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使命的召唤——郑成功及其事业 / 醉罢君山 / 第15页

 盲人王后 2011-10-21
使命的召唤——郑成功及其事业共48页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1-09 13:38  
在厦门的万石植物园,有"郑成功杀郑联处",诸位有去玩的话,可以去瞧瞧.以前去看过,但是没什么印象了,下次去拍个照留念一下.
-
  
作者:潮汐猎人 回复日期:2009-1-9 21:26:06 
    郑成功是郑芝龙的嫡长子,按古代法理,郑芝龙自投罗网后,应该是他接管郑家军,但是很无奈,郑芝龙事先没有做善后安排,所以郑家军四分五裂,这一点倒是和崇祯没有安排好善后工作,南明闹得四分五裂一样,可悲!
    也许郑成功夺取厦门岛时,心里面想的更多的是,“我是嫡长子,厦门岛本来就应该是我的,我只是收回本来就应该属于我的东西”这样良心上至少会好过些。不知道君山兄以为如何?
  ---------------------------
  郑芝龙降清时,年四十四岁,正值年富力强,位居太师,肯定没有想到接班人的事,他的性格与郑成功非常像,固执,而且过于自信.当时郑成功不到二十三岁,仅有一年的带兵经验,他的弟弟们年龄更小,郑芝龙一北去,没有留下一丁半点给自己的儿子.如果不是郑成功的勇敢与坚强,他就与他的弟弟们没有区别.潮汐兄所说的这个问题,我也想过的,按道理来说,这样是很讲得过去,但是郑彩也是违抗郑芝龙的命令才得以保全厦门,倘若厦门真是郑芝龙的东西,那么可能早就送给清军了.倒是郑彩似乎有点过意不去,虽然他并不把厦门岛交给郑成功,但毕竟还算借他作为一个驻点,存放些军资,多少有点兄弟之情.
  这件事可能是郑成功一生中最有亏良心的事,但也是郑成功一生事业的转折点,从大处说,这是一次代价很小的政变,当时绝大数人都支持郑成功,包括郑成功的部将及郑家军的元老,包括鲁监国集团,甚至包括郑彩手下的一些将领,更愿意接受郑成功的领导,可能也包括郑鸿逵.郑军旧将也希望能结束郑氏集团的分裂,重振雄风.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1-10 08:38
  
  (使命的召唤-46)
  
  第二天,郑成功发布郑联遇刺的消息,他假惺惺地声称“谁杀吾兄,仇不共戴”,并悬赏抓拿凶手。虽然这只是猫哭耗子的表演,厦门岛内的郑联部将当然心知肚明,但是并没有人企图造反,究其原因,一来可能郑联这个人真的是不得人心,再者郑彩、郑联的军队本来就是属于郑芝龙系统,而郑成功是郑芝龙的长子,现在他来执掌这支军队,似乎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
  郑联的部将陈俸、蓝衍、吴豪等人前来归附郑成功,之后,郑彩的海军将领杨朝栋、王胜、杨权、蔡新等人也陆续舟师来归附。这样,郑成功兵不血刃,夺取厦门岛,并且吞并了郑彩、郑联在厦门岛内的军队、战船以及军用物资储备,一跃成为郑氏集团里无可争议的统帅。
  率师北上的郑彩得知厦门岛被郑成功占据后,勃然大怒,然后又长叹了一口气说:“是吾之咎,所托非人。”他马上挥师南下,想要一鼓作气夺回厦门岛。此时郑成功已经做好充分的迎战准备,结果郑彩大败,郑成功将郑彩的家人逮捕作为人质,这个过分的举动,激起了郑成功祖母黄氏的愤怒,她严厉地批评这位残忍的孙子,郑成功这才下令释放郑彩的妻儿子女。
  兵败后的郑彩率残师准备向浙江的鲁监国政权求援。
  然而郑彩此时方才体会到什么叫众叛亲离。鲁监国的高级将领们对郑彩的遭遇非但不同情,反而与郑彩兵戎相见。
  郑彩一度与鲁政权通力合作,关系紧密,但是他后来擅权除掉鲁监国重臣熊汝霖与郑遵谦,这使鲁政权对他极不信任。同时,在鲁监国政权一方,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将领周鹤芝与周瑞之间矛盾重重,周瑞便南下投奔郑彩,因此,当郑彩到了周鹤芝的地盘时,周鹤芝并不接纳他,反而以兵相拒。同时,鲁监国政权下的阮进、张名振也率军支持周鹤芝进攻郑彩,最终郑彩被击败,他只得漂泊海上,甚为窘迫。
  数年后,随着时日的推移,郑成功在内心深处,对郑彩也充满愧意,所以还是真诚地写信邀请郑彩返回厦门岛,郑彩走投无路,最终还是选择与郑成功的和解,返回厦门,并最后病逝于家中。
  虽然郑彩在隆武政权时,出于一己之私,消极抗战,但是当郑芝龙降清,福建几乎全部落入清军之手后,他表现了出坚韧的一面,拒绝降清,并且主动联合浙江鲁王的力量,一度光复福建中北部绝大部分地区,在光复福建的努力失败后,他又对郑成功的事业大力支持,不仅允许郑成功可以自由往来于厦门岛,而且将厦门岛作为郑成功贮藏粮饷的一个可靠的后方基地,可以说郑彩的心胸还是相当宽广。虽然被郑成功所暗算,失去厦门岛,但他宁愿漂泊于海上,也不愿投降满清,这个气节,比郑芝龙要高许多。
  
