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史之道·易经溯源

 易可为 2011-10-21

易经溯源

 

群经之首      大凡提到《易经》,很多人都会说,《易经》是群经之首。

这个说法,大抵来源于《汉书》。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云: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

班固对六经的总结,纯属儒生的一面之辞,大可不必与之理论。

《易》之所以能够成为群经之原,按照班固的说法,在于作《易》者,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云:《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钱宾四先生说:前人说《易》经四圣,伏羲划八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伏羲为上古之圣人,文王周公为中古之圣人,孔子为近古之圣人。一部易经是如此完成的。此说是真是假,我们暂且不论。但我们却从此可以知道,《易经》决不是一个时代一个人的作品。而是经过各时代许多人的集合品。我们并可以说《易经》里的十翼,是最后加入的东西。我们可以说其是《易经》完成的第三期。次之卦辞爻辞,是《易》的第二期。其余只剩八八六十四卦,便是《易经》最先有的东西,是《易》的第一期。(《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一册·易经研究》)

伏羲划八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但是钱宾四先生说,此说是真是假,我们暂且不论。

包不同余曰:非也,非也。^-^此说是真是假,当然要论!

 

谁作八卦      伏羲划八卦的传说,来自于《易传》。

《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包牺氏,《汉书》作宓戏氏,即伏羲。

伏羲是传说中的人物,而这个传说也仅只是周人的传说。换言之,伏羲是周人传说中的祖先,与商人无干,因为在甲骨文中,什么伏羲、神农、女娲,黄帝、炎帝,尧、舜、禹,这些周人传说中的人物一个也找不到。商人重祭祀,历代商王都会把他们的祖先从头到尾祭祀一遍。但是无论怎么祭祀,也不会去祭祀外族的祖先。

《易传》说伏羲王天下,一上来就把牛皮吹破了。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而在此之前的商,称为商朝是不妥的,准确的称呼是商文化时代。商文化时代可以看作是中国的城邦社会。对于商文化时代,我们知之甚少,只可以做一些大略的推论。这个时代所谓的国,当是一城即一国,除了我们看到的殷墟商城之外,至今的考古发现并不能找到与之同时期的第二座商城。而伏羲更是远在商文化时代之前几千年,那会儿中国就有大一统的王朝了?吹牛不用上税吗?^-^

后世的传说更是离奇。

《易·系辞下》云:《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

孔颖达疏曰:谓《易》之爻卦之辞,起于中古。......则《连山》起于神农,《归藏》起于黄帝,《周易》起于文王及周公也。

神农、黄帝,都是周人传说中的祖先,他们所处的时代,同样是没有文字的时代,没有文字的时代就有了《易经》?还《连山》、《归藏》?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伏羲划八卦的传说,《连山》起于神农,《归藏》起于黄帝的传说,与仓颉造字的传说一样,都是靠不住的。造字的人是商人,作八卦的人也是商人,最早的《易经》同样是商人作的。只不过商人所作的《古易经》,早已失传,并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

说得准确一点,周人剽窃了商人的科研成果。^-^

 

四数卦    张政烺先生在《殷墟甲骨文所见的一种筮卦》一文中提到:殷墟卜辞中找到两个只有四个数目字的卦。

 

 

其一见于《甲骨文合集》第九册,二九〇七四片,见图一。

 

 

 

 

 

 

 

 

 

 

 

图一 二九〇七四片

张政烺先生说:这片甲骨《甲骨续存》(一九八〇片)曾著录过,是第三期田猎卜辞,有于桑亡,吉。等字。关于筮法的有六七七六四个数目字,是倒写的,所以未被学者们注意。第三期卜辞,过去董作宾、陈梦家都认为是廪辛、康丁时的,今估计其年代约在公元前一千二百年前后,无论如何,可以断言其在太王去邠迁歧之前。

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关于筮卜的材料了。

 

商人的六数卦   1950年,河南安阳四盘磨出土的商代卜骨出现了三组六数卦。见图二。

 

 

 

 

 

 

 

 

 

 

 

 

 

 


图二 四盘磨卜骨

这片甲骨,张政烺先生释读为:七八七六七六,曰隗;八六六五八七(倒写);七五七六六六,曰魁。

 

八卦的起源 通过张政烺先生和管燮初先生(详见《商周甲骨和青铜器上的卦爻辨识》载《古文字研究·第六辑》)等前辈学者的研究,虽然材料还不够丰富,特别是商人的材料很少,但我们仍然大体上可以看出八卦的起源与发展,大概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最早的八卦是四数卦。

