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使命的召唤——郑成功及其事业 / 醉罢君山 / 第43页

 盲人王后 2011-10-21
使命的召唤——郑成功及其事业共48页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4-17 14:27  
        谢谢lltcl君的反驳,有不同的看法,至少可以更逼近历史的真实。
  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一个人的选择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判定一个人的真实意图,则当综合此人的品质性格来判定,这是基于此出发点,我才认为顾诚先生之分析,实有偏见之说。
  
  顾全郑芝龙性命,此乃人之常情,这点且未论。
  
  如果郑成功真心拥戴永历政权,或者按LZ所说郑氏所重孙可望更甚李定国,那他为何也未在1654年派主力参与长江之役?(张名振第三次兵进长江的主力基本上是鲁监国军队而不是郑军。)
  ----------
  张名振兵团虽然主要系原鲁之军队,现应该认为亦是郑成功之军队,仍是由郑所节制,且是年张名振回厦门请求增兵,郑成功拔陈辉率一万五千人,百艘战舰北上,总兵力应该有近四万余人,阵容也算不小了。南下的林察舰队有二万余人,郑成功自己在福建的军队应该也不到五万人。
  
  在顾诚老师的《南明史》一书的考证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双方联络会师的时间表,以及郑成功采取的措施。如果他也真如同LZ所说“出兵广东,是他庞大计划中的一个环节”,那他为什么软禁李定国的使者,为什么一再延误会师日期,为什么对心急如焚的李定国只是给予一些摸棱两可的答复。
    尤其是李定国第二次进军广东之役,郑成功在回复李定国的信中写道“五月至今,所待贵爵相应耳”(《先王实录》),但事实上郑成功的使者的前来居然用时超过四个月,无论怎么看这都已经不是一般的延误,而是有计划的虚应故事。
  -----------------
  在下考察李定国信使抵达时间,约与张名振返回厦门大约同时,一种可能性,只能讲可能性,郑成功在估算主要是南进还是北进,最近他派遣陈辉兵团北进,这就是后来他答复李定国所说:“奈尊使到敝营时,值南风盛发,利于北伐而未利于南征。故再发舟师,令定西侯张名振、忠靖伯陈辉等复出长江,水陆并进,规取金陵,使彼胸腹受创,则手足自乱。”
  但郑成功并没有把原因说清楚,因为这次北上目的是为了策应孙可望会师长江,由于李定国与孙可望有矛盾,所以他没有直接了当地说。
  
  
  李定国的嫡系只有4-5万人。而广东清军原有2万上下,后援军3-4万人,双方兵力对比并不悬殊。
  ---------------
  李、清兵力之对比,比较难统计,我参照了郭影秋《李定国纪年》的一些说法。现在书没在身边,不好引用。
  
  
  郑成功本来有足够的时间和兵力来支援李定国,而他却只派出一支偏师在南海徘徊,以致出现未与清军发生任何战事之怪事!
  ----------------
  郑成功之主力部队,陆军分五个军,海军分五个军,其中张名振领前军,周鹤芝领后军、林察领左军,周瑞领右军,中军由郑成功兼,其中三个军由鲁系将领出任,此番出动两个军,系海军之主力。陆师稍弱,主要是李定国明确需要海军的支援。林察舰队目的是前往支援,途中未发生战斗,似乎并不奇怪。
  
  
  至于对林察等人的处置,LZ的看法颇显牵强,从来兵败,以郑成功之治军都是严惩主将,惟独这次南征是特例。
  ---------------------
  并非如此。如闽安失守,领将被处死二十四人,而主将黄廷、王秀奇均是降三级。
  
  
  
-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4-17 14:54  
       从他“不奉近在咫尺的鲁监国而遥奉永历”也可以清晰知道他的心态,也不要以桂藩为神宗嫡系为借口,当日唐藩不也照样是以疏藩即统,而当日在中国无主的情况下,他的“始终为唐”究竟是为了什么,想必也是昭然若揭了。一句话就是--他自己力量不足,无法取明而代之,明智的做法既是遥奉明氏,利用这一旗号与清军争夺东南。
  ---------------
  与鲁监国之矛盾,起于隆武时代,鲁监国政权得到承认甚少,不独郑成功如此。
  
