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重点 ( 附散文例析 )

 王生不易 2011-10-19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重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历来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重头戏之一,所占分值仅次于作文,而从历年来考试的结果看,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都比较好。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文学类文本阅读体考虑到选拔性考试的特点,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得分率普遍偏低,很多考生答题时绞尽脑汁、下笔洋洋洒洒,可就是很难拿满分,有的甚至写了数百字却没有写到一个得分点。对于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首先要关注的是命题重点是什么。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虽然强调的是“中外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但实际上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小小说越来越受青睐,且外国小说越来越多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其命题不外是三个方面八个考点,分析综合主要聚焦结构、主题,体裁特征、表现手法;鉴赏评价主要体会重要语句含意、品味精彩语言,欣赏形象、赏析内涵、领悟艺术魅力,评价其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探究则包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究题的能力要求最高,需要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体现良好的阅读素养,具有“个性”色彩。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题型主要有三种,即选择题、简答题和表述题,简答题和表述题是主流题型,选择题已日益式微。从题量上看一般是4-5道题,分值一般在20分左右。

散文取材主要是两大类极为常见,一是带有哲理性或象征性的,一是纪实性的,质朴自然类的;小说取材也主要是两类的,一是情节简单、故事性强的,一是带有散文化倾向的,有丰富意蕴的。由于命题的多元化,选文也就更带有地域性,如2011年的湖南卷选的是徐志摩的散文《想飞》,明显带有湖湘底蕴,充满诗意,主旨外显。

命题重点一是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难度不算很大,一般要求从原文中提取信息加以提炼作答;二是鉴赏探究题,需要较好的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而探究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点题,分值大,开放性强,但开放并不意味着漫无边际,需要考生靠船下篙,自圆其说。命题都强调了综合性,需要考生看清题意,进行综合思考。如全国2卷考的是芳菲的散文《针挑土》,四道题分别是:“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 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考生解答每一道题都需要整合能力,需要语境意识,需要阅读体验,而探究题的两问就跟需要高屋建瓴、理清关系。

小说的命题重点虽然不外于环境、情节和人物,但核心还在人物,如2011年安徽卷考的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阅读量比较大,所命制的四道题分别是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对小说中画线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指出小说中画线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探究题的综合性很强。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应该说有三点是很明显的,一是文体意识强,二是覆盖面广,三是能力要求高。而命题重点则也是三点,一是分析综合难度不大,鉴赏评价难度较大;二是探究题指向明确,视角特殊;三是对重点语句隐含信息的理解侧重深与透。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难点及易致错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难点在哪儿?答题时的易致错点有哪些?感到难的原因何在?致错的根源在哪里?考生对这些问题大多感到很茫然,而语文教师对此也似乎缺少细致的研究。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测试重点是考生的能力素养和个性特长,需要考生具备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有准度与思考有深度及广度,答题时既需要尊重文本,能够进行深层次剖析,又需要个性化感悟、多元化解读和自主选择并有创意地表达,因此难度是不言而喻的。考生在试场上所读文学类文本是十分专注的,也是非常谨慎的,唯恐有所遗漏,也基本能让文本由陌生引向熟悉,但令人不解的恰是答题前似乎很清醒的状态,一旦进入具体的书面表达时就出现了盲点,就始终准不到简洁而清楚的表达方式。

2011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选的是宗璞的小说《“这是你的战争!”》,阅读量较为适中,所设的四道题分别是: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任务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慰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考生答题时“关联”多有涉及,但“上下文的人、事叙述”就手忙脚乱了,自然就成了难点。再看“细节”与“情感活动”考生一定早有准备,在复习迎考时早已掌握了相关条条杠杠的“规律”,但因为需要“具体说明”,自然就慌了神,不知怎么“具体说明”了,具体得分也是可想而知的。而“对比”是习以为常的,但当要求从人物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分析时就傻了眼,就成了难点。探究题综合性更强,于是难点与盲点都会出现,不仅“深刻寓意”知之甚少,而且“表现人物的作用”也感到无从下笔,顾此失彼的考生特别多。

