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程背景下校长领导智慧和能力的提升

 老友茶馆 2011-10-30
新课程背景下校长领导智慧和能力的提升
发布者: 系统管理员 | 类型: 领导讲话 | 发布时间: 2008-07-29 16:12:56 | 保留天数: 35565 天| 级别: 普通 | 阅读次数: 1208

——在黔西县首届初中教育论坛上的讲话
毕节地区教育局  谢祥贵
2008年4月24日


各位领导、校长、老师们:早上好!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这个论坛,也非常感谢黔西二中张校长的盛情邀请。这应该是我参加的第一个由县组织的初中教育论坛。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更是一个很好地获取信息和资源的时机——因为通过这个论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与这么多的校长见面,倾听大家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办学、如何适应、如何发展、如何创新、如何有效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想法、见解,这无疑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我想在这杜鹃花开的浪漫时节,更看到比杜鹃花更美、更浪漫的精彩!
    从2001年开始启动新课程实验,到2005年全区全面铺开,新课程改革在我区已走过了8个年头。在这8年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的校长、特别是一线的老师,酸甜苦辣可谓都有所体味。尽管确实有了一些新变化、新气象、新亮点,但是,我个人感觉课程改革依旧是“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的校长仍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种种困惑、问题和困难,新课程实施是“痛”但还未真正“快乐”着。你不抓课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答应;你抓课改,教育质量上不去,甚至滑下来,学生不答应,家长不答应,社会也同样不理解。校长处于“两难”中。所以,我们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新课程实施与教育质量提高。这也是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我认为还是很有针对性、现实性的。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并且倡导师生共同发展,以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从校长的角度观察、研究新课程,我们遇到的最大的考验就是学校如何围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为新课程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如何为教师创造一个改革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发展的环境,如何全面正确的评价教师和学生,如何面对家长、社会对这次课改的置疑与等待。尽管素质教育已提倡多年,新课程改革也实施了七八年,但新课程实施在很大层面上仍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实施与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也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检验与评价。特别在传统中小学考试制度和评价标准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对实施新课程本身也形成了有形无形的障碍。有人戏言:“减负,减负,后果自负;课改,课改,改了白改。”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我们如果缺少清醒的头脑,缺少应有的智慧和能力,就只能是打着新课改的旗帜,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领着师生仍然走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老路。所以,今天我要讲的主题就是“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升校长领导智慧和能力”。
这里,有必要说说对“智慧”的理解。
    《圣经》记载:创造之神在造成智慧成果后曾经一度禁止神造出来的人去神秘园分享这种成果,而一旦被魔鬼诱惑的人,违背了神的指示偷吃禁果后,获得神智的人瞬间就知道了以前从未感觉到的事情。没有智慧的时候,人类不知羞耻,不分善恶,不明是非,更不具备智慧型的系统知识。虽然得到智慧的人被神逐出伊甸园,降临人间遭受苦难的惩罚,但是智者已经明白天地之间的许多大事了。
    有位科学家给两名助手一人一只灯泡,要求他们各自想法求出这灯泡的体积。其中一位很快得出了结果:他找来一只烧杯注满水,把灯泡没入水,然后拿出灯泡,根据烧杯中空出的部分,很快就计算出了灯泡的体积。另一位对灯泡用尺子测量,用公式计算,忙了半天也没有忙出个结果来。从两个助手操作的情况看,第二位助手并不缺少知识,但他却缺少智慧。他迷信于课本上那些知识,却不知道灵活地运用。而第一位助手可贵的是,能把书上的知识与生活的经验巧妙嫁接,有机融合,把棘手的难题转变为简单的操作,使问题迎刃而解,这就是智慧。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会孩子做人,是培养具备健康人格的现代人,所以,教育决不仅仅是某一种技术,而应当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大智慧。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需要智慧。在教育实践中,对待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同一个学生不同的时候也需要用不同的教育和管理方法。有人说,没有智慧,不是教育,只能叫“告诉”;没有智慧,不是艺术,只能叫“直白”。这很值得回味。
    实施新课程更需要智慧,因为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来第八次也是最深刻、最艰难的一次课程改革,树立新理念、掌握新技术、创新新方法,这一切新的东西无不需要我们的智慧,甚至是大智慧。新课程倡导课堂的开放与互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放的课堂与师生、生生的互动,必然生成诸多的课堂意外即教师课前教学设计之外的情形,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育教学机智,这就是智慧。学习在本质上是智慧的活动,作为引导学习活动的教学则更是智慧的活动,教师的课堂教学无不体现智慧的教学,也无不需要教学的智慧,这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也是对每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的新挑战。
    教育需要智慧,智慧创造教育。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教育因智慧而存在,教育需要智慧之心,教育者需要智慧之灵。校长作为教育者的代表,作为教育者中特殊的教育者,更需要教育的智慧。
现在,我们来说能力。能力 ,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能力是运用智力、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而获得的。
    新课程无疑是一次有着深远影响的持久的重大活动,对每个参与其中的人而言都毫无例外要受到又一次能力的检验与考验。校长只有用足够的“智慧+能力”,才可能成为课改的真正驾驭者,才可能在推进课程实施中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一、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智慧与能力的提升,首先集中体现在全新办学理念的树立并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
