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畜禽规模养殖发展现状与思考(二)

 乐山老杨 2011-10-26

  近期,商州区按照省市统一安排,围绕全区畜禽规模养殖发展现状展开调研,寻求规模养殖发展的主要特点、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等,查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探索规模养殖发展的思路、建议和意见,为全区畜禽规模养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商州区规模养殖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商州区畜牧产业发展紧紧围绕 “产业富区”战略目标,按照集中优势、突破发展的要求和“建基地扩总量、强基础保产业、提素质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积极发展生猪、蛋鸡两大主导产业,大力培育畜牧龙头企业和发展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畜牧产业畜牧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基本实现了在生产方式上,由传统分散养殖向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和大场大户转变;在发展模式上,由粗放经营向标准化和商品化转变;在经济地位上,由家庭副业向独立的产业转变。畜牧业已成为全区农村经济中产业聚集度高、市场特征明显、发展潜力较大,农民增收较为活跃的产业。

    2007年以来,中、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畜牧业发展。我区按照相关精神要求,积极实施生猪规模养殖建设项目、能繁母猪补贴、蛋鸡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项目以及“一村一品“建设项目,通过政策拉动,项目带动,全区以生猪、蛋鸡为重点的规模养殖发展速度较快。据调查统计:止2009底,全区猪、牛、羊、禽存栏分别为15.52万头、1.35万头、1.54万只、55.5万只,出栏分别为20.11万头、1.20万头、1.94万只、57.48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58万吨、4688吨、1288吨。全区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小区8个,规模养殖场26个,适度规模养殖场213个;发展蛋鸡规模养殖小区9个,万只蛋鸡规模养殖场6个,适度规模养殖场户118个;发展百只以上规模养殖羊场3个,规模养殖小区2个,适度规模养殖场60个;发展奶牛适度规模养殖户17个;累计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16个,实施无公害畜产品认证6个。全区以规模养殖发展为重点的畜牧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畜牧养殖新技术正稳步推广应用,畜牧养殖基地和小区建设步伐加快,畜牧业产业化水平逐步得到提高,优势特色产业和畜产品品牌优势也得益彰显。从发展状况来看,我区规模养殖具有以下特点:

    1、畜禽规模养殖比重逐年上升。畜禽规模养殖场的建设,示范带动周边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据调查:2007年以前,杨斜镇只有宏兴猪场1个,在该场的示范带动下,2009年已发展年出栏商品猪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6个,年出栏100头以上养殖大户83户,大场大户生猪存栏达到7893 头,占全镇总存栏12965头的 60.9%;近年来沙河子镇柴湾、红光、石门沟、王塬等村蛋鸡饲养发展迅猛,存栏蛋鸡500只以上养殖大户48户,现存栏蛋鸡11.6万只,占全镇总存栏 13.21万只的87.8 %。据统计全区生猪存栏养殖规模占总存栏量的29%,出栏养殖规模占总出栏量的33.6%;蛋鸡存栏规模养殖占总存栏量的79.3%。

    2、社会资本投资规模养殖发展快速。国家扶持生猪产业发展政策出台后,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个体老板、返乡农民工纷纷兴建规模养殖场,有力拉动了规模养殖场快速发展,畜牧产业融资逐步扩大。

    3、标准化生产水平逐年提升。近年来,我区畜牧业发展逐步向现代畜牧业迈进。据调查已建成和在建的规模养殖场布点合理、规划科学、管理规范,科技含量较高,并结合环保要求实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推进生态化建设,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4产业化程度得到提高 。在推进产业化建设中,天泰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园应用的微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为全区生态养殖、循环经济发展树立了典范;冯湘虫子鸡养殖场充分发挥产业特色优势,打造特色品牌,虫子鸡蛋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较快发展,依托合作社,形成了“市场+合作社+规模场”的运作模式,有效规避市场风险能力得到提高,全区依托合作社发展的规模养殖场占总量的75%;万头生猪示范村建设模式和养殖小区的大力发展引导畜禽规模化程度不断扩大。

    二、规模养殖发展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区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发展的理念、速度、规模、社会效益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动物疫病风险和市场波动仍然制约我区畜牧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畜牧产业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已引起各级高度关注,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人对畜牧产业化的含义、内容、基本要求不甚了解。在大力倡导规模养殖、畜牧产业化的同时,传统养殖观念、饲养模式还占有一定比例,良种、良法推广使用仍然困难,养殖户参与意识不强。

    养殖户素质有待提高。据调查,目前从事规模养殖生产的从业者年龄层次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全区的大、中规模养殖户懂技术、善管理者比例不到60%。因而,对市场预测准确度低、规避风险能力差、新技术应用推广慢,直接影响我区畜牧产业快速、高效发展进程。

    龙头企业和畜产品深加工企业缺乏。目前,我区畜禽产品加工企业中,仅有城区2家生猪屠宰企业和乡镇10个屠宰点,均属小规模初级加工企业,缺乏深加工增值环节,组建的专业合作社缺乏统一行业管理、合作社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产品开发方面,除冯湘虫子鸡蛋产品形成品牌以外,其他产业没有形成产品品牌,品牌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滞后,龙头企业缺乏,产业关链度低,产业链条不长不强,产业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严重威胁着畜牧产业发展,加之部分养殖户疫病防控程序不到位、质量不高,疫病风险依然存在。

    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任务艰巨。近年来环境保护已列入各级规划治理和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之中,而我区畜牧业发展处于传统分散向规模养殖过渡期,分散养殖畜禽粪便无害处理困难,目前采取的集中堆积处理方法简单但不够彻底,而新型无害化处理设施成本高,养殖户难以承受,畜牧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治理与发展任务艰巨。

    ㈥投入机制不健全。养殖总量相比全省来看,总体规模较小,难以争取较大的养殖项目,尽管国家启动实施生猪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但扶持面小,且投资额度较少,规模养殖发展融资困难。地方配套激励机制不健全,也是制约规模养殖发展的关键所在。2009年以来受市场因素制约,影响了业主投资规模养殖发展的积极性。

    三、加快规模养殖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㈠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规模养殖作为畜牧业的重点,作为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来抓,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科学配置资源,统筹规划。一是在规划上结合城镇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建设规划的要求,合理规划区域养殖用地,通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推进养殖小区和 “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质量,促进畜牧产业化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二是要进一步调整养殖结构,以猪、鸡发展为重点,采用养殖新技术,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处理技术和种草养畜,减少养殖对环境的压力。三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坚持种养结合,农牧结合、互动发展的原则,实现农牧共赢。四是采取多种形式消纳养殖场的排泄物,把养殖业融入农、林业中,形成猪 —沼 —菜、鸡粪—蝇蛆(蚯蚓)—优质蛋白饲料(烘干制粉)等多种综合利用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㈡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建立长效机制。畜禽养殖效益在规模,成败在防疫。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坚持发展与保护两手抓,牢固树立抓防疫就是抓产业、促增收的观念,把防控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既要重视突发疫情的控制,更要重视平稳时期的监测和预防;既要做好季节性集中防疫,更要注重因病设防,抓好程序免疫,建立长效防控机制。

    ㈢引进龙头企业、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要与工业强区战略有机结合,以畜禽产品加工增值增效带动农户增产增收为着力点,立足我区畜牧业资源优势,大力引进畜禽产品精深加工、饲料工业、畜禽规模养殖等方面的国家级或省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我区畜牧食品加工业、饲料业、种源供应企业,形成完整的畜牧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快速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和“市场—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不断加强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兴办畜禽专业市场,发展市场服务中介组织,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加快畜牧业专业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化水平。

    ㈣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实行规模化养殖的提档升级。在技术推广上,要加大实施“科技兴牧”战略的力度,大力实施畜牧科技入场(户)工程,切实抓好科技示范户建设,加大培训和新技术推广力度,使新知识、新技术落实到养殖实践之中,并迅速获得成效。要在现有规模养殖户、养殖小区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促进提档升级;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引导传统养殖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积极探索发展新型养殖模式,大力推广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圈舍建设、统一疫病防治、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污水处理,分户饲养的畜牧小区建设模式,倡导建设生态环保型养殖场和畜禽养殖小区,彰显优质畜舍(如生态模式)防制动物疫病,抵御养殖风险的作用。

    ㈤加大畜产品开发力度,打造品牌战略,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禀赋商州具有特色的生态环境,在全区环境省级环评通过的基础上,积极抓好绿色、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畜产品认证工作,提升产品质量,注册具有地理标志的畜产品商标,打造品牌优势,尽可能实现“订单畜牧业”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并互动发展,做大做强畜牧产业。

    ㈥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国家扶持政策来看,连续 6年出台的 1号文件都强调增加三农投入。特别是 2007年以后,国家出台了扶持生猪和蛋鸡等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全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促发展的氛围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根据财力状况,设立畜牧产业发展基金,实行以奖代补促进产业发展。

 

广元市元坝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元坝区立足资源优势,响亮地提出了做大做强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把畜牧业作为推进全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突破口,以品种改良为先导,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着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先后通过了省级和农业部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认证及产品认定,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生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008年,全区畜牧业产值已达6.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1.3%。

  发展现代畜牧业具备的基础条件

  畜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灾后恢复重建机遇。我区畜牧业灾后恢复重建国家投资达5000万元,畜牧产业将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二是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到2010年底国家完成投资4万亿元,畜牧产业也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三是国家大力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

  产业化经营链条基本形成。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组建了广元福润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先后建成了广元玉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川北种猪场和广元蔚峰农业有限责任公司PIC种猪场,开工建设年产20万吨广元铁骑力士饲料有限公司和年产12万吨饲料的广元壮牛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建立畜禽专业合作社23个,发展会员农户4000余户。以专业合作社为桥梁,构建了以肉类加工企业、饲料供应企业、种猪生产企业为主的“三企共建”产业化经营格局。

  规模养殖成为发展主体。全区共建成畜禽养殖小(园)区108个,其中建成沈家阁、金岚铺、大树、刘庄等15个标准化示范养殖园区。累计培育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户2852户。全区规模养殖占到出栏总量的60.52%,畜牧业成为仅次于粮食产业的第二大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畜禽品种结构全面优化。全区建立起玉田农业种猪场、蔚峰PIC种猪场等9个外二杂母猪繁育(扩繁)场,商品肉猪精边屠宰率达60%以上,生猪品质居全市第一,列全省前茅。牛改良面达到35%,良种山羊及杂交改良面达86%以上,良种毛兔推广面达85%以上,禽良种面达78%以上。

  标准化生产持续推进。先后出台了《广元市元坝区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技术规范》、《广元市元坝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方案》等规范性文件,总结提炼了“四化一型”(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生态型)小区建设理念。

  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本构想与主要措施

  以扶壮做强龙头企业为重点,在利益联结机制上求突破。围绕做大做强广元福润公司,加强与雨润集团深度合作,力争在年内引入2万吨精深肉品生产加工项目,2011年底前全面建成达产,并依托雨润集团的品牌优势,创建具有广元地方特色品牌。以广元铁骑力士饲料有限公司、广元壮牛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饲料加工企业为支撑,加大两个饲料加工企业的建设力度,力争2011年12月底前全面建成达产。构建以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加工企业、专合组织、饲料供应、良种繁育、保险公司、养殖农户等“八方联动”新机制,形成集金融支持、良种推广、饲料经营、政策保险、技术服务、订单收购、风险防范为一体的产业化系统工程。

  以完善畜禽良繁体系为重点,在优化品种结构上求突破。进一步加强玉田农业川北种猪场建设,确保规范化运行;加快蔚峰农业有限公司PIC种猪场建设,力争2010年3月底前投产运行。依托海琦牧业公司技术实力,采取引进肉牛育肥和利用冷配改良生产杂交肉牛等方式,加快本地牛品种由役用型向役肉兼用和肉用型转变,到2015年,全区牛的良种及杂交改良面达50%。肉羊生产立足白果优质肉羊选育基地,积极引进和推广波尔山羊及波黄高代杂交种羊,加快良种肉羊普及和本地肉羊改良,到2015年,全区良种肉羊及杂交改良面达90%。进一步建立健全区、乡镇、村三级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全面优化全区畜禽品种结构,到2015年,良种覆盖面达80%以上,其中以生猪为主的良种覆盖面达90%以上。

  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为重点,在可追溯体系建立上求突破。坚持以构建优势产业带为目标,以产业集群发展为突破,积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到2012年规模养殖比重占全区养殖总数的60%,2015年达70%;以建立受控猪场为切入点,大力普及现代设施畜牧业,加大推广以沼气治污和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殖技术为主的环保型畜牧业,到2012年,现代畜牧设施普及面达70%,污染综合处理利用率达75%;2015年规模场现代畜牧业设施普及面达80%,污染综合处理利用率达80%。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现代畜牧业重点乡镇,到2015年,全区以生猪养殖为主的重点乡镇达到25个,生产量占全区生产总量的95%。积极开展畜禽芯片溯源试点工作,建立完善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生产管理档案和标识制度,确保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

  以完善服务体系为重点,在建立现代畜牧业物流体系上求突破。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硬件建设,深化“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动物防疫机制,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重大动物疫病清净无疫。鼓励饲料、兽药企业为养殖基地和养殖专业合作社提供产品直供服务,降低养殖成本。继续支持和兴办规范化动物中转场,利用市场价格杠杆提升全区动物产品质量,拉动运输产业发展。鼓励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建设包括屠宰、储藏、运输、经销全过程的冷链物流体系,积极发展冷鲜肉直销。

  以完善畜禽政策性保险为重点,在市场风险控制上求突破。认真落实对畜牧业已有的保险政策,确保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保费补贴足额到位,引导和鼓励规模养殖户拓展保险范围。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展牛、羊等大牲畜保险,探索禽、兔等规模养殖场保险业务。建立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积极稳妥推行参保畜禽保单抵押贷款。2010年底前,建立“政府+公司+专业合作社”等多方投入的信用担保公司,建立合理的市场风险防范基金,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以落实优惠政策为重点,在建立长效机制上求突破。坚持“围绕产业选干部、选好干部促产业”的工作思路,把产业发展同干部的实绩考核有机结合,大力启用和选拔在发展产业中实绩突出的干部。落实畜牧业目标责任制,将主要目标分解到乡镇,实行政府和畜牧部门双重目标管理考核。建立和完善副科级以上领导联乡联系养殖大户目标考核机制,逗硬考核和奖惩。严格执行广元市政府《关于促进现代畜牧业若干政策意见》,结合区情,把政策进行细化,制定更为实用、更为科学、更为合理的产业政策。同时,加大项目争取和扶持力度,对发展畜牧产业作出突出成绩的乡镇、企业、相关部门、有关技术人员及业主进行专项表彰奖励,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产业发展激励机制。

秭归畜禽规模化、生态化养殖情况调查与思考
 
  不科学的养殖方式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直接或间接污染了环境。规模化、生态化养殖程度低、管理落后以及养殖环境恶劣等是当前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实施标准化生产和控制产品质量是当前畜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我对秭归县的畜禽规模化、生态化养殖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当前秭归县规模化、生态化养殖的特点

  1、规模养殖、生态化养殖场建设已经起步。2009年全县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大户830户,其中,出栏50头以上的430户,出栏1000头以上的23户,出栏5000头以上的2户。全县出栏3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205户,其中,出栏100只以上的26户。全县存(出)笼2000只以上的养鸡专业户36户。其中,存笼蛋鸡2000只以上的15户,出笼肉鸡2000只以上的13户,出笼肉鸡10000只以上的6户,出笼肉鸡100000只以上的2户。存栏5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3户。

  有4个养殖大户在建场时就从规模、环保着手,做到了保温隔热,冬暖夏凉;负压通风,水帘降温;自动饮水,自由采食;干清粪,零排放;节能降耗,绿色环保,资源得到了再利用。

  如秭归县祥斯牧业有限责任公司万头猪场占地面积83亩。采用砖混、钢屋架结构,屋顶形式为坡式屋顶,屋面为上下两层彩钢板夹保温棉三层构成。猪舍内采用水泥硬化地面,粪尿排污沟为暗沟。机械通风,水帘降温。建有配怀舍、产仔舍、保育舍、观察栏、待售栏共11栋5204.59平方米,安装分娩栏232个、保育栏105个、限位栏468个。建有发酵床零排放育肥舍6栋2508.12平方米,饲料加工车间、饲料仓库1栋375平方米,干清粪发酵房、办公、食堂、宿舍、兽医室、消毒室等辅助建筑 798.3平方米。同时架设引水管道5000米,生活、生产用水水池一口2250立方米,建有治污处理设施800立方米,其中沼气池300立方米,初级净化池200立方米,终级净化池300立方米,污水沟3500米,雨水沟6200米,建封闭围墙6000米。猪场现存栏种猪530头,小母猪和肉猪2898头。元至六月选育出售种猪1650头,出栏肉猪1860头,创产值266.1万元。猪场采取干温分离、雨水与污水分离。粪污中的固形物进行固液分离、沉淀、回收,通过发酵转化为有机肥再生利用,出售有机肥151.2吨。创产值12.1万元。

  2、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有所体现。

  “果(林、茶)园养猪”养殖场模式。猪粪尿分离后,猪粪进行经发酵生产有机肥,猪尿等污水经沉淀用作附近果(林、茶)园肥料。此类模式占规模养殖的26%,主要分布在郭家坝、水田坝、归州、两河口等乡镇的中型规模猪场。如归镇的养殖户卢谊猪场,承包柑桔园65亩。2009年出栏肉猪680头,出售柑桔20万斤。创产值98万元。养殖业和种植业均实现增产增效。

  3、以沼气为主体的粪污处理技术得到利用。

  全县有畜禽养殖户118632户,养殖户中建有沼气池的29058户,占养殖户的24.49%。猪粪污水经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生产生活;沼液用于果树、蔬菜、农作物。实现了资源两次利用。

  4、林草鸡(牛、羊)等生态化立体种养模式正在形成。

  一是“果园养鸡”养殖模式。利用承包的果园、林地种草放养土鸡、肉鸡,改善肉鸡风味,提高肉鸡售价,鸡粪基本满足果园有机肥需要;此类模式占肉鸡养殖的60%。二是“牛、羊—人工牧草”养殖模式。粪尿进行干湿分离,干粪堆积发酵后还田种牧草,污水厌氧发酵后入田肥牧草。此类模式占全县牛羊养殖量的80%以上。

  5、优惠政策刺激了规模化、生态化养殖模式的发展。

  为了促进全县的规模化、生态化的发展。从2002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畜业产的决定》和母猪补贴、良种补贴、贴息贷款、母猪保险、标准化养殖、良繁体系建设等项目优惠政策,制定了规模化建设的标准,对按标准建设的栏圈,在用地,用材上的优惠政策。每建设一栋“150”模式标准栏圈每平方补贴80元。每引进一头良种母猪政府补贴400-600元。从2004到2010年上半年全县1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小区25个,建设“150”模式猪舍20栋,享受引种补贴的良种猪8592头。全县共按排畜牧项目资金2456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1、环境污染仍是困扰规模养殖的突出问题。

  当前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相比之下规模普遍较小,短期行为导致大部分养殖场主重效益,轻环境保护,不愿在环境治理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一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畜禽废弃物储存设施和防溢流、防雨水淋失、防恶臭等措施不完善,个别养殖场环境意识淡薄,将畜禽养殖废弃物向水体排放、倾倒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养殖区域环境状况比较恶劣。随着养殖规模化程度逐渐提高,养殖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集中,越来越严重。

  以猪为例每头猪每天消耗用水100kg以上,耗料平均每天2公斤左右。按料肉比3:1计算,每天排放1.4公斤粪便。废水排放量约40公斤(除去水汽蒸发),全县平均每天按30万头饲养量计算则一天的废水排放为12000吨,粪便排放为420吨,总计为12420吨/天。养殖户通过“猪、沼、粮”,“猪、沼、果”粪便还田利用一部分,还有大量的没有得到处理和利用。

2、规划建设不合理,配套设施简陋,疫病防控难。

大多数规模养殖场建设未进行规划设计,选址随意,有些养殖场建在交通便利的公路沿线,人员流动性大,外来车辆多,场舍设施投入少。达到不科学的生产和动物防疫要求,为动物疫病的传播提供了可能,易暴发疫病,且难以控制。加上饲料中所含激素和超标的铜、锌等重金属残留,足以造成该养殖区域的土壤、水体和动植物全面污染,反过来又成为畜禽疫病高发的重要原因。长此以往就会形成生态灾难。

  三、建议及对策

  从立足生态建县,实现畜禽养殖污染减量化、生态化、资源化目标出发,畜禽规模化、生态化养殖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1、提高新建养殖场生态化标准。

  一是在新建养殖场时合理规划,统筹安排畜牧用地。畜牧产业区域布局要按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把畜牧场与农田、鱼塘、园地一并规划。养殖场(或小区)建设提倡与农田(水田、旱地)、茶(果、桑)园、养殖水面和山林统一布局,实行农牧结合的生态经营模式,力争粪尿全部就近消化。原则上按1亩(耕地、园地、水塘)5头猪(1 头牛、10只羊、60只禽)的标准配套规划建设现代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努力实现从传统农业“资源-畜产品-废物排放”的生产过程向“资源-畜产品-再资源化”生产过程转变。

  二是加快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养殖小区的建设对改善农村环境产生了良好的作用。建设一批配套土地和一定污水处理设施的畜禽养殖小区,实现养殖场与村庄分离,改善农村环境。小区要选择合适的生态养殖模式,采取农牧、林牧、渔牧、肥牧结合等方式,实行生态养殖,促进农村畜禽养殖场环境综合治理。

  三是应用畜禽养殖清洁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是将畜禽养殖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应用于畜牧生产全过程。首先采用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通过生物制剂、饲料颗粒化、饲料膨化或热喷等技术处理,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尤其是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并抑制、分解、转化排泄物中的有毒有害成分。其次应用科学的房舍结构、生产工艺,实现固体和液体、粪与尿、雨水和污水三分离,降低污水产生量和降低污水氨、氮浓度。

  2、加强对现有养殖场的生态化改造。

  加强对具有一定规模猪场的改造,使其达到保温隔热,冬暖夏凉;自动饮水,自由采食;干清粪,零排放;节能降耗,绿色环保,资源得到了再利用的标准。从而提升全县的生态化养殖水平。

  3、推广生态化种养模式。

  在畜禽养殖上以“方便、经济、有效”为原则,以综合利用为主,大力推广“果(林、茶)园养猪”,“猪—沼—果”, “果园养鸡”, “牛、羊—人工牧草”等农业生态模式,实施畜禽养殖污染的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执行《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办法》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临武县生猪规模养殖的现状与思考

 

