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映潮教例评析 38.巧用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

 一苇的书柜 2011-10-29

 

[教例简述]

钱梦龙老师在讲《中国石拱桥》时,在首尾两个环节中运用了教学挂图《赵州桥》。

首先看课始的那个环节。(例见《语文学习》1993.3.11)

老师第一个环节便是出示《赵州桥》教学挂图,要求学生先不看书,说清楚图上所示的大拱与四个小拱的位置关系。学生积极发言:

“大拱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拱。”

“大拱的两边的顶部共有四个小拱。”

“桥身的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

“大拱的两端各有两个小拱。”

“大拱的两端的上面各有两个小拱。”

根据学生所述,老师一一在黑板上描绘其形,可是没有一种能与教学挂图相符合。

老师示意学生看书:“在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继而师生一起讨论句中的“肩”与“各”为什么用得准确……

再看课末的那个环节。(例见《语文学习》1988年第10P4)

老师最后利用教学挂图《赵州桥》布置学生写一篇说明文:介绍教学挂图《赵州桥》。在布置作文时,老师又“挑”起一点小小的争论,他问学生:这篇文章应该先从哪里写起?师生的讨论也很热烈。

 

[评    析]

挂图,是教学的“道具”之一。

涉及语文课文的教学挂图,在课堂上的主要用途,是直观地印证、解释课文的某些内容。

但在此教例中,教学挂图却被创造性地、巧妙地使用。

第一种用法是很巧妙的,它妙在具有“激发性”。教者把它运用于“求证与证明”之中,教学的序幕一拉开便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解答”与课本所说的一致,都希望尝到这一片成功的喜悦,从而跃跃欲试,议论纷纷。于是,消极的、被动的、受压抑的教学气氛不复存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童趣一下子得到发挥。

第二种用法更加巧妙,它妙在具有足够的“训练性”。教者把它运用于“相似与不是”之间——图、文内容相似但写作时又不能照搬,从而设置了一项很有力度的综合性的读写训练。学生必须调动大量的旧知识来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教学挂图《赵州桥》,但同时又不会觉得难度太大而无法攀登,因此写作的专注力和创造性都会跃入最佳状况,深层次的读写思维活动在同学们中间顺畅地进行。

尽管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挂图的使用频率相当低,甚至许多教师根本没有运用教学挂图来稍微活跃一下课堂教学的气氛和给学生一点新奇,但从此教例中我们仍可深深体会到,我们不仅要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教具和挂图,还要提倡艺术地使用教学挂图,使之为增加课堂教学效果而放光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