  为了夺取厦门岛,郑成功将主力几乎全部调回福建,这使粤东根据地兵力严重不足,这一地区的土豪山寇乘机而起,拒绝缴纳粮饷,长期与郑成功作对的山寇苏利乘机发兵攻打惠来县,结果惠来县的守将卢爵战死,知县汪汇自杀身亡。
  吞并郑彩、郑联的军队与船只后,郑成功的军事力量一下子膨胀起来,军队比原先多出几倍,战船、粮饷也数以倍增,更重要的是,他有了一个相当有利的后方基地。尽管这次计取厦门岛的作法不甚光彩,但郑成功以尺蛇吞象的的魄力与强悍的手腕,迅速将郑彩郑联的旧部招为己用,并且没有出现任何的骚乱,实足以体现其非凡的领导才能。
  由于粤东基地受到山寇的反扑,郑成功决心率军前往镇压。郑成功是个精力旺盛的人,事必亲躬,但有时一人做不了两事,他既要稳定住粤东基地,同时也担心在他离开之后,清军会乘机进攻厦门。
  在厦门岛中,郑成功最信任的人,是从叔郑芝莞,以前郑军所得到的粮饷,均交由郑芝莞保管,可见郑成功对其信任度之高;同时他也是力劝郑成功夺取厦门的主谋。郑成功派人召来郑芝莞,问道:“我欲往潮,虏果来犯,尔将何守?尔敢任否?”
  郑芝莞信誓旦旦地说:“藩主若设水陆官兵数镇付莞提调防守,虏果来犯,有失愿依军令。”郑成功留下阮引的前冲镇、何德的后冲镇作为水师防守力量,蓝登的援剿后镇为陆上防守力量,这三镇全部归郑芝莞所节制。安排妥当后,郑成功亲率其余军队南下广东潮阳。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1-10 17:31  
  (使命的召唤-47)
  
  四、勤王之路
  
  十一月二日,郑成功的舰队刚抵潮阳时,远在广西梧州的永历帝派黄文携旨前来,向郑成功通告广州城被攻破的消息。
  自从三月六日尚可喜、耿继茂率清军开始进攻广州城,广州南明守军进行了英勇的保卫战,这场保卫战历时十个月之久,在此期间,清军大量加强水面船只的数量,并且大量增援陆上军队,攻城大炮增加到了七十三门,南明多次对广东实施救援,但均被清军击败,到十一月一日,清军的大炮轰塌了广州西北城垣,清军从打开的缺口处涌入广州城内,广州沦陷,继而清军进行血腥的屠城。
  惊慌失措的永历帝只得将希望寄托于前大西军、前大顺军以及郑成功等的军事援助上。这些军事力量,都是来自明朝体制之外的军队,都曾经是明朝政府剿抚的对象(郑成功的军队大部分仍然是来自于郑芝龙的半私人武装),历史给明朝政府开了一个大玩笑,现在孱弱的南明不得不依靠这些曾经与之作对的武装。
  前来报信的黄文对郑成功说:“有旨请藩入援,伪平、靖二王率满骑数万寇广州复之,宁藩望我大师南下会剿甚切。”
  广东的局势在迅速恶化,郑成功料想清军在攻占广州后,潮阳的局面将极其困难,因为尚可喜、耿继茂的清军很快会向这里挺进,而且潮州的郝尚久也已经降清,在这种情况下,郑成功必须要考虑放弃潮阳根据地。他下令加紧时间在潮阳一带催粮饷,并且将粮饷用船运回厦门岛。
  由于郑成功所控制的地盘太小,所以在征粮饷上使当地百姓负担非常沉重,大约有三成的百姓生活在贫困线上,根本无法交饷,郑成功最后豁免了这部分人交粮饷的义务。
  郑成功前往揭阳,与郑鸿逵商量大军的去向。
  郑成功判断清军在攻克广州之后,下一步的目标必定是粤东,所以认为潮阳、揭阳一带终非久居之地,他建议郑鸿逵先撤往厦门岛,而他本人则准备南下勤王,支援永历帝。
  
