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一编 神话故事(十)

 胖门神 2011-10-18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一编  神话故事(十)

荆轲刺秦

公元前*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当时的燕国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勇士荆轲。太子丹说:“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

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还有秦国将军樊于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于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于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于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临行的时候,荆轲慷慨悲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于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命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荆轲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袖子挣断了。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追在后面。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只一闪,那把匕首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进火星儿。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台阶下的那个

秦舞阳,也早就给武士们杀了。

哲理点拨

当遇到一些重大问题时,果敢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品质。荆轲刺秦历来是一个悲壮感人的故事,人们称颂荆轲的豪迈与胆识,为他的失败而惋惜。荆轲在最接近成功的时候犹豫了一下,因为他的心里另有打算,但仅仅就是因为那一瞬间的延误,致使他失去了刺秦的良机,最终以悲剧收场。

人生难免意外,那些犹豫不决、思前想后的人,虽然在平常状态下会做得更好,但是在千钧一发之际,却往往以失败告终。而相反,果敢的人往往能把握最后那一瞬间唯一的机会,化险为夷。

孟女殉夫

传说当年秦始皇登基之后,为了防备北方匈奴人的侵犯,决计征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一道万里长城。那时有一种传言,要使长城永远坚固,必须用活人去填城。一里路就要填一个人。一万里就得填一万个人。后来又有童谣,说苏州有个万喜良,他一人就能使万里长城永固不坏。秦始皇为了使他的长城永远固若金汤,挡住匈奴人的进攻,就派官差去苏州捉拿万喜良。

万喜良非常害怕,吓得赶紧逃出苏州,不得不四处躲藏。有一天他无意间躲到一户姓孟的人家的后花园,遇见了孟姜女。孟姜女看他可怜,而且看样子是个读书人,于是就收留了他。范喜良知书达理,是个良善君子,孟姜女与他日久生情,后来便由孟家父母做主,两人结成夫妻。

不幸的是,新婚不到三天,万喜良就被官差抓走了。孟姜女整日以泪洗面,苦苦盼望丈夫早日回家。转眼过了半年,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已经到了深秋。孟姜女想到丈夫在关外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担心他生病,于是便孤身启程,亲自把早就做好了的寒衣送给万里之外的丈夫。

一路上,孟姜女受尽了各种各样的苦难,但是路途的艰险和遥远并没有让她屈服。她怀着一定要把棉衣送给丈夫的坚定信念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走到了长城脚下。谁知道丈夫早已经累死,并且被残暴的秦始皇填进了城墙里。丈夫的死讯让孟姜女如五雷轰顶,只觉眼前天昏地暗,一下子不省人事。等到好不容易苏醒过来,不由得伤心欲绝,失声痛哭起来。孟姜女绝望痛苦的哭声无比凄惨,天地都为之动容,霎时间,天空云雾弥漫,日月无光,地上疾风骤雨,百兽惊惶。孟姜女倚着长城,哭天抢地,哭了不知多长时间,忽然间一声山崩地裂般的巨响,修好的长城竟然一下子倒了八百里,乱石堆中尽是人的尸骨,白骨森森,非常可怕。孟姜女把血滴到那些白骨中,并在心里暗暗祷告上天,如果是丈夫的尸骨,就让自己的血一直浸进骨头里面,不要四下渗开。就这样,孟姜女好不容易找到了丈夫的尸骨,他怀抱着那堆白骨,又大哭了一场,几次昏死过去。

秦始皇听说孟姜女哭倒了八百里长城,非常生气,下令把孟姜女抓起来,要亲自拷问她,结果秦始皇见到孟姜女之后,一下子就被他的美丽吸引了,硬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应了这个君,但要他先办好三件事:在江上造一座飞虹一样壮美的大桥;在长城附近为那些死在长城脚下的民工造一座十里见方的坟墓;要秦始皇亲率文武大臣哭祭万喜良。秦始皇为了抱得美人归,一一照办。可是等到秦始皇办完这三件事后,孟姜女声色俱厉地把他痛骂了一场,然后纵身跳入了滔滔江水之中,秦始皇气得暴跳如雷,但是又无计可施,只好作罢。

后来,人们传说孟姜女死后变成了仙女。

哲理点拨

当正义被压制,邪恶占上风的时候,只有勇敢面对才可能使正义得到伸张,邪恶受到打击。对于弱小的孟姜女来说,秦始皇无疑是个可怕的对手,但是孟姜女凭着一身正气和满腔真情,勇敢地和暴君周旋到底,显示出一个下层普通劳动妇女的坚贞和不屈。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正义的一方和非正义的一方,总是相互对抗的。每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都应该拿出勇气和非正义的一方周旋到底,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安定和平的生活环境,大家的正常生活才不会陷入混乱。

