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平战役

 幽冥夜 2011-10-27

长平战役发生于周赧王五十五年,秦昭王四十七年,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这次大战,赵军坚守首都邯郸,拼力抗拒秦军的进攻,最后在魏、楚支援下战胜了秦军。

长平战役 - 历史沿革

秦韩战争转化为秦赵战争

秦两次攻赵之阏与未成,秦昭王遂采纳范雎的建议,先攻取韩、魏的一些重要地区后。再大举攻赵。
周赧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62)
两国发生战争,秦军首先攻占韩之野王,切断韩都与战略要地上党间的通道,使韩上党郡与韩首都的交通完全断绝,形成孤岛。韩顾虑案军弭来进攻,采取了把上党割献于秦以求和的决定。上党郡太守靳黄重拒不接受这种屈辱降秦的指示,韩桓惠王就另派冯亭接替靳黄重郡守的职务。冯亭接任后,也不愿降秦,乃与所属官吏民众商讨对策,一致认为:秦已占领了野王,通往京城的通道断绝,秦军加紧进攻,上党没有韩之援兵绝难保存。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受我地,秦必攻赵,赵被秦攻,必然亲韩,韩、赵为一,可以当秦。冯亭和上党官民议定后遣使致书赵王说:“韩不能守上党,入之于秦,其吏民皆安于赵,不乐为秦,有城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赵王接到韩人不原降秦而愿归属赵的文书后,即与重要大臣商讨,大臣之间意见分歧。平阳君赵豹认为无端而受人之利,易引起大祸。进而说:“秦蚕食韩氏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韩氏所以不入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小弱顾能得之于强大乎!”不如勿受。
平原君赵胜则持与赵豹完全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出动百万大军,也未必能夺得一城,今坐受城邑卜七,此大利,不可失也。于是,赵王同意赵胜的意见,派遣赵胜前往接受_了韩的上党郡。上党既已属赵,赵就必须负起保卫上党的任务。这就预伏着秦、赵无法避免的一场战争。当然秦早有囊括六国的雄心,即使赵不接受韩上党,秦进占上党后也必然以上党为基地对赵进攻。
赵胜接受上党郡,冯亭请赵派兵选将以防秦之进攻,因为秦决不甘心于上党轻易的为赵所有。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左庶长王龁,乘赵对上党防御设施尚未巩固之前,率军经太行道进攻上党。冯亭坚守,力战不支,赵援军未到,秦军攻破上党,上党军民撤往赵国。赵将廉颇指挥20万大军驰援上党,到达长平关,遇冯亭等,才知道,上党已经失守,秦兵势锐,即日就可进至关前,乃依据长平附近地形之险要部署防御,严阵以待。秦赵两军即将展开战国以来未曾有过的大规模战争。

长平地区出现的相持战

赵将廉颇感到秦军锐气正盛,不宜轻易交锋,应先取守势。即于金门山麓立垒设营。东西列营数十里,星罗棋布,互相连接。赵之光狼城、东郫城、西郫城均派兵把守。在赵军机动部队出动侦察秦军动向的同时,秦军也派出由将领司马梗指挥的机动部队侦察赵军动向。
赵笳指挥的机动部队,前进20余里,与秦机动部队司马梗部发生遭遇战,在战斗紧张的情况下,赵军没有增援部队,结果,赵笳阵亡。大部被歼,残部逃散,秦军获得了前哨战的胜利。
廉颇闻悉机动部队失利,传令各营垒将士悉心据守,禁止与秦兵交战。秦军统帅王龁率领主力军到达现地,了解饥动部队击破赵军的战斗经过,决定乘胜继续向赵军进攻。
秦军攻势极猛,赵军无力支持,东鄣西鄣陆续被秦军攻破,进攻光狼城的秦军司马梗等将领,带头奋勇首先登城,随后主力杀进城内。冯亭力战,打不退秦军的攻击。乃指挥部众。边战边走,向赵主营垒地带撤退。光狼等3城都为秦军所占领。
秦军连拔3城,逼近赵军主营垒地带,当即发起进攻。廉颇则坚壁不战,赵军阵地稳如泰山。秦军进攻毫无进展,挑战多次,赵军始终拒不应战。

