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论随笔]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1

 盲人王后 2011-10-29
 
 
 
[评论随笔]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1
 
 
 
  
作者:王者觉仁  发表日期:2008-7-8 9:17:00
回复 
  
    
大唐帝国的兴亡
   ——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
  
  
  总目录
  
  第一卷 大唐开国
  第二卷 贞观之治
  第三卷 女皇武曌
  第四卷 开元盛世
  第五卷 安史之乱
  第六卷 帝国裂变
  第七卷 乱世残阳
  
  
  
  第一卷 大唐开国
  
  序章 一个帝王的春天
  
  隋炀帝杨广死于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那是公元618年的阴历三月,江都的离宫莺飞草长、鲜花盛开,迷离的柳絮仿佛一万只白色的蝴蝶在整座皇宫中飘舞和盘旋。天空散淡而高远,纯净得就像初生婴儿一尘不染的脸庞。五十岁的杨广站在这个美得让人窒息的早晨中,看见他最亲信的几个大臣和将军带着一队全副武装的士兵用最快的速度进入了他的视野。他们目光如刀、面色如铁,锃亮的铠甲和刀剑在温暖柔媚的阳光下闪烁着森冷而坚硬的光芒。
  一个凄凉的笑容在杨广的脸上缓缓绽开。
  他知道——这就是终点。
  这就是他一直在等待也一直在逃避的那个宿命的终点。
  而眼前这个美丽的春天就是一座巨大的坟墓,终将把属于他的一切彻底埋葬。无论是他的生命、他的功业、他的江山,还是他的诗歌、他的醇酒、他的美人,一切的一切,都将在这个万物生长的春天里终结、腐烂、消亡……
  
  一 天之骄子的灵魂暗伤
  
  杨广曾经自认为是命运之神独一无二的宠儿,是秉承上天旨意来到人间造福社稷苍生的神圣使者,是大隋帝国的文武百官和万千子民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圣主明君,是比秦皇汉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奄吞周汉”、“志包宇宙”的千古一帝!
  是的,他有理由这么认为。
  自从降生到北周重臣、隋国公杨坚府邸的那一刻起,一个高贵而完美的世界就在他的眼前訇然展开。种种令世人艳羡的美妙事物——财富、权力、身份、地位、荣誉、事功等等,就像一粒粒金光闪闪的种子,被上天在第一时间植入了他的生命。没有人会怀疑,随着时光的推移,这些让人心动也让人嫉妒的幸福种子就会在他人生的每一个转角次第绽放,从而将他的生命历程装点成一条名副其实的铺满鲜花的道路……
  上天给予他的第一份馈赠是一张俊美的脸庞和一个聪慧的大脑。
  他出生后,长安城里的许多豪门显宦就对这个明眸皓齿、聪明伶俐的杨家二公子印象深刻并且心生好感。他的兄长杨勇在这个天之骄子的映衬之下顿时显得黯然失色,父亲杨坚和母亲独孤氏很快就把宠爱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了杨广。(《隋书?炀帝纪》:“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
  孩提时代,当同龄人还在流着鼻涕玩泥巴的时候,他就已经因父亲的威望和功勋而被北周朝廷封为雁门郡公。随着生命的日渐成长,他在诗歌和文学方面也迅速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和横溢的才华。(“上好学,善属文。”)从七岁那年写下一生中的第一首诗开始,杨广总共给后人留下了一百多篇文章和四十四首诗歌。在他青年时代某一个春天的夜晚,杨广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这首诗的名字叫《春江花月夜》,其文字节制而纯净,其意象简约而唯美。在未来的岁月里,杨广或许将变得不再节制、不再纯净、更不再简约,但“唯美”却始终是他生命中牢不可破的底色。换句话说,在杨广眼里,父亲杨坚所缔造的这个广土众民的帝国只不过是一页等待他挥毫的素笺,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用他的全部激情和梦想,在它上面写下古往今来最绚丽最壮美的一部帝王史诗!
  所以,在骨子里头——杨广永远是一个诗人。
  
