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五编 人物故事(二)

 胖门神 2011-10-24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五编  人物故事(二)

范蠡急流勇退

范蠡,春秋后期越国名臣,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年轻时便精通韬略,足智多谋,因此被越王勾践拜为大夫。公元前*年,吴王夫差大破越军,勾践被迫携妻入吴称臣,范蠡也跟随在勾践身旁,在吴国做了两年人质。归国后,辅佐勾践卧薪尝胆,图强雪耻。经过十余年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并于公元前*年一举消灭了吴国,使越国成为了南方的霸主。

勾践灭了吴国后,声威大震,周朝天子元王派使者赐其君王的礼服,封其为东方诸侯的领袖。勾践于是在吴宫中大摆酒宴,与大臣们一起饮酒作乐。在酒宴上,乐师鼓琴唱了一首《伐吴曲》,表示庆贺,歌中唱道:

大王威武扬兵威,

问伐吴国当何时?

大夫文种前致词:

吴杀忠臣伍子胥,

今不伐吴待何时?

良辰献谋迎天禧,

一战得地千余里。

恢宏功业永不灭,

君臣同乐酒满杯。

大臣们听后欢声大笑,但是勾践却面无喜色。这时坐在一旁的范蠡敏锐地觉察到了勾践的不快,心中暗暗叹息:越王不肯归功于大臣,功臣们很快就要大祸临头了!当天晚上范蠡便悄悄出城,带着西施驾着小船一起逃走了。

勾践得到消息后勃然大怒,立马派人追捕,但是无果而终。

第二天,越国的另一位功臣、范蠡的好友文种收到了范蠡的一封来信,信中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一句话吗?'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越王的为人,能忍受屈辱,却嫉妒别人的功劳,这样的人,可以和他共患难,却不可和他同享乐。你若不尽快离去,祸事必不可免!”

谁知文种却不以为然,并叹气说道:“范蠡也太多虑了!”

范蠡的话很快得到了证实。勾践对灭吴有功的大臣不但没有赏一寸土地,而且还和他们疏远了起来。许多大臣觉察到形势不对,纷纷装病辞职,文种这才相信了范蠡的预言,也装病在家。但为时已晚,一天勾践突然来到文种家中,对文种冷言相讥,并扔下佩剑让文种自尽。伤心欲绝的文种仰天长叹道:“我没有听从范蠡的忠告,白白送了性命,实在是愚蠢啊!”说罢,便拔剑自刎。

而这时的范蠡已乘舟浮海到达齐国,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县),改称鸱夷子皮,又改名陶朱公,生产发家,经商致富,终成一代富翁,并被作为中国商界的祖师爷而受到世代商贾的供奉和景仰。

哲理点拨

急流勇退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先哲老子早就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就是说,祸与福、成功与失败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范蠡的高人之处在于他认识到了这一点,而文种则没有看到形势正在发生变化,迷恋于眼前的地位和功名,结果却落得了惨死的下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必须要以发展和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成就,在危险到来之前及时抽身,不仅会化险为夷,而且有走向新的成功的可能。

孟母三迁

孟子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他是在寡母的抚养教育下长大成人的。孟子的母亲是一位极有见地的妇女,她一心想把他培养成一个好读书有学问的人,因此十分重视对小孟轲的教育。

孟母独自拉扯个孩子不容易,加上邻家痞子的经常欺凌,思前想后,觉得都城繁华,帮人做工赚钱的机会较多,便带着孟轲到鲁国都城去了。孟母初到京城,人地两生,听说城外坟地附近房价便宜,便带着孟轲在坟地附近租了间农民的房子。

因为地处坟地附近,隔三差五城中便有人抬着死人来下葬,哭哭啼啼,抛洒纸钱,甚是热闹。孟母白天帮人做工挣钱,年幼的孟轲便和附近的孩子一起玩耍,每天都玩送葬游戏,由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哭的哭,抬的抬,洒纸钱的洒纸钱,玩的不亦乐乎。

