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拳笔记心得

 寂静心 2011-10-27
原文地址:习拳笔记  心的作者:沧州太极

                                 

     太极拳练到一定的阶段,常常会因为对一句话的理解,而提升一个层次。我将对自己影响较大的几句话写下来,供大家参考。也希望大家也来参与。就象禅宗的灯语,一一相传吧!

 

 (一)骨头劲

上海的一些老拳师,常常会说一句话,便是“你有骨头劲!硬了!”

 

一开始,我老不服气,我便放松整条手臂,想推他个措手不及。没想到我被轻飘飘的打飞了。他还是扔下一句话“你有骨头劲!硬了!”近有大半年时间,我常常体会着被他打飞的感觉,也常常想起他的这句话。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我在与师兄弟的推手过程中,我突然领悟了这一点。奇怪得很,我发现我的太极上了一个台阶。象是禅宗所说的顿悟吧。我将我当时的理解与感觉陈述如下:

 

其实,老拳师所说的我有骨头劲,意思是,我的劲是透过骨头传出的,给对手有硬的感觉。对手随时能感受我将发未至的劲。因而,对手能听住我的劲源,将我打法。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所谓的“骨头劲”呢?

 

初练太极者,一出手便是整条手,作为一体的手。而实际上,太极要求的手,不能这样。太极手应该是分清手心与手背。手心与手背中间便是骨头。

 

倘若,与人推手,我是用手心敷着对手的手腕或肘,我的劲不能用手心和掌上的劲。因为,劲走阳面,手背上的劲一旦透过骨头传到手心与掌面,劲便出了骨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涵空手心,通过舒指,将劲从手指背渗透到对手的背后或脚跟,乃至对手命门后远处的某一点。这样的劲,就不会出骨头。

 

反之,倘若,我用手背粘听对手的手腕,我也不能直接用手背劲打对手,因为,我粘着的是对手的手腕阳面,对手也会将劲自然反弹出来,这便是推手中的双重。正确的做法,也是分清自己手的阴阳两面,涵空手心,一旦对手发劲,一方面可以用意念直入地心,地心反馈劲通过手背直接反弹(对手劲不厚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指或通过肘尖,将对手的劲路引空(要看对手的劲的方向而定)。这样,避免了我用骨头去顶碰了。劲也不出骨头了。

 

后来,我的这种感觉越来越细腻。身体各处,我皆能将骨肉“分离”了。劲与气血的感觉,也逐渐分细。听劲也随之提高。

 

 (二)用地球打人

 

老拳师高兴时,会让你摸摸他身上的“东西”,还会“纵恿”你用尽全身力气推他。当我真用全力推他时,发现他象一座大山一般,纹丝不动。而在我不经意之间,却被他打飞了。只见他笑哈哈的样子,似乎什么也没动呀。常让我摸不着头脑。而他却诙谐的对我说“我用地球打你”!

 

“用地球打人”是在我初学太极拳一年时听说的。我当时觉得,太极拳最不可思议的莫过于此了。这位师傅时年七十五岁,身高不过160,体重不到90斤。而我当时才28岁,体重150斤。当时,如果不是他的“纵恿”,我是不敢用尽全身力气推他的。因为我之前学过五年查拳,练过沙袋,对摔过三只20来斤的铁沙包。又学过一年太极整劲。我想,我没理由推不动他。更不可思议的事,他能在谈笑间,将我打飞。而他唯一的解释,便是神秘兮兮的“我用地球打你”!

 

过了三年多时间,我的“骨头劲”悟透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教师弟练太极整劲时,我突然领悟了“用地球打人”的道理。

 

当时的感受与体会如下:

两人攻步相对,左脚在后,右脚攻前,我的右手在前,手背朝上,敷住师弟的左手肘窝。左手在后,手心朝上,托住他的肘尖。他的动作也如此。我用整劲推他,他用整劲推我。形似顶牛。突然之间,我发现,我只要立身中正,手脚的阴阳分开了,我不用力,不用整劲,我师弟的所有整劲都被我“吃掉了”,如石沉大海。师弟也觉得神奇,发现我根本没有用整劲,而他无论如何也推我不动了。我想起了那位瘦小的师傅说的话,我也神秘兮兮的说:“我用地球打你”!

