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诊是探索人体脏腑病变奥妙的秘密武器

 fdfsdlc 2011-10-19
          脉诊是探索人体脏腑病变奥妙的秘密武器 
    疾病的治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对病因的判断以及采用的治疗方法两个方面。但疾病的判断是治疗的前提,如果对病因判断失误,总然采用再好的方法治疗,也不会取得好的疗效,这是我在多年行医生涯中得出来的结论。那么对病因如何作出科学的判断呢?脉诊乃是中医在临床诊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
    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采用的基本方法,如同西医的听诊器一样,都是用于临床的基本功。诊脉是指端下的一门艺术,是长期磨炼的一种功夫,通过指端品查人体脏腑之间的微妙变化。古时的医家在没有高科技检查诊断的条件下,仅凭借脉诊这种方法诊断疾病,就能治愈了众多的疑难病症,而且为我们留下很多的医学财富。现在也有一些中医学家,凭借高尚的医德医术和指端的功夫,活跃在当地的医疗舞台上,为百姓驱除病魔造福一方。我认识一名儿科主任退休的西医的医生,退休后看到了祖国医学的魅力,潜心的研究中医医学理论,后来在一个私立医院的儿科坐诊。他看病从不用现代的仪器检查,完全凭借手指上的功夫诊病,只要手一他搭脉就能判断所患何种疾病,而且对病情诊断后,明确的告知家长几副药病就能好转,这绝不是夸下海口,而是有口皆碑。好多西医看不好的,都慕名来找他,一天要看几十名患儿,每天必须要提前一天挂号才能看上病,可见中医在人们心中的信誉。是什么原因使这位年近八旬高龄的老人永葆青春宝刀不老呢?是他掌握了祖国医学中的精髓,是中医的魅力。即使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先进的检查仪器不断涌现的今天,祖国医学的诊断方法也毫无逊色,反而到增加了几分神秘。越是传统的,越是绿色的、纯净的。脉诊是指端下的科学,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是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几千年来祖国医学在诊病上运用的四诊的方法延续至今而不衰的原因,是四诊在临床中的可用性。四诊分为望、闻、问、切,通过这四个方面分析病情、判断病因。但医者可根据自己习惯和经验,可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内容,作为诊断病情的依据。
    我在长期的临床中观察,把切脉列为四诊之首,而其他三诊为次 。 所谓切脉,是通过脉象、脉形上微妙的变化,洞察脏腑气血运行的状态,判断病症所在脏腑,为治疗提供确切可靠数据的一种手段。
    切脉应为诊病中之大法,因而,切脉在病情的诊断中,不可不明、不可不通、不可不精。我在从医初期,对脉诊也经历了从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我没有进过院校的学习,也没有经过师传,完全依靠在自身及同事治疗上体验,然后,再在临床中反复的摸索。有时遇过同一类的病情,采用同样的方法治疗,确产生不同的的疗效,是什么原因出现这些情况呢?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病症是患病的表症,并不是发病的病因,点按穴位调整经络的方法隶属于中医的范畴,治疗前必须要判断患病的病因,然后才能有的放矢的治疗,不判断病因只根据病症的治疗是盲目的,这是我学习脉象的真实动因。 
    诊脉在诊断疾病中之所以那么重要,应该要明确脉象形成的过程。古人对脉象的形成虽然各有功论,但就其本质是一致的,脉象是气血在体内运行过程不同的运动状态在腕部的一种反应。古人云,“心主血脉”,现代医学认为,心脏是人体供应血液的器官,可称之为人体供血的“泵站”,脏腑运转所需要的一切”能源”,都要经过这个能动的“泵”射出,然后,通过经脉中穴位之间的传递流遍全身,维持脏腑的生理活动。李时珍在他撰写的《濒湖脉学》中对脉象的形成、以及脉象的作用说的极为透彻。他说:“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解释说:脉是血脉,即血管,血脉不仅是血液流行的通道,必须以血脉为先导,才能布散到全身,发挥营养作用。人体脉搏的博动是与呼吸息息相应的。血液在体内流通布散,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毛,这种状况就象地面上许多江河一样纵横交错,相互沟通。例如,血液通过血脉流行,与心脏相合,为心所主,在心的推动作用下,直达皮毛。
