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三编 民间故事(三)

 胖门神 2011-10-20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三编  民间故事(三)

曾参杀猪

孔子有个学生名叫曾参,他的德行很好,很受孔子的器重。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参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妻子觉得集市离家太远,带着年幼的孩子很不方便,因此就对儿子说:“乖孩子,你回去在家等着妈妈,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妈妈做的酱猪肉吗?等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这话还真的挺管用呢!她儿子一听,立即不吵闹着要跟妈妈一起去了,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远去。

曾参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参和儿子一起到猪圈里去捉猪,准备杀猪做好吃的东西。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大,说道:“你这是干什么呢?“曾参说:“你不是跟儿子说等你回来就杀猪给他吃肉吗!”妻子一听就笑了,说:“当时他在闹,我是说着哄他的!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曾参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曾参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参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参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哲理点拨

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重大的影响,所以父母都应该像曾参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子女做出榜样,绝对不要欺骗孩子。近来,社会上特别是青少年由欺骗而引发的犯罪活动有上升的趋势,这些往往都与家庭教育有关,这则故事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一个人,他生活在偏远的乡下,在村子里是有名的迂腐成习的人。一天,他看到自己脚上的鞋子坏了,已经露出了脚趾,并且鞋帮和鞋底也已经很破旧了。所以,他打算去集市上去买一双新的鞋子。

在出发之前,他想着,“我家离城里有好几十里地的路呢,万一我买回来的鞋子不合脚,那可要怎么办才好啊!要回去换的话,还要再走很长的路,那样是多么的不方便呀!我要想一个好主意,省得我再走冤枉路。”郑国人想了一会,终于有了办法。他在家里找了一把尺子,把自己的脚长短宽都仔细地量了又量,然后把尺码记在自己平时记账的本子上面。他心满意足地对自己说:“有了我记下来的这个尺码,我就不怕我买的鞋不合脚了。我会好好比照这个尺码买双舒服的鞋子!”接着,他把记下来尺码的本子放在枕头下面,准备第二天一早就去城里买鞋。

一路上,他紧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来到集市。集市上真是热闹极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小商品摆满了柜台,商品真可谓是琳琅满目。这个郑国人径直地走到鞋铺前。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鞋子。郑国人让掌柜的拿了几双鞋,他左挑右选,最后选中了一双自己觉得满意的鞋子。这双鞋子样式不错,质量也是上乘,等掌柜的说出价格以后。他觉得价格也是很公道的。所以,他准备买下来。可是,正当他准备拿出自己事先记下来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的时候,他才发现尺码竟然忘记在枕头底下没有带来。

他用手拍了一下脑门,懊恼地说:“我真糊涂了,怎么把尺码忘记带了呢?跑了一躺冤枉路!”

于是他放下鞋子赶紧回家去。一路上他跑得气喘嘘嘘地,汗水把衣服都浸湿了。回到家里,他在枕头底下拿了尺码,又急急忙忙赶往集市。尽管他快跑慢跑,还是花了差不多两个时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阳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贩都收了摊,大多数店铺已经关门。他来到鞋铺,看到鞋铺也关门了。他鞋没买成,低头瞧瞧自己脚上,原先那个鞋窟窿现在更大了。

这时,有个人路过鞋铺,看见他垂头丧气的样子就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把自己忘记拿尺码的事情讲了一遍,那人听了以后,不怎么明白,就问他:“你是帮谁买鞋?”郑国人说:“当然是我自己了。”

那人哈哈大笑起来,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说:“你自己买鞋,用脚试一下不就行了吗?还要跑回去拿什么尺码呢?

他回答说:“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的脚是不可靠的。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哲理点拨

这是一则非常有名的寓言,这个郑国人宁愿相信比照自己的脚而量出的尺码,而不肯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成鞋,还贻笑世人,成了被嘲讽的对象。这则寓言的原意是对无视社会现实而死守先王遗典的守旧派持否定态度,认为他们就是一帮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买鞋的郑人。

寓言的内容很生活化,而蕴涵的道理却是很社会化的。墨守成规,迷信教条的人在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他们对活生生的事实视而不见。他们不懂得书本上的现成的结论是从当时的社会实际中“拷贝”下来的。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要反对顽固不化的做事方法,主张依据客观现实的变化适时地调整、制定我们行动的计划和方针政策。

自相矛盾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靠卖兵器为生。

这一天,他又早早地来到集市上去卖兵器。这个集市是附近最大的集市了。每天早上都会有来自各地的货郎和商人在这里做生意。街道两旁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摊位,大大小小的铺子里各色货物应有尽有。买东西的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楚国人看着这里繁荣的场面,心里真是喜不自禁。他想,这个集市这么热闹,对我来说,真是一个好机会啊!只要我好好地叫卖,我的生意一定会很好的,我的兵器也一定会有很多人来买的。