 

其实,后来我仔细想想,我主要有以下几点心得:

1、会气血沉降,才会将对手的劲力沉入地心。而不是用蛮力去拉对手。接触对手的触点要“含胸拔背”(比如手、臂上的胸与背),而不但只是胸和背。

 

2、脚底平韬地面,而不是五趾抓地。尽量让脚底板与地面的触面大一些,更能承受重力。

 

3、涵空脚底心,理论上是分清了脚的阴阳虚实。实际上是为了便于发动地心的反馈力。意思是脚上也要“含胸拔背”

 

4、发动地心反馈劲力前应虚领顶劲,目的是让地心的反馈力放长、放远、放松、放透。悟透这个道理后,我发现,根本无须用攻步将重心放低。平时随意一站,也能作到这一点。

 

后来,由此引发我独脚站立,发动地心反馈力的念头。在此感谢与我只有两面之缘的上海中山公园里的葛老师(去年,我特地去拜访他与徐老师,可惜没碰着)。

 

 (三)肘尖长眼睛

 

双推手或烂采花中,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谓“肘空一大片”、“肘打一大片”。如何做好“肘空一大片”、“肘打一大片”呢?老拳师会形象的告诉你:“肘尖得长眼睛”!初听这句话,我还以为是句玩笑。人们都说“拳头不长眼睛”,那么肘尖又如何长得了眼睛呢?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双推手中,我发现倘若将自己的双手变成“两扇门”,开合自如,不但手指上,你得用眼神顾及,肘尖确实得长上“眼睛”(两只肘尖各长一只眼睛)。

 

肘尖长眼睛的感受与体会:

 

1、肘是最容易被对手拿住劲路也是最容易化却劲路的所在。必须刻刻留意。

 

2、一旦能够开肩,肘的活动范围是最广的,也最善于欺骗对手的劲路,留意于肘尖,便能随时诱对手粘随你的肘尖,不肯放松。

 

3、你用肘尖的“眼睛”注视对手的面门(如右手腕粘住对手的右手腕时,稍右侧身,略抬肘,有用肘尖击打对手面门的意念,你非真打),对手会惊慌失措。同时,你的神贯穿对手的命门,两肩肘一抖嗦,便将对手打发出去。

 

4、倘若对手粘住了你的左肘,你只要用肘尖的“眼睛”注视对手的面门,便会反粘住对手的左手掌,这是,你的右手只要轻轻拈拿对手左手的其中两点,用神贯穿对手左肩胛,象手握剑般的,将对手的整条手臂当成是你的剑,对手的左肩胛便是你的剑尖,用对手的手臂之剑点发对手(我将它称之为:拿两点打第三点)。等等,只有你领悟了“肘尖长眼睛”的道理,一切会变得轻灵自如。

 

 (四)听、问、欺、吃

 

这大概是太极推手中最常听到的俗语了。不理解时,如在雾里云里,理解后,天朗月明。我为这几个简单的汉字,煞费了一番苦心。

 

听什么?问什么?如何欺?如何吃?

 

个人感觉与体会如下:

 

1、太极的听劲,到底听些什么?其一,听劲源;其二,听劲路方向;其三,听劲力大小、厚薄;其四,听对手劲的目的。

 

2、问什么?一问对手中轴藏否;二问对手劲的真假;三问对手听劲如何;四问对手功力大小。

 

3、如何欺?一用指欺、二用肘欺、三用肩欺、四用身欺。

 

如何吃?“开”吃、“沉”吃、“提”吃、“引”吃。个中滋味,还得靠自己在推手中摸索??

 

 (五)活人推手桩

 

取名活人推手桩是为了感谢GENE先生转贴咏春拳叶问大师“黏手是活木人樁法 ”的理论。

 

练太极的都知道,太极拳发展到了今天,太极的拳架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拆架”作用。如今谁也不会拿一式“单鞭”去对敌实战了。

 

那么,太极拳架的作用,也逐渐转化为一种动态的“站桩”。

 

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如今的太极拳越练越慢了。因为,行拳走架的目的是在寻找自身太极的感觉,寻求自身与天地万物间的太极的感觉。

 

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如今的太极拳要求的是“大松大柔”而不再是“刚柔相济”。因为,只有“大松大柔”,才能寻求浑身轻灵意,才能得到活泼泼的太极灵机。