  在杨广十三岁那一年、亦即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的二月十四日,又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父亲杨坚代周自立,创建了大隋帝国。杨坚登上皇帝宝座仅仅十一天后,杨广就被封为晋王、柱国、并州总管,一年后又授武卫大将军,进位为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仍旧坐镇并州(治所晋阳,今山西太原)。并州是隋帝国防御突厥入侵的战略要地,杨坚把少年杨广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同时给他配备了两名政治和军事经验都极为丰富的得力辅臣,显然是希望他通过历练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帝国屏藩。
  杨广没有辜负父亲对他的殷切期望。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因杨广在并州任上表现优异,杨坚特地将他调回朝中担任太史令(宰相)。虽然此项任命事实上只是实习性质,但足以表明杨坚对杨广的信任和器重已经远远超越了其他皇子。开皇八年(公元588年),杨坚准备一举消灭偏安江南的陈朝,遂于该年十月任命杨广为淮南道行台尚书令,坐镇与陈朝接壤的寿春(今安徽寿县)。大战前夕,杨坚把杨广放在了距陈朝国都建康最近的突出部上,其用意不言自明。同月,隋帝国集结了五十多万军队,兵分七路,在西起巴蜀、东至建康的数千里战线上,对陈朝发起了规模浩大的全面进攻。
  这是隋朝开国以来意义最为重大的一次统一战争。
  而晋王杨广就是此次伐陈之战的最高统帅。
  这一年,杨广刚刚二十岁。
  终日沉缅于酒色的陈后主根本不是隋朝的对手,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南朝江山在隋朝军队摧枯拉朽的强大攻势下迅速土崩瓦解。杨广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这场统一战争的胜利。进入陈朝国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后,杨广不但对百姓秋毫无犯,而且立即命令属下收取陈朝的档案图籍,而且“封存府库”,“资财一无所取”;一时间,“天下皆称广,以为贤”。(《资治通鉴》卷一七七?隋纪一)
  通过这场战争的胜利以及占领建康后种种成熟的政治表现,杨广理所当然地获得了朝野上下的广泛赞誉,由此为自己赢取了空前巨大的政治资本。隋文帝杨坚更是欣慰不已,随即进封杨广为太尉,并且大加赏赐。随后的几年里,杨广成了名副其实的帝国屏藩,总是在关键时刻被父亲安排在帝国最需要的地方。比如平灭江南之后,北方边境的突厥人又蠢蠢欲动,杨广立即回镇并州;稍后江南各地又发生大规模叛乱,杨广马上被调任扬州总管,坐镇江都(今江苏扬州);几年后突厥再度入寇,杨广又被任命为行军元帅北上御敌……虽然隋文帝杨坚也同样给其他皇子分封了官爵并提供了历练的机会,但是没有人会否认,开皇八年之后的杨广已经成为大隋帝国最为耀眼的一颗政治新星,同时也是五位皇子中能力最突出、品质最优秀、最为世人称道和瞩目的一个。(《隋书?炀帝纪》:“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
  
  一粒又一粒的幸福种子就这样在杨广的人生道路上准时准点地一一绽放。鲜花、掌声和种种巨大的荣誉不由分说地将年轻的杨广紧紧簇拥。
  杨广笑了。
  这是一张矜持而美好的笑容。
  但是没有人看到,此刻晋王这张矜持美好的笑容背后却隐藏着一丝由来已久的暗伤。
  是的。暗伤。一种灵魂深处的暗伤。
  这种暗伤几乎从杨广懂事的时候起就顽强地盘桓在他的心间,无论杨广取得怎样的功绩和荣耀都无法将其抚平和治愈。甚至当杨广的地位越高、声誉越隆时,这种植根于内心深处的暗伤就会愈加强烈地撕咬着他的灵魂……
  因为上天几乎给了杨广一切,却惟独遗忘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
  长子之位。
  是的。长子之位。无论长兄杨勇在他面前如何相形见绌,无论父母对杨广如何情有独钟,也无论天下人对晋王如何衷心爱戴、寄予厚望,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这个“长幼尊卑”的既成事实,任何人也改变不了中国式权力交接制度中“立嫡以长”的游戏规则。
  杨广永远忘不了开皇元年的春天,他的父亲杨坚称帝仅仅两天之后,他的兄长杨勇就顺理成章地成了高高在上的“皇太子”。十一天后,杨广成了“晋王”。十三岁的杨广知道,在“晋王”与“太子”之间横亘着一道无人可以跨越的天堑。太子迟早有一天会继承父亲的一切,执掌帝国的最高权杖,把天下的所有人、包括他杨广在内,置于他至尊无上、生杀予夺的权威之下,而他这个晋王无论如何贤明能干、无论胸中怀藏多少经世济民的韬略和梦想,这辈子也注定只能是一个恪守臣节的藩王——一个厮守在一隅封地上平庸到老、虚度一生的藩王!
  杨广愿意接受这样的游戏规则吗?
  杨广愿意就此向命运缴械投降,承认自己并非上天独一无二的宠儿吗?
  不。
  杨广说——不!
序章 一个帝王的春天
  
  二 “道德秀”与“反镜像”
  
