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柯云路:谁偷走了中国人的寿命

 yuxiang626 2011-10-24

 

柯云路:谁偷走了中国人的寿命

 

过去20年,中国人均寿命增长了5岁,这个成绩确实有点寒碜,不止少于以色列、韩国等起点较高的国家,还少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埃及、印度等,这与GDP的巨大成就很不相称……对此,我们有必要反思,中国人究竟从经济增长中收获了什么?如果不能带来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健康状况,拼命挣钱还有意义吗?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不用透支健康、透支未来?

 

图片

 


柯云路养生学专著
《发现黄帝内经》
精华选载(2)

当我们讲“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时候,是讲神的某些涣散、波动状况对五脏、对全身影响的部分表现。当我们讲“神全则养精、养气、养血”的时候,是讲神对人体脏腑精血影响作用的另一部分表现。神在生命体上,以生命体为舍,为载体;生命体毁坏了,神无以依托,神走,神去,神亡;反过来,神走,神去,神亡,生命体也将死亡。我们要由《黄帝内经》的启示出发,更加透彻地把握神体之间的全部联系。


第五章 精气血神 


 

一、精(精气)

 

精,是《黄帝内经》中关于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物质概念。这一概念在中国古文化中,就人体、就生命意义来讲,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

正像《黄帝内经》中其他范畴的使用一样,精,也要根据其在各种行文中的具体使用生动地、丰富地、尽可能全面地把握其含义。这并不仅仅是一种阅读上的理解,也不是对《黄帝内经》文本的考证,而是要真正把握《黄帝内经》对生命、对生命现象、对生命现象中各种内容、环节、方面的体验、感觉与认识。

也就是说,为了把握《黄帝内经》的范畴所根源的真正意义,“精”这个字,是《黄帝内经》中古人做出的一个手势,我们要透过这个手势看到其所指向的天空中的月亮。

我们要真正把握的是,在人体中精的实际含义、实际存在、实际规律。我们在生命的体验之中,心平气和,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体会一下“精”为何也?所谓呼吸精气之精为何也?所谓积精全神之精为何也?

在这种状态中遍阅《黄帝内经》的整个文字,就会在生动的意义上把握精有如下意义:

一,就整个天地自然而言,大自然中山川、草木、五谷都有其精气。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这里是指大自然中的精气。

二,就人体而言,又有人体的精气。所谓“积精全神”所积之精,主要是指人体之精。

三,所谓人体之精,最原始的意义是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或者说是元精,这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精微物质。作为一个生命,人最初、最基础地发源于这个生殖之精,先天之精。

四,进入人体内的水谷之精,后天之精,这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生存的精微物质。

五,对于水谷之精的含义,我们要做一点发挥了。

我们已经讲到,自然界万物,山川、草木,都有其精。水谷,也有其精。这里,我们对精的含义有着超越一般现代科学所理解的饮食与营养的概念含义。水谷之精,就是在水谷中有着可以化入人体、成为人体之精的那些精微物质。

当我们对天下万物,特别是对草木、谷物、江河、流水、山川、大地有精的感觉时,我们就知道,古人在生命科学的意义上有着如何朴素的、混沌的、似乎是幼稚的同时又是天才的、智慧的、超前的概括。

水谷之精这一范畴,让我们感到了生命和大自然万物之间的联系,感到生物那种新陈代谢、摄取于自然的生动内容。

六,精,是精气之精,气,是精气之气。

就《黄帝内经》与中华传统医学而言,精气是一个经常联用的词。联用使之有了更加完整的含义。精、气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这两者又有着密切的关联,甚至是一个存在。

无论是对《黄帝内经》文本进行考察,对中国古文化中精气范畴的使用进行考察,还是直接面对生命的体验做出领会,我们都可以对精气的关系、精气的意义做出如下概括:

第一,精,可生化为气,可生发为气。

第二,精气相连,精气一体。

第三,气乃精之化也。

第四,气乃精之晕也。

第五,气乃精之华也。

第六,气乃精之焰也。

第七,气乃精之生也。

第八,气乃精之能,精之力,精之动。

第九,精生化气,气化精。

第十,精化气,气食精。

第十一,精气有先天之精气,后天之精气。

这些,就是精和气的生动关系。对这些关系,我们超越文字,整体上品味、体会一下,就会生动地感到精气的含义。

精化为气,蜡烛点着才有火焰。没有蜡烛,没有火焰。没有火焰,蜡烛的存在没有意义。当把点着的蜡烛看成精气整体的时候,对这二者的关系只是做了一个最粗糙、最大致的类比。

七,五脏六腑各有精气。

八,当五脏六腑的精气充溢时,就归肾脏。最后,转化为生殖之精。

九,精的情性,精富有生命力,具有生殖、生长、发育的能力,它能够支持生命,具有抵抗外界不良因素的能力。

十,精(精气)会被不断消耗,它被消耗的方式:

第一,正常的生命活动、生长会有正常的消耗。

第二,六淫(寒、暑、风、热、燥、火)侵入体内,会消耗精气。

第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会消耗人的精气。

第四,劳逸过度会消耗精气。

第五,饮食不当会消耗精气。

第六,耗神也直接消耗精气。

十一,精(精气)又被不断补充。

补充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脾胃的运化能力,肺的呼吸能力将水谷之精吸收、运化为体内的精气。

十二,养神可以聚精。

在独立守神的状态中,可以呼吸精气,直接采纳天下万物之精气,并且集聚体内已有精气,养育体内已有精气。

十三,气功修炼既炼精化气,也可以炼气生精。这是把精化气、气生精的生理规律变为一种具体修炼的技术。

在气功修炼中,炼精化气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气功修炼达到一定程度的人,都能够领会、把握炼精化气的实际生理意义。

十四,精生血。

现在,我们有必要对精这个范畴,对《黄帝内经》中精的含义做一个总结。还应该在此基础上做出联想,做出新的发现。在以上对精的十四点概括之中,是对《黄帝内经》已有含义的概括,就某种意义上讲,已经有着对《黄帝内经》中精的含义的深化与发展。

对精的考察,最有意义的是:

第一,把人体之精和天下水谷之精、天地草木万物之精联合在一起考察。

第二,把精和气联合在一起考察。

当我们真正从人体和大自然的关系中考察了精,又从精气的相互关系中考察了精,在生命的意义上领会精气的含义,精的范畴就真正生动了,真正活泼了,我们就透过这个范畴把握到了生命本来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考察气的概念。

精可化气,炼精可化气。精、气二字联用,称为精气,这启发我们对古人生命科学中气的含义做深究。

考察生命现象的时候,我们不得不特别注意精的被消耗与被补充,注重这种规律,注重在什么情况下人会伤精,精被消耗,在什么情况下,精可养育、补充、滋长。

围绕一个“精”字,就能够把中华传统医学的理论与技术结合起来。正如围绕一个“气”字,同样可以把中华传统医学的全部理论和技术结合起来一样。对精的领会、把握、描述、判断,在人体中的调整、调动,其中包含了中华传统医学在理论上和技术上的全部奥秘。

就养生意义和练功意义而言,我们就是要做到积精全神,就是要做到独立守神,呼吸精气,肌肉若一,就是要做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精,就是要做到把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交融一起,就是要聚精会神,就是要精神内守,真气从之。同时善于摒除一切伤精、耗精、损精、失精的情况。

 

二、气(气血)

 

我们曾在本书上部讲到广义的气,就《黄帝内经》考察的范围,“气”是天人两个部分,自然与人体两个部分。

天地之气,万物之气,水谷食物之气,药物之气,这是自然之气,是人体之外的万物之气。它们都有可能进入人体,转化为人体之气。在这个意义上,精气二字又是经常联用的。在《黄帝内经》中有更具体、更丰富的含义。

可以这样说,《黄帝内经》中人体之气的含义是混沌的,多义的,生动的,富有弹性的,边界模糊的,它是一个灵动活泼、可感觉、可描述、可把握、可运用、可诊断、可用于治疗的存在。

它是精微的物质,它是能量,它是脏腑的一种功能,多种含义混沌合成。我们现在来探究《黄帝内经》关于人体之气的各种具体概念。

由于气在人体的不同部位,由于气的不同种类,由于气的不同功能,《黄帝内经》对人体之气有着各种具体的运用。

一,元气。

第一,元气是由先天之精生化而成,也可以叫做先天之气,它发源于肾,或者说,发源于最初的生殖之精,父母遗传之精。因为它发源于肾,我们把它称为元阴,元阳,这是肾阴、肾阳中最基础、最原始的部分。它结合五脏六腑宣化出来的充溢的精气,成为肾阴和肾阳。

第二,元气就是生命的原动力。它是种子,可以在后天之气的充实下成长壮大,它激发、推动整个生命的功能,脏腑功能。

第三,在这个意义上就与先天之精有相同之处了。元气就是先天之精、之气,它也赖于后天之精气的滋补而不断生养。

这样,我们就获得了元气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有时也把元气叫做底气。底气不足,乃元气不足也。任何一个有过气功修炼体验的人,在气功状态中对底气、对元气、对元精元气(也就是先天之精、先天之气)都会有具体的体会,感觉。