孟母看到这种现象后,十分痛心,觉得这样不适宜孩子的成长,无奈之中,不得不带着孟轲前往房租较贵的闹市居住。

当时鲁国正是全民经商的时候,集市如牛毛,竞争十分激烈。孟家所住之集市又尤其热闹,房子旁边有一长排肉摊子,光着膀子的屠夫们,每天都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街上的杀猪声不绝于耳。孟轲被杀猪声所吸引,每天都跑去观看屠夫们杀猪,没出几日,便拿着自制的小竹刀,和其他的小孩玩起杀猪游戏来。

一日,孟母做工归来,突见孟轲浑身是血的倒于家门口,马上大惊失色。原来当天集市上有人打架,孟轲像往常一样挤在旁边看热闹,一秤砣突然飞至,恰好砸在他头上,孟轲险些当场倒毙。孟母急忙找医生给他医治。心想:这个地方再也不能住下去了。无奈之下的孟母,举家又迁到书院附近居住。

孟家离书院很近,每天都能听到从书院中传来的朗朗读书声,好奇的孟轲于是便趴到书院窗台上,坐在窗台上模仿其他人读书写字,没下几天,孟轲跑回家中,抱着正做家务的孟母的大腿,说自己也要上书院读书。孟母听后,又惊又喜,手中的木瓢“啪”的掉落在地,因为小孟轲的要求正中她下怀,但没有想到他会转变的如此之快。

孟母自己年轻丧夫,只盼着孟轲将来能出人头地,偏巧这孩子生得瘦弱,从军打仗是没辙了,俗话说穷文富武,看着学院里出出进进的学生,孟母琢磨着只有让孟轲上学读书才是条正路。现在看到小孟轲自己提出要上书院读书,心里怎能不激动?口里连忙一个劲的说“好,好,好”,眼中早已是眼泪盈眶了。当天晚上,孟母拿出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并向邻居东拼西凑,终于凑足了学费,第二天一大早,便领着孟轲上书院去了。

进了书院后的孟轲勤奋好学,善于思考,最终成为了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哲理点拨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个人的发展变化中,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但在许多情况下,外因对人的发展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外因。小孟轲的转变便是一个最有力的例证。

在小孟轲的成长中,周边的环境是外因,但正是这外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决定了小孟轲接受什么,模仿什么,试想,如果孟母没有把家从坟地和闹市中搬出来,那么中国历史上也就不会有这位儒家学派的“亚圣”了。

孙膑巧打百担榆柴

孙膑,齐国人,战国中期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孙膑是春秋时期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但由于父母早年去世,家道很快便衰落了下来,所以孙膑从小便饱尝了孤苦伶仃的贫寒生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艰辛的生活环境不但没有消磨,反而更加坚定了孙膑决心成才的意志。他不分昼夜的刻苦学习,攻读各种军事书籍,学习古代将领察看地势,布阵迎敌的方法。

然而,小孙膑很快就意识到,自己一味的闭门自学,学识虽有长进,但是在许多根本问题上始终不得要领,于是他决心出门拜师。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孙膑听说,在东周管辖的阳城的鬼谷山中,有一位学问通天彻底、无所不晓的奇人鬼谷子,于是毅然决定前往求学。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鬼谷山,投在了老先生的门下,和其他的徒弟一起共同学习。

光阴似箭,一晃一年很快就要过去了,鬼谷子想要举行一次考试,看一看自己门下徒弟的知识长进了多少。他把所有的徒弟都召集了起来,对他们说:“今天,我要你们进行一次比赛,谁先能砍回百(柏)担榆柴,就算谁胜利。”

