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用中药 补充部分之一

 富硒帮富硒食品 2011-10-30
1.黄莲
(《本经》
【异名】王连(《本经》),灾连(《药性论》)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峨嵋野连或云南黄连的根茎。
    
【植物形态】黄连多年生草本,高1525厘米。
   
根茎黄色,常分枝,密生须根。
   
叶基生,叶柄长616厘米,无毛;叶片稍带革质,卵状三角形,宽达10厘米,3全裂;中央裂片稍呈菱形,墓部急遽下延成长11.8厘米的细柄,裂片再作羽状深裂,深裂片45对,近长圆形,先端急尖,彼此相距26毫米,边缘具针刺状锯齿;两侧裂片斜卵形,比中央效片短,不等2深裂或罕2全裂,裂片常再作羽状深裂;上面沿脉被短柔毛,下面无毛。
   
花茎12,与叶等长或更长;二歧或多歧聚伞花序,生花38朵;苞片披针形,35羽状深裂;萼片5,黄绿色,长椭圆状卵形至披针形,长912.5毫米,宽23毫米;花瓣线形或线状拉针形,长56.5毫米,先端尖,中央有蜜槽;雄蕊多数,外轮雄蕊比花瓣略短或近等长,花药广椭圆形,黄色;心皮812
   
蓇葖612,具柄,长67毫米。
   
种子78,长椭圆形,长约2毫米,褐色。
   
花期24月。
   
果期36月。
    
野生或栽培。
   
分布四川、贵州、湖北、陕西等地。
    
三角叶黄连多年生草本。
   
形态与黄连相似,主要特征为根茎不分枝或少分枝。
   
叶片纸质,卵形,长达16厘米,宽达15厘米,3全裂,裂片均具明显的柄;中央裂片三角状卵形,基部急缩成长达2.5厘米的细柄,羽状深裂46对,两侧裂片斜卵状三角形,不等的2深裂或半裂,小裂片彼此邻接。
   
苞片线状披针形,近中部3裂或栉状羽状深裂。
   
花萼狭卵形;花瓣近倒披针形,均较宽;雄蕊约20,长仅为花瓣的1/2左右;心皮912
   
种子不育。
    
栽培于四川,野生种已不多见。
    
峨嵋野连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
   
根茎较少分枝,节间短而密。
   
叶基生,411枚,叶柄长516厘米;叶片披针形或窄卵形,约与叶柄等长,宽3.56.5厘米,3全裂;中央裂片三角状披针形,长达14厘米,宽达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急缩成小柄,羽状深裂,710对,小裂片长椭圆状卵形,缘具尖锯齿;两侧裂片斜卵形,长仅为中央裂片的1/31/42深裂或偶2全裂,小裂片再作羽状分裂或2深裂;上面沿脉被微柔毛外余均无毛。
   
花茎多单一,多歧聚伞花序,有花36朵;萼片线形,长7.510毫米,宽0.71.2毫米;花瓣912,狭线形,长约为花萼的1/2或较短;雄蕊多数,长约4毫米;心皮914
   
蓇葖长约8毫米。
   
种子长圆形,黄褐色。
    
野生于阴湿丛林中。
   
分布四川。
    
云南黄连多年生草本。
   
形态与黄连很近似,主要区别为:根茎较少分枝,节间密。
   
中央裂片卵状菱形或长菱形,羽状深裂36对,小裂片彼此的距离稀疏。
   
多歧聚伞花序,有花35朵;苞片椭圆形,3深裂或羽状深裂;花萼卵形或椭圆形,长68毫米,宽23毫米;花瓣匙形或卵状匙形,长4.56毫米,宽0.51毫米,先端圆或钝,中部以下变狭成细长的爪,中央有蜜槽;心皮815
    
生于高山寒湿林荫下。
   
分布云南、西藏昌都地区,云南有栽培。
    
此外,尚有短萼黄连(分布广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少有栽培),五裂黄连(分布云南东南部),亦同供药用。
    
【采集】以立冬后(11)采收为宜。
   
掘出后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晒干或烘干,撞去粗皮。
    
【药材】黄连商品,因原植物与产地的不同,大致可分如下几种: 味连,又名:川连(《本草蒙筌》),鸡爪连、鸡爪黄连、光连。
   
为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多分枝,常36枝成束,稍弯曲,形如鸡爪,长约37厘米,单枝直径38毫米。
   
外表黄褐色,栓皮剥落处呈红棕色;分枝上有间断横纹,结节膨大,形如连珠,着生多数坚硬的细须根及须根痕,有的表面无横纹而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江枝或过桥杆;上部多有褐色鳞片残留,顶端有未去净的残茎或叶柄。
   
质坚实而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暗棕色,木部金黄色,射线有裂隙,中央髓部红黄色,偶有空心。
   
无臭,味极苦,嚼之唾液可染为红黄色。
   
以条肥壮、连珠形、质坚实、断面红黄色、无残茎及须根者为佳。
    
均属栽培品,主产四川、湖北。
   
陕西(平利)亦产。
    
雅连(《本草从新》),又名:峨嵋连、嘉定连、刺盖连。
   
为植物三角叶黄连的干燥根茎。
   
多为单枝,少有分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呈蚕状,长约48厘米,直径约39毫米。
   
外表褐色或黄棕色,间断横纹多,结节明显,有多数须根残痕、叶柄残基及鳞片,过江枝较味连为少。
   
质坚实,断面不齐,皮部暗棕色,木部深黄色,射线明显,髓部时有空心。
   
无臭,味极苦。
   
以条肥壮、连珠形、质坚实、断面黄色、无残茎及须根者为佳。
    
均属栽培品,主产四川(峨嵋、洪雅)
    
野黄连,又名:凤尾连。
   
为植物峨嵋野连的干燥根茎。
   
外形与雅连相近,惟顶端多留有长610厘米的叶柄,作为野生的标记;根茎多单枝或有2分枝,略弯曲,长约56厘米,直径46毫米,外表呈黑褐色,结节紧密成连珠状,无过江枝;残留的鳞片较多,须根较硬。
   
断面木部鲜黄色。
    
均属野生。
   
主产四川(峨嵋、洪雅、峨边),产量极小,但一般认为品质最优。
    
云连(《本草从新》)主要为植物云南黄连的干燥根茎。
   
较细小,多弯曲,拘挛,多为单枝,形如蝎尾。
   
长约1.58厘米,直径约24毫米。
   
外皮黄绿色或灰黄色。
   
其余特征与以上品种大致相同。
    
栽培或野生。
   
主产云南(德钦、维西、腾冲、碧江)
    
此外,植物短萼黄连的根,商品多称为土黄连或土川连,各地有少量生产;植物五裂黄连的根,在云南亦作云连使用。
   
黄连加工过程的剩余部分-黄连须(须根)、剪口连(叶柄基部)、千子连(全部叶柄)、黄连叶(叶片)、黄连渣(撞笼中撞下的渣子)在少数地区亦代黄连使用。
    
【化学成分】黄连含小檗碱79%、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已碱、非洲防己碱等生物碱,尚含黄柏酮、黄柏内酯。
    
峨嵋野连中分离出小檗碱、甲基黄连碱、药根碱、掌叶防己碱,以及两种非酚性生物碱,两种酚性生物碱。
    
【药理作用】抗微生物及抗原虫作用㈠细菌:体外试验证明,黄连或小檗碱对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双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皆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绿色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对肺炎杆菌、百日咳杆菌、鼠疫杆菌、布氏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结核杆菌等亦有效;对变形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则作用较差,对宋内氏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则几无作用。
   
由于实验方法之不同,各家报告有些差异。
   
对痢疾杆菌,以舒氏痢疾杆菌的敏感度较高,其次弗氏、宋内氏最差。
   
其作用等于或优于磺胺而弱于链霉素及氯霉素。
   
黄连粗提取物与纯小檗碱的抗菌作用,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少数情况,对某种细菌的作用不完全一致的。
   
煎剂即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抗药后,小檗碱仍有抗菌作用,也有报告,加用小檗碱可恢复肠道细菌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在体外及体内的试验中,它与链霉素、磺胺对葡萄球菌还显示有协同作用。
   