拳论有云:“有人若无人,无人若有人”、“两个人打拳,一个人对手”等等,讲的都是一个道理。那就是:打拳便是推手,推手便是打拳。打拳时,你要处处感觉前面有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与你推手,你必须象平时推手般的打拳;推手时,你必须求得自身的中正安舒,忘却对手的存在。你心里不要存想发人,你只想与大自然间的一片“虚空”说话。你只管在与自然的交融中去寻求你的立身中正、支撑八面。可见,打拳便是站桩,推手也是站桩。

 

在站活人推手桩时,你要旁若无人,你要忘却自身的存在。你是广袤自然中的一棵小草,任凭风雨顿骤,你只管舒展你的个性化舞姿;你是普通平凡的一块石头,你只管亲近宽广的大地,任凭飓风海啸,我与大地共存亡;你甚至是一位超凡脱俗的老者,你只管与你的白云对话,与你的大地对话,与你周身的虚空对话,你只管自在的去聆听大自然悠扬的箫声。

 

推手只是一种训练,你倘若如此,忘却了对手的存在,也忘却了自身的存在,你才能真正忘却输赢为何物。

 

你有亲近自然的心,大自然的太极便在你的心中了。

 

注:听的玄乎,权当我是自言自语吧!

 

 (六)大块文章


我前些年游黄山,见黄山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幽不能笔、雄无可比、奇不能状之时,刹那,眼前一亮,见一摹崖巨石,上写“大块文章”四个苍劲大字,我由衷快感,一并喷发。而同是天下美景,桂林就少了这种意味。初到桂林,心中为之一惊。半小时过后,开始眼睛有些疲倦。看厌了,几乎象是民国期间,南京中央电台的女播音员的语调。同样的频率、同样的语气、不分句读的念读文章。


走边了名山大川,我开始感悟到,太极拳何尝不是象黄山一般的“大块文章”呢? 
看太极高手行拳走架,就如同重回黄山,欣赏一篇“大块文章”!


文章有段落,太极拳也同样如此;文章有句读,太极拳也复有句读;文章有情有景,行拳走架何尝不是如此!文章气势磅礴,太极拳亦如浩浩长江。文章有问有答,行拳走架也应与天地、白云、花草相呼相应......


初学太极拳,师傅总说要“绵绵不断”“一气呵成”,其实,这是对“小学生写作”的要求。练拳三五年后,就应该开始注意“大块文章”的段落、句读、层次、意境....
倘若,我们还是象小学生一般的“绵绵不断”“一气呵成”,那么,我们只是练了一个动作,而不是一套拳,我们只是讲了一句谁也听不懂的长句子,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太极拳分三节,就想文章有三个段落。每一段落,均是另起一行,空两格行文。行拳走架也复如此。每一段落结束,神情必须有一个交代,不能“绵绵不断”“一气呵成”下去。神情向谁交代?向天地、白云、花草交代。你应该舒展你的意气,再开始你的第二段行文。


每一段落,有十几句、乃至几十句话组成。每一句话的结束要么是句号,要么是问号,要么是感叹号。太极拳的每一节中,也有不同的式组成。每一式的结束,你的神情必须有一个交代。劲路略作停顿,意念无限放长。每一个意念都能表达你对拳的理解。
一句完整的话,有时有几个逗号,也不能“一气呵成”。行拳走架也同样如此。太极拳中的每一式中,有几动或十几动。每一动之间,要有“顾盼”意、要有“折叠”意。所谓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上提寓下意,下沉上拔劲。左顾听右,右盼思左。


如此行拳走架,你会觉得太极拳太难。我打拳十年,没有一遍是我满意的。正象我的文章,写了之后,不再有看的勇气。


我想,太极拳的魅力也在于此吧。文章千古事,太极拳何尝不是如此?!< 

 

(七)向孩儿讨教听劲


恭喜manman有两个宝贝儿子。记得我是在女儿出世一个星期开始学习太极拳的。在与女儿的玩耍过程中,着实领悟了许多太极道理。“向孩儿讨教听劲”便是其中之一。


1、你在与你的孩子玩耍时,用手心轻轻敷住他(她)的小手,小手动,你大手便跟,你的手紧随小手的动而动。


2、小手不动,你大手逗他(她)动,动急则急随,动缓则随缓。


3、你的大手不要脱离小手。


4、因为是你自己的小孩,我不说你也明白,你可千万不要让他(她)哭噢。所以,在敷住小手时,其实练的是脑子的功夫啊。你心存吝惜,你心细如丝了,你的听劲也自然提高了。


当心,我可为此被我女儿的小手打破过两副眼镜噢!
如今,我女儿已经十周岁了,她常调侃说:“老爸的功夫是我教的!”