  “脉乃血脉,心之合也”。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与心脏自身的功能是分不开的。从生理的功能上看,心主血脉,血液是在体内气血运行的载体,血的运行通过心房、心室之间相互传递,依靠心肌有节率的舒张和收缩,最终经心脏射出,然后,通过经脉穴位之间的传输供给到各个脏腑。
    诊脉确立在腕关节的桡骨上,也是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肢体的关节部位是脏腑气血流注的要道,这些关节包括,腕关节、踝关节、颈部。这些关节处都有动脉的搏动,都可反映出体内气血流的的状态,因此,过去的医家曾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探讨不同部位关节处诊脉,但最终认为腕部诊起脉来方便,而且又比较文雅,后人在诊脉上基本确立以手腕的桡骨头部为诊脉的最佳部位,诊脉的部位称为寸口脉,在寸口部施展才华,演绎人体脏腑中的奥妙。
    心是产生脉动的发源地,脉象的形成是心脏射出的血液通过心肌的舒缩产生波动,然后,这种波动通过经脉穴位的传导,汇聚在腕关节寸口部,真实反应出脏腑状态的一种表象。医者晓得寸口脉的博动与心脏的搏动是同步进行的,不仅在寸口部位,测定心脏搏动的次数,而且更重要的是观察心脏及其脏腑在体内血液搏动的频率、强弱等不同状态、从而判断患病所在的脏腑,判断身体是否健康,这才是脉诊的正确所在。因此,切脉是诊断病情,观察体内脏腑运转状态的一个重要来源。
  古人在撰写的脉诊的书籍中,列出的脉象大致在二十七、八种之多,因脉诊的种类以到了极限,内容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其中有一些脉象在临床上非常少见并不常用,所以,这些脉象毫无临床意义。因此,脉象的类型在临床运用,不能拘泥于书中列举的脉象面面俱到而自找烦恼,要根据各自疗法的特点而定。我在多年的临床中,根据点按穴位调整经络的外治疗法,采用浮、沉、数、洪、涩、虚、实、微、促、代等十种脉象已足矣,这十种是脉象中之精华。诊脉是临床中的难点、重点。诊脉难吗?否!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在临床中不断的积累,对于常见的病症并不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即使是难症也不会逃出你的指端。
    诊脉绝不是虚张声势,故弄玄虚,诊脉是中医的特色,是四诊的灵魂,是探测人体奥秘的秘密武器。近几年我在临床中,有几例较为特殊的病症,证明了脉诊在诊病当中的重要性。
    第一例病例:长吸气
    一位女士,有一段时间呼吸不畅通,总感到气不够用,靠长吸气来维持正常的呼吸,吸气的频率每分钟大约有十次之多。近一个多月的时间病症不见好转,急忙到当地的附属医院做了心脏、肝脏、脾脏等多项功能检查,经检查一切指标在正常值的范围内,并未发现异常。为了进一步确诊,又找到几位专家会诊,也没查出个什么病因来。  来我处自述病情后,经脉诊观查,脉象为肝、脾两虚,余脉平。根据脉象断定,病在肝脾,首先应以治肝为主。
    病因确定后,运用点按穴位调整经络的方法,调整肝、胆的经络,使肝、胆的阴阳平衡,然后,根据“虚则补之”的治则,再调整了肾、膀胱经络以之相补,长吸气的病症并没无变化。按经络法的治则,病症没有好转应再次诊脉观察脉象的新变化。再次诊脉出现的脉象为脾脉虚,而余脉平,病因发生了新的变化,病在脾。这种脉象发生的变化,说明肝脏经过治疗已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证明肝并不是治疗的主症,脾脉才是主病,是肝横犯脾的原故,体现了内经中的知肝犯脾应先实脾,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道理。于是调整脾脏,在运用经络调整法调整经脉的瞬间,长吸气的频率立即减少,症状明显好转。以后连续几天的治疗,病脉均发生在脾脏仅经过五次的治疗,就恢复了呼吸的正常功能,病症好转证明脾脏才是长吸气的主要病因。之后又有几例这样的病例,病因都在脾脏,治疗所需的时间均未超过一周,屡试屡验。
    第二例病例:舌肿失音
    我一友 一年的深秋早五点就匆忙来家就诊。我正在熟睡之时,突然听到门铃的响声,拿起话筒没有听到回声,我以为是睡梦中的一种错觉,呆一会又响起门铃声,这才知道一定是有人来了。于是我拿起话筒,好长一段时间才听我这位朋友非常低微的声音。进屋后发现他神情呆滞,惊恐万状、愁容满面,用手指着咽部,回话时语音含糊不清,这种情况不用多问病症也能揣摩出来,可能与咽部发生的病变有关。
    看到这种情形我劝他说,你不用着急!诊脉后病因便知。经诊脉,脉象为:心脉虚,余脉平,这种脉象为病在心。按经络调整法的治则应治疗与心以及相关的经络。根据脉象首先调整心、小肠、心包、三焦经,使脏腑的阴阳平衡,治疗后病情开始有所好转,可以缓慢低微的说话。心气虚,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接着又调整肝、胆经与之相补,接着又在肩部小肠经和三焦经的周围选用奇穴拔火罐,以加强治疗的力度。经过半个小时的治疗,可以正常说话了,恢复咽部正常的生理状态。