小檗碱与磺胺类药物对痢疾杆菌同时发生抗药性的菌株虽较多,但并无完全的交叉耐药性。
   
在试管中对百日咳杆菌有显著的抑菌作用,虽然其最低有效浓度高于链霉素与氯霉素,但其临床疗效至少不低于链霉素与氯霉素。
   
对白喉杆菌,体外有抑菌作用;但口服黄连,不能保护白喉杆菌对豚鼠的致死作用,也未能减轻或抑制局部反应的发生以及皮内注射白喉毒素的局部反应。
   
对鸟型、牛型、人型结核杆菌皆有抑制作用。
   
由于所用培养基及菌株等条件的不同,其抑制作用有较为显著的,也有不显著的,一般远不及对氨水杨酸。
   
体内试验,对接种结核杆菌的小鼠、家兔、豚鼠的疗效均不十分显著。
   
有人报告,12000小檗碱与结核菌在体外作用三日后,并不影响细菌对豚鼠的致病力,如作用14日后,则可使其致病力降低1/2
   
㈡其他微生物及原虫:在鸡胚试验中,黄连对各型流感病毒、新城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试管中对十余种常见致病性真菌有广泛而显著的抑制。
   
对钩端螺旋体,在试管中有相当强的杀灭作用,小檗碱在7.5微克/毫升,黄连水煎剂在1.9毫克/毫升时,即有显著作用。
   
黄连煎剂及硫酸小檗碱在体外及体内均有抗阿米巴原虫作用,体外试验,其效力相当于依米丁的1/128,汉防己甲素的1/4;体内试验相当于汉防己甲素的1/16
   
此外,尚有抗滴虫、抗黑热病原虫、抗锥虫、杀草履虫等作用。
   
由于其作用广泛,有人认为可作为防腐剂,其酚系数在520之间。
   
黄连抑菌的有效成分,一般认为是小檗碱。
   
黄连生药炒焦后,小檗碱含量有所降低,抗菌力亦随之减弱。
   
它低浓度(约为10毫克/100毫升)为抑菌,高浓度(约为20毫克/100毫升)为杀菌。
   
其杀菌作用原理较为复杂,尚未完全阐明。
   
小檗碱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与呼吸,抑制细菌的葡萄糖及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过程,特别是脱氢反应。
   
与维生素PPB有较显著的拮抗作用;偏碱性时,能使大肠杆菌、粪链球菌的吡哆醛与酶蛋白的结合受到抑制,在酸性时则否,能抑制细菌对蛋白质的合成;黄连及其复方制剂可使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及血浆蛋白凝固酶的效价降低。
   
在对霍乱弧菌的研究中证明,小檗碱可能伤害了细胞膜,而导致细胞内成分的改变;它不影响核酸合成,而增加蛋白质的分解过程,对脂肪酸成分(饱和的及不饱和的)也有改变。
   
据报道,它能增强白细胞及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能使动物因感染而产生的代谢障碍,如心肌糖元及某些酶活性之降低,有所恢复。
   
对豚鼠对布氏杆菌活菌菌苗的免疫反应,小檗碱(单用或与磷胺并用)在早期用药时,稍呈抑制,晚期则并无影响。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与弗氏痢疾杆菌对单用小檗碱极易产生抗药性。
   
某些细菌还可从培养基中同化小檗碱;但对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异烟肼、对氨水杨酸之间并无交叉耐药性。
   
据报道,用黄连组成复方后,抗药性之形成远较单用时为小,抗菌效力还有所提高。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静脉注射或口服小檗碱对麻醉(犬、猫、兔)或不麻醉(大鼠)动物,均可引起血压下降。
   
一般剂量时,持续时间不长,重复给药,无增强作用及耐受现象。
   
降压作用与心脏无关,因为在一般剂量或小剂量时,它能兴奋心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大剂量方抑制心脏;即使再增加剂量,在离体蟾蜍或猫的心脏上亦无停搏现象。
   
降压与血管的扩张有关,因为降压的同时,脾、肠、肾及四肢容积皆有增大,蟾蜍血管灌流及家兔寓体肾脏灌流,也都证明它能直接扩张血管。
   
小檗碱的降压作用不受苯海拉明和利血平化的影响;阿托品可阻断其降压作用(麻醉大鼠),但不影响乙酰胆碱的降压反应;因此其作用可能是直接兴奋毒蕈碱样受体。
   
对降压原理中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了不少的研究以后,一般认为,其降压乃由于对血管的直接作用与增强乙酰胆碱(见下节)两种因素而来。
   
有若干原理至今尚未获圆满解释,如麦角毒能将小檗碱的降压作用翻转为升压作用;注射大量阿托品后,乙酰胆碱的升压作用可被小檗碱翻转为降压作用等,皆有待继续研究。
    
对乙酰胆碱等的作用小檗碱在哺乳类心脏标本(心肺装置、离体猫心、离体兔心耳、离体猫心耳)上,小剂量能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大剂量则对抗之,在整体动物上也是这样,小剂量增强乙酰胆碱或电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引起的血压下降,大剂量则削弱此种反应。
   
在兔耳、蛙下肢灌流、离体兔肠、支气管等标本上,小檗碱都能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亦可增强电刺激鼓索神经、注射毛果芸香碱引起的唾液分泌。
   
在对家兔瞳孔的试验中,局部用药,小檗碱(0.5%)可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
   
此外,它还能显著增强乙酰胆碱对蛙腹直肌的作用,小剂量时呈现显著的抗箭毒样作用,剂量过大,则又可增强某些药的箭毒样作用。
   
在整体动物身上也可观察到抗箭毒样作用,但在体内,作用发生很慢,与毒扁豆碱不同.其作用强度(兔垂头及小鼠的毒性试验)不如毒扁豆碱,其衍化物可有更强的抗箭毒样作用。
   
总之,小檗碱具有双相作用;它对乙酰胆碱的增强作用,与其抗胆碱酯酶有关,在犬、马血清、兔脑匀浆胆碱酯酶的活力测定中,都确定它的抗胆碱酯酶的作用,但效力仅及新斯的明的1/200
   
另一方面,小檗碱对乙酰胆碱的拮抗作用,则可能与其化学结构同属季铵化合物,因而二者之间发生相互竞争性拮抗所致。
    
小檗碱还有某些抗肾上腺素样作用,在小檗碱引起麻醉动物降压的过程中,肾上腺素的升压反应被大大削弱,但很快即恢复。
   
小檗碱能拮抗肾上腺素及其同类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甲氧胺等在麻醉兔身上引起的心律不整、心率变慢以及心电图的改变。
    
对平滑肌的作用小檗碱除对血管平滑肌起松弛作用外,对其他平滑肌如子宫、膀胱、支气管、肠胃道等都具有兴奋作用。
   
对离体豚鼠及猫的子宫有显著的兴奋作用,甚至超过北美黄连碱,此点在妇产科应用上有意义。
   
黄连煎剂对离体兔肠,低浓度使肠的紧张度上升,浓度过高反引起弛缓。
    
对胆汁分泌及血液的影响小檗碱有利胆作用,增加胆汁形成,使胆汁变稀,对慢性胆囊炎患者,口服有良好效果。
   
在慢性试验中,小檗碱对大鼠口服(20毫克/公斤)、肌肉注射(2毫克/公斤)可降低血清胆甾醇。
   
黄连的热水浸液对家兔在饲喂胆甾醇或切除甲状腺后,可使升高的血清C/P值较早的恢复正常或降低血脂质水平。
   
对家兔的苯肼性动脉硬化症,三黄粉(黄连、黄芩、大黄)可使升高的c/P值有所下降。
   
早年报告的降低血糖的作用,未被证实。
   
据报道,小檗碱及某些苦味健胃药(丁香中的石竹萜烯等)有抗贫血作用。
   
对注射苯肼及二胺甲苯引起贫血的家兔,小檗碱可使红细胞的减少幅度较对照组少而血红蛋白也有某些增高。
   
但也有报告,未发现黄连粉末有此作用。
   
早年报告的小檗碱能减少白细胞,抑制白细胞的阿米巴样运动,未被证实,一般剂量时,它对白细胞并无影响。
    
抗癌、抗放射及对细胞代谢的作用以前认为小檗碱系原浆毒或细胞分裂毒,它与秋水恼、白屈菜碱同属芪胺类化合物,并与秋水仙有协同作用。
   
在组织培养试验中,抑制细胞呼吸、氧的摄取并引起细胞的脂肪性变,萤光照相显示小檗碱存在于细胞内之颗粒中。
   
它的抑制细胞呼吸,主要是由于抑制了丙酮酸的氧化脱羧所致,对异丁烯二酸、延胡索酸、醋酸、无氧糖醇解等并无影响。
   
也有认为,它之抑制呼吸,主要是抑制黄酶,而癌组织的黄酶含量低,故较正常细胞对小檗碱更为敏感,还有报告它能抑制癌细胞的核酸合成,抑制嘌呤核甙酸合成的中间体羧胺的利用。
   