 

 (八)太极拳阶段性的毛病(2)


纠正了“手舞足蹈”的“病”之后,练拳时,丹田就有东西了,平时练拳,开始学会了以腰胯带动四肢的运动方法了。这时,许多人会犯又一种“病”,那便是“前赴后仰”。


原因是,刚刚学会“腰带四肢”的人,腰胯与整个身体是连成一体的,腰胯一动,他的整个胸背部也随之运动起来,加上这一阶段的习拳者开始品味太极拳中“绵绵不断”的东西了,打拳的自我感觉也好了起来。时间一长,他的胸背部幅度越来越大,而他自己常常陶醉在期间,自以为得到了太极拳的精髓。拳论所说的“过犹不及”讲的就是这种现象。


纠正的方法:
1、木偶人打拳法
将自己用意念模仿成一只舞台上的木偶,头上、手上、脚上、身体腰胯部位均有几个绳子吊拉着,腰胯部位一发动,其他部位象木偶般的跟着运动。宁拙勿巧。保证身体胸背部位的中正安舒。


2、重新回到师傅那儿,把自己当成一个初学者,重头开始学一遍拳架。


3、每一式单操动作,叫师兄弟按住你的双手,看看能否顺利的打拳。


纠正了“前赴后仰”的太极拳病之后,你便真正学会了什么叫“含胸拔背”。你的中丹田也开始运转起来了。


(八)太极拳阶段性的毛病(3)


“顾此失彼”的毛病,常常发生在太极拳的中级阶段。那时,习练者的太极拳架已经中正安舒了,下丹田的劲路也顺畅了,中丹田的气血也开始能够走动了。劲路也由紧变松,架子也由开始舒展开来。外人看他打拳,能够感觉得到他的一些神韵来了。


一般的人,逐渐开始独立行功走架,脱离师傅,慢慢修炼了。


这时,倘若没有人及时提醒他“顾此失彼”的毛病,可能他的太极修为就此停顿下来。许多习练太极拳的十年不出门、或者几十年也没有多少修为,原因就在于此。许多大师级的太极拳师,也会犯同样的毛病。而他们自己往往觉察不到。


许多习练太极拳的人,不敢与其他门派的人交手,多半是因为他的推手只能在同门内进行,一旦离开太极推手的规则,他们无所适从(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如今的太极推手比赛规则中,先要让参赛者表演一套太极套路的真实原因)。


自己觉察不到“顾此失彼”的原因,是因为,这种病不是形体上的毛病。中正安舒了,形体上还会有病吗?!


毛病出在习练者的“意念”上。


因为在这一阶段之前,他们过多的注意了自己的劲路与气血,过多的注意了自己的身体语言。相对忽视了意念。


从来不知道“耳朵”在打拳中作用的人,就有这种太极拳病。


知道了病因,也就能够对症下药了。


耳朵与眼睛在行功走架中的作用很重要。原则上有以下几点分工:


1、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眼观静态的上下左右四面与运动过程中的“顾盼”
耳听上述六路外,更重要的是背后“命门”、“神道”两穴。


2、耳朵与眼睛配合运动中的手足“交替轮班”


3、耳朵“敛内”、眼睛“含外”


学会了眼睛与耳朵的作用,太极拳的修为自然上了一个层次。也就到了“太极出门”的时候了。当然,理真正的太极奥堂还远呢!

 

(八)太极拳阶段性的毛病(4)


学会耳朵在行功走架中的运用,其实不算太难。眼睛的运用确实是一件头疼的事。
太极拳高手听劲,其实是听你的眼神。你的眼神过了,对手便会乘机打你的回劲;你的眼神丢了,对手便会敷盖你的劲源。你的眼神正了,对手会顾盼,你的眼神斜了,对手便能腾挪闪战。之所以你的眼神常被对手所制,原因是,你的拳架中眼神的运用没有掌握好!这种太极之病,我将它称之为“神不守舍”。


翻开现有的任何一本太极拳书籍,对耳朵在拳架中的功用,只字不题。对眼神在拳架中的运用,无非有两种观点:其一,眼随手移;其二,手随眼转。


其实,眼随手移的结果,便会造成眼神的“丢”;手随眼转的结果,会造成眼神的“过”。大多太极拳师只讲劲路上的“不丢不顶”、“不即不离”,其实,眼神上的“不丢不顶”、“不即不离”更为重要!因为劲路上的丢顶,可以用眼神来补救,而眼神上的丢顶,是无法弥补的了。拳论云:“劲断意不断”。眼神的过或不及就是意念的丢与顶,那是无法补救的。