  郑成功势力之强在后来的北伐南京之时显现的淋漓尽致,可为什么他在1654-1658年之前都未采取大规模行动直接支援李定国等西南明军,而只是在东南割据自雄?说到底就是,郑成功这个人其实根本就是私心自用暗藏野心,其“实无勤王会师之心”(马楚坚语,出自《郑成功应李定国勤王愆期试探》),“为了周旋议和,仅作了消极的会师或至误期失机,影响局势至巨”(朱锋语,出自《李晋王与郑延平》)。如果我们能排除一切传统偏见(主要是晚节问题),就可以清楚的发现,所谓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其实与后期当了叛徒的孙可望本质上是同一类人。
  ---------
  其实所谓的南明政权,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只是一个空壳罢了,永历帝只是孙可望摆布的对象,根本无兵无权,美国学者司徒琳在《南明史:1644—1662》一书中说得好,此时“明朝所代表的,毋宁只是一种精神——坚持抵抗外来势力侵略与控制的精神。”
  这才是民族大义所在。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奉个平庸的永历帝很重要吗?
  大西军的失败并非因为郑成功不给予支援,而是内讧的结果。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4-18 09:49  
  (使命的召唤-148)
  
  到了厦门岛后,何斌当即叩见郑成功,并说道:“台湾沃野千里,实霸王之区。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国;使人耕种,可以足其食。上至鸡笼(现基隆)、淡水,硝磺有焉。且横绝大海,肆通外国,置船兴贩,桅舵、铜铁不忧乏用。移诸镇兵士眷口其间,十年生聚、十年教养,而国可富、兵可强,进取退守,真足与满清抗衡也。”
  说罢何斌从袖中掏出一张台湾地图,只见台湾之山川地势险要之处,都历历如指掌。何斌又向郑成功陈说台湾百姓受荷兰人统治,不堪其苦,人人思念中国之军队,如果郑成功天威一指,台湾之地唾手可得。
  郑成功正在为建立新的基地而苦思冥想,何斌前来一番游说,使他如拔云见日,看到中兴之希望,心中大喜。只见何斌所带来的这张地图,标明荷兰人在台之军事据点,炮台之位置,凭借这张地图,便可以避开荷兰人所修筑的炮台,郑成功看着看着,那种感觉,就象六月天中暑后服了一剂凉茶,沁人心脾、整个人豁然开朗。他站起身上,抚着何斌之背说:“此殆天之使公授予也!自当重报。汝勿扬声,吾自有成算。”他将何斌留在厦门岛内,并且封锁消息,连郑成功麾下的大将也不知晓。
  其实郑成功早已有攻台的打算,只是上一年清军倾数省之兵力围攻厦门,兵情紧急,不得不暂且搁置,现在何斌冒死献上台湾地图,并且细述台湾荷兰人之守备情况,这使郑成功得以知己知彼,这样出兵攻台胜算就很大了。
  