  敢于对命运说不的杨广从此开始了一场刻苦而漫长的“道德修行”。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也不知道这场修行有没有终点,可他知道自己必须这么做。
  做为一个身上流淌着鲜卑血液的男人,做为一个从小就习惯于傲视群伦的世族子弟,杨广绝不允许自己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也绝不愿意向别人俯首称臣。
  因为那无异于让自己的生命变成一具毫无存在价值的空壳,变成一具软弱无力的行尸走肉!
  所以他选择了抗争。
  但是抗争不一定意味着赤裸裸的斗争和杀戮。
  杨广知道,身为杨坚的儿子,最好的抗争就是克制和隐忍,最好的夺嫡武器就是长期刻苦的“道德修行”。从懂事的时候起,杨广就很善于观察父母的好恶。他知道父亲杨坚最大的特点就是“崇尚俭朴、厌恶奢侈”,隋朝开国之后,“去奢从俭”更是成为朝野上下一致奉行的立国之道;至于母亲独孤氏,最欣赏的就是夫妻之间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最讨厌的事情就是男人好色。所以杨广很清楚,要成为父母亲心目中最好的儿子,要赢得帝国臣民对他这个晋王的普遍爱戴,他就必须学会克制和隐忍,必须把他与生俱来的野心、梦想、激情、欲望,乃至对种种唯美与奢华之物的由衷热爱深深隐藏,然后以一副忠孝友悌、恭敬节俭、淡泊寡欲、庄重自持的道德面目出现在父亲、母亲和天下人的面前。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些故事,在朝野上下传为美谈……
  晋王有一次出外狩猎,忽然有暴雨倾泻而下,左右连忙拿出油布雨衣要给他披上。杨广却挥手拒绝,说:“士卒皆沾湿,我独衣此乎?!”侍从们大为感叹:这位主子真是少有的仁义啊!
  杨坚夫妇每次莅临晋王府第,总会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比如左右端茶送盏的侍妾都很老丑,而且衣着朴素陈旧,显示着主人的清静寡欲和不喜女色;比如帷帘屏帐一律使用廉价的素绢,而不是色彩艳丽的昂贵丝绸,显示着主人的庄重和简朴;还比如许多断了琴弦的乐器总是被随意摆放在无人注目的角落里,而且上面布满灰尘,显示它们已经被主人冷落许久……这样的发现总是让皇帝夫妇甚感欣慰。他们觉得这个二皇子无疑全盘继承了他们身上的种种美德。夫妇俩相视一笑:真是咱的好儿子!
  杨广坐镇江都的时候,每当有皇帝身边的人前来视察,无论他们地位高低、职务尊卑,杨广夫妇都会把他们奉为上宾,不但亲自站在大门口迎接,而且美酒佳肴热情款待,临走时还不忘赠送一笔贵重的礼物。所以,凡是到过江都的宫人说起杨广的时候,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说:晋王果然仁孝!
  最让独孤氏高兴的就是:晋王自从娶了萧妃之后便与其恩爱有加,虽然除了萧妃之外还有其他侍妾,可从没听说他和这些女人生过孩子。在独孤氏眼中,除了丈夫杨坚之外,这个二皇子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这个时代最完美的一位模范丈夫了。无论人前人后,独孤氏时常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晋王贤明!
  
  杨广就这样以他高度的自制力和无懈可击的优异表现赢得了天下人的交口赞誉。多年的临深履薄、诚惶诚恐终于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完美无瑕的道德君子和人臣楷模。
  而这些年里,他的兄长杨勇都在做些什么呢?
  据说隋帝国的这位皇太子生性豪爽、率真、为人耿直宽厚,从不知“虚伪”和“矫饰”为何物。所以他明知道老皇帝为人异常节俭,甚至节俭到了吝啬的程度,可杨勇还是丝毫不懂得检点自己的言行。
  刚当上太子不久,有人送给杨勇一副蜀人制作的精美铠甲,杨勇仍觉得不够美,又在上面加以雕饰。杨坚一看,立刻对他进行了一番语重心长的思想教育。他说:“自古以来的帝王,从没有奢侈豪华而能够长久的。你是储君,应当以节俭为要务,才有资格奉祀宗庙。我从前所穿的衣服,每种我都留下一件,时常观看,自我警戒。我担心你今天以皇太子之心而忘却昔日之事,所以赐给你我从前用的佩刀一把,另外还有菹酱一罐,也是你从前常吃的食物。你若能记住以前的事,应知我心。”
  隋文帝杨坚晚年极为苛察、猜忌多疑,不但设立严刑峻法,而且大肆杀戮功臣,致使他身边的臣子总是活得战战兢兢,纷纷夹起尾巴做人。
  可杨勇偏偏对此视而不见,硬要拿自己的脑袋往刀口上撞。
  有一年冬至,百官照例到东宫晋见太子,杨勇忽然心血来潮,招呼了一支大型乐队,举办了一场仪式,接受百官道贺。敏感的老皇帝立刻意识到这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在一次朝会上,杨坚用一种若无其事的口吻问大臣们说:“听说冬至那天,内外百官相率去朝谒东宫,这是什么礼?”
  太常少卿辛亶一听这话味道不对,连忙奏答:“前往东宫,只能算是道贺,不能算是‘朝谒’。”
  “哦?”杨坚斜乜了他一眼,“如果是道贺的话,应该是三五人或十数人,随来随去,怎么会有东宫官吏传令召唤,定时定点全体集合呢?而且太子身穿正式官服,陈设乐队,坐在那里等候百官,朕倒想问问贤卿,这样做可以吗?”
  辛亶慌忙垂下眼帘,不敢再吭半声。
  杨坚一声冷笑,随即颁布诏令:礼仪有等级差别,君王与臣属才不至相互混淆。皇太子虽然居处上位,但在大义上,他仍然既是臣属、又是儿子。可是冬至那天,内外大员却群往东宫朝贺,以各地特产作为贡品。这种事情不合典则,应该彻底杜绝!
  从此太子杨勇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杨坚开始处处提防着太子,就像在提防他杀过的那些大臣。(《资治通鉴》卷一七九•隋纪三:自是恩宠始衰,渐生猜阻。)
  杨勇的“率意任情”引起了他父亲深深的不满。而在他母亲独孤氏那里,他的任性而为同样遭致了强烈的反感。
  最主要的是他娶了太多女人。
  独孤氏最痛恨的就是男人好色,可她的大儿子偏偏触犯了这个忌讳。好色倒也罢了,偏偏杨勇又把独孤氏为他明媒正娶的太子妃元氏彻底晾在一边,专宠一个出身低微的昭训(东宫妃号)云氏,致使元妃终日郁郁寡欢,不久便暴病身亡。独孤氏凭着一个女人的直觉判断,这十有八九是狐狸精云氏下的毒手。可她除了把杨勇叫到面前痛斥一顿之外,实在也是拿不出办法整治云氏。元妃一死,云氏就俨然成了东宫的女主人,很快就掌管了宫中的一切内务。
  东宫的女人多,自然生出来的孩子就多。短短几年杨勇就给独孤氏生了一大堆孙子,而且还大多是男孙。可人丁兴旺丝毫没有给独孤氏带来喜悦。每当她看到那一群连名字都记不过来的孙子,眼前立刻就会浮现出杨勇那张好色成性的猥琐脸庞。
  独孤氏始终想不明白:同样是她和杨坚生的儿子,太子杨勇和晋王杨广的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是的,差别很大,而且处处截然相反。
  杨广无比欣喜地发现:太子杨勇似乎天生就是一个镜像——一个与他完全反向的镜像。
  这真是老天爷的奇妙安排。
  杨广固然可以依靠强大的自制力把这场“道德秀”演绎得天衣无缝、滴水不漏,可如果太子杨勇稍稍懂得收敛和隐藏,稍稍表现出一个好太子和一个好儿子应该具备的素质,那么这种奇妙的“镜像效应”无论如何都难以形成。
  换句话说,起码在杨广夺嫡的第一阶段,老天爷帮了杨广大忙。
  更准确地说——是太子杨勇自己帮了杨广大忙。
  