可见,难点就出在读得不具体,读得不鲜活,读得不丰富,把文本读成了静止的、抽象的、单一的。因此易致错点就不可避免,或无视文本自由发挥,或脱离语境任意生发,或把握偏执关系不明,或审题不清有所遗漏,或任意套用或随意联系或笼统回答或表述冗长。

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首先要立足文本,切忌凭借已有的阅读积累先入为主,随意阐发,即使是面对开放性试题,也必须立足文本,探究点本身就来自于文本;其次要紧扣语境,无论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还是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还是鉴赏评价都必须紧扣语境,从具体语境中整合有效信息,寻找准确答案;其三要审清题意,当详则详,该简则简。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趋势与复习策略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形象化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散文与小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文学体裁,也是考生最熟悉、最具有阅读经历与阅读兴趣的两种文体,文学类文本阅读仍然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高考语文卷的重要试题,而且仍是散文与小说唱主角,就某一省份语文命题的纵向发展看,应该是散文、小说两者兼顾。戏剧和现代诗歌仍然不被看好,主要是戏剧的“千字文”难找,命题点也很难找准,现代诗歌也很难有一席之地,主要是诗歌的阅读障碍大,平时读得少不说,好的适宜于命题的现代诗歌比戏剧都难找。在散文与小说中,小说阅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但由于外国小小说数量大且整体水平很高,故取材的“外化”现象将越来越明显,这既可有效避免猜题押题,也对语文教学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关注世界文化,关注考生的文化视野,关注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命题重点仍在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散文与小说的命题仍保留简答题和表述题两种主流题型,选文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人的成长,对历史与自然的思考等,篇幅在1400字左右。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复习策略主要有一是要强调真阅读。现在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基本上是“应试”的,不是让学生自由地认真读原文,而是为做题目而读,要做好文学类文本阅读功夫在做题目之外,只有真读文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二是以读促写,以写悟读,将阅读与写作有效起来,提高自我独立阅读能力、智慧思考能力、灵性表达能力,培养多角度、个性化思维素养。三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积极进行快速阅读训练。阅读要有质量保证,提高现代文阅读效率,并非一日之功,阅读时不仅要探求阅读文学类文本的一般规律,训练答题规范与技巧,而提高迅速获取信息,迅速理清作者的思想、意图、感受,体验作品的思想境界和作者对人、事、物的感情倾向等能力尤其重要。四是持之以恒,不断反思,不断矫正。有时自己的思维与语言表达不一致,有时思考的角度偏了,这些都必须进行认真反思,并有意识进行调整,长期以往,一定能有所悟,真正掌握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有效方法。五是要正确进行专题训练,必须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做题目,而不能根据题目去读文本,有时需根据题目再去读文本相关内容,而不能不顾整体只关注局部。

     2011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的整体情况是较令人满意的,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命题规律,也体现了现代高考语文的理想诉求:即有效检测考生的文学素养和发展潜质。探讨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是为了更关注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好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不仅仅是为了高考语文的总分。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

“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 则:

(1)题眼(答题重点)是:  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

(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

(4)句式应为:  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
)常用写作手法(技巧)(加横线的为高考常考手法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 象征,类比,虚实结合  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
)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义;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  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  ⑶埋下伏笔

⑷设置悬念;    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     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 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 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

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 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 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3: 分析手法及作用(见前四大类13小类).这里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  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题型4: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题型5:   探究类(含评价)另附专题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小说阅读教案

第一课时  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一)、情节概括问答模式

  1、【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常见回答】

  (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答案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一般形式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如:(2009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解题思路:这篇小说情节较为简单,就是标题--董师傅游湖,不过里面还有一个人物--小翠,所以其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参考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2)、分点概括情节式

  如:(2010广东,沃尔夫冈?博歇尔特《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②丈夫撒谎掩饰。③妻子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解析:仔细梳理整个事件,便可发现整个事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这里不好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情节,就可采用针对每个阶段进行概括的方式,认真组织语言,答案即出)

  (二)、情节作用问答模式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可抓住小说的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线索,理清小说的矛盾冲突,体会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

  1、【常见题型】

  (1)、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双线交织、悬念、曲折性、合理性等)及作用。

  (3)、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作者写某一段,对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2、【常见回答】