尽管在试管中有制癌作用,但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的治疗作用效果不佳。
   
小檗碱对小鼠遭受Coγ-射线照射而致的死亡有某些保护作用,从体外酵母菌的试验中得知,此种保护可能与小檗碱改变了细胞内微粒体表面的某些特性有关。
    
其他作用小檗碱小剂量能加强小鼠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大剂量可削弱之;同时它也能加强抑制过程。
   
小檗碱对颈动脉体、骨髓及肠管的化学感受器有兴奋作用;颈动脉注射与静脉注射本药不同,不是引起恒定的降压反应,而是引起血压的波动性改变。
   
此种现象可能与它对颈动脉体的反射性升压作用这一因素有关。
   
在对大鼠的巴豆油肉芽囊的实验中,用组织学的方法证明,小檗碱皮下注射,可帮助机体加强对炎症病灶形成屏障的作用。
   
黄连的甲醇提取液有抗炎作用(大鼠足踝浮肿法及巴豆油肉芽囊性炎症法等),局部给药也能使肉芽肿重量减轻,其作用近似保泰松。
   
据称小檗碱有解热、抗利尿、局部麻醉、镇静、镇痛、延长戊巴比妥睡眠时间以及降低家兔眼内压等作用,无雌性激素样作用。
   
黄连与萱草根同时或在较短时间内同服,可降低后者对小鼠的毒性。
    
吸收、分布、排泄小檗碱口服不易吸收。
   
肠外给药,吸收入血后迅速进入组织,血浓度不易维持;人类口服0.4盐酸小檗碱后30分钟血浓度为100微克%(体外杀菌浓度大约为20毫克%),随后逐渐减少,即使重复给药,每4小时0.4,血浓度亦不见增高。
   
在体内,几乎所有组织均有小檗碱的分布,而以心、肾、肺、肝等为最多。
   
它在各组织中贮留的时间甚为短暂,24小时后仅有微量,主要在体内进行代谢,也有少部分(6.4%)经肾排出。
   
兔口服后,亦能吸收,并能在血中停留72小时,尿中亦有排泄,组织中以心脏中浓度最高,胰、肝次之。
   
大鼠口服,吸收甚微。
   
注射给药,则主要进入心、胰、肝、大网膜脂肪;24小时后仅有胰、脂肪中中仍可查见相当量的小檗碱。
   
仅少量(1%)自尿排出。
    
【毒性】小蘖碱的治疗量相当安全,副作用也很少,长期服用也未见任何障碍,一次口服小檗碱2.0或连用黄连粉100未见任何副作用。
   
在动物试验中,毒性也很轻,给小鼠口服不易致死,腹腔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0.01/公斤,亦有测得其半数致死量为0.066/公斤(黄柏或黄连则各为0.520.73/公斤)
   
猫口服0.1/公斤可引起全身抑制,呕吐,于810天后死亡,呼吸由兴奋转向麻痹,死亡前可发生惊厥。
    
【炮制】黄连:拣去杂质,洗净泥砂,润透,切片,阴干。
   
炒黄连:将黄连片以文火炒至表面呈深黄色为度,取出放凉。
   
姜黄连:用鲜生姜打汁,加适量之开水,均匀地喷入黄连片内,待吸收后,用文火炒至表面深黄色为度,取出放凉。
   (
每黄连片100斤用生姜128)萸黄连:先取吴茱萸加清水适量煎透,去渣,再将黄连片拌入汤内,至汤液吸尽,文火微炒,待略干,取出晾干。
   (
每黄连片100斤用吴茱萸64酒黄连:取黄连片用黄酒拌匀,稍闷,炒至表面深黄色为度,取出放凉。
   (
每黄连片100斤用黄酒128《雷公炮炙论》:凡使黄连,以布拭上肉毛,然后用浆水浸二伏时,漉出,于柳木火中焙干用。
    
【性味】苦,寒。
    
《本经》:味苦,寒。
    
《吴普本草》:神农、歧伯、雷公:苦,无毒;李氏:小寒。
    
【归经】入心、肝、胃、大肠经。
    
《汤液本草》:入手少阴经。
    
《本草经疏》:入手少阴、阳明,足少阳、厥阴、阳明、太阴。
    
《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功用主治-黄连的功效】泻火,燥湿,解毒,杀虫。
   
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结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火眼,口疮,痈疽疮毒,湿疹,汤火烫伤。
    
《本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辩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
    
《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别录》:主五脏冷热,久下泄辩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药性论》: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
    
《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
   
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仁斋直指方》:能去心窍恶血。
    
《珍珠囊》:泻心火,心下痞。
   
酒炒、酒浸,上颈已上。
    
王好古: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
    
《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
    
《纲目》:解服药过剂烦闷及轻粉毒。
    
《本草新编》: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
    
《本草备要》:治痈疽疮疥,酒毒,胎毒。
   
除疳,杀蛔。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煎水洗或浸汁点眼。
    
【宜忌】凡阴虚烦热,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泄泻慎服。
    
《本草经集注》:黄芩、龙骨、理石为之使。
   
恶菊花、芫花、玄参、白鲜皮。
   
畏款冬。
   
胜乌头。
    
《药性论》:恶白僵蚕。
   
忌猪肉。
    
《蜀本草》;畏牛膝。
    
朱震亨:肠胃有寒及伤寒下早,阴虚下血,及损脾而血不归元者,皆不可用。
    
《本草经疏》:凡病人血少气虚,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惊悸不眠,而兼烦热躁渴,及产后不眠,血虚发热,泄泻腹痛;小儿痘疮阳虚作泄,行浆后泄泻;老人脾胃虚寒作泻;阴虚人天明溏泄,病名肾泄;真阴不足,内热烦躁诸证,法咸忌之,犯之使人危殆。
    
【选方】治心烦懊憹反复,心乱,怔忡,上热,胸中气乱,心下痞闷,食入反出:朱砂四钱,黄连五钱,生甘草二钱半。
   
为细末,汤浸蒸饼,丸如黍米大。
   
每服一十丸,食后时时津唾咽下。
   (
《仁斋直指方》黄连安神丸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云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
   
温服七合,日三服。
   (
《伤寒论》黄连阿胶汤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生川连五钱,肉桂心五分。
   
研细,白蜜丸。
   
空心淡盐汤下。
   (
《四科简效方》交泰丸治心经实热:黄连七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
   
小儿减之。
   (
《局方》泻心汤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
   
分温再服。
   (
《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栝楼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分温三服。
   (
《伤寒论》小陷胸汤治大热盛,烦呕,呻吟,错语,不得卧: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二两,栀子十四枚()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忌猪肉、冷水。
   (
《外台秘要方》黄连解毒汤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三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
   
温服,昼三夜二。
   (
《伤寒论》黄连汤治呕吐酸水,脉弦迟者: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水煎服。
   (
《症因脉治》连理汤治肝火: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
   
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
   
白汤下五十丸。
   (
《丹溪心法》左金丸一名回令丸治诸痢牌泄,脏毒下血:雅州黄连半斤,去毛,切,装肥猪大肠内,扎定,入砂锅中,以水酒煮烂,取连焙,研末,捣肠和丸梧子大。
   
每服百丸,米汤下。
   (
《仁斋直指方》治下痢:宣黄连、青木香,同捣筛,白蜜丸,如梧子。
   
空腹饮下二、三十丸,日再。
   
其久冷人,即用煨熟大蒜作丸。
   
婴孺用之亦效。
   (
《兵部手集方》香连丸治大冷洞痢肠滑,下赤白如鱼脑,日夜无节度,腹痛不可堪忍者:黄连六两,干姜二两,当归、阿胶各三荫。
   
上四味,末之,以大醋八合烊胶和之,并手丸如大豆许,干之。
   
大人饮服三十丸,小儿百日以还三丸,期年者五丸,余以意加减,日三服。
   (
《千金方》驻车丸治脏毒:鹰爪黄连末,用独头蒜一颗,煨香烂熟,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陈米饮下。
   (
《本事方释义》蒜连丸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
   (
《局方》戊己丸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顿服之。
   (
《金匮要略》泻心汤治消渴能饮水,小便甜,有如脂麸片,日夜六、七十起:冬瓜一枚,黄连十两。
   