  第二天,郑成功召集诸将,正式提出攻取台湾的计划,他对部将们说:“自攻江南一败,清朝欺我孤军势穷,遂会南北舟师合攻。幸赖诸君之力,虽然已败,但恐終不相忘。故每夜徘徊筹画,知附近无可措足;惟台湾一地离此不远,暂取之,並可以连金、厦而抚诸岛。然后广通外国,训练士卒,进则可战而恢复中兴,退则可守而无內顾之忧。诸君以为何如?”
  郑成功提出攻略台湾,大多数将领都沉默不语了。宣毅后镇将领吴豪站起身来,对郑成功一拱手道:“前日藩主曾以台湾下问,豪已经细稟;非豪之不用命,怎奈砲台利害、水路险恶,纵有奇谋而无所用,虽欲奋勇而不能施,是徒费其力也。”吴豪坚决反对攻取台湾,为什么他敢这样做呢?在郑军将领中,吴豪对台湾情形最为熟悉,他曾多次从台湾经过,见识过荷兰人威力巨大的火炮,以及坚固的防御工事,这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他认为攻取台湾的设想不现实。
  还有一些将领虽然没敢象吴豪那样明确表明反对的立场,但还是以委婉的方式表示对征台的担忧,黄廷站起身说道:“台湾地方闻甚广阔,实未曾到,不知情形。如吴豪所陈红毛砲火,果有其名。况船只又无別路可达,若必由砲台前而進,此所谓以兵与敌也。”这时黄廷还不知道郑成功已经获得何斌所献的台湾地图,这份珍贵的地图将可以让郑军在登陆时避开荷兰人的炮台。
  郑成功听了吴豪与黄廷的发言后,不以为然地说:“此乃常俗之见耳。”建威伯马信慨然说道:“藩主所虑者,诸岛难以久拒清朝,欲先固其根本,而后壮其枝叶,此乃如始万萬全至计。信,北人也,委实不知。但以人事而论,蜀有高山峻岭,尚可攀藤而上、捲氈而下;吴有铁缆橫江,尚可用火烧断。紅毛虽桀黠,布置周密,岂无别计可破?今乘將士闲暇,不如统一旅前往探望:倘可进取,则並力而攻;如果利害,再作相商,亦未为晚。此信之管见也。”郑成功听罢点了点头称许道:“此乃因時制宜,见机而动之论。”
  吴豪仍然不甘心,他又以台湾风土不可、水土多病等为由,反对攻台。参军陈永华发言道:“凡事必先尽之人,而后听之天。宣毅后鎮所言,是身经其地,细陈利害,乃守经之见;亦爱主也,未可为不是。如建威伯之论,大兴舟師前去,审势度時,乘虎虚觑便,此乃行权将略也。试行之以尽人力,悉在藩主裁之。”协理五军戎政杨朝栋也发言支持攻台计划。
  台湾虽然经过颜思齐、郑芝龙等人的开发,但在多数人看来,那是一片荆榛未开的荒蛮之地、化外之地,非英雄建功立业之所,这固然是受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文化一直有一种内向性,象颜思齐这样勇于拓荒海外的英雄很少,而郑成功则欲步颜思齐之后尘,虽说是局势所迫,然其眼光不可不谓长远,其事业不可不谓伟大。
  最终郑成功力排众议,确立了攻取台湾的决心。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4-19 09:52  
  (使命的召唤-149)
  
  就在郑成功决定攻取台湾时,这年的正月七日,顺治帝病逝于北京,年仅八岁的康熙继位。清朝新君初立,封建王朝每当权力交接之时,总是多事之秋,清政府内部权力重新分配,在这么一种情形下,清军暂时不会对东南大举用兵,这对郑成功是攻取台湾的一个良机。
  郑成功下令修葺船只,并在二月移师金门,整顿军队,准备粮草与武器,积极为攻台之战作准备。参加攻台之役的部队多是郑成功麾下最精锐的部队,包括亲军镇、右武卫镇、左虎卫镇、右虎卫镇、提督骁骑镇、左先锋镇、中冲镇、后冲镇、宣毅前镇、宣毅后镇、礼武镇、援剿后镇等,总兵力二万多人。
  三月初十,郑军舰队在金门料罗湾集结,当时军队内部谣言不断,很多士兵对这次跨海作战没有信心,心怀畏惧,不断有人逃跑,郑成功不得不派人将逃兵捉回来。大军尚未出征,军队就开始出现骚动,这在郑军以往的历史中是未曾出现的,这也可看出征台之战,从一开始就内部分歧极大,这对郑成功而言,是前所未有的艰巨考验。
  是真英雄,便不会因为挫折而失去进取之心。
  三月二十三日,终于迎来天时霁静的日子。征台舰队终于开航,数百艘战舰浩浩荡荡,向东驶去,很多人对台湾根本没有什么概念,只认为那是一块海外荒蛮之洲。这一天的航行非常顺利,次日,郑军舰队抵这澎湖列岛。
  