  从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线索,贯穿全文。

  从内容上: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突出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如:(2010全国课标,11莫泊桑《保护人》)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答:

  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

  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三)小说开头作用

  (1)、小说的开头如果是设疑法或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答题角度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小说的开头如果是写景法,

  答题角度为: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四)、小说结尾作用

  (1)、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

  答题角度为: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

  答题角度为: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

  答题角度为: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答题角度为: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微型小说(《我没有病》)第19题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1)小说开头没有交代的身份,而是写来到办公室安排工作,接待来访的人,怒斥企图行贿的人,接听电话,制造了是不是局长的悬念。小说最后点明不是局长而是病人。(2分)

  (2)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使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更具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四、小结

  分析情节作用的题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作答或者扣住情节、人物、主题、环境来作答

  设置悬念

  引出下文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              

  结构       照应前文                                            

  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线索,贯穿全文

  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

  内容       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

  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五、课后习题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专题-----第二课时

  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习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切入点

  3.提升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习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切入点

  教学过程:

  一、高考命题分析

  在20096套涉及到小说阅读的试题中,关于小说人物形象鉴赏的内容是各套试题的重点。20106套也是如此,20117套更是如此。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因此小说人物形象鉴赏应成为高三文学类阅读复习的重点。

  二、概括小说人物形象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所以,既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又要把握人物描写的各类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所作的辩解等等,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一)、常见命题方式:

  ① 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②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③ 试析某某人物的形象。

  (二)、解题思路分四步走:

  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01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

-------- 之怀旧散文的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张炜

①这一切想来是如此奇特,又令人惊心动魄。它们是这样不同,迥然不同。同一片泥土,同一片苍穹之下,竟然存在着这么多不同的生命。

②同一片泥土被自然抛下不同的种子,慢慢长成植物:幼小时都是绿色的,叶片也难以区分;在阳光和雨水的滋润下,在自然的生长中,有的笔直向上,有的匍匐在地,有的爬行,有的直立,有的扭曲——比如白杨和地衣草,比如杉树和狗尾草。人们常常惊异于同一片土地生长出这么多差异巨大的生物,却忽略了基本的追究——土与籽的关系。

③不同籽必定结出不同的果,外力所能够改变的仅仅是微小的一部分,而不可改变的却是它的实质。它可以因为干旱、气候以及种种摧折而死亡,但却不可以长成其他生物。它可以由于种种恶劣的外部条件而瘦弱和矮小,可是却不会变成其他的生命。

④一株青杨在风沙的吹打下枯死,可是它的枝茎仍然直立;绿色的汁水被一点点耗干,可是它的躯干却仍旧是坚实。一株黄色的地衣草由于巧妙地攀附和吸吮而变得葱嫩、肥胖,可它仍然只是缠绕,只是匍匐和爬行。它难以独立向上,这是它的属性。

⑤我们的悲哀在于没有能力鉴别土与籽的关系,没有能力区分不同的籽与不同的结局。同样的阳光雨露,同样的大自然的饲喂,它们却各自奔向自己的明天,寻找和靠拢着自己的终结。

⑥渠畔上,一片湿润的疏松的土壤上,一株青杨和一株狗尾草同时萌发。它们都伸出绿色的、娇嫩的、小小的叶片,仔细辨认都分不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它们相挨着,亲昵地偎在一起,像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一块儿享受着阳光和渠畔上丰富的腐殖土。充足的营养、流动的活泉,都催促它们快些长大。它们没有辜负这一切,真的飞快成长了。

⑦后来,也就是那个春天逐渐走向深入的时候,它们的区别越来越大了。狗尾草的茎杆终于长出了一厘米,而那株青杨的幼苗却身姿挺拔。它尽管比那株狗尾草高不了几寸,可是那枝干似乎已经有点模样了。它的绿叶没有狗尾草的叶片长,可是更厚,叶子背面有一层泛白的毛茸,娇嫩的桃形叶在风中摆动。