2007下半年以来,因猪肉价格成倍上涨,以及国家对生猪养殖各项补贴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和非法厂矿的关停致使一部分工业从业人员回归农业等因素,临武生猪规模养殖得到了极快的发展,但临武生猪规模养殖户在饲料的采购及猪肉的销售上都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这些不利因素如不及时得到缓解,国家对生猪养殖的优惠政策将会被不利因素抵消,进一步会影响到临武县猪肉的供应。  

一、 临武生猪规模养殖的现状  

生猪规模养殖户是指年出栏肉猪50头以上或者是母猪存栏在10头以上的农户或养殖场。  

20089月份止,临武县共有生猪规模养殖户103户,与20079月份比增加了62户,增长151.22%。规模养殖户的出栏头数由20079月份的8733头增长到了20089月份的22849头,同比增长244.93%。年出栏生猪千头以的养殖场由2007年的5户增加到了现在的12户,增长了150%  

规模养殖迅猛发展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市场价格杠杆的作用。临武市场上20076月份瘦肉价格为每公斤10元,到20082月份时(2008年春节前夕)肥瘦肉价格猛涨到了每公斤25元,可以说是成倍上涨。猪肉价格的上涨,引起了肉猪价格的上涨,提高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  

2、国家对生猪养殖加大了扶持力度。如:母猪补贴及保险,规模养殖场的项目资金,动物防疫的广泛开展,这些因素增加了生猪养殖的资金,提高了农民抵抗生猪疫情的信心。  

3、 至去年下半年以来,临武县对全县的非法有色金属矿和非法煤矿进行了多次集中整治,使得农民减少了在矿山的就业而重归农业,这也对临武生猪养殖规模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 临武生猪规模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猪肉价格上涨,农户获利不多。一是屠户控制肉产品的价格及肉猪价格,现在临武城关市场上瘦肉价格是每公斤22元,而肉猪价格每公斤仅为12元多,养殖户辛辛苦苦养猪五六个月的收入还没有屠户卖猪肉一天的收入高。二是饲料价格受饲料商控制,如现在肉猪价格呈下降趋势,而饲料价格依然是居高不下。  

2、 生产资金不足,我县的生猪规模化养殖程度低,原有的生猪规模养殖场均已老化,需要进一步维修和改建,新建养猪场又由于资金不足局限于中小型规模,难到达到高标准、高规格、高要求、现代化的示范场标准,带动和辐射能力不强。  

3、技术支撑不强。受传统养殖方式影响,农民缺乏养殖技术和防疫技术,传统养殖模式在农户心中根深缔固,现代养殖、科学养殖、生态养殖、健康养殖意识不强,生猪及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占有率低。  

4、防疫形势严峻。近年来,随着生猪产业发展,市场调运频繁,外入性疫情风险加大,极易造成生猪疫病大面积发生和流行,防疫形势不容乐观。  

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制定出台生猪发展政策。在继续稳定现有生猪生产发展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基础建设和种猪业扶持政策,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在用地用林、贷款等方面予以优惠。同时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生猪发展产业带,增强生猪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生猪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  

2、进一步加快品种改良步伐。继续实行种公、母猪生产保护政策措施扶持,建立12个规范化的种猪场,积极推广人工授精技术,提高生猪养殖效益和品种质量,促进农民增收。  

3、进一步扶持建立生猪生产合作组织。扶持和建立生猪养殖发展合作组织,建立生猪养殖技术平台和完善风险机制。拓展生猪养殖的第二、三产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实现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产业化格局。  

4、进一步加强生猪养殖技术指导。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加强生猪养殖技术培训和指导,突破生猪养殖技术瓶颈,壮大生猪养殖队伍。  

  5、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强防疫员的管理,加大防疫工作经费的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疫情监测监控能力。  

  6、建立猪肉冷冻储备库。  


南保靖县养殖业协会的现状与思考

    保靖县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境内小山脉纵错,地形复杂,我县总人口27.41万,境内荒山荒坡123万亩,属国家级山区贫困县。为摆脱贫困状况,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针对土地贫瘠、矿产匮乏,地处偏远的情况,县委、县政府对农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提出大力发展养殖业作为农民增收的突破口,逐步确定“为养而种,为卖而养”的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草食牧业。结合我县“天保”项目已建成产生社会效益的契机,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有效组织形式,经过正确引导和从示范带头作用,我县共成立9个养殖业协会:保靖县水银乡种草养畜专业合作社、大妥乡种植养殖协会、保靖县水产养殖协会、保靖县特色种养协会、保靖县蜜蜂养殖协会、保靖县龙腾草业公司、保靖县拔茅乡网箱养鱼专业合作社、毛沟镇牧业协会、中心乡山羊养殖协会。计:养羊协会5个,养猪协会1个,养鱼协会2个,养蜜蜂协会1个,会员500多人。其中带动力较强的协会有:保靖县水银乡种草养畜专业合作社、保靖县拔茅乡网箱养鱼专业合作社、大妥乡种植养殖协会。

    协会发展的主要思路:

    一、坚持典型引路,强化示范带动,促进家庭养殖规模化

    为加快我县的养殖业发展,县委、县政府采取宣传鼓劲、政策拉动、示范带动、利益驱动的“四动”措施,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用以奖代投的方式重点扶持了一批养殖大户。从2004年来,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放养羊贷款300万元,县政府为合作社成员贴息40万元,支持合作社发展养殖业。促使农户的养殖积极性高渗透,大大提高了家庭养殖的规模化程度,较好地体现了规模效益,涌现出一批养殖大户,如向发雕、向宏勋、张发喜等。

    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专业化分工生产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协会在管理、饲料供应、良种调运、种畜繁殖、疫病防治、信息服务几个方面正积极探索完善各自的体系。一是在管理和规范养殖项目时,对各个会员的养殖情况,如有几头基础母畜,何时产仔,何时出栏等全部记入养殖档案,及时向外提供信息,积极组织上门收购,在养殖户自我服务方面,通过制定《章程》,以能人带动,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大批养殖户自愿参加养殖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谋发展,上联市场,下联农户,融产供销为一体,逐渐成为市场的主体。从种畜选用、疾病防治、销售价格等诸多方面养殖户之间互相监督,自我管理,整体应对市场风险,为解决会员在养殖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协会采取多种服务方式提供贷款。由协会出面帮助会员申请由政府提供的贴息贷款,同时还通过妥取国家扶持,吸纳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帮助会员解决发展资金难题。二是提供种苗种畜,每年协会都为会员提供质优价廉种苗种畜,促进了我县牲畜的品种改良,提高了我县畜产品品质,增加了养殖效益。三是提供饲料,协会通过对饲料的择优对比,统一购买符后质量标准的饲料提供给会员,严禁会员使用假冒伪劣饲料及“瘦肉精”等。四是提供药品,通过批发渠道,为会员提供优质价廉药品,满足防病治病的要求。五是提供技术,养殖水平高的技术人员负责党规技术指导,并由协会派出技术人员举办养殖培训班,提高养殖水平。同时建立信息服务站,随时通报市场行情,及时指导生产、销售,鼓励和带动农户发动养殖,有力地推动了规模养殖业的发展,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提高生产及销售的组织化程度,畅通销售渠道

    一方面,通过建立协会,制定协会《章程》,做到统一销售,在随时满足大小商贩收购要求的基础上,整体应对市场风险。另一方面,按照产销一体化的思路,协会多方面拓宽销售渠道,逐步甩脱中间环节,把销售触角直接插入市场,建立肉类批发部,采取向养殖户返还经营利润和建立风险保障金的办法将协会与会员结成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利益均沾,风险共担,这样既提高了养殖效益,扩大了养殖规模,又进一步调动了农户的养殖积极性,拉动了养殖业的发展。

    四、不断增加规模养殖的科技含量

    建立健全养殖生产日常管理记录,加强动物防疫和免疫标识管理,强化对投入品的管理工作,狠抓科技培训与示范,严格按照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使品种良种化、饲料配方化、饲养科学化、防疫制度化,使畜群周转明显加快,养殖效益逐步提高。

    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发展时期,协会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小规模、大群体为主要特点的饲养方式下,饲养品种、技术难以统一;协会目前是以当地的某个主导产业或专业市场为纽带,大多由农村能人、大户等发起建立,组织化程度低,结构松散;不时有单个成员分散的养殖户独立面对市场,信息收集不完整,缺乏行业自律性,少数养殖户违规投入品管理制度,损害协会利益;在分散的状态下,先进技术能以推广,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分散和无组织的生产经营不利于品牌的建立和协会的整体进步。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经费缺乏严重,贷款困难,且利息过高,抗风险能力弱。

    建议及对策:

    一、政府在行业协会的发展过程中应起到规范和调整作用

    政府的作用不在于发展了多少行业协会,而在于规范行业协会的发展。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1、忠实执行各种有关行业协会的法律规范,或者按照规章制度权限发布有关行业协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设定行业协会成立的门槛,组织规范、行业要求,法律责任等,增强协会的权威性和对协会内会员的约束力;2、在于逐步规范与行业协会实体的关系;3、在于政府扶持行业、协会要扶持到点子上,要在完善行业协会职能、规范行业协会治理结构,适当给予资金支持,合理规范协会地域和行业的分布上下功夫。

    二、行业协会要更新观念,自身规范求发展

    行业协会的定位在于服务,而不是新形式的政府部门,按行业协会的特色“组织要合法,行为要自治自律,会员入会要自愿,活动要不以营利为目的”,重新审视行业协会的设立和行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行业协会要想自身得到生存和发展,必须在为市场服务为政府服务,沟通政府企业等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要明确自身的职能所在。行业协会要适应经济的发展潮流,掌握经济交往中的规则,从而为协会会员获取更多的利益。其次,要形成完善、规范的治理结构,建立自己的章程、规章制度制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行使职权,发挥作用。再次,要吸收各方面的专家,人才参与行业协会的治理和作用。对于各种专业问题诸如法律、经济等需要各方面专家、多层次人才的参与方可解决,行业协会要不断努力形成吸引人才的良好氛围,并巧借外力,吸纳各方面专家参与治理。最后,要保证自身行为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这也是行业协会存在的发展的前提。

    三、专业协会要长远发展下去,要使得行业协会组织由松散型向紧密型或专业股份合作制的方向发展,需要发展或有专门的服务和产销等机构和专职人员的组织,对内是不营利的组织和服务机构,对外则是市场主体,以营利为目的,按照市场规律行使必要的职能。
对武冈市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思考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标准化是目标,规模养殖是方向,这是武冈市当前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根本措施。武冈位居湘西南边陲,传统的自然基础薄弱、养殖条件欠缺和生产方式滞后、产品质量不高以及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等问题和矛盾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直面现状,当务之急应在畜禽规模养殖同环境、人类三者和谐共存中寻求切入点,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解决。为大力推进畜牧业向标准化、产业化和生态化发展,因此应当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把关养殖条件,落实优胜劣汰

  惠牧政策自2007年率先于全国实施到2010年底止,武冈畜牧养殖业发展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散养户比例逐步缩小,规模养殖的面积日渐扩大,这标志着“土畜土禽喂一年”的生产方式散养粗放型正在向饲养周期短、品种良的规模集约型转变已然现实。据统计,2010年全市一共审批了308家养猪规模户,其中符合300头猪最低标准的有222个项目,达到500头数规模的有80家,超过3000头数的大型规模场也有6家挂牌生产。便是草食动物,30头以上的牛规模场54个,50只以上的羊场也申报了80个之多。对于禽类规模,数量超过100羽的鸡场有359户、鹅场占302户,鸭场367户。这是近年来畜牧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纵观各大小规模养殖场分析,尽管饲养数量均达到国家立项标准,但是同科学选址、设施配套完善和先进科学管理等存在着差距,因此,应当参照国家有关养殖标准,对不合格者采取及时淘汰制度,有效避免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大力兴牧的初衷。针对以上问题,市有关领导应当牵头组织畜牧、环保、国土及纪检监察等部门成立专门的综合评估组,定期对武冈辖区内所有规模养殖场逐一检查,对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要做好实际情况记录,同时应提出有效整改措施。对多次整改仍不合格的养殖场所,应当运用畜牧、国土、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责令其停办或搬迁;对已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的规模养殖场,应当同时予以吊销。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选址,原则上要求选择地势较高、平坦干燥、排水良好和背风向阳的地方,也要求通风流畅、采光性强,交通、水电便利并远离化工厂、工业公害污染区、矿区等污染源,还要注意远离村镇、居民点。倘若建在平地上,场址应选择在比周围地段稍高的地方,山区则应选在稍平的缓坡地建设畜禽养殖场。即便在原有旧畜禽养殖场上扩建或新建时,地点不得位于畜禽类屠宰场、畜禽产品加工厂、兽医站、畜禽产品交易市场的下风向,也不得在离居民区2公里以内的下风向的地方。而且水源水量要求充足丰富、使用方便,其水质应符合农业部制定的《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建设时应当有畜禽舍,畜栏、地板、垫料、笼具,喂料槽等基本设施。配套设施如饮水、通风、光照、运输、环境温度控制、粪污处理、防疫防控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设备要及时添置,缺一不可。建筑材料应做到无毒无害,其舍内的墙壁、屋顶、天花板应选用坚固、防水、防风、防虫的材料,地面也要具备排水量好、卫生、安全舒适,这样易于清洗消毒。另外,畜禽舍内还要有足量的大小相对的纱布窗户,以保证畜禽舍正常通风和采光;最好安装排气扇和风机,以保证通风换气。总之,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要严格按照农业部制定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标准》进行施工,草食动物、禽类场也一样,务必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确保水通、路通、电通的基础上,饲养区域周围应当有围墙或防疫沟,甚至设置绿化隔离带,力求做到生产区和生活区分离,净道与污道分离。畜禽养殖场投产后,每年还应当定期监测水源水质,按时清洗消毒供水系统,确保场区内空气清洁、环境安静。

  实际把关养殖条件,还应当对规模养殖场实行品种改良。一个优秀的品种改良站,不但可以避免公猪带菌带毒传播疫病的可能性,还可以有效改善肉品质创造更好的市场价值,甚至对提高我国动物及其产品的出口率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品改站应当由市委市政府负总责、市畜牧局担任业务主管、市财政发放专项资金,其他如纪检监察、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形成督查组,常年对它的技术服务、精液质量、工作经费等实行严格监管。品改站应当对工作人员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力度,人工采取精液时做到无菌操作,切实提高精液品质。品改站应当配备专门的发电机,为冰箱停电保质提供根本保证。品改站的工作人员,应当创造优质服务,做到礼貌待人、坚持有求必送。输送精液到指定规模场时,应当不忘提醒养殖场主在温度适宜时严格按规定操作,并做到适时配种,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品改站还应当有计划、也有选择、更有针对性地引进优良健康品种,同时应对劣质品种采取及时淘汰制度,以便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形成畜禽标准化繁育体系。另外,品改站应当分点建站,而且站与站之间尽可能地错开品种,这样利于全市各养殖场选择使用。

  二、统一管理模式,全程保驾护航

  各规模养殖场应当依托畜禽规模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做到统一品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与统一兽药、统一添加剂的基础上再做统一销售,达到共同获取较高利润为目的。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应当定期邀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畜牧师为组员们开办养殖培训班,届时重点推介一批养殖能手发言,用以引导新手入门、引领同行致富。武冈市是湖南省畜禽、特别是生猪调出、铜鹅养殖大市(县)之一,从畜禽规模养殖到标准化过渡中,各养殖户应当按照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饲养、生产及销售,尤其应严格遵照各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确保落实生产规模化、管理企业化、防疫程序化及污物处理无害化等“四个现代化”,这样既可以让人吃上放心肉,还能促进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更为我市畜禽外调创造有利条件。

  在统一管理模式方面,各养殖规模场应当按照国家《畜牧法》的要求建立好完整的养殖档案。它的生产管理、卫生防疫、兽药使用、禁用药目录、岗位责任、岗位培训等各项管理制度应当健全无缺,并聘请有一定养殖经验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为场主服务。畜禽养殖场在建立养殖档案时务必实事求是,其内容应当包括畜禽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还应当及时登记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使用方法与停药期等情况。便是检疫、免疫、监测、消毒以及畜禽发病、诊疗、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均要求一清二楚。其他内容如畜禽养殖代码、领取动物防疫合格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也不容忽视。乳畜养殖档案里还应当载明生鲜乳生产、销售情况;养蜂、养禽场应当建立专门的养蜂、养禽档案,蜂或禽类产品出售时应加贴相对应的标识,其档案格式和产品标识样式,应按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定执行。

  为对畜禽生长全程保驾护航,规模养殖场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并做到勤于观察,早发现早治疗。防治动物疫病应以中药为主,其目的除了能使药物进入动物机体后引发肝肾心等内脏的毒副作用降到最低,还能因此避免药物残留于肉质影响人类健康,更能达到既对畜禽标本兼治又对其促进生长的神奇功效。中药的用法不外乎两种,一是采取注射的方法;二是做粉碎状投喂。后者先按畜禽每公斤体重的防治用药量计算出畜禽一个疗程的给药量、采食量,然后根据混匀的中药粉添加到一定重量的饲料中去,最后将中药和饲料一块混合均匀即可。粉碎粒度要求达到500—1000目的超微标准,其喂法除了按上述方法拌料给饲外,对严重不食病例可采取投到饮水中,连水不喝者还可以运用灌服的方法。原则上,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待,如果病情不太稳定,那么在以后的疗程上可以适当调整方剂,达到尽快恢复机体健康。当然,西药其实也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类,但是,切忌不可过于超量。根据中药见效较慢的特点,必要时可以中西药结合使用,这样往往超出预期疗效。另外,平时应当结合季节、气候、品种和体质、流行病学等实际情况制定不同药方保健方案,药方对口的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或许可以避免将要爆发流行的动物疫病。

  究其实,任何一家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顺利生产,除了同栏舍建设、配套设施、饲料品质和畜禽品种、保健措施等等有关外,还和饲养员的综合素质分不开。养殖场应当定期组织他们集中培训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其加强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引导,用以强化责任意识。在工作区域里,他们务必始终保持高度责任感,切实防止疫病发生和蔓延。

  三、武冈畜牧业长足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

  近年来,随着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日趋成熟,其场地占用面积将逐步扩大、饲养数目也不可遏制地增多,这不仅刺激了尚处于沉睡中的农村经济,还有效提高了我市国民生产总值。在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前,迎刃而来要面临的肉食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环境是否受到污染以及种植面积是否值得减少等矛盾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深度反思。因此,市里应当成立“四大家”牵头,以环保、纪检监察、卫生和畜牧、国土等部门组成的检查组下到基层,逐一对饲料兽药、养殖用地、肉食品质和环境污染等逐一核查,作出综合评估分。对分数低于标准的,检查组应以选址不合格、非法占用耕地或排污不达标等问题对有关畜禽规模养殖场下发书面整改通知书,对拒不接受的场主予以处理到位。

  武冈的畜牧养殖业较为发达,它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地位越发受到上级领导重视。2010年是国家惠牧补贴自2007年发放以来的第四年,由于政府支持农民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业,全市2006年畜牧业总产值为14.2亿元,2009年提高到16.1亿元,同比增长13.38%。这种由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第一产业,已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户的青睐。它不仅推动种植业的发展,而且还带动了饲料工业、食品加工业、运输和餐饮业、包装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不仅是历史 发展使然,更是直接或间接促进武冈经济有序增长的必经之路。

  发展武冈畜牧业,各养殖规模场应当严格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认真落实,万不可掉以轻心。虽然武冈畜牧业将逐步从全国走向国际市场,但是,它要跻身全国前列引领畜牧业市场并同世界接轨,还存在着难以预计的差距。目前,武冈仍处于散养户居多、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比例尚少这样的一种现状,原因不外乎为经济、地形和人为等诸多因素影响所致。可以断言,武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从众多养殖市(县)中脱颖而出,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今后,我市应加大养殖兴市力度,筹建畜牧业发展长远规划,从而实现现代畜牧业从量到质的飞跃。

  惠牧政策实施四年中,虽然武冈的规模养殖业得到长足发展,但由于传统现状作祟制约现代畜牧业瓶颈,因此,武冈当前应在标准化规模养殖、环境与人类三者共存上着力破解难点要点,为构建生态文明养殖长效机制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一种长远的思考,也是迎接挑战的机遇,武冈应任重而道远。


:“规模养殖”与“散户养殖”的调查与思考

本期话题:从生猪养殖看农民增收
受金融危机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幅有所回落,农民保增收压力也明显加大,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增收问题得到了各方面广泛关注。6月25日,湖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透露了“农民增收形势比预期的要好”,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提出了下一阶段将采取的包括“大力推进生猪健康规模养殖”等几项措施。
为此,本报今日以“生猪养殖看农民增收”为主题组织一期报道,从记者报道的“规模养殖”与“散户养殖”不同角度,给生猪养殖业以资思考。
 
规模养殖:自有资金不能满足生猪发展
——来自澧县近期生猪养殖大户情况的调查
本报记者 文翊


6月10日至13日,澧县养殖办根据常德市养殖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示,对澧县生猪养殖大户生产增收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据记者了解的情况,澧县养殖办通过对澧澹、澧阳、车溪、甘溪、中武等乡镇近20个大户进行走访座谈发现,受市场行情影响,近阶段农户养殖利润基本呈现负值。据不完全统计,到现在为止,澧县存栏生猪59.3万头,其中母猪3.95万头,出栏生猪43.2万头,同比分别持平、增长6.7%、1.5%。

 

现状及原因
澧县有集中养殖小区8个,万头猪场2家,5000头规模猪场2家,1000头以上规模猪场近200户,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猪场25户,规模化养殖占到了总量的50%。以澧阳镇大户赵元忠为例,他自繁自养良种生猪已近6年,猪场管理基本达到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标准,六年来少有疫病发生,目前存栏母猪30头,育肥猪300头。按3月份出栏时的价格计算,一头商品猪从产仔开始到出栏5个半月的时间,需饲料、人工、药品、水电等费用1100元左右,如果以当前4.8元/公斤价格计算,则每头猪亏损110元左右。而年前,一头猪可获利200元。良种生猪如此,土杂猪情况更不乐观。目前土杂猪价格仅为8.6至9.0元/公斤,农户养殖基本没有利润。
据调查显示,由于成本不断增加,价格逐步下降,影响目前生猪养殖农户增收,而资金不足的问题成为其主要因素。
当前生猪生产正处于传统化向现代化、庭院散养向规模化养殖、粗放式饲养向标准化生产、自由化发展向组织化管理转型的关键时期,生猪养殖从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农户自筹资金有限,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如该县澧澹乡刘清英大户,现存栏母猪70头,育肥猪280头,但还空有一批栏舍,想趁目前生猪价格较低,进一批种猪扩大规模,虽然母猪补贴、母猪保险、良种补贴、大户奖励等各种国家惠农补贴已经到位,但资金仍然不够,另外,向银行借贷有些困难,因而计划搁浅。
另外,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虽然得到了一定发展,农户科学养殖意识不断增强,但整体养殖水平仍然不高。多数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场址选择不合理,规划设计不科学,设施配置不先进,饲养管理不规范,疫病防治不严格,粪污处理不彻底,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对动物疫病防控和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一定的难度,最终导致畜产品质量档次低,产业整体效益不高。

