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五编 人物故事(一)

 胖门神 2011-10-24

尽管他们生活的时代甚远,但所表现出来的那些机敏和谋略,其内涵又似乎离现实很近。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五编  人物故事(一)

孔子学琴

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并具有高超的音乐鉴赏评判能力。

孔子从小喜好弹琴,并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因此在年轻的时候便有较高的造诣。但是孔子并不满足,他认识到,单凭自己的努力很难有更大的进步了。于是在*岁的时候,孔子师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学琴。

一天,师襄交给孔子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孔子拿着这首曲子,废寝忘食,日夜弹唱,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第二天早上,师襄一起床,便听到从庭院中传来的练琴声,孔子弹的还是那首曲子,师襄忍不住了,走出屋外,和蔼地对孔子说:”你已经弹了很久了,现在可以换个曲子练练。”谁知孔子认真地回答道:”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还需要继续练”。说完便又弹了起来,师襄也没有加以阻拦。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觉得孔子弹琴的水平大有长进,于是对他说:”你已经摸到这首曲子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停下琴,礼貌而恭敬地回答道:”老师,我虽然摸到了它的规律,但是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像哩,还需要再练。”师襄以前教过许多学生,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但是还没有碰到一个像孔子这么执着而好学的学生,于是又是摇头又是颔首地走开了,心中暗暗高兴:此人以后必成大器。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像变了个人一样。一次,孔子正在庭院中练琴,师襄悄悄地走到他身边,凝神倾听孔子的弹唱,深深地陶醉于孔子的优美琴声中。一曲弹罢,聚精会神的孔子转过身来,惊奇地发现老师早已站在自己身后,于是便作揖行礼,对师襄说道:”老师,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像了,它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师襄对孔子说:”你说得很好!那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孔子不慌不忙地答道:“施行仁政的人推崇伟岸,鼓吹和平的人爱好粉饰,充满智慧的人喜欢弹唱,殷勤钻营的人追求艳丽,该首曲子刚健有力,高亢激昂,学生于是能够推断出该首曲子是文王创作的。”师襄听后,大为钦佩,连连点头赞许。

由于孔子的刻苦学习和勤于钻研,再加上师襄的高明点拨,他的琴技很快就炉火纯青了。在后来的教学中,孔子把弹琴纳入到学习范围之中,所谓“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乐”指的就是弹琴唱歌及跳舞等技艺。影响到后代,这不仅促成了文人与琴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国音乐向前发展。

哲理点拨

孔子学琴,在学习中循序渐进,由曲调到演奏技巧,由技巧到曲子的志趣神韵,由志趣神韵进而体会作曲者的人格风貌,最终登堂入室,臻于化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中,要勤于思考,勇于钻研,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穷究事物的原理以求得知识的极致,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

项橐难孔子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驾着马车周游列国。一天,正当他们边走边谈论学问,兴致勃勃之际,马车突然被一座小孩用土做成的“围城”拦住了,围城内外一群孩子正玩的欢快,根本没有避让马车的意思。孔子于是十分生气,大声地责怪他们:“你们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

孔子的话刚落音,只见从人群中站出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孩,他眨了眨眼睛,回答道:“我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从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那里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孔子一愣,心想:这个小孩不简单。于是脱口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项橐”,小孩不卑不亢地回答道。

孔子心想,我就不信难不到你,乳臭未干还能真厉害到哪里去,于是又提了一大串问题来考项橐:“你的嘴这么厉害,那我来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车轮?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东西有雄无雌?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没有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问完后,孔子盯着项橐,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

可是项橐只是稍加思索,便不慌不忙地回答:“你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无门扇的门没有门闩;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车轮;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孤雄没有雌;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

孔子大惊,这孩子真是智慧过人!