二,宗气。

宗气又是《黄帝内经》中关于人体之气的一个着重使用的范畴。

第一,宗气积于胸中,它是由饮食之水谷精气被体内运化后,与被肺呼吸入的自然空气之气相合而成。这很容易让我们从现代解剖学的角度想到心、肺、脾、胃的功能。

第二,宗气的功能,最直接的意义是帮助肺司呼吸(管理呼吸)。与呼吸相关的发音、言语,都和宗气相关。

第三,把水谷之精的精华部分注入脉中,营养全身,形成后边将要讲到的营气。

第四,把水谷的悍气宣化于脉外,就成为后边将要讲到的卫气。

这里,我们不由得想起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心、肺、脾、胃的功能,当我们放松自己的思维,让现代解剖学概念若有若无地、恍恍惚惚地在一边存在,那么,我们倒可以非常生动地感知,宗气是人体诸多脏腑功能的一种综合描述。

宗气在胸中,肺呼吸来的空气之气与脾胃运化之后的水谷之精气“生而化之,化而合之”,然后,司呼吸、言语、发音,并把水谷之精、之气的精华部分变为营气,注入血脉,剽悍部分宣化到脉外,成为卫气。这个功能应该说是一个非常生动的、可感觉的存在。

不要生硬地注释以上这些概念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上的心、肺、脾、胃的哪些功能,甚至还要加上肝、胆、肠、膀胱的诸种相助,都不需要。恰恰要认识到,宗气的概念属于中华传统医学关于人体之气的范畴体系。

我们不在概念上牵强附会,不执著于现代解剖学语言对中医范畴的生硬注释,直接进入这些范畴所描状的那个实际存在,以身体的直接体验进入生命,那么,仅仅对元气和宗气的考察,已经使得我们对《黄帝内经》中所言人体之气有了非常生动的感觉。

这是一种天才的范畴体系,它如此生动又如此富有伸缩弹性地、多义地、含义丰富地概括了人体的实际状况。

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古代,由于那时的伦理、道德、文化原因,人类除了从食用的动物中取得对人体解剖学的某种类比的观察之外,想必非常缺乏对人体的解剖观察,更缺乏现代科学在显微镜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基础上对人体深入的解剖观察。然而,中华传统医学所形成的与解剖学有着浅显联系,同时又超越解剖学具体观察的对人体结构的描述体系,是一个极为天才的理论。

这个理论在医学上,以它两千年来的医学实践,以及当代依然创造的医学奇迹──如我们所考察的胡万林的医学奇迹那样──而标明它的价值。另一方面,它使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都有某种启示。

什么是人类的理论?什么是人类的范畴体系?我们对这个世界描述的各种理论文本,意义是什么?

倘若《黄帝内经》所导致的医学实践成为人类最有效的医学技术,如胡万林解决疑难病症、不治之症所体现的那样,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它的价值。我们就不得不思索,《黄帝内经》中有关人体描述的理论有什么意义?倘若有解剖学做支持的现代医学,在医疗效果上不能与这样一种没有解剖学做支持的医学技术相比,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像《黄帝内经》这样一部描述人体的理论文本?

这里有着非常微妙的哲学含义。

三,营气。

在谈到营气以及卫气之前,我们先引用《黄帝内经·痹论篇》中的一段话: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

 

其中,荣者,也即营气,营气营养全身,所以,又名为荣。

从上面这段引文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关于营气和卫气的描述。如果更详细地探究《黄帝内经》中关于营气和卫气的全部描述,那么,我们可以得到更为完整的概念。

先谈营气。

第一,它是水谷之精气所化生,通过宗气的作用布入脉中。

第二,也可以说,就是宗气贯入脉中的营养之气,所以称之为营气。

第三,属于血液的组成部分。血液就是由营气和部分精液合成。

第四,又化生为血液。

第五,营气昼夜不息地沿着周身的血脉网络流动、布散全身,营养脏腑及全身表里各种部位。

就营气的概念,我们又会想到脾、胃、肝、胆、心、肺的功能,想到了人体就解剖学意义上的消化、吸收、造血和血液循环的功能。让我们依然把现代科学范畴所提供的概念若有若无地放在一边。可以对这些概念有印象,但是,不要执著于这些概念与《黄帝内经》中关于气的种种描述相对应。我们要对整个气的体系,有《黄帝内经》作者一样的体验、感觉和认识。