 

对策与建议
据澧县养殖办提供的调查资料分析,当前生猪价格较低,固然是受年后消费需求紧缩影响,但饲料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了成本的增加,为防止市场进一步波动,政府应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平抑饲料粮价格,同时强化措施,拉动内、外需求,并加强生猪市场经营流通环节监管,严厉打击不正当经营行为,避免重流通轻养殖的恶性循环,造成本末倒置,促进生猪生产的稳定发展。
参与该项调查的澧县农办副主任李跃平提出的对策与建议是,要强化资金投入。应采取多种渠道融资,同时合理分配资金,以确保资金投入效果。一是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生猪产业的支持力度,信贷资金要给予重点倾斜,要放宽担保条件,简化贷款程序,扩大担保范围,特别是要加大小额贷款的发放额度,满足农户发展需要。二是农业开发资金、扶贫资金要向生猪生产发展倾斜,重点扶持建立一批规划合理、管理先进、生产科学的规范化养殖小区,引导农户进驻小区发展。三是各级财政应加大对疫病防治、技术推广、良种繁育、畜产品销售等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为生猪生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四是应进一步落实国家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扶持和引进生猪生产深加工企业,同时充分调动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引导社会闲散资金的投入。
另外,澧县养殖办调查资料提出,除了加强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的龙头带动外,要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对新建养殖场和小区的规范化管理,对达不到动物防疫条件和污物排放标准的,要逐步关停。
李跃平还认为,要加强品种改良,主要是落实用活国家良种补贴政策,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争取生猪的品种改良率达90%以上。同时,狠抓疫病防控,全面加强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强化技术服务。

 

散户养殖:可作为规模养殖的补充
——常德养殖户建议国家给予散养农户适当补贴
文翊 程龙

 

猪贩子和屠夫始终是赢家
程国庆是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望洲办事处东湖村的养猪专业户,去年他家出栏生猪102头,平均价格为14.4元/公斤左右,略有微利,生产能维持下去。今年已出栏生猪45头,平均每头亏损200元左右。这样的情况,他有些撑不下去了。
近日,记者走访了生猪养殖专业户程国庆,与他讨论了当前养猪业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他认为,猪贩子和屠夫始终是赢家。
据畜牧部门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的存栏猪,特别是母猪数量庞大,因而预计猪价还将跌下去,土猪价格可能跌破8元/公斤以下,今年年底之前猪价回升的可能性很小。
程国庆分析说,在猪价暴涨暴跌的每一个阶段,猪贩子和屠夫始终是赢家。他们收购生猪时“杀秤”、压价,卖肉时短斤少两。生猪市场价格波动越快,他们赚钱的机会就越多。生猪价格跌了,他们的猪肉价格迟迟不跌。生猪价格还没涨,只要有风吹草动,他们立即涨肉价。定点屠宰场的收费也不得人心,50-55元/头。这些钱无疑摊到肉价里了,屠夫则往往以此为借口提价。

 

可与养殖大户建立相关“产业链”
业内人士预测,既然养猪行业存在猪价暴跌暴涨恶性循环的规律,现在猪价已经暴跌了,那么往后就是暴涨了。猪价暴涨后很可能达到10元以上/公斤,而猪肉可能涨到30-40元/公斤。这也并不是讲空话,因为政府不会袖手旁观让养猪业这样滑坡下去,必然会扶植养猪业。因此,养猪业还是有光明前景的,千万不要轻易盲目宰杀母猪。
常德市农村一些农户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情况,个别大型猪场老板夸大母猪数量,骗取国家补贴。程国庆说“实际上大型猪场都这样”,他想通过本报建议,在当前养猪行业滑入低谷之时,政府应该扶持农村“散户养殖”,给予散养农户适当补贴
程国庆抱怨说,大型猪场实行工厂化养殖,饲喂高蛋白精饲料,甚至于饲喂激素和瘦肉精。大型猪场只需3至4个月,违背了生猪生长规律。这样的生猪肉品质很差,味道不鲜美,营养不全。甚至于残存有激素、瘦肉精等,危害人类健康。大型养猪场还排出大量粪便,严重污染环境。并滋生大量细菌、病毒和寄生虫,传播疾病。
因此,程国庆认为,农民千家万户养猪好处多多,是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一条好途径。一般农户不买饲料,用潲水、米汤、糠、瓜果蔬菜、野草、剩饭剩菜等饲养生猪,没有添加激素和瘦肉精的技术,也买不到激素和瘦肉精,因为国家限制生产和销售,但大型猪场的老板削尖脑袋能弄到这些东西,当然就谈不上添加激素和瘦肉精了。他们饲养一头生猪需一年,有的需一年半。这样饲养出的生猪其肉营养价值齐全,味道鲜美,没有残存激素和瘦肉精,不会危害人类健康,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针对“散户养殖”,也有畜牧部门养殖专家表示认同,“散户养殖”可作为规模养殖的补充,有条件的农村,可以与农产品经营公司、生猪养殖大户建立相关“产业链”,在资金、技术、收购等方面建立相应互助合作机制,提供服务。在鼓励规模养殖促进大型养猪场发展的同时,提倡广大农户散养生猪有利于发展环保绿色循环经济。猪粪是上好的沼气原料,发展农户散养生猪有利于农村发展沼气,开发环保再生能源。散养农户把有限的猪粪作肥料,施在广袤的耕地里,既不污染环境,又减少化肥的使用,有利于保护土壤,提高农作物品质。
富阳市城区河道畜禽养殖污染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根据富阳市城区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求,近期我们开展了对城区河道区域(即苋浦水系、南渠、北渠水系)的畜禽养殖污染现状调查。从调查中发现,我市城区河道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已是影响河道水质的重要污染源之一,抓好城区河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刻不容缓。统计表明,截止2007年6月,富阳城区河道区域共有40家规模养猪场(100头以上),生猪存栏量约为1.12万头,养殖污水排放量120吨/天。目前只有3家完成污染治理工作,其余37家养殖场尚没有治理规划,且多为300头以下规模养殖场(户),基本没有粪污处置设施,养殖污水直接排放,对城区河道水系水环境质量带来极大影响。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小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缺少政策扶持。根据省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扶持政策,300头以下的养殖场不能列入省市综合整治项目,而我市也尚未出台明确的补助政策和奖励资金,小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缺乏合理有效的政府激励机制。
 
2、畜禽养殖户有心无力。小规模养殖场经济效益比较低,容易受到自然和市场的双重压力,其单位治污成本偏高,由其全部承担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资金也较困难。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养殖场也有意开展治理工作,但出于资金问题、搬迁新址土地问题、信贷问题无法解决,实在是有心无力。
 
3、小规模养殖场治理工作更加迫切。由于小规模养殖场是一家一户养殖,布局不合理,有些甚至就在村庄之中,加之养殖户用一些“泔浆水”喂养,且基本没有污染处理措施,周边农户对其污染反响很大。仅2006年,市长公开电话就受理20余起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投诉。
 
4、养殖场污染治理责任主体缺位。严格意义上讲,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也要遵守“谁污染、谁治理”的环保原则,但由于治污成本高、养殖户环保意识不强等原因,要让养殖户承担治污责任难度较大;环境执法部门考虑到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强制性执法也缺乏适宜的客观条件;要相关乡镇、街道主动承担起治理任务,督促养殖户开展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也不高;我们农业部门虽有技术,但由于缺少政策支持,难以全面有效开展治理工作;在百千工程考核中,虽也有规模养殖污染治理考核内容,但考核力度不强。
 
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有利于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更有利于富阳市城区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对于城区河道区域范围内的小型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我们认为需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因地制宜、分类治理。根据近年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经验,我们认为只要技术合理、措施有力,城区河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是可以解决的。通过近一个月的摸底调查,对城区河道的畜禽养殖场提出如下治理方法。(1)、采用沼气化处理技术。根据实地踏勘,共有19家养殖场可以采用沼气化处理+“三沼”综合利用技术措施。(2)开展畜牧小区建设。畜牧小区建设是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区建设就是根据乡镇、街道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本地实际,划定一定区域,集中搞好水、电、路和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养殖户进区饲养,并做到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防疫、统一治污”,使畜禽粪尿等废弃物集中收集、集中处理、集中综合利用或达标排放,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生态化利用和减量化治理。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受降镇东坞山村、施家园村由于其豆腐皮生产历史悠久,农户习惯利用豆腐皮生产下角料来养猪,两村50头左右的小规模养殖场众多,有近33家,养殖规模1990头,由于规模小其污染治理难度较大,适宜开展畜牧小区建设。富春街道新联村生猪养殖规模较大,现有小规模养殖场(户)12家(包括50头左右规模养殖场),一些养殖场就位村庄之中,周边农户反响甚大,也适宜开展小区建设。(3)搬迁新址。对还有5家养殖场位于村庄之中,无法有效开展治理。按照环保法要求需要搬迁,但由于搬迁新址的土地、资金等问题,农户无力进行搬迁。这几家养殖场需要协调相关乡镇、村,积极为其寻找新址,在新建基础上开展养殖污染治理。(4)对不能治理又不肯搬迁的养殖场,建议采取关停措施。主要包括富春街道金桥村、秋丰村沿320国道等5家养殖场。
 
2、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了抓好城区河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有关乡镇、街道和部门应将城区河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作为城区河道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来抓。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明确各乡镇、街道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并将年度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任务列入到各乡镇、街道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各乡镇、街道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扎实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特别是对畜牧小区建设,应根据乡镇、街道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本地实际,认真划定区域,搞好协调,积极开展小区建设,鼓励养殖场(户)进入小区。农业部门应在畜禽养殖污染工作管理上、技术上以及工程措施上逐步深化,保障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土部门要根据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的规定,切实解决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特别是畜牧小区建设的用地问题;环保部门要加大对畜禽养殖场的环境执法力度,定期开展对养殖点的环境监测,对一些达不到污染治理标准的养殖场,要坚决予以关闭;农信担保部门应积极提供农信担保,积极解决养殖(场)户资金问题;电力等部门要加强配合,积极作好畜牧小区建设的电力供应问题。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考核中,也应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列入重要考核内容,加大考核力度,对没有完成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村,不能通过新农村建设考核验收。
 
3、以奖代补,有序推进。我市对规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尚未出台过扶持政策,根据省市要求对列入省市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项目地方政府必须进行1:1资金配套,而小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又不能列入省市治理项目,为了加快城区河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我市需及早出台小规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补助政策。根据其他县市的治理经验和我市的实际情况,我们建议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养殖户开展污染治理工作,对经验收合格的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补助力度为污染治理工程总投资的50%。在治理工作时间安排上,计划2007年7月至年底完成10家采用沼气处理技术的养殖场以及富春街道新联村畜牧小区建设任务,并与有关乡镇一起做好需要搬迁养殖场的前期准备工作;2008年初至2008年6月,完成需搬迁养殖场以及其余采用沼气处理技术的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工作,并着手开展受降东坞山施家园畜牧小区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并于年底完成建设工作;320国道沿线金桥村、秋丰村五家养殖场关闭工作与市“三沿”整治工程同步进行。
4、合理规划、防止反弹。对畜牧业发展,我们不能因其污染而因噎废食,要坚持发展、规划、治理同步进行的方针,进一步规范现有和新增养殖场(户)的生产和管理,要严格执行《杭州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富阳市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在禁养区和限养区内禁止新发展养殖场,新发展的规模养殖场在办理土地使用等相关手续前,应邀请有关专家对养殖场建设方案、卫生防疫和环保措施等进行可行性论证,并由农业、环保等部门严格审核把关,防止城区畜禽养殖污染反弹。)

关于犍为县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现状的思考
犍为县畜牧局  费炜奇

    摘要:此文介绍了犍为县畜产品发展现状,从发展健康养殖、抓好动物重大疫病防制、养殖投入品监管、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畜禽标识可追溯系统、检疫监管等方面分析了我县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现状,指出了养殖方式、养殖投入品监管、动物及产品检疫等方面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从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人员素质、部门协调、市场准入、产品监测、质量追溯等方面提出了思考及对策。
    主题词:畜产品  质量安全  保障体系  现状  思考

    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基础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畜产品的产量逐步上升,人民群众对畜产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党和国家对畜产品质量安全也日趋关注,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以来,“从圈舍到餐桌”,国家不断加大了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目前,畜产品按“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原则,有药监、质监、卫生、工商、畜牧、商务等部门参与监管,本文从畜牧部门的角度提出了对犍为县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现状的思考和探讨。
    1、犍为县畜产品发展现状
    2007年统计表明,犍为县现有肉类屠宰加工企业、定点屠宰场(点)38个;全县有养殖户11万户,规模养殖场1850个,年出栏生猪70.12万头以上,牛、羊16.15万头只,禽、兔1880万只(羽);年肉类总产量86452吨,,其中猪肉52612吨,牛肉2250吨,羊肉2769吨,禽肉25197吨,兔肉3597吨,禽蛋产量19023吨;销售方式以城乡农贸市场零售为主。
    2、犍为县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现状
    2.1动物养殖环节监管 
    2.1.1健康养殖标准基本明确。养殖标准“八统一”的健康养殖新概念已经提出,犍为县相继制订了《健康“受控”猪场消毒制度》、《健康“受控”猪场驻场兽医职责》、《健康“受控”猪场负责人(业主)职责》等制度,与畜主签订了《防疫责任书》,建立了健康“受控”猪场的免疫、用药、消毒、进出场、无害化处理和监管登记制度;每年开展了动物药物残留检测和畜产品上市前质量安全检测。
我县继续保持了鸡蛋、生猪肉、鸭肉、鹅肉、兔五个国家级“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和“玉犍鸡蛋、荣欣猪肉、紫燕鸭肉、鹅肉”四个“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但仍时刻面对抽检和复查。
    2.1.2动物重大疫病防制体系初步确立。抓好动物免疫是畜产品安全的基础,多年来犍为县动物防疫工作成效显著,清净无疫,已于2005年通过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验收。目前全县有336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在兽医技术人员指导下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原则,每年坚持开展了春、夏、秋三季全县猪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禽流感等动物疫病普防及圈舍消毒;同时承担了疫情监测任务。
    2.1.3养殖投入品监管覆盖宽。养殖投入品包括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是畜产品安全的关键。我县把好了市场准入关,要求饲料、兽药产品进入我县必须先持“生产批文”、检测报告到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对经营人员加强教育培训,经营许可从严审批;针对兽药经营企业、养殖小区等兽药经营使用单位和区域明确了相关监管措施;同时每年开展了投入品质量抽样检测。
    2.2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有序启动。从2007年开始,我县启动了畜产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以健康养殖场为试点,明确了建设目标和任务,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管,如实记录反映养殖过程,提高了养殖场的养殖档案规范化、标准化程度。
    2.3畜禽标识可追溯系统建设初见成效。我县是全国首批“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县,通过6个乡镇的试点,取得了良好成效,已在全县开展可追溯体系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可追溯体系建设提高了我县动物防疫检疫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了动物防疫检疫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动物源性食品从出生、饲养到进入消费环节的全程实时监管,有利于迅速防控动物疫病,及时追溯疫源,切实保障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2.4动物检疫监督扎实高效。我县兽医体制改革已经完成,全县现有动物防疫监督员18人,动物检疫员232人,承担了全县动物检疫监督执法、产地检疫和驻场屠宰检疫工作;建立健全了检疫工作一系列规章制度,认真实施动物检疫,严格执行检疫操作规程,切实做好了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实现了检疫工作“四到位”,同时通过国债支持项目“检疫屏障体系建设”的投入,检疫设备等硬件得到了加强。
    3、当前影响畜产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3.1法律法规的完善及衔接问题。从《食品卫生法》到《食品安全法》,从《农产品安全法》、《畜牧法》到修订颁布的《动物防疫法》,提出了食品安全监管全覆盖的概念,但在实际操作和部门法的衔接中,仍有个别漏洞。
    3.2执行力的问题。表现在一是部门行政执法的力度,二是多部门的配合、衔接力度,三是政府对部门的监督、协调力度。从目前看,面对广大养殖户行政执法调查难、处理难、执行难的矛盾短期内难以克服。
    3.3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与传统散养模式的矛盾。现代畜牧业要求以高效、优质、健康、标准、规模等方式来实现养殖业增收、产品安全,但这一过程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占犍为县大多数的散养户短期内无法实现转变。
    3.4畜牧业发展与养殖污染的矛盾。在当前传统养殖模式尚占多数的形势下,广大养殖户无力也不愿在粪污处理上增加投入,多采取直接排放,污染环境,间接危及畜产品安全。
    3.5养殖投入品经营使用监管力度不够。一是监管部门人手、资质、设备等的制约;二是部分经营者、养殖户从县外或人用药店直接购买并使用违禁投入品,造成监管漏洞;三是产品抽样检测面有限;四是养殖户不按动物屠宰前禁药期、休药期停饲兽药、饲料,带来了畜产品安全风险。
    3.6缺乏畜产品的县级权威检测机构。一是检疫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检疫结果;二是检疫、检测设备跟不上当前工作和群众需要,也将导致畜产品安全风险。
    4、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4.1理顺体制,统一管理。要统一动物检疫执法管理工作,一是尽快明确执法主体,实行官方兽医制度,配套相关政策;二是确定派出机构执法资格,县畜牧局派驻乡镇的畜牧兽医站与动物卫生监督分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取得执法资格;三是按放开经营性职能、强化公益性职能和防检分开、便民、集中、利于管理的原则彻底改革检疫派出机构。
    4.2提升素质,科学管理。完善编制和人事管理制度,严格检疫员任职资格管理,把好人员进入关;培养、选拔专业人才担任基层检疫派出机构负责人,引入激励竞争机制,严格考核,不断提升检疫人员整体文化、专业和职业道德素质,建立健全并认真执行岗位职责、工作纪律、责任追究、违法处理、证照管理、财务管理、案件办理等规章制度,定期进行督促检查,不断规范检疫行为,加大内部违法违纪行为整治力度。
    4.3强化部门配合,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构建宣教体系。根据国家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实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职责分工,一是要强化机构建设和执法队伍建设,提升行政执法能力,规范执法行为,推进依法行政,要严格防止和认真解决好监管脱节和相互推诿等问题,做到部门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二是落实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建立健全畜产品质检机构,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设施,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安全保障能力,确保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要;三是落实属地化管理和分级负责原则,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直接责任人和有关负责人的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责任到人;四是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疫情监测人员待遇;五是构建面向社会?贴近公众的宣传教育体系,以乡村和社区为重点, 创新载体,丰富形式, 注重正面宣传引导,准确曝光反面典型,深入广泛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活动。
    4.4加强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入手,积极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从加大标准推广应用力度入手,积极建立畜禽养殖标准化体系,提倡健康养殖、清洁养殖、生态养殖;从加强教育培训入手,积极指导企业和农户合法、合理使用养殖投入品,提高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和科学生产水平;从完善制度入手,积极推行养殖企业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制度,产地产品检测及准出制度,把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关。加大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推进力度,推动企业和农户承诺生产和销售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使广大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全。
    4.5严格畜产品市场准入。一是要监督和指导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认真执行法律法规规定,对其生产的动物及产品做好自检;二是要监督交易市场、企业认真执行对入市(企)产品的索票索证制度并建好购销台帐,建立报告制度,确保上市产品质量安全。应对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企业开展不定期监督检查,对经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依法采取查封扣押、暂停销售等措施。
    4.6加大畜产品抽检力度,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透明度。要积极向上争取,加快推进我县级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深化监督抽查和监测工作,延伸监测区域,扩大监测范围,加强对产地环境、养殖业投入品和畜产品的监测,以保证上市的畜禽产品让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全;同时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透明度,及时发布相关检测信息。
    4.7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强化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质量安全职责、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我县要按照从生产地到销售地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档案登记制度,记录生产者以及基地环境、养殖投入品的管理、使用等信息,确保全程质量控制信息的传递和可追溯,形成互联互通、产销一体化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同时加强畜产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养殖户、生产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的质量安全信用警示系统,适时公布有关生产者、流通者的诚信状况,并实行失信惩罚机制。
    5、结束语
    近年来,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以奶粉三聚氰胺污染事件为例,再一次证明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舆论已经把政府能否管好畜产品质量安全、防止质量安全事件发生作为衡量责任政府的一个刚性标准,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重而道远,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增强做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解决好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与社会期望值不相适应的矛盾,进一步构建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注释:
    畜产品:指人工饲养并用于食用的畜禽以及未经加工或者经初加工的肉、蛋、奶等畜禽产品。
无公害畜产品: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畜产品。
养殖标准“八统一”:圈舍统一、品种统一、投入品统一、防控统一、饲养统一、监管统一、保险统一、销售统一。
    动物检疫: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由法定机构、法定人员,依照法定检验项目和标准,对有关动物及其产品和其他相关物品实施科学检验鉴定与处理的一项强制性的技术行政措施。
检疫工作“四到位”:产地检疫、屠宰检疫、仪器设备、人员素质四到位。

    (作者单位系犍为县畜牧局,此文获犍为县首届“青年人才论坛”论文评选优秀奖)
我我市农村

我市农村小我市农村小规模养殖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 规模养殖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