这下轮到项橐来难孔子了,他对孔子说:“你的问题我已经答完了,现在轮到我来考你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答到:“鹅和鸭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他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

“错了!”项橐大声反驳道:“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胡竹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

学识渊博的孔子,竟然被聪明的项橐驳得哑口无言,只得拱手连声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然后便驾着马车绕“城”而去了。

哲理点拨

“自古天才出少年”,此话一点也不假。七岁的少年项橐在学识渊博的孔圣人面前,不仅对答如流,而且回戈一击,驳得孔子哑口无言,自叹不如。

我们需要学习的不仅是项橐“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和胆识,面对长辈和权威的质疑和责难时,不卑不亢地据理力争;更需要学习的是项橐那种对周围环境所具有的细致而敏锐的观察力。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只有勤于观察,善于发现,我们说起话来才会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不会犯下片面偏颇的错误。

迂腐的宋襄公

公元前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十分聪明,他知道宋国国内兵力空虚,因此不去救郑国,反倒派大将带领大队人马直接去攻打宋国。宋襄公没提防这一着,连忙率兵赶回来。宋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一带)的南岸,驻扎了下来。

两军隔岸对阵以后,楚军开始渡过泓水,进攻宋军。公子目夷瞧见楚人忙着过河,就对宋襄公说:“楚国仗着他们人多兵强,白天渡河,不把咱们放在眼里。咱们趁他们还没渡完的时候,迎头打过去,一定能打个胜仗。”

 宋襄公使劲摇头,说:“不行!咱们是讲仁义的国家。敌人渡河还没有结束,咱们就打过去,还算什么仁义呢?”

说着说着,楚军已经全部渡河上岸,接下来便乱哄哄地排队摆阵势。公子目夷心里十分着急,又对宋襄公说:“这会儿可不能再等了!趁他们还没摆好阵势,咱们赶快打过去,还能抵挡一阵。要是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

谁知宋襄公非但不听,反而责备目夷道:“你太不讲仁义了!人家队伍都没有排好,怎么可以打呢?”

一会儿工夫,楚国的兵马已经摆好阵势。一阵战鼓响,楚军像大水冲堤坝那样,哗啦啦地直涌过来。宋国军队哪儿抵挡得住,很快败下阵来。

宋襄公指手划脚,还想抵抗,可是宋军逃命要紧,谁还听他的。正当他大声嚷嚷时,从楚国军队中飞来一箭,正中他大腿,痛得宋襄公哇哇大叫。还亏得宋国的将军带着一部分兵马,拼着命保护宋襄公逃跑,总算杀出了一条血路,保住了他的性命。

宋襄公逃回国都商丘,宋国人议论纷纷,都埋怨他不该跟楚国人打仗,更不该那么打法。公子目夷就把大家的议论告诉宋襄公。谁知宋襄公还是不服,揉着受伤的大腿,说:“依我说,讲仁义的人就应该这样打仗。比如说,见到已经受了伤的人,就别再去伤害他;对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能捉他当俘虏。”

公子目夷再也忍不住了,他气愤地说:“打仗的目的就是为了打胜敌人。如果害怕伤害敌人,那还不如不打;如果碰到头发花白的人就不抓,那就干脆让人家抓走好了。”

宋襄公受了重伤,没过多久他就死了。临死前,他总算清醒了,于是嘱咐太子说:“楚国是我们的仇人,宋国一定要报这个仇。我看晋国的公子重耳是个有志气的人,将来一定是个霸主。宋国有困难的时候,找他准没错。”

哲理点拨

公子目夷的话很有道理。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人残忍。

宋襄公讲“仁义”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他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针对错误的对象讲“仁义”,在最不应该讲“仁义”的时候讲“仁义”,其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

任何原则和规律的适用范围都是有限的,当形势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它们的适用范围,却不顾这种发展和变化,还一味地生搬硬套那些规律和原则,就只会弄巧成拙。

