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珍藏的瓷器精品

 一声叹息000 2011-10-29

浑源窑青白釉乐俑(一组三件)

   宋(公元960—公元1279)

  通高7.8厘米

  三件乐俑分别在敲锣、吹箫和弹奏琵琶。敲锣俑和吹箫俑为男性,身穿对襟长袍,弹琵琶俑身穿斜襟长袍为女性形象。三人面色平和从容,似沉浸在自己乐曲之中。三件俑似以家庭为一个弹奏单位,分别演奏管乐、弦乐和打击乐。

  宋代许多窑厂都生产各类瓷俑,山西的浑源窑除了生产日常生活用瓷外,也生产这类瓷俑。其胎体大都细白,以白釉为主,青釉制品相对较少,而此类青瓷乐俑则更少。从这组乐俑可以看出浑源窑在雕塑方面有着非常高的艺术成就。除人物的面部表情塑造得惟妙惟肖外,更注重身体细节上的描述刻画。这三件由于使用乐器的不同,它们的身体形态也就不同。琵琶女俑弹奏琵琶因要用身体来抵着琵琶,故采用了跪姿,同时她也是女性不能像男人那样坐着。吹箫俑盘腿而坐,有利于吹奏时气息的运用。而敲锣的似一童子,敲击时为了避免身形的不稳,左脚蹲立,右脚跪地,这样左手可以依靠着左脚,右手敲锣时,身体就不会晃动。这三件乐俑完美地表现了人与乐器的结合,从它们的形象上,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绕梁的音乐声。
                          定窑刻花卉纹长颈瓶

   北宋(公元960—公元1127)

  高28.6厘米

  敞口,细长颈,斜肩,长圆腹,高圈足。整件器物造型秀美,高圈足的运用使得器物显得更加挺拔隽秀。胎体细白致密。器身施透明釉,足底无釉。釉面莹亮,釉层细润。釉下刻花装饰,以犀利流畅的刀法剔刻出牡丹花纹。牡丹花尽管只是简略地勾勒出了轮廓,但通过枝繁叶茂,花团锦簇的牡丹花表现出了一股浓浓的春意。

  宋代定窑除大量生产日常生活实用器外,还生产了一定数量的陈设用瓷,这批陈设瓷以河北定州二塔中出土白瓷品质最高,国内外一些重要的博物馆都有少量的收藏,民间的只有少量的收藏。这些陈设瓷的品质普遍较高,胎体大都非常精细,釉面也更加细腻莹亮,不少器物都有刻花装饰,此件刻花长颈瓶就是属于这个时期定窑陈设瓷中的精品。
                             定窑紫金釉瓶

   北宋(公元960—公元1127)

  高17.5厘米

  瓶小口外折,颈细而短,鼓腹,圈足。器形丰满,通体施酱色釉,圈足内可见洁白胎体。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白瓷著称。同时也产生黑釉、酱色釉、绿釉制品,后人谓之“黑定”、“紫定”、“绿定”。

  明《格古要论》称:“有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酱色釉是仿宋代酱色漆器的效果,北方许多窑坊亦有烧造,而紫定以雪白瓷胎取胜。紫定器物并不多见,琢器之瓶类更是稀世。

  此瓶与江苏镇江北宋熙宁四年(1071)章泯墓出土的一对紫定瓶,无论造型、釉色基本相同且更臻完善,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定窑珍品。
                             钧窑天青釉钵

   金(公元1115—公元1234)

  高16.3厘米

  口微敞,直腹,浅圈足。胎体略显粗宋。口部无釉,胎体氧化而显现红色。钵内外施天青色釉,釉汁乳濁失透,肥厚滋润,犹如堆脂。器腹有一块红斑,似初凝之牛血,鲜壳亮丽。这是将含铜的原料塗在天青釉上,在还原气氛之下产生的。金代的钧窑已经很少产那种整体都是玫瑰红色的釉色,大都是在天蓝色或是天青色的釉上,以块状的红斑来装饰,红釉斑在蓝色的底釉上仿佛天边的一道彩虹,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享受。
                           定窑黑油印花葵口碗

   金(公元1115—公元1234)