上截冬瓜头去穰,入黄连末,火中煨之,候黄连熟,布绞取汁。
   
一服一大盏,日再服,但服两三枚瓜,以差为度。
   (
《近效方》治妇人热劳羸瘦:黄连三两(去须),人参一两(去芦头),赤茯苓一两,黄芪一两(),木香半两,鳖甲一两半(涂醋,炙令黄,去裙襕),柴胡一两(去苗),地骨皮半两,桃仁一两半(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上药,捣细罗为散,用好嫩猪肚一枚,将前药末安猪肚内,以线子缝合,蒸令烂熟,砂盆内研令如膏,为丸加梧桐子大。
   
食前,以粥饮下三十丸。
   (
《圣惠方》黄连猪肚丸治小儿胃热吐乳:黄连二钱,清半夏二钱。
   
共为细末,分100等分,日服三次,每次一分。
   (
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甲赤痛,除热:黄连半两,大枣一枚()
   
上二味,以水五合,煎取一合,去滓,展绵取如麻子注目,日十夜再。
   (
《僧深集方》黄连煎) (21)治痈疽肿毒,已溃未溃皆可用:黄连、槟榔等分,为末,以鸡子清调搽之。
   (
《简易方论》) (22)治脓疱疮,急性湿疹:黄连、松香、海螵蛸各三钱。
   
共研细末,加黄蜡二钱,放入适量熟胡麻油内溶化,调成软膏。
   
涂于患处,每日三次。
   
涂药前用热毛巾湿敷患处,使疮痴脱落。
   (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23)治口舌生疮:黄连煎酒,时含呷之。
   (
《肘后方》) (24)治小儿口疳:黄连、芦荟等分,为束。
   
每蜜汤眼五分。
   
走马牙疳,入蟾灰等分,青黛减半,麝香少许。
   (
《简便单方》) (25)治醇酒厚味,唇齿作痛,或齿龈溃烂,或连头面颈项作痛:黄连()一钱五分,生地黄、牡丹皮、当归各一钱,升麻二钱。
   
上水煎服,实热便秘加大黄。
   (
《妇人良方》清胃散) (26)治妊娠子烦,口干不得卧:黄连末,每服一钱,粥饮下,或酒蒸黄连丸,亦妙。
   (
《妇入良方》) (27)治火烫伤:川连研末,调茶油搽之。
   (
《中医杂志》(2)1701922) (28)治药中巴豆,下痢不止:末干姜、黄连,服方寸匕。
   (
《补缺肘后方》
【临床应用】治疗细菌性痢疾黄连治疗菌痢,疗效比较肯定,多在用药57天治愈。
   
所用口服剂量,小者每日23,大者812 
   
有人主张每日量以6为宜,每日3者效果差。
   
小儿1岁以内0.20.3240.30.6480.51.08岁以上0.51.5,日服46次,首剂加倍。
   
少数顽固病例可另用23%黄连溶液行保留灌肠,成人每次100200毫升,每日12次。
   
慢性菌痢肠粘膜有实质性病理改变者,可在乙状结肠镜的帮助下将黄连粉直接喷射于肠壁上,隔日1次,35次为一疗程。
   
黄连对菌痢的远期疗效亦称良好,如复发再服仍有效,但对阿米巴痢疾疗效较逊,对小儿中毒型菌痢亦堪应用。
   
急性菌痢的平均退热时间,短者为21小时,长者约为3.2天,腹痛消失时间为1.55.9天,大便培养转阴时间为35.8天。
   
有人曾将黄连与碘胺药物、链霉素、痢疾噬菌体作疗效对比,发现临床症状改善的速度,黄连组与其他三组相等,而大便培养转阴时间,以黄连组为快。
   
不少作者认为黄连至少不亚于其他几种治疗痢疾的药物,且不象碘胺类药、氯霉素等易有副作用。
   
此外,黄连中所含的生物碱黄连碱对痢疾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力,一般用量成人为100200毫克,日服34次,待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性状转为正常及培养转阴后改用半量,连续23次培养阴性后停药。
   
或用0.1%黄连素液1毫升加1%普鲁卡因液1毫升,作穴位注射。
   
选穴:关元,气海,天枢,足三里(双侧交替注射),每穴0.5毫升,每天1次,7天为一疗程。
   
手法为:进针慢,推药慢,出针快。
   
共治疗急慢性菌痢87例,疗效以急性者为好。
    
治疗伤寒用黄连粉装入胶囊口服,每次2,每4小时1次,直至体温正常后35日为止。
   
治疗15例,临床治愈13例,2例无效;治愈病例完全退热之平均天数为5.6天。
   2
例伤寒复发病人在用各种抗菌素及激素无效后,改用黄连素200毫克,日服3次,结果用药后第3日体温即显著下降,第13日完全恢复正常。
   
共服21天并无不良反应。
   
停药2周,大便培养2次阴性。
   
有人报道使用香连丸(黄连、木香)治疗伤寒带菌者137例,绝对疗效在98%以上,但另一报道用香连丸或黄连素治疗伤寒带菌者11例,经长期观察均无效果。
    
治疗肺结核用黄连素每次300毫克,每日3次口服,3个月为一疗程。
   
报道30例肺结核患者的咯血、发热、咳嗽等症状治后全部消失,排菌者的阴转串为83.3%X线摄片病灶吸收好转。
   
亦有用2%黄连液戊0.25%黄连素液作气管滴入治疗结核性空洞,一般以薄壁空洞闭合率为高。
   
曾有以黄连素与异烟胼并用治疗重症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用药后糖尿病病情亦呈观好转与稳定。
    
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应用大剂量黄连素治疗40例,治愈24例,平均疗程为7.4天。
   
少数患者脑脊液培养仍有脑膜炎双球菌生长,提示黄连素对抗脑膜炎双球菌的作用是制菌而非杀菌,并推测黄连素是通过脑膜血管到达脑膜从而控制炎症,而不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
   
故认为黄连素对本病的治疗尚不够理想,不能取代磺胺药。
    
治疗大叶肺炎用黄连粉内服,每次2分,每日46次。
   
23例观察,平均退热天数为2.9天。
    
治疗猩红热用10%黄连糖浆内服治疗44例猩红热患者,全部治愈;与青霉素和青霉素加磺胺分组对比的结果,黄连组的疗效并不逊于其他两组。
   
再有内服黄连干浸膏(0.25约等于原生药1)治疗猩红热患者38例,儿童剂量为0.150.3,成人0.45,每日34次,持续用药6.5天,少数病例兼用5%黄连液滴鼻或喷喉,均获痊愈。
    
治疗白喉用黄连粉(每次0.6,每日46)内服,并配合1%黄连溶液漱口,治疗轻症白喉11例,体温在13天内恢复正常,假膜平均在2.6天消退。
   
治疗后咽拭培养平均2.8天转为阴性。
   
用上法治疗溃疡膜性咽炎亦取得良好效果。
   
亦有采用黄连梗(即叶柄)治疗白喉的报道:凡白喉患者,病程未超过24小时,体温在38以下,一般状况较佳,局部未形成大块白膜者,用相当于火柴棒长短粗细的黄连梗8根,含置于口内齿颊间,每次1小时,每日34次;体温38以上的患者除含用黄连梗外,同时用10%黄连梗浸液(黄连梗10加水浸泡48小时过滤,煎成100毫升,凉透备用),以喷雾器喷射咽腔,每日34次。
   
经用上法治疗50例,全部治愈。
    
治疗肺脓肿采取气管内滴入与口服合并治疗法。
   
每次滴入黄连素46毫克,每日1次,同时每日用黄连素1.24.8,分3次服,4周为一疗程,每隔1周复查血常规、痰常规及胸透1次。
   
病变在1个肺叶以内者28例,痊愈14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3例,无效1例;超过1个肺叶者4例,显著进步、进步各1例,无效2例。
   X
线胸片确诊有空洞者25例,治后闭合者28例,无效2例。
    