四数卦当是商人的专利,在周人的材料中没有发现四数卦。商人的四数卦有四件,李零先生在《读〈张政烺论易丛稿〉》一文中谈到,这些材料包括:卜骨二、鼎铭一,补记还增加了巴黎吉美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卜甲。李零先生所说的卜骨二、鼎铭一,是张政烺先生文章中确证的商人的材料。而鉴于周原甲骨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发现的,外流的可能性很小。那么,巴黎吉美博物馆所藏卜甲,当亦是商人的材料。

张政烺先生在谈到二九〇七四片卜骨时说:估计其年代约在公元前一千二百年前后,无论如何,可以断言其在太王去邠迁歧之前。

太王,就是我们常说的古公覃父。去邠迁歧之前的周人,尚是一个没有文字的落后民族。由此,周人想要和商人争夺四数卦的发明权,是没有什么根据的。

·从四数卦到六数卦。

商人的六数卦仅一见,即四盘磨卜骨。而周人的六数卦则很多。李零先生说,张政烺先生在研究六数卦时,例子越来越多,已有百十来例。

商人的六数卦虽仅一见,但也足够推翻文王重卦的说法了。重卦之人还是商人。

张政烺先生认为,《周易》是从早期数字卦发展而来,而不是等于早期数字卦。两种数字卦,可能有某种继承关系,但又不完全一样。

张政烺先生指出,筮占的本质是数占,易卦的根子是数字卦。

·从六数卦到简易六数卦。

李零先生谈到,张政烺先生认为,阜阳汉简《周易》和马王堆帛书《周易》都是以一为阳爻,八为阴爻。

以一为阳爻,八为阴爻。可以称之为简易六数卦。

李零先生说,从古文字材料找平写的阴爻,也至今没有找到。

·从简易六数卦到六爻卦。

“—”为阳爻,以“--”为阴爻,这个我们所熟知的画卦的方式,大概最早也只可能在汉代才会出现了。

由此,什么伏羲画卦,文王重卦,这些周人的传说,都可以被证明是牵强附会。

文王、周公不但是龟卜的高手,同时也精于筮卜。但是周人既然灭了商国,还要侵夺商人的发明专利,这样做好象不大厚道吧。^-^

 

周人的占卜 李零先生说,商周时期,卜筮并行。我以为这个说法不够准确,准确的说法还是,商人龟卜,周人筮卜。

王静安先生在其《殷周制度论》中指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此说不谬,但静安先生并未能指出这个变化的根本。

从政治制度上来看,商周之际最大的变化是周以封建社会取代了商的城邦社会。其次是周民族建立了对商民族、东夷民族等其他民族的统治。而这种统治不仅是政治上的,同时也是文化上的。这一点,可以在周人的占卜中得到证明。

从八卦的起源来看,商人的四数卦和六数卦在存世的几万片殷墟甲骨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之小。似乎可以说明商人以龟卜为主,而不是很重视筮卜。

但是,周人则不同。

《尚书》中几次提到占卜。

《尚书·周书·君奭》云: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

一人者,天子也。孚者,信也。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所以天子有事于四方,像卜筮一样,没有不相信的。

这句话是出自周公之口,由此可知,周公是筮卜的高手。

我们再来看看周公占卜的师承,《尚书·周书·大诰》云:用文王遗我大宝龟,绍天明。

绍者,卜问也。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用文王留给我的大宝龟,卜问上天的明命。

这句话亦是周公所言,据此可以推断,周公之龟卜习自文王。

《尚书·周书·洪范》虽然也提到卜筮,但《洪范》一文显系晚出,而《君奭》、《大诰》则可确证为西周初的文字。周公之龟卜既习自文王,筮卜当亦学自文王。

那么,为什么周公要在《大诰》中使用龟卜,而在《君奭》中提到筮卜呢?