营气就在血脉中流动着,营养全身,它就是由水谷之精生化而成,它在生化的时候,就是通过五脏六腑,又通过宗气这个气的气化功能得以完成气化与布入血脉的过程。

四,卫气。

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和营气平行、对应的一种气。对卫气的理解,尤其便于我们更深刻地体会中华传统医学中人体之气的特殊含义及精妙之处。因为它比营气的概念更远离解剖学能够给予的解释和支持,而更带有中华传统医学中气的描述的独特意味。

第一,卫气是水谷之悍气所化生。也就是说,水谷之精的精华部分变为营气,变为营养全身之气,而水谷之悍气就化生为卫气。我们进入这种思维体系,就想到水谷之气的丰富含义,就想到任何一种大自然的食物,包括药物,它是否都有精华营养成分,又有剽悍成分。这里,我们对食物之物性,药物之药性,以及人之人性,万物之性,都要有更生动、更全息的感觉和把握。

就像我们摄取食物一样,食物中确实会有它的精华部分,又会有粗犷剽悍部分。又像我们在社会有机体的运作上思考的,任何外界的东西──经验、技术、理论、资金、物质、人员──当摄取过来时,它肯定有精华的部分,也有其剽悍的部分,这些都是有某种生动的类比、联想含在其中的。

我们不要在这里多停留,把感觉找到,存于心中就可以了。

第二,卫气由宗气宣化于脉外。这就和营气在部位上也有了分化,营气于脉内,卫气于脉外。

第三,成为人体阳气的一部分,有着御外邪之功能,能够保卫机体,所以称之为卫气。

卫气形成的这个定义,与现代解剖学、生理学意义上的人体的防御机能有着完全不同的思路,这里不做生硬的直译。

我们以为,中华传统医学的这个解释:一,导向了有效的医学实践,我们就在中医技术的意义上,暂且采用它;二,这种把水谷之悍气经过宣化作用布入脉外,成为卫气,防御外邪侵入体内的描述,即使对于现代人体科学、现代生理学、现代医学、现代解剖学,似乎也将提供具有超前意义的、未来意义的启示。

第四,卫气的功能是,内温养脏腑,外温养肌肤、腠里,开阖汗孔。这是对卫气之所以能够防卫邪气侵入机体的功能的更加具体化的描述。

第五,卫气倘若不足,结果就是肌表不固,汗孔开阖无当,所谓阳不密,这样,就外邪侵入,伤害人体。

关于卫气的如上描述,应该使我们对它有了非常生动的感觉和把握。我们安安静静坐一坐,若有若无想一想,就能够体会出宗气、营气和卫气的存在,体会到生命体在把外界水谷之精气、自然空气之清气收入体内,经过脾、胃、肺等脏腑的运化,通过宗气的气化、分布,营气沿血脉营养全身,卫气布散于脉外,温养肌肤,内内外外,构成阳气的一部分,完成汗孔开阖,设立各种防御机制。这确实是一个很微妙、很具象的人体体验。

正是这种体验,使得我们能够直截了当地进入《黄帝内经》的理论技术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对《黄帝内经》体系的进入和掌握是感觉性的,体验性的,直觉性的,它更像艺术家的思维,而不像数学家的思维。

五,中气。

这是我们在中华传统医学和中国文化中会不时遇到的范畴。

所谓中气,一般指脾胃之气。在《黄帝内经》中对于五脏六腑各有气论,肝有肝气,心有心气,脾有脾气,肺有肺气,肾有肾气。心、肝、脾、肺、肾五脏,都有气虚与气不虚之状况。

对脏腑之气的考察、诊断、调整,是《黄帝内经》非常技术化又相当理论化的领域。因此,当我们深入《黄帝内经》关于气的理论时,就同时深入到各个脏腑的气的状况中。

六,就以上所讲诸种气的概念中,元气为先天之气,源于先天之精。而所说宗气,包含营气、卫气,还包括脾胃之气,都属于后天之气。后天之气来自于水谷之精气与自然空气之气,通过脾胃运化,肺的吐纳,肾的封藏而合成。

七,真气。

在《黄帝内经》及整个中华传统医学、气功学中,它有多种含义:

第一,广义的含义,就是上述元气以及宗气之和,也就是人体的先天之气、后天之气总称真气。

第二,狭义的含义,就是指元气,来自于先天之精的先天之气,称为真气。

第三,练功意义上的真气,与上述广义之真气和狭义之真气相关,似乎又不完全等同。练功意义上之真气,肯定包括元气,包括先天之气,但是,又在一定意义上包括后天之气,又与先天之气、后天之气的总和不完全等同。