⑧春天继续深入,接着又是火热的夏天。后来就是寒冷的冬天了。狗尾草结籽并过早地收获,也走完了自己的终点。而青杨树才刚刚度过第一个华年。它又长出一尺多高。它的枝干又变粗了,叶片更为展放。秋天既过,它注视着同伴的枯萎,怀上无限的怜悯。严酷的冬天来临了,它第一次经受风寒,咬住牙关。风雪把它的叶片渐渐撕碎,又打落在地。它严肃地注视这一切。渠水封住,可爱的歌唱停息了。它要孤独地挨过这个冬季,息声敛气地等待春天。四周的草,那些比狗尾草还要矮小的荩草、节节草,都一片枯黄,没有一点绿色。而它自己还仍然执拗地把绿色蓄在了表皮。

⑨后来是一个又一个春天,许多许多的春天,接连不断。它长得越来越壮,越来越高,后来简直要去抚弄高空的白云。它长得笔直笔直,英俊高大。远方的人手指它说:看,那棵高大的青杨!”在原野上,当它的身影出现的时候,我们为它的英姿而迷醉,甚至感到了微微的自豪。它不是我们,但令我们心向往之。它的直立和向上的气质吸引着,使我们无法把目光转向它方。

⑩它具有真正魅力。它是旅人的指路航标。它的绿阴可使他得到真正的安慰。他可以依靠它,甚至可以与之倾谈。那些按照一些固定的季节被不断地播种和收获的植物都在它的脚下,散发着浓烈的、诱人的气味,但它们永远不会像它这样粗茁高大,也不可能像它这样坚实和执拗。它倔强独立的性格永远是生命的参照,是原野的骄傲。对比那些被不断收获的植物,它是一个奇迹,是不知来自何方的一粒种子。它不是由人抛下的,也不是为了收获而点播的。它是最自然不过的生长。它的存在只属于这片大地,还有白云和高空、飞翔的鸟儿,以及美好的黎明和黄昏。太阳总要格外多情地映照它的身躯。

青杨树,我们不能拥有你,可是我们愿把你植入心中。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在作者看来,青杨的成长是一个奇迹,因为它不是由人抛下的,是自然生长的。

B.本文描写了青杨的绿叶、蓄在表皮的绿色及它的绿荫,作者取其绿色的特点,运用借代的修辞,把它命为青杨。

C不同的籽必定结出不同的果说明植物的自然属性起决定作用,尽管外力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最终它们还会按照自己的本性生长。

D.作者把狗尾草和青杨对比来写,旨在突出青杨不畏严寒的个性,以及坚持在逆境中等待春天到来、早日成为路人指路航标的迫切心情。

E.作者结尾说愿把青杨植入心中,实际是在表达一种美好愿望,希望青杨倔强独立的性格能植入每一个人心中,让人们能坚强地面对生活。

2.请仔细体会⑩段它具有真正的魅力一句话,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2分)

2真正的魅力的内涵是什么?(3分)

3.本文描写了青杨从一粒被自然抛下的种子长成高大树木的过程。请按顺序写出来。(4分)

4.本文题为土与籽,行文却以对青杨的描写为主。请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安排的理由。(5分)

(二)

二、(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选自《散文百家》200603

5.第②节在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请作出具体分析。(4分) 

6.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6分)

7.文章的第⑨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

8.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写,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6分) 

(三)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马头琴的黄昏》  王忠范

大草原的日与夜无边无际,没有遮拦和阻挡,似乎遍地都是道路。

我把自己交给了这苍苍茫茫的世界。去游牧点聆听巴音图老阿爸的马头琴,竟然走进了黄昏。一片片绿茵涌来,如爱抚、似轻吻、像牵扯,缠缠绵绵。行走间,又纷纷流淌远去,让人感觉有很多失落,可又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黄昏也是无限宽广,像一张巨大的黑茬羊皮不可阻挡地慢慢铺展。远近都是静止的状态,草色松软、深沉、凝重,又朦朦胧胧。没有风,也没有鸟啼,敖包山不语,古神树无言,一切都是自然而超脱的寂静。花朵暗淡了,怎么也看不见那种生机和灵气。夕阳像一嘟噜牛肉,在天边飘飘摇摇,滴淌着揪心的血色。

我想起前些天过世的娜日斯老阿妈,还有那个悲痛的黄昏。她躺在风葬的勒勒车上,奔跑颠颠,掉落在荒草丛里,那就算她自己选择的墓地。那里空空荡荡,什么都不存在,一切归于平静。对她来说。

静默中的惆怅真的是一种美吗?