  高8厘米,口径18厘米

  六瓣花口、浅腹,矮圈足。器内外通体施黑釉,芒口,裹足。器壁印花莲池游鹅纹,内陆印双鱼纹。

  定窑以烧白瓷著称,兼烧酱色釉、黑釉、绿釉产品,世人称“紫定”、“黑定”、“绿定”。胎体欲与白定一致,洁白、细腻。

  定窑碗、盘采用覆烧工艺,器物口沿露胎无釉,称之“芒口”。事后有在芒口处以金、银、铜等金属包镶口缘,一则方便使用,二则代表使用者身份。

  印花时入金后,定窑提高烧造量的装饰技法,一模可经反复使用,烧制同类纹饰器皿省时又省工。

  此碗兼具定窑器诸多特征,是一件不错的黑定代表作品。
                            钧窑天青釉紫斑盤

   宋(公元960—公元1279)

  直径21厘米

  盘板沿、浅身、圈足。器内、外施天青釉,盘内四大块紫红斑点缀其间。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晚期为宫廷生产陈设瓷。钧窑天蓝釉是一种乳濁釉,它是一种二液相分相釉,即在连续的玻璃相介质中,悬浮着无数圆球状小颗粒,并从中散射短波光,使釉面呈现荧光一般优雅的蓝色乳光。紫红斑是将含铜料塗于天蓝釉上,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其间铜含量浓重处,铜分无法全部还原,呈现氧化铜的绿色斑点参差其中,形成红、蓝、紫、绿相互辉映,斑驳绚烂的艺术效果。

  此盘曾经为香港徐展堂先生书藏,一九九六年在上海作为重要展品参加上海博物馆主办的“泸港藏珍展”,是一件十分难得的宋代名瓷。
                         建窑油滴盏(曜變)

   南宋(公元1127—公元1279)

  高8厘米,口径19厘米

  建窑在今福建省建阳县,宋代盛烧黑釉瓷器,产品一茶盏为大宗。兔毫斑、鹧鸪斑、曜變、有地等结晶釉品种最为名贵。

  建窑黑釉器的特点是胎土富含铁质,呈黑褐色。此盏敞口、敛腹、圈足小而浅。盏内、外黑釉浮现铁结晶聚集的圆点斑纹,在光照之下闪烁蓝、绿、紫红等日晕状光彩,及其美观。人称之“曜變”。

  宋人盛行斗茶,黑盏方便识别输赢,茶盏足小而浅,便于把握手掌之总,故建窑盏是宋代民俗风情的见证。
                       吉州窑黑釉彩绘彩斑执壶

   南宋(公元1127—公元1279)

  高26厘米

  酒具。喇叭口、长颈、瓜棱圆腹、圈足、足墙较厚。壶肩一侧置弯曲长流,相对处附扁条状把手。器型端庄、制作规整。通体施黑釉,黑釉之上以米黄色勾绘,壶腹对称开关画,颈端排列蕉叶纹一周。然后施洒灰蓝色斑点于器身。釉、彩对比,清新明快,点线交融,动静结合。

  吉州窑以烧造黑釉瓷为大宗。木叶纹、窑变釉、剪纸贴花、剔花、釉上彩绘、釉下彩绘等装饰技法都具有民谣的质朴风格。

  这件器物同时采用了釉上彩绘和斑点挥洒二种装饰工艺,在同时期的其他产品上也不多见。
                           官窑粉青釉贯耳瓶

   南宋(公元1127—公元1279)

  高18厘米

  敛口、扁圆垂腹、圈足。瓶颈两侧附管状双耳。器型仿汉代投壶式样。通体粉青釉,釉面本色开片。器身饰三条凹弦纹,

  宋代官窑是由官府设置,供朝廷用瓷的窑厂。它集中全国最好的工匠和优质资源为皇家服务。官窑代表了当时的最高制瓷水准:一般制作规整,造型端庄,胎薄釉厚,开有纹片,质地坚硬,紫口铁足,釉色以粉青为上。

  根据史料记载,官窑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目前只在浙江杭州发现南宋的修内司和郊坛下官窑窑址。北宋官窑迄今尚未找到。此瓶无论是器型、釉色、开片、紫口铁足等都表明是一件典型的南宋官窑作品。
                         龙泉窑粉青釉鬲式炉

   南宋(公元1127—公元1279)