隰朋观蚁找泉

东周列国时期,处于中原北方的许多小国,各路诸侯烽火不断,征战连连。经常受到来自边邻的少数民族的侵袭和骚扰。

燕国是处于北方的一个小诸侯王国,国力弱小。一年,它的邻国山戎令支国率领大批精锐骑兵进攻燕国。在骠悍强壮的游牧民族骑兵面前,小小的燕国怎能招架得住?燕国形势十分危急,只好马上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这时正值齐桓公当政,国力雄厚,号称诸侯霸主。这时看到自己的同盟

国受到敌人的侵略,齐桓公便亲自挂帅,率兵讨伐山戎。

当浩浩荡荡的大军行至爪村伏龙山(今龙山)一带驻扎时,山戎令支国将濡水(滦河)截断了,造成伏龙山周围多里无水。刚开始几天,齐国军队靠自己随身携带的水,还能勉强对付。可是到了第四天,齐国军队便无一口水可喝。士兵们干的嗓子直冒烟,干渴的马匹也烦躁地在地上刨来刨去。再这么下去,性命都难保,还怎么去和敌人打仗?齐桓公十分恼火。

从断水那天起,齐桓公便叫士兵凿山找水,结果一直未能找到泉水。一向精明厉害的齐桓公这时也愁眉不展,不知所措。这时,齐桓公手下有一个叫公孙隰朋的谋臣向齐桓公进言道:“臣听说蚂蚁找有水的地方筑穴居住,应当找蚁穴处掘水。”齐桓公按照公孙隰朋的主意让士兵在伏龙山的北面搜寻蚁穴,结果还是未能找到水源。

公孙隰朋又说:“蚂蚁冬天找暖和的阳坡居住,夏天才在凉快的背阴坡居住。现在是冬季,蚂蚁一定在山的阳坡居住,因此在山的背面乱掘一气,肯定是找不到水源。”齐桓公于是命令军士们在山的南面挖掘,果真在伏龙山的阳坡山腰处找到蚁穴,掘到泉水。

齐桓公大为高兴,称赞说:“隰朋可称得上是圣人了!”因此,将该泉称为圣泉,伏龙山也改名为龙泉山,后来又简称龙山。为了使甘泉永存,饮水思源的后人砌石为井,并命名为龙泉井,至今古井尚存,泉水清洌如初,甘甜爽口。

齐军喝了泉水后,疲惫与干渴一扫而光,士气大增,一鼓做气,将山戎赶出了燕国,燕国于是转危为安。

在齐军进兵征伐孤竹时,又有老马识途的故事。后人有感于这两件事,曾专门做了一首诗:

蚁能知水马知途,异类能将危困扶。

堪笑浅夫多自用,谁能舍己听忠谟!

哲理点拨

圣人的称号,公孙隰朋当之无愧,勤于观察的他根据小小蚂蚁的习性,帮助困渴之中的齐军找到泉水,既挽救了全军的性命,又使燕国转危为安。

大自然处处都隐藏着奥秘,生活中时时都有学问,身边的动物就是我们的老师,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发现大自然的规律,每天都学到新东西,所以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

管仲的“ 鹿之谋”

在战乱不已的东周列国时期,有个大能人叫管仲。他把齐国治理得很好,征服了许多割据一方的诸侯国。后来,只剩下楚国不听齐国的号令了。齐若不能征服楚,就不能成为中原霸主。那么,如何征服楚国呢?

当时,齐国有好几位大将军纷纷向齐桓公请战,要求率重兵去打楚国。而担任相国的管仲却连连摇头。他激动地对大将军们说;“齐楚交战,旗鼓相当,够一阵拼杀的。战争还将用完齐国辛辛苦苦积蓄下的粮草,更何况,战争打起来,齐楚两国几万生灵将成为尸骨!”

