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特务”曾经让多少男人春情荡漾?

 *Blacksmith* 2011-10-22

                                        
                                


文/曾子航



曾子酷贫:那个时候咱们拍的战争片、反特片,电影里的女特务真漂亮!全都梳着大波浪,歪带船形帽,身穿掐腰的美式军服,说话嗲声嗲气,连播新闻都像在吹枕边风,那真是媚啊!再看看电影里的女干部、女战士、女民兵,一个个豪爽硬朗都得跟男人似的,哪有人家女特务招人啊!


      有一回作客李静主持的《娱乐麻辣烫》节目,畅谈“红色经典”,现场的两位嘉宾,专栏作家小宝和资深记者何东说到了一处很有意思的细节,这两位人到中年的老大哥饶有兴致地告诉我们,红色经典盛行的年代,正好赶上他们“春情萌动”的时期,“那个时候激情澎湃,特别憧憬爱情,可年纪又小,什么都不懂,只好从电影里、书本里找!”我听了有点纳闷,因为那个年代,漫山遍野全是“红色经典”,既没琼瑶式的言情小说,《魂断蓝桥》《罗马假日》这样的爱情电影也看不着,那怎么解决这“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饥渴症”呢?何东老师趁机揭密:“那就从红色经典里找哇,什么《艳阳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只要能借到,第一件事儿,先找里面的爱情描写,然后窝上一个又一个的‘角儿’,没事的时候再拿出来反复地看――”小宝老师也是语出惊人:“那个时候看咱们拍的战争片、反特片,你知道最吸引我的是什么?女特务――真的,那时候电影里的女特务真漂亮啊!全都梳着大波浪,歪带船形帽,身穿掐腰的美式军服,说话嗲声嗲气,连播新闻都像在吹枕边风,那真是媚啊!再看看电影里的女干部、女战士、女民兵,一个个豪爽硬朗得跟男人似的,哪有人家女特务招人啊!”

      小宝老师的一席话不仅引来何东老师的随声附和,也掀起了演播室内的阵阵笑浪。对于我这个出生在七十年代的年轻人来说,对红色经典的感情自然没有他们那样“刻骨铭心”,我春情萌动的时期,琼瑶亦舒的言情小说、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里面也有随处可见的爱情描写)已大举入侵,当然不会再“如饥似渴”地钻进红色经典里去“发掘”什么爱情,但是小时候也看过不少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情怀的老电影,出乎意料的是,小宝老师脑海里残存的“女特务情结”竟也激起了我的共鸣,因为我刚刚发育的时候同样被银幕上无数个“女特务”“腐蚀”过。

      那个年代电影里出现的反面人物通常都很“脸谱化”,尤其是特务,只要你具备了一定的国产老片的观影经验,准保一眼就能认出来——“男特务”大都獐头鼠目、尖嘴猴腮,十足旧上海街头小瘪三的翻版;“女特务”则浓妆艳抹、分外妖娆,像极了经常出没于“白乐门”歌舞厅的高级舞女。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女特务”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大概小学四年级看过的一部经典老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好像是孙道临主演的,影片中他扮演的是一位长期战斗在日伪沦陷区的我党地下情报员,具体情节已经不记得了,但里面有个女特务我至今记忆犹新,为什么?没别的,就因为她太漂亮了,一头大波浪下面掩映着一张性感的红唇,说话柔声细气犹如口吐莲花,走起路来苗条的腰肢又好似秋千在随风摇摆,用现在时髦的评价,那绝对是玛丽莲-梦露的“日伪敌特版”。影片中,孙道临被捕后,这个美丽的尤物还跑到审讯室做“策反”工作,孙道临当然是义正言辞、一口回绝。我当时真佩服革命者的坚强意志,要我面对这样的“性感武器”,早“叛变”了!哈哈!后来《雾都茫茫》(就是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梅花档案》的前身)里庞敏所饰的那个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千金,解放后潜伏了下来,摇身一变成了总是穿着一双绣花鞋的女特务。在她身上,既有蛇蝎美人的狠毒,又不乏大家闺秀的端庄,也是我儿时记忆长河里一朵难忘的“浪花”。  
      
    《英雄虎胆》里王晓棠扮演的女特务阿兰那就更经典了,和我军打入敌人内部的侦察员曾泰(于洋扮演的)初次见面那场戏,扭着伦巴舞像一阵午后的轻风似的就飘过来了,不知迷倒了当时多少男青年!据说,当时《英雄虎胆》在国内一些大城市上映的时候,有些小年轻就为了看王晓棠跳伦巴这场戏,花了不知多少倍的钱,不止一次地走进电影院!

       非常遗憾,与这些像罂粟花般神秘诱人的“女特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多数“红色经典”里的正面女主人公,却始终只见“革命激情”,不见“儿女私情”;身上不断滋长的是男人的豪气,缺少的偏偏却是女人的秀气——《红色娘子军》里的吴琼花,从头到尾都是一双燃烧着阶级怒火的眼睛,我们只看到她对敌人南霸天的恨,却感受不到对战友(同时又是男人)洪常青的爱。至于其它老电影里的什么女支书、女战士、女民兵、女飞行员,更是清一色的“铁姑娘”、“雄娘子”——首先从外形看基本上都是“清汤挂面”,跟男同志站在一起,已经不会让人想入非非了,其次性格上都是“直、粗、狠”,不会柔声细语,更拒绝撒娇卖乖,再加上一天到晚就知道“闹革命”“抓敌人”,爱情生活婚姻大事更是被无形中“判了死缓”(为什么是“死缓”,这些“红色经典”里的革命姐妹也不是将单身进行到底,而是常常会到最后胜利来临之时,在上级组织的关怀之下,莫名其妙地仓促结婚,没有铺垫,没有前戏)

      到了八个样板戏一统天下的年代,不仅未婚女革命者不再恋爱结婚,连已婚者也变得“清心寡欲”,《红灯记》里的英雄人物李玉和正值壮年,虽有家庭,但未娶妻;《杜鹃山》上的柯湘为了一心一意闹革命,干脆让丈夫早早地牺牲了;《沙家浜》里的阿庆嫂好像还有个男人,但阿庆已经到上海“跑单帮”去了,根本就没露过面。所以《红灯记》一开头,李奶奶才会劈头告诉李铁梅:“爹不是你的亲爹!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咱们祖孙三代本不是一家人哪!你姓陈,我姓李,你爹他姓张!诸位看官,您想想,在那“爱情、亲情”都“弹尽粮绝”,只剩下“革命友情之花”竞相开放的年代,虽然散发着“毒素”但女性“第二性征”分外妖娆的“女特务”,能不让荷尔蒙分泌十分旺盛的中国男人迷醉、迷倒乃至“迷惑”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