常会想到我小时候所遇到的那些老师,有些是我一辈子都忘不掉的。我们能不能培养出更多这样的教师?

孙明霞:你心目中忘不掉的教师是什么样的?

李岩:大致有三类吧。一类是知识渊博的教师。这个渊博,不仅是对本学科的知识了如指掌,他一定还是个知识面非常广的人,无论你问到哪方面,他都有所了解,这是学生最佩服的教师;第二类是真诚帮助过学生的教师。这个帮助,不仅是学业上的帮助,更是对学生在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怎么去解决的帮助,让学生获得发展,还能从心灵上给学生温暖。记得我上中学时,农村条件很差,没有电灯,晚上只能点着煤油灯学习。当时恰好学校附近有个工厂自己发电,可能是照顾学校吧,电线拉到老师的办公室和宿舍。我的一位老师经常让我和同学到他的宿舍学习,那种幸福的感觉终身难忘。第三类是教学有个性、有特色的教师。回忆学生时代,很多老师的名字都忘记了,但那些教学风格鲜明的老师很难忘怀。记得当时有个历史教师上课总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历史,特别生动,很吸引我们,我们就总是盼着他来上课,尽管历史不是考试科目,但我们都喜欢,而历史课总是过得特别快,不知不觉就下课了。

孙明霞:看来童年的经历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过在我看来,现在的孩子,整个童年的经历与你我的差别已经非常大了。

李岩:是的。现在是信息时代,学生的知识面都很广,他们可以从电视、网络等途径获得来自世界的各类信息。应该说,现在有的教师只关心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平时读书又少,知识面非常狭窄,特别是人文方面的素养有很多欠缺,有些方面还不如学生。所以,如何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开阔教师的精神视野,让教师成为知识渊博、精神丰富的人,就成为当前教师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孙明霞:难怪你们设计了那么多的课程供教师选择,可以说,这是丰富教师素养的重要途径。

李岩:我们常常说“以人为本”、“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但真正关心学生内在需求的教师不多。所谓的关心,更多的是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当学生考差了,就“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打着“都是为你好”的旗号做摧残学生心灵的事,只要学生的成绩上去了,别的一概不关心。现在有种现象,高考完了之后,学生把书撕得满天飞,仿佛走出了万劫不复的地域,从此与书绝缘。这也说明,教师并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兴趣和困惑,也没有帮助学生解决过这些问题。所以,我也希望通过有效的培训,让老师们认识到教师职业对学生心灵的作用。

孙明霞:是的,把学生教得如此痛恨书本,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一个“恨死书了”的人,以后即便上了大学,也可能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将来走上社会也很难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李岩:这也与我们现在不合理的评价制度有关。现在的教学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只有一个标准、一个尺度,只看分数不看其他,逼得教师只抓成绩而不管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由此导致教师教学个性的丧失。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很复杂的事件,需要有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教师,这对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来说会更加有利的。而教师教学个性的缺失带来的必然是学生个性的压抑和泯灭。

 

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

 

孙明霞:其实呢,很多教师都希望自己是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但真正成为好教师的却总是少数。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李岩:好教师的成长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就教师个人而言,他是否具有做教师的基本素养是很重要的,比如是不是有爱心,有没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还有组织管理能力等,这都是最基本的,是决定他今后发展的重要因素。

孙明霞:是的,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没有足够的爱心就不会真正去关心学生的成长;不能恰当表达、不能和学生进行沟通,也必然影响教育的效果。

李岩:教师个人的特质将决定教师能不能成长为好教师,而学校的氛围一样重要。同样的情况下,比如同一所大学毕业的教师,他在这所学校可能发展得很好,很快就成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而另外一个在另外一所学校可能就发展得不好。这与他跟同事之间的关系、学校的学习和研究氛围,以及与校长的管理方式,与培训的机会都有很大关系。但最核心的因素还在教师自身。假如教师没有内在的发展需求,也没有能力去提升自己,外界条件再好也无济于事。

孙明霞:你觉得造成教师个人缺乏发展动力的原因在哪里?