  高11.7厘米

  敞口、束颈、圆腹、下承三足微向外撇。器型仿商周时期青铜鬲,宋时作焚香用具。通体粉青釉。

  龙泉窑继早期仿烧越窑之后,在制瓷工艺上进行革新,创出了自己的品牌——粉青、梅子青釉色。首先是釉料配方的改进;采用石灰——碱釉替代先前的石灰釉。这种釉料在高温下粘度扩大,可以厚挂。其次是上釉技能的提高;龙泉厚釉青瓷一般要经过三、四次素烧与釉烧的顺序才能完成。第三是烧成氣氛的有效控制;粉青釉要求强弱适中的还原焰,梅子青需要强还原焰,才能呈现青翠欲滴、温润如玉的艺术效果。

  厚挂失透的青釉,无需其它装饰,仅在肩腹交界及三足中线起棱,釉薄处呈现白色,俗称“出筋”。使之青、白相映,线条挺拔。
                        龙泉窑粉青釉弦纹梅瓶

   南宋(公元1127—公元1279)

  高27厘米

  瓶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瓶身修长,亭亭玉立,亦称“梅瓶”。宋时盛酒器具。

  整器施粉青釉,青翠莹润。青釉之翠与弦纹起白相映成趣,搭配和谐。

  这是件集造型、釉色和装饰之美于一身的龙泉窑青釉器,体现了宋瓷美学的最高境界。
                       龙泉窑青釉刻花五管盖罐

   北宋(公元960—公元1127)

  高34厘米

  罐直口,以下由小至大四级塔式器身、圈足。第二层肩部置多棱状五官。莲花钮、鼓腹、折沿、子口盖。整器交错刻划仰、覆莲瓣纹及缠枝花卉纹数周。通体灰青色釉。

  浙江龙泉窑早期生产师法越窑青瓷,因石灰釉易融只能薄挂,透明釉层之下以刻划花装饰瓷器。线条流畅,釉色娴雅。五管偶意“五谷”,象征仓库丰实。这是一件典型的龙泉窑北宋青釉器。
                        磁州窑系剔地划花长颈瓶

   北宋(公元960—公元1127)

  高41厘米

  口外撇、细长颈、溜肩、长圆型腹、圈足。长颈之下,五组剔、划花装饰:肩及胫部剔刻仰、覆莲瓣纹,腹部主题纹饰剔地划花缠枝花卉一周,上、下二道划花缠枝辅助纹饰。

  此瓶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一,在形成的胎体上挂上一层白化妆土。二、在化妆土上划出纹饰轮廓。三,将纹饰之外的地剔去,使之露出胎体。四,划出纹饰的细部及二道辅纹图案。五,整器处罩一层透明釉。高温烧成后,花纹呈化妆土的白色,地纹显胎体的浅灰色。灰、白相映,深(剔地)、浅(划花)参差,赋予器物宁静高雅的气质。

  北宋时期北方的磁州窑系风行剔地留花工艺是为适应粗料细作的需要。还有在胎体上施白、黑二层化妆土,经剔地、刻划、烧成后,色泽对比更为强烈,民窑风格更为彰显。
                       景德镇窑青白釉瓜棱执壶

   北宋(公元960—公元1127)

  高25厘米

  壶敞口、长颈、瓜棱腹、平底。腹一侧置细长曲流,相对处附扁条状把手。宝珠钮盖,盖面与把手相近处饰二小系,便于系绳仿盖滑落。通体施青白釉,颈部上下刻仰、覆莲瓣纹。瓜棱腹三分之一处,用篦子划出宽弦纹一道。

  青白釉是一种介于青釉和白釉之间的透明釉,亦称“影青”。是景德镇在北京时期创烧的代表品种,享有“青如天、薄如纸、色如玉、声如磐”的赞誉。青白瓷风靡一时,周围窑厂競相仿制,形成了一个江南的青白瓷窑系。

  景德镇青白釉执壶,胎薄釉柔,色质如玉,造型秀美,线条挺拔,是一件成功仿制青白玉效果的酒具。
                        景德镇窑青白釉镂空枕

   宋(公元960—公元1279)