反间计促赵换将

秦、两军已相持4月余。秦军数次攻击赵军,廉颇坚壁拒战,赵王以廉颇伤亡多,而怯不出战,数度责难催促。廉颇坚持对敌坚壁拒战,不轻举妄动。秦军虽一再进攻,都毫无收获。
王龁向秦王报告,战事无法进展。秦王与范雎商讨打开战局的策略。范雎认为:廉颇更事久,作战经验丰富,秦军道远难以持久,廉颇企图疲劳我师,乘机待时反攻。范雎建议进行“反间计”,促使赵国换掉廉颇。秦王同意派出间谍,携带重金,潜往赵国,展开阴谋活动,买通赵王左右亲信,散布说:“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军。廉颇易与,且降矣”。赵军数战失利,早已引起赵王不满,廉颇又坚壁不战。当听到秦方流言,赵王竟错误的信以为真,于是决定:派遣只知空谈兵法的赵括,接替经验丰富的廉颇。这种决定引起有政治远见人士的反对。反对激烈的为蔺相如与赵括的母亲。蔺相如对赵王说:“()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以名使括将,若胶柱鼓瑟耳”。赵括母亲牢记括父生前所说的:“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用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的话。当赵王明令赵括为将,赵母上书,力陈不可。赵王为此事特召见赵母,问其原因。赵母对王说,赵父为将,“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心,愿王勿遣”。赵王则劝赵母说:“母置之,吾已决矣”。赵母因之对赵王提出:“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同意赵母要求,依然坚持以赵括为赵军统帅的决策。
赵括出任赵军统帅,前往长平,接替廉颇职务,秦方间谍赶回咸阳复令。秦王与范雎商议,认为非白起不能胜任击破赵国的重任。于是暗中派白起为上将军,王龁改为裨将。并严令军中保密,“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秦赵两军作战序列

秦军
统帅 武安君 上将军 白起
副帅 左庶长 裨将 王龁
兵力 约30万~50万人

秦赵两军作战策划

秦军白起出任统帅,针对赵军新任统帅赵括没有作战经验,鲁莽轻狂的特点,采取的措施为:以第1线部队向赵军进攻。接战即退,诱其深入。主力部队在一定地区筑垒,构成袋形阵地,两翼配备钳攻部队;另以强有力部队向敌侧背迂回,以绝赵军后路。
赵括继任赵军统帅后,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声望和自以为非凡的将才,立即改变廉颇筑垒固守、疲劳敌人的持久战术,用攻击战来代替持久的防御战。既没有预定的作战计划,又盲目出动主力军向秦军营垒进攻。久经战争锻炼的上党太守冯亭提出建议,竟遭到赵括的无礼拒绝,赵括顽固坚持自己的错误主张,决计对秦军发动进攻。

