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复习提纲

 任伟 2011-10-25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复习提纲

(2008-12-30 07:57:11)
标签:

教育

分类: 历史资料

第一单元 动荡与变革

第一课 俄国向何处去

1、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B、1917年4月,列宁回国,为俄国革命指明方向。
2、“阿芙乐尔号”的炮声(十月革命)

原因和背景: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
A、起义领导者: 列宁
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爆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把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使俄国走上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③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退一步,进两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原因: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反扑,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新经济政策

内容:实行粮食税;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自由贸易。

效果: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影响: 这个政策把社会主义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他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第2课 苏联的崛起

1、 理想与成就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

2、 斯大林模式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这标志这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经济方面,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于法制建设。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一方面,它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凡尔赛和约》

①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分赃和称霸世界。

②巴黎和会四巨头: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意大利总理奥兰多、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③1919年,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

和约内容主要包括:1)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2)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3)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4)德国应支付大量的战争赔款。

④影响:A重建了 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B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2、《九国公约》

①     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②     1922年,美、英、法、中等九国签署了《九国公约》。主要内容有: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

③     影响:A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B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

 

第4课 “大危机”与“新政”

1 《美国的悲剧》

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一书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揭露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是对美国社会制度的控诉。

2 “黑色星期四
时间;1929年——1933年

爆发;首先在美国的金融业爆发

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

影响: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

      经济危机也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引出一连串的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

3罗斯福新政

时间:1933年,罗斯福上台,立即以新政救治经济危机。

核心和基础: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为保证它的实施,又发动了“新政 “。

特点: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影响:是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提高了

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效果:美国度过了危机,但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第二单元 全球战火再起

第6课 邪恶 的轴心

1、 希特勒的法西斯恐怖

背景:经济危机给德国打击沉重,希特勒和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危机积极扩张势力,骗取广泛支持,并与统治阶级勾结。

希特勒掌权: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恐怖活动:1、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共产党,逮捕了德共的中央主席台尔曼和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季米特洛夫,镇压德国共产党和进步势力。

          2、疯狂迫害犹太人(水晶之夜),采取了种族灭绝政策。整个二战期间,共屠杀了约600万犹太人。

2、非洲之角的战火

原因:1、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专政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使意大利遭受了沉重打击。

3、为解决内部困难,企图从对外战争中寻找出路 。

4、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战略地位重要。

事件:1922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犯下滔天罪行。

反应:1、本国人民在皇帝 海尔·赛拉西带领下,坚决抗敌;

2、英法美等国采取绥靖政策,助长了侵略气焰,致使埃塞俄比亚很快被吞并。

3、愤怒的《格尔尼卡》

背景:1936年,西班牙的法西斯军官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开始。

过程:1、德意法西斯 援助叛军,甚至直接派兵参战,公然武装干涉。

      2、 1937年,纳粹对格尔尼卡进行了地毯式轰炸,造成极大伤亡。

反应: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创作大型壁画《格尔尼卡》,控诉了法西斯屠杀无辜居民的血腥暴行。

4、死亡工厂

1)1937年,日军在南京进行大屠杀,中国军民遇害者达30万人。

2)日本在华实行细菌战、化学战计划的主要部队是731部队,基地设在哈尔滨。

5、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20世纪年代三国勾结形成的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第7课 疯狂的战车

1、和平到来了吗(《慕尼黑协定》的签定)

时间: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签定了《慕尼黑协定》,、

内容:(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出席的情况下)把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领土割让给德国,

影响:A《慕尼黑协定》是英法等国实行的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B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C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

实质:以牺牲小国的利益为代价,来维护其自身的利益。

影响:A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B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2、闪击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英法于9月3日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3巴巴罗萨计划

开始: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的全面进攻。(其侵略计划为“巴巴罗萨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初期战况:苏联失利(猝不及防)

莫斯科保卫战

领导人:斯大林

胜利的意义:打破了希特勒吹嘘的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4、“虎、虎、虎”

开始: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太平洋 舰队所在地 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太平洋战争爆发。