我前些时日,就处于这种病状之中。后来采用了下面的方法,如今还在努力之中。
在行功走架时,内敛眼神(眼睛内视至脑后),意念想象自己脑后对应眼球的两点仿佛能够看见东西,然后,将“脑后眼睛”的视线,沿自己的两个耳廓方向朝前面笼罩。余光管住自己的手指与脚尖。脸部肌肉放松,略带微笑。

(八)太极拳阶段性的毛病(5)


行功走架中,“一气呵成”几乎是一些拳师刻意的追求。他们还会将拳论中的“绵绵不断”、“行功如抽丝”等等一大套理论来反驳你。如今的竞赛套路的评判标准中好象就将“一气呵成”作为一个评分值的。


在我看来,太极拳行功走架中的“绵绵不断”并非指速度均匀的“一气呵成”。而是应象浩浩长江一般,水流不断,但汹涌澎湃,错落有姿,动静有常,时而涓涓、时而滔滔,有情有景。这样的拳架,才会练就“轻灵灵、活泼泼”的太极来。


具体方法参见本栏中(六)大块文章

 

 (九)内家拳的魅力


《娥眉拳谱。心解》:"尔以丹田,我以涌泉;尔以根摧,我以梢牵;尔以意求,我以自然;自然功成,无影无形。”


谈些对以上几句口诀的看法,以答圆月弯刀兄。不知能否强差人意。


1、这几句话,从语意上分析,应该是完整一体的一个流程。从我习练太极拳的角度理解,似乎揭示了内家功法的训练过程。是一个从“整劲--气血--意念--浑元(无极)”的过程。


2、从技击角度分析,是破招。你用整劲,我用气血引化;你用地心反馈力打我,我“一接四梢空”,用意念牵罩;你用意念敷罩,我整体一个浑元,在自然中找生机。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3、“尔以丹田,我以涌泉。”中的丹田我理解为“前有丹田,后有命门”的下丹田。也是太极拳论所云“命意源头在腰隙”之所在。大凡练整劲者,每天注重的也是这一位置。说白了,就是敛胯、尾闾前翘、提肛所要求的,目的是让盆骨摆正。命门是整劲的“中场发动机”(套用足球术语了,见笑)。整劲一旦发动,其势不可挡。内家的魅力之一便是整劲了。


4、整劲一旦发动,唯一能够破解的方式便是老拳谱所谓的“铁牛沉海”。涌泉无疑是气海的入口处。从现代语言来分析,就是用自己的气血下沉涌泉,将对手的劲力化入地心。同时通过地球的反馈力还给对手。这便是太极拳所说的“借力打力”了。内家拳魅力之二就在于“借力”。


5、不让对手发动整劲、不让对手借用地心反馈力的唯一方法,便是用意念敷罩对手。意念的发动离不开四梢。许多内家拳描述的毛孔张开、头发、汗毛根根如剑、身上四肢百骸如长眼睛云云,都是对大师们用意念敷罩时的情形。太极拳形象的描述为“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意念的发动威势具来,对手难免有恐惧心理。一有恐惧,高手打的便是你刹那的感觉。内家魅力之三便是“用意”。


6、破解意念的唯一方法便是“用神”。神不能刻意“用”之。只有到了“神明”境界的人,“无为无不为”矣。那便是自然。“神明”的境界是内家拳习练者一生的目标。这一点,我谈不好了。就此打住。 



(十)“拳不接手”解


《娥眉拳谱。心解》开卷明旨,云:“拳不接手,枪不走圈,剑不行尾,方为蛾眉。”可见,拳法的关键所在就此四字。


如何理解语意简单,寓意深刻的四个字呢?本人想从太极拳角度谈些看法。

A、解“字”:


1、拳:不是“拳头”“直拳”“勾拳”的拳,而是“太极拳”“内家拳”的拳。指的不是作为招术的“拳”,而是一个体系,一种方法。我个人将它理解为“拳法”。

2、手:不是“对手”“拳手”的手,而是“一手一太极”“无形手”的手。指的不是整体的敌对一方,而是敌对一方的具体招数。


3、拳不接手:讲的是作为一种奇特的拳法,其归根要旨,必须明确,对敌时,你不要为对手的具体招数所迷惑。不要“以手打手”。不要“以招对招”。必须寻找更好的破招之法。


B、“拳不接手”的好的破招之术是什么呢?