徐福求仙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称“始皇”,希望他的王位能够千秋万代一直传下去。但是如果能够长生不老,永远做皇帝当然就更好了,所以秦始皇对求仙访道非常感兴趣,总是希望有一天能找到传说中的三神山蓬莱、瀛洲、方丈,求得不死之药。

可是茫茫大海,烟波浩淼,到哪里去找神山呢?正在始皇一筹莫展的时候,却忽然发生了一件怪事。在始皇经常去打猎的苑囿当中,囚禁了许多“罪人”,这些“罪人”大多都是被冤枉的。秦朝对待犯人的刑罚非常严酷,许多人还来不及审问就被折磨而死,又没人埋葬,都任凭那些尸首倒在路边。后来也不知从哪里飞来一种长得很像乌鸦的鸟,衔来一种草,覆盖在那些死人的脸上。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些死人竟然慢慢活过来了。主管的人很惊奇,就把那种草呈给始皇,始皇一看,苗有三四尺长,问遍满朝文武,竟无人能识。后来又去问鬼谷子,鬼谷子说:“这是东海祖洲上生长的不死草,又叫养神芝,一株草只能救活一个人。”始皇心想:“既然有不死草,虽然一株只能用一次,如果能找到生长这种草的祖洲,弄它几千株不死草回来,不就可以反复起死回生吗?”于是始皇便下了决心,要找一个合适的人去寻访祖洲,找那不死之草。

当时始皇周围有好些方士,但是到底派谁去呢?始皇想起不久前南巡的时候,走在半路忽然缺水,人困马乏,始皇口渴难耐,正要对部下发作。不料当时随驾左右的一名方士徐福,不慌不忙地拿出一只玉雕的如意,在地上轻轻敲了三下,马上就有泉水流出来,总算解决了大家的口渴问题。后来这个地方就叫做“秦皇井”。始皇觉得这个徐福看来还是有点道行的。正好这个时候,徐福自己上书请求带领童男童女到海中去寻找神山,秦始皇很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始皇便下诏派遣徐福前去寻找不死之药。徐福在始皇的允许之下,挑选了三千童男童女,坐上高大的楼船,准备了充足的食物、饮水,浩浩荡荡前去海上求仙。出发那一天,三千童男童女身着白衣白帽,登上大船,童男童女的父母亲戚都在岸上向他们告别,一时间,船上船下哭声震天。很快,船启动了,渐渐远去,消失在无边浩淼中,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仿佛黄鹤一去不复返。

几百年后,有人传说在东海一个小岛上见到那些童男童女的后代。还有人说在登州以东的大海中曾经见到一个须发全白的老翁,就是徐福,住在一个孤岛上,孤岛上还有好几百居民,很恭敬地服侍徐福。

哲理点拨

徐福是否真有道行,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徐福主动上书请求寻找神山,其最终的目的也许并非寻山,而是借此去开辟一块属于自己的生活天地。几百年后,人们的传说也许证明了这一点。徐福很好地做到了“在不为处而为”,顺始皇之命而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很多时候,我们有必要向徐福学习。我们完全可以在完成工作、学习任务的同时,不耽误自己的事业、理想,做到“一举而两得”。

始皇暴慢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生性暴躁,傲慢无礼。虽然一心想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却屡次冒犯神仙,使之与神仙失之交臂。

那时妫州有个王次仲,小时候就表现出一些很不一般的举动。他在一家私塾念书,家住得最远,却总是最早到学校。先生以为他呆在附近没有回家,但是经过探察,却发现他确实每天都回家。他每天上学都会带着一块三寸多长的木头,一来就放在屋子里,但是同学们搜遍整座房子都找不到,一到放学又看见他拿着那块木头回去了。这样稀奇古怪的举动每年都有两三件,总是叫人百思不得其解。王次仲十八九岁的时候,又开始研究书法和文字,后来把仓颉所造的篆体变成了隶书,写起来很方便。秦始皇知道了,便派使臣去征召他。可是始皇用的只是最一般最普通的礼节,结果一连三次都被王次仲拒绝了。

秦始皇大怒,便派人用囚车把他抓起来送到京城。可是半路上,王次仲忽然变成一只大鸟,从车里钻出来,张开翅膀飞到高空去了。使臣吓呆了,赶紧叩头请罪,又祝告说:“回去无法交差,只怕会有杀身之祸,还望神人怜悯!”大鸟听了,便从自己身上啄下大小两根羽毛,分别落在附近两座山的山顶上,后来这两座山就分别叫做大翮山和小翮山,合起来又叫做落翮山。使臣捡了这两根羽毛回去交给了始皇,总算免于一死。始皇一心求道,没想到却因为自己的傲慢而与仙人失之交臂,心中也有些后悔。