楚国人想到这里,就赶紧在集市上铺开了摊子,把他的货物“矛”和“盾”陈列好。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就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一会儿的功夫,他的摊位前面聚集了好多的人,觉得这是个绝好的宣传机会。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牌,在人群中走了一圈,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谁料楚国人的话一落地,就有个年轻人回应道:“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个集市上还有好多的店铺在卖盾牌呢!”楚国人说:“这个盾牌和一般商铺里面卖的普通的盾牌是大不相同的,我手里拿着的这个盾牌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说完,他用手使劲拍了拍盾牌,又把盾牌递到那个年轻人面前,围观的人们也被他的话说得来了兴趣,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可是,人们只是看了看,却没有人要买盾牌。楚国的商人不免有些失望,他把盾牌放了回去,又拿了一支长矛在手上,拉开架式舞了一会儿,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请好好看看这支矛吧!它是用上等的好钢打造的,锋利无比,世界上无论怎么样坚固的盾它都能刺破!”

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围观的人群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就都笑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只见那个年轻人在人群中站了出来,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

楚人听了,一下子怔住了,但他想了想也确实回答不了这样的问题。他后悔刚才吹牛吹得太过头了,只好满脸羞愧地收拾了东西,低着头狼狈地走了。

哲理点拨

我们都知道,戳不破的盾与戳无不破的矛是不可能并存于世的。这个故事里面的楚人,说话太绝对化,不顾实际,无限夸张,前后抵触,就像自己打自己耳光。这个商人乱吹一气,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难免陷入尴尬境地,失信于人成为人们的笑柄,可见,这种不老实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因此,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讲求实际,恰如其分,切不可有市侩之气,自吹自擂。如果在同一个时间和同一个关系中,竟有两个相互的说法,前后互相抵触,就像这个卖矛和盾的人一样,经人一反驳,竟然哑口无言。所以,我们尤其要注意在说话的时候,或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说绝,不要走极端。

东施效颦

西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美人之一。她是春秋时的越国人,她的美貌简直到了倾国倾城的程度。无论是她的举手、投足,还是她的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无论她走到哪里,人们都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家住在若耶溪的西岸,在东岸也有一位女子,名叫东施。东施不仅相貌难看,而且没有修养。她十分妒忌西施的美貌,每当听到人们赞美西施的时候,她总是在心里对自己说:“哼,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一定会比她更美丽的!”从此以后,东施开始处处模仿西施,和西施穿一样的衣服,梳一样的发式。但即使是这样,还是没有人说她长得漂亮。为此,东施耿耿于怀。

有一天,东施去集市上去买东西,忽然看见有好多人在一起,像是在谈论着什么事情。东施走上前去,听到人们说:“真是美丽极了!”接着,还不时的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东施顺着人们的眼光看去,发现是西施正从路口走过。

西施这时候走到了人们的面前,见到有那么多的乡亲在一起,就赶忙向大家打招呼。这时,有人问道:“西施,你这是往哪里去啊?”“我的心口病又犯了,我现在要去抓点药。”西施说完,又把眉头微微一皱。东施仔细看了一下,发现此时西施手捂胸口,双眉皱起,不经意之间流露出一种娇柔的女性之美,东施不得不承认她自己也被西施的这种美丽打动了。

回到家里,东施还在想集市上发生的事情。她心想,人们那么青睐西施生病的时候,她捂住心口,皱着眉头的样子,就说明那样的动作和表情一定是很漂亮的,要不然,村子里的人们怎么会那么喜欢西施呢?我也要学着那样去做,人家一定也会夸奖我的。

    第二天,东施在家里好好地梳洗打扮以后,来了熙熙攘攘的集市上。她走到拥挤的人群中,便开始学着昨天西施生病时的样子,皱着眉头,捂住心口,走来走去。她暗自高兴,我这样做一定也是很美丽的,一会儿我也能听到人们的赞美的。

可是,东施没有想到,她的矫揉造作使她原本就丑陋的样子更难看了。她发现村子里的人凡是看见她的,有的是把门紧紧地关上,有的大人看到东施走了过来,就拉着孩子远远地躲开。

哲理点拨

西施本来生得美,所以生病的时候微微皱眉的样子也不失其美。东施不顾及自身的条件,扭捏作态,盲目模仿,结果是令人作呕。

美与不美是客观实际的存在。如果要学习的话,也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借鉴别人美的原因和道理,因己制宜,这样的模仿才有积极的意义。相反地,如果不从自身的具体实际出发,不加深入分析却一味追求形似的模仿,生搬硬套,舍己而效物,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防冻药方

在宋国,有户人家祖传了防治双手生冻疮的秘方,就以开帮别人漂洗衣服的店铺为生。在寒冷的冬天,双手长时间在水中浸泡,就会冻坏生疮。所以很多漂洗衣服的店铺都关了门,不再营业。这户人家靠着这个祖传秘方,即使冬天也照样可以漂洗丝絮,所以生意也算可以。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的得知了这个消息以后,就找到这家人,对户主说道:“我是远道而来,听说你们家有不生冻疮的秘方,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呢?”