长平战役 - 经过

长平战役

周赧王五十五年,赵括到达前线,以所带亲信,接替旧将,更置军吏,连续派兵出击秦军,每次都获得胜。秦、赵两军每次战斗,秦军统帅白起都亲临前线,登高观察情况。和所属将领分析研究赵军由廉颇的用兵持重,转变为赵括的轻率举动所出现的战场状况,决定向赵军发动进攻。
赵军几个小战的胜利,赵括以下将士轻敌思想极为严重,错误地认为胜利在望。赵括于是亲率主力,开垒出击,遭遇秦军,秦军稍事抵抗即行撤退。赵军再前进,又击退秦军一部,乘胜直趋秦军大营前。赵军乘两战两胜的声势。展开对秦垒攻击,连战数日。秦营垒守备严密,坚不可拔。赵括抽调后续部队,增援前方,战局迅速发生急剧变化。秦军迂回赵军侧背,截断通往
邯郸的交通要道,赵军主力两侧出现秦军强大骑兵的袭击。秦军攻势猛烈,把赵军截断为前后不相连续的两个部分,赵军损失较大,赵括集结兵力再战,但没有打退秦军两翼的钳攻,无法恢复前后的联系,继而又被动的转变为就地筑垒,固守待援。
赵军被围于长平,赵国向齐求救。请求齐接济粮食,被齐拒绝,长平赵军军粮发生困难,处境更加艰难。秦王则亲到河内征发年满15岁以上的青少年到长平参战,加强围攻力量,并截断赵之救援兵力和运输道路。
战争延长到九月,赵军缺乏军粮接济已46日,互相残杀为食。赵括感到粮食告尽,救援无望,互杀为食,岂能持久,乃决定突围。遂把全军区分为4队,分向四个方向突围。经过四五次反复冲杀,都被秦军击退。
赵军突围遭到顿挫,赵括亲自选拔精锐,配备优良武器,率领突围,仍然无力打开突破口。赵括迫不得已,回马返回营垒时,被秦兵乱箭射死。赵兵立即混乱,冯亭战死,除苏射率极少数将士突围逃脱外,其余40万大军也由于统帅无人,放下武器向秦军投降。甲胄器械、军实辎重堆积成山,成为秦军的战利品.
秦军接受赵军投降后,白起与王翦等将领商议,认为“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借口选出精锐,编队调整,编组区分完毕,乘夜派秦兵分别包围,把各组赵兵全部坑杀,这成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坑杀战俘,连同时前后斩首共达45万余人。秦军屠杀降兵的地方扬谷,流出的水变成丹色,后世就称这条水为丹水。秦兵把死者的头颅聚集于秦垒之间,称为“白起台”、“头颅山”。今山西高平境内还有“冤谷”、“省冤谷”和“杀谷”等地名。白起坑杀赵军后,只把年纪最小的240人放回赵国,立刻引起赵国极大的震动。

长平战役 - 评析

春秋战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大决战——秦、赵长平之战,以秦军大获全胜并坑杀赵军45万而告终。秦军所以能够获胜,除了它在战国七雄中占有政治上、经济上的优势地位这些最基本的因素之外,诱使赵国换将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知敌之众,莫如知敌将之性” 秦军在长平大战之初,虽然兵多势众,占据很大优势,然而对手却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多谋善断的赵将廉颇。秦军虽屡屡出战,但数月无大进展,在赵军坚垒之前,犹如屯兵坚城。一筹莫展。秦军深深懂得寻找对付廉颇之策,将成为长平决战的要害。
掌握敌将之性,在于制服敌将之用 《吴起兵法》指出:“凡战之要,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秦军无法战胜廉颇,就想方设法促使赵国换掉廉颇。秦军运用间谍手段,散布谗毁廉颇和赞扬赵括的欺诈阴谋,终于使赵王启用了只会纸上谈兵、轻狂无能的赵括。赵军的换将,给秦军提供了战胜赵军的天赐良机,断送了赵军45万人的生命,构成了古代战争史上的大悲剧。
长平战中秦通过“用间”使赵换掉了廉颇,秦获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长平战后,赵国又通过挑拨离间,使秦铲除了白起,挽救了赵国的危亡。历史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代叱咤风云的战将,每每驰骋干百万敌军之中,敌人无奈他何。
然而却常常会被一句流言蜚语或毁誉于一旦,或被逼而死,使铮铮忠骨含恨九泉之下。长平大战后,廉颇的老死楚乡,白起被赐剑自刎,再度重现了这种不公平的历史结局。掩卷之余,不能不诱发人们无限的感慨。秦在长平大战中几乎倾国出动,这一方面在政治上反映出秦决心攻灭六国的雄心大志,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兵家对集中兵力这一基本法则的运用,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