爆发的影响:(1)有中、英、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先后对日宣战。

(2)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达最大规模。

5、二 战 原 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具体原因:①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

          ②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法西斯国家对外疯狂的侵略扩张。

          ③德日对旧的世界体系的制裁或压制不满。

 

第8课正义的胜利

1、 正义力量的携手联盟

时间: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

内容: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

标志: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阵线的最终形成。

影响: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大战的转战

斯大林格勒会战

起止时间:1942年7月至 1943年2  月        

双方:苏联 和德国

结果: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

影响: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他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点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中途岛和阿拉曼战役

几乎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同时,反法西斯同盟太平洋的中途岛(日美)、北非的阿拉曼(英德)也取得转折性胜利。

3、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诺曼底登陆(霸王计划)

时间: 1944.6.6美英联军诺曼底。

特点: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影响:二战进入最后决战阶段

雅尔塔会议

背景:                接近尾声,           之时。

目的:为了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

时间: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内容:1)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

2)战后成立联合国;

3)苏联在结束欧战的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

作用:雅尔塔会议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联合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法 西 斯 投 降

意大利:1943年9月宣布投降,标志着法西斯集团开始解体。

德国:1945年5月 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欧洲战场的战事结束。

日本:促使日本投降的几件事1、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

                          2、中国的抗日力量向日军展开大反攻:

                          3、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8 月 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 日,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二战以轴心国的失败而结束。

5、二战的性质、影响和胜利的原因

性质:这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二战的影响:
(1)消极影响:使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2)积极影响:①二战结束后,一些战时的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如原子弹技术导致了原子能的应用,导弹技术导致了航天技术的发展。)
             ②受苏联影响,二战后世界上诞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如中国、越南、朝鲜、蒙古、东欧八国等二战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③沉重打击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纳米比亚等国二战后走上独立道路。)

(3)胜利的原因

①、这场战争的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

②、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同盟;

③、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

 

第三单元 两极下的竞争

第10课“冷战”与“热战”

1、铁降临幕(冷战)

背景: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矛盾日益尖锐。

定义: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

的政策。

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

表现   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成为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经济:1947年,马歇尔提出的“马歇尔计划”。

       军事: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签定《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

组织。

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影响: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

       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华约 解散,冷战结束。

2、两极对峙(见上)

3、局部热战

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打败了美国。

越南战争:从“1961”到“1975”,最后美军失败。

说明: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是无止境的,然而,在亚洲各国人民面前,它的力量是有限的。

 

第11课 梦幻超级大国

1、经济”巨无霸

原因:战时的资本积累,政府有效的财政政策,科学技术的进步。

特点:1)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投资加大,跨国公司增多,资本输出不断扩大,经济地位加强。

2)经济发展速度迅猛。

3)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并成为美国支柱产业。使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2、“世界警察”

目的:插手别国内政,力图按照自己的意志建立和维持国际秩序。

表现:1989出兵巴拿马;1992年派兵索马里

3、从爵士到摇滚

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黑人的爵士乐兴起,50年代,摇滚乐兴起。

4、好莱坞

20世纪,美国好莱坞获得“梦幻工厂”的称号,确定了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

 

第12课 苏东的艰难探索

1、 赫鲁晓夫的小修小补

背景: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工农业发展极不协调

时间:1953年

经济改革   1、农业方面:消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

           2、工业方面也实行了“手术”。

政治改革  1、他提出要反对个人崇拜,批判对斯大林的 的个人迷信。

          2、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

评价: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实质上的突破。

2、”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背景:东欧由于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其弊端日益暴露出来。

时间:1968年

领导:卡达尔

措施:经济上把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商品生产、市场调节有机的结合起来。

政治上注意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成效:  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国家政局长期稳定。

启示:1、要从体制上进行全面的改革

2、要深思熟虑,反复实践,科学论证,稳步前进;

3、高度重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4、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13课 挑战“两极”

1、欧洲的联合

目的:发展经济,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抗衡美国。

1、1951年,法德意荷比卢六国政府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2年成立了国际性的煤钢垄断组织----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7年,六国决定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