  长16厘米

  长方形箱式、中空、四面镂空花纹、顶部中央镂雕钱纹一枚,余地划花婴戏攀枝纹。制作规整、线条流畅。通体施青白釉,色淡雅、釉莹润。四角及中间遗留支烧痕迹。景德镇窑在宋代烧制胎薄釉柔、色质如玉的青白釉瓷器,流行江南,风靡一时,影响所及,四方競仿,形成一个南方青白瓷窑系,存世器物不少,但如此器形尚不多见,或作枕用。此件胎、釉制作及镂空婴戏装饰均与景德镇窑产品相符。
                            磁州窑三彩虎枕

   宋(公元960—公元1279)

  高17.5厘米,长41厘米

  枕为虎形。一造型夸张的老虎匍匐于地,形象生动温顺。以黄、黑色釉描绘虎皮和身上的斑斓花纹。枕面为荷叶形。略有弧度。枕面白底之上,以黄、绿二色绘折枝莲花,在绘画之前先在胎体上刻划出莲花的轮廓,再塗绘黄、绿色,黄、绿色浓艳,色彩对比强烈,具有民间艺术的那种纯朴自然的气息。

  宋代许多窑厂都生产瓷枕,其中磁州窑是生产瓷枕最富盛名的窑厂,生产各式各样 瓷枕,在这之中又以孩儿枕和虎枕最具特色。民间百姓因为虎的凶猛,认为虎具有辟邪,震慑四方凶险的作用,所以虎的形象常被装饰在各种器物上。同时也认为虎枕有宜男的作用,利于妇女生养男丁,所以虎枕在宋代民间多有流行,但存世的完整虎枕则非常少。
                       磁州窑白地黑花刻花卉纹瓶

   宋(公元960—公元1279)

  高:29.5厘米

  瓶小口,短颈,圆肩,鼓腹,圈足。该瓶样式被称为梅瓶,为宋代流行的装酒器具,不同时期各个窑厂有不同的造型,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此瓶造型丰满圆润,线条流畅曲折,富于变化,其最宽处在瓶的肩部,尽管足部较小,但器物仍然给人以稳定感。

  瓶采用了白地黑花装饰,在胎体上先塗一层白花化妆土,以掩盖胎体粗松灰黄的不足。根据图案的要求,再以黑彩绘画纹样,同时在黑彩图案上刻划出细节部分。整体器物上的黑彩浓重如黑漆,与白色化妆土形成了强烈地色泽对比。所绘纹样缠枝牡丹花,花团锦簇,花朵和枝叶根据装饰的要求进化变化,使得整幅图画花纹清新活泼,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磁州窑系绞胎纹玉壶春瓶

   宋(公元960—公元1279)

  高23厘米

  敞口、细颈、垂腹、圈足。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透明釉下,通体饰纹胎斑块装饰,既新颖又别致。

  胎纹是指用深、浅不同的二种色泥,多层次相间柔和、绞成纹理,然后切成泥片贴于成形的器物之上,或全器利用绞泥形成,再施釉烧成呈绞纹的陶瓷器。

  绞胎器最早出现在唐代生产三彩陶器的窑厂。宋代河南修武当阳峪、宝丰清凉寺和新乡城关镇烧造绞胎瓷器。存世绞胎瓷以白口钵居多。此瓶造型秀美,制作工整,绞胎斑纹与胎体地色浑然一体,绞理细腻又有变化,是一件颇耐人寻味的民窑佳器。
                         青花釉里红胆形瓶

   清乾隆时期(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

  高34厘米 最大腹径24厘米

  西安市征集

  敞口,长颈中部收束,鼓腹,圈足,以青花釉里红彩绘,由口至足,以弦纹分七层纹饰,口沿下一周绘变形垂叶纹,颈部绘变形蕉叶纹,颈肩部一周为方形云雷纹,上腹一周为变形垂叶纹,下腹绘变形莲瓣纹,腹部绘串枝莲,有五朵盛开莲花,枝叶串莲繁茂,其间还生有初放的莲花。盛开莲花与初放莲花均为釉里红绘画,枝叶为青花。足底有刀削,磨光,露胎,釉白泛青,晶莹均净,胎质白、坚硬。
                         青花釉里红福桃梅瓶

   清雍正时期(公元1723年——公元1735年)