治疗脓胸取川黄连研粉用水浸煎2次,配制成10%的溶液,作游子透入。
   
每日1次,每次20分钟,1520次为一疗程。
   
如病变顽固者,休息10天后可继续下一疗程。
   
治疗小儿急性脓胸12例,以透入疗法为主,配合抽脓及全身支持疗法等。
   
结果:透入10次以内痊愈(体温降至正常,气喘、呼吸困难消失,胸透积液完全消失)3例,好转(体温明显下降,气喘减轻,呼吸困难消失,胸透仍有少量积液)1例;透入1023次痊愈者6例。
   
2例病情严重,控制感染无效,仅作数次透入疗法,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
   
据观察,黄连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双球菌有显著的制菌作用外,并有特异的收敛作用,减轻炎性渗出,促进病灶的吸收,使症状缓解,病程缩短。
   
临床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但应尽早施行。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共18例,治愈15例。
   
治法:喷粉法-洗净患者肠内容物,凡使用乙状结肠镜可窥视到的溃疡及其他炎症病变,均可用带有长金属臂的喷粉器.将黄连粉直接喷到溃疡或病变部位,每次用药68分,隔日1次,9次为一个疗程,以后视病情需要可每隔1周进行第二或第三个疗程。
   
定位灌肠法-病变如系高位,按X线检查测知的病变部位,算好自肛门到病变区的距离插入胶管(使用洗胃管,硬度合适),待胶管头部抵达目的地,然后将生黄连粉混于150毫升温水中灌入。
   
注药后根据病变部位采用左侧、右侧、平卧和臀部高位等体位,同时嘱病人用双手压迫肠段病变的两端安静休息,一般12小时后可随意活动。
   
隔日灌1次,9次为一疗程。
   
需要时每隔1周可进行第二、第三疗程。
   
行喷粉法或灌肠法,开始偶有痛感,经23次后即可消失,并无其他副作用。
   
如添加适量盐酸普鲁卡因粉剂可避免疼痛,亦不影响疗效。
   
在进行上述治疗时,应同时给予一般常规护理及治疗。
    
治疗高血压用黄连碱每天0.754,分34次口服,疗程614天。
   
治疗13例,结果有12例于治疗后数天内血压降至正常范围。
   
据介绍,黄连碱能抑制链球菌,并有扩张血管的作用,故认为,黄连碱治疗急性肾炎之高血压,及用于高血压伴有心绞痛和冠状动脉机能不全时,可能收到双重效果。
   
同时由于黄连素既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故在治疗急性感染性疾患合并有血压降低或休克时,使用大剂量黄连应慎重。
    
治疗布氏杆菌病用0.2%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含黄连素4毫克),每日2毫升肌肉注射,15天为一疗程,适用于各期布氏杆菌病患者,有一定疗效。
   
或用黄连素5.5,昔鲁卡因2.5,蒸馏水1000毫升,配成无菌溶液,每天穴位注射3毫升,8天为一疗程。
   
同时并配合对症治疗。
   
观察31例,均有效。
   
此外,曾有用黄连碱及大剂量黄连为主的煎剂内服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疗效都不明显。
   
认为黄连及黄连碱对本病的疗效均甚差,且易于产生抗药性。
    
治疗肺白色念珠菌病曾试用黄连26小时服1次,配合维生素、葡萄糖生理盐水对1例肺白色念珠菌病作实验性治疗。
   
用药2天后,临床症状显著好转,18天后,X线透视炎症消失,空洞不明显,痰细菌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黄连总量共用160
    
治疗结肠小袋纤毛虫病本病是由于感染结肠小袋纤毛虫所引起的结肠炎,严重者可因衰竭而危及生命。
   
治疗药物虽不下数十种,尚无疗效比较满意的。
   
曾有1例用黄连粉0.6,每日口服2次,治疗7天便次减少,腹痛减轻;第9天剂量增至1,每日4次,用药4天后大便减为每日2次,腹痛消失;治疗18天大便成形,镜检未发现结肠小袋纤毛虫。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随访1月,体力恢复,参加劳动。
    
防治麻疹以35%黄连注射液1毫升肌注,用于有麻疹接触史而未见症状的儿童。
   
如有咳嗽、目赤、流泪、流涕等症状出现,均1次注射2毫升;若出现典型症状,并兼有发热及麻疹粘膜斑者,第1次注射2毫升,2天后再注射2毫升,经2次注射,症状可基本消退而进入恢复期。
   
曾用上法对57名有接触史之儿童进行预防注射,共观察24天,其中6名出现典型麻疹症状,16名只出现目赤、咳嗽或流泪,其余36名均未发病。
    
治疗百日咳用100%黄连煎剂,疗效显著。
   
与链霉素、氯()霉素相比较,疗效并不逊色。
   
用药愈早效果愈好。
   
剂量:1岁以下每日1.01.5毫升,121.52.0毫升,252.02.5毫升,5岁以上2.53毫升。
   
均每日3次分服(每次均混以510毫升的饱和糖浆)
   
亦可用20%黄连注射液深部肌肉注射,1岁以下每次0.51.0毫升,12岁每次1.52.0毫升,25岁每次23毫升,512岁每次35毫升。
   
每日或隔日一次,57次为一疗程。
    
治疗烧伤采用510%黄连油或2%黄连水治疗度新鲜烧伤,可使创面迅速干燥;一般在2448小时,即可结痂,具有明显的控制感染、缩短疗程作用。
   
黄连油可用蓖麻油或麻油作溶剂,并加入普鲁卡因溶液,以减少刺激性。
   
对脓性分泌物较多的创面,用20%黄连水湿敷或喷雾,如能同时用烤灯,保持创面干燥,则疗效更佳。
    
治疗化脓性感染一般局限在炎症浸润期者用10%黄连软膏贴敷,溃破或术后创口用210%黄连溶液换药;炎症较重者给予黄连粉胶囊1,日服4次,可使疼痛减轻,并兼有健胃作用。
   
治疗疖肿、痈、急性乳房脓肿、术后感染、急性淋巴腺炎等共66例,均于2.76天炎症消退,脓性分泌物减少,创面干净而愈。
   
应据报道,100例外科急性化脓疮口换药用黄连纱条,与50例应用凡士林纱条进行比较,证实其疗效较凡士林纱条显著优异。
   
另据100例创面脓液培养证明有47%的细菌对黄连有不同程度的敏感,黄连液的最低有效浓度为23%
    
治疗肛裂用10%黄连(或黄柏)煎剂浸泡棉签于肛裂面作雀啄治疗,每次连续使用10余根,手法由轻至重;观察20例,一般只需治疗12次,便血即止,痛痒即瘥,25次痊愈。
   
或有用黄连粉1份,绿豆粉1份调匀加适量生理盐水成糊状,治疗肛门瘘周围皮肤炎。
   
换药次数随肛瘘换药次数而定。
   
可使皮肤浸润消退,小脓疱及小水泡迅速结痴,应用23天后结痂很快脱落,完全恢复正常。
    
治疗骨关节结核窦道用5%黄连煎液注入窦道中。
   
如窦道较深,曲折不齐,可用细橡皮导尿管插入窦道处,然后注药,要求药液遍及脓腔,并挤压患部,使药液容易吸收。
   
根据伤口的清洁情况;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连续12月或2月以上,可使窦道愈合。
   
在最初12次注入药液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发热反应,数次以后即不再发生。
   
黄连除对结核杆菌有效外,尚可控制结核窦道的混合感染,并有收敛及制止发酵的作用。
   
此外,对于慢性结核性瘘管,亦可按上法用细软的塑料管吸取1%黄连素液5毫升插入瘘管腔底部,进行灌注,疗程748天。
   
此法有融解瘘管壁、促进新鲜肉芽组织增生的作用。
   
治疗初期分泌物可骤增,坏死及秽暗肉芽组织很快分离液化,出现红润的颗粒性肉芽;随着治疗的继续,分泌物逐渐减少,炎症肿胀现象亦渐消退,治后并无后遗症。
   
用黄连乌梅液浸纱布湿敷患处,每日1次,治疗创口肉芽过剩有一定效果。
    (21)
治疗妇科疾病用20%黄连浸剂浸渍的阴道用棉拴,治疗49例滴虫性阴道炎,治愈率达95%以上。
   