大将军们哑口无言,都用询问的目光注视着曾力挽狂澜、功劳卓著的管仲。管仲却不慌不忙,带领许多人看人炼铜去了。

一天,管仲派一百多名商人到楚国去购鹿。当时的鹿是较稀少的动物,仅楚国才有。但人们只把鹿作为一般的可食动物,用很少的钱就可以买一头。

管仲派的商人按管仲的授意,在楚国到处扬言: “齐桓公好鹿,不惜重金。”齐商人开始购鹿,三枚铜币一头。过了十天,加价为五枚铜币一头。

楚国的楚成王和大臣闻知此事后,颇为兴奋。他们认为繁荣昌盛的齐国即将遭殃,因为十年前卫国的国王好鹤而把国亡了,齐桓公好鹿正蹈其覆辙。他们在宫殿里大吃大喝,等待齐国大伤元气,他们好坐得天下。

管仲却把鹿价又提高到四十枚铜币一头。

楚人见一头鹿的价钱与千斤粮食相同,便纷纷制作猎具,奔往深山去捕鹿,不再种田,连楚国官兵也陆续将兵器换成猎具,偷偷上山了。

一年的时间内,楚地大荒,铜币却堆成了山。

楚人想用铜币去买粮食,却无处买。管仲早已发出号令,禁止各诸侯国与楚通商。

这么一来,楚军人饥马瘦,大丧战斗力。管仲见时机已到,即集合八路诸侯大军,浩浩荡荡,开往楚境,势如破竹。楚成王内外交困,无可奈何,忙派大臣求和,同意不再割据一方,欺凌小国,保证接受齐国的号令。

管仲不动一刀,不杀一人,就制服了本来很强大的楚国,为东周列国赢得了一个安定的时期。后来有人把管仲的这次用计,称为“鹿之谋”。

哲理点拨

在古今韬略三十六计中,第一计就是瞒天过海。古人说,秘计不能在不适的时机或背后施用,半夜偷东西,在僻静的小巷里杀人,这都不应该是谋士所作的事情。管仲的“鹿之谋”,就是将真实的计谋,隐藏在公开的事物里,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你看,捕鹿就不种地,不种地就没有粮草,没有粮草军队就失去了战斗力。这正好中了管仲不动一刀,不杀一人而制服楚国的计策。

所以,人们总有这样的看法平时看惯了的,往往就不再怀疑了。管仲的“鹿之谋”也提醒我们铭记这样一个道理,非常公开之中常常蕴藏着非常的机密。

晏子使楚

晏子,名婴,字仲平,夷维(山东高密)人,是春秋时齐国的重臣,一向以雄辩的口才、敏捷的思维而闻名。晏子于齐灵公年(公元前*年)担任齐卿之职,历经齐灵公、庄公及景公三代君王,堪称“三朝元老”。

一次,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便想方设法来侮辱他。因为晏子身材十分矮小,楚国人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谁知晏子根本不吃这一套,对守城的士兵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人城吧。”守城官兵听后,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

晏子来到楚国朝廷,拜见楚王。楚王看到晏子后,哈哈大笑,狂妄地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反问道:“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晏子不紧不慢地回答:“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他出访无能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楚王听后,笑容马上凝滞了,满脸尴尬。

两个回合下来,楚王感觉到站在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来者不善,于是稍微降低了自己的傲慢姿态,请晏子喝酒,向其打听一些有关齐国的事情。正当喝得酣畅淋漓之时,有两名公差押着一个罪犯来到楚王面前。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楚王听到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来这个消息,便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趁机羞辱羞辱他,杀杀他以及齐国的威风,但用什么办法好呢?”侍臣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这时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他犯了什么罪?’我们便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楚王听后,连声说:“好,好,就这么办。”

楚王看到公差向自己走来,便大声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于是得意地看着晏子,不怀好意地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吗?”晏子听后,从席位上站起来,严肃地回答道:“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积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完全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两地的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

楚王听后,一脸难堪,连忙打着哈哈,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现在反而是自找倒霉了。”

哲理点拨

晏子语言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巧妙地运用了“援引”之术。当他不得不回答问题,而深知直接回答之后则会陷入窘境时,他使用“援引”之术作出反映,使自己的回答得体面又有权威性,援引术就是避开当前事物而借用他物以求变换的方法。这种语言上的巧妙应对是不容易做到的。智慧跟不上,反应稍有差错,则会陷入窘迫。而只有留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侧面回答对方所设的“语言圈套”才能取胜。