蒙古包前的巴音图老阿爸,头发如一蓬草,一蓬染满岁月霜雪的草。他坐在那里,像一个坑!

凝视远方,倾听草原,蒙文字母那样一动不动。身后悬挂的古长弓紫红紫红的,仿佛紧绷着他的那块天空和他的这个黄昏。

夕阳没灭,影子就不会消失。

巴音图老阿爸用他全部的热爱与激情,又拉响了长者般的马头琴。

那首世代相传的《奔马》出发了,缰闪、蹬动、马嘶、蹄响,粗犷而悠扬,豪放又恬润,有节奏地震撼草原,澎湃胸怀,令人不可抑制。黄昏渐渐逼近马头琴了,马头就拼力昂动,大声歌唱,我觉得心热亦心疼。

力量涌动着,留恋强烈着,大草原却很自然地下沉着。天边的晚霞依然绚丽,一片片泼洒剩下的光焰。小伙子驱赶海浪般的马群,姑娘驾起云朵一样的羊群,把牧归的鞭花撒进起伏的琴曲,套马杆是他们没有尽头的道路。

几头拉着勒勒车的牛,不抬头,也不张望,只是加快了蹄步。它们知道自己是牛,也许懂得老牛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马头琴还在轰轰烈烈地响亮,不留余地地迸发着情感、力量和向往,那大草原好像随着琴弓流来淌去。苍老的巴音图老阿爸,难道在他剩下的时间里没有疑虑与忧伤吗?“生命的节奏是爱。不知道为什么罗曼·罗兰的话突然响在耳畔。谁能躲过人生中的黄昏呢?那么,就去爱,就去奋斗,就去快乐生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还活着。

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

蒙古包后面的额吉湖陷进了黄昏,蓝蓝的、深深的、静静的,绝不是一片忧郁,而像巴音图老阿爸圣洁的心,可容纳辽阔的大草原。

女儿塔娜给巴音图老阿爸披上一件皮袍,温暖中他更加昂奋,马头琴的曲调如欢奔的野马自由而欢快。琴曲漫过我的躯体、灵魂,乃至整个生命。蓦然间,我好像捡拾回来许多失去的什么东西,也释放出压在时间深处的那些灵动和激情。我也是大草原上的一棵草吧。

老阿妈走出蒙古包,望望夕阳,又瞅瞅巴音图老阿爸,抿着笑熬奶茶去了。

琴曲悠悠。

蒙古包、炊烟、羊群、马头琴,一切都在美丽着黄昏。这时,我想写诗了。巴音图老阿爸还在拉琴,他要拉出月亮和星星吗?我忽然明白了:夜的尽头仍然是如一片绿叶的大草原。

9.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马头琴的黄昏这个标题的理解。(3分)

10.结合全文看,第三段的景物描写与第四段写娜日斯老阿妈的风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写作技巧来看,这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4分)

11.在作者笔下,⑴大草原具有哪些特点?⑵巴音图老阿爸的琴声有哪些特点?(6分)

12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这句话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5分)

(四)

五、(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故乡难言》     鸿

长安朱鸿,是在少陵原上长大的。

历经沧桑,我才知道任何人,不管他降生豪门还是寒舍,都有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绝对美好的日子只在人之初。尽管短暂,不过它会沉淀于脑,构成原型,并为人活着提供支持。属于我的纯粹快乐的时光,当然是少陵原赐予的,它是我的神话,我的梦。似乎一切都是透明的,窗花,门神,祭月,过年,鸡鸣于晨,鸟栖于昏,蝴蝶悬枝,蚯蚓行泥,或房檐垂冰,或锅洞伸火,甚至发臭的狗屎和温热的牛粪。