    随着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养殖业迅速发展,特别是畜禽养殖业的经济增长,是我市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小规模和适度规模养殖在农村整村进行,形成一村一品养殖格局,家庭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养殖业经济收入与日俱增,已成为农村社会经济来源的三大渠道之一。但随之带来的畜禽粪便污水的排放大量增加,由于粪便利用率的低下和排放的不规范不达标,污染环境问题相当严重。控制农业的源污染,治理畜禽粪便污染任务十分繁重,要达到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减量化排放,使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实现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因此必须加大力度治理农业污染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确保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进我市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分析全市畜禽粪便污染现状,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1  小规模养殖造成环境污染的现状
  1. 1  我市农村小规模养殖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村畜禽饲养量不断增加,。大量的污物和污水,宅院周围、道路两旁及其公共闲置地方随意堆放,造成苍蝇、病菌大量繁殖,污水垃圾随处可见,臭气熏天。而农村现在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农业生产用量少于养殖业排放量,加之一般以直接利用为主,因而卫生环境得不到保障,畜禽尿液污水流失十分严重,加重了对周围水源和地表水的污染,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同程度制约了当地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
  1. 2  小规模养殖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程度 说到环境污染,人们自然想到了工业废渣、废水、烟囱里冒出的烟尘,可是,环境部门的调查显示,畜禽养殖形成的污染废弃物的产生远远超过了工业废弃物的产生总量,一个常常被人忽视的问题已经成为一大环境公害。
  2  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
  2. 1  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特别是有关部门忽视了小规模养殖户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重养殖轻治理、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仍然存在。
  2. 2  养殖户也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广大养殖场(户) 生产经营者的科技水平不高,没有掌握养殖业清洁生产技术。有些生产经营者虽然知道一些养殖业清洁生产技术,但在实际生产中不按照畜禽清洁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
  2. 3  小规模养殖中污染物处理不当引起的环境污染
  2. 3. 1 污染水体。畜禽养殖场未经处理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其污染负荷很高。高浓度畜禽养殖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由于氮、磷含量高,造成水质不断恶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大量畜禽废弃物污水排入鱼塘及河流中,会使对有机物污染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渐死亡,严重的还会导致鱼塘及河流丧失使用功能。而且,畜禽废弃物污水中有毒、有害成分一旦进入地下水,可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水体中有毒成分增多,严重时使水体发黑、变臭,造成持久性的有机污染,使原有水体丧失使用功能,极难治理和恢复。
  2. 3. 2 污染空气。畜禽养殖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恶臭气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污染养殖场及周围空气,影响养殖场员工的身心健康。有的畜禽养殖场离文教区、居民生活区较近,由于恶臭污染问题,导致养殖场与周围群众关系十分紧张,甚至引发社会矛盾。
  2. 3. 3 传播病菌。畜禽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以及孳生的蚊蝇,会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病原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造成人、畜传染病的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时,会导致疫情发生,给人畜带来灾难性危害
  3  造成环境污染的途径
  3. 1  粪便污染:畜禽粪便直接还田如使用不当或连续过量使用,还会导致硝酸盐、磷及重金属的沉积,从而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构成污染。污水流入池塘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产生各种毒素,严重污染水体。畜禽粪便一旦污染了地下水,极难治理恢复,将造成较持久性的污染。粪便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它们随粪进入水体后,以水为媒介进行传播和扩散,造成某些疫病的传播和扩散,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并带来经济损失。
  3. 2  水质污染 畜禽粪便污染物不仅能污染地表水,其有毒、有害成分还易进入到地下水中,严重污染地下水。它可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水质中有毒成分增多,严重时使水体发黑、变臭,失去使用价值[1]。
  3. 3  恶臭污染 小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的大量粪便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则养殖场散发出非常难闻的气味, 会严重地污染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在畜禽排泄物中有十几种是恶臭味的主要来源,对人类及畜禽自身的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其中如甲烷、硫化氢、甲醇等气体会对呼吸系统、皮肤、眼睛等有不同程度的刺激和损害。

关于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畜禽养殖的热情不断高涨,但畜禽粪便污染的问题,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最近,我们对湖南省桃源县的畜禽养殖及其粪便污染问题进行了调查。

  桃源是一个畜禽养殖大县。近年来,该县把养殖业作为主要产业,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发挥市场推动作用,激活特色资源潜力,使养殖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了该县农村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特别是牲猪和蛋鸡养殖迅猛发展,已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湖南蛋鸡养殖第一县。养殖业的持续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而且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但随之产生的粪便污染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滞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养殖业污染现状

  桃源的畜禽养殖,过去一直是以千家万户散养为主,畜禽粪便排放分散,对环境的压力很小。近年来,由于规模养殖快速发展,畜禽粪便污染问题已逐步显现。据统计,2007和2008年该县畜禽发展基本稳定在同一水平上,其中,发展生猪171.22万头,发展牛18.75万头,发展羊151.14万只,发展家禽3972.71万羽左右,按照每头(只、羽)猪、牛、羊、家禽的日排粪便量7.30kg、42.88kg、5.95kg、和0.15kg计算,全县畜禽粪便年排放量达1295.42万吨。如果加上冲洗圈舍的污水、病死畜禽、孵化残余物等,数量将更加庞大。由于没有科学合理地处理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破坏了生态环境。

  一是污染空气。粪便堆积发酵后,会产生氨、硫化氢、甲基硫醇等有害气体,严重影响空气质量,群众反映强烈。

  二是损坏水质。粪便的淋溶性强,能通过地表径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使水体变黑发臭,并导致水中的鱼类或其他生物死亡。如位于该县枫树乡田河水库旁的四喜养殖场在兴建沼气池前,大量生猪粪便都是简单处理后流入水库,至使水质变坏,水体呈深绿色,既无法食用,也无法灌溉。

  三是侵蚀土壤。粪便的大量堆积,造成土质过肥,直接腐蚀农田,使其降低或失去生产能力。如该县漳江镇海螺山村全村90%以上的农户从事蛋鸡养殖,存笼蛋鸡50万羽,因鸡粪处理不到位,造成当地土质过肥,该村的农作物产量明显低于周边村。

  四是危害生物。粪便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如不及时处理,会孳生蚊蝇,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菌量增大,使病原菌和寄生虫蔓延,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危害人畜健康。如近年来发生的禽流感、猪流感、手足口病等人畜共患疾病,与畜禽粪便污染造成的恶劣环境不无关系。

二、造成污染的原因

  1、防污意识不强。大部分畜禽养殖户只注重养殖增效,不重视环境保护,对畜禽粪便等污染物乱堆乱放,使其风吹日晒,造成臭气浓度严重超标,空气污浊,人居环境恶化。

  2、防污制度不完善。尽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现国家环保部)于2001年颂布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对牲猪存栏500头以上、鸡3万羽以上、牛100头以上的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要求,但其条款还是原则性的,缺乏权威性、强制性,加上国家没有统一处理畜禽粪便的技术规定和标准,尤其是对上述标准以下的中小型养殖场的法律监控还是空白,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畜禽粪便依法治理难以到位。

  3、治污设施不齐全。一方面,由于我国畜禽养殖没有实行准入制度,大部分规模养殖场的建设都是因陋就简,没有统一规划,缺乏必要的污染处理设施;另一方面,由于养殖是微利经营,污染治理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高,养殖户单独治污资金匮乏,负担过重,大多数养殖场自身很难承受,致使畜禽粪便的处理、利用还停留在直接还田、甚至直接用于水产养殖等粗放模式上。

  4、环境监管不到位。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相当重视,但养殖业重发展、轻监管的倾向日益凸现,涉及到养殖行业的行政执法,各执法单位慎之又慎,监管缺乏力度,特别是对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的排污治理很不到位,造成畜禽养殖业越发展,农村环境越恶化的恶性循环局面。

  三、治理污染的对策

  1、建立环境监管体制。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法律法规,建立排污许可、防疫条件许可等配套的准入机制,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等源头实施依法治理。对现有养殖企业和规模大户实行环境污染评估,不合符规定的,责令限期整改,甚至责令转产或停产。

  2、推广污染防治技术。一是推广应用环保饲料,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尤其是应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降低畜禽粪便中氮的污染。二要推广厌氧发酵等生物技术,大力推行沼气处理畜禽粪便。三要推广粪便的再利用技术,提倡干清粪工艺,或循环水清污,减少污水量。用干粪经过一定工艺技术制造高效生物活性有机肥应当成为畜禽粪便处理的主要方式。四要推广畜牧业生态工程技术,采取生态综合防治措施,对营养物质多层次的分级利用,变废为宝,从根本上解决畜牧业污染问题。

  3、实施绿色环保养殖。尽量减少农村一家一户的养殖,推广生态化、标准化的养殖模式,建立养殖小区,扶持专业大户。农村应发展以农户为对象、庭园为依据、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种、养、加为产业的庭园生态经济,集中处理畜禽粪便,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4、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养殖业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对于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的排污设施建设和畜禽地方品种、草场资源、渔业资源的保护,要予以适当补贴。环保部门的排污费要有适当比例用于养殖业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资源保护。要大力招商引资,建设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的企业,并给予补贴。要实行激励机制,对那些在畜禽养殖中,主动积极安装环保设施,推广环保措施,认真有效治理畜禽粪便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奖励。

  3. 4 传播人畜共患病 由于畜禽粪尿中的污染物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孳生的蚊蝇,会使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病菌量增大,病原体和寄生虫大量繁殖,导致人、畜传染病蔓延。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人畜共患病有90 多种,这些人畜共患病的载体主要是畜禽粪便及排泄物。这些小规模养殖户都混杂在居民稠密的村庄院落中,一旦发生疫情,后果不堪设想。
 
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意见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认真谋划、扎实推进。要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规划,列入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统筹考虑,同时兼顾与全国生猪、奶牛、肉牛和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相结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畜牧兽医(农业、农牧)局(厅、委、办),畜牧兽医局: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的精神,进一步发挥标准化规模养殖在规范畜牧业生产、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尽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肉类、禽蛋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畜牧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6%。畜牧业发展对于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于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生产方式落后,畜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大宗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低水平规模饲养带来的环境污染日趋加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已不能适应全社会对于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以及生态环境安全的要求,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内容。这几年来,在中央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等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各地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发展,生猪和蛋鸡规模化比重分别达60%和76.9%,已成为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的重要来源。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利于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安全;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从源头对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控制,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有效提升疫病防控能力,降低疫病风险,确保人畜安全;有利于加快牧区生产方式转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利于畜禽粪污的集中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当前,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仍然面临规模养殖比重低、标准化水平不高、粪污处理压力大等问题的挑战。因此,当务之急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继续深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以规模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提升规模化,逐步形成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新格局。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举措,全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以农牧结合、适度规模为基础,以标准化生产为核心,以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为载体,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实现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养殖效益稳定增加、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资源开发利用适度、生态环境友好和谐的综合目标,推动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力争到2015年,全国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10-15个百分点,其中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占规模养殖场的50%,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排泄物实现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三、加强标准化规模养殖的规划布局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认真谋划、扎实推进。要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规划,列入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统筹考虑,同时兼顾与全国生猪、奶牛、肉牛和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相结合,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与种植业布局规划相衔接。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区要把种养结合、适度规模养殖作为主推方向,牧区要大力推进现代生态型家庭牧场建设。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区域特点,综合考虑当地饲草料资源条件、土地粪污消纳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认真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标准化规模生产格局。要按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20号)要求,确保规模养殖用地;按照《草原法》有关规定,把人工饲草料用地纳入草原建设保护利用规划,确保牧区现代生态型家庭牧场人工饲草料用地。

  四、大力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

  畜禽标准化生产,就是在场址布局、栏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并按程序组织生产的过程。各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围绕重点环节,着力于标准的制修订、实施与推广,达到“六化”,即: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要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畜禽良种,品种来源清楚、检疫合格,实现畜禽品种良种化;养殖场选址布局应科学合理,符合防疫要求,畜禽圈舍、饲养与环境控制设备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的需要,实现养殖设施化;落实畜禽养殖场和小区备案制度,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配制和使用安全高效饲料,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实现生产规范化;完善防疫设施,健全防疫制度,加强动物防疫条件审查,有效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实现防疫制度化;畜禽粪污处理方法得当,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达到相关排放标准,实现粪污处理无害化或资源化利用;依照《畜牧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畜禽养殖档案建立和畜禽标识使用实施有效监管,从源头上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监管常态化。各地要建立健全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强关键技术培训与指导,加快相关标准的推广应用步伐,着力提升畜禽标准化生产水平。

  五、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产业化经营

  标准化规模养殖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才能实现生产与市场的对接,产业上下游才能贯通,畜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才更加牢固。近年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要继续发挥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和示范带动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展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采取“公司+农户”等形式发展标准化生产。积极扶持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技术推广、行业自律、维权保障、市场开拓方面的作用,实现规模养殖场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各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强信息引导和服务,鼓励产区和销区之间建立产销合作机制,签订长期稳定的畜产品购销协议;鼓励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型批发市场、超市与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并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上市畜产品的品牌创建,努力实现生产上水平、产品有出路、效益有保障。

  六、突出抓好畜禽养殖污染的无害化处理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显现,一些地方畜禽养殖污染势头加剧。2007年畜禽粪污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达到1268.3万吨,占全国COD总排放量的41.9%。各地要坚持一手抓畜牧业发展,一手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抓紧出台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防治规划,突出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把畜禽养殖废弃物防治作为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重要内容,总结推广养殖废弃物综合防治和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模式。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处理工艺,对养殖场实施干清粪、雨污分流改造,从源头上减少污水产生量;对于具备粪污消纳能力的畜禽养殖区域,按照生态农业理念统一筹划,以综合利用为主,推广种养结合生态模式,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农业;对于畜禽规模养殖相对集中的地区,可规划建设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厂),生产有机肥料,变废为宝;对于粪污量大而周边耕地面积少,土地消纳能力有限的畜禽养殖场,采取工业化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各地在抓好畜禽粪污治理的同时,要按有关规定做好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

  七、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是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有效途径。2010年起,我部将启动实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以生猪、奶牛、蛋鸡、肉鸡、肉牛和肉羊为重点,在主产区试点基础上逐步扩大至全国,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培训、技术引导、示范带动,发挥标准化示范场在标准化生产、动物防疫条件管理、安全高效饲料推广、畜禽粪污处理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进程。各有关省区要按照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本地区的示范创建工作,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加强宣传发动,积极营造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成立创建专家组,加强对参与创建单位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帮助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切实组织好评审验收工作,确保创建活动公正、公平、公开,验收达标的养殖场授予“农业部生猪(或奶牛、蛋鸡、肉鸡、肉牛、肉羊)标准化示范场”称号。各地要加强对标准化示范场的监督管理与指导,及时总结经验,确保创建成效。同时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示范推广。

  八、切实加强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组织领导

  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根本抓手。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把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中之重,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做到发展有思路、建设有重点、考核有指标。国家扶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政策资金优先向示范场倾斜。各地要落实好生猪、奶牛标准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和大中型沼气建设等项目,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大中型畜禽养殖企业利用沼气等方式进行粪污处理,提高畜禽粪污集约化处理和利用能力。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重要意义,推广各地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成功经验,普及标准化生产知识,增强广大养殖场户的标准化意识。发挥畜牧兽医技术支撑机构、科研院所、产业技术体系和行业协会的技术优势,广泛开展标准化生产培训与指导,提高畜禽标准化生产水平。

  各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精神,制定具体工作措施,细化目标任务,切实抓好组织落实,全力推进我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实现新的跨越。



  3. 5 危害农田生态[2]。高浓度的畜禽养殖污水长期用于灌溉,会使作物陡长、倒伏、晚熟或不熟,造成减产,甚至毒害作物出现大面积腐烂。此外,高浓度污水可导致土壤孔隙堵塞,致使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严重影响土壤质量。正因为畜禽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许多国家已将畜禽污染的管理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制定法律、法规,严加控制和管理。
  4  对小规模养殖生态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4. 1  加强对畜牧业生态保护的领导,加大宣传、培训等教育力度要高度重视畜禽养殖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要吸取国外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先污染后防治的教训,将畜牧业生态保护纳入环境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提高畜产品安全意识。强化清洁生产的宣传、培训工作,把清洁生产的思想贯穿到养殖业过程中去,这样才能使全社会都认识到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的重要性,为实施养殖业清洁生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提高广大养殖场(户) 生产经营者的科技水平,掌握养殖业清洁生产技术、真正按照畜禽清洁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
  4. 2  加强畜禽污染环境监测 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要加强对畜牧业环境污染进行污染监测,开展畜禽污染现状的调查,科学地掌握畜牧业环境污染情况,为畜牧业的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4. 3  控制畜禽排泄物 加强畜禽粪便管理,控制粪便的产生、播撒和处置,防止畜禽粪便造成大量积压,消除污染隐患。对畜禽粪便进行技术处理,提高畜禽粪便作为农业肥料的利用效率,杀灭病原菌,增加养殖业的收入。降低饲料中的矿物质及粗蛋白含量,从而降低粪便中的氮和矿物质含量,减少环境的污染。利用粪便处理产生沼气,并对产生沼气过程中的产物直接或间接再利用[3]。
  4. 4  控制药物残留 为促进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可采用中草药作为饲料舔加剂,从而保证畜产品的安全,减少对人畜的污染。
  4. 5  根据小规模养殖户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对策
  4. 5. 1  通过营养调控降低畜禽排泄物的污染 ,为获得高生产, 而给畜禽提供过量营养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营养调控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饲用酶制剂是一类高效、无度副作用和环保型的饲料添加剂。在畜禽养殖中应用饲用酶制剂既能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又能减少畜禽排泄物中氮、磷的排泄量, 保护水体和土壤免受污染[4]。
  4. 5. 2  推广应用科学的圈舍结构、生产工艺,实现固体和液体、粪与尿、雨水和污水三分离,降低污水产生量和降低污水氮、氨浓度。加强畜禽粪便管理,控制粪便的产生、播撒和处置,防止畜禽粪便造成大量积压,消除污染隐患。对畜禽粪便进行技术处理,提高畜禽粪便作为农业肥料的利用效率,杀灭病原菌。降低饲料中的矿物质及粗蛋白含量,从而降低粪便中的氮和矿物质含量,减少环境的污染[5]。
  4. 5. 3 推广应用 “猪、沼、作物、菜、果、”等农村能源生态模式,以散户养殖畜禽为主的农户,通过建沼气池,根据饲养量的多少修建不同规格或不同数量的沼气池,消化粪便尿水,产生的沼气为农户提供炊事用能,沼渣沼液作为农作物优质肥料和养鱼肥料,在生态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4. 5. 4 建立生态畜牧业园区 生态畜牧业园区替代分散的小规模养殖场,有利于资金、技术的投入和利用,方便畜禽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生态畜牧业园区还有利于环境保护,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好结合。在建立畜牧业生态园区时,要合理规划选址。选址时应该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在交通、水电资源便利的基础上尽量将园区建在远离村庄及有水源的地方。另外还要将废弃物处理的配套设施纳入园区建设整体规划,方便处理后的废弃物还田还林或再次利用。
  4. 5. 5 坚持资源化、减量化、廉价化的原则。鉴于畜禽养殖废弃物产生与排放量巨大,在环境管理上,一是要坚持资源化原则,即在环境容量允许条件下,在种植业生产中最大限度地利用畜禽废弃物,并依靠法规、政策、市场等多种机制促进综合利用,利用形式可以多元化。二是减量化原则,通过多种途径,实施“雨污分离、干湿分离、粪尿分离”等手段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处理和利用难度,降低处理成本,为提高资源化水平创造条件。三是廉价化原则,与工业污染防治不同,畜禽养殖业从总体上看利润率不高,而污染又相当严重,如果污染治理成本过高,将使养殖业难以为继,只有通过科技进步,在资源化和减量化的前提下,研制高效、实用、价廉的治理技术,才能真正实现畜禽养殖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在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时,提出要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推广健康养殖方式,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目前,大部分农村家庭只注重庭院室内小环境美化, “家中现代化,院外臭气熏天”的现象比较普遍。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因此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已成为群众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国家建设环境友好性社会的焦点问题。因此,对乐都县养殖业中占很大比例的小规模养殖户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是很有必要的。

小规模养殖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 市农村小规模养殖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
 
广东规范畜禽规模养殖秩序
 广东是畜禽生产和消费大省,多年来,该省积极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大力支持畜禽养殖企业按标准化规模化进行建设,使畜禽规模养殖快速发展,保障了全省畜产品供应取得显著成效。2008年,全省出栏生猪3467.78万头,其中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99540家,共出栏生猪3331.22万头,占全省总出栏量的96.1%,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养殖场(户)近400家,出栏量约占全省总出栏量的三分之一;全省年出栏肉鸡10.90亿只,其中年出栏2000只以上的养殖场(户)50379个,共出栏肉鸡6.70亿只,占全省总出栏量的61.5%,年出栏5万只以上的养殖场(户)2366个,共出栏肉鸡2.40亿只,占全省总出栏量的21.9%;全省奶牛存栏5.57万头,其中存栏2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248个,共饲养奶牛4.91万头,占全省饲养总量的88.2%,其中存栏200头以上的有37家,共存栏奶牛36771头,占全省的66%。

  制定规划及标准,规范畜禽规模养殖秩序

  2008年4月,广东省制定了《广东省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指南》,对兴办规模化养殖场提供了依据和标准;2008年5月,经省政府同意,联合省国土资源厅、环保局制定出台《广东省生猪生产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布局(2008年~2020年)》,对全省生猪生产进行了全面规划,对全省生猪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规划》的出台得到了21个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地以省级规划为指导制定了市级规划,推动了当地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通过标准化规模化建设,提升了生猪养殖场粪污的防控和综合利用能力,大大提高了养殖者的土地、环保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提高了全省畜禽产品的竞争能力,确保有效供给。

  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提升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

  为提高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水平,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2007年起,国家从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的改扩建。2007年~2008年,中央累计安排该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807个,扶持资金2.47亿元。全省积极落实项目的实施,联合省发改委组织申报、审查和上报等工作,明确了申报条件:必须取得合法的建设用地手续;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有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设备,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排放污染物应当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须取得县级以上畜牧兽医管理部门颁发的《动物防疫合格证》,近3年没有发生重大疫病;须取得县级以上畜牧兽医管理部门颁发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或《养殖场备案表》,已建立完整的养殖档案等条件相结合。各项目实施单位通过标准化规模化养猪场建设,以点带面,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联结农户养猪,带动了其他生猪养殖户发展规模化养殖,如梅州市联结农户数量增加了3800户,每年实现新增经济效益2亿多元。

   建设重点猪场,大力提升全省生猪标准化规模化程度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和《广东省生猪生产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布局(2008年~2020年)》,经省政府同意,全省根据生产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疫病防控能力、环境保护以及管理规范化等方面条件,在全省范围内筛选一批生猪养殖场作为广东省重点生猪养殖场,以省农业厅名义挂牌(有效期3年),给予重点支持和保护,以推动全省生猪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今年初,广东省畜牧兽医厅组织评选了首批100家省重点生猪养殖场,其2008年生猪出栏量达378.2万头,占全省生猪出栏量的10.9%。通过省重点猪场的带动示范作用,提高了全省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和疫病防控能力,确保了市场供应,对广东省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推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特色畜产品产业带建设

  广东省畜牧兽医厅制定了《效益农业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农业科技创新与种养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等工作方案,指导全省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畜牧业生产区域化态势日趋明显,珠三角地区主要发展生猪、家禽(鸡为主)和奶牛,并逐步有序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转移,粤西地区主要发展生猪、家禽、草食家畜(肉牛、肉羊),粤北山区主要发展草食家畜(肉牛、肉羊、肉兔)、猪、禽,粤东地区主要发展家禽(肉鹅、肉鸭)和特禽。