太极拳将究的是“用中”、“打中”。


1、“中”是什么?对“中”的理解,每一门派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个人意见,所谓的“中”便是“百会--会阴--两涌泉中心点”之间的连线。那是无形的,用意念能够体会得到的东西。而且,一旦体会到了这一中线的存在,日久天长,这一中线会慢慢变粗、变长。最后,又能够随你的意念随意变动,或细如游丝,或动若巨蟒。

2、如何“用中”、“打中”?每一门派也各有心得。形意习惯于“中如枪游”,八卦喜欢将对手的身躯作为自己的“中”,“玩中于五行掌间、走中于八卦步内”。

其实,娥眉拳谱里,已经将用中的内涵讲的十分清晰了。“尔以丹田,我以涌泉;尔以根摧,我以梢牵;尔以意求,我以自然;自然功成,无影无形。”讲的便是中线在“劲”、“气”“意”“神”的控制下不同的表现形式。


与外家对手,许多太极拳手,往往看到对手速度与力量结合的“快手”,而无所适从。被对手眼花缭乱的着数所迷惑。吃亏是难免的了。不妨学学娥眉的“拳不接手”,我想会有所悟。

 

 (十一)“意在形外”解


《娥眉拳谱。心解》“意在形外,其体自松,其气自盈,其道自通,内劲通灵,玄妙自生。”一节,详细分析了内家中“意”的用法。


大家都知道另一句口诀,叫“意守丹田”。不知是那一门的秘诀。我找遍太极拳论,都没发现这句话。可是,一些太极拳师却将它奉若至宝。最后一个个练得大腹便便。所以,我觉得从太极角度解释“意在形外”十分必要。


A、有关“意”


“意”的概念纷繁复杂,我们不想做无谓的论争。只是为了将问题说明白,我还是简单定义一下,纯属个人看法而已。我所指的“意”,是一个人,在肌体松静状态下,高度集中的内心活动。当然,这一内心活动,必须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与对手的接触产生交流。而此时的肢体也理应是松静的。一旦僵硬,“意”便会中断。而一旦“意”的中断,便会被对手与以可乘之“机”。得机者,也容易得“势”。

B、“意”的作用。


“用意念打人”,说的是一种境界,比较笼统,容易产生误解。准确的说,意念的作用是为打击对手寻找“机”会。高手之间,意念的腾拿闪战,旨在让对手产生“顶撞”、“丢躲”、“滞疑”。对手的上述表现,即便是极其微弱,高手也是“心如明镜”。他期待的便是你内心一丝丝的微妙变化。高手也便在这一微妙之间,得他的“机”,发动他的“势”,整他的形。


简单的说,意念的作用是寻找“战机”。


C、为何要“意在形外”?


1、倘若我们意守自己的丹田,对手只是感觉我们完整一气,象一个大球。即便这个球很大、很浑厚,只要对手找到一个支点,球体自然会被移动。


2、倘若我们意守丹田,我们的意念就不会“轻灵灵、活泼泼”,我们的脚便会少了许些变化。


3、倘若我们的意念守着丹田,我们一旦发劲,只是由自身的身体内的劲力在意念的带动下,向外传导。这样,待我们的劲路到达对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时,一旦在发动前被对手听住,容易被“盖”,在发动中被对手察觉,容易被“敷”,在发动到自己手臂之前位置时,容易被“吞”,一旦到了手腕位置,容易被“对”。


D、“意”应在哪?
我个人体会,在推手中,将自己的意念分成几个部分。其一,在顶,由头顶百会无限向上张扬;其二,粘住对手的一手,随对手劲路无限放远;其三,空出一手,一方面防止对手的“肘、靠”,另一方面,一旦得“机”,可以立即造势;其四,通过自己的眼睛与耳朵,将意念管住对手命门或其他“点”。


E、“意”的常用变化:


腾拿:以上几方面的意念,在形体不动的情况下,相互之间串通一下,上下一拔、一沉、一张、一驰。


闪战:以上几方面意念,在形体不动的情况下,相互之间串通一下,左右一顾、一盼、一开、一合。

 

                         ——太极道人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