  高15.5厘米 口径2.7厘米

  直径14厘米 足径8厘米

  西安市征集

  口微撇,短颈丰肩,上腹圆鼓,下胫收,圈足。釉白微闪青,胎白体重,制作规正。以釉里红绘山石、灵芝、蝙蝠与九枚大桃,青花绘枝叶,其中九枚釉里红大桃以夸张手法画得很大,突出福寿吉祥之意。从造型、釉、青花、釉里红彩绘与胎看,其造型规整,圈足滚圆如“泥鳅背”;抚摸之有糯米粉般的细腻感,胎体坚硬,质细纯白,釉面肥厚温润。青花兰闪灰,绘画施料系一笔抹涂,并无小笔触痕,而有加重青花料仿永乐、宣德的自然黑铁斑。釉里红烧造的成功,发色正艳夺目,釉面有桔皮纹,为雍正时期的瓷器特征。唐英在《陶成纪事》中叙述雍正的青花釉里红制作说:“釉里红器皿……有青叶红花者。”其实就是指这种器物。
                           青花凤纹大盘

 
   清康熙时期(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

  高9.7厘米 口径45.6厘米 足径25厘米

  西安市征集

  撇口,弧形浅腹,圈足。内腹青花绘凤鸟牡丹。盘内口沿绘六朵牡丹,内底四朵双脊牡丹,其间飞翔五只凤鸟,高冠,曲颈,展翅飞翔。画法为勾勒平涂,部分有层次色阶,表示阴阳凹凸立体感。青花色泽翠兰,白釉泛青,衬托花饰凤鸟,仿佛是在房内窗中看春天风景,具极好的装饰效果。
                            青花龙纹花口大盘

   清康熙时期(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

  高7厘米 直径33厘米

  西安市征集

  花尖瓣口,分 12瓣,弧形腹,底平略有下塌,双圈足。盘内口沿下,双线色绘。盘内共绘三条巨龙,内腹两条对称,为腾空驾云奔跑状在云中穿行,追赶火珠。长嘴,张口露牙,宽鼻巨目,两长角,长须后飘,长身,四爪挥舞,遍体旋鳞,凶猛有力。内底部为正面巨龙,面向盘外,双目圆睁,宽鼻长嘴,大口巨牙,长须直立,长体呈“S”形,遍身长鳞,四爪挥舞,腾空直上 ,张牙舞爪,令人生畏。其间有火焰纹与飘浮四角的云朵。外腹绘有双角,宝珠、磬、菱角、宝螺杂宝等,并配结带或火焰,外底内有双兰圈,内有三行六字楷书款“大清康熙年制”。白釉泛青,胎白坚硬,细腻。
                           彩花将军盔罐

   清康熙时期(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

  通高37厘米 盖高9.5厘米 口径13厘米

  最大腹径25厘米 足径15厘米

  西安市东郊东方厂内出土

  直口、丰肩、鼓腹、圈足。通体以青色花画弦纹分为四层彩花纹饰,口为变形蕉叶,肩有如意云头和几何纹各一周,下腹为变形莲瓣,腹部与盖绘串枝莲,以红黄绿加青花彩绘。釉白闪青,釉质莹润,胎白坚硬厚重。
                         珐琅彩荷莲双鹤纹罐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通高29厘米 口径16.5厘米 最大腹径24厘米

  西安市征集

  直口,短颈,肩腹丰满,平底,带盖。罐身有明显的接痕,是分段拉坯,然后粘接修整,器表留下的粘接痕迹明显。罐体浑厚而稳重,通体以紫、兰、绿等到色作彩。肩部饰垂云如意纹,内绘莲花纹;腹部绘池塘荷花四组,荷叶盛开,莲蓬出水,其间有一对鹤,一只飞翔,一只落地,双双盼顾,是一幅秋色景象。下腹为变形蕉叶纹一周,盖上同样绘如意云头纹,上下如意云头与蕉叶响应,突出腹部主体图案。胎体为瓷质,坚硬。
                      青花带座寿星老人骑梅花鹿像

   明嘉靖时期(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

  通高35.5厘米 座高5厘米 最宽20.2厘米

  西安市七贤庄南出土

  老人安然端坐于梅花鹿上,形象奇特,高宽额头,长眉,长胡须,在胸、膝、背绘对称的云里团鹤6组,团云2组。内衣较长,下露裙边部位绘海水波浪与四脚云纹,袖口为云雷纹,脚着云头鞋。鹿身以6点组成,座中间绘山石,两边波浪纹及浮云,画法为双勾平涂。
                            青花仕女立像