  高耗粮的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下降至61.64%,节粮型的家禽肉产量占肉类总产上升到35.50%,牛、羊、兔等草食动物的肉产量占肉类比比重由0.6%上升到2.68%,肉类生产结构日趋合理。提高了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使畜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广东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扎实推进畜禽养殖小区建设
今年以来,上蔡县进一步加大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力度,新建成养殖小区19个,在建养殖小区26个,全县畜禽规模养殖比例有了很大提高。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落实政策。为促进全县畜牧业发展,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2007年度3个畜牧业发展先进乡镇分别落实奖励现金3万元、2万元、1万元;对2007度全县建成的25 个养殖小区分别落实奖励现金5万元;对在畜牧业发展特别是养殖小区建设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分别颁发了奖牌和证书。二是服务促动。县畜牧局对规模养殖场(区)的场长(经理)、养殖大户和基层兽医防疫人员等从业人员分层次、分行业、分岗位全面开展防疫培训,今年以来,已举办培训班4期,专家讲座5次,发放科技资料5000余份,培训人员1000多人次。同时,实行局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小区制度,从小区规划设计、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三是示范带动。成立了由县畜牧局牵头,环保、建设、国土、财政、农村联社等主要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申报审批领导小组,对新建小区进行审核,对原有养殖小区进行规范化改造,把养殖小区建成畜禽养殖的示范区、样板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五通桥区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分析及思考
五通桥食品药监局 罗俊清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民生,关系社会稳定,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意义重大。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在区级相关部门和各镇(乡)的共同努力下,我区食品安全状况有所改善,但与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从农田到餐桌各环节食品安全隐患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亟待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消除。
   
一、我区食品安全的现状
    五通桥区位于乐山市中部,是乐山市重要工业区,面积474平方公里,辖12个镇(乡),人口32万,其中农业人口21万。全区已初步建立水稻、蔬菜、水果、茶叶四大类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9000亩;已获农业部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16个,绿色食品认定1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4个。2008年出栏生猪35.3万头,小家禽709万头只,兔150万只,畜牧业产值3.23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59%。全区有食品生产企业43家,饲料生产企业一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食品企业4家,获ISO9000认证3家,获QS认证企业34家,QS取证率为79%,居全市前列。全区共有食品生产经营户1081户,食品加工企业(糕点)113家,餐饮经营单位573家,其中食品加工单位113家,农家乐32家,学校、厂矿、建筑工地等集体食堂51家,宾馆、酒楼、饭店等共377家。
   
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情况
    近几年来,我区食品安全工作以区政府对镇(乡)部门、镇(乡)对村、社区年度目标综合考评为抓手,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为主线,以食品安全“三小”整治为重点,扎实开展食品安全各种专项整治,在食品安全监管各环节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目前,全区未发生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状况良好,处在可控态势。主要开展了以下监管工作。
    (一)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断健全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把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多次专题研究食品安全工作,不断加强监管体系建设,综合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一是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出台了《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理制度》、《信息联络通报及发布制度》、《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办法(试行)》、《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员管理制度》、《联络员工作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处理程序(试行)》和《食品安全联合执法工作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章可循。二是建立和完善工作目标管理体系。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要求,连续几年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对镇(乡)和区级相关部门的目标管理,签订了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制定了目标考核细则和方案。三是建立食品安全综合督查制度。区领导定期不定期对全区食品安全工作进行全方位督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去年以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督查食品安全工作2次,分管领导带队督查食品安全工作10余次。四是建立度完善了区、镇(乡)、村(社区)三级食品安全监督网络建设。各镇(乡)成立了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健全了规章制度并扎实开展日常工作。聘用全区食品安全监督义务信息员204名,并每年进行了统一培训。五是健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结合我区实际,修订和发布《五通桥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各相关单位结合自身职责制定了子预案,建立健全了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切实做到了责任、机构、人员“三到位”。
    (二)各环节监管措施不断完善.
    1、狠抓农业生产环节,源头治理初显成效。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标准化建设,以龙头加工企业、各类专业生产协会和营销组织为带动,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现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9000亩, 16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我区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整体认定。初步建立监管检测体系。我区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印发《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通告》,引导农民自觉购买、使用无公害农业投入品。严格检查兽药、鱼药经营户,对养殖户实施休药期和用药记录管理制度,不定时对各规模养殖户用药记录和休药期进行检查。强化生猪定点屠宰场“一报三关六岗十到位”检疫程序,做到有宰必检、有检必严,目前我区有专门的生猪屠宰管理队伍,城区定点屠宰面达98%,乡镇以下定点屠宰面达95%,无注水猪肉和病害猪肉上市。
    2、狠抓生产加工环节,规范化管理初步形成。一是深化企业主体意识,以开展法律法规培训、各类专项检查、“红黑”榜制度为契机,通过责任制、承诺制、公开制等有效形式强化企业管理者责任意识;二是深化证后监管工作,采取不定期巡查、专项抽查、年度报告审查等方式确保企业保持必备生产条件;三是通过执法检查,进一步强化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及时纠正违规加工行为;四是调动全局力量加强巡查,实行“全局动员,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责任制,确保每个食品生产企业巡查到位,保证我区食品质量安全。五是加大质量监控力度,对28家食品生产企业49个标准进行了逐一清理,共修订食品标准11个,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档案50家,签订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书50余份。六是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大力宣传品牌企业和产品质量稳定企业的形象,曝光不合格企业,确保群众对食品安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3、狠抓流通环节,经营市场规范有序。 一是建立健全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制度,严把准入关。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和《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核发许可。对食品的生产经营者,坚持先证后照,未依法取得前置审批文件的,不得办理注册登记手续。二是建立健全食品市场质量准入制度,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切实把好食品质量进货关。监督落实食品经营者建立并执行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督促食品经营者严格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督促食品经营企业记好进货台账;按照相关规定,监督从事食品批发的企业记好销售台账。大力推进食品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店”、“食品安全示范超市”和“食品安全示范市场”等创建活动。三是建立健全食品市场监管和巡查制度,严格规范食品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严格落实基层工商所食品安全日常巡查和属地监管责任制,突出重点场所、重点区域、重点销售者,采取增加巡查频次、完善巡查内容、提高巡查效率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巡查,尤其是要检查经营者是否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是否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要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违章行为,依法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切实规范食品销售者的经营行为。四是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抽样检验和退市制度,严格食品质量监管。要突出对消费者申诉、投诉、举报集中、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种类和问题多、危害大、影响面广的重点项目,以及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商场、超市、专业门店等重点场所,有针对性地进行食品质量抽样检验,并作为监管执法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行政监管责令退市和销售者主动退市相结合的监管机制,监督食品销售者对被告知、通报或者自行发现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采取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等退市措施,对食品经营者不主动退市的依法责令其退市,并加强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退市后的跟踪监管,严防再次流入市场。五是建立健全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严格食品市场日常规范管理。对商场、超市,重点加强对包装食品、进口食品、散装食品等质量安全的监管,确保食品质量合格、经营行为规范。六是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制度,严格防范和处置食品安全突发问题。努力做到事前预警、事前监控,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建立“四制两查”制度,在食品流通环节全面实行市场准入。
    4、抓消费环节,确保群众“吃得放心”。一是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在全区推行食品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纵向网格:将全区12个镇(乡)化为4个片区,实行分片管理,责任到人。横向网格:根据卫生监督内容划分三条横向管理线,食品卫生、学校卫生管理线;消毒产品、化妆品、公共场所、传染病防治、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管理线;生活饮用水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职业、放射卫生管理线等。通过推行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确保监管不存盲区,不留死角。二是加强培训,提高食品安全保障和事故查处能力。为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执法能力。邀请省、市专家对全区12个镇(乡)36名协助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执法人执法水平。同时加强对管理相对人的培训教育。对区境内各餐饮单位、学校食堂负责人进行培训教育达500人次。三是加强宣传,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以有街头咨询、执法检查、主题活动、专题报道等形式,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短信等手段宣传食品安全的各项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和制度,做到食品安全知识进镇(乡)、进社区、进学校。四是加强证照管理,严把食品卫生许可准入关。将食品卫生行政许可证的办理放至区政务服务大厅卫生局窗口办理,这既方便了群众又提高了我们按程序审核办理的效率。同时,按照食品卫生行政许可办证要求,公开办证程序、办证须知,严格审查,全方位指导,大力推行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把好许可关。五是加强农村家宴卫生管理,防范群体性食物中毒。加强农村家宴卫生管理,举办农村厨师培训班24期,培训厨师500余人次,全区12个镇(乡)均启动了群体性聚餐登记报告备案制度,规定50人以上规模的聚餐必须报告,累计报告农村家宴451起,公共卫生人员到现场进行卫生指导451起,区食安委每年组织协调区药监局,区卫生执法监督大队和区疾控中心对全区12个镇乡的农村家宴卫生管理情况进行拉网式督查。截至目前,无农村家宴食物中毒事故发生。六是加强学校食堂管理,杜绝学校食品安全事故。每年在春、秋两季开学前后都对学校进行食堂卫生、校舍卫生等监督检查与指导。各级各类学校以“校园卫生保障三年行动”工作为契机,加强了食堂规范化建设,全面规范理顺了学校食品卫生工作,全面实行米面油等大宗食品定点采购,严禁制作凉拌菜。同时组织全区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举办食品安全培训班。全区二类以上学校食堂信誉度评级率和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率达91.89%,中心城区大中型餐饮店信誉度评级率和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率达96%;评出食品卫生信誉度B级单位25家(其中学校食堂14家)、C级单位51家(其中学校食堂20家)。
    (三)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一是开展粮食、肉品、蔬菜、水产品、水果、奶制品、豆制品等七大类食品的专项整治。检查相关生产、加工、经营企业2650家,查处违法行为112起(其中立案查处49起),涉案金额21.23万元,取缔无证无照的食品生产企业1家、经营企业33家、餐饮店10家,极大地净化了我区的食品市场。二是开展城镇饮用水专项整治工作。完成城市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规划编制,组织48家生活饮用水生产经营户进行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经营户守法意识。根据省、市部署,开展桶装水卫生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检查桶装水生产企业6家、经营户35家,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9份。区食安办牵头组织了2次散点饮用水专项整治,坚决取缔无证无照销售散点饮用水的违法行为,确保了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三是加强保健食品广告监管。制定《加强保健食品广告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对保健食品广告的规范管理和有效监测,解决了长期以来的保健食品虚假广告和群体性聚集宣传销售保健食品的违法违规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是开展粮油专项整治。出动执法人员331人次、车辆121台次,检查粮油生产企业12家、经营企业350家、餐饮店106家,立案查处违法案件3起,罚款0.3万元。五是开展节假日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开展元旦、春节、“五一”、“龙舟文化节”、国庆、中秋等节前食品安全专项检查,确保了节日期间食品安全。六是开展重大活动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专项检查。开展了“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食品进行专项检查、开展“三鹿奶粉”等问题婴幼儿奶粉查控工作。    
    三、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使用禁用和违规使用农药、化肥、杀虫剂行为还没有得到全面有效遏制;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低;按标准生产的优质农产品所占农产品总量的比例较小,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占市场销售农产品中的比例只有0.1%;农产品检测技术手段落后,监测体系还未健全,其基础设施、检测范围、检测手段与检测能力等还比较差,监测监控密度不够;农村散养户缺乏专业知识,使用假冒伪劣、过期和违禁药品,没有按休药期规定出栏商品猪,导致药残含量高;部分散养户防疫意识淡薄,拒绝免疫,对病死畜禽随意乱扔,不按规定作无害化处理,甚至宰杀食用、销售病死畜禽。
    二是食品生产小作坊工艺落后,卫生条件差,食品质量难以保证,部分产品卫生指标超标;部分食品标签不规范,如标签无生产日期,标注的产地与实际不符等;本地中小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QS认证率不高,一些小作坊因不能达到取证要求而无法取证。
    三是小食杂店经营户素质相对较低,法律意识淡薄,进货渠道杂,且大多台帐记录不全或无记录台帐;无证小食杂店多、小、散,新开转让频繁且呈动态变化,无证蔬菜、水果、流动食品摊点和夜间大排档等有一定的社会需求,这些业态投入成本低,卫生设施差,流动性大,易反复,而监管部门执法力量有限,难以长期实行24小时管控,一直是监管的难点;城乡结合部的街边餐馆、路边店、建筑工地食堂等地方卫生条件差,就餐环境不符合卫生要求;农村家宴申报率偏低,存在群体性食物中毒隐患;部分饭店、宾馆承办宴席规模超出自身承载能力,食品质量控制条件不够,存在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四是食品安全工作有待加强。部分成员单位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全区食品监管工作“一盘棋”思想、协调配合意识尚需认真统一;食品安全监管深入农村市场不够,城区监管与乡村监管存在差距,乡村食品安全尤其是学校、儿童食品安全存在一些隐患;食品监管相关法律法规的深入宣传和贯彻有待采取更加有效的形式落到实处;食品生产、经营、消费等环节专业知识、行业要求尚需对管理相对人加强培训;信息不畅,部分成员单位没有按照区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要求报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信息,严重影响了区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职能的发挥;镇(乡)食品安全工作人员不足,缺编严重,经费没有保障,工作运行滞后。
    四、建议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为主线,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管。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深入开展农药残留专项整治行动,推行高毒高残农药销售档案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深化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和实现全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率100%,巩固饲料和畜产品违禁药物和兽药残留超标的整治成果;以实施食品生产加工准入制度为基础,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特别是以小企业,小作坊日常监管为重点,切实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管;继续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进一步压缩生猪定点屠宰点数量,全面开展生猪屠宰等级资质认证工作,加强生猪屠宰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私屠乱宰和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的违法行为,确保肉食品安全;继续大力推行“四制两查一承诺”监管模式,依法查处收购、储存、运输和经营假冒伪劣食品及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规范食品市场的经营秩序;积极推行《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进一步落实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并完善学校食堂大宗食品集中采购制度和农村家宴申报制度,做好群体性聚餐食物中毒的防治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全区食品安全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要求,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对镇(乡)政府和区级相关部门、镇(乡)政府对村(社区)的目标管理,建立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对不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并导致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三)进一步完善镇(乡)、村(社区)食品安全监督网建设工作。在原有区、镇(乡)、村(社区)三级食品安全监督网络的基础上,将各村负责人纳入食品安全义务信息员范畴,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督义务信息员的培训,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监督义务信息员的作用,特别是农村家宴的申报应充分利用村组负责人熟悉当地人事的特点,提高农村家宴的申报率。     
    (四)开展食品安全基本状况调查。区农业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和粮食局要以粮油、肉制品、蔬菜、茶叶等4个行业为重点,开展食品安全状况调查与评价,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基本情况,客观了解与评价我区粮油、肉制品、蔬菜、茶叶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及时制定对策措施。
    (五)健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修订和发布《五通桥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健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落实应急机构、人员,明确责任,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组建专家小组,参与全区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协助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
    (六)加强对管理相对人的培训和镇(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业务指导。各相关部门要抓好管理相对人的培训工作,让食品从业人员熟知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使他们知法、 懂法、守法、护法,避免因不懂法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对各镇(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对口业务指导,提高镇(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水平。
    (七)开展食品安全监管综合督查,发掘区级相关部门和镇(乡)的先进工作经验并加以推广,找准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提高我区安全监管工作的整体水平。
    (八)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加大社会监督力度。以宣传《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基础、食品安全科普知识为重点,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社会公众网络等媒体,大张旗鼓地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典型,增强群众依法维权的意识和企业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强化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人人重视食品安全,人人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良好氛围,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九)进一步探索如何调动食品安全监管员、协管员、信息员的积极性,加强兼职食品监管员队伍建设,在经费方面予以保障,争取尽早落实食品安全信息员经费。

 

以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湖南省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实践与思考

曹英华

    

    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后,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促进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现代畜牧业,核心任务是尽快改变畜牧业基础脆弱、生产条件落后和发展方式粗放的现状,不断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当前,畜牧业发展正处在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突出,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整体生产科技水平落后。存在这些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低,畜牧业发展基础不牢,无法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1 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重要时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标准化规模养殖,特别是2007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措施,大大加快了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进程。以湖南为例,主要表现为5个“大幅提高”:一是规模化养殖水平大幅提高。到2009年9月,湖南省发展了畜禽规模养殖户73万户,规模养殖占到湖南养殖总量的51%,较2000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其中生猪年出栏50头以上和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分别达到35.3万户、1.9万户,较2000年分别增加了13.1万户、1.2万户。二是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幅提高。严格实行畜禽标准化生产,基本做到了科学规划、科学饲养、科学管理,对养殖小区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养殖品种、统一饲料和兽药、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无害化处理、统一技术服务和统一产品销售。湖南畜禽良种化和饲养水平显著提高,三元杂交猪比例提高到了62%,生猪出栏率和配合饲料入户率分别达到182%、89%,无公害产地认定规模生猪4 608万头、家禽3 992万羽、牛(羊)160万头,无公害畜禽产品339个。三是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湖南发展紧密联系规模养殖户的各类协会930家,涉及养殖户12万户。“协会+规模养殖户”、“公司+规模养殖户”的发展模式已成为湖南畜禽养殖的主导模式,有效提高了畜禽养殖的组织化程度。四是粪污无害化处理水平大幅提高。在全面推广种养结合、牧渔结合的同时,大力发展沼气配套、有机肥生产等粪污综合利用工程,已发展户用沼气189万户,建设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1 100处,沼气处理粪污能力超过湖南畜禽粪污排泄量的20%。湘潭、长沙、衡阳等地积极推广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建成生物发酵床40万m2,取得了较好的粪污治理效果。五是市场化开拓能力大幅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有力推动了畜禽产品市场开拓,43个县(市、区)被确定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湖南年外销生猪3 000多万头,稳居全国第1位;活大猪出口居全国第2位,牛羊肉出口居全国第5位。
    湖南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之所以在短短几年内得到迅速发展,主要是坚持并做好了3个方面工作:
    1.1 切实把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一直把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多次听取情况汇报,多次研究制定推进措施。省政府湘政发[2007]16号文件提出:“鼓励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标准化养殖小区”。湘政发[2008]9号文件要求:“重点扶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实施千区万户健康养殖示范工程”。2009年,省委1号文件再次强调,“继续实施千区万户健康养殖示范工程,加快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精神,把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当地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衡阳市实施了 “双万工程”(万户每户出栏百头猪、万户每户出笼万羽禽),并纳入了县、乡党委、政府工作的目标考核内容。益阳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生猪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怀化市出台了《关于加快生猪和肉牛养殖小区建设的决定》。
    1.2 切实把加大资金投入作为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重要举措
    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中央直接投入湖南畜禽养殖专项资金近30亿元,省财政投入7亿多元,主要用于规模养殖场的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改扩建项目,累计在湖南投资6.6亿元,带动农户投资14亿多元,支持2 870个规模养殖场新建粪污处理设施3 258多处、改建和新建标准化栏舍269.4万m2、配套防疫设施2 870处。43个生猪调出大县使用奖励资金9亿多元,先后支持11 600个规模猪场进行了栏舍改造、粪污无害化处理、动物防疫等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规模养殖场的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一大批“花园式”的猪场得到新建。此外,湖南对畜禽原良种场建设、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政策性保险等方面均加大了投入。各市、县在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扶持政策的同时,加大了地方财政投入力度。益阳市由财政投入3 000万元、筹措资金1亿元成立了生猪产业化信用资金担保公司。长沙市结合环境污染治理,每年安排2 000万元用于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湘潭市今年安排300万元支持建设10万m2生物发酵床,推广了畜禽粪污“零排放”技术。衡阳、怀化、株洲、郴州、湘西自治州等市、县财政都安排了专项资金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
    1.3 切实把规范畜禽养殖行为作为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重要手段
    湖南先后组织制定了28项畜禽养殖地方标准,发布了《生猪养殖小区技术规范》和《养殖小区动物防疫工作指导意见》,初步建立了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补充的畜禽养殖标准化体系,对养殖生产环境、品种质量、质量检验检测等进行了规范。严格规范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程序和防控工作规程,对新建规模养殖场进行了防疫条件审核,提高了动物疫病防控水平。加强畜禽生产全程监管,实行生猪检疫与“瘦肉精”检测同步进行,今年湖南共抽检猪尿样19.4万个,“瘦肉精”阳性检出率仅为0.04%,畜产品质量总体安全。株洲、郴州等地出台了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管理办法,规范了畜禽养殖行为,提高了科学养殖水平。

