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纵横于历史深处28

 盲人王后 2011-10-20
纵横于历史深处--五代十国史话共73页 
作者:姜狼豺尽 提交日期:2007-03-10 10:34
  
                                                    八

   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柴荣刚在汴梁过完新年,便召集群臣议淮南军情。多数人不想再打下去了,刘仁赡太能耍了,不如以后再找机会吧。柴荣沉吟不语,让宰相范质去问问已经抱病卧床的前淮南道行营都招讨李穀,看他怎么说。李穀递了一个折子,说“寿春已经被我军围困一年有余,粮草耗尽,不会撑多少时间了。希望陛下能再次御驾亲征,鼓舞三军士气,寿春不日就可拿下。”李穀上次逃跑,被柴荣臭骂一顿,这回开窍了。当然反正他已经有病去不了,给柴荣戴戴高帽子,能白捞个人情。
   柴荣果然大喜,以开封府尹王朴留守汴梁,即日再度南征。上次仗打的乱七八糟,这次柴荣不想再重复昨天的故事,他要一战成功。柴荣率禁军来到下蔡(今安徽凤台),远望寿春,见城上的南唐旗帜高高飘扬,守备严整。柴荣对刘仁赡这个老对手不由肃然起敬:真是个了不起的汉子!柴荣身披重甲,在城下来回巡视。同时命赵匡胤去攻取城外不远的两座南唐军大营,南唐军听说柴荣又来了,全都吓跑了,赵匡胤砍了三千多颗人头回营报功。
   但紫金山还盘踞着数万南唐军,对柴荣是个很大的威胁,柴荣自然要拔掉这根刺。柴荣命众将前去剿灭紫金山下的南唐军,周军有点意思,有柴荣是一副模样,没有柴荣又是另外一副模样。周军将士用命,闯入南唐军中,东杀西砍,南唐军又多了一万多冤死鬼,边菩萨、许文稹等人被活捉,李景达等人沿淮河南岸向东撤退,周军紧紧追赶。
   柴荣不甘寂寞,带着几百精锐骑兵在淮河北岸平行追击,并急命河中周军水师速来劫杀南唐军。周军水陆诸兵种联合作战,将南唐的残兵败将团团围住大开杀戒。南唐军五万人马,能有幸避免成为周军刀下之鬼的只有一万不多,又是伏尸数十里,淮河里飘满了尸体,惨不忍睹。李景达等人勉强保住小命,回到金陵哭鼻子去了。经过这几次惨败,南唐军的主力基本上被周军歼灭,剩下的还要防守边境,能再和周军掰腕子的不多了。
   柴荣回到寿春城下,南唐军已经不再对自己围攻寿春构成什么威胁了,柴荣决定要彻底解决寿春城的刘仁赡,再这样耗下去一点意思也没有。这时的寿春粮食吃尽,军民面露菜色,根本不可能再顶住周军超强度的攻击。但柴荣担心如果强攻寿春,会伤害到刘仁赡,柴荣一心要收下刘仁赡这位忠胆孤臣。
   柴荣命人带着亲笔写的劝降信来到寿春,劝刘仁赡速降,刘仁赡这时已经病重卧床不起,但还是不降。刘仁赡想做大唐忠臣,他手下的有些人可不愿意杀身成仁,年轻轻的,为什么要陪刘仁赡送死?监军周廷构、营田副使孙羽等人私下冒名刘仁赡给柴荣写了一封降书。柴荣和他们商定在城下受降,周廷构命人将几度昏厥过去的刘仁赡放在担架上抬到城北,去“主持”受降仪式。
   柴荣率军入城,在城北见到了这个能让自己如此难堪的刘仁赡,快六十岁的老人,胡须花白,但气质雄毅,一看就是个正人君子。英雄惜英雄,自古皆是如此。柴荣越看越感动,当即拜刘仁赡为天平军节度使,下诏:“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命人速将刘仁赡抬回城中治疗,用最好的御医,用最好的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救活刘仁赡。
   但此时的刘仁赡对身边发生的一切都没有了知觉,周显德四年,即南唐保大十五年(公元957年)三月二十四日夜,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名将刘仁赡病死于寿州城中,寿五十八岁。刘仁赡死讯传来,城中父老伏拜痛哭,泪水盈城。刘仁赡夫人薛氏痛丈夫此生辛苦,连哭五日,绝食而死。刘仁赡手下的一些将士不愿做降兵,望空三拜刘仁赡,横剑殉国。柴荣不住的感叹,在寿春城中厚葬刘仁赡,三军肃立,默默无语。随后柴荣追封刘仁赡为彭城郡王。
   金陵中的李璟得到刘仁赡殉国的消息,哭昏数次,捶胸顿足,后悔万分(宋齐丘这时在哪里?),追封卫王。刘仁赡虽是武将,但熟读百家书,儒雅好文,兼通兵法,时人比做孙吴再生。五代十国时勇将不少,但真正能让敌我双方都感动的死节名将没几个,一个刘鄩、一个刘仁赡(王彦章也算一个)。梁朝的刘鄩和南唐的刘仁赡算是真正的英雄、刘鄩侠骨柔肠,刘仁赡忠贞不二,比起那些靠打仗混饭吃的滑头将军,人品不知高出了多少倍。柴荣是刘仁赡的敌人,但他对这位敌人的气节给予极高的评价。