  郑军在澎湖列岛停泊三天,准备等侯顺风时启程,在这段时间里,郑成功巡视了诸岛,并对诸将说:“台湾若得,则此为门户保障。”三月二十七日,郑军舰队继续向东航行,但是遇到逆风,不得已退回澎湖岛。这时郑军遇到了一个麻烦,当时何斌跟郑成功说,只要到了台湾,不愁没有粮食,所以各军只携带了数日的粮食,没想到途中受阻于风,粮食供应开始紧张了。
  郑成功下令在澎湖诸岛取粮,但这些小岛因面积狭小,没有田园可种水稻,只有一些蕃薯、大麦等,而且数量很少,总计只收罗到百余石,只够二万多人的军队一餐之用。这种情况是郑成功始料不及的,他大吃一惊,便于三月三十日晚,下令舰队必须启航。然而此时风向不顺,而且风雨交加,海面上还有雾气,诸将请求等风雨过后再启航,郑成功答道:“冰坚可蹈,天意有在。天意若付我平定台湾,今晚开驾后,自然风恬浪静矣。”
  舰队驶出澎湖列岛后,风雨开始减弱,但是海上的波浪仍然很大,加上天色很暗,一路上险情环生,但是郑成功不为动摇,坚持继续航行。三更之后,云收雨散,天气清朗,郑军舰队总算有惊无险,数百艘战船向台湾的方向开进。
  
  次日拂晓,舰队抵达台湾岛外沙线,天亮时,驶抵鹿耳门。
  能否赢得攻台战争的胜利,首先是郑军能否顺利完成登陆。
  当时荷兰人盘踞在台湾西南的赤嵌城与热兰遮城,在西部有一系列的小岛屿,进入的航道主要有两条,一条为北航道,又称为鹿耳门港道,这条港道水文条件十分复杂,港道曲折迂回,且水深较浅,大船难以进入,根据《台湾县志》的纪载:“水底皆沙,纵横布列,舟不可犯,就其稍深处觅港出入,港路窄狭,仅容两艘。”另一条为南航道,又称为大港道,入口处狭窄,水深可进出大船,但是荷兰人在此修筑有热兰遮城,所以南航道处于荷兰人的炮火打击范围。
  为了避开荷兰人的炮台,郑成功选择由鹿耳门港道登陆。这条港道自然条件不够理想,郑军的向导何斌是个有心人,他曾细细勘察过鹿耳门的水道,绘制在地图中,而且亲自为郑军导航。虽然如此,郑军数百艘战船能否顺利通过,特别是一些大型船只是否会搁浅?谁也没有把握,所以郑成功是冒了很大的风险。
  在舰队出发前,郑成功曾对部将们说:“本藩矢志恢复,念切中兴。前者出师北讨,恨尺土之未得;既而舳舻南还,恐孤岛之难居。故冒波涛,欲辟不服之区,暂寄军旅,养晦待时;非为贪恋海外,苟延安乐。自当竭诚祷告皇天并达列祖,假我潮水,行我舟师。”能否顺利通这个浅水航道,则要看涨潮时海面能上升多少。
  郑成功乘上小哨船,在何斌等人的引导下,先行入港。郑军选择的时机也恰到好处,由于这一天是初一,正值大潮,到了中午时,海水涨潮,海面上升数尺,郑军中的大船居然也可以顺利入港。
  郑军之所以能这么顺利成功登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郑军的军事行动相当保密,从舰队出发到成功登陆,荷兰人均没有发觉。这支二万五千人、数百艘战船的庞大军队,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已经钻到荷兰人的眼皮底下了。荷兰人对郑成功攻取台湾并非全无准备,但是郑军选择在风向不利于航行的季节突然挺进台湾,这是荷兰人没有料想到的,而在郑军登陆前一夜,海面上还风雨交加,荷兰人更没有料到这支英勇的舰队战胜风雨与波涛,奇迹般地出现在台湾岛西部。
  在荷兰人修筑的赤嵌城外,有一赤嵌街,乃是百姓之聚集地与市集,其地在现今台湾之台南市内,当地百姓对郑军的到来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并给郑军提供大量的帮助。郑成功发动的攻台之战,从一开始,便是一场正义之战。
  
  (下一节《收复赤嵌城》)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185696/43.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