道理很简单,就是所谓的,商人龟卜,周人筮卜。

《逸周书·作雒解》云:周公、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

《大诰》所载,正是周公、召公外抚诸侯之事。周公在《大诰》中的谈话对象是诸侯。那么,这些诸侯是谁呢?这些诸侯并不是灭商之后武王新分封的诸侯,武王新分封的诸侯基本上都是周公的父兄。而这些诸侯是当初和武王一道起兵灭商的诸侯。换言之,这些诸侯就是商人所谓的方国的首领。

在周初时候,商文化的影响依然很大,龟卜还是主流文化。所以,周公要说服这些诸侯,一定要讲这些诸侯能够听懂的道理。于是,周公就把大宝龟请出来了。

而《君奭》所记,是周公为了对付三监之叛,和召公结成政治同盟的事情。实际上是哥儿俩私底下商量事,周人之间,当然是只讲筮卜,而不谈龟卜了。

是故《尚书·周书·金腾》提到,周公为病中的武王龟卜。此言一出,基本上就可以判定《金腾》一文为晚出。当然,《金腾》一文为晚出,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证据。不过,这不是本文讨论的主题,当另文详述之。

正是因为周朝灭商,并且建立起大一统的王朝,才使得在商时不是很流行的筮卜逐渐大行其道;也使得商人常用的龟卜最终失传。

 

《古易经》 商文化时代已经出现筮卜,而有筮卜则必有《易经》。否则,拿什么东东来解释卦画呢?不过这部《易经》并不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易经》,而是一部《古易经》。既然是商人发明了筮卜,与之对应的《古易经》的作者当然是商人。

我以为,在商人四数卦中出现的文字于桑亡,吉。在六数卦中出现的文字曰隗曰魁,都可以看作是对卦画的解释。换言之,这些解释可以认为是出自不同时期的《古易经》。而四数卦需要一部《古易经》去解释卦画;六数卦也需要一部《古易经》去解释卦画。但是这些《古易经》叫什么名字,就不得而知了。

张政烺先生指出,我们并不知道早期筮法是用什么样的方法,也不知道早期筮法如何过渡到晚期筮法。张政烺先生借助敦煌卷子《周公卜法》,推测早期筮法可能有另一套游戏规则,无论策数、余数还是分组的方法可能都大不相同。

我们只知道商人有四数卦、六数卦,并不清楚商人的筮法;我们还知道周人继承了商人的六数卦,但还是不清楚周人的早期筮法。筮法不同,解法自然不同。由古至今,解释卦画的《易经》当然不会只有《周易》一部。在《周易》之前,商人有商人的《古易经》,应该并不止一部;周人也有周人的《古易经》,应该同样不止一部。

但可以肯定的是,《连山》、《归藏》并不是什么《古易经》。有学者指出,《连山》、《归藏》之名,最早出自《周礼》。而《周礼》这部书基本上可以被证实是刘歆的伪作,刘歆杂取故书参以己意,里面确实有很多先秦的材料,但其中伪作的成分也很多。而《连山》、《归藏》这两个名字,当就是刘歆虚构出来的。

 

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    截至今天,我们看到的周人早期筮卜的材料,只有六数卦。周人的六数卦学自商人,这个推论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周人是否会沿用商人的《古易经》呢?换言之,文王是否作了卦辞,周公是否作了爻辞呢?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周人并非不懂得龟卜,但是,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最终是周人的筮卜替代了商人的龟卜,这不能不说是周人有意而为之的结果。那么,既然周人可以用筮卜替代龟卜,周人当然也可以再写出一部自己的《易经》,用来替代商人的《易经》。

由于受到周初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当时能够识字的人,只可能是少数封建贵族。而既懂得龟卜,又懂得筮卜的人,可谓是少之又少了。《尚书·周书》中提到的既懂得龟卜,又懂得筮卜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文王,一个是周公。甚至没有提到武王。

由此推断,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并非不可能。

但也仅是可能而已。除了逻辑之外,并没有可靠的证据可以证实。

 

文王作《周易》?      那么,我们今天见到的《易经》,也就是《周易》,会不会是文王或者周公所作呢?

答案是否定的。

郭沫若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一文中谈到,《周易》有五处提到了中行,而郭沫若认为此中行即春秋时晋国的荀林父。

文王和周公既然不是穿越控,^-^自然不会知道春秋时候的故事,《周易》当然也不会是文王和周公所作的了。

由此,郭沫若推断,《周易》不作于春秋中叶以前,此说不谬。

 

此说虽不谬,但是郭沫若的论证是有问题的。

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一文中,郭沫若仅根据《尚书·无逸》的一句话和《楚辞·天问》的一句话,就认定周文王是一位半开化民族的酋长。按照郭沫若的理论,因为文王没文化,所以文王不能作《周易》。这简直就是武断。郭沫若在写作此文的时候,周原甲骨还未被发现。但郭沫若在金文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西周文明至少并不落后于商文明,这一点郭沫若也应该是非常清楚的。并不是说一个茹毛饮血的野蛮部落不能毁灭一个先进的文明,但是,一个落后的部落只知道毁灭,而不懂得建设,看看古罗马帝国之后的欧洲就能够明白。而郭沫若把文王说成是一位半开化民族的酋长,实在是让人感觉啼笑皆非。