这里,我们谈到《黄帝内经》中的一个用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个真气的含义和气功学练功意义上的真气是基本相同的。

第四,元气,在中华传统医学范围内和中国古文化范畴体系中,有时候也广义化,和广义的真气相通融,和人的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总和相通融。当我们讲这个人元气没有恢复的时候,常常是指这种人体之气的总和。

八,在《黄帝内经》体系中还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气的概念,那就是经络之气。经络之气是由广义的真气散布于经络之中而形成的。

人的经络之气是人体之气体系的非常重要、又非常精妙的部分。气,或者更广义讲,气血,是在经络中流动的。这里,人体脏腑之间、体表之间的联络、沟通是和经络之气分不开的。而诊断人体的疾病状况,和我们把握经络的气的状况,又是分不开的。经络之气不通畅,经络之气不充足,它们既是疾病的结果,又是疾病的原因。

在人的周身,脏腑与经络是相对应的,它们的相互作用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治疗疾病,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全面动手调整脏腑,与全面动手调整经络需要同时进行。

在治疗中,经络之气还会对于如何使用针灸手段、如何使用药物手段提供一个非常技术化的体系。

针灸的种种手法,是对经络之气的流动、分布进行调整。而药物治疗正是通过人体本身的气化作用,气化过程,使药物之气进入经络,打通经络,疏导经络,调整经络。

因此,对经络之气形成非常具体的概念和把握,这在中医的诊断、治疗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下一章中将具体讲到的。

九,阳气。

在讲到人体之气的时候,阳气又是一个经常被用到的概念。阳气的功能就是它能够温养全身组织,能够维护、支持生理的各种功能,能够护卫体表。可以说,卫气是阳气的一部分,因此,也可以把卫气称为卫阳。肾有肾阳,心有心阳,脾有脾阳。肾阳虚,脾阳虚,心阳虚,也会造成疾病。

十,阴气。

《黄帝内经》在《痹论篇》中云:

 

“阴气者,静而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所谓阴气者,是指五脏之气。

在《黄帝内经》中,一般阴气的概念使用较少,往往只用一个阴字来概括与阳相对应的这部分机体器质与功能。应该说,阴阳和阴气、阳气并不是完全等同的,阴阳是范围更大的概括。阴气、阳气是阴阳对立统一在人体中的一部分表现。

《黄帝内经》在讲到阴虚、阴胜的时候,这个“阴”字既包含着阴气的含义,也还有阴气以外的诸方面内容。无论是脏腑本身,无论是精气血神,无论是经络,无论是各种已经有明确范畴概括的还是没有被明确范畴概括的,就人体而言,都可以概括在“阴阳”二字之中。

阳气是人体中阳的一部分,阴气是人体中阴的一部分。而阴阳的任何一部分都不是抽象的,都在具体的阴阳对立统一中体现。

十一,考察《黄帝内经》中人体之气的描述,结合千百年来的医学实践和总结,气的功能如下:

第一,造血功能。这在我们讲到营气的时候,已经显而易见。也就是说,在中医学意义上,血的制造离不开气的作用。

第二,气化功能。水谷之精进入体内,五味进入体内,都要通过气化来起作用,正是通过气化,才能使精化气。气化功能在气的功能中是一个最生动、最丰富、最核心、最主要的功能。其他很多功能都要由气化功能来做基础,做支持。

第三,推动功能。气推血行,就是推动功能的具体体现。包括精液在全身的布散也要通过气的推动。

第四,通络功能。这是借助推动功能得以完成的,由它打通经络,疏通经络,疏通表里,疏通脏腑之间的联系。

第五,温养功能。

第六,防卫功能。

第七,固摄功能。在后面讲到血的功能时,还会具体讲到,阳气可以固摄血液,可以固摄精液,可以把血、精的流动固摄住,使之在脉络中、渠道中不失规则地布散、流动。

第八,化神功能。即在气功修炼中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人之所以在气功修炼中可以炼精化气,是因为人体本身就自然有将精化为气的功能。气功修炼只不过是将这种功能在一种独立守神的状态中成百倍、成千倍地加以升华和提高。

同样,因为人体中的气本身有化神功能,所以,在气功修炼中才有炼气化神的技术。气功修炼中炼气化神的技术就是把人体自然存在的气化神的功能加以上千倍、上万倍地提高和升华。

