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孝公

 chenqixian 2011-10-28

刑场上一场纷纷扰扰的大雪以一个恰当的曲笔宣告了一个改革者一生不算体面却豪情的终结,爱了他一世的红颜知己此刻身穿火燃的红色,服下毒酒嫁给了他,伏在他的臂弯里,一生沉沉睡去,此生是否已经没有遗憾了?还有着为了理想忘情弃爱的隐隐无奈吗?不管了,历史的是非功过都留给后人评说吧,车裂后,有一个名字被永远记住了——卫鞅,秦国的商君,后人称之为商鞅。

这是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里的最后一幕,整个电视剧用了一个前呼后应的曲笔阐述了一个大国刚刚崛起,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到处都是雪花,纷纷扬扬的落下覆满恋人的衣裳,也沾满了老兵们的衣裳,沾满了血红的嫁衣;沉淀在黑色中不断涌现的血性,舍生取义追逐自己爱情的恋人,都成了雪茫茫的一片。

这是一部有勇气的片子,它用了非常正面的视觉去评述了秦朝崛起这段举足轻重的历史,中国封建社会的奠基人——秦孝公嬴渠梁和变法者卫鞅,他们的形象在众多的历史小说甚至古书中未达到的历史高度,在这部戏里达到了。暂且不论这种评价是否符合史实,但可见导演黄健中和与编剧孙浩辉二人,内心必定充满豪情的英雄主义情结,不然,《大秦帝国》里波澜壮阔的场景与史诗般的文字就不会呈现在观众面前。

豪情,是千军万马奔腾时与你坚定的站在一起;细腻,是站在最高处你不曾忘了远处有人在等待。男人豪情里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大秦帝国》里都做了独到的阐述。

 

秦孝公

六国鼎立,诸侯割据,历史一开始没有选择秦国,让它积贫积弱了几百年,但自从秦国选择了嬴渠梁,于是历史也跟随秦献公选择了秦国,于是,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

虽然当时社会已经逐步表现出脱离奴隶社会的目的,但该以哪一种社会形式来替代奴隶社会还是未知数,整个社会虽然百花齐放,但总的来看社会处于混沌的状态中。纵观当时六国,以老大自居的魏国国君平庸之才,不晓用兵之道,不懂得治国良策,好大喜功,随着公叔座死去,将军庞涓与丞相公子卬内斗割据,而魏王平衡内部势力一心往外扩张,不做远虑,缺乏近忧,终是魏国没落;齐国君明臣贤,有孙膑、田忌为军事出谋划策,但如卫鞅所说,齐国是人治,君明则国强,君庸则国弱,不是长久的治国之道;韩国也是个积弱的国家,经过申不害变法后开始表现出生机,但是申不害的变法推崇的是法家术派,把王道与术看得太重,历史证明了其失败的代价是惨重的,不但他最后以身殉道,韩国也从此越发沉沦。燕国、楚国、鲁国等就更加不用提了,都是出于弱势的国家。

没有人知道诸侯割据的局面会延续到何时,也没有人知道时代会把历史的洪流推向何处。嬴渠梁能成为秦国的国君,不过是秦献公在临死前,为了不让积贫积弱的秦国继续在战争中沉沦消亡,才选择了主张停战休养生息的嬴渠梁,放弃了主张马背上得天下的长子公子虔。秦献公临危选继位者,是生老病死是必须做的一件事情,他心里其实是没有把握的,积贫积弱的秦国在嬴渠梁的手里还能走多远?他虽然深知继续打下去秦国必然灭亡,但罢战是否能迎来秦国的长治久安?又或许很快就被六国瓜分了……

于国家危难时降大任,但巧妇难以无米之炊,嬴渠梁成为新君后也显得力不从心,面对一个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秦国,他要怎么做才能不让六国瓜分,又能让民富国强?从少梁大战和卫鞅徒木立信可以看出当时秦国的国情,秦人虽然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了保卫秦国老人孩子拿着木头也上了战场,但也凸显了当时秦国面临两大生死问题:一是多年战乱秦国年轻力壮的后生大部分已经战死沙场,剩下的几乎都在军营里,在地处西陲山区的秦国,落后的农耕严重缺乏劳动力,于是土地丢荒,人们食不果腹,连商旅都不愿意来秦国做买卖,社会出于极其贫困状态;二是秦朝忙于应付战争,而顾不上治国,官员贪婪昏庸无能,利益被老世族割据,整个朝廷已经失信于民,徒木立信不仅突出了秦国积贫积弱,政府不善治国已经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同时也暗示了卫鞅的变法之路必须跨越三座大山:朝廷,老世族,民心。每一座山都横跨在脚下,高高耸起。

历史不是一个人的事,但历史要实现其拐点,必须需要至少一个可担大任的王者出现,当秦孝公与卫鞅决定共享秦国时,王者出现了!尽管历史没有选择秦国, 但是秦孝公却让历史选择了他,这在他刚刚成为国君是就露出了倪端。首先,他压住了老世族的愤怒,通过割地换来了秦国长达二十年的和平。这绝对是一种魄力,因为无论古今,割地赔款换和平都是丧权辱国的事情,不但招来国人愤怒,还可能会导致他国鄙视从而进一步侵吞。但嬴渠梁做了,他一人剑走偏锋,居然也让他成功了。这不是他走运,而是恰恰发映出嬴渠梁深知秦国当时最需要的是什么,也知道公叔座的能力与为人,也清楚六国的国情,谁也还没有侵吞六国的能力,秦国终于可以忍辱偷生了。

