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的起源与发展

 易经预测师 2011-10-25
《周礼·大卜》记载:“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另有《玉海》引《山海经》云:“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烈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郑玄的《易赞》、《易论》亦有:“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连山》,《归藏》早已失传,而我们所见的《周易》正是西周时期形成的占筮典籍,即算卦用书。以《周易》作为书名,最早见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

汉朝人对西周时期形成的儒学典籍尊奉为经,即原本的《周易》称之为《易经》,而把对《易经》的文字和内容作出解释的著作称之为《易传》。这样看来,《周易》这部书,是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的。《周易》自成书时起就包含着“学”与“术”的两种萌芽,所谓“学”是指有关天地人生的道理;所谓“术”则指用蓍草算命的技法。在《周易》的发展过程中,前者则向着哲学方向蓬勃发展,从而形成春秋、战国时代的儒、道、墨等诸子百家,百家争艳的哲学大时代,以及唐、宋以后儒、佛、道学术思想,也无不渊源于《周易》的“天人之学”。而后者则在汉代归于“术数之学”后渐渐沉淀流俗于民间的民俗文化之中。

因此我们说,周易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知识系统。《周易》经传中的理论思维,经过历代的易学家和哲学家们的阐发,曾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政治、伦理与文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