学生们听到后,纷纷拿起绳子和砍刀进山去了。到了山上,大家都一个劲地砍啊砍,累得满头是汗,浑身酥软,但是直到天黑也才砍了五六十来担。孙膑和大家一起进山后,却没有急于砍柴,而是掏出了书,找了个偏僻安静的地方,认真地读了起来。等到太阳西斜时,他才站起身来,伸了个长长的懒腰,然后去砍了两捆榆柴,又砍了一根柏木当扁担,很悠闲地挑下山去。

鬼谷子看到众多弟子拼命地往家里挑回一担又一担的木柴,不禁连连摇头叹息。正在他感到失望之极时,孙膑挑着一担柴禾过来了,鬼谷子顿时大喜,连忙宣布孙膑获胜。鬼谷子的话音刚落,学生们便惊呆了,一名学生毫不服气地说:“凭什么他胜了?我们虽然没有打足一百担榆柴,但是总比孙膑多得多啊!”鬼谷子听后不加反驳,只是捋着胡须,微笑着对孙膑说:“你给他们解释解释吧。”

孙膑说道:“老师,我想我们在一天之内砍一百担榆柴是不可能的。因此,您的目的不是让我们比体力,而是让我们比脑力。后来,我转念一想,您说的百担榆柴肯定指的是'用柏树担榆柴’。老师,是这样吗?”

鬼谷子听后,默默点头,而那些累得筋疲力尽的学生们这时才恍然大悟,自己没有领会老师的意图,一味地瞎干蛮干,结果是劳而无功,费力不讨好,自然心底对孙膑佩服得不得了。

哲理点拨

俗话说得好,笨干不如巧干。遇事之前,我们应该三思而后行,一味的蛮干苦干,其结果可能是南辕北辙,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却收到了截然相反的效果。

孙膑的聪明在于,他根据常理推断出在一天之内砍百担榆柴是决不可能的,于是更换了一种思维角度。

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当面临“山穷水复疑无路”之时,试着更换一种思维方式,更换一种思维角度,也许你眼前便会豁然开期,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田忌赛马

孙膑从鬼谷山中出来之后,和同门师兄庞涓一起到魏国去谋职,两人都凭借自己过人的才识获得了高位,但是魏王更加赏识孙膑,这激起了心胸狭窄的庞涓的嫉妒,他采取种种卑劣残忍的手段迫害孙膑,并挖去了孙膑的膝盖骨,使得他不能正常行走。后来孙膑通过装疯卖傻成功地从魏国逃了出来,回到了齐国,并住在齐国将领田忌家中,在他手下当起了门客。主客二人经常切磋,讨论兵法,指点形势,互相引为知己。

有一天,大将田忌垂头丧气地从外面回来,谁也不搭理,只坐在屋中生闷气。孙膑感到十分纳闷,便向田忌身边的侍卫打听原委。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田忌很喜欢赛马,当天上午,他和齐威王约定,进行一场比赛。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孙膑听完之后,脸上露出了笑容,走到田忌身旁,对田忌说:“你不要气恼了,再比一次,你一定赢。”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就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一比马来?”孙膑摇摇头说:“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田忌毫无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

田忌看到孙膑如此胸有成竹,肯定是早已经有了胜算的对策,加上平时对孙膑的了解,他便说道:“那好吧,我听你的”。于是又向齐威王发起了挑战。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齐威王轻蔑地说:“那明天再赛一次吧!”

第二天,齐威王带着打扮一新的王妃、王子们,早早来到了赛场,他心里正在盘算着到时怎样讥讽屡战屡败的田忌。而田忌因为有孙膑做军师,信心十足,脸上充满着胜利在握的喜悦。

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齐威王站起来说:“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孙膑不去理他。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齐威王有点心慌意乱了。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轮到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自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了转败为胜的结果。

哲理点拨

二战前后,由于军事上的需要,一门研究战争的新的数学分支“对策论”应运而生。但“对策论”的始祖却是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在此次赛马中,孙膑就是成功地运用对策,帮助田忌战胜了齐威王。