户主说:“当然是真的了,你看我们的手,是不是没有裂口啊!”

外地人仔细地端详了一下,发现这家人的每个人的手确实不仅没有裂口,而且也没有红肿。要知道,这在寒冷的冬天,对于一个以洗衣为职业的人家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外地人看到这里,非常高兴,更加坚信了户主的话。他赶紧对户主说:“我想出钱买下你家的秘方,你看怎么样?”户主问道:“什么?买我家的秘方?那你能出什么价钱呢?”外地人说:“我愿以一百两黄金求购。”户主不由得后退了一步,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呢!“天哪,一百两黄金啊!这可是个大数目!”主人动心了。但想到祖传的秘方要卖出去,也是件大事,于是,对外地人说:“请你稍等一下,我要去同家人商量一下。”

户主集合全家族的成员共商转让之事。户主先把外地人要用一百两黄金买秘方的事情讲了一遍。然后,就听妻子说:“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干活,也挣不到几个钱。而现在只要卖了这个秘方,就可以挣到一百两黄金。这样的好事哪里去找啊!我看,我们也别商量了,还是卖给他吧!”大家听完,也觉得很有道理,大家合计了一下也就算是统一了思想:一致同意把药方卖出去。

就这样,外地人终于如愿以偿买到了防冻秘方。紧接着,他带着秘方来到了吴国,托人带口信给国王,说他自己有办法让将士在寒冬打仗,而不会冻伤双手,即使在刺骨的寒风中也可以自如地使用武器,再也不用为手疮犯难了。

当时,越国大军压境,吴国告急。此时正值寒冬,吴越两军又是进行水战急需防冻药方。吴王非常高兴地接见了这个高人,采用了他的药方,使吴军将士在水战之前都涂上了防冻药。由于吴军将士涂抹了不冻手的药,战斗力特别旺盛,而越国的士兵中有许多人的手都冻伤了,作战的时候,碰一下就会钻心地痛。结果吴军大胜。

打了胜仗以后,吴王也非常高兴,他自然没有忘记立了大功的给他药方的人。吴王不仅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还割地嘉奖他。

哲理点拨

我们平时思考问题的时候,都不免有习惯性的思维方式,长时间如此,就容易形成对一个原理的保守性的运用。文中的防冻药方是一样的。宋国人世世代代用来漂洗丝絮,结果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而吴国用来作战,则可以战胜敌国。由此可见,同样一个事物,由于使用方法和对象不同,其结果和收效也会大不一样。所以,能不能做到打破沿袭的惯用思路,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在合适的地方,寸也有所长,用在不合适的地方,则尺也有所短。用人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把每一个人放在最适合

他的岗位上,才能充分发挥他的作用。

邯郸学步

战国时候,在燕国的寿陵有个青年人,他喜欢模仿别人的举止。别人有什么动作、姿势什么的,只要他觉得好看,他就会刻意地去学。

有一次,他正在集市上买东西,忽然听到旁边相熟的一个卖头饰的商人和一个顾客的对话。只听商人说道:“我上个月去了赵国邯郸一趟,那里的人特别有风度,走起路来实在是太美了。”他听到这里,就凑了过去,对那个商人说:“您说的是真的吗?邯郸的人又是如何走路的呢?”商人回答说:“当然是真的了。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起路来,不紧不慢,又潇洒又优雅,那姿势特别好看。”青年人听完,就要求商人学着邯郸人走路的样子给他看看,但是,商人怎么也学不上来。青年人心中着急,决定要去赵国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

燕国的青年人不顾家人的反对,带上盘缠,跋涉千里,终于来到了邯郸。

他来到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发现邯郸人走路的样子的确与自己不一样,确实像商人说的那样,比燕国人走路姿势要好看很多,结果看得他两眼都发了呆,心里就别提有多么的高兴了。

从此,燕国的这位青年人就开始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了。这一天,他正在马路中央看得起劲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个人,年龄和这位燕国青年人相仿,那走路的样子实在令人羡慕。于是等那人走过,燕国青年人便跟在他后面摹仿,那人迈左脚,燕国青年人也迈左脚,那人迈右脚,燕国青年人也迈右脚,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乱了左右,搞得他十分紧张,哪还顾得了什么姿势。眼看那人越走越远,燕国青年人渐渐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地。接着他又盯住了一个年纪稍大的人,他又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地学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脚步观看,有的人还捂着嘴笑。几天下来,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学去学来总是学不像。