  在这种“镜像效应”的影响之下,隋文帝杨坚的内心不由自主地浮出了一个无奈而大胆的念头——易储。
  从一个念头的浮现到一个决定的实施,这绝对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为了减缓自己的痛苦并缩短这个过程,老皇帝杨坚做了两件事情。
  首先他暗中请来了名闻遐迩的面相大师来和,让他观察五个儿子的相貌,然后做出评估。很快老皇帝就听见了他最希望听见的话。
  来和的评估报告言简意赅:“晋王眉上双骨隆起,贵不可言!”
  杨坚心满意足地笑了。
  很好,老天爷也投了晋王一票。
  随后杨坚又与一个名叫韦鼎的朝臣进行了一场不为外人所知的简短对话。
  杨坚问:“在我的几个儿子中,谁能够继承帝位?”
  韦鼎立刻意识到,眼前的这个问题可能是他政治生涯中面临的最大一次考验。
  太子已经立了这么多年,皇帝居然还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其中透露出来的消息太明显不过了。但是这里头的水很深,身为人臣,绝对不能在“太子废立”这种重大的事情上面轻易表明立场。
  尤其是在事情尚未明朗的时候。
  可天子提出的问题却不能不回答。更重要的是,天子的心意不能不迎合!
  怎么办?
  韦鼎略微沉吟之后,从容不迫地说:“皇上和皇后最喜欢的人,可以让他继承帝位。对此臣不敢作任何预言。”
  这句充满了政治智慧的回答让老皇帝忍不住开怀大笑。杨坚说:“贤卿只是不肯明说罢了!”
  不出所料,朝臣也投了晋王一票。
  接下来该怎么做,隋文帝杨坚已经心中有数了。
  
  序章 一个帝王的春天
    
  三 夺嫡进行时
  
  江都是一座繁华富庶而且风情万种的城市。
  杨广觉得自己和这座城市之间有一种冥冥中注定的缘分。平定陈朝统一江南后,杨广被任命为扬州总管,坐镇江都。从此这个地方就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发现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仿佛都生长着清丽妩媚的诗歌意象,空气中一年四季都飘浮着一种江南文化特有的典雅气味和精致芳香……
  所以杨广灵魂中作为诗人的那一面在这里获得了充分的滋养。
  当然,杨广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因此他生命中的黄金十年不可能一味地在这座风情万种的城市中诗意地栖居。相反,这位扬州总管在他的十年任期内每天都极为繁忙。他做得最多的事情首先是不遗余力地延揽江南的名士和各个领域的精英,其次是尽其所能资助并参与各种文化事业,最后还在繁冗的政务之余见缝插针地学习吴语……这一切促使江南的各大世族和上层人物很快就与杨广和他所代表的帝国政府取得了文化意义上的认同。
  对于刚刚用武力征服江南的隋帝国而言,还有什么比取得被征服者的文化认同更重要、更紧迫的吗?
  没有。
  绝对没有。
  这片土地及其在此生存繁衍的人民已经与中原的文化母体分裂了整整三个半世纪。所以,比“版图的归复”更加意义深远的,无疑就是“人心的统一”。
  杨广意识到了这一点。
  而他也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在这位“允文允武,多才多艺”的扬州总管治下,江南人心稳定,民生富庶,文化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江南士人情不自禁地对杨广发出了这样的赞誉——“继稷下之绝轨,弘泗上之沦风!”(《隋书•炀帝纪》)
  