   寿州终于拿了下来,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但不管怎么说,得到寿春就等于拿到了打开江南大门的钥匙,李璟没几年蹦头了。这两年将士们也打累了,需要一个调整的过程,“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柴荣懂得这个道理,处理完寿春事宜后,柴荣返回汴梁。
   回到汴梁后,柴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前大将韩令坤之父、前许州(今河南许昌)行军司马韩伦贪脏枉法为州民武都所告发一案,因为韩伦犯罪情节比较严重,柴荣准备杀一儆百。但韩令坤哀求柴荣宽恕老父一死,韩令坤素有军功,柴荣实在驳不过韩令坤的面子,从轻发落,将韩伦发配到沙门岛(今山东蓬莱长岛)。
   因为韩伦的案子,柴荣自然就联想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以光禄卿身份“退休”的柴守礼。柴守礼虽然窝囊无用,但因为生了一个英雄儿子,地位自然与众不同。柴守礼和当时的朝中重臣王溥、王彦超、汪晏、韩令坤等人的老爹在西京洛阳组成一个“阿父党”,以柴守礼为首(儿子是皇帝嘛,当然老柴第一了)。这些老爹们仗着儿子们的地位,在洛阳胡作非为,好事不干,坏事做绝,弄的洛阳城中经常鸡飞狗跳。洛阳百姓对他们头疼不已,又不敢招惹他们,称他们为“十阿父”。
   柴守礼更是过份,曾经因为一件琐事杀人,被死者家属扭到了官府,要求惩治柴守礼。地方官一看是皇帝的老子,吓的魂飞魄散,趁人不注意溜了。换是别人,地方官还敢管,这可是当今万岁的生父。
   即使柴荣继位后至死不见柴守礼,但毕竟骨肉相连,这个官司对不起,不敢接。柴荣知道后,也颇感棘手,治与不治都不妥,后来干脆不管了,由他去吧,反正活不了几年了,并对死者家属给了一定补偿。
   对于柴荣的做法,欧阳修倒看的很开:“柴荣杀了柴守礼,也不能让天下再无杀人案件,而如果柴荣真杀了柴守礼,就有点忘恩负义了。柴荣最需要做的不是杀柴守礼,而是杜绝这类恶性刑事案件的重演”。虽然“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皇上他爹”,换成同辈或小辈的,柴荣早就动手了。 确实不必过多指责柴荣,现代的法律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过完全的公平,这样的公平只存在于理论上,不存在于现实中。
   这两年在淮南费了不少心思,感觉也比较累,柴荣也趁这次回京好好休息一下,但老爹这帮人实在太不象话,让人抓了把柄,柴荣自然很不高兴。柴荣曾经下诏在宫中修造永福殿,让太监孙延希当监工头。
   这日柴荣无事,便微服来到工地看看,此时正值午餐时间,当柴荣看到来服工役的农民居然用脏木棍在瓦片中盛饭吃,柴荣心被刺痛了,他拔的钱款难道不够这些工匠吃几顿饭的?肯定是孙延希从中贪墨,当即命人把孙延希抓来,当众斩首,并改善工匠们的伙食。
   孙延希贪污公款确实该杀,柴荣要做天下共主,连工匠的午餐都不管,传出去是要被人笑话的。对这号无耻之徒就要发现了一个处理一个,孙延希们贪掉的绝不只是几两银子,而是民心。并且孙延希捞好处,让柴荣背黑锅。联想到现在,不也是如此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红头文件到了下边就成了空头文件,废纸一张。贪污民心是最大的贪污,政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老百姓是不会容忍长久如此的,又想起那句金石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作者:姜狼豺尽 提交日期:2007-03-10 17:47 
 
                                                       九