伊甸园的生活注定都很短暂!有一天,我开始厌恶少陵原,觉得它小,脏,落后,甚至幽暗。于是快乐的时光就结束了。我离开少陵原,变成了西安人,然而也变成了异乡者。

然而知识的谱系,迅速见证的不是少陵原鄙陋,而是我的浅薄。实际上过去的众多雅士都曾经登临我的故乡,并颂而叹之。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是李白之诗。自断此生休问天,社曲幸有桑麻田是杜甫之诗,杜甫自谓少陵野老,是我故乡人。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是白居易之诗。少陵原固然只是小小的一方水土,不过它隆起大块,涌向虚空,天高气净,光强风烈,素得适时云雨之润,从而贤才济济。这里是宰相朱博故里和皇帝刘询养地,这里出过义士苏武,出过将军杜预和史万岁,而所谓洛阳才子韦庄则家在少陵原。这里也是中国最著名的高僧玄奘之葬地,因为少陵原南畔可以俯察樊川,眺望终南,有极好的风水。这里还是中国最早的行政巨域,秦之杜县,便是因为设于周之杜伯封土而得名。凡是种种,为我建立了关于少陵原的文化地理概念和历史地理概念。

都市是荣华的,不过我只是羁旅之人,客人,是移民,异乡者。唐诗三百首,近乎一百首渗进了乡愁。西安距少陵原不足三十里,回乡很容易,不过在我苦闷时,乡愁仍涌流笔端,渲染纸背。每一次回乡,我都感到安慰。每一次回乡,我都觉得踏实。少陵原的深厚和奥博,朴素和宁静,总是消除我的紧张和焦虑。十九岁离开少陵原之后,我就一直浅睡,稍有声音即醒,十分烦恼,然而我回乡便能沉睡。有一年我在香港,房阔床软,温度适宜,毫无噪音,可我却怎么也睡不着。数羊不行,数树仍不行,遂想少陵原,于是几十个村子就漫漫浮现出来,并流泻于枕,膨胀于室,甚至弥漫整个香港。从东到西,司马村,小兆村,康王井,蕉村……我的灵魂像展开了翅膀,然而不用飞翔到县城韦曲,我就安眠了。那一夜,我睡得实实在在。

故乡之于游子从来是慷慨的,它不拒绝一个人给它增光,它也不嫌弃一个人落泊潦倒,它更能收留那种在外受挫的人。我三十岁之前,曾经有两次在外受到重压,心疼,心在哭泣,觉得都市势利不宜我居,然而隐身无地,遂怏怏入住少陵原之家。在这里,我包扎了伤口,并恢复了元气和尊严。

二十世纪刚刚交接中国那年,一条宽阔的水泥公路便从都市窜到了少陵原。这是一个信号,预示着欲望在窥视斯地,并将聚集斯地,直至吞噬它。然而我非无情之物。少陵原不属于我,不过我生于斯,长于斯,这里是我的父母之邦,这里有我祖先的坟茔。也许可以开发,问题是,现在的少陵原,它的风貌,它的景色,它的气势,它的品质,是自然亿万年所造化,是我的祖先亿万年所创作,从而才筹成了地理的少陵原,文化地理的少陵原和历史地理的少陵原。它不但是实用的,使祖先世世代代赖以生活,而且是美的,遂容易估量出它的价值是多少。可以开发,不过开发者,千万要注意,覆盖了少陵原的种种新的建制,它的价值不能低于其固有的价值,它也不能是丑的。我是在少陵原上长大的,如果在我这一辈丧失少陵原,那么我这一辈就对它负有道义责任,起码我这一辈应该上报祖先,下达子孙,以使其明白在我之年所发生的变故。少陵原不属于我,然而多年之后,少陵原改换了模样,少陵原可能只剩下了它的名号,而我则白发苍苍,变成一个倔老头。我想,倔老头将不会找到蕉村了,及其他小时候到西安去要经过的西兆余村,皇子坡,韦曲。也算了,然而要是我发现有劣质工程,有污染企业,有致祸部门,我将用拐杖敲击他们的门牌和匾额,并将在正义的法庭起诉,追究他们,强烈要求他们还我少陵原!问题是,有些事物一旦失去就永远失去,他们怎么还我少陵原!