黄连用于治疗子宫颈糜烂和妇科其他炎症亦有一定效果。
    (22)
治疗眼科疾病用510%黄连溶液作眼浴或滴眼,可以治疗急性结合膜炎和一般浅层角膜炎。
   
用黄连硼酸溶液(含黄连10%,硼酸3%)滴眼,治疗急性结合膜炎、浅层角膜炎(加用5%黄连膏外涂)、麦粒肿及各种睑缘炎等外眼炎症近200例,均取得良好疗效。
   
采用黄连冰片液(含黄连20%)治疗急性结合膜炎亦有同样效果。
   
曾用黄连素电游子透入治疗沙眼102例、睑缘炎30例,均有效。
   
再有报道用10%黄连液每日滴眼2次,疗程3周,治疗沙眼110例,有效率86.3%;用10%黄连液浸泡海螵蛸(乌贼骨)棒摩擦沙眼,轻症13次,重症最多10次;通过1835人次临床观察,效果良好,反应均轻微。
    (23)
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用黄连10%加入3%硼酸溶液100毫升中,浸泡后,蒸沸过滤2次。
   
按常规洗净患耳,每日滴耳34次,对急性患者效果明显。
   
亦有用复方黄连滴剂(黄连8钱,珊砂1.5钱,冰片1分,将黄连加水煎成100毫升后过滤,加入硼砂和冰片备用)治疗23例久治不愈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短期内干耳者22例,仅1例复发。
   
也可用0.5%黄连素作电游子透入治疗,据1517个病耳的观察,其中急性者6个病耳全部治愈,慢性者11个病耳治愈3个,进步2个。
    (24)
治疗萎缩性鼻炎以长约6厘米、宽0.5厘米之消毒纱条浸于10%黄连液内24小时以上,以之填塞于患侧鼻腔,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共治10例,对轻度或中度萎缩之病变效果良好,遇鼻甲高度萎缩及有大量结痂者疗效不佳。
   
使用本药后对嗅觉恢复、结痂、鼻分泌物减少等方面效果显著。
    (25)
治疗咽峡炎黄连粉0.4(装胶囊,小儿酌减),日服4次;兼用1另黄连溶液含漱。
   
治疗卡他性咽炎19例,急性咽峡炎33例,溃疡膜性咽炎4例。
   
咽喉部红肿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均在服药14日内恢复正常。
    (26)
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用10%黄连素注射液肌注,每次4毫升,每日2次。
   
治疗8例,用药12天后,体温及白细胞总数均明显下降,最后恢复正常。
   
有少数病例采用黄连素溶液喷雾,效果迅速,4小时后体温即降至正常,咽痛消失。
    (27)
治疗上颌窦炎常规冲洗上颌窦后,每侧灌注30%黄连溶液2毫升,灌后头侧向注洗侧15分钟。
   
每周1次,47次为一疗程。
   
治疗15例,4例痊愈,8例进步,疗效不明及无效者3例。
   
多数病人灌洗12次后即见效。
   
治程中无全身不良反应。
   
亦有用0.2%黄连小檗碱溶液(新鲜配制的无菌溶液)于每次上颌窦冲洗后,灌注2毫升,每周12次。
   
89例统计,治愈率为76.4%,有效率为83.2%
   
而采用青霉素治疗之81例上颌窦炎治愈率为43.2%
    (28)
治疗根管疾患用10%黄连浸液(经高压处理)冲洗根管,治疗24例,最短1次,最多5次,治愈22例。
   
据观察,黄连制剂不仅有较强之灭菌作用,还有收敛作用,能促使瘘管早日封闭愈合;且黄连不具有对牙齿根尖牙周组织之有害刺激作用。
    (29)
治疗口腔颌面部炎症以黄连素(成人600900毫克,日服3次,重症感染600毫克,日服4次,并加用注射,儿童酌减。
   
疗程28)用于16例口腔领面手术后,创口愈合良好,唇裂修补创口呈一期愈合;治疗急性牙周膜炎及急性根夹周炎共66例,45例经用药24天后症状消失,9例显著进步,6例无效,6例未再复诊;治疗急性牙周脓肿共21例,12例在用药同时切开引流,均于2日后临床症状消失而愈;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20例,经口服或注射本药后,11例症状消失而痊愈;治疗急性脓肿9例,经用药58天,5例痊愈,2例改善,2例疗效不明显。
   
但使用黄连治疗时不能忽视一般治疗法则,更不能代替外科手术。
    (30)
治疗皮肤癌染性炎症采用10%黄连液行游子透入法治疗疖肿、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50例,结果有2/3患者治后当即感到疼痛减轻,早期炎症漫润很快消退,一般治疗13次即愈。
   
已化脓者,治后脓疱很快破溃,坏死组织脱落,肉芽上皮迅速生长,创口愈合。
   
平均治愈日数为4.7天,治程中无任何不良反应。
    (31)
治疗湿疹用黄连粉1份加蓖麻油3份调成混悬液,涂患部。
   
共治疗20例,痊愈12例,进步5例,不明显3例。
   
使用中末遇到疖肿等合并症发生。
    (32)
治疗多型性渗出性红斑口腔与唇部用黄连粉和蜂蜜调成10%糖浆涂布,躯干、肛门及外阴用10%黄连溶液涂抹(连渣),眼部用澄清之溶液;同时内服黄连粉胶囊1,每日3次。
   
共治疗9例,一般在第2天开始症状消退,313天痊愈。
   
此病的主要症状发生于口腔,常见疱疹溃破糜烂;其他如眼、鼻、尿生殖道、肛门及脐部亦常伴发同样病变;以抗菌素及激素等治疗效果均不明显。
    
此外,临床上有过内服或注射黄连素引起过敏反应的报道,应予重视。
   
又曾对黄连的抗菌力与抗药性进行过实验研究,认为黄连复方的抗菌力远较单味为强,单味黄连的抗药性的形成远远高于复方。
    
【名家论述】《本草图经》:今医家洗眼汤,以当归、芍药、黄连等分停细切,以雪水或甜水煎浓汁,乘热洗,冷即再温洗,甚益眼目,但是风毒赤目花翳等皆可用之。
   
其说云:凡眼目之病,皆以血脉凝滞使然,故以行血药合黄连治之,血得热即行,故乘热洗之,用者无不效。
    
《本草衍义》:黄连,今人多用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
   
亦有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顾寒热多少,但以尽剂为度,由是多致危困。
   
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尽剂也。
   
若虚而冷者,则不须眼。
    
《注解伤寒论》:苦入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以导泻心下之虚热。
   
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
   
蛔得甘别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
    
刘完素: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盖治痢惟宜辛苦寒药,辛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
   
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湿,而止泄痢,故治痢以之为君。
    
李杲: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凡诸疮宜以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
    
《汤液本草》:黄连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泻心,其实泻脾也,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
   
治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
    
朱震亨:黄连,去中焦湿热而泻心火,若脾胃气虚,不能转运者,则以茯苓,黄芩代之。
   
以猪胆汁拌炒,佐以龙胆草,则大泻肝胆之火。
   
下痢胃热噤口者,用黄连、人参煎汤,终日呷之,如吐,再强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
    
《韩氏医道》:火分之病,黄连为主,五脏皆有火,平则治,病则乱,方书有君火、相火、邪火、龙火之论,其实一气而已。
   
故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分为数类。
   
凡治本病,略炒以从:邪实火,以朴硝汤;假火,酒;虚火,醋;痰火,姜汁;俱浸透炒。
   
气滞火,以茱萸;食积泄,黄土;血癥瘦痛,干漆;俱水拌同炒,去萸、土、漆。
   
下焦伏火,以盐水浸透拌焙;目疾以人乳浸蒸,或点或服。
   
生用为君,佐官桂少许,煎百沸,入蜜空心服之,能使心肾交于顷刻。
   
入五苓滑石,大治梦遗。
   
以上、姜、酒、蜜四者为君,使君子为臣,白芍药酒煮为佐,广木香为使,治小儿五疳。
   
以茱萸炒者,加木香等分,生大黄倍之,水丸,治五痢。
   
以姜汁酒煮者为末,和霞天膏,治癫痫诸风眩晕疮疡,皆效,非彼但云泻心火,而与芩、柏诸苦药例称者比也。
    
《本草蒙筌》:黄连,久服之,反从火化,愈觉发热,不知有寒。
   
故其功效,惟初病气实热盛者,服之最良,而久病气虚发热,服之又反助其火也。
    
《医学入门》:黄连,酒浸炒,则上行头目口舌;姜汁炒,辛散冲热有功。
   
一切湿热形瘦气急,一切时行热毒暑毒、诸般恶毒秽毒,诸疮疡毒。
   
俱以姜和其寒,而少变其性,不使热有牴牾也。
    
《纲目》: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黄连;变通丸,用黄连、茱萸;姜黄散,用黄连、生姜;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伏暑,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肝火,用黄连、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皆是一冷-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主辅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本草经疏》:黄连为病酒之仙药,滞下之神草,六经所至,各有殊功,其主热气目痛,眦伤泪出,明日、大惊、益胆者,凉心清肝胆也。
   