膑正是充分地意识到

辩证法认为,在数量毫不改变的情况下,改变其排列组合也会导致质变。孙这一点,在双方马匹不变的情况下,只调换一下马匹的出场顺序,便避敌锋芒,后发制人,最终以弱胜强。

退一步,进两步。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通过事物内部关系的调整,以己之长攻人之短,化劣势为优势的例子是很多的。

孙膑退兵减灶

战国时期,各国纷争,战火不断。孙膑离开魏国后,庞涓便鼓动魏王联合赵国,一起攻打韩国。弱小的韩国,怎能抵挡得住两个大国的合攻,于是马上派使者向齐国告急。

齐国派大将田忌率兵前往救援,直奔魏国国都大梁。魏将庞涓听到消息后,马上从韩国撤离,迅速赶回魏国,可是齐军这时已经越过齐境,进入到魏国境内了。田忌惮于庞涓的大名,以及齐军的强大,心里充满着担忧,但又进退两难,不知所措。

孙膑连忙对田忌说:“魏国的军队素来强悍勇武而看不起齐国,齐国有怯懦的名声,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因势利导。兵法上说,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会损失上将军,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争利只有一半人能赶到。我们的军队行走了这么长的距离,已经十分疲惫了,再和魏军硬拼,肯定很难取胜,我们只有靠智谋才能取胜。我们要造成让魏军以为齐军大量掉队的假相,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这样魏军就会滋生自大情绪,放松警惕地一路追赶过来,骄兵必败,我们这时再出其不意的攻击他们,他们必输无疑。”

田忌听后大为赞赏,连忙吩咐士卒们一一照办。庞涓行军三天,见到齐军所留灶迹,一天比一天少,一天比一天零乱,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入我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丢下步兵,只率轻兵锐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赶齐军。

孙膑估计魏军的行军速度,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到处是险要关隘之地,可以埋伏兵马,于是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齐军善射者持上万张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好“天黑见到点着的火就一起放箭”。

庞涓率兵追赶,一路没有遇到任何阻碍,果然于夜晚来到了马陵。他环顾四周,并无任何齐军的踪影,只见黑黝黝的峰峦和峥嵘嶙峋的怪石,似乎其中藏有无限杀机,心中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忽然看到前面有一棵削去树皮的大树,削去树皮的白色树干上写着一排黑色的字,在昏暗中格外醒目,于是便赶上前去,命士兵取火把来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已是万弩齐发,魏军顿时大乱,失去队形。庞涓大呼中计,自知无计可施,军队已彻底失败,只好自刎,临死前恨恨地说:“总算叫孙膑这小子成了名!”

齐军乘胜追击,全歼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而名扬天下,世人皆传习他的兵法。

哲理点拨

孙膑利用“示弱诈败,佯退歼敌”这一计谋,智取了强大而又骄横的庞涓。其实在交战中,佯装败退,很容易迷惑对方,诱使对方骄傲轻敌。孙膑的“示弱诈败”法,正是利用了对方的这一求胜心理,从而取得了胜利。

再者说,兵不厌诈。面对强敌,不必过于担忧害怕,而是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对方强大背后隐藏的弱点,然后再因势利导,将它一步步引入到自己设计的圈套中,等到对方的优势已经失去,这时再集中力量进攻,那么胜利就非我莫属了。

淳于髡出使

淳于髡是战国时期影响很大的名人,被司马迁写在《史记?滑稽列传》之首,由于他的博学多才和能言善辩,为齐国进行过多次外交活动,每次外交活动都取得成功,为齐国的强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齐威王八年(公元*前),楚国派大军入侵齐国,齐国形势十分危急,齐王立即召见淳于髡,派他出使赵国求援,让他携带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作为礼

哲理点拨

物。淳于髡听后,仰天大笑,将系帽的带子都笑断了。齐威王说;“先生是否嫌礼太少?”淳于髡说:怎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什么,难道又有什么说辞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边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却祈祷说:'保佑我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米粮堆积满仓。’我看他拿的祭品很少,而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