    2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禽生产的主要方式,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根本特征。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规划科学化、生产规模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企业化、防疫程序化、污物处理无害化”的要求,发展规模养殖,改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生产技术,实现畜禽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生态化。
    2.1 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
    这是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前提和基础。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新建,一手抓改造。抓新建,就是要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规模、规范饲养、生态平衡”的要求,支持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规模养殖场,使之符合疫病防控、环境保护、生产管理等要求。抓改造,就是要对已经建起来的粗放型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尽快改进和完善动物防疫和环保基础设施条件,确保符合疫病防控和标准化养殖要求。密度太大的规模养殖场,要下决心调减养殖规模,减少场内养殖单元,满足防疫工作需要。养殖小区,是由传统分散饲养向标准化规模养殖的一种重要过渡形式,关键是要做到人畜分离、集中管理,切实解决好防疫配套和粪污无害化处理问题。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要按照现代化规模场的建设和管理标准,把分散的散养户和较小规模户集中到一个养殖场内,统一配套防疫、排污、沼气等基础设施,实行统一管理。也可以借鉴衡阳的“保安模式”、攸县的 “新塘模式”,利用山地丘陵的地域分布,在隔离屏障较好的山坳内,自然分布、相对独立,建设多个适度规模养殖场,并配套建设统一的沼气处理、肥料加工等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既实行统一管理、又可以保持各个养殖场的相对独立性,形成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规模养殖场群。这里,还要强调一点,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粪污处理能力和疫病防控需要,突出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一般养殖小区的年饲养规模在5 000~10 000头为宜。
    2.2 严格规范标准化规模养殖行为
    现代畜禽养殖的根本目标是生产标准化,实现途径是管理规范化。一是要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要加强对规模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将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印发到每个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指导,使畜禽养殖都能按章生产、照章操作。特别是规模场式的养殖小区要严格实行“8统一”。二是要严格执行标准化管理制度。主要是“6项制度”:即种畜禽调运审批制度,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制度,养殖档案登记制度,兽药、饲料使用制度,畜禽防疫、检疫制度,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凡是不符合申报条件的种畜禽调运和防疫条件审核,一律不得进行审批发证;凡是不允许生产使用的饲料、兽药、一律不得进行非法制售和使用;凡是必须执行的免疫、检疫和无害化处理等规定,必须无条件执行到位。三是要强化全程标准化监督管理。要加强对饲料、兽药质量监控,严防瘦肉精、激素和假劣饲料、兽药等进入生产环节;要加强生产过程的监控,搞好产地环境保护,健全健康养殖档案,严格免疫程序,规范饲料、兽药使用,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要加强流通和市场的监控,严防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2.3 突出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既是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要求,也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还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前,要着力推行4种粪污治理模式。一是农牧结合模式。这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粪污治理模式。欧洲畜牧业发达国家都要求,规模养殖场要有充足的土地对畜禽粪污进行消纳和利用。各地要充分考虑当地土地的粪污承载能力,大力支持规模养殖进山入林,充分利用农田、林地、果园、菜地对经过沉淀发酵后的畜禽粪污进行消纳吸收,实现种养区域平衡一体化。二是沼气配套模式。就是要大力推广户用沼气、沼气发电等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将畜禽粪污经沼气池发酵后所产生的沼气、沼液、沼渣再进行原料、肥料、饲料和能源利用。特别是大型规模养殖场要推广怡农公司畜禽粪污“集中发酵、沼气发电、种养配套”的治理模式,既促进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又实现沼渣、沼液的多层次循环利用。三是有机肥加工模式。就是在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利用生物工艺和微生物技术,将畜禽粪便经发酵腐熟后制成复合有机肥,进行产业化开发。四是“零排放”模式。就是应用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在畜舍内铺设一定厚度的锯木屑、谷壳等垫料,生猪在垫料上饲养,粪尿全部被垫料吸收并进行混合发酵,达到粪污低排放的目的。南方生猪规模养殖场采用这种模式,要在垫料搭配和菌种生产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并采取降温防暑措施,切实解决好畜禽夏季高温越夏和垫料来源困难问题。
    2.4 着力推广龙头联基地发展模式
    在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中,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赢得市场的能力,是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骨干力量。可以说,抓住了龙头企业,就稳定了标准化规模养殖。因此,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进规模养殖,做强优势产业。一是要围绕加工龙头发展规模养殖。不同的加工龙头有着不同的生产标准,不同的加工方式有着不同的品质需求。发展规模养殖要根据加工需求组织生产,使规模养殖场成为加工龙头的原料“车间”。要采取订单生产、产销联建等形式,牢固加工龙头与养殖基地的生产关系,形成共同发展的产业整体。二是要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养殖基地。要鼓励和引导已经发展起来的饲料加工、生猪屠宰、种猪繁育等大中型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形成集饲料生产、规模饲养、肉品加工、废弃物利用于一体的产业集团。三是要密切龙头企业和规模养殖场的利益联结。要大力推广温氏集团等的发展经验,龙头企业负责向规模养殖场提供种苗、饲料、防疫、技术、融资、产品保护价收购等服务,规模养殖场负责按企业要求组织标准化生产,形成龙头企业与规模养殖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合作关系,促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稳定发展。

    3 努力构建促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长效机制
    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既是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强化职能,切实做好行业服务工作,努力构建促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长效机制。
    3.1 加大扶持力度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要按照国家要求,把已有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把要配套的政策尽快完善好。所有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资金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要严格按照国家要求专款专用,防止挤占挪用,确保投资效益的有效发挥。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支农资金,要集中一部分支持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土资源部门要进一步调整农村用地结构,将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能源和环保部门要结合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配套支持建设以沼气利用和有机肥加工为重点的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金融部门要继续发挥信贷主渠道作用,扩大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信贷业务,增加标准化规模养殖的信贷投入。畜牧部门要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技术指导,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要规范办事程度,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备案审核、防疫审核等服务效率。要严格执法管理,严禁以罚代管和执法缺位,严禁倒卖检疫票证,严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依法保护规模养殖场的合法生产,依法规范标准化养殖行为。
    3.2 完善服务体系
    要完善体系、改进服务。一要加强良繁体系建设。要在畜禽优势产区、规模养殖程度较高的地区,着力建设一批档次高、质量好的原良种场,提高畜禽良种质量和供种能力。认真实施好生猪、奶牛良种补贴项目,优化牲畜品种结构。鼓励和支持规模养殖场进行自繁自养,有条件的大型养殖企业要配套自有的种畜禽场。二要加强防疫体系建设。要强化兽医公益性职能,建立健全市、县级兽医工作机构和乡、村防疫员队伍。要根据规模养殖的新特点,强化规模养殖场的自我防疫意识和防疫责任,指导养殖场建立和完善自已的防疫队伍和防疫基础设施,制定科学的免疫和疫病防控工作程序。加大对规模养殖场的畜禽免疫和免疫抗体水平的检查力度,确保免疫工作落实到位。三要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要在强化公益性技术推广体系的同时,创新科技服务方式,支持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规模养殖场进行科研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要根据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适应规模养殖的组装配套技术。如程序化防疫技术、生猪全进全出饲养技术、肉牛分段饲养技术。四要加强信息体系建设。要建立规模养殖数据库,把每个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基本情况录入电脑,实行信息化管理。规模养殖场要向畜牧部门定期报告生产情况,畜牧部门要加强规模养殖的生产监测,及时掌握规模养殖的存栏结构、发展动态,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3.3 创新建设机制
    要着力创新“3种机制”,形成发展合力。一是要创新投资机制。既要积极采取资金补助、物质奖励、贷款贴息等形式,鼓励发展和改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又要积极搭建平台,优惠政策措施,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外来资本等投资建设和改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二是要创新管理机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小区的生产条件和目标要求制定不同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因地制宜。比如丘陵山区的地方家禽养殖可以适当支持围栏圈养,而平原地区则要重点发展舍养笼养;规模场式的养殖小区要统筹解决分户饲养和统一管理的矛盾,而分户建场、相对集中的养殖小区则要着力处理好粪污分场排放和集中处理的矛盾。三要创新风险防范机制。要加强产销联建,稳定销售市场,严格控制规模养殖场的引种和调运,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恶劣气候条件下的生产和应对能力,防范自然风险。要积极推进生猪、奶牛等畜禽政策性保险,扩大保险范围,降低灾害损失。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统计局

    又是一个新春佳节,三湘大地锣鼓喧天,舞龙队伍随处可见。2004年的惠农政策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农民收入实现了自1998年以来的最高增幅,日子逐渐红火的湖南农民为了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敲锣打鼓、舞龙戏狮自然成了春节的主要节目。笑看今天的累累硕果,回顾近年来湖南农业快步发展的历程,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日益凸显。(千金难买牛回头 我不需再犹豫)

    一、喜看“龙头”舞三湘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以“土地承包”为特征的农村改革拉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序幕。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在经历了痛苦的徘徊和困惑后,湖南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新路子——“三化”战略终于得到实施,农业产业化成了90年代末、本世纪初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用“龙头”企业舞活全局成了湖南农业发展路子的明智选择。几经风雨,几多努力,三湘大地的“龙头”真正舞起来了。(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龙头企业发展迅速、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全省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700多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116家(国家级24家、省级92家),总资产在1亿元以上的有29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72家。全省农业类和涉农上市公司共有12家,泰格林纸集团、正虹科技、唐人神集团、金健米业、洞庭水殖等一批龙头企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行前列。全省龙头企业中,有博士生64人,高级职称技术人员621人,专门实验室51个,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所开展合作的有74家。金健米业、亚华种业、隆平高科、正清集团、盛湘集团等企业还启动了“博士后流动站”。全省龙头企业中有国家级驰名商标3个,省级著名商标116个,省级名牌产品120个。如湖南省天心实业总公司,是1987年经国家计委和省人民政府批准兴建的以饲料加工为主的试点示范企业,是全国“菜篮子”工程和全省2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在省计划中实行单列,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公司现有资产总额2.8亿元。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5人,中级职称的160人。经营项目有各种饲料及饲料原料、添加剂、畜禽养殖、质量检测、防疫检疫、食品加工、广播设备、饮食娱乐、旅游服务、内外贸易、医药保健制品、房地产开发等,成为集农、工、商为一体的一条龙式龙头企业。

    ——政策扶持落实到位,拉动企业投入、促进农民增收。2004年省委省政府把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迅速地制定并公布了促进粮食生产的八条政策措施,加大了小额信贷力度,增加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鼓励各类粮食加工企业与农民签定粮食订单,实行合同收购;取消了烟叶之外的农业特产税,农业税降低3个百分点;调控农资价格,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年初制定的“八件实事”中,与农业产业化相关的达到一半。全省先后组织了10多万干部下农村宣传一号文件精神,帮助农民和龙头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组织多种补贴的发放、测算农业税减负,落实“三补一降”,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如湘西自治州各县市依托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的示范带动,发展大户、特大户,加大投入,有力的扶持种养殖业发展,带动了农民收入增长。花垣县雅桥乡养羊大户宁学文创办的“创世纪草食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现种草200亩,养羊1000多只,在该公司的带动下,该县雅桥乡、排吾乡山羊产业化建设项目正在实施;龙山县共投入资金450万元,在坡脚、靛房、贾坝、咱果等16个乡镇的67个村150户进行种草养羊示范。目前,150户农户共存栏山羊19850只,建栏舍12000平方米,种草2485亩;古丈县2004年重点抓中顺、群博、花果山良种场三家养殖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了千只羊户、万只羊村和10万只养羊乡镇。

    ——龙头企业区域化、特色化明显,农业布局不断优化。各地龙头企业瞄准市场变化,依托资源优势和传统习惯,发展特色农业,取得明显成效。湘东、湘中重点发展了蔬菜、时鲜瓜果、花卉苗木、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湘北突出“湖”字特色,重点发展了稻米、优质棉花、油菜、水果、蔬菜和特种水产、水禽养殖;湘南利用“天然温室”优势,重点发展了蔬菜、时鲜瓜果、油茶、烤烟、养殖等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湘西突出“山”字特色,重点发展了草食畜禽产品、优质水果、优质名茶、反季节蔬菜、药材等。洞庭湖区结合退田还湖工程、防护林工程等项目建设,实施湖洲造林,加快杨树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林纸产业。各林区市县大力发展竹、木地板、胶合板、纤维板等林产工业。大中城市郊区还重点发展了观赏农业、休闲农业与设施农业。蔬菜、水果、花卉苗木、药材、草食牲畜和特种水产等种养业的区域化、特色化经营特征越来越明显,使得农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基地建设也由过去的“一村一品”,逐步转向按气候资源条件、按区域、流域连片发展。目前全省共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3000多万亩,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建设基地1200多万亩,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高支纱棉花、双低油菜、优质绿茶、柑桔、芒麻、外销生猪、肉牛(羊)、牛奶、出口淡水产品等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主要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全省农产品综合优质率达到了45%左右。

    ——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各地积极探索与市场农业和当地实际相适应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创造了“公司十农户”、“基地带农户”、“市场连农户”、“科技引农户”等多种模式。据统计,目前全省以合同关系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关系的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3200多个,占总数的56%。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1226个,占总数的38%;中介组织带动型875个(包括合作组织带动型360个),占总数的27%。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顺势而生,已发展到6000多个,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湖南老爹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国中小企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与湖南吉首大学等单位共同投资创建,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一家股份制企业,是湖南省委、省政府在“十五”期间重点支持的60家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以来,以吉首大学的科研为引导,走高科技开发湘鄂渝黔四省边区资源的道路,通过“公司+大学+协会+合作社+农民”,大力推进猕猴桃产业化项目,研制生产出10多种猕猴桃产品,深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公司现已成为国内知名的猕猴桃专业生产厂和研发基地。“十五”期间,该公司将建成中国最大的猕猴桃加工企业,争取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带动湘西山区数十万农民奔小康。

    ——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农产品销售网络不断拓展。通过扶持10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推行订单农业、会展农业及直供直销、连锁配送、网上交易等新型营销方式,培育农民经纪人、营销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促进了全省农产品销售网络向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全省已形成各类农副产品市场976个,其中年交易额过亿元的专业批发市场49个,现货成交金额150多亿元。农作物订单面积达到3000多万亩,其中主要经济作物订单比例在45%以上,养殖业订单比例达到了40%。

    二、“龙头”一动全省活

    龙头舞起来了,带来的直接效果是湖南全省的农村经济活起来了。

    ——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互动,带动和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情况看,龙头企业根据市场多样化需求确定农产品的加工与营销,带动了订单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使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如祁东黄花集团,利用当地生产黄花菜的传统,组织当地农民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种植、加工、检测、包装黄花菜。其“映武”牌黄花菜畅销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澳大利亚、意大利、美国等16个国家,年出口外销黄花菜占全国黄花菜出口总量的80%以上。目前祁东县黄花菜生产已延伸至县内西部区域的10个乡镇,占总乡镇(23个)的43.5%,产区人口近40万,约占全县农村人口的45%。黄花产区种植面积发展到14万余亩,可年产黄花2万多吨,占全国黄花产量的70%。黄花产业成为该县的一大主导产业和农民近几年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看,参与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有从事生产、加工、销售、营运等多种类型,可以带动农村加工业、营销业、运输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促使农村经济结构由单一的部门或产业向多门类、多产业发展,形成农村多门类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壮大。如地处湘西的湖南喜阳食品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抓住“西部开发”机遇,加强柑桔基地、蛋鸭基地、山野菜基地等绿色食品生产原料基地建设,湘西黄牛改良基地及牧草场建设和出口猪场建设,既保证生产的原料供应,保证产品质量,创名优品牌,又促进了湘西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产品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如长沙、常德的优质大米加工,长沙、株洲、湘潭的肉食品加工,岳阳的蔬菜加工,怀化、益阳的竹木加工,常德、益阳的油脂加工,邵阳、长沙的乳品加工,长沙、岳阳的饲料加工,长沙、岳阳、常德的茶叶加工,湘乡的皮革加工,长沙、常德的烤烟加工,祁东的黄花菜加工等等。部分地方出现了由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组成的特色县、特色乡和特色村。湘潭市以先锋集团、伟鸿食品公司、怀其制革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生猪养殖、饲料加工、肉食加工、皮革加工、兽药加工等产业,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已达50%以上。根据生猪生产规模扩大的需要,该市还发展了饲料加工厂、兽药厂、肠衣厂、明胶厂、骨粉厂及以猪粪为主的2万吨有机复合肥厂,形成了从良种供应、饲料生产、肉食品加工销售、皮革加工销售等门类齐全、环环紧扣的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以生猪生产为龙头,集产前种苗供应、产中饲料、兽药、疫苗供应到产后猪肉贮运加工、皮革制造、副产品利用及猪粪生产复合肥为一体的生产体系。湘西自治州利用该州水域水质清新无污染的优势,立足大水面开发,网箱养鱼、休闲渔业呈蓬勃发展之势。如凤凰县长潭岗水库银鱼移植已获得成功,并逐步向全州推广。2004年全州共移植银鱼18400亩,共设置网箱5860口,大中型水面开发利用6.5万亩。古丈县利用栖凤湖,发展网箱1100口,其中精养网箱达400余口,重点推广斑点叉尾鱼,罗非鱼,黄鱼等10个品种;保靖县拔茅乡拔茅村利用碗米坡水电站上年开始蓄水的机会,大力发展网箱养鱼,2004年共建鱼箱344口,户均建鱼箱16口;永顺县王村镇水产养殖协会会员由2002年的21户,发展到现在117户,网箱由54口发展到506口,鱼类产量增加到200吨,户均1.7吨。协会在管理运作上,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贷款,统一种苗,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水产养殖在王村古镇形成一道亮丽的景观。

    ——促进了农业科技水平的应用与提高。龙头企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水平的应用与提高,在品种改良、种养技术及耕作制度改革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示范作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发展。如金健米业公司先后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发优质稻新品种,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繁、育、推一体化的新路子。1994年,该公司从中国水稻研究所引进的优质稻种“中香一号”首次试种成功,拉动了粮食产业化的第一根链条。该公司还与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常德农科所参股成立湖南金健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新品种的开发。近几年来,该公司每年投资100多万元进行新品种开发,实施了“湘米优化工程”和“超泰米工程”,根据市场需求先后开发了金健1号、2号、3号等15个新品种,以“种子革命”拉动了优质稻基地的快速发展。在桃源县建立的“超泰米”金健162种植面积发展到20多万亩,在安乡县实施的“三季(稻—稻—油)改二季(稻—油)”耕作模式改革带动了20多个乡镇。通过品种改良和耕作制度改制,为粮食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找到了“金钥匙”。

    ——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随着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增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管理逐渐由过去的直接干预转变为引导和服务。政策方面的引导包括鼓励建立高质量、高水准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示范点,支持产业化组织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经营等。大部分市、县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关于创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实体暂行规定”、“关于鼓励干部职工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加快土地流转的暂行规定”等有关文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各县都成立了产业化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负责,对每个龙头企业和相应的基地开发,明确县级领导和涉农部门的负责人包干负责。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确定专人负责。不少县市成立了市场信息服务中心,乡镇有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和农技推广体系,与龙头企业一道,对基地的农户实行包种苗优价或无偿供应,包农资组织,包技术指导。尤其是在技术指导上更具特色,通过电视、报纸、黑板报开设专栏,传授新品种、新技术,并以乡镇为单位定期组织农业科技讲座。如城步县奶业产业化办公室协同亚华南山分公司,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完善巩固”的原则,以家庭牧场为基础,在牧场周边乡村和省道1865沿线乡村大力发展奶牛基地、专业村和专业户。为畜牧户提供良种奶牛、饲养和挤奶技术、贷款担保等方面的服务。对养殖户提供的鲜奶按保护价收购,确保农户的利益。有的专业村在奶牛养殖户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奶牛养殖协会,在奶牛养殖技术、鲜奶收购、贷款申请、保护奶农利益等方面提供互助服务,起到了连结政府、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桥梁作用。这种“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市场运作,公司联基地加农户”的种、养、加工一条龙和牧、工、商一体化的奶业产业化格局,不仅使该县的奶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也收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显著效果。

    三、“舞龙”环境待宽松

    湖南的“龙头”舞起来了,舞龙的效果也显现出来了,但迄今为止,不少“舞龙”人和观舞人仍在呼吁:要使“龙头”舞得更好更活,“舞龙”环境亟需宽松。

    ——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辐射和带动力有限。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大多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产权单一,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在50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中,我省只有24家,仅占4.8%。目前,总资产在10亿元以上的只有正虹科技、亚华种业、金健米业三家。产值过10亿元的只有7家:泰格林纸集团(53亿元)、亚华种业(22亿元)、金键米业(20亿元)、正虹科技(14亿元)、省棉麻公司(12亿元)、洞庭水殖(11亿元)、隆平高科(10亿元)。产值过10亿元的只有5家: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交易额31.8亿元)、岳阳市泰格林纸集团(产值19.7亿元)、正虹科技(产值14.5亿元)、唐人神集团(产值12.2亿元)、亚华种业(产值11.8亿元)。全省龙头企业收购省内农副产品原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4.1%,对农业和农民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不足。在西部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龙头企业的产值均在100亿以上,相比之下,湖南农业龙头企业的影响和带动力都存在巨大差距。湖南龙头企业这种不大不强的局面,不仅影响了市场竞争能力,更重要的是延缓了农业产业化和全省工业化的进程。特别是少数龙头企业没有建立什么基地,对农户带动作用就更小了。个别企业甚至几年没有加工生产或销售农产品了,虽然有客观原因,但就其带动作用而言,几乎为零。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与龙头企业的发展势头和带动作用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慢,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大多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已建立的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规模小、稳定性差,影响不大,特别是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比较少。目前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的要求。由于没有健全的科工贸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以及法律公正、农技推广、防疫检疫、技术标准、技术咨询、环境保护在内的服务组织,难以在广大农村构筑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国外,非盈利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解决农户产供销一体的桥梁,从欧洲到泰国、菲律宾等几乎都有不同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他们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和政府政策的支持、扶植,受到来自农户的直接监督,忠实代表了农户利益,取得了很好的成功经验。目前我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很多农村都是空白。已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也存在法律不健全,章程规章制度不规范,工作程序、服务范围和合作程度等还很不完善的情况。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缺位和不完善问题是阻碍我省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制度因素,已经在局部地区、局部行业产生消极影响。目前,全省参与农民合作组织的农户只有7.8%左右,大多数农民仍游离在合作组织之外。

    ——地方政府缺乏对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长远规划和合理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统一规划和指导。但一些地方政府只看到了局部效益、眼前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整体效益、长远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重复上马了不少与省内其他地区特色、优势雷同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推广了一些可能加速水土流失的生产经营方式,造成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恶性行业竞争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部分地方热衷上项目,重生产,轻销售,更轻服务,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销售市场没有保证。个别县市不切实际上项目,盲目发展,造成浪费,农民得不到实惠,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反映冷淡,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一些地方把生猪、禽产品作为农业产业化主攻方向后,2003年养殖规模空前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防疫、检疫、标准化生产等服务设施跟不上,资源整合效应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和农民对年后突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和应急措施,导致周边市州和沿海发达地区拒绝这些地方禽类产品的流入,全省农民和农产品经营企业经济损失和无形资产损失估计上亿元。

    ——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产业化的核心环节没有大的突破。在发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品的产值比例为1:3左右,我国这一比例为1:1,我省仅为1:0.92。以畜产品、油菜籽加工为例:全省年出栏生猪6600多万头,加工率不到5%;湖南油茶产量全国第一,油菜籽产量全国第五,但受限于加工能力不足,湖南品牌在全国难以叫响。全省现有的4万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平均资产仅20多万元,规模普遍偏小,技术水平落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能力有限,制约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限制了我省农业传统优势地位的发挥。

    ——质量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由于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以及工业污染等,使农产品残留物超标,危及人类健康,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据省质监局对我省柑橘加工产品的抽检,115个样品中有98个含有农残,67个严重超标。如2004年的黄花菜事件差点毁掉了我省的黄花集团和黄花菜产业。2003年我省部分县区的生猪因“瘦肉精”问题遭广东等地市场的禁入,影响至今尤存。

    四、舞活“龙头”新点子

    实践已经证明,面对新的形势,针对湖南实际,做大“龙头”,舞活“龙头”,是加快湖南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湖南农村全面小康的主要途径。怎样做大?怎样舞活?我们认为:

    ——要制订优惠政策,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龙头企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各级政府对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对现有品牌和龙头企业的发展进行重点扶持和保护,大力消除不利于品牌和龙头企业发展的区域壁垒,以推动品牌产业、产品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建议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基金和风险基金,鼓励实行工贸、农贸、技贸结合,对促进品牌和龙头企业发展的科研项目,要给予支持和专项资金拨款。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对龙头企业所需资金,予以重点支持,特别是农副产品收购季节性强,需求量大,应重点倾斜。在贷款程序上,应优先审定项目,发放贷款,适当放松贷款的担保、抵押条件。政府各级部门要加大扶持服务力度,努力突破淡水产品、蔬菜等薄弱产业的加工增值,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收入有新的增长。