   明嘉靖时期(公元1522年——1566年)

  通高29厘米 座高3厘米 座宽8厘米

  西安市七贤庄南出土

  高发髻,长眉,凤眼,小口,面貌俊俏,略有所思,双手置於胸前棒物,静立于座上。宽袖长袍,内着长裙,微露脚。以青花描绘衣裳,两袖各绘一团凤、胸、背各有开光云里凤,裙边为水波纹,座上绘如意飘带双角云,青花色兰微闪紫。胎坚硬,细腻,有火石红斑,釉色白中闪青,有漏釉与脱釉现象。
                          青花人物楼阁瓷罐

   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公元1436年——公元1464年)

  高35厘米 口径21厘米 最大腹径39厘米 足径19.5厘米

  西安市交通大学南出土

  直口圆唇,丰肩,下收,浅圈足,足有明显的刀旋削痕。通体四层纹饰,口部为菱形格锦纹,肩部锦底四组海棠形开光,开光内绘折枝莲。腹部绘携琴访友图,在松树云气中高楼耸立,有主仆三人恭候客人到来,拜访三人骑高头大马,前有二童子各抱琴持剑引路,后有人担挑酒缸、食肉相随,前呼后拥,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表现达官贵族及文人超逸的情趣和悠闲富裕的生活,近足处海水波涛纹一周。此罐虽然通体装饰各种纹样及人物图案,层次多而不乱,画面主次分明,浑然一体,没有琐碎繁杂堆砌之感。腹部布置主题画面,线条流畅,上面的云气与周围的花草,突出故事情节,加上青花发色苍翠艳丽,略略闪灰,美丽夺目,釉面白中闪青,晶莹肥厚,把人物形神表现的真实动人。
                        海水奔马鹿纹大碗

   明万历时期(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

  高12厘米 口径22厘米 足径7厘米

  西安市征集

  敞口,深腹,圈足。外壁口沿下绘海水奔马一周,腹壁为十组,每组内为山石花卉鹿纹图,近足变形莲瓣一周,内壁底绘海水火轮纹。纹饰布满通体,根据器形有所变化,突出马与鹿的纹样,腹部绘海水奔马,马作飞驰状,身有火焰纹,首高昂,尾上扬,四蹄奔腾於波涛滚滚的海水上,身上 火焰向后飘浮,表现日行千里,速度疾如闪电,惊心动魄。海水奔马鹿纹大碗是景德镇万历时期民窑烧造,这时青花料使用西域回青料,又称佛头大兰,回回青等,发色鲜艳。当时景德镇烧瓷,特别是万历,以后民窑青花瓷器的生产质量和数量是惊人的。
                            青花阿拉伯文碗

   明永乐时期(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

  高4.4厘米 口径13.3厘米 足径3.8厘米

  西安市征集

  微敛口,弧形腹,卧足。内腹口沿绘一周海水波涛纹,下腹壁有花卉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近底处一圈串枝莲,叶为葫芦形,底部是花叶形几何图。外壁沿有回纹一周,意为:“主阿!保佑我们。”下有两条平行线,腹部有上下连续相对的两周变形叶纹,上边叶纹小,下边叶纹大,近足处串枝莲一周。青花色泽浓艳,有黑疵斑点。胎薄,釉细腻,绘画精巧,制作规整。
                          白釉剔花人物纹罐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高29.5厘米 直径28.5厘米

  西安市革命公园西门外出土

  大口,矮颈,上腹鼓,下腹收敛,圈足。由口至足分五层纹饰,口部为方折云雷纹,肩部变形莲瓣纹,上鼓腹为海棠形对应两组开光,一开光内为山石蕉叶及松树,其间有两仙人,遥指赶路,一仙人睡在蕉叶上,云朵缭绕,构成一幅仙景图。另一开光内云间花丛里有一妇人,攀枝睡在花叶上,悠闲自得,开光外海水游鱼。腹中有一周云朵与银锭纹相间纹饰,下腹至胫部为蕉叶纹,均是二至四道弦纹相隔。主要纹饰为白釉剔地,地为灰褐色。胎为灰白色,坚硬。此罐为磁州窑系的产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