秦始皇为了去骊山游玩,修了八十里的阁道,人走在桥上,车马走在桥下,非常壮观。机缘巧合之下,秦始皇在骊山开始与一位神女有了一些交往。这位神女其实就是骊山老母,也是秦国的宗主神,但是因为神女可以永葆青春,看上去非常年轻美丽。秦始皇以为她只是一般的神女,开始还能以礼相待,只是下棋唱和、弹琴鼓瑟之类。可是慢慢地竟然对她轻慢起来,甚至有一些暖昧的举动。神女大怒,照着秦始皇的脸就吐了一口唾沫,秦始皇又羞又恼,正要发作,神女却忽然不见了。

始皇擦干脸上的口水,但是被口水溅过的地方,从此开始生疮,然后慢慢红肿溃烂,开始只有很小的几点,慢慢地便蔓延到了其它部位,又痛又痒。始皇心知得罪神女不是闹着玩的,心里一害怕,赶紧跑到骊山神女祠去忏悔、祈祷、谢罪。神女这才原谅他,设法将封顶的岩层打开,一股热气腾腾的温泉从岩层的缝隙中流出来。秦始皇就用温泉的水洗浴,洗了几次之后,身上的恶疮很快就治好了。

后来人们便经常用这里的温泉水洗澡,治疗各种风湿、疮病等等。在沐浴前还要向神女祈祷祭祀,才能平安使用温泉,否则的话就会被温泉水弄得肌肤溃烂。

哲理点拨

中国古人一向讲究礼仪,中国也一直是诗礼之邦。可惜始皇不明白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就连大度能容的仙人也无法忍受他的傲慢无礼,致使求仙心切的始皇两次与仙人失之交臂,甚至差点闹出性命危险。这两个故事固然是对始皇的讽刺,但同时也是对不懂礼仪之人的一种善意的警告。

礼仪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家庭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几乎只要与人打交道都必须遵循和注意这些礼仪。是否懂得礼仪也是一个人的自身素质、修养的一种体现,看上去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往往会影响大局,决定你是成功,还是失败。

愚公移山

夸父死后,他的后代们组成了博父国。博父国的北山有一个老头子,名叫愚公他就是夸父族的后代。那时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高耸入云,一眼看不到顶,山形巍峨,怪石嶙峋。愚公一家人口众多,许多的田地需要种植,可是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口,进进出出都很不方便,出去种地还要绕好远,实在太辛苦了,于是愚公召开家庭会议,商量该怎么办。

愚公首先发言说:“这两座山实在太过分了,挡在咱们家门太不方便了,每天种田已经够辛苦了,可恨这两座山还要给我们找麻烦!干脆我们把这两座山搬走吧。”子孙们一听,都随声附和,表示同意,只有愚公的妻子表示不同意,他说:“你已经头发胡子都已经白了,你这把年纪只怕连魁父那么大一点土坡都搬不动了,怎么能搬得动太行和王屋这么大两座山呢?更何况你又准备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头放在哪里呢?”

愚公的儿孙们说:“就搬到渤海边上倒在海里吧!”

愚公很高兴,说:“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肯定能搬掉这两座山。”愚公的妻子见大家都没有反对,也就什么也不再说了。

于是一大家子人便开始了艰巨的搬山运动。大家分好了工,身体比较弱的挖土,稍好一些的搬石头,身体最强壮的就挑着那些石头和泥土往渤海搬。愚公的邻居京城氏的遗孀有一个儿子,刚刚才到换牙齿的年龄,看见愚公一家干得那么起劲,觉得很好玩,也蹦蹦跳跳跑过来帮忙。

从太行、王屋到渤海有几万里,挑着泥土和石头去渤海的人,来回一趟要大半年的时间。

河曲有一个叫智叟的人,看见愚公一家竟然这么不自量力,摇着头叹息说:“我说老头子啊,你已经风烛残年了,这么辛辛苦苦,何必呢?你还想把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啊?”

愚公停下锄头,擦了擦脸上的汗,说:“智叟啊,你也是七老八十的人了,可是你的见识怎么连寡妇和小孩子都不如呢?”

智叟道:“为什么这么说?”

愚公信心十足地说:“难道你不知道,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死了,还有孙子的儿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我们每一代人都会挖走一些石头和泥土,我们的人会不断增加,可是这山却再也不会长高了,如此下去,这山肯定会被我们搬走的。”

智叟听了愚公的话,哑口无言。愚公又埋头继续挖山去了。

没想到寓公的话被山神听到了,山神很害怕,万一愚公真的一直这么干下去,总有一天这两座山都会变成碎石、泥土填到渤海里,于是赶紧上天报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执着感动,就派了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替他把两座大山背走了,一座搬到了朔东,一座背到了壅南。从此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就天南地北分开了。

哲理点拨

愚公移山的精神,强调的是藐视困难,坚持不懈努力,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精神无疑是我们一切学习和生活中所需要的。

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不与客观规律相结合,办事不从实际出发,不顾自然条件,只管蛮干,不思巧干,随心所欲,好大喜功,也必然招致得不偿失的后果。到那时,天帝虽“感其诚”,也是帮不了忙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