肠澼腹痛下痢,《别录》主泄澼,泄者,泻利也,澼者,大肠下血也,俗呼为脏毒。
   
除水、利骨、厚肠胃、疗口疮者,涤除肠、胃、脾三家之湿热也。
   
久服令人不忘者,心家无火则清,清则明,故不忘。
    
《本草汇言》:黄连,解伤寒疫热,定阳明、少阴赫曦之传邪,退心脾郁热,祛下痢赤白后重之恶疾。
   
又如惊悸、怔忡、烦乱、恍惚而神志不宁,痛痒、疮疡、癍毒、瘄痘而邪热有余,黄连为必用也。
   
若目痛赤肿,睛散羞明,乃肝之邪热也;呕逆恶心,吞吐酸苦,乃脾之邪热也;胁痛弦气,心下痞满,乃肝脾之邪热也;舌烂口臭,唇齿燥裂,乃心脾之邪热也;均属火热内甚,阳盛阴衰之证,非此不治。
   
设或七情之火,聚而不散,六郁之火,结而不舒,用二陈以清之可也,然无黄连之苦寒,则二陈不能独清;吐血衄血,妄奔于上,溲血淋血,妄泄于下,用四生以止之可也,然无黄连之少佐,则四生不能独止。
   
又有肠风下血,用之可以厚肠胃而止血。
   
小便热闭,用之可以清内热而行便。
   
又能退伏热而消蓄暑,其功专于泻火。
   
清湿热而治疳热,其味在于苦寒。
   
若胃虚不足,苦寒有不可投,姜汁制炒可也。
   
阴分之病,苦寒有不能入,醇酒制炒可也。
   
按法乘机而用,药至病自除矣。
    
《本草新编》:黄连,入心与胞络,最泻火,亦能入肝,大约同引经之药,俱能入之,而入心尤专任也。
   
宜少用而不宜多用,可治实热而不可治虚热也。
   
盖虚火宜补,而实火宜泻,以黄连泻火者,正治也,以肉桂治火者,从治也,故黄连、肉桂寒热实相反,似乎不可并用,而实有并用而成功者,盖黄连入心,肉桂入肾也。
   
凡人日夜之间,必心肾两交,而后水火始得既济,水火两分,而心肾不交矣。
   
心不交于肾,则日不能寐,肾不交于心,则夜不能寐矣,黄连与肉桂同用,则心肾交于顷刻,又何梦之不安乎?《本草经百种录》:凡药能去湿者必增热,能除热者,必不能去湿,惟黄连能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两得,莫神于此。
   
心属火,寒胜火,则黄连宜为泻心之药,而反能补心何也?盖苦为火之正味,乃以味补之也。
   
若心家有邪火,则此亦能浑之,而真火反得宁,是泻之即所以补之也。
    (16)
《本经疏证》: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疼,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蚊汤主之。
   
二方皆以黄连为君,二证皆发于心,可见黄连为泻心火之剂矣。
    (17)
《本草思辨录》:黄连之用,见于仲圣方者,黄连阿胶汤,治心也;五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胃也,黄连粉,治脾也;乌梅丸,治肝也;白头翁汤、葛根黄芩黄连汤,治肠也。
   
其制剂之道,或配以大黄、芍药之泄,或配以半夏、栝楼实之宣,或配以干姜、附于之温,或配以阿胶、鸡子黄之濡,或配以人参、甘草之补,因证制宜,所以能收苦燥之益而无苦燥之弊也。
    (18)
《本草正义》: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
   
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皆燥湿清热之效也。
   
又苦先入心,清涤血热,故血家诸病,如吐衄溲血,便血淋浊,痔漏崩带等证,及痈疡斑疹丹毒,并皆仰给于此。
   
但目疾须合泄风行血,滞下须兼行气导浊,呕吐须兼镇坠化痰,方有捷效,仅恃苦寒,亦不能操必胜之券。
   
且连之苦寒,尤以苦胜,故燥湿之功独显,凡诸证之必需于连者,类皆湿热郁蒸,恃以为苦燥泄降之资,不仅以清热见长,凡非舌厚苔黄,腻浊满布者,亦不任此大苦大燥之品。
   
即疮疡一科,世人几视为阳证通用之药;实则惟疔毒一证发于实火,需连最多,余惟湿热交结,亦所恒用。
   
此外血热血毒之不挟湿邪者;自有清血解毒之剂,亦非专恃黄连可以通治也。多年生草本。形态与黄连很近似,主要区别为:根茎较少分枝,节间密。

 

 

 

 