晏子使楚的故事从另一侧面也告诉我们:切勿以貌取人,切勿取笑他人的弱点,否则只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难堪的不会是别人,而是自己。

优孟谏楚庄王

在中国古代的宫廷中,有着一批专门的歌舞艺人,他们地位卑贱,但是往往多才多艺,幽默机智,常常用谈笑方式婉转地对君王进行规劝,楚国人优孟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位。优孟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是深受楚庄王喜爱的一位宫廷艺人。

楚庄王有一匹自己十分喜爱的马,他给马穿上华美锦绣做的衣服,把它安置在雕梁画栋的房子里,用没有帷帐的床给它做卧席,用蜜饯的枣干喂养它。谁知这匹马生来不是富贵命,很快因得肥胖病死了。楚庄王十分伤心,吩咐臣子们给马治丧,想用棺椁盛殓,依照安葬大夫的礼仪安葬它。周围近臣纷纷劝阻他,以为不能这样做。庄王大为恼怒,下令说:“有谁敢于因葬马的事谏诤,就杀死他。”

优孟听到这件事,走进殿门,仰天放声大哭。庄王感到很吃惊,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珍爱的,凭力量巨大的楚国,有什么得不到的,却按照大夫的礼仪安葬它,太微薄了,请用安葬君主的礼仪安葬它。”庄王说:“为什么?”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刻花纹的美玉做内棺,有花纹的梓木做外椁,楩、枫、豫、樟各种上等木材做护棺的题凑,发动战士给它挖掘墓穴,年迈体弱的人则背土筑坟,齐国、赵国的代表在前头陪祭,韩国、魏国的代表在后面守卫,盖一座庙宇用牛羊猪祭祀,拨个万户的大县供奉。各国听到这件事,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重视马呢。”

庄王听后,着急地说:“我的过失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吗!那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让我替大王用对待六畜的办法来安葬它。筑个土灶做外椁,用口铜鬲当棺材,用姜枣来调味,用木兰来解腥,用稻米作祭品,用火光作衣裳,把它安葬在人们的胃肠里。”庄王听从了优孟的建议,派人把死马交给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

楚国国相孙叔敖帮助楚庄王治理国事,颇有政绩,楚庄王也十分看重他。可是他逝世后,楚庄王却忘了他的功劳,对于他遗族的生活也不予照顾。优孟穿戴着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其神态,走到楚庄王身前祝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要求他再作国相。

优孟说:“楚国的国相千万做不得,像孙叔敖那样,尽心竭力为楚国效劳,楚王因此称霸,死后他儿子却靠打柴糊口。”楚庄王这才发觉他原来不是孙叔敖。优孟接着脱下孙叔敖的衣裳,唱了一支歌:“贪官污吏享荣耀,子孙不愁穷,有的是民脂和民膏;公而忘私就糟糕,你先看楚国令尹孙叔敖,苦了一生,身后萧条;子孙尤其苦,没着没落没依靠;劝你不必做清官,还是贪官污吏好!”

楚庄王听后,又是感动又是羞愧,马上封赠孙叔敖的儿子。

哲理点拨

优孟之所以能成功的阻止楚王厚葬自己的爱马,是因为他成功地使用了先顺后逆的“夸大法”,从而达到了使楚王幡然悔悟的目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碰到这种现象:明明是执迷不悟,但还自认为是完全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劝说他(她)的一个很好的办法便是先假设对方是正确的,然后顺着对方的思路或者逻辑,将其进行夸大或者是继续往前推理,当对方见到自己的做法会引起如此严重的后果时,便会自觉的改正。

看来,对人做思想工作,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哪种方式最易使对方接受就采用哪种方式。而“将欲废之,必固兴之”,这一朴素的辨证观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