  够了。
  杨广已经做得够多了。
  无论是道德修养还是政治作为,他都已经是隋文帝杨坚心目中最合格的接班人,也是帝国臣民心目中最理想的未来统治者。
  计划的第一步已经取得圆满成功,杨广开始有条不紊地展开第二阶段的夺嫡行动。
  他知道母亲独孤氏的枕头风历来对父亲杨坚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首先寻求母亲的支持。杨广是藩王,按规定只能“每岁一朝”,也就是一年才能回一次长安。可即便是如此短暂的机会也能被杨广紧紧抓住。
  那一年杨广入朝述职,回镇所之前专程去向母亲辞行。杨广一见到母亲立刻泪流满面。而独孤氏看着这个一年才能见上一面的爱子,也止不住泫然泣下。就在母子相对而泣、气氛异常伤感之时,杨广开口了:“臣秉性愚昧、才识低下,平生常守昆弟之意,不知何罪失爱东宫,使其蓄积怨恨,欲加戕害。臣时时恐惧会有谗言构陷于父母面前,亦屡屡忧虑会有鸩毒投之于杯勺之间,所以常怀焦灼之念,深惧履于危亡之境!”
  独孤氏郁积心头多年的愤怒终于不可遏止地爆发出来:“睍地伐(杨勇乳名)越来越让人难以容忍了。我替他娶元氏,他竟不以夫妇之礼相待,专宠阿云,使她一口气生下了那么多猪狗!元妃刚娶过门便被毒害致死,我还没找他们算帐,现在居然又欺负到了你的头上!我还没死尚且如此,我要是一死,他们还不知道要怎样鱼肉你呢!我每每想到东宫没有嫡子,皇上千秋之后,你们兄弟就得向阿云生的儿子磕头问安,心里简直是如同刀绞啊!”
  杨广泪如雨下,匍匐在母亲脚下不停地叩首。
  独孤氏更是悲不自胜。
  这个母亲就在这一刻作出了她一生中最痛苦的一个决定:废长立幼。
  她将在余生中用尽全部力量去完成这个唯一的心愿——让次子杨广入主东宫!
  那天杨广迈着一种轻盈的步履走出了皇后的寝殿。
  许多宫人看见晋王脸上一如既往地荡漾着那种春水般温柔的笑容。
  
  博得母亲的同情和支持后,杨广开始着手在帝国高层中寻求政治同盟。
  杨广的好友、安州总官宇文述恰好是个政治公关的高手,杨广奏请朝廷把他调任寿州(今安徽寿县)刺史,目的是让他靠自己近一点,便于计划。
  杨广问宇文述有何良策,宇文述说:“太子失宠已久,他的德行天下无人称道,而大王的仁孝闻名宇内,才华盖世无双,多次率兵出征、屡建大功,皇上与皇后皆钟爱大王,四海之望亦归向大王。这一切世人有目共睹,只不过,废黜太子、另立储君乃国家大事,在下处于别人父子骨肉之间,这个事情嘛……实在不好谋划。”
  宇文述卖了个关子,悄悄瞅了杨广一眼。
  杨广大笑:“在下决心已定,请宇文兄不必有所顾虑!”
  宇文述又看了看他,缓缓地说:“满朝文武,足以左右皇上心思的人只有一个。”
  “谁?”
  “杨素。”
  杨广一笑。宇文述的看法正与他不谋而合。只要把这位当朝宰相、帝国声望最著的元勋大佬拉进来,夺嫡之事就十拿九稳了。
  “而真正能让杨素信任的人也只有一个,”宇文述接着说,“他就是杨素的弟弟:杨约。”
  在杨广万分期许和极度迫切的目光注视之下,宇文述笑盈盈地说:“巧的是,最了解杨约的人,就是在下!”
  什么也不用说了。
  杨广立即拿出一笔重金,让宇文述入朝打点。
  
  大理少卿杨约最近人逢喜事精神爽。
  因为有朋自远方来——寿州刺史宇文述千里迢迢从南方跑来看他,每天陪他开怀畅饮。
  最让杨约高兴的还不是老友的来访。而是老友一来,天上每天都会掉馅饼。
  而且每一次都准确无误地砸中了他。
  不知道宇文述这小子在哪儿发了横财,每天喝到半醉都要邀他赌博,而每一次都输得精光。第二天马上又揣得鼓鼓囊囊地来找他,照例饮酒、照例赌博、照例输钱。
  杨约乐坏了。
  人生得一如此“良友”,夫复何求?!
  有一天杨约在照例收获了一大堆“馅饼”之后,颇为感慨地对良友宇文述表示感谢。宇文述眯着一双微醉的小眼看了杨约很长时间,说:“这是晋王的赏赐,命我与你同乐。”
  杨约顿时目瞪口呆。
  妈的,都说老天爷不会掉馅饼,看来还真是不折不扣的真理……你不服还不行!
  杨约连日来的愉快心情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愚弄的懊丧。他狠狠盯着宇文述,问:“这是为什么?”
  在宇文述脑中盘旋多日的那套精妙说辞终于迤逦而出:“您兄弟二人,功高盖世,位居要津,长久以来跟满朝文武结下的梁子恐怕数都数不清。皇太子这几年向朝廷提出的要求总是不能如愿,难免会把怨气归结到当朝宰执的头上;您兄弟二人虽然得宠于当今圣上,可要找你们算帐的人却不胜枚举,哪一天皇上要是丢下群臣撒手西归,你们拿什么当保护伞?如今太子失宠,主上也有废黜之意,这您也知道。现在如果要求册立晋王,只在你的老哥一句话。倘若抓住这个时机建立大功,晋王定会永远铭记在心。如此一来,你们便可除去累卵之危,稳坐泰山之安!”
  杨约不得不承认,政治公关高手宇文述的一席话句句打在了他的心坎上。
  接下来的具体步骤,也就不需要宇文述教他了。
  当天晚上,隋帝国的内史令、上柱国兼越国公杨素听完杨约的一番密语后,大腿一拍:“聪明!我还没想到‘废立太子’这一层,幸亏你及时提醒了我!”
  