燕国青年人心想,邯郸步确实是难走啊,但是不论有多么的困难,我也一定要学会。他经过认真的思索,总结教训,猛然省悟过来:我学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来走惯了的老姿势和步法,如果我丢掉自己原来的习惯走法,从头开始学习走路,一定会把邯郸人的步法学到手的。

于是,燕国青年人努力忘记自己原先固有的走法,但是,没有想到的是,那种姿势已经形成习惯了,要忘记也实在是困难。他费了好大的劲,大约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最后终于把原先的走路姿势忘掉了。

燕国青年人高兴坏了,他想,这下,我可以从头开始学习走路了吧!但是,当他打算走路的时候,他竞然摔倒了。原来,这个青年人忘记了如何走路,现在想走的时候,竟然迈不开步子了。无奈,燕国青年人只好在趴在地上爬回了寿陵。

哲理点拨

我们必须承认,这个青年人的学习热情是可嘉的,但是,他不是根据自己原有的条件,取人之长,而是亦步亦趋地生搬硬套。这种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学习别人的长处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资源,所以我们不可避免的要学习别人的优点。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学习的方法一定要适合自己的特点,因已制宜。不然的话,就会得不偿失。

轮扁论读书

春秋时期,齐桓公重用贤相管仲,在国内实行改革,奋发图强,使齐国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国库充实,兵强马壮。而后,他多次召集并主持诸侯国开会结盟,被推为各国首领,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这一天,齐桓公利用政务的闲暇,在殿堂上读书,一个叫扁的车轮木匠在殿堂下斫削材料,制作车轮,因为他善于制作车轮,所以人们称他为轮扁。轮扁看到齐桓公正在伏案看书,就放下斧凿等工具,走到殿堂前,向齐桓公问道:“请问君王,您读的是什么书啊?书里都是说的一些什么话啊?”

齐桓公觉得一个木匠会对他读什么书感兴趣实在是难得,于是,就把轮扁叫上殿来,故意用模棱两可的话回答说:“我读的是古代圣人的书,书里都是圣人说的话。”轮扁又问:“那敢问君王这些圣人都还活着吗?”齐桓公笑笑说:“你真只是个木匠啊,圣人当然不可能活着了,他们早就死了啊!”轮扁若有所思地想了想,然后说:“即使这样,那么君王您所读的书里的话,也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一听这话,心里怒火中烧。因为他当了这么长时间的君还从来没有人敢在自己面前这般的无礼,更何况他现在是称雄一方的霸主,于是他把脸一沉,说道:“大胆轮扁,一个小小的车轮木匠,胆敢如此的放肆。本王在这里读书,又没有碍你的事,你只管做你的木匠活就是了。你却出来胡乱议论,也不想想你是什么身份。本王现在命令你解释清楚你刚才的话,若是能言之有理,我也就饶你不死;若不然,我就将你就地正法!”

看到齐桓公龙颜大怒,任谁都会胆战心惊。可是轮扁却并不害怕,他不慌不忙地说道:“小人并不是有意冒犯大王,还请大王息怒,且听小人慢慢道来。我是从我制作车轮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车轮的制作不同一般,有的做的快,有的做的慢。制作得慢,虽然这样既省力又舒服,但是这样做出来的车轮是不牢固的。制作得快,虽然效率很高,制作得多,但是却要挨累,而且由于速度快会导致木头砍不深,做出来就有可能不合卯,显然也不是做车轮的好办法,凭我几十年做车轮的经验,我认为,要做好车轮急不得慢不得,要不紧不慢,随心所欲,想到哪里做到哪里,这样才能做出好车轮。”

齐桓公问道:“你讲了这么一大通,什么做车轮不做车轮的,这究竟与我读书有什么关系呢?为何说我读的都是古人的糟粕呢?”

轮扁接着说:“那么怎么样才能不快不慢,又能得心应手呢?这里面的技巧只在我心里,嘴上是说不清楚的。要获得这些技巧只能从制作车轮中寻找。就像我的儿子,他想学习做车轮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我却不能给他说明白,因为这是说不来的,而他就学不到这门手艺,一直不能继承我,因此,我虽然年近古稀却还在做着这项工作,直到我死了,这些技艺就会跟随我一起埋进坟墓。如此看来,古代圣人们的道理和思想也早已随他们一同死去了。留下来的写在书中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哲理点拨

故事赞美了一位具有丰富经验,技巧纯熟的老木匠,他重视实践,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的技能,培养自己的技艺,终于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

轮扁根据自己制作车轮的实际经验,告诉人们,“实践出真知”,真正的技巧是不能口耳相传的,它只能靠直接的实践来获得。同时也提醒人们,书本知识究竟是“糟粕”,还是精华,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读者本人的态度;实践是获取知识、经验的直接方式,但是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成果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途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是完善自我的有效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