李岩:这个问题也不是单一的因素造成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与我们的管理体制有关,而从个体来说,这也可能有教师自身缺乏发展眼光、比较急功近利的原因。

比如说,我们的很多教师,将时间大量用在了批改作业和考试卷子,以及应付各种检查、会议上,真正备课的时间相对较少,即便备课,关注的也更多是怎么落实教学内容,别出现知识性错误,训练题要有针对性,教学方法要多样,等等。学生考得不好,只习惯于补课、大量布置作业,而不知道去了解学生为什么考得不好。总之就是很少花费精力去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特点、家庭情况、兴趣爱好,等等。

孙明霞:现实的确如此。当教师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补课、批作业和应付检查上时,就很难有一种发展自我的状态,这个时候似乎学习跟工作是矛盾的。我也经常听到老师说,没时间看书学习,没时间搞研究,自己把自己框定在一个流水线上,慢慢就变成只习惯于重复工作的技术工人。或许可以说,低效的忙,成了教师成长的自我制约因素。

李岩:还有一方面,就是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师范教育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实际的需要。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策略性的知识和实践性的知识,他们要尽快适应教学需要,先通过“拿来主义”是必需的。年轻教师的成长必然有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在模仿的基础上变得熟练,在熟练之后不断发现自我、超越自我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但有些年轻教师,一味地讲实用,听优秀教师的课,只看他用了什么技术和方法,而不去或者不懂得去思考其背后的理念和专业素养,其背后是什么在作支撑。

孙明霞:这让我想到各种教学模式出现后,人们蜂拥而至去取经学习的镜头。

李岩:学习是可以的,但只照搬别人的模式和经验,注定是要失败的。任何一个改革,都有其具体的现实背景和文化差异,他们是在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的基础上所做的改革,并且这个改革一定经历了一个不断解决问题和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过程。假如仅仅学习那些技术性的东西,而刨除了这些技术性东西所由以产生的条件和土壤,就很难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那么,这种学习很难有效果。不能获得有效帮助不说,甚至还可能对原来的工作造成干扰。

 

成为好教师

 

孙明霞:看来,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教师并不容易,因为你上面说的这些现象太普遍了,改变何其难!

李岩: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使自己变得知识渊博、精神丰富,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现在媒体资讯这么发达,只要善于利用,并不难做到。倒是关注学生、真诚帮助学生不是件容易的事。

孙明霞: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特质,但这种差异常常在我们统一的教育模式中被遮蔽了,尤其是很多地方班额超大,更增加了这种关注的难度。

李岩:我考察过英国、美国的课堂。他们每个班只有20个左右的学生,每个教师都对学生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设计的各种教学活动就是针对每个孩子的。他们校长都能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而在我们国家,恐怕有些班主任在也未必能都叫出所有学生的名字。上个月我在美国考察时,在他们的课堂上,深深震撼于那种课堂生成的状况。课堂上必然有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而教师的教学总是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并始终关注每个学生,这才是针对每个孩子的课堂。另外,他们也不可能有公开课的光盘给你看。而我们的很多优质课是经过反复演练甚至是预演过的,不是真实情境下的课堂,是只好看而学不来的。即便优秀教师到农村上课,也因为对学生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所以,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成为我们教育的世纪难题。

孙明霞:记得几年前有些地方开展了分层教学实验,但终因学生太多、问题太复杂而难见成效。

李岩:除了一些先天的原因外,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是因为不努力,有的学生是因为基础差,有的是智力的原因,还有的是综合性问题造成的。同时,我们就很难给学生按差异分班,现在没有一个科学的合适的标准。假如分到“差班”,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会受到影响,这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教师关注到每个学生,关注他们内在的需求,关注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只是表面的成绩。

孙明霞: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必须在这种现实中寻找有利于每个孩子发展的教学模式。

李岩:这同样离不开学习。比如,多学些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科学认识人的个性,这有助于实施因材施教。还有,得研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新课改倡导的理念,是怎样对学生个性的发现和培养起作用的。还有,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同的孩子应采取怎样不同的方法。有的孩子需要鼓励;有的孩子仅有鼓励还不行,适当时候还要给点小挫折;有的孩子缺乏信心需要给他成功的喜悦;有时,还需要几种方法结合进行。没有这些,空有真诚的心是很难解决实际问题的。

孙明霞:可以说,这些方面是大家所欠缺的。心理学的知识,教学法的知识,需要补课的太多了。人在不断变化中,学生在不断变化中。教师是不能也无法一劳永逸的。

李岩:对。这是一个学习的方向和重点。为了学生的发展去学习,为了教学的改进去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可能都离不开这些。

 

《教师月刊》2011年第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