    ——要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同体。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同农民的联结机制,是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要求。就我省情况来看,一是要引导龙头企业直接建立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由企业提供种子、技术、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由农民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真正建立起企业与农民的紧密联结机制,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原料来源,确保基地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二是要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发展中介服务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主要途径。它由农民自发组织,代表农民与龙头企业及农产品交易的另一方进行谈判。一方面可以减少农业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农民的直接接触,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磨擦和矛盾,另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代表和保护农民的利益。针对当前我省多数中介组织名不符实的状况,要加强引导,规范管理、完善运作,不断增强中介组织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特别要引导协会内部通过统一品牌、联合营销、联户担保等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竞争力。

    ——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要牢固确立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意识,从规模、水平、外向型经济三方面入手,做大做强,发挥作用。第一,扩大规模。一是要做好融资工作,为品牌产业和龙头企业注入发展资金。要进一步加快招商引资进程,大力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开发农业,并要适当放宽信贷发放条件,鼓励农民申请专项贷款。二是要壮大经纪人营销队伍。三是要扩大基地、企业的生产规模。第二,提高科技水平。要依靠创新和人才,积极开发优质新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一是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通过加快建立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标准推广实施体系、农产品检测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高标准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产企业,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二是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以技术参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吸引科技人才和消化吸收科技成果,加大品牌产业和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产品品位水平。三是要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改革创新,扎实抓好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的实施,提高精确农业和精深加工水平。四是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做好产品包装,提高农产品形象水平,并要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努力建立品牌农产品直销点,建好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第三,发展农业外向型经济。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加快与国际接轨,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加快培育农业市场主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大力发展农业外向型经济,必须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切实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食品卫生安全,要大力挖掘农产品出口潜力,将我省农业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出口优势。

    ——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最近,国务院下发了国发(2004)2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明确要求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建议我省要加快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确定农产品质量安全联系会议制度,明确分工、衔接计划、协调关系,确保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

    ——要推动市场体系建设。湖南省农业产业经营能不能有新突破,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农产品的市场开拓。因此必须下大力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一是围绕十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规划建设10家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区域性、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二是加快龙头企业连锁直销经营体系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覆盖全省乃至全国的以直销连锁为主要形式的大营销网络,力争“十一五”期间有100家龙头企业形成自己的控制到终端的大营销网络,积极引导发展湖南品牌农产品连锁超市。

华蓥市畜禽规模化养殖调查与思考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畜牧业已成为了华蓥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撑起了农业经济的半边天,畜禽规模养殖也逐渐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农户参与规模养殖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发展规模养殖的农户越来越多,规模养殖比重也越来越大。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该市畜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疫病防控大大加强,养殖技术日益提高,增长方式不断转变,生猪、家禽、草食牲畜等传统产业得到巩固发展,特色畜禽规模养殖有突破性发展,初步形成了生猪、家禽、草食牲畜和特色畜禽四大产业雏形。2009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3.07%;农民实现畜牧业人均收入1380元。。

  (一)畜禽规模养殖比重不断增加。据行业统计,全市近年来发展适度畜禽规模养殖290户,其中以华禹、玉林、沱湾猪场为代表的生猪规模养殖场202个,出栏量占全市生猪出栏总量的47%;以华蓥山种鸡场、高兴肉鸡养殖小区、永兴肉鸭养殖小区为代表的家禽规模养殖场80个,出栏量占全市家禽出栏总量的38%;以华隆、顺均为代表的肉牛规模养殖场4个,出栏量占全市肉牛出栏总量的56 %;以波南、涂常举为代表的肉羊养殖场10个,出栏量占全市肉羊出栏总量的58%。

  (二)特色养殖取得突破性发展。近年来,我市建成了华蓥市明豪野鸡生态养殖场、古桥李义芬林下养鸡场、天池天禄特种养殖场、华隆肉牛养殖场、禄市顺均肉牛场、禄市黄花梨兔场、阳和香猪养殖场、华龙竹鼠养殖场、禄市雷勇绿壳蛋鸡、东云兔场、华龙唐朝云肉牛场为代表的特色畜禽规模养殖场。截止目前,全市已发展肉牛、肉羊、野鸡、原鸡、肉兔、鹌鹑、肉鸽等特色养殖大户30余户,仅特色养殖实现产值1亿元以上。

  (三)畜禽龙头企业带动效益明显。规模养殖户通过赊销、预付销售款、回收畜禽产品和承担技术指导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农民散养积极性。全市规模养殖辐射带动13680户农户养殖畜禽,占农户总数的19.54%,带动农民增收0.41亿元,户平增收3000元。其中,华蓥山种鸡场,今年可向社会提供种蛋700万枚,实现产值620万元,纯收入60万元,并带动大批农户和适度规模养殖户改良品种,增加养殖效益;天禄种养业公司通过采取赊销小鸡、回购成品鸡、提供防疫指导和技术服务等优惠措施,发动19户天池湖周边农户养殖原鸡,农户最多一批就养殖1100余只,交回后农户每只可获利10元以上。

  (四)畜禽及其产品运销网络逐步健全。一是养殖专业合作社不断增多。目前已建成生猪、家禽、草食牲畜等方面的专业合作社、协会9个,通过这些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行畜禽托养、寄养模式,不断创新运行机制,农户养殖利益联结更加紧密,推动了该市畜牧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养殖业主抗风险能力。二是产业利益链条不断延伸。多数规模养殖场从只饲养过渡到“产-加-销”(即畜禽饲养、收购、运输、加工、销售)一体化生产经营,实现了由自然生产向商品生产经营的过渡,减少了中间环节,养殖户效益明显提高。

  二、主要做法

  (一)项目带动,政策扶持。近年来,各级党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畜牧产业规模发展。该市也充分利用能繁母猪饲养补贴、生猪保险、扶持生猪生产配套、草食牲畜补助等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大力发展畜禽产业;同时,利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退耕还林产业发展项目、石漠化治理产业发展项目等一系列项目支持扶持畜禽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建设改造,大大提高了该市畜禽规模养殖标准。

  (二)培育龙头,辐射带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华禹、红源、晶顺种猪场、华蓥山种鸡场、天禄特种养殖公司等养殖龙头企业增加了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使他们成为了全市种畜禽生产基地和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场,同时带动了全市40余户生猪生产和特种养殖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华蓥山种鸡场年生产能力达3万只,年提供鸡苗700万只;华禹、红源、晶顺、成建、玉林5家种猪场,年产仔猪达3万头以上。这些场兴建起点高、圈(栏)舍建设规范、生产过程标准、生产效益好,起到了龙头示范作用。

  (三)搭建平台,争创品牌。坚持“引导不参与,鼓励不包办,扶持不干扰”的原则,扶持培育天禄种养业专业合作社、东方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等6个畜牧业专合组织,大力推行畜禽托养、寄养模式,初步形成了肉牛、肉羊、肉兔、原鸡等4大产业雏形,直接带动5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积极打造了“华蓥山香猪”、“华蓥山天禄牌原鸡”、“华蓥山林下富硒土鸡”、“华蓥山明豪野鸡”、“华蓥山绿源鸡蛋”等特色品牌,品牌效益,初显成效。

  (四)科教兴牧,优质服务。由市畜牧部门牵头,在畜禽规模养殖场广泛开展畜禽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确保了畜禽规模养殖场健康发展。今年以来,聘请四川农业大学专家和教授到我市授课,先后举办了3期畜禽养殖技术业主培训班,参训人员达156人次;2010年7月,又选送养殖场业主及技术人员26人到西南大学参加生猪、草食牲畜养殖技术规模化培训,时间15天。畜牧部门还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将工作重心向参与、服务畜禽生产上转移,局班子成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每人联系一个乡镇,帮扶一个场(大户),为全市畜牧产业化经营提供全方位服务,深受养殖户广泛好评,同时鼓励畜牧技术人员带头领办、创办畜牧规模养殖示范户,示范作用明显。

  三、存在问题

  (一)标准化程度较低。一些畜禽规模养殖场在建设过程中,为了交通便利,选址不合理,不利于动物防疫;有的畜禽规模养殖场与居民居住区隔得太近,出现人畜混居的现象,增大了疫病在动物与人之间传播的机率;有的畜禽养殖场内饲养密度过大,对畜禽粪便污染缺少综合治理措施;有的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等污物未经有效处理就随意排放,既污染了环境,又不利于动物疫病的防控,还影响到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导致目前整体规模养殖标准化程度不高,难形成知名品牌。

  (二)抗风险能力较低。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缺乏,专合组织运行机制仍不健全,在信息沟通、生产协调、价格调控、农民利益保护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部分畜禽养殖场信息体系建设不健全,缺乏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特别是动物及其产品供销信息严重不畅,导致养殖户对市场风险估计不足,容易盲目跟风,大大降低了养殖场抗风险能力。

  (三)畜禽管理水平低。部分畜禽养殖场的生产经营者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只是借鉴周围养殖户的经验,或参照书本介绍凭主观意念组织生产,不能科学地选择和鉴别种苗、兽药、饲料,导致出现购进劣质种畜禽、饲料、兽药等现象。有的畜禽养殖管理松懈,无疫病时不闻不问,一旦发病就随意用药,不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存在“有病没病磺胺嘧啶、有救没救青链霉素、灵不灵氨基比林”的现状,既影响了疫病防治效果,又影响了畜禽产品质量,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四、下步工作措施和建议

  (一)大力宣传,推进转变。通过舆论宣传、技术培训等方式,加快推进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推广良种和新的养殖技术,重点加强对规模场(户)主的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控技术的培训工作,实施科学选址、规划、设计、建设,大力发展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配合治理养殖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扶持,以奖代补。完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金融资金的投入和支持,合理安排畜牧业生产用地,建立畜牧业发展基金,结合国家项目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养殖场(户)。对达到一定规模和标准的养殖场(户),政府通过以奖代补政策激励其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三)提高服务,抵御风险。进一步健全服务机构,加大市场信息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做好市场预测等工作。加强疫病监测和防控,确保全市无大的动物疫情发生。

  (四)优化环境,扩大招商。通过优化环境,吸引民间资金参与畜牧业发展,新发展骨干龙头企业,进一步带动畜禽规模养殖,推动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加大执法,确保安全。进一步加大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减少或杜绝兽药残留,严厉打击非法加工销售病害动物和动物产品行为,确保畜产品安全。

周口市标准化规模养殖现状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周口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增加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提高养殖效益”这个中心,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努力加快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转变步伐,以标准化生产为重点的规模养殖取得了长足发展。截止到今年第三季度末,我市大中型规模养殖场发展到1248个,其中2008年新建410个,今年新建187个。在1248个规模养殖场中养猪场897个,肉牛场122个,奶牛场17个,肉羊场11个,蛋鸡场106个,肉鸡场 96个。
      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科学决策,谋划发展
     周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从周口实际出发,结合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抓工业、富财政,抓畜牧、富百姓,抓旅游、创名城”的发展思路,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决定》,提出了“到2011年底全市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发展到1000个以上”的目标,并把2008-2010年连续三年确定为“畜牧业发展推进年”,制订了《周口市畜牧业发展推进年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徐光市长任组长,王申亭、史根治、王宇燕三位副市长任副组长的周口市现代畜牧业发展领导组。先后召开了“全市畜牧业发展推进年动员大会”和“全市加快畜牧业发展现场会”。各县(市、区)都积极行动,召开会议,成立领导组,制定政策、措施和方案,全市上下形成了重视、支持畜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龙头带动,促进发展
      2007年以来,大用集团、华英集团、江苏雨润等大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先后落户周口,带动了周口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投资5.5亿元的大用邦杰年屠宰1.5亿只肉鸡产业化项目日屠宰肉鸡已达16万只;投资8亿元的大用集团西华公司肉鸡产业化项目环评手续已办齐,近期开工建设。投资2.6亿元的陈州华英年屠宰4000万只肉鸡产业化项目日屠宰肉鸡已达3万只。目前,大用邦杰已建成年出栏300万只肉鸡养殖小区18个,其中已养鸡的16个,正在建设的10个。华英拟建的68个肉鸡养殖小区和出口备案场已建成37个。鹿邑志元食品5万吨熟食加工项目,已经试产成功,近期正式投产;年出栏2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已全面启动。以乳品加工为主的金丝猴集团已建千头奶牛养殖小区4个。江苏雨润投资4亿元在我市建设的年屠宰加工250万头生猪项目618日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今年雨润又成功兼并了扶沟腾尔牧业,形成了年屠宰6万头肉牛的加工能力。河南唯一的国家级万吨肉品冷鲜储藏项目已在我市开工建设。
      三、落实政策,推动发展
     为支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保障畜产品的市场供应和稳定市场物价,近三年来各级都出台了许多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截止到目前,国家出台了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政策、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奶牛和生猪良种补贴政策,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以奖代补政策,实施了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项目。省政府出台了奶牛补贴政策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等。市政府出台了《周口市现代畜牧业发展奖励与考评办法》,市财政出资2000万元、大用邦杰出资3000万元共同组建融资平台,为肉鸡养殖小区建设提供5亿元贷款资金担保;同时又拿出500万元设立了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补贴、动物防疫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基础建设。各县(市、区)根据各自实际,也分别拿出一定资金支持畜牧业发展。如淮阳县为每个新建养殖小区协调30万元贷款用于小区建设,对按标准建成的养殖小区每个奖励5万元。沈丘县拿出500万元与330万元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打捆使用,每新建一个标准化万头猪场奖励50万元。西华县对每个大用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一次性补贴20万元,用于道路、水电等公用设施建设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和落实,有力推动了我市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发展。20072008两年全市下拨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7598万元,扶持209个规模养猪场;下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资金4670万元, 扶持193个规模养猪场; 下拨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以奖代补资金255万元,扶持24家蛋鸡养殖企业。
      四、招商引资,借势发展
      为加快周口经济发展,2006年以来,周口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不仅大用集团、华英集团、江苏雨润先后落户周口,一大批养殖企业和饲料加工企业也纷纷落户周口。据统计,近两年来,全市在畜牧养殖方面共招商引资18亿元,建设各类规模养殖场82个,建设饲料加工厂9个。其中上海首用集团投资4000万元,在淮阳开工建设了年出栏1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大用集团注册的周口大用农牧有限公司在淮阳建设了10个肉种鸡场,现存栏父母代肉种鸡80万套;在太康建设的100万套肉种鸡养殖基地,已建成3个肉种鸡养殖小区,现存栏父母代肉种鸡24万套。华英集团在淮阳县建设了2个标准化肉种鸡场,现存栏父母代肉种鸡10万套。南京市客商管东升投资1200万元,在鹿邑县建成了一个年出栏万头生猪的现代化养猪场。浙江客商朱 投资500万元,在沈丘县建成一个生态环保养猪场。湖南唐人神和青岛环山分别在市经济开发区和淮阳县建成年产20万吨的饲料厂一个,大用邦杰配套建设的年产60万吨的饲料厂也已建成投产。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年产300万吨饲料的生产加工能力。
     五、安全生产,规范发展
     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畜牧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大问题。关于畜产品安全生产,我们重点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从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入手,全市已验收挂牌标准化乡镇动物疫病防检中心115个,设置疫情监测点285个,公开选拔聘任村级防疫员、村级疫情测报员1185名;进一步健全“六位一体”的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市县两级畜牧部门与11056家养殖、加工企业签订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企业法人责任书》;认真落实“三项储备”,积极开展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和常年补免补防工作,做到动物防疫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常年免疫密度均达到98.5%以上,集中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5%以上,全市无大的疫情发生。二是认真抓好生态环保养殖技术推广工作。去年上半年先在沈丘富盈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河南现代畜牧有限公司搞试点,试点成功后,去年1028日至112日举办了由324个规模养猪场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参加的“全市畜产品质量安全暨生态环保养猪技术培训班”,参观了沈丘生态环保养猪现场。截止到目前,全市新建和改造生态环保养殖场120个,其中沈丘县生态环保零排放养猪技术推广力度大。沈丘县已有56个养猪场使用了生物发酵技术,洛东酵素发酵床垫料达到20万立方米,使用效果良好,深受养猪场户好评。三是积极开展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按照省畜牧局的安排和统一部署,我们积极开展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市已认定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家,无公害畜产品 个。从而有效保证了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六、合作互助,共同发展
     为共同抗御“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有效解决“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养殖企业和加工企业不断探索,密切合作,使养殖模式不断创新。目前我市创新的养殖模式主要有大用邦杰的“加工企业、养殖户、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的“五合一”养殖模式,陈州华英的“统一供种、供料、防疫、技术指导和销售”的“五统一”养殖模式,金丝猴集团的“企业建场、租赁饲养”的养殖模式,沈丘县石槽乡肖营村李伟等3人共同出资入股“ 联户建场、统一管理、按股分红”的股份合作模式,沈丘县东城办事处下岗职工林荣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成立的“沈丘县宏昌养猪专业合作社”的养殖模式等。这些养殖模式的创立,为我市今后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二是创新养殖模式,引导规模发展。大力推行“三退三进三结合”的养殖模式,总结推广大用的“加工企业、养殖户、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共同参与的“五合一”组织模式,陈州华英的“统一供种、供料、防疫、技术指导和销售”的“五统一”养殖模式,金丝猴集团的“企业建场、租赁饲养”的养殖模式,沈丘县石槽乡肖营村的“ 联户建场、统一管理、按股分红”的股份合作模式等。
巴东生猪规模养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向宏胜
 巴东县目前已纳入畜禽监测调查的规模生猪养殖户有11家。为了解、掌握生猪规模养殖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县统计局近日组成调研组对部分养殖专业户进行了深入调查走访。调查表明:生猪规模养殖效益看好,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生产经营现状

    受生猪市场价格持续、快速上扬走高影响,目前规模养殖户的生产形势好,经营状况佳。具体表现为“五个增加”:

    一是出栏量增加。为抓住生猪市场价格高位运行的良机,养殖户科学养殖,适时催肥生猪,加快生猪生长,缩短育肥周期,增加出栏量。元至6月,11家规模养殖户出栏12501头,同比增加2035头,增长1.4%。

    二是存栏数增加。为扩大市场供给量,提高养殖效益,生猪养殖户在目前市场需求量增大、价格看涨的情况下,科学繁育仔猪,增加仔猪外采量,积极补栏,提高生猪的存栏量。截止6月末,11家规模养殖户实有生猪存栏量为16937头,同比增加7909头,增长87.6%。

    三是母猪饲养增加。受去年生猪市场极度疲软的影响,部分养殖户出售、淘汰、改良母猪,加上母猪繁殖补贴取消及保险入门要求高、理赔难以到位等原因,造成母猪饲养量锐减。进入新一轮生猪生产周期,养殖户多渠道增加母猪的饲养量。截止6月末,11家养殖户共存栏母猪1996头,同比增长16.5%。

    四是养殖效益增加。目前,巴东市场上内三元生猪市场售价在7.5-8.0元/斤间,而规模养殖户的外三元生猪售价则在8.5元/斤以上,平均每头生猪赢利在700元左右。与2010年及今年年初相比,赢利水平大幅提高。

    五是生产热情增加。由于生猪养殖效益大幅增加,规模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明显提升,纷纷筹措资金扩栏圈,增栏舍。如大支坪镇半边罄村邓先菊养殖场现已有4栋标准化养殖栏圈,目前又准备新建两栋新圈舍;溪丘湾乡成友养殖专业合作社也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建造了两个各200立方米容积的发酵池,利用生猪粪便发酵生产蚯蚓,用蚯蚓养殖土鸡,废物利用,良性循环,科学发展,增加收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了解,目前巴东生猪规模养殖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生产成本增加,受掣于市场的依赖度太大。

    一是市场波动幅度大。历史经验表明:生猪生产存在三年增长、一年持平、一年下降的五年一个周期的规律现象。上一个生产周期始于2006年,至2010年生猪跌至谷底,达到4.2元/斤。在价格抄底时,养殖户由于资金压力等因素往往难以挺过这个坎,大量低价抛售,造成严重亏损。同时减少母猪的饲养量,对生猪生产“刹车”减速。而当新一轮生产周期来临,价格大幅攀升之时,由于母猪存栏量缩减,存栏量短时间难以快速增加,很容易丧失赚钱赢利的利好时机。这样周而复始,处于“生产—经营”链条最底端的养殖户难以掌控市场、适应市场、融入市场,稳定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从而造成市场需求、供给脱节。

    二是生产成本增加。生猪养殖成本构成的主要因素是饲料、人工等,随着市场物价的持续攀升,目前饲料价格、人工工资已经达到了历史高点。据调查,巴东市场全价饲料达到2元/斤,而自配饲料的玉米由2010年的0.8元/斤涨至1.25—1.40元/斤,豆粕、麦麸等辅料也大幅上涨,自配饲料成本达到了1.5/斤。据测算,目前饲料价格比2010年同期上涨42%,人工工资达到100元/天左右。以现在的物价水平,生猪生产的赢亏点必须保证售价在6元/斤以上。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加大了养殖户的资金周转压力,减少了赢利水平,限制了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

    三是技术服务欠缺。生猪养殖既要面对市场波动的影响,也要承担疫病的巨大风险。据调查了解,目前全县规模养殖户的生猪疫病防治、劁骟及疾病诊治基本上是由养殖户独自承担。当地的畜牧兽医服务部门由于点多面广,人手较少,既要防疫治病,还要发展畜牧生产,难以选派专职兽医驻场工作,只能是给养殖大户提供疫苗和技术咨询服务。同时,由于兽医走千村入万户,工作状况多样、工作环境复杂,难免将这样那样的疫病带入养殖区,因而养殖户也多多少少存在排斥拒绝心理。技术服务力度的不到位,直接影响制约着生猪生产的稳定健康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为提升全县生猪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充分发挥规模养殖户的龙头带动作用,把畜牧产业做大、做实、做强,使其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优势产业,各级各部门应加大力度,强化措施,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服务等方面对生猪养殖户予以扶持。

    一是加大政策驱动力度。要结合巴东生猪生产的实际,明确以“保市场安全供给、保养殖户增收、保产业发展壮大”为目标,统筹“规模养殖、饲料生产、拓展市场、屠宰加工”四大环节,逐步建立起利益紧密相连的生猪产业链,确保生猪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切实落实好畜牧用地用电优惠政策,从产业扶持、项目规划、场地选择、排污设施等方面对规模养殖户予以倾斜,扶优壮大生猪规模养殖,形成产业集聚群效应。

    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逐步加大对规模养殖户的资金投入。进一步落实好生猪生产“150”、“1121” 等项目模式,对养殖户兴建标准化养殖栏圈实施补贴;采用多种形式如参股、分红等,广泛吸纳社会游资注入;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贴息,对规模养殖户发放生产周转金。