4、1991年,底,12个成员国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英国除外)。

作用:一方面,促进了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格局上出现了“美国、

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另一方面,促进了各成员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 走向经济大国(日本)

发展情况:20世纪40年代末,恢复到战前水平, 70年代初,经济高速发展,一跃成为资

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 经济大国。

原因::A美国的扶持。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繁荣。

B日本政府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D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E实行贸易立国和科技立国政策,

影响:1)70年代 以后,努力改善和中国的关系;

2)20世纪90年代后,提出改造联合国安理会的想法,要求成为常任理事国。

 

第14课 殖民废墟上的重建

1、翱翔的蓝孔雀

背景:二战后,印度独立运动高涨,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 起义,使英国的殖民

统治难以维持。

经过:英国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段,在 1947年,把印度分为 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

家,实行印巴分治。尼赫鲁出任印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发展:农业上,粮食基本自给,还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而且原子能和 生物、计

算机软件开发等科技成就令世人瞩目。

2、 黑暗大陆显曙光

五六十年代:独立运动如火如荼,30个国家获得了独立,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

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七八十年代:独立运动向纵深发展。

最后: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崩溃。

3、  艰难发展中的拉丁美洲

古巴: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亲美政府的独裁统治,

建立起革命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巴拿马: 1977年巴拿马人民迫使美国签定了关于运河的新条约,1999年,巴拿马人民收

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和管辖权。

 

第四单元 和平与发展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

1、戈尔巴乔夫改革

“全面改革”的内容

A经济进行加速发展战略,

B政治进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由一党治向多党政治过渡,

“全面改革”的结果

A经济上每况愈下,市场上 出现了极为严重的供不应求的状况。

B苏共的领导地位和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被弱化。

2、 苏东剧变

过程

A、1991年戈尔巴乔夫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B、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试图通过政变来摆脱危机,结果失败。

C国家大权转移到叶利钦手中,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解体。

影响

20世纪末,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美苏两极对峙为主要支撑的雅尔塔体系宣告结束,世界进入政治多极化时代。

苏联解体的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所实行的错误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历史原因: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等。

东欧剧变   
剧变情况:原来的东欧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了政权,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的国家分裂了,有的国家则走向统一。其中,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

 

第17课 干戈不息

1、和平路漫漫(中东问题)

情况:1948—1982年,围绕巴勒斯坦主权问题,中东地区的阿拉伯民族和以色列民族曾经进行了五次战争。

原因:A,巴勒斯坦的主权问题

B中东地区的阿拉伯民族和以色列民族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尖锐

C美苏英等国的干预

现状 A 1991年中东和平会议在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上举行巴以双方在华盛顿签署了巴勒斯坦首先在部分地区实现自治的宣言,中东和平出现曙光。

B 不断发生的暴力冲突,时断时续的和谈,表明中东和平的实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非接触性战争”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旗号的对南联盟进行轰炸,科索沃战争爆发。北约轰炸的停止,显示了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在阻止美国的霸权行为上的积极有效作用,意味着世界进入政治多极化时代。

3、 伊拉克战争

2003年3月美国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联合英国对伊拉克宣战,不久,萨达姆政权垮台。

 

第18课 梦想成真的时代

1、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2、标志: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运用。

3、计算机:

A1945年底,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B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4、生物技术

A 21世纪将是生物时代

B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基因工程

C克隆技术是现代生物工程领域的重大突破。
5、空间技术

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是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中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歌拥有载人航天器的国家。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科技发展更新和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技渗透性加强。

3)使用高科技的领域日益广泛。

4)新的科技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第19课 机遇与挑战

1、走向全球化
背景: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资本的流动加剧,中国和苏东的加入

表现:  A.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

B.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C.跨国公司影响增大,国际分工不断加强;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中国于2001年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利: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的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有利于带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和超越。

弊:加大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风险,国际资本的分布极不均匀,贫富差距加大。

2、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战争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毒品问题、艾滋病(AIDS)问题和恐怖主义,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着的共同的危机与挑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