  数日后,皇帝皇后举办宴会,杨素入宫作陪。酒过三巡,杨素用一种漫不经心的口吻对皇后说:“晋王孝敬友悌,恭敬节俭,颇有皇上之风啊!”
  一句话就扯到了皇后的伤心事。独孤氏的眼泪应声而落,哽咽着说:“您说得太对了!吾儿对父母有大孝大爱,每闻皇上和我派遣的内使到达,必亲自到边境迎接;每当谈及远离双亲膝下,没有一次不悲伤哭泣。还有他的妻子萧妃也非常有爱心,每次我派婢女过去,萧妃就和她们同寝共食,哪像睍地伐,终日与阿云寻欢作乐,而且亲近小人,猜忌陷害骨肉!我之所以越发怜悯阿麽(杨广乳名),是怕睍地伐暗中对他下毒手啊!”
  太子的彻底失宠已经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了。那天杨素就这么在觥筹交错之间为自己后半生的政治前途作出了某种重大抉择。随后他又跟皇后聊了很久,内容不外乎是太子如何品行不端、如何不成才之类的。
  宴会结束后独孤皇后出人意料地送给了杨素一份礼物。
  那是一笔数目可观的金子。
  皇后的目的很明确,让他以帝国重臣的身份说服皇帝——废立太子。
  
  夺嫡进行时。
  晋王杨广步步为营、节节胜利,在隋帝国的政治高层建立起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太子杨勇就像壁立千仞的悬崖之上一颗摇摇欲坠的孤独的石头,正无望地等待着命运之手给予他最后的致命一推。
  杨勇意识到这一切了吗?
  
  序章 一个帝王的春天
      
  四 父皇——我冤……
  
  杨勇当然意识到了。
  仿佛就在一夜之间,这位隋帝国的皇太子猛然意识到,不管是朝野上下还是宫廷内外,所有人都在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看他。
  尤其是父皇杨坚的目光。杨勇看见那里面有失望、有猜疑、有憎恨、有杀机,却惟独没有他曾经享有过的父爱和信任。
  杨勇不知道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他失落、他不甘、他恼怒、他忧惧、他惶惶不可终日……
  可他就是无计可施。
  无计可施的太子开始乱了方寸、昏招频出。他不但命术士大造巫蛊,而且派人刺探皇帝的举止行踪。这一切当然都瞒不过皇帝的眼睛。皇帝故意离开长安住到仁寿宫里,然后命杨素监视东宫。杨素去见太子,略施激将法就把杨勇气得怒形于色、口不择言。于是杨素“如实”向皇帝禀报:“太子满腹怨恨,恐将生变,陛下应严加提防!”
  通过篡位获得天下的隋文帝杨坚一直以来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以杨坚没有理由不怀疑这个不成器的太子会同样用逼宫或政变的手段来篡夺他的天下。杨素的奏报极大地加深了他的怀疑。为了防患于未然,皇帝随即将东宫卫戍部队中的主要指挥官和精锐悉数调离,只留下一些老弱充充门面;同时在东宫附近的主要街坊安置了众多密探,随时掌握太子的一举一动。
  与此同时,杨广让手下人买通了杨勇的心腹、东宫宠臣姬威,让他密切监视太子,搜集一切不利于太子的证据,并且软硬兼施地告诉他:“东宫过失,皇上皆已知之。已奉密诏,定当废立!君若能上书告发,大富贵唾手可得!”姬威抹着不断从额角冒出的冷汗,不住地点头。数日后,姬威的举报信就递到了杨坚手中。
  天罗地网就这么罩了下来。
  杨勇的灭亡已经指日可待。
  
  晋王杨广的统一战线相当广泛,谁也不知道他在朝中拥有多少心照不宣的同盟。就连皇家天文台台长(太史令)袁充都忧心忡忡地对皇帝说:“臣夜观天像,见太白袭月,此是东宫废退之兆,臣以为皇太子应当废黜!”
  皇帝没好气地说:“天上的异像已经出现很久了!只是大臣们谁也不敢先开这个口罢了。”
  杨坚一直在等百官开口,可这种搞不好就是杀头族诛的口愣是没人敢开。
  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九月末,杨坚终于忍不住从仁寿宫回来了。他最后一次向群臣发出暗示:“我刚回到京师,按说应该高兴才对,却不知为何反而闷闷不乐。”杨坚说完不断地环视并逼视着群臣,希望得到预期的回应。
  结果大臣们连一声闷屁都没放。
  许久,吏部尚书牛弘才小心翼翼地说了一句:“臣等没有尽到职责,才让皇上忧心劳苦。”
  这种不咸不淡四平八稳的标准官腔实在不比一声闷屁强多少。
  皇帝的一张脸逐渐从苍白转向铁青,最后变成乌黑。
  看来还是要老子亲自动手清理门户啊!杨坚忍无可忍地把目光转向倒霉的东宫官属们,开始劈头盖脸地怒斥:“仁寿宫离这里没有多远,可我每次回到京师都不得不严加戒备、如入敌国,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我近日因为腹泄,只好和衣而卧,本来想居住在靠近厕所的后房,可惟恐随时会有紧急事件发生,不得不住到前殿。所有这一切,难道不是因为你们这帮人想败坏我的国家吗?!”
  皇帝话音一落,立即下令将东宫总管(太子左庶子)唐令则及多名东宫大臣当场逮捕,交由法司审讯。随后命杨素和姬威当众历数太子杨勇的种种过恶。最后杨坚痛心疾首地说:“朕最近阅览《齐书》,每当看见高欢放纵他的儿子便义愤填膺,朕怎么可以效法他呢?!”
  天子的雷霆之怒终于爆发。
  这一天的隋都长安在天子的愤怒中颤栗。一队队全副武装的禁军士兵倾巢而出,先是包围东宫,将太子和他的几个儿子软禁;继而在长安坊间展开大搜捕,将太子党的所有成员一网打尽,全部拿下诏狱。
  