这样,我们就把中华传统医学有关人体之气的范畴做了考察。这个考察就使我们相当有感有觉地把握了人体中气的存在,把握了气这个范畴所描述的实际人体意义。

当我们把一切现代解剖学的范畴轻轻地、若有若无地放在一边时,当我们既正视天下一切知识、理论、技术,同时又不执著于它们,不被它们所干扰时,包括也不被《黄帝内经》这些具体的概念、范畴、言语所干扰时,我们直接进入人体之气的含义,在生命的体验中把握它。

这样,我们就会对人体──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有一种敏锐的气的感觉,就能够掌握各种气机,就能够在气的意义上来调整人体,修炼人体。

 

三、血(血津)

 

《黄帝内经》所开辟的中华传统医学理论技术体系与精气相连的又一个重要范畴,是血的范畴。这个血与现代医学、解剖学意义上的血液既有相同之处,又远不尽然。它同中华传统医学中的所有其他概念一样,自有其特殊的含义。

一,血的第一个来源,是源于先天之精。

没有先天之精,就没有人体之血。从这个意义上讲,“精血”也是中国医学文化范围内使用的一个概念。

二,营气化血。

营气的概念,正如前面所说,是由水谷之精中的精华部分转化而来。营气转化为血,这就使我们获得一个关于血形成的完整概念。与气形成的完整概念一样,第一,源于先天之精;第二,源于水谷之精华。

营气化血的具体过程,就中医学意义上讲,是由中焦取之变化而成。当人体把水谷之精气摄取了,并通过宗气作用,把它分化为卫气和营气,中焦就会把营气取之变幻,变成血。

三,从这个意义上讲,血是由营气和精液合成的,我们也便能够完整地理解气造血的功能。

四,气推血行。

在血沿脉流向全身的时候,推动血流动、并在推动中对血进行固摄,使它不散而漫之,是气的作用。气推血行,是我们对血的性质的重要认识。

五,血的功能。

血营养、滋润五脏六腑及全身表里各个器官,它的充分可以造成全身器官的营养充分,状态健康。如果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血的供应不足,血虚血亏,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疾病现象。

就这个意义上讲,中华传统医学中血的概念和现代医学所描述的血的概念有相似之处。同时还要看到,中华传统医学中血的概念毕竟带有很大的独特性。

就中华传统医学的概念,在皮肤血虚,就会产生麻木不仁;在肌肉血虚,就会产生肌肉的萎缩、病变;在各个器官的血虚,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相应病症。而就西医、现代医学来讲,类似的疾病有时会归于神经,或归于其他更加具体的解剖学内容。

六,关于气与血的关系。

气血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在相当多的时候,气血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来判断和使用的。当我们讲人的生命力,讲人的生命力的整体时,就是考虑人的整个气血问题。

就人体而言,血离不开气,气离不开血,它既是两个方面,又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好像精和气结合在一起一样。因为精化气、气化精,因为精化气、气食精,因为精气这种相结合的状态,使得我们常常用精气这个整体概念来描述有关精及气的方方面面。

这里,我们也会经常用气和血的概念来描绘气与血的方方面面。

气与血的关系如果具体分析,有如下几种:

第一,就像我们讲到气的功能时讲到的,气生血,气造血。

第二,就是我们讲到血的功能时讲到的,气行血。

第三,在讲到气的功能时,我们讲到,气摄血。

以上三点──气生血,气行血,气摄血,讲的就是气对血的统帅作用。所以《黄帝内经》云:“气为血之帅”。

第四,气又常常依托于血。气在全身布散、流动的时候,常常要依托于更加有实感的液体流动。因此,在气依托血的意义上,《黄帝内经》云:“血为气之母”。

当我们对血的具体含义有了确切的感觉和把握,又确实对气血之间生动的联系有了感觉和把握,我们对全身所有精微物质的流动,所有能量的流动,信息的流动,在中医学范围内就有了非常生动的感觉。

没有气血的概念,五脏六腑的概念是枯燥的,没有生命的。五脏六腑是被气血充沛的五脏六腑,被气血联络、沟通的五脏六腑,五脏六腑又是能够制造、运化气血的五脏六腑。

这样,我们就讲到与血液有所类似又有所分别的另一个范畴──津液。

一,津液来源于谷物之精气,也是由谷物之精气生化而成的。在体表为津,在体内为液。

二,就脏腑器官而言,津液主要由三焦气化、生成、布散、环流、排泄,同时,又与肺、肾、脾密切相关。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三焦这样独特的脏腑器官就有了中医学意义上的初步感觉。三焦,除了它在人体内的大致部位可以有所描述之外,没有任何解剖学的内容做支持。它是一个完全的《黄帝内经》所设置的功能体系。

