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农书《齐民要术》与《农政全书》

 2009妙手空空 2011-10-22

  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古人在农业上曾有着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从现代有机农业的观点来看,是非常合理和先进的,其智慧常常令现代人感到佩服。

  中国古代有不少论及农业的书,但许多都失传了,保存最完整而内容最全面的可能要算《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了。

  《齐民要术》写作于公元六世纪30-40年代之间,作者是贾思勰。

  原书正文共分十卷,九十二篇,约有十二万字。内容极为丰富,包括了农业生产的各方面技术,以及农村生活所需的各种知识。从粮食、油料、纺织作物,到蔬菜、水果,以及林木的栽培、保育、加工、利用;从家禽、家畜的饲养、管理与保护,到酿造、食品加工和烹调,书中都做了具体而合理的讲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农作物的播种强调要顺应天时,适应地利。作者给各种作物排出适宜的播种期,分为“上时”,“中时”,和“下时”,其中“上时”是最佳的时间。不过也要根据当地当年气候变化而有所调整,如播种谷子,日期虽到,但气温不够的话,就应当适当推迟。

  关于“适应地利”,作者认为各种作物需要不同的土壤条件。例如,粟在肥沃的土壤、贫瘠的土壤都可以栽种,小麦不需要太好的田,芝麻则宜于种在旱地等等。在播种时期上,除了考虑天时外,也要考虑土地条件。比如,在肥沃的土地上可以晚一些栽种,而在贫瘠的土地上必须早早栽种。

  在增进土壤肥力方面,除了施用粪尿外,书中提出还要种植绿肥作物。书中也指出各种农作物要进行轮作。他根据作物的特性以及相互关系,总结出有些作物,如葵、蔓菁之类可以连作;有些作物如谷子、麻类就不能连作,而宜轮作;在轮作之中,在种谷物之前最好先种豆类。

  这些经验,现在都得到了有机农业理论的证实。

  关于作者贾思勰的生平,史书没有记载,后人也无法考证,人们所知道的,仅仅是原书里留下的署名— 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

  至于这本书是如何写成的,原书序言倒是有简单的交代:“今采撷经传,援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意思是说,作者是通过考证前人著作,总结民间农谚,向有经验的农民请教,并亲自实践验证,而编写成这本书的。书中提到,为了写关于养羊的章节,作者曾亲自养过二百头羊,可见作者认真严谨的著述精神。


  在《齐民要术》之前,也有许多古书论及农业,如《诗经》、《周礼》、《汜胜之书》、《四民月令》等等,贾思勰对其中有关农业的论述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取舍。由于他的引用,我们现在才得以了解那些已经失传的古农书中的宝贵资料,如《汜胜之书》、《四民月令》等。

  《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杰出科学家徐光启所著。

  全书共有六十卷,五十多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十二个目。各目的内容由题目顾名思义可知,其中蚕桑广类是论述用来代替丝绸的纺织作物,如木棉、麻的。

  《农政全书》对以前的农业文献论著做了系统的摘录与编排,并加入许多的批语。这些批语是作者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得出的新颖而独到的见解。另外,作者也把自己在农业和水利方面的研究心得和翻译论著,分别编入有关各卷中。这使得《农政全书》成为一本极其独特而宝贵农书。

  作者徐光启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他于公元1562年生于上海(徐家汇曾是徐氏家族聚居之地,因此得名),一个小商人兼地主的家庭。他的祖父留下一些田产,他的父亲曾一度经商,后又归农。

  徐光启青年时代有一段时期在乡间教书,这使他对农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持续终生。

  徐光启在中年时期,认识了西洋传教士利马窦(Matteo Ricci),因而得以学习西方近代科学。他向利马窦及其他“洋人”学习天文、地理、数学、水利等各门科学,并与他们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泰西水法》等西洋科学著作,将西方科学介绍到中国。

  虽然徐光启的兴趣和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但他的中心思想却是怎样把一切知识应用于农业。他研究数学,是为了更好的“治水治田”;研究天文、历法,是为了更好的把握农业生产中的各种时机;研究水利,目的更显而易见;就是研究兵器,也是因为“强兵者……未有不从农事起者”。因此他将毕生精力用在农业和水利方面。

  《农政全书》的写作几乎耗费了徐光启一生的光阴和精力。还在二十几岁时,他就不断收集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和归纳。每到一个地方,他就向当地农民询问农事,并随即记录下来,然后根据所学科学进行分析,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除此之外,他也亲自进行实验研究。直到65岁时,徐光启才完成《农政全书》的最后一次草稿,将定稿的工作留给陈子龙等人完成。

  除了《农政全书》外,徐光启还著有《甘薯疏》和《吉贝疏》等农书。

  甘薯是十六世纪后期由南洋传入福建广东的,故在民间有“番薯”之称(“番”就是外国的意思)。由于甘薯耐旱,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很容易种成,而且产量很高,所以很受欢迎。徐光启在上海守父丧期间,友人向他谈起甘薯,他随即请人帮他弄到薯藤,在上海试种,结果成功。他认为甘薯是杂粮中的“第一品”,“农人之家,不可一岁不种”,因而著《甘薯疏》,加以热心推广。今天,营养学证实甘薯有着丰富的营养,对健康极有益,确是杂粮中的“第一品”,可见徐光启的远见。


  《吉贝疏》是一本论述棉花生产的农书,可惜已经失传。所幸的是,《农政全书》中还保存了一些徐光启在这方面的见解。比如,他为棉花生产总结出“十四字”口诀:“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告诉人们要使棉花高产,就要做好这六个环节的工作。此外,他还提出,棉田里最好要种些甘薯。这是因为满地蔓生的甘薯可以保护棉树的根部,防止棉花结铃期间因刮大风,造成落花和倒伏。他还提倡将棉花和水稻进行轮作,两年中棉花,第三年种水稻,如果第三年不种棉花,也要将田泡水。这样既可改良土壤,又可减少病虫害。这些见解正符合现代有机农业的轮作与共生原理。

  (资料来源:李长年著《农业史话》,1981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图片也来自书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