    办学理念是校长基于“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办学理念就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从内容来说,包括学校理念、教育目的理念、教师理念、治校理念等;从结构来说,包括办学目标、工作思路、办学特色等要素。办学理念的功能主要回答学校的全部活动所涉及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进而解决学校的终极问题:学校是什么?校长的办学理念有两个最基本的作用:(1)使校长个体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2)在此基础上,使学校的整体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
    树立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形成或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和特色的需要,同时也是校长职业成长的需要。
    全新的办学理念需要校长集全校的智慧去挖掘、整理、提炼,既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时代精神,能够引领学校健康地、发展,又要结合学校实际,体现学校办学传统、优势和特色,能够引领学校有个性地发展。全新办学理念更加重视内涵发展,让学校更富有诗意。所以,我们的校长必须首先解决办学理念问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校长要在探索、总结、提炼全新的办学理念过程中同时使之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这是办学理念转化为实践并出成果的最关键的环节,使形成全校凝聚力的根本所在。我们的校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应该在正确的办学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出更符合实际的办学目标,进一步确立更符合实际的办学宗旨,进一步树立新的办学理念,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让学生个个都成人,人人都成才” 、“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让师生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朱永新语)”等等。
办学实践是校长办学理念产生的源泉,理性思考是办学理念丰富和提升的必然过程。这对校长自身能力和水平有了较高的要求:
    (1)拥有扎实的政策理论水平。在领会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树立现代教育观,思考形成怎样的办学理念。
    (2)拥有继承传统与创新能力。以学校的优良传统为基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这是办学的基本思路。
    (3)善于借鉴外校先进经验。各学校都有各自的办学经验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善于学习和借鉴,将会开拓校长的思路,丰富校长的思想,从而使校长的办学理念有更高的思想高度,并且更充实。
    (4)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能力,体现时代精神。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校长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应该记住一位校长的感悟:
    心中有天空(这意味着校长必须高瞻远瞩);
    眼中有目标(这意味着校长必须有努力的方向);
    手中有分寸(这意味着校长必须用好自己的权力);
    脚下有土地(这意味着校长的成长、发展与发挥作用离不开自己的学校)。
    二、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智慧与能力的提升,其次体现在重建学校管理制度并成为全体师生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
    几年的课改实践表明:原有学校管理制度许多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要求的已不相适应,如果没有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课改的目标。
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决定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必须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必须以学生为本。智慧的校长一定会敏锐感觉到这种变化对学校传统的管理制度提出了严峻挑战,重建学校管理制度势在必行。成功校长的经验表明需要实现三个转变:
    第一,从管住学生转变为相信学生。相信所产生的教育力远远大于和优于不放心、不信任的说教或惩处。
    第二,从监督教师转变为依靠教师。依靠需要尊重、信任和关注,以心换心所获得的理解和支持才是持久和永恒的。
    第三,从单一的重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发展性评价。结果不是唯一,过程更为精彩。在学校管理中,智慧的校长既要重视终端绩效的考核,更注重平时过程的管理。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再好的制度,如果不为师生所认同,同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意味着校长在重建学校管理制度的时候,必须考虑与构建学校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当然制度建设本身也是文化的范畴。只有文化形成的同心力、感召力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内在动因。
    在这里,我把一所民办学校管理的“九0法则”介绍给大家,很有启发意义:
    品牌的90%是文化;
    经营的90%是人心;
    资源的90%是整合;
    管理的90%是激励;
    成功的90%是坚持;
    荣誉的90%是口碑。
    结论是:管理就是让人做事并取得成果;管理的科学性在于让人高效率地做事;管理的艺术性在于让人愉快地做事;管理的战略性在于让人做正确的事。
    三、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智慧与能力的提升,需要校长特别重视教师团队的打造
    教师是实现学校办学目标或者说是实现校长办学意图的生力军,是实施新课程的中坚力量。教师的水平及团队合作精神是学校生存、发展以及新课程是否达到预期的关键。现代学校既需要优秀的教师个体,更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团队的力量才是真正无穷的。智慧的校长既能看到优秀教师个体的培养,更看重优秀教师团队的打造。
    第一、让教师明白学校发展的目标。一个富有效率的组织必须注意帮助员工了解组织的期望是什么。一个智慧的校长,就必须让教师深刻理解学校的共同目标和当前的努力的方向。一个没有期望、没有目标的学校,或者有目标、有方向但校长不懂得让教师分享、认同,其教师之间不会形成一种凝集力,更不会形成团队精神。
    第二、坚持公正与公平。这是团队精神的最大动力。经济学家詹姆斯在他的《公正是最大的动力》一书中写到:公正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保证和目标。公正是对人格的尊重,可以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作为校长,在学校管理中,会遇到用人、晋级、评优、奖励、处罚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恰恰关系到每一个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如有失公平、公正,必然挫伤团队的积极性,影响团队凝集力与向心力的形成。