  开皇二十年十月初九,一个寒风凛冽的初冬早晨。
  一夜未眠的太子杨勇睁着一双血红的眼睛看见几个天子使臣面无表情地站在他面前。
  他们给他带来了什么?
  是一条白绢?还是一杯毒鸩?!
  杨勇嚅动着双唇,战战兢兢地问:“莫非要杀我了吗?”
  没有人回答。
  片刻之后,鬓发散乱的太子在天子使臣的押送下进入皇宫,脚步踉跄地走上武德殿。杨勇看见宽阔的大殿周围站着一排排军容齐整杀气腾腾的士兵,殿庭的东面站满了文武百官,西面则是所有的皇族和宗室成员,皇帝本人一身戎装端坐在龙椅之上,正用一种冷酷而威严的目光凝视着他。
  瞬间被恐惧攫住的杨勇随即双膝一软、跪倒在地。内史侍郎薛道衡展开诏书,当廷宣布废除杨勇的太子之位,同时废除杨勇儿女们的“亲王”和“公主”封号,即日起全部贬为庶人。
  诏书宣读完毕,杨勇的脸色早已苍白如纸。他俯首再拜、磕头谢恩:“臣理当被斩首弃尸于闹市,以为来者戒惕!幸蒙陛下哀怜,得以保全性命……”一言未了,杨勇已经泣不成声。
  杨勇最后一次在这座庄严而高贵的殿堂上向皇帝施了一个隆重的朝礼,然后转身黯然离去。
  他身后的大殿寂然无声。
  人们只能用沉默向这位不幸的废太子表示同情。
  次日,杨勇的长子、前长宁王杨俨向皇帝上书,请求留在皇宫担任禁军侍卫,其辞哀伤恳切。杨坚见信大起恻隐之心。杨素立刻进言:“伏望圣上就像被毒蛇所蜇、不得不壮士断腕一样,不要再起怜悯之意。”
  十月十三日、亦即太子被废四天后,唐令则等前东宫宠臣全部被处以死刑,妻妾子孙籍没为官奴;其他太子党成员一部分被赐自尽,另一部分遭受廷杖、本人连同家眷一起籍没为奴;所有人的田宅财产全部抄没充公。
  一个曾经在帝国政坛上举足轻重的政治集团就这么灰飞烟灭了。
  
  同年十一月初三,隋文帝杨坚下诏,册立晋王杨广为皇太子。
  当天,这位一贯贤明的新太子就向皇帝奏请了两件事:一,东宫所用的官服、车马、器具等等,皆比原来的定制降低一个等级;二,东宫所有官员在太子面前一律不得自称为“臣”。
  皇帝笑着批准了新太子的合理请求。
  是啊,这样的要求太合理了!老皇帝不禁为自己英明的废立举动而深感庆幸,并且为隋帝国终于拥有这样合格的接班人而欣慰不已。
  一个月后,在杨广的大力举荐下,宇文述被任命为太子左卫率。这位政治公关高手终于用他的聪明才智帮助晋王打造了一个中国权力斗争史上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成功地把自己的政治命运牢牢绑定在这位众望所归的未来天子身上。
  而在稍早的时候,杨素已经因废立之功得到天子赏赐的绸缎三千匹,他的弟弟杨约获赏一千匹。
  杨氏兄弟再次被天上掉下的馅饼准确命中。
  当然,这一次也可以说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所得。
  并且严格说来,这次砸中他们的也绝不仅仅是数千匹绸缎,而是整个后半生的权力和富贵,是一劳永逸的无穷回报。
  所以,对于像宇文述、杨素、杨约这些通过自身努力而跻身于新一届太子党的人来说,人们除了对他们在此次夺嫡行动中表现出的眼光、胆识和能力表示钦佩、对他们所获得的丰厚回报感到羡慕之外,实在也没什么好说三道四的。
  至于新一届太子杨广本人,实在也不应该受到后世史家过多的诟病和指摘。如果说正统史家对他的痛恨和批驳主要是因为他挑战并颠覆了嫡长制原则,那么这个理由我们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说白了,一个凭借自身能力竞争上岗的人有什么值得诟病的?!如果说人们对他的指责是因为他在夺嫡过程中进行了种种“道德伪装”和“人格矫饰”,那么这一点同样可以忽略不计。道理很简单,一个人能够十几年如一日地“伪装”和“矫饰”,并且成功地“欺骗”了所有人,这不恰好证明这个人拥有非凡的自制力和卓越的自我包装能力吗?进而言之,一个善于自我包装并成功地把自己推销出去的人,有什么值得指摘的?!
  至于说杨广在这场夺嫡行动中是否采用了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这一点恐怕就不是那么好界定的。
  但是起码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隋朝这位二皇子的夺嫡手段起码不会比二十六年后的那位唐朝二皇子更不正当。
  如果说李世民御极登基后所创造的辉煌盛世不能成为他夺嫡正当性的理由,那么杨广当上皇帝后最终导致的身死国灭同样不能作为他夺嫡不正当的证据。
  换言之,做为两个同样成功的竞争上岗者——他们谁也不比谁更高尚,谁也不比谁更卑鄙。
  “成王败寇”或许是一种人人必须面对而且不得不承认的现实,但它一旦成为一种价值评判标准,就不仅会造成懒人思维,更会导致强盗逻辑。
  在未来的隋炀帝杨广即将为我们展现出的种种令人争议的政治举措面前,我们同样不准备采用这种懒人思维和强盗逻辑。
  我们情愿采用一种更合乎常识、或许也是更合乎理性的办法。
  那就是——就事论事。
  