齐威王听后,心想,这不是嫌礼少还是什么?于是马上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壁十对、驷马车百辆。淳于髡马上告辞,立刻出行,来到赵国。赵王看到齐国带来了如此贵重的礼物,大为感动,于是拨给淳于髡十万精兵,一千辆包有皮革的战车。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齐国于是转危为安。

后来,为了与楚国修好,齐威王又派淳于髡出使楚国。齐威王投楚王所好,让他带一只美丽的鸪鸟献给楚王,淳于髡深知楚王崇尚信义,决定用计打动楚王。走到半路上,他打开鸟笼,故意把鹄鸟放飞,然后提着空鸟笼去见楚王。

楚王见后感到十分惊奇,问他为何提个空鸟笼,淳于髡说:“齐王本来让我把一只美丽的鹄鸟献给楚王,我怕鹄鸟口渴,在江边放出来让它饮水,谁知鹄鸟飞走了。我深知闯了大祸,我想用刀刺腹、用绳索绞颈自杀,但恐怕别人非议君王为了鸟兽而使士人自杀,这样不利于君王的名声。鸿鸟是羽毛类的东西,有很多相似的,我想买一只相似的来代替,但这样做又不诚实而且欺骗君主。我想逃奔到其到的国家去,又伤心两君主的使命不能相通。因此我只有提着空鸟笼来见楚王,任凭楚王治罪。”

楚王听后,不但没治他的罪,反而称赞道:“很好,齐国竟有这样诚信的人!”于是很快便和齐国结成联盟。

后来,楚国人尊称淳于髡为“楚先贤”,还专门在襄州之南淳于髡放鹄鸟处,修了一座“放鹄亭”,纪念这位为齐楚修好避免战乱的先贤。唐代诗人柳宗元和刘禹锡路经“放鹄亭”时,两人都曾追怀淳于髡,洒酒祭奠。

同是出使大国,淳于髡一个要求黄金千镒、白壁十对、驷马车百辆,但另一个却只要一只空鸟笼就够了。淳于髡深知,重要的不是礼物的多少和昂贵与否,而是这礼物是否能打动对方的心。于是,根据赵王和楚王的不同心理,奉送不同的礼物,却收到了同样成功的效果。

送礼是一门艺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给亲朋好友送礼,许多人以为礼物越昂贵越好,其实并非如此。最好的礼物并非是最贵的,而是对方最喜欢和最想要的。因此在送礼前,琢磨琢磨对方的心思尤显重要。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美男子,身高八尺,风度翩翩。令人羡慕的是,他不仅外表英俊潇洒,而且拥有治国安邦之才,因此被齐威王拜为国相,辅佐自己治理齐国。

有一天早上,邹忌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恰好这时他的妻子从身边走过,邹忌于是拦住他妻子,问道:“我跟城北的徐公哪一个更漂亮?”他的妻子说:“这还用说,当然是你漂亮,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

原来在齐国国都邯郸北部,还住着一个徐公,他也是齐国公认的美男子,齐国的人们往往将这两人相提并论,作为齐国的骄傲。邹忌觉得他妻子的话不可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要美,于是扭过头去问他的小妾:“我跟徐公到底谁漂亮?”小妾嫣然一笑,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位远道而来的客人来拜访邹忌,邹忌跟他坐着聊天,聊着聊着,邹忌突然问他:“你觉得我和徐公谁更漂亮呢?”客人哈哈大笑,连忙说:“当然是徐公不如你漂亮啊。”

又过了一天,徐公有事来到邹忌家里,邹忌仔细地欣赏他,将自己和他加以比较,自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他在床上辗转反侧,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有求于我。”

第二天,邹忌便上朝廷去见齐威王,对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恩赐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比我的还要厉害得多。”