    第三、善于沟通与交流。这是团队精神的黏合剂。优质学校的基本理念是强调学校全体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并试图以此提升教师的能量。在教师之间,可以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合作,或小组合作,跨科组交流,或以师带徒、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通过构建合作性的教学文化,使教师学会反思、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改进自己的弱点,从而提高自身能量。作为校长,就应该多思考多为教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提供机会、找寻平台。
    第四、了解教师的需求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教师需要什么?渴望什么?欠缺什么?身体状况如何?精神状态怎样?校长应通过恰当、灵活的方式,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想方设法帮助老师解决。这就是所谓的人文关怀。可以想象,缺乏人文关怀的学校,其教师之间不可能形成一种向心力。
    第五、注重塑造高尚的师德。这是团队精神的源泉。教育事业的特殊性,使得从事教育工作的每一个人都要特别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师德修养,既是教师自己的事,又是学校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智慧的校长应高度重视并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让每个教师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在师生交往中、课堂教学中、与家长的交往中及与同事的交往合作中自觉遵守,让教师在不知不觉中从对教育一般的职业理解升华为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奉献。
    第六、广泛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教育界探讨得最多的问题之一。智慧的校长就比较重视本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且从中尝到了甜头。校长应该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提高学历进修,应该设计好并扎实开展好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应该开展教师“沙龙活动”,应该活跃学校教研氛围、建设书香校园,应该注重增强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应该广泛开展公开课、听课、评课活动,还应该多开展课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教职工之间的协作精神,增强教职工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友谊,从而达到培养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形成强大的凝集力和向心力。
    总之,打造教师团队是学校不断优质化的一个源泉。作为校长,理所当然要把打造教师团队,培养教师团队精神,努力提升教师能量,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来完成。
我们地区提出的教师团队建设的目标是:
※ 有责任感、使命感,有合作精神的教师团队;
※ 有爱心、有情感,尊重学生人格、思想和个性发展的教师团队;
※ 学科知识深邃、教学知识丰富、教学技能精湛,学力、思考力、创造力强并重视培养学生学力、思考力、创造力培养的教师团队;
※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师团队;
※ 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教师团队。
    五、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智慧与能力的提升,要特别注重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场所,是学生们一生发展打基础的地方,学校可以成为他们一生中的“精神家园”,学校文化可以成为影响他们成长的“根”。良好的学校文化对人的内在深层次的心理结构的完善、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塑造、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其强大的功能。良好的学校文化,使人学会怎样做人,使人形成健全的人格。
    校长在建设学校文化文化中要注意:
    坚持一个原则:“因校制宜,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
    理清一条思路:“有气息、有品味、有特色、环境美、讲文明”,熏陶渐染,润物无声。
    明确一个目标:使校园形成“ 有文化、有特色、有竞争、有创新”的现代特色学校,使校园文化成为教育、激励全校师生有效载体,使育人环境得到全面优化。
    突出一大特色:继承历史传统与创新。应努力做到:校园里的每一幢建筑都承载着历史;每一块石头都蕴含着文化;每一面墙壁都在诉说教育。
    六、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智慧与能力的提升,需要校长加强学习,不断强化自己的学习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谈到学习,我们总会以若干理由推托。而事实上,现代社会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当校长就更需要如此了,因为校长职业的特殊性,需要校长不仅仅是一个职务或头衔,更重要的是校长所包含专业化因素。
    人是一种文化的动物。文化的实质在于符号和符号能力。联合国定义的新世纪文盲标准分为三类,都与符号能力有关:一类是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而文字是最典型的符号系统;二类是不能识别现代符号(如地图、曲线图等)的人,还是符号;三类是不能使用计算机的人,须知计算机的运行和控制也是符号。如果说动物的生存还能靠本能的话,那么,符号能力则绝对需要后天的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学习,才能使我们真正在文化上成人。在当今学习型社会中,学习力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最核心的竞争力!这里,我只引用一篇文章中关于学习的描述,也许对大家有所启发。
    个人核心竞争力在学习中凝聚;
    人生路径在学习中选择;
    组织效能在学习中优化;
    学习可使人生活得有情趣;
    学习可以使生活得有尊严;
    学习可以使生活得更自由。
    花最美的姿态是绽放;
    树最美的姿态是挺立;
    河最美的姿态是流淌;
    狮最美的姿态是奔跑;
    那么,人生最美的姿态是什么呢?是学习。
    从根本上说,新课程背景下校长领导智慧和能力的提升,主要靠自身学习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不断提高。我们衷心希望每个校长都能成为学习型校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校领导力还会有许多新的挑战和考验,我相信,只要我们校长的思考与行动努力贴近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就一定能应对一个又一个新挑战。只要我们校长的智慧与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而增长,就一定能达到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