    三是加大市场监控力度。做好生猪生产信息分析,准确把握生猪生产发展趋势,积极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规避市场风险,避免生猪生产大起大落。目前,可充分利用“畜牧通”平台,将准确的生产信息及疫病防治技术及时传递给养殖户。

    四是加大技术服务力度。各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深入持久地在农村继续开展“走访民情、倾听民声、掌握民意、排解民忧”活动,以具体实在的措施、优惠便民的政策让“三万”活动的精神内涵永远留在农村、留在农户。把规模养殖户的技术服务拿在手上,放在心上,科学安排力量,选派思想强、作风正、业务精的驻场技术员,贴心为养殖户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蛟河市生猪规模化养殖现状及发展前景
 生猪生产发展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近几年,我国生猪生产呈现较大幅度的波折,出现了“猪贱伤农”、“肉贵伤民”、“贵贱扰国”的局面。为此,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生猪生产,将其纳入发展农村经济、关注民生等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从2008年1月开始,国家本着“抓大放小”原则,将生猪规模养殖(存栏480头)纳入国家统计局各直属调查队的逐月监测调查内容,现将国家统计局蛟河调查队近两年的监测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情况

  截止到2009年11月末,全市规模养猪大户发展到33户,比2008年初增加20户,比2008年末增加15户;生猪存栏发展到26121头,比2008年初增加15011头,增长1.35倍,比2008年末增加9596头,增长58.1%;生猪出栏2009年1--11月累计达到57987头,同比增长67.5%;能繁母猪发展到8981头,比2008年初增加6591头,增长2.76倍,比2008年末增加3918头,增长77.4%。

  二、有利条件

  (一)政府参与。自2007年5月全国各地出现生猪存栏大幅度下降、猪肉价格连续爆涨以来,蛟河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快生猪养殖业发展。

  1、搭建平台。蛟河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2007]16号文件,共出台各项优惠政策29项,从不同角度为生猪养殖业发展提供支持,调动了养猪规模大户的积极性。

  2、财政扶持。一是按国家规定对能繁母猪进行了补贴和保险;二是对全市规模养殖大户进行资金扶持,近两年,全市已有25户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无偿扶持资金,占规模养殖户的75.8%,扶持资金达400余万元。

  (二)产销结合。生猪生产事关经济发展与民生,不论肉贵与贱,均给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造成伤害。“猪贱伤农”、“肉贵伤民”,这是生猪发展市场化中的天然矛盾。如何规避这个矛盾,就是产销结合,蛟河市正向循环发展的产业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7年8月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将全国肉食品知名加工企业—山东得利斯集团落户蛟河,2009年8月已正式投产,年生猪加工300万头,可吸纳蛟河及周边县(市)的出栏量,可有效解决产销矛盾。

  (三)效益稳定。经历了2007年和2008年两年的价格波折后,2009年生猪养殖进入相对稳定期。全年育肥猪出栏每公斤平均价格为10.80元,而盈亏点为8.00元,出栏一头育肥猪(100公斤)可盈余280元。据前进乡养猪大户孙景宝提供的自繁自育成本及效益显示,该户1—11月累计出栏870头,每头盈余360元,纯收入达到31万元。

  三、制约因素

  (一)总量不足。总量不足是制约生猪养殖业发展的核心。据监测调查结果显示,从表面增幅看,到11月末,养猪大户存栏比2008年初增长了1.35倍,增幅比较大,但从规模分析看,26121头的存栏数量实在显得不足,8918头能繁母猪数量还远远满足不了今后发展的需要。

  (二)价格波动。从2007年5月至今,生猪价格经历了多次潮起潮落,毛猪每公斤由7.20元攀升到16.40元,再由16.40元下跌到了8.00元,然后又升至目前的11.60元,造成养猪户上马容易下马难,散养及规模小户纷纷退出,致使养猪规模徘徊不前。

  (三)防疫滞后。疫情是制约养猪业稳步发展的天敌,也是养猪户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从监测调查情况看,白石山镇的文善彩、河南街的姜福全、河南街的姚伟民、天北镇的庞贵友等养殖大户均因防疫不到位,造成母猪及商品猪大量死亡,损失惨重。

  四、趋势分析

  从近两年的规模养猪大户监测调查情况看,生猪养殖业今后几年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期。

  一是价格不太可能出现爆涨爆跌,将进入相对稳定期;二是规模养殖将成为养猪业的主体;三是随着养猪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成本的相对稳定,养猪效益将稳定增长;四是各级政府对养猪业的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元坝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摘 要:畜禽养殖业产生的污染已成为农村污染的重要来源。本文分析了元坝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畜禽养殖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提出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基本思路,污染防治配套技术。
  关键词  畜牧业  粪便污染  处理  利用  技术
  近年来,随着元坝区规模化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畜禽粪便污染越来越严重。加强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已成为现阶段环境保护的紧迫任务和重要内容。
  1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与治理现状
  1.1畜禽养殖场(户)情况:畜禽规模化养殖场2997个。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户2096户。其中50-100头户1543户,100-500头户260户,500-1000头大户125户,1000头以上场(户)168个,规模户生猪存栏总量25.69万头年;年出栏肉牛20头以上的饲养户25户,存栏肉牛718头;年出栏肉羊50只以上的饲养户267户,存栏肉羊2.76万只;年出栏家禽1000羽以上的饲养户326户,存栏家禽26.49万羽;年存栏毛兔100只以上的饲养户283户,存栏毛兔5.16万只。
  1.2 排泄粪尿量:规模化养殖场排泄粪尿总量为35.6万吨。其中:规模猪场28.39万吨;规模牛场0.51万吨;规模羊场1.93万吨;规模禽场3.21万吨;模兔场1.56 万吨。
  1.3污水排放量:规模化养殖场污水排放总量为:60.28万吨。其中:规模猪场50.26万吨;规模牛场1.12万吨;规模羊场2.56万吨;规模家禽场4.52万吨,规模兔场1.82 万吨。
  1.4污水处理设施配备:投入治理补助资金1200多万元,共建沼气池1076个,39450m3。
  2.畜禽养殖业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2.1 传播“人畜共患病”。全世界约有“人畜共患疾病”250种,我国共有“人畜共患疾病”120多种,其中:由猪传染的有25种,禽传染的24种,由羊传染的25种,由牛传染的26种,马传染的13种。这些传染病的载体主要是家畜家禽粪便及排泄物。
  2.2 造成空气恶臭。畜禽粪便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时会产生大量的氨气、二氧化硫、粪臭素、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害恶臭气体,连同畜禽本身的释放,恶臭物质可达230多种。动物与粪便、尿液、污水释放的恶臭,不仅会造成畜禽应激,影响生长发育,降低畜产品质量,而且严重影响畜禽养殖场周围的空气质量,危害饲养人员及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2.3 造成水质下降。一头(只)畜禽就是一个污染源,一个畜禽饲养场就是一个污染排放场。若不经处理,排入水流缓慢的水中(河流、水库、塘堰、田地),将使水体变色、发黑,引起藻类、杂草疯长、部分水生生物死亡、威胁鱼类生存,导致水体难以再净化和恢复的“富营养化”。过量进入耕地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便会破坏土壤原有的基本功能并污染地下水,同时会使农作物陡长、倒伏、贪青、晚熟、不熟,甚至毒害作物出现死亡。
  2.4 影响畜产品安全。激素类添加剂的滥用,污染了畜产品的品质。如β兴奋剂被误导是提高猪胴体瘦肉率的有效产品,就会致使猪肉出现高残留而引起人的中毒;高铜被误导为促进猪肉生长的措施而超量,就会造成铜中毒,高铜猪粪便还会被农作物所吸收,高铜农作物危害人畜健康。
  3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基本思路
  3.1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容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3.2减量化处置是粪污处理的前提,是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其危害物质的引入。
  3.3容量化控制是粪污处理的基础,发达国家发展畜禽养殖业,绝大多数推行的是既养畜又种田的模式,并且严格控制养殖场规模,畜禽粪便有充足的土地进行消纳。
  3.4无害化处理是粪污处理的核心,指畜禽粪便污水在利用前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减少和消除对环境和人畜健康的威胁、隐患。主要是修建防渗堆粪场、化粪池、沉淀池、发酵池等,对粪污进行除臭、灭菌后进行种养业利用。
  3.5资源化利用是粪污处理的核心,主要是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将粪便作为种植业生产的有机肥资源,用于粮、烟、果、桑。将尿液污水用于改良土壤,实现资源化利用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4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对策
  4.1前期防制对策
  4.1.1合理选址、合理规划、适度规模是防止畜禽养殖业污染的重要途径。在选择上应远离人口稠密区、远离环境敏感区。畜禽养殖场的选址,应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平衡原则。要严格控制单位耕地面积的畜禽饲养量。
  4.1.2 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区),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按照建设项目管理程序报批。
  4.1.3 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畜禽粪肥资源综合利用措施必须在畜禽养殖场投入运用的同时予以落实。
  4.1.4 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应实现生产区、生活区、管理区的隔离。养殖场的排水系统应推行雨污分离,污水系统不得采取明沟布设。应采用干法清粪工艺,不可与尿水、污水混合排出,实现日产日清。湿粪法清粪工艺要改为干法清粪工艺。水冲粪式工艺禁止运行。干湿分离、雨污分离、料水分离的目的在于从设施上和工艺上减少污水浓度和排放量。
  4.1.5 畜禽养殖场必须设置专门的畜禽粪便贮存设施。贮存设施应采取有效的防渗处理工艺,防止污染地下水,贮存设施顶部应设置防雨顶盖。
  4.1.6应明确城镇周围不宜建设大中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提倡发展中小型集约化养殖场和农村畜禽养殖专业户,走农牧结合的道路。要有计划地推广生物发酵舍零排放技术。
  4.1.7 严格控制省外、市外畜禽养殖企业在境内盲目发展,防止污染转移。
  4.2 饲养期中控制对策
  4.2.1 节约用水、减少液体肥和污染物排放总量。鸡场、猪场宜采用饮水器,可大幅度降低舍内的饮用水量及污物排放量。畜舍清洗用水占畜禽养殖用水的主体,不同的清洗方式对水的需求量不同,要尽量降低用水量,减少液态水粪的形成,减少养殖场污水排放量。
  4.2.2 通过营养调控降低畜禽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排出量。饲料中使用合成氨基酸,降低粪尿中氮的排出量。使用植酸酶,降低粪尿中磷的排出量。使用益生素和非淀粉多糖(NSP)降解酶,降低不可消化营养素的排出量。使用有机微量元素,降低微量元素的排出量。使用除臭剂,降低有害气体的产生。
  4.3固体粪肥、畜禽场污水、臭气处理对策
  4.3.1 固体粪肥的处理与利用
  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利用畜禽粪便干燥技术,要先进行除臭、灭菌、脱水等处理,干燥后可作燃料,可加工成有机肥。化学处理技术。指在畜禽粪便中加入一些化学试剂,如:福尔马林、氢氧化钠、丙酸、醋酸、磷酸、磷酸二氢钾、硫酸亚铁等达到杀菌消毒效果。
  好氧发酵技术。在供氧条件下,微生物迅速繁殖,使物料温度逐渐升高至70—80℃,粪便中的有机物被氧化分解,放出H2S、NH3等气体,使非蛋白氮转化为可消化氮,故发酵可得到无臭无虫卵及病原菌的优质有机肥。厌氧发酵技术。厌氧发酵技术主要用于沼气生产,又叫沼气发酵技术。
  堆肥技术。堆肥技术是指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将作物秸秆与养殖场粪便一起堆沤发酵以供作物生长时利用,该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分解粪便中对作物不利的物质,是好氧发酵技术之一。食物链“增益”技术。即利用畜禽粪便养蝇蛆、蝇蛹、蚯蚓等,再将这些生物用作食料养鸡养鱼,可提高粪便利用率及利用安全性,是间接利用畜禽粪便作饲料的一种方式。
  综合利用技术。将各种资源化技术组合起来,提高废物利用处理效率。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立体养殖,充分利用地面空间或水域从事养殖业,实现资源多层次综合利用,大幅度提高养殖效益。
  4.3.2 畜禽场污水的处理方法与利用
  固液分离与理化处理系统。处理流程:固液分离→沉淀→气化→酸化→净化→鱼塘→排放。这种处理系统基本可将污水净化到排放标准得到综合利用。
  厌气池发酵处理系统。处理流程:畜舍排出的粪水→厌气池→沉淀池→净化池→灌溉农作物。此处理系统能使厌氧发酵生产的沼气作为能源。
  土地处理系统。主要包括物理的过滤、吸附、化学反应和化学沉淀、以及微生物代谢作用的有机质分解等,按其运行方式可分为自然湿地系统和人工湿地系统。
  畜禽污水的利用要求: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应坚持种、养结合的原则,经无害化处理后尽量充分还田,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畜禽污水经治理后向环境排放,应符合排放标准。污水作为灌溉用水进入农田前必须进行净化处理。
  4.3.3 臭气的控制技术
  吸附法。向粪便投放吸附剂减少气味的散发。常见的有沸石、膨润土、锯末、蒿属植物等。焚烧法。将有臭味物质焚烧、减少臭时的强度。化学除臭剂。常见的有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硝酸钾、双氧水、臭氧等。构筑防护林。种植绿色植物是一个有效防止气味扩散、减少气味的方法。

 

新一轮猪价上涨引思考 规模养殖或破“周期”怪圈

6月18日,青岛宁夏路大润发超市的冷鲜肉货柜区,几位市民边挑选猪肉边抱怨:“真是一天比一天贵,上星期买的五花肉15块钱一斤,今天这肉没那天的好还要15块9!”刚买完肉的崔女士直感叹猪肉价格涨得快。

  记者从青岛各超市及农贸市场获悉,目前猪肉价格普遍在每公斤30元以上,比上月上涨约12%,同比涨幅约为58%。

  肉价涨的直接原因是生猪价格上涨。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中,高涨的猪价格外显眼。在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5月份统计数据中,生猪同比价格上涨了40.4%,对CPI增长的贡献将近20%。

  6月16日,在平度市麻兰镇东店后村姜振连的猪场,刚过完秤的几十头生猪以每公斤18.8元的高价被猪贩子运走。而两个月前,姜振连出栏的一批生猪,出栏价每公斤只有15元。

  养猪已有12年的姜振连告诉记者,通常生猪价格波动周期为3—4年,本轮价格下跌从2008年3月开始,至2010年三四月份跌至谷底。从去年五六月份开始,生猪价格触底反弹,至今已上涨一年左右并逼近最高价。

  “近期生猪价格一天一个价,近日最高已涨至每公斤19.2元。”姜振连说,“由于生猪供应不足、饲料成本上涨等导致生猪价格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改观,估计今年年内生猪价格仍将维持高位。” “涨跌急转”的担忧

  行情看好,养殖户的补栏热情也越发高涨。

  6月19日,莱西市沽河街道吕家庄的养猪大户吕福顺告诉记者,目前,当地一头200斤左右的生猪出栏,可以净赚700元左右。他家的猪盈利水平更好,每头能赚到800元。“近期准备把能繁母猪存栏量从100头扩大到300头,这样一年的仔猪出栏量就能从2000头提高到6000头。”吕福顺说。

  据了解,2010年下半年开始生猪养殖盈利水平持续提高。反映盈利水平的猪粮比价今年3月底升至7.1:1,创2010年以来的新高,4月份以来猪粮比价一直保持在7:1以上。

  据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介绍,目前,全国生猪每头平均盈利突破了600元,利润水平和2008年相比还有15%至20%的空间。上周饲料成本停止上涨,而猪价仍在上涨,养殖利润空间可能继续扩大。

  当前过热的补栏苗头,让业内人士担忧可能出现下一轮生产过剩。青岛万福猪肉总代理赵春明经历了多次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在他看来,一些中小养殖户看得不够长远,价格高就扩大养殖规模,而盲目扩张很容易造成价格暴涨后的暴跌。“生猪生产有4到8个月的周期,如果盲目补栏得不到控制,对价格下挫的影响可能会在明年初体现出来。” 规模养殖有优势

据了解,过去15年猪价出现过5次暴涨暴跌,“过山车”般的行情让中小养殖户以及散养户吃了大亏。

  如何防止猪肉价格大起大落,以走出“价高竞相养,价低纷纷杀”的“周期”怪圈?从全国各地的经验看,规模化养殖或可抵抗市场风险。

  目前养猪业正面临着由散养户、小规模养殖向大规模养殖的转变,在成本控制、疫病防控、市场风险抵御能力等方面,前者与后者存在着巨大差异。

  以青岛和美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例,规模化养殖的优势显而易见。“我们合作社通过团购饲料、兽药,每年可为社员节约饲料、兽药成本500多万元,合作社年创利润的70%将以分红的方式发放到每位社员手中,30%作为合作社的公积金和公益金,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发展。”青岛和美生猪养殖合作社理事长鲍清理介绍说。

  此外,规模养殖企业常年稳定的养殖数量也备受收购企业青睐。尤其是在瘦肉精事件爆发后,许多大型肉制品加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收购规模养殖企业的生猪。

  “相比散户养殖,规模化养殖的饲养防疫水平、对市场机遇的把握与预测能力、销路保障等都强于散户,是稳定生猪行情的中坚力量。”青岛永新牧业负责人何绍军认为,政府应扶持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让产供销一体化的专业合作社逐步发展壮大,引导生猪供求实现均衡。通过长远的发展,让猪价逐渐摆脱“过山车”式的波动。

  行情“维稳”还需风险预警。作为养猪经验户,吕福顺等最希望的是,有权威部门定期发布全国存栏母猪的数量,因为通过这个数字可以判断该增加还是减少养殖量。不能像现在这样,大户也好,散户也好,基本上是“摸黑养猪”,赚得糊涂亏得也糊涂。
农村动物防疫存在现状及战略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村动物防疫;存在问题;对策
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发展畜牧业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动物防疫是畜牧业持速、健康、稳步发展的前提,是人民吃上“放心肉”、保证人民生命安全的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公开公布制度,动物防疫工作已经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领导力度明显加大,防控措施落实有力,防疫队伍不断壮大,防疫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免疫密度明显提高,防疫成效十分显著[1]。但是,从当前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地方仍然存在着免疫死角,有的地方免疫效果较差,这给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留下了重大隐患。
1目前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畜禽规模养殖少,饲养分散
当前,畜禽养殖主要集中在农村,养殖模式以一家一户散养为主,尽管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快推进养殖方式转变,畜禽饲养已进入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养殖的转型期,但是当前农村千家万户零星或者小规模分散养殖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特别是禽类养殖,除了以养禽为收入主业的专业户外,绝大部分农户的养禽数量都在几只到几十只,养殖方式以放养为主。例如在异龙镇,2009年生猪存栏151104头,存栏100头以上的养殖户只有26户7600头,散养户达15620户143504头,规模养殖户的存栏占5%;年末禽存笼284577羽,存笼2000羽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只有12户46000羽,规模养殖户的存笼占16%。要抓好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畜禽的动物防疫养工作,就必须投入非常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1.2饲养周期短,养殖动态变化快
尽管现在乡镇兽医人员和村防检员对畜禽饲养和免疫情况都建立了档案,并要求乡镇兽医人员和村防检员在认真做好“春秋”两防的基础上,对新补栏的畜禽做到及时补针。但由于养殖户随时都会销售和购进畜禽,饲养数量动态变化较快,防检员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防疫责任区内的畜禽变化情况,这样就必然造成了有些新补栏的畜禽防疫上漏针[2]。
1.3群众防疫意识淡薄,不能积极参与动物防疫工作
部分群众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防疫主动性,甚至有些养殖户不愿意接受防疫工作,强制免疫阻力大。一是养殖户认为防疫员每天要跑多家农户进行免疫和疾病治疗工作,有可能会把其他养殖户的动物疫病传到自己养殖场。二是个别养殖户存有侥幸心理,总认为有时不打防疫针也没发病,未考虑如果发生重大疫情时的危害。三是尽管目前国家对一些疫苗实行免费,但还有许多疫苗还要收费(包括手续费等),开展一次免疫,养殖户要承担一定的防疫费用,养殖户不愿出钱。四是个别养殖户法制观念淡薄,认为饲养的畜禽是自己私人财产,打不打防疫、畜禽病死了是自己的事、其他人无权干涉的思想也严重影响免疫工作的实施。
1.4工作经费匮乏,村级动物防疫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作为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直接实施者——乡镇兽医站,没有预算一定的动物防疫工作经费,工作难开展,在防疫工作中必要的免疫过敏反应治疗费、反应死亡补偿费、防疫设备维护转自http://www.Gwyoo.com更新费都不能落实[3]。村防检员承担了农村主要的免疫工作和动物疫病监测工作,以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和极其低廉的报酬(石屏县每人每月补助80元)承担了繁重的工作。组织形式松散,管理措施、组织纪律措施对他们的作用不大,致使其人员队伍不稳,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技术水平不高,造成免疫密度低、免疫质量差的不良局面。
2对策
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充分认识动物防疫工作在畜牧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地方政府要认真履行动物防疫的职责,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建立起“政府负总责,部门保密度”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认真实行动物防疫双轨制,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增强合力,推动动物防疫工作顺利进行。各级动物防疫人员实行分片联系责任制,县级到镇、镇级到村,严格技术要求,严格目标任务,严格工作纪律,严格奖惩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按照免疫操作技术规范实施免疫,确保免疫效价,降低疫病发生风险[4]。
2.2加大动物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动物防疫知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让养殖户认识到做好动物防疫工作不仅可以减少动物疫病的发生,降低畜禽发病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畜牧产业的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的安全。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广大养殖户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自觉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主动性。公务员之家
2.3加大动物防疫经费投入力度,加强防疫人员培训
各级地方政府是动物防疫经费的投入主体,要将每年所需的动物防疫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保证现在村级防检员每月补贴的基础上,适当预算一定的如免疫反应死亡补偿经费等,让在免疫中出现反应死亡的养殖户能在最短时间内领到补助。加强乡(镇)村动物防疫队伍的技术培训,定期举行培训班或讲座,分层次对动物防疫人员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步伐。不断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防疫技术水平,建立一支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技术水平较高的动物防疫员队伍。提高动物防疫的科技含量,确保防疫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2.4加大执法力度,发展规模养殖
建立健全县乡(镇)两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完善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切实抓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运输检疫,没有免疫证明和免疫标识的畜禽不予出具检疫证明,没有检疫证明的畜禽不准销售、宰杀和进入流通环节;同时加大对逃避检疫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法制意识,从而使养殖户由被动防疫变为主动防疫,促进全县(镇)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发展规模养殖,推进养殖小区建设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规范动物防疫和标准化生产的必然选择。为此,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和项目支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养殖户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化饲养转变,提高规模化饲养程度。
3参考文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