威王听后,拍案击赏,连声喊道:“说得好!说得好!”于是,很快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并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个个直言进谏,言所欲言,毫无顾虑,朝廷门口和院子里热闹非凡;几个月之后,进谏的人明显少了,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齐王的开明,国相的能干,齐国臣民的共同努力,使得齐国的国势蒸蒸日上,在诸侯各国中的影响也日益增大。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之后,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在朝廷上征服了别国”。

哲理点拨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贵”字,说明了自知之明其实并不容易。如果邹忌不用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问题,那他就必然被表面现象所蒙蔽。邹忌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用自己切身之事设喻来讽劝齐威王纳谏,由己推人,将心比心,通过类比法,让齐威王在哈哈大笑邹忌受蒙蔽时也很快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更大的蒙蔽,于是欣然采纳了邹忌要他广开纳谏之路的建议。

说话是一门艺术,当正面直接的劝说很难起到作用时,采取侧面委婉的方式进行,这样既保全了对方的面子,又能为对方欣然接受,何乐而不为?

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的无神论者。魏文候时期,西门豹被派到邺县(今河北临漳县)做县令。西门豹到了邺县,看到那里人烟稀少,满目荒凉,就询问当地老百姓为什么会这样。

一位老大爷说:“都是河伯娶媳给闹的。河伯是漳河的神,每年都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要不给他送去,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村庄全淹了。”老大爷边说边摇头。

西门豹问:“这话是谁说的?”

老大爷说:“巫婆说的。地方上的管事人每年借着给河伯办喜事,硬逼着我们出钱。他们每年都要敛几百万钱,用二三十万办喜事,剩下的就跟巫婆分了,放自己腰包了。”

西门豹问:“新娘子是哪儿来的?”

老大爷说:“哪家的闺女年轻,长得漂亮,巫婆就带人到哪家去选。有钱的人家花点钱就过去了,没钱的人家可就倒霉了。到了河伯娶媳的那天,他们在漳河边上放一张苇席,给姑娘打扮一番,让她坐在苇席上,放到河里,顺水漂去。苇席开始还在水上飘着,过了一会就沉下去了。所以,有闺女的人家都跑到外地去了,这里的人口就越来越少,地方也越来越穷。”

西门豹问:“河伯娶了媳妇,是不是漳河就不发大水了?”

老大爷说:“还是发。巫婆说幸亏每年给河伯送媳妇,要不漳河发水会多得多。”

西门豹说:“巫婆这么说,河伯还是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到了河伯娶媳妇那天,河边上站满了人。西门豹真的带着卫士来了。巫婆和地方上管事人急忙迎接。那巫婆已经七十多岁了,背后跟着十来个穿着妖艳的女徒弟。

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她长得俊不俊。”一会儿姑娘被领来了。西门豹一看女孩满脸泪水,回头对巫婆说:“不行,这姑娘不漂亮,麻烦巫婆到河里对河伯说一声,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再送去。”说完,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等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让她徒弟去催一催。”又将她一徒弟投进河里。等了一会儿,又将她另一徒弟投进河里。又等了一会儿,西门豹说:“看来女人办不了这事儿,麻烦地方上的管事去给河伯说说吧!”说着又要叫卫士把管事的扔进漳河。这些地方上的管事人,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连忙跪地求饶,头都磕破了。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看看。”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她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这一下老百姓都恍然大悟了。原来巫婆和地方的管事人都是害人骗钱的。从此,谁也不敢再提给河伯娶熄妇的事了。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大渠,把漳河水引到田里,灌溉庄稼。从此,漳河两岸年年丰收。老百姓因此而家给户足,生活富裕。

哲理点拨

西门豹以河伯妇不美为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铁的事实说话,便将神的谎言与人的骗局揭露无遗。

生活中遇到荒谬之处或者是骗局时,不一定要和对方争的面红耳赤,这时只需以其之矛,攻其之盾,先假设对方是正确的,再由此推出错误的结果,那么对方的自相矛盾和荒唐之处便会显露无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