  永历帝是一位平庸得很的乱世皇帝,在1650年初清军南下广东时,他便如惊弓之鸟从广东肇庆撤往广西梧州。到了同年的十一月,广州与桂林这两省的省会几乎同时被清军攻陷,永历帝再次逃窜,他在十一月十一日登船逃往浔州。
  然而,驻守浔州庆国公陈邦傅却阴谋降清,想劫持永历帝献给清廷。永历帝接到密报后,吓得魂不守舍,当时正值暴风雨,他不敢停留浔州,冲雨而过,逃往南宁。陈邦傅没有逮住永历帝,便杀死宣国公焦琏,然后向孔有德投降。
  此时南明的旧政府军几乎丧失殆尽,除了杜永和退守琼州(海南岛)外,邓耀退往钦州龙门岛,陈奇策退往上下川岛,这些南明军事力量只是为荣誉而作战,根本无法扭转时局。
  在永历小朝廷生死存亡的关头,曾经联明抗清多年的大顺军残部,终于永历帝向郑成功发出勤王令,但郑成功的军队远在千里之外,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他只得向云南、四川一带的原大西军求援了。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1-10 17:37  
       曾经联明抗清多年的大顺军残部,---曾经联明抗清多年的大顺军残部弃永历政权出走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1-10 21:58  先写一篇算一篇,这样很好,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熬夜。慢工出细活。君山兄现在热情高涨,妙笔生花,这是天纵英才;但是如果太苛求自己,就会过犹不及,那叫天妒英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小弟当年就因为中国足球,没日没夜的写东西,最后差点玩火自焚,好多年后才恢复元气,兹可痛矣!
  
----------------------------
  呵,谢谢潜灵,确实是这样,有时写着写着,有进入亢奋状态中.

-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1-11 08:26  
  (使命的召唤-48)
  
  下面简单说说大西军与大顺军余部的活动情况。
  
  先来看大顺军的情况。
  1645年五月,李自成意外死于湖北通城九宫山,当时大顺军还拥有四十万之众,分为两支,一支以郝永忠(原名郝摇旗)为首,拥有十余万部众,往依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另一支以李锦(也有称为李过,后改名李赤心)、高一功(后改为高必正)为首,拥有十八营,三十万部众,与南明湖北巡抚堵胤锡达成协议,联明抗清,并且隆武帝赐名为“忠贞营”。
  此后,大顺军余部成为抗清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然而南明政府与旧臣对这支李自成的起义军怀有敌视之心,非但不能以诚相与,反倒处处掣肘,挑拔大顺军内部的争斗。
  而在大顺军内部,由于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内部将领之间也矛盾重重,所以始终无法凝聚为一支强大的军队。
  南明昏庸臣僚对大顺军的压制与不信任,最后使得大顺军余部与南明政府的矛盾越来越深,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
  在1648年,由于与南明官僚矛盾的激化,郝永忠的大顺军脱离南明,北上荆襄山区;同时李赤心、高必正的忠贞营也由于南明官僚的打压排挤,最终在导致在湖南收复的失地又悉数丢失,李赤心、高必正从湖南退回广西。
  在1649年底,李赤心病逝后,在高必正与李来亨的领导下,忠贞营仍然坚持抗清,永历小朝廷虽然摇摇欲坠,内部的派系倾轧却丝毫不减,在广州、桂林失陷后,高必正、李来亨见这个小朝廷府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率忠贞营经贵州抵四川巴东的西山屯,与郝永忠、刘体纯等大顺军余部会合,继续抗清斗争。
  
  相比之下,大西军在其首领张献忠被清军袭杀后,仍然维持内部的稳定局面,并没有出现大顺军群龙无首的混乱,张献忠四位才干非凡的养子理所当然成为大西军的灵魂,这四个人分别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
  起初四人的合作相当完美,大西军四大巨头之间地位基本相等,不过孙可望由于是四人中的大哥,所以在威望上略高于其他诸人,在这四巨头的带领下,大西军浴血奋斗,从四川向贵州转移,得以重振声势。
  孙可望、李定国等人在大西军的政策上作出重大调整,其一是中止张献忠的屠杀政策,改变流寇的形象;其二是从与明政府对抗转向联合南明对抗满清,在民族矛盾急剧上升的情况下,大西军的这几个领袖确实展现深邃的战略眼光与胸襟。
  1647年,云南爆发土司“沙定洲之乱”,给大西军一个绝佳的机会,孙可望等人以“扶明”平滇乱为理由,果断率大西军入云南,孙可望被推为大西军的统帅,他的地位开始上升,不过仍然没有绝对的专制权力,大西军四巨头分别称王,孙可望为平东王,李定国为安西王,刘文秀为抚南王,艾能奇为定北王。李定国、刘文秀等人经过艰苦的战斗,终于平定土司之乱,而另一位领袖艾能奇则在战斗中中箭身亡。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185696/15.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