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旗袍韵事 勾画美体四十

 htszdyp 2011-10-23
旗袍    

 旗袍韵事 勾画美体四十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旗袍最主要的特点集中在下摆和开衩

        据袁仄、胡月在《百年衣裳》记述,“从30年代开始,旗袍成为了中国都市女性的重要服装。在这一时期,名媛、明星、女学生,工厂女工几乎全都接受了旗袍这一服装样式。”旗袍在女性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从《百年衣裳》中,我们依稀能够看到旗袍的发展史,“在现代旗袍的策源地上海,修长合体的旗袍恰好符合江南女性纤巧玲珑的体态,因此迅速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广泛地流行开来。更重要的是,这是的旗袍已经明显融入了外来的现代技术和审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大女性将旗袍传出了一种婀娜神韵,从而成为具有海派文化风格的典型服饰形象,造就了中国现代服装史上的一页辉煌。

        而旗袍的形制结构也是变化多样的,最主要的变化集中在下摆的长短、领的高低、纽扣的多寡、侧开衩的高低等方面。”

        按照作家曹聚仁的说法:“一部旗袍史,离不了长了短,短了长,长了又短,这张伸缩表也和交易所的统计图相去不远。”可见旗袍最主要的特点集中在下摆和开衩。

        作者系统的在书中梳理了旗袍在30年代的发展流程:“30年代的最初几年,旗袍沿袭了20年代末的风格:1928年时长短适中,便于行走,袖口保持短袄时的阔大风度;1929年开始旗袍底摆上升,达膝盖以下,袖子趋短;到1930年的旗袍长度刚好盖住膝盖,但是腰身逐渐收小,下摆开始收拢;1931年流行短旗袍,整体造型紧窄合体,腰部已经有较明显的曲线。

        1932年以后,旗袍下摆趋长,长及脚踝或腓下部,需着高跟鞋方能行走。这时期的袍身加长对旗袍的现代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一,旗袍的修长很好的体现了东方女性的线条,前提当然是腰臀部和下摆的合体适度;其二,为了方便行走,修长的旗袍必须下摆开衩,从此开衩旗袍也成为了现代改良旗袍的重要标准。1933年开始,旗袍从低衩后无衩变成了高衩。当时一位当红的明星顾梅君常穿高衩旗袍出入交际场所,衩高过膝甚至及臀。由于明星效应,逐成流行。”

        对于旗袍走向鼎盛的30年代,作者这样评价:“在这个旗袍如明月般璀璨的30年代里,女性围绕着旗袍勾勒着属于自己的美丽,几乎所有的时尚都与旗袍有着联系。伴随着妩媚、妖娆或是端庄、简洁,旗袍用一种无声的形式展现了东方女性的婀娜多姿,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