   上次出征淮南前柴荣曾经下诏扩建汴梁城,这时的汴梁城已经初具国际大都市的规模,但汴梁的水运交通还比较落后,各地物资运抵汴梁的成本太大,柴荣想到了疏通水道。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四月,柴荣决定动用民夫开始疏通汴水和广济河(也称五丈河,迄于山东梁山泊。梁山泊就不用多介绍了吧,呵呵),将两条河道沟通后,山东河北的进京物资就可以走广济河,这样将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
   而这时,从淮南前线传来南唐的濠州(今安徽凤阳)监军郭廷谓率领水军毁掉涡口的浮桥,并在定远(今安徽定远东南)大败周武宁军节度使武行德,死伤千余,武行德侥幸逃命。柴荣不禁深锁眉头:“这帮饭桶,成事不足、坏事有余。”
   柴荣决定第三次出征淮南,前两次虽然有所收获,但淮南并没有完全夺过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能给李璟这样的机会。柴荣先是改革了官员任用制度和社会治安的法律,并让“法律专家”、右庶子剧可久开始着手修改刑律。把内政理顺之后,柴荣这才放心的踏上第三次南征的道路。
   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十一月,柴荣率禁军南下,不日来到濠州城外。柴荣看到在濠州东北淮河中有一个名做十八里滩的沙滩,上面盘踞着不少南唐水军,柴荣不喜欢。柴荣想了一个好招法,让赵匡胤带着数百重甲武士骑着随军饲养的骆驼浮水过河,冲到滩上,赵匡胤对这些鸟人实在有些大材小用,一阵乱揍,灭了这个水寨。
   随后,柴荣率禁军攻取濠州,镇守濠州的郭廷谓竭力死守,并趁夜率军攻入周军营中,周军一阵大乱,死伤不少。柴荣大忿,穿上甲胄,持剑纵马杀入阵中,和南唐军玩命,周军人多,几下就把郭廷谓打回了城。柴荣顺手将濠州旁边的军事据点关城和一个水寨拿了过来,斩首两千多,烧了南唐的战船七十多艘。接着又开始进攻另外一个军事据点羊马城,羊马城对濠州至为重要,被周军攻下后,守城的郭廷谓看到这个样子,知道守肯定守不住了,只好投降。
   柴荣稍做休整,带领水军乘大舰沿淮河西下,赵匡胤带领精锐马步军平行前进。到了涡口,驻守在这里的南唐军很讨厌柴荣隔三差五的来淮南找事,想做了柴荣。哪知没做掉柴荣,反被柴荣给做掉了,南唐军大败,送给周军五千颗人头,南唐军拼命东逃。柴荣不想放过这伙“淮贼”,想跑?看你能跑到哪里?
   柴荣继续率水军由淮河东下,赵匡胤依然在地上骑马跟着(淮河中禁止跑马)。柴荣一路东来,各地唐军水寨纷纷投降。柴荣一直追到泗州(今江苏盱眙),命赵匡胤率敢死士薄城,赵匡胤身先士卒,周军很快就攻下泗州的附城月城。柴荣不让休息,继续给我狂攻。柴荣亲自上阵,指挥将士攻城,城上射来的箭也被柴荣给拨掉了不少。周军士气正盛,区区泗州能奈何了这帮虎狼?南唐泗州守将范再遇摇起白旗投降了。
   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十二月,柴荣还是老一套,他在水上行舟,赵匡胤地上跑马,两人比赛看谁跑的更快。很快就到了清口(今江苏淮安清江,当年庞师古丧命的地方),周军大造声势,号鼓暄天,震慑南唐军民。在楚州(今江苏淮安)大破南唐水师,南唐的楚州防御使张彦卿固守不出,而南唐保义军军节度使陈承昭带着一些残兵朝东逃窜,被柴荣看到了。
   柴荣操刀大喝:“淮贼休走,看朕拿你!”说完纵马直追,赵匡胤也带着精壮马军跟着柴荣沿岸直追。一直追出了六十里地,在今江苏涟水一带赶上陈承昭,柴荣回顾赵匡胤:“在朕面前亮亮你的本事!”赵匡胤也乐得在皇帝面前逞回威风,活捉了陈承昭。
   象柴荣这样的马上皇帝确实很有魅力,事必躬亲,下马治国、上马行军。这样的男人在五代里头没几个,勉强能算上李存勖,但李存勖是个政治白痴,李存勖的魅力比起柴荣来,逊色的太多。在现代商场上,最受大众欢迎的还是那些霸气的领袖型企业家,领导者有魅力,他所领导的企业就有魅力,这和治国治军是一个道理。
   这一通折腾,柴荣基本上把驻守在淮河一线的南唐水军灭的差不多了,南唐地处江南,水网纵横,水军是他们对抗周军的一张王牌。现在这张王牌没了,南唐的骑兵和步兵根本不是多由北方强壮汉子组成的周军,柴荣可以慢慢收拾李璟了。收编了濠州的南唐军之后,柴荣立刻率军南下天长(今安徽天长),刺史易文赟出降。柴荣对古称“扬一益二”的江淮财赋重地扬州怀念不已,便命铁骑左厢都指挥使武守琦带着骑兵去扬州走一趟。
   而南唐皇帝李璟虽然昏愦,但毕竟不是晋惠帝司马衷那样的白痴,对眼前的形势很清楚:淮南已经不属于他了,为了不至惹怒柴荣倾国之兵南下江南,现在李璟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彻底放弃淮南,把北方防线从淮河南撤到长江一线。李璟发兵过江来到扬州,将城中百姓尽数用舟载到江南,只留下一座空城。武守琦不战入城,接着又奉柴荣的旨意去收泰州,南唐人望风披靡。