气化、生成、布散、环流、排泄津液,是三焦的重要功能之一。我们曾讲到,中焦把营气取之而合成为血液。三焦在人体体液的气化、生成、布散、环流、排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讲到经络问题的时候,对此还会做进一步的阐释。

三,津液的功能。

津液由表及里,润肤养肌,浸润人体的关节、脑髓、周身各孔窍,可以润滑和补益人体的眼、耳、鼻、舌、口、咽等窍及周身的关节、脑髓等。可以说,人体除了血液之外的其他在体内、体表流动的液体,大多归为津液。唾液、眼泪等,都是津液的最常见内容。

因此,当津亏时,眼、耳、鼻、舌、口、唇、咽就会焦燥干裂,就会出现小便短赤、大便燥秘等干燥现象。如果津液在全身的循环、流动受阻,滞留,就会出现痰饮内蓄、水肿等病症。

这一切都和人的脏腑有关,而三焦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气与津的关系。

第一,气能生津。

第二,气能行津。

第三,气能摄津。这三点与上面所说的气与血的关系相类似。气是血之帅,气也是津之帅。

第四,津载气,即津是气在全身流动的载体之一。这一点,与前面讲到的血为气之母又有相似之处。

当我们把津液与血大致归为一类,归为人体这样一种与气相关联、以气为帅、又做气之母的液体存在,并简单地以血为概括的范畴,那么,可以描述一下我们对血的感觉。

我们应该领会到,血和气的关系是特别有意味的。

我们对气的考察已经比较充分了,然而,当我们讲到气造血、气行血、气摄血、血载气的时候,我们又对气血整体的存在有了极为生动、流动的感觉。

当气血在人体中存在的时候,它是一个整体。就好像人的机体和他的种种功能状态也是一个整体一样。没有了气,血无以产生。气滞则血滞。气涣散、紊乱,血便不得固摄,便涣散、紊乱、流失,这是一种非常可以想象、感觉和理解的人体现象,在自然现象中经常可以找到类比。

当我们有了气生血、气行血、气摄血和血载气的概念,我们对周身的气血分布、流动就有了特别明确的感觉,我们就可以调剂、调动气血,掀翻气血,在全身调节生理机能。对于何时、何地、何部位血虚,何时、何地、何部位气虚,何时、何地、何部位气血不顺,何时、何地、何部位气血不调理,都会有人体意义上的感觉和把握。

 

四、神(神气)

 

神,是和精、气、血(含津液)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人体存在。

精气血该是脏腑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这是现代语言的一句解释。

当我们把“精血”二字作为一个词使用的时候,常常表明了血来源于精。血来源于先天之精与后天水谷之精的合成。精血,精血,就是这种内在关系的注释,是这种内在关系使得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而不可分。

当我们讲“精气”的时候,就表明精可化气、气可归精。气,先天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后天之气,来源于后天水谷之精。总之,气来源于先天、后天之精而已。当我们把精气二字联系在一起,当做一个词使用时,就是因为精气间有这样具体的联系,而且是精气密不可分。

当我们讲“气血”的时候,表明气可造血,气可行血,气可摄血,同时,血可载气。说气血的时候,就是因为气与血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气血这个词也就表明气血的整体存在。

这样说来,精、气、血三者是相关的。当我们讲“精气血”时,就是因为这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精气血是一个整体概念,精气血不可分。

因此,当我们谈气血时,精已经含在这个概念之中了。因为气由精来,血也由精来。谈气血,谈的就是由精而来的气血现状。当我们讲全身的气血流通,在这里使用气血概念的时候,确确实实是把精的概念含在其中了。

这样,我们又讲到一个概念:“精气神”。

这里虽然没有用“血”字,但是,血已含在“精”中,血含在“气”中,精气本身就包含了血。因此,精气神也就是精气血神的意义。

谈到“精神”这个词,就最完整的意义上讲,“精”字包含了气血的意思。“精神”最完整的含义,也是精气血神。精含气,含血,因为气血来自精。

扫描如上范畴──精血,精气,气血,精气血,精气神,精神,不过是为了把精气血当做一个整体,同时提出与之对应相关的神的范畴。

应该说,在《黄帝内经》中,就人体而言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神与精气血的关系是攸关重要的,表现如下:

第一,精气血充足,神全,神足,神明。也就是说,精气血的状况是神的状况的物质基础。

第二,精气血亏损,神就不全,神就不足,神就不明

第三,无精气血,则无神。

二,神与精气血关系的又一重要方面,是神对精气血的作用:

第一,神全,则保精、保气、保血;