  废太子杨勇被囚禁在东宫一片荒凉残破的院落内,由新太子杨广负责严密看管。杨勇在这种骤然失去一切、甚至连最起码的自由都完全丧失的环境中度日如年。他经常呆呆地站在落满积雪的院子里,向着皇帝所在的方向长久地引颈而望并且喃喃自语。最后杨勇再也忍受不了这种地狱般的生活,终于一次又一次地向杨广提出请求。
  他请求晋见天子,当面陈述自己的冤屈。
  可想而知,废太子的所有请求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新太子的断然拒绝。
  杨勇绝望了。
  开皇二十年冬天最后的那些日子,东宫的下人们时常可以听见形同废弃的后院里莫名其妙地传出一些凄厉的呼喊。那些呼喊一声长一声短、飘飘忽忽、时有时无,并且混合在呜咽的北风中日夜飘荡,让东宫的下人们个个觉得毛骨悚然。
  好奇的下人忍不住偷偷跑到后院窥视,眼前的那一幕更是让他们目瞪口呆。
  披头散发的废太子爬在院子里唯一一颗掉光了枝桠的老槐树上。他伸长着脖颈,头朝着皇宫的方向,那些凄厉而含混的呼喊就是从他那嘶哑的喉咙中发出来的。
  没人有兴趣去听他究竟喊了些什么。
  只有杨广听得很清楚。
  他听见这个废人在喊:父皇——我冤——父皇——我冤……
  很快隋文帝杨坚就收到了太子杨广呈上的奏报。
  奏报中说:废太子杨勇疯了,而且据估计没有痊愈的可能。
  那一年,已届耳顺之年的皇帝杨坚无意中总是会朝东宫上方的天空投去含义不明的一瞥。
  没有人知道他是否在想念那个日夜在北风中呼喊的儿子。
  当然也就没人知道他眼中是否曾经闪动过一抹苍老的泪光。
  
  

 
 
=========================
作者:babytaocan 回复日期:2008-7-10 7:07:16 
回复 
  
  楼主好大手笔,热烈支持
  
  不过光看标题倒误导了我,我还以为楼主会以诗引史来写,进来一看原来不是,哈哈,不过以诗引史这样倒真值得尝试,可能更见气象,既然想到了我也试着代楼主拟个名册,哈哈
  
  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 :
  
  初唐篇
   《勤王破阵乐》 唐朝的国歌 唐朝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唐之天地神气 王勃 《藤王阁序》
  
   唐之情思翻涌 陈子昂 《幽州台记》
  
   唐之女主翻天 骆宾王 《代李敬业讨武氏檄》
  
   唐之目境高远 王之涣 《登罐雀楼》
  
   唐之耀兵跃武 李欣 《古从军行》
  
   唐之雄阔壮美 王昌龄 《出塞曲》
  
   唐之征戎岁月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
  
  
  盛唐篇
   唐之志在千里 王维 《老将行》
  
   唐之绮丽瑰魄 李白 《蜀道难》
  
   唐之天生我材 李白 《将进酒》
  
   唐之安能折腰 李白 《<梦游天咾呤留别》
  
   唐之笑看红尘 李白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之一览众山 杜甫 《望岳》
  
  
  中唐篇
   唐之殇 杜甫 《三吏》
  
   唐之恨 杜甫 《三别》
  
   唐之山河重振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之文化革命 韩愈 《调张籍》
  
   唐之民生疾苦 白居易 《卖碳翁》
  
   唐之饮恨无限 白居易 《长恨歌》
  
   唐之天涯沦落 白居易 《琵琶行》
  
   唐之鬼魅缠身 李贺 《马诗二十三首》
  
  
  
  晚唐篇
   唐之烟雨楼台 杜牧 《江南春》
  
   唐之商女国恨 杜牧 《泊秦淮》
  
   唐之靡靡之声 李商隐 《锦瑟》
  
   唐之夕阳无限 李商隐 《乐游原》
  
   唐之相思成灰 李商隐 《无题四首》
  
   唐之王者归来 严遂 《李克用置酒三垂岗》
  
   沿着历史的掌纹,诗史的唱合,一路写下,
  
   这个史诗一样的时代好象永远都没有走远,
   一直在我们身边鼓舞着,警训着。
  
   热烈期待楼主下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