   转眼就到了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的春天,原属南唐的淮南尽数被周军夺去,王朴在《平边策》的第一步战略基本得到实现。柴荣想让李璟长长见识,有点自知之明,不要再打淮南的主意。柴荣想让周军水师大舰想走水路经淮河到长江上转转,但淮河水道北神堰(今江苏淮安北郊)过于狭窄,大战舰过不去。
   柴荣决定亲自考察一下当地地形,以便规划开通水道,柴荣在淮河沿岸转了几天,让规划人员按照他的指示设计水道草图。规划好后,柴荣发动民夫数万只用了十几天的功夫就疏通了原先较窄的漕渠水道。柴荣疏通漕渠水道在京杭运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北宋统一后,江南财赋可以从长河沿漕渠北上淮河经古汴水运抵开封,大大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柴荣留在楚州城外准备攻城,先让百艘兽头大舰经漕渠南下,让南唐人看看大周水师的雄姿,在心理上彻底摧毁南唐军的反抗。周朝水军一路前行,驶到长江瓜州渡口(今江苏镇江瓜口)时,周军战舰组成方阵,在江上来回游弋,周军将士在舰上擂鼓吹角,声震数十里。长江南岸的南唐军民看到周军“势同震霆烈焰”,足见柴荣的气魄何其宏大,唐人为以天神下降(隋灭南陈时杨素也这么风光过),畏服不已。
   吓唬住了南唐,柴荣开始下令强攻楚州。,城中南唐军箭如雨下,柴荣不为所动,挥剑指挥,意气如常。赵匡胤奉命攻北城,带着将士架云梯如潮般打城。虽然张彦卿号称南唐良将,为人忠烈可风,但毕竟寡不敌众,被周军一拥而入。张彦卿孤忠可嘉,死守内城,宁死不降,和周军展开了极其惨烈的巷战,血溅如雨,肉飞如雪。南唐军全都战死,没有一个人投降(莫谓南人无武!)。
   只剩下张彦卿一个人在官署中和数百周军死战,周军劝他不要做无用功,张彦卿大喝:“北虏!少说废话,有本事的给我来一刀,没本事我让你们站着进来倒着出去!”,周军大愤,上前和张彦卿玩命。张彦卿决心殉国,和周军杀在一处,张彦卿的兵器打烂了,就举起家具抵抗。周军人多势众,几刀下去,张彦卿悲壮战死。
   南唐忠诚良将一大把,可偏偏遇上了李璟这个昏君,内政不修,必然导致国势衰弱,引来强敌入侵。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虽然李璟无能,但为人尚不失宽厚,所以武将多愿死节,寿州死了一个刘仁赡,楚州死了一个张彦卿,也可见李璟平时待众人的态度。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南宋末年,蒙古军南下,虽然宋朝对外屡战屡败,但有宋一朝对君子士大夫相待极为宽厚,士人多愿为宋朝死节。甚至宋朝抑制武将,也多死节之士,如张世杰,本是蒙古将,有罪奔宋,宋亡之时,世杰连奉二少主,亡命海角天涯,饥则吃口干粮,渴则饮海水,宁做宋死鬼,不为元生人。张世杰有句名言:“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主死不移耳。”
   虽然五代十国是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时代,但越是乱世越能显出人性的光辉,人格的力量越在困境越能迸发出震憾千古的能量。象杜重威这等滑头将军,任他偷奸耍滑,终不免乱刀横死。同样是一死,张彦卿、张世杰等人就死的异常壮烈,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再说两句闲话,五代十国的人名有一个特色,就是多以三字为名,而且名中首字多数相同。其中以“彦”字最为常用,清人赵翼在《廿二史劄记》中就说:“彦本美名,故人多以之为名,然未有如五代时之多者。”五代到宋初,仅名叫彦超就有11人,名叫彦章、彦卿、彦威的各7人。其他如“弘”、“重、崇”字也较常用。
   周军攻下楚州,柴荣即刻起程南下,赶往扬州。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169812/28.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