长安朱鸿,是在少陵原上长大的。

                                                                       (选自《2007中国散文精选》有改动)

13.尽管故乡难言,但在作者心中形象鲜明。作者心中的少陵原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乡? 请根据文中的内容准确概括出它的特点。(6)

14.作者说,少陵原是他人之初绝对美好的日子,尽管短暂,不过它全沉淀于脑,构成原型,并为人活着提供支持”“它是我的神话,我的梦想。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请就五、六两段的内容简要列举。(6)

15.末二段写作者面对少陵原被开发的想法和对出现的问题可能采取的行动,表示了担忧和期待。在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的关系上,你有什么看法和好的建议?(6)

16.本文首尾文字完全相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22分)

《俯向大地的身影》    许俊文

这些年来,我的笔下总是很少提到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由于担心技术水平达不到,而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开采。

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我从定远县东部的小镇岱山下车去豆村,沿途的田野,该收割的已经收割了,眼前的每一块赤裸的土地,就像产后的孕妇似的,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见不到一个来打扰它的人,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一个老妇人的背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

色的包巾,右手握看一把小锄。举起,落下,举起,落下……在锄头偶尔停顿的间隙,从翻起的泥土里捡起一点什么,随手丢进身旁的篮子里,再继续翻着泥土。当我走近,才认出是母亲。我小声地叫了一声妈,她愣怔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丢下手里的锄头,想立即站起来,可是挣扎了几次,最后还是在我的协助下才完成了那个简单的动作。母亲的两个膝盖处粘满了泥土,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

母亲是一个惜粮如命的人。她三岁就跟着外婆讨饭,至今她的左腿还有当初被恶狗咬伤留下的疤痕;七岁下地给东家割麦子,饿极了就搓生麦粒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的两个女儿相继被饥饿夺去了生命。粮食在母亲的眼里比什么都金贵。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粮食总是不够吃,为了能够从工分以外多获得一点粮食,母亲请铁匠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每到秋天,当队里的花生、红薯、胡萝卜起获之后,她就叫我到地里翻找遗落的果实。虽然如今的生活早已改变,父母的生活费用也由儿女们全包了,可母亲依然是一个拾穗的人。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母亲总感叹道,人哪,最容易忘本,只要三顿饱饭一吃,就记不得挨饿的滋味了。

前年秋天,父亲打电话说母亲病了,我匆匆忙忙赶回到豆村,只见瘦弱的母亲睡在床上蜷作一团,我上前握住她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父亲唠叨着,他说牛喘气那块水稻田你是知道的,烂泥深得连牯牛都拔不动腿.我叫她不要去拾(稻穗),她非不听……母亲微微地睁开眼,下意识地剜了父亲一下,父亲便不再吱声了。这时我发现母亲的床边码放着一堆稻子,我一下全明白了。

母亲托人把拾来的稻、麦拿到镇子上去卖,再把卖来的钱放在一个小木匣里,就等着过年了。母亲喜欢过年,过年时儿孙们就像归巢的小鸟,一个个都从很远的地方飞回来了,这时母亲会打开那只木匣子给大家发压岁钱,发一个,说一句,这是地里拾来的。当我的儿子接过压岁钱时,他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深深地磕了三个头。我想,儿子的头,既是给母亲磕的,也是给土地磕的,尽管他离土地已经很远了,但他的生命里却流淌看土地的血脉。

在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总是在我的眼前晃动。朦胧中,她佝偻的身影离土地似乎更近了……

                                                                             (选自《散文》2008年第9期,有删改)

17.结合文意,说说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1)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3分)

2)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3分)

18.第二段(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中的景物体现出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4分)

19.文章最后为什么再次写到母亲的身影”?6分)

20.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母亲。试选取其中的一种手法,对刻画人物的效果做简单探究。(6分)

 

 参考答案

(一)1C  E  评分:共4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21)承上启下;从对青杨外形的描写过渡到对其性格的刻画。评分:共2分。共两个要点,各1分。

2)它能作为指路航标,给人安慰,使人有所依靠,吸引人与之交流;它具有倔强独立的性格;它是一个奇迹,是最自然不过的生长;它给人精神的感召。评分:共3分。共4个要点,答对任意3个即可得满分。

3、青杨长出绿色的小小的叶片;枝干有点模样了,绿叶更厚;又长出一尺多,枝干变粗了,叶片更为展放;越来越壮,越来越高,长成一棵笔直高大的树木。评分:共4分。共4个要点,每个1分。