第二,神耗,则伤精、伤气、伤血;

这里,神对精气血的作用是言简意赅的。当七情骚动的时候,当人被欲望所驱使、心神外弛、耗散的时候,就必然处在伤精、伤气、伤血的状态之中。当人独立守神的时候,就必然处在养精、养气、养血的状态之中。

这对于中医学和气功学、养生学都是攸关重要的事实。

三,五脏五藏: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

这表明的是神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从广义上,魂、魄、意、志都归神管。因此,神和五脏六腑的关系也显得分外具体和明确。既然五脏有这五藏,那么脏腑的状况自然很决定神的状况。

更具体讲,五脏的气血状况就分别决定神、魂、意、魄、志。反过来,神、魂、意、魄、志的状况又直接影响五脏。神、魂、意、魄、志不守舍,就会分别在心、肝、脾、肺、肾中产生相应的不健康状况。

四,神对气血的作用还有如下表现:

第一,调控气血;第二,固摄气血;第三,推动气血;第四,以精气血为自己活动的物质基础。我们常常可以通过生命的直接体验,特别通过气功修炼这样的生命体验,直接感到这些规律的存在。

神到气到,神走气走,神返身中气自回,神在气在等等,都是神对气(或者广义讲对气血)的推动、固摄和调控。任何一个练功者都知道,意念所至,意到气到。以意领气,是气功修炼的一门技术,以意随气,又是气功修炼的技术。

神与气的关系,就修炼意义上讲,是我与彼的关系。就一个修炼者来讲,他的自我意识首先是神。因此,就从神出发,从养生、全神出发,这是修炼技术的一个程序。

因此,神和气血的关系,比文字描绘的更多样。

五,精化气,气化神。

前面已经讲到,精化气、气化神是人体的一个运动规律。对这个规律的自觉把握,就气功修炼、养生实践而言,可以实行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的技术。

在这里,精化气、气化神有着非常奥秘之处。这也是我们对神和精气关系的生动体验。

六,把上述关于神的情性,神的作用,神与精气血的关系,神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做一个整合,不是生硬的、逻辑的整合,而是生动的、感觉的、直觉的、体验的整合,就会发现很多玄机。

我们就会知道,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所谓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所谓精化气、气化神,所谓神对气血的调控、固摄、推动作用,都是神的奥秘的某一方面、某一角度的简单概括。

人的存在,是精气血、是五脏六腑、是整个人体的存在,同时,又是神的存在。精气血、五脏六腑、整个人体与神的对应、相关、整合,这种总体的存在是人体存在的完整性。我们要超越生理学、解剖学为我们提供的知识,对生命的存在有更加奥秘的把握。

应该说,神的不同状况、不同表现、不同情况、不同情性都对人体有着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决定作用。反之,人体的各个部位、各个器官的情性、状况又对神有着非常具体的决定作用。

神在人的全身,调控、固摄、推动、把握、影响、联络全身,同时,又以全身为自己的载体。当五脏五藏的时候,我们只是说,这是神以全身为载体的一部分表现。当我们讲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时候,我们是讲神的某些涣散、波动状况对五脏、对全身影响的部分表现。当我们讲神全则养精、养气、养血的时候,是神对人体脏腑精血影响作用的一部分表现。当我们讲到人体任何一个部位受损伤,都将影响神的时候,这是神以周身为载体的一部分表现。

神在生命体上,以生命体为舍,为载体。生命体毁坏了,神无以依托,神走,神去,神亡。反过来,神走,神去,神亡,生命体也将死亡。这种神体相对应、相依存的关系是极为生动、具体、多样的。我们只有通过中华传统医学的医学实践,也通过气功修炼实践和养生实践,越来越微妙地掌握这里的玄机。

我们对人体任何脏腑精气血的调整,都同时在调神。对神的任何调整,都同时在调精气血和脏腑。《黄帝内经》中各种关于神、关于神魂意魄志与脏腑气血关系的描述,都只是神与体关系的部分描述。我们要由《黄帝内经》的启示出发,更加透彻地把握神体之间的全部联系。意到气到,神到气到,神返身中气自回,神和气、神和气血、神和精气血、神和五脏六腑、神和整个人体全息相应。

除了喜怒思悲恐以外,人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变化、精神活动、精神状态,都会非常具体地、特定地、有指向性地、有法则地影响人体周身的器官和气血。

领会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知道,如何用调精气血的方法更好地调神,也便知道,如何用调神的方法更好地调精气血。神体合一,是人体最玄妙的奥秘。

而神体合一基础上所提出的人天合一,则是更完整的奥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