  病情好转后,回忆左晚病情发生的经过时说:当天下午咽部就开始发紧,说话时感觉舌头见大、舌根发硬而肿大。到了晚间十一点多钟,嗓子眼好像越来越小似的,说话也越来越费劲,心里越来越感到恐慌没有底,很怕嗓子眼封严,喘不上气来憋死。晚间到医院去五官科又没有医生,所以,一直呆到早晨四点钟,心里没底就急匆匆从家出来了。
    舌肿不语是脏腑患病的一种表象,并不是五官科的疾病。《黄帝内经》说:“心主舌,舌者,心之官也。”心与舌通过经脉密切相连,心与其经脉有病,常在舌上有所反应,所以说,“心开窍于舌。”舌肿大不语,是因心气虚而导致心阳不足,致使通往咽部的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造成舌体肥大,咽部红肿,导致呼吸不畅,有窒息之感。此病虽然不是严重的疾病,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对症,会使病情迅速发展,发生其他方面的病变。
    祖国医学认为:舌与五脏均有联系,而与心的关系尤为密切。《灵柩·经脉》说:“手少阴之别……系舌本。”由于心的脉络上系于舌本,心的气血上荣于舌,从而维持舌的正常生理功能。
    《灵柩·忧恚无言》又说:“舌者,音声之机也。”舌的味觉和语言表达的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如果心的生理功能异常,可导致味觉的改变和舌强语醮等病理现象。心主神志,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则还可以发生舌强、舌卷、语醮或失语等等症状。
第三个病例:吐血

    一年的夏天,我同事带其妹妹找我看病,在介绍病情时说,其妹妹一周前突然口吐鲜血,接着每天吐血一到二次,吐血时掺杂食物,因血液大量流失,周身感到疲乏无力,无食欲、有时恶心。为此先到市中心医院做心脏彩超、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接着,又到市结核门诊做肺透检查,也未见异常。
    来我处询问病情后,观察此人唇口发白,面色呆滞、无神而无华,语言低微。经诊脉脉象为,脾脉大而芤,而余脉平,根据脉象断定病在脾。脉芤在脉象上认定主失血。所谓芤脉,按脉经表述说:按之中空,多见失血过多,因此,根据病症以及脉象、脉形判断,病因应在脾脏。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由于七情内伤、饮食不节所致,多因胃络损伤而引起。临床上以虚症及虚实相兼为多见,实症较少。
    病因确诊的是否正确,关键在于治疗后的效果。于是根据患病脏腑的经络,根据经络调整法,首先调整脾、胃经络,然后,根据“虚则补之”,“心为脾之母”,的治则,再调整心包、三焦、心、小肠经络以相补,使之脾气健旺。在治疗上仅仅花费了十几分钟,再次诊脉时脉象为平。平脉的出现,标志脾胃经过经络调整,气血循环迅速满足了脾胃运转的需要,提高了脾胃运转的功能,使脾胃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治疗后其妹站起来高兴地对我说,你为我治疗开始时,我就感觉到非常好,现在我说话比刚才有劲多了,身上也感到有力量了。
    治疗后对我的同事说,你妹妹患病的时间短病情不重,为一时性脏腑功能失调,一两次治疗就会好的。为了讲清病情我又进一步说,这种病症并不是难症,关键是用什么方法诊断病情,单凭用仪器是诊断不出来的,只要观察脉象,非常容易的做出准确的判断。为什么吐血呢?脾的生理功能,主统血,对血液有统摄作用。脾气健旺,气血充盈,则血液健全,使血在脉管内有规则的运行,而不逸出脉管以外。当脾的功能失调,固摄作用减弱时,血液不健全,将失去静导之性,就会使血液逸出脉外,导致吐血。你妹妹平时不注意饮食,脾胃的功能长期失调,脾胃的功能低下是造成吐血的根本原因。
    此病仅治疗一次,吐血就痊愈了,以后病情再也没有复发。几个医院之所以对吐血的病因没有做出诊断结论,是对病情选用诊断的方法有误,如果病情判断准确,治疗上并不是难事。
    从以上的这些病例可以看出,脉诊是老祖宗为我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脉诊是获取病因最简捷、最准确的方法。你掌握了这个诊断方法,就可以在医疗这个海洋当中遨游,探索和发现人体的秘密,国人应该毫无条件的把脉诊继承下来传承下去。如果我们的医学工作者在心目中树立了“少收一分金钱,多尽一份责任”,无私的为他人服务的精神,自然的就会少一分愚痴,多一份智慧,指端的奥秘就近在咫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