但偷生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东山再起,秦孝公虽然运筹帷幄,可以效仿六国变法强国,但是什么样变法才适合秦国,怎样变法才能领秦国富强?六国多有变法,但很多变法都不能善始善终,积贫积弱的秦国变法如果一旦失败了,这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这不是嬴渠梁一人可以解决的问题,也不是被老世族控制的朝廷能解决的问题,处于历史拐点的社会,不是常年征战的秦孝公凭崇尚战争的秦国就能拨开云雾见青天的,他需要新的血液进入秦国,需要一个能跟他一样成为秦国的魂魄,与他一起驾驭秦国这辆老马车穿过乱石堆找到康庄大道的具备远见和气魄的能者出现。于是,一则针砭时弊论及古往是非功过的招贤令颁发了,引来各国才子,这些人正是秦国需要的,但是秦孝公却一点都不焦急,他开出了丰厚的条件时也加了一个前提:考察秦国三个月。这个条件在那些才子看来无疑自欺欺人的,你秦国举国无才子无能者,凭什么为难我们原因远道前来秦国的才子,就算是在富强的魏国也不可能提出这么“无理”的要求。秦国对于这些才子来说是无关痛痒的,但对于嬴渠梁,则是他一生的追求,祖祖辈辈为守护这块土地付出了前赴后继的心血,断然不能就此断送在自己的手中,而贤才与变革都是一把双面刀,一旦不能强溱,就是自取灭亡。

秦孝公非常的谨慎,即便是卫鞅,一个他已经见识过其不凡才华的才子,也不能免去三个月的考察期。小心谨慎是必须,步步为营是战术。卫鞅出色的完成了考察秦国三个月的功课,这仅仅是考察的开始,你卫鞅若想与我共享秦国,还得拿出真材实料来说服我嬴渠梁,否则一切。卫鞅先后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种君主之策,最后的霸道才获得了秦孝公的垂青,当两个人谈论了四天三夜后,历史在经历了漫长的阵痛后方向找到。

卫鞅变法的过程,是秦朝阵痛和复现生机的过程,也是封建社会在中国诞生的过程,电视剧淋漓尽致的阐述了卫鞅变法的内核与外延,以及变法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同时也更深层次阐述秦孝公这个君主。

用人不疑,这是一种魄力,古往今来没几个君主做到这一点,就算是开创贞观盛世的李世民,也因为做不到这一点给后世留下了把柄。但距离我们这个时代更加遥远的秦孝公,他无疑是做到了,秦国能够强大起来,除了商鞅变法的高瞻远瞩外,还与其广阔胸襟、遵守承诺、审时度势、锲而不舍的性格有关。六国也在变法,但是六国的变法不是半途而废,就是得不到延续,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些变法都崇尚王道,人治,君贤则国强,君昏则国弱;另一个原因是在变法过程中,这些君主都遇到旧势力的阻拦,有得选择放弃,有的选择了妥协,新生事物根基太浅,只要稍微的妥协就会前功尽废。这点在赢驷(这个是编剧搞错了,其实赢驷应叫赵驷)与卫鞅就变法问题讨论时做了交代,剧中说到连坐之法遇上婚姻、伦理违法时存在问题,赢驷认为可以通过修改更加完善,卫鞅说不改,新生事物是不够完善的,变法故有不妥当的地方,以后可以慢慢的完善但现在不适宜修改,原因是变法根基未稳,只要稍微松动就可以令变法崩于眼前。

商鞅变法能够让秦国强大起来,不只是因为变法适合秦国,更与秦国的国君有关,秦孝公的性格与远见是决定变法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其性格里,有四点尤为重要:一是意志坚定,做了决定永不回头。选择前深思熟虑,选择后坚持到底,这在割地和变法里可以深刻体会到;二是思维清晰,清楚的认知身边的一切,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侍机而动;三是胸怀仁义,有容人之量,胸襟广阔,变法过程从不计较他与卫鞅谁得谁失,就算秦民看重卫鞅而冷落了他这个国君,也从不嫉妒,更不会过桥抽板,临死为了保护卫鞅的人生安全,前想尽了办法想保住卫鞅的性命;三是谨慎但不作茧自缚,不急于求成,不轻率判断,也不会以为顾虑而束缚自己;四是言必行,信必果。变法前承诺过卫鞅变法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不许放弃等,后来都一一做到,招贤时承诺变法成时共享秦国,临死前给卫鞅割地封侯,做到了当初承诺的共享秦国。

秦孝公一生都围绕着秦国起起伏伏,绝大部分的时间都为了秦国,临行时膝下子女不多,玄奇是他一生的最爱,但爱在心里深藏而不去追求,他是在对这块土地的爱恨都太深太深,责任太重太重,已经没有能力去给一个女子平凡的幸福。不过,作者安排玄奇这样一个有才华有追求的女子成为秦孝公一生的挚爱,目的是为了点缀秦孝公,他不只是一个为秦国忙碌的机器,他还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男人。

不然,秦孝公未免显得不近人情,不懂人伦,与读者和观众就生分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