关键尚不在此,中国的古文献,里面充斥了大量的晚出文字,这个现象并不罕见。即以《尚书》为例,里面的《虞夏书》全部是晚出。如果《周易》是一部古书,里面出来几个晚出的文字,又有什么稀奇?以此判定《周易》晚出,实在是证据不足。

郭沫若的论证有问题,但《周易》确实不是文王或者周公所作。

至于原因,放在下文一并讨论。

 

孔圣人作《周易》? 那么,《周易》的作者又会是谁呢?

康有为认为《周易》经部的卦辞爻辞都是孔圣人所作。

非也!孔圣人述而不作也!

那么,孔圣人也没有作《春秋》吗?是的,孔圣人并没有作《春秋》。

孔圣人作《春秋》的传说,最早出于《孟子》:

是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卷六·滕文公下·九》)

实际上,孟圣人在儒家的师承一直是有问题的,孟圣人自己承认,他是私淑诸人。

孟子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卷八·离娄下·二十二》)

所谓私淑,不过是私下景仰,偷偷跟着学而已。那么,孔圣人作《春秋》之事,他又是从何而知的呢?

我以为,实际上孟圣人是伪造了很多的子曰,其中最令人发指的,^-^是这条: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卷一梁惠王上·四》)

孔圣人对俑殉是有意见的,事见《礼记·檀弓下》:

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但是意见归意见,孔圣人温良恭俭让,怎么会用如此恶毒的语言去骂人呢?!

《礼记》一书的成书年代,大概要到汉朝了。至于说孟圣人是根据《檀弓》这段话发挥出来的子曰;还是后儒为了消除孟圣人这段话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因而杜撰了《檀弓》的这段话,就必须要讨论《檀弓》的成文年代。不过,我实在是没有什么兴趣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用如此恶毒的语言去骂人的人不是孔圣人,舍孟圣人其谁?!

《论语》中没有记载孔圣人作《春秋》之事,《礼记》中也没有记载孔圣人作《春秋》之事;曾圣人不去记孔圣人作《春秋》之事,子思圣人也不去记孔圣人作《春秋》之事。要一个师承来历不明的孟圣人去记吗?孟圣人又是从哪里知道的呢?道听途说?牵强附会?

可惜后人,如司马迁之徒竟然就信了,于是孔圣人就被《春秋》了。^-^

 

郭沫若直指,孔子与《易》并无关系。

此话太过武断,但是孔圣人没有作《易经》则是可以肯定的。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第十三·二十二》

郭沫若在引用这段文字的时候,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没有引,子曰:“不占而已矣。”

但是,这句话非常关键。“不占而已矣”,说明孔圣人懂得筮卜。那么,孔圣人为什么不筮卜了呢?很显然是因为“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句话。那么,一个简单的推理就是,这句话一定是出自《易经》的。已经有了结论,当然不必筮卜了。否则,如果这句话是孔圣人自己说的,或者出自其他地方,为什么要“不占而已矣”呢?

《论语》不过是少写了“《易》云”两个字而已,孔圣人的弟子们在编辑《论语》的时候,大概以为这事地球人都知道了吧。而且即使没有“《易》云”这两个字,根据前后句的逻辑关系,还是可以很容易地推导出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句话是出自《易经》的。

孔圣人懂得筮卜,当然读过《易经》。怎么能说孔圣人和《易》并无关系呢?孔圣人和《易》并无关系,这样武断的推论,大概也只有郭沫若这样的大学阀才会作吧。

《易·恒卦·爻辞》中就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句话。但我们并不能就此判断孔圣人看到的这句话是来自《古易经》,还是来自《周易》。《周易》里面确实有这句话,但是谁又能保证《古易经》里面就一定没有这句话呢?

而孔圣人既然从《易经》里面引用了一句话,这倒是可以证明《易经》不是孔圣人所作。

 

文王没有作《周易》,孔圣人也没有作《周易》,关键是龙!