4、作者借青杨的成长谈土与籽的关系,强调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植物因自身属性不同,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同,成长的结果大不一样。意在表明人的成长亦如此,人们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生存,面对恶劣的外部环境,应倔强独立、坚守信念,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评分:共5分。两方面,各2分;语言表达1分。

 

(二)5、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写姥姥的絮语,轻轻的动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

61)第④节画线内容中的"一笑白头",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对自己耗费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的满足。(2)第⑤节画线内容中的"呆坐",表现了姥姥对安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

7、①用美好的想象,再现姥姥年青时的美丽形象。②从外形上衬托了姥姥的美丽,使姥姥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③形象地表明了姥姥的美好品质代代相传。

8、①使文章笔墨更为集中,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姥姥的可敬形象。②使文章的线索更为明晰,通过不同时期过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劳的一生。③使姥姥这个人物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姥姥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全都融合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氛围里,化为清清的粽香,萦绕在儿孙的记忆里。④使作品更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气息。⑤明确传达出"端午"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影响。(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三)9、马头琴的黄昏既是实指,又是隐喻(一语双关)(1分)。既点明作者所写的是聆听马头琴演奏时大草原的黄昏景色(1分),又暗示他要表现的其实是拉马头琴的巴音图老阿爸这样的草原老人的精神风貌(1分)。

10、渲染了听琴前草原上悲寂的气氛和此时的惆怅心情(1分),与听琴后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和享受生命的快乐形成对比(2分)。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1分)。

11、大草原的特点:①宽广;②沉沉的、重重的、凉殷殷的; ③美丽(3分)⑵琴声的特点:①具有形象性(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②粗犷而悠扬,豪放而恬润,有节奏,震撼人心;③迸发着情感、力量、向往;④自由而欢快。(3分;一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

12、这是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或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2分)。本文主人公巴音图老阿爸就是一位充分享受生命的人(1分)。他的琴声不仅驱散了草原黄昏悲伤的气氛,让人尽情享受了草原的美丽(1分);而且充分展示了他顽强的生命、乐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襟(1分),让身边的人都受到感染和鼓舞。(1分)。(以上4点任答3点均可)

(四)13、深厚而奥博,朴素而宁静,慷慨而宽容。(答对4点给5分,答对6点给6分。)

14、①成为异乡者,每有乡愁,回到故乡便得到安慰、踏实,便能沉睡。  ②在香港不能人睡,想着少陵原就能安眠,实在。  ③受到重压,在少陵原恢复了元气和尊严。(12分,共6分。)

15、①运用反复对照,凸现作者故乡情结。  ②进一步强化作者保护原生态少陵原的道义责任。(每点2分,共4分。)

16、对原生态生存环境的无限珍惜和依恋,以及对现代文明大潮中原生态生存环境面临丧失的伤感和对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期待的复杂思想感情。)(珍惜依恋2分,伤感2分,期待2分,共6分。)

(五)17、(1)把母亲比作一座丰富的矿藏,既说明自己很少写母亲是因为担心写不好,也突出了母亲的朴实深厚。(意思对即可,3分)(2)以唯一最后来突出母亲的惜粮如命,赞美了母亲的节俭,不忘本。(意思对即可,3分)

18、完成收割后的田野宁静、优美。(2分)以此烘托母亲艰难翻地、捡拾残粮的劳动形象。 2分)

19、结构上:照应题目和前文;(3分)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体贴、深爱和赞美。(3分)

20、示例:(1)通过正面描写展现母亲形象。第三段中,正面描写了母亲翻地、捡拾的  动作,展现了一个纯朴、惜粮如命的劳动者形象。

2)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第二段中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眼泪就出来了,第五段中母亲生病后父亲的唠叨,都是写家人的心疼,从侧面烘托了纯朴、惜粮如命的母亲。

3)通过细节描写点染。第三段中举起,落下,举起,落下的小锄头、母亲发现我以后却站不起来这些细节写出了母亲的认真细心和翻地、捡拾的辛劳。

4)通过外貌描写生动表现。第三段中青衣青裤、扎着黑色的包巾、粘满了泥土的膝盖,第五段中母亲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都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纯朴,辛劳。(指出描写手法1分,效果探究2分。每种手法3分,共6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