《易·乾卦》云: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短短几句话,就出现了五个龙字。或跃在渊,虽然没有出现龙,但说的还是龙。

郭沫若在其《周易之制作时代》一文中指出:最初的乾卦的关于龙的观念,特别是九五爻的“飞龙在天”的那种着想,依然是南方系统的东西。乘龙御天的那种浪漫的空想,除掉《楚辞》与《庄子》之外,在北方系统的著述中是没有看见过的。

郭沫若此说是也。此说证据确凿,无所置喙也。^-^

这也正是《周易》一书不可能是文王、周公,或者孔圣人所作的最重要的原因。

检索一下先秦的几部典籍,《尚书·周书》全书不见龙字,《逸周书》的几篇真古文也不见龙字,《老子》全书没有龙字,《论语》全书还是不见龙字。

此后的《墨子》、《孟子》,书中虽然出现了几个龙字。但正如郭沫若所说,乘龙御天的那种浪漫的空想,是看不到的。

 

《周易》一书不可能是文王、周公所作,还有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文字风格。对比一下《尚书·周书》和《周易》的文字特点,即可知其相去甚远。古往今来,能具备风格如此不同的两种文风的人,舍大儒刘歆其谁?!

我虽然非常佩服刘歆,但也得承认,刘歆作为一个造伪专家,是不大光彩的。^-^

 

说句题外话。既然说到龙,谈一下中国人对于龙的崇拜的起源。

从上面检索的典籍可以看出,至少到老子、孔圣人生活的时代,中国人还没有形成龙崇拜文化。而龙崇拜文化亦是起自于南方。说中国人龙崇拜文化有超过八千年的历史,纯属附会之言。

 

孔圣人作《易传》? 那么,孔圣人作《易传》了吗?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欧阳修早就指出《易传》非孔圣人所作,亦非一人所作。兹从其《易童子问·卷三》中,摘录两段:

童子问曰:《系辞》非圣人之作乎?曰:何独《系辞》焉,《文言》、《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而众说淆乱,亦非一人之言也。......”

“......其说虽多,要其旨归,止于《系辞》明吉凶尔,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数说者,其略也。其余辞虽小异而大旨则同者,不可以胜举也。谓其说出于诸家,而昔之人杂取以释经,故择之不精,则不足怪也。谓其说出于一人,则是繁衍丛脞之言也。其遂以为圣人之作,则又大缪矣。......”

所谓,繁衍丛脞,指的是脉络众多,而又繁琐杂乱。

圣人所作的书,如何可以繁衍丛脞呢?

 

钱宾四先生在《易经研究》一文中列举了十个证据,来论证孔圣人并没有作《易传》。

其第一个证据是:从前晋朝在河南汲郡魏襄王的古墓里得到一大批古书,内有《易经》两篇,与现在的《周易》上下经同,但是没有《十翼》。我们知道魏文侯很能尊儒好古,他奉子夏为师,子夏是孔门大弟子,倘孔子作《十翼》,不应魏国无传,何以魏冢《易经》仍止两篇。

钱宾四先生的十个证据很有说服力,但是篇幅太长,我就不作抄书公了。^-^

 

《周易》的作者    郭沫若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一文中指出,《周易》的作者是孔圣人的三传弟子馯臂子弓,馯臂子弓这个名字是《汉书》的记载。《史记》作馯臂子弘,为孔圣人的再传弟子。而《易传》则出自荀子及其门徒。

郭沫若说《易传》出自荀子及其门徒,其论证甚是有理,当可从之。

但是要说《周易》的作者是馯臂子弓,论据就显得很薄弱了。

馯臂子弓在历史上只是一个一笔带过的人物,生卒年代不详,也没有什么文章流传下来。就凭荀子对子弓非常恭敬,就能判断馯臂子弓是《周易》的作者吗?太牵强了吧。

而且上文也提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句话,在《论语》和《周易》中都曾经出现过。而按照逻辑推断,这句话当是《论语》引《易经》。虽然,我们还不能由此就以为这部《易经》就是《周易》,但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由此,则《周易》的作者当然不可能是孔圣人之后的馯臂子弓,而是另有其人了。

但郭沫若以为《周易》的作者是南方人,至少此说是不错的。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乎?

作八卦的是商人,和伏羲无关;

作《周易》的人说不清楚了,但是肯定是南方人,而且肯定和文王、周公无关;

作《易传》的人基本可以确定是荀子及其门徒,和孔圣人无关。

三圣?一个圣人也没看到。先秦的儒生,只有荀子我还算是喜欢,可惜他连个圣人也没有混上。

而这就是关于《周易》作者的全部真相。

儒学之源乎?国学之源乎?群经之首乎?

 

 

 

 

国史之道路易经溯源

国史之道路易经溯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