2.黄柏
(
《纲目》
【异名】檗木(《本经》),檗皮(《伤寒论》),黄檗(《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黄柏或黄皮树的树皮。 
【植物形态】黄柏,又名:黄波罗、黄伯栗。 
落叶乔木,高1025;树皮外层灰色,有甚厚的木栓层,表面有纵向沟裂,内皮鲜黄色。小枝通常灰褐色或淡棕色,罕为红橙色。叶对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513片,小叶柄短,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卵状披针形或近卵形,长511厘米,宽23.8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通常为不等的广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细圆锯齿或近无齿,常被缘毛;上面暗绿色,幼时沿脉被柔毛,老时则光滑无毛。下面苍白色,幼时沿脉被柔毛,老时仅中脉基部被白色长柔毛。花序圆锥状,花轴及花枝幼时被毛;花单性,雌雄异株,较小;花萼5,卵形;花瓣5,长圆形,带黄绿色;雄花雄蕊5,伸出花瓣外.花丝基部被毛;雌花的退化雄蕊呈鳞片状,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甚短,柱头头状,5裂。浆果状核果圆球形,直径约810毫米,成熟时紫黑色,有5核。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地杂木林中或山谷洪流附近。分布东北及华北。 
本植物的果实(黄波罗果)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黄皮树,又名:灰皮柏、华黄柏。 
落叶乔木,高1012。树皮外层灰褐色,甚薄,无加厚的木栓层,内层黄色;小枝通常暗红褐色或紫棕色,光滑无毛。叶对生;单敷羽状复叶,小叶715片,有短柄;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长圆状卵形,长914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广楔形或近圆形,通常两侧不等,上面暗绿色,仅中脉被毛,下面淡绿色,被长柔毛。花序圆锥状,花轴及花枝密被短毛;花单性,雌雄异株;萼片5,卵形;花瓣6,长圆形;雄花雄蕊6,超出花瓣之外甚多,花丝甚长,基部有白色长柔毛;雌花退化雄蕊短小,雌蕊1,子房上位,5室,花柱短;柱头5裂。浆果状核果球形,直径11.2厘米,密集成团,熟后紫黑色,通常具5核。花期56月。果熟期10月。 
生于山上沟边的杂木林中。分布四川、湖北、贵州、云南、江西、浙江等地。 
黄皮树的变种秃叶黄皮树(分布湖北、四川、贵州、陕西)、峨嵋黄皮树(分布四川)、云南黄皮树(分布云南)、镰刀叶黄皮树(分布云南)等也同等入药。 
【采集】36月间采收。选十年以上的黄柏,轮流剥取部分树皮。不能一次剥尽,以保持原树继续生长。剥去后,即自行生长新皮,未割部分可在下年采收。将剩下的树皮晒至半干,压平,刮净粗皮(栓皮),至显黄色为度,不可伤及内皮,刷净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霉变色。 
【药材】东黄柏 
又名:关柏、关黄柏。为植物黄柏的干燥树皮。呈稍弯曲的板片状,边缘不整齐,长宽不一,厚约24毫米。栓皮留存或已剥离,栓皮较厚,表面灰白色;栓皮剥离者,表面棕黄色,平坦或有抽皱及皮孔;内表面灰黄色。质较松,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淡黄色稍带绿。气微,味苦。粉末遇水即带粘性,并使水染成黄色。以片张厚大、鲜黄色、无栓皮者为佳。 
主产辽宁、吉林、河北。此外,黑龙江、内蒙古亦产。以辽宁产量最大。 
川黄柏(《得配本草》
为植物黄皮树及其变型变种的干燥树皮。呈稍弯曲的板片状,边缘不整齐,长宽不一,厚约35毫米,栓皮多已剥离。外表面深黄色,较平坦,有纵棱线及棕色皮孔;内表面灰黄色或黄色。质坚硬而轻,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呈片状分裂,鲜黄色。气微,味苦,嚼之有粘滑性,能使水染黄色。以片张厚大、鲜黄色、无栓皮者为佳。 
主产四川、贵州、湖北、云南。此外,湖南、甘肃、广西亦产。以四川、贵州产量最大。 
【化学成分】黄柏 
树皮含小檗碱、药根碱、木兰花碱、黄柏碱、N-甲基大麦芽碱、掌叶防己碱、蝙蝠葛碱等生物碱;另含黄柏酮、黄柏内酯、白鲜交酯、黄柏酮酸、青萤光酸、7-脱氢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根皮含小檗碱、药根碱、黄柏碱、N-甲基大麦芽碱。木材也含小檗碱。新鲜叶含黄柏甙、脱氢黄柏甙、脱氢异黄柏甙、异黄柏甙。干燥叶含金丝桃甙,不含黄柏甙。 
黄皮树 
树皮含小檗碱、木兰花碱、黄柏碱、掌叶防己碱等多种生物碱及内酯、甾醇、粘液质等。 
秃叶黄皮树 
树皮含四氢小檗碱、四氢掌叶防己碱、四氢药根碱、黄柏碱、木兰花碱及β-谷甾醇。 
【药理作用】黄柏与黄连同样含较多的小檗碱,故其药理作用亦大体相似,参见"黄连"条。但含量较黄连低,并含有其他成分,作用亦有些差异。 
抗菌作用 
黄柏抗菌有效成分为小檗碱。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痢疾杆菌(宋内氏除外)等均有效,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几乎无效,有报告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效者。就生药而言,黄连抗菌作用较黄柏强1倍。对H37Rv、鸟型结核杆菌无直接抑制作用,但可使菌数减少,或很高浓度(1/100)时呈现抑菌作用,但也有报告获得良好结果的。在用豚鼠接种人型结核菌作实验治疗时,口服或注射的疗效均很差。对接种牛型结核菌的豚鼠,从黄柏提取的盐酸结晶物作肌肉注射,有一定疗效。据称,黄柏对结核病人的临床症状及X线检查有好转,且优于黄连。 
在试管中,黄柏煎剂或浸剂对若干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水煎剂还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剂量需较黄连大一倍)。在体外对阴道滴虫,也有较弱的作用。 
降压作用 
黄柏对麻醉动物静脉或腹腔注射,可产生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颈动脉注射较静脉注射的更强,因此降压可能是中枢性的。对季铵型的黄柏碱加以改变而合成的叔胺型的化合物名昔罗匹林亦可引起迅速、显著之降压;在颈椎间切断脊髓则降压消失,因而也证明降压属中枢性的。此外,昔罗匹林有较强的抗肾上腺素样作用,对压迫颈动脉、窒息、电刺激大内脏神经引起的升压反应及注射肾上腺素或电刺激颈上交感神经节引起的瞬膜收缩反应均受到抑制。苯苄胺、妥拉苏林、利血平等皆可减弱其降压反应。 
其他作用 
黄柏碱或昔罗匹林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小鼠的自发活动、各种反射均受到抑制;给予未麻醉家兔昔罗匹林,脑电波可出现高振幅慢波。黄柏碱有轻度的箭毒样作用,对蛙腹直肌紧张度无影响,但能抑制由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反应。对离体兔肠,黄柏粉可增强其振幅,黄柏酮可增强其张力及振幅;黄柏内酯则抑制肠管。在带有胰瘘的家兔身上,黄柏有促进胰腺分泌的作用。黄柏内酯在接近致死量(0.050.1/公斤)时,可降低兔血糖,黄柏酮无此作用。据称黄柏有保护血小板的作用,尚待证实。另据报


3.
苦参
【中文名】:苦参 
【类 别】:根类苦参 
(
《本经》
【异名】苦骨(《纲目》),川参(《贵州民间方药集》),凤凰爪(《广西中兽医药植》),牛参(《湖南药物志》)
【来源】为豆种植物苦参的根。 
【植物形态】苦参,又名:水槐(《本经》),地槐、菟槐、骄槐、白茎、虎麻、岑茎、禄白、陵郎(《别录》),野槐(《纲目》),山槐子、白萼。 
亚灌木,高50120厘米。根圆柱状,外皮黄色。茎枝草本状,绿色,具不规则的纵沟,幼时被黄色细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下具线形托叶;叶片长2025厘米,叶轴上被细毛;小叶521枚,有短柄,卵状椭圆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先端圆形或钝尖,基部圆形或广楔形,全缘。总状花序顶生,长1020厘米,被短毛;苞片线形;花淡黄白色;萼钟状,稍偏斜,先端5裂;花冠蝶形,旗瓣较其他的花瓣稍长,先端近圆形;雄蕊10,花丝离生,仅基部愈合;雌蕊1,子房上位,子房柄被细毛,花柱纤细,柱头圆形。荚果线形,先端具长喙,成熟时不开裂。种子通常37枚,种子间有缢缩,黑色,近球形。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于山坡草地、平原、路旁、沙质地和红壤地的向阳处。我国各地皆有分布。 
本植物的种子(苦参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春、秋采收,以秋采者为佳。挖出根后,去掉根头、须根,洗净泥沙,晒干。鲜根切片晒干,称苦参片。
【药材】干燥根呈圆柱形,长1030厘米,直径12.4厘米。表面有明显纵皱,皮孔明显突出而稍反卷,横向延长。栓皮很薄,棕黄色或灰棕色,多数破裂向外卷曲,易剥落而显现黄色的光滑皮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粗纤维状。横断面黄白色,形成层明显。气刺鼻,味极苦。苦参片为斜切的薄片,形状大小不一,斜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5厘米,宽11.5厘米,厚约25毫米。质坚硬,切面淡黄白色,有环状年轮,木质部作放射纹。以整齐、色黄白、味苦者为佳。 
全国各地均产,以山西、湖北、河南、河北产量较大。 
【化学成分】根含多种生物碱:d-苦参碱、d-氧化苦参碱、槐花醇l-臭豆碱、l-甲基金雀花碱、l-穿叶赝靛碱及槐果碱。还含黄酮类:黄腐醇、异黄腐醇、34′5-三羟-7-甲氧-8-异戊烯基黄酮、8-异戊烯基山柰酚等。茎、叶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利尿作用 
苦参煎剂及其中所含之苦参碱给兔口服或注射,皆可产生利尿作用,尿量增加前即有盐分排出之增多。但实验中所用家兔之数目较少,又未叙述饮水控制之情况,因而有人认为需进一步研究。 
抗病原体作用 
煎剂在试管中,高浓度(1100)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煎剂(8%)、水浸剂(13)在体外对某些常见的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醇浸膏在体外尚有抗滴虫作用,强度弱于黄连,而与蛇床子相近。 
其他作用 
苦参碱注射于家兔,发现中枢神经麻痹现象,同时发生痉挛,终则呼吸停止而死。注射于青蛙,初呈兴奋,继则麻痹,呼吸变为缓慢而不规则,最后发生痉挛,以致呼吸停止而死;其痉挛的发作,恐系起因于脊髓反射的亢进。对家兔的最小致死量为0.4/公斤。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残茎,洗净泥土,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雷公炮炙论》:"凡使苦参,先需用糯米浓泔汁浸一宿,上有腥秽气并在水面上浮,并须重重淘过,即蒸,从巳至申出,晒干细锉用之。
【性味】苦,寒。 
《本经》:"味苦,寒。
《别录》:"无毒。
《本草从新》:"大苦,大寒。
【归经】入肝、肾、大肠、小肠经。 
张元素:"少阴肾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大肠、肝、肾四经。
《本草新编》:"入心、肺,肾、大肠经。
【功用主治】清热,燥湿,杀虫。治热毒血痢,肠风下血,黄疸,赤白带下,小儿肺炎,疳积,急性扁桃体炎,痔漏,脱肛,皮肤瘙痒,疥癞恶疮,阴疮湿痒,瘰疬,烫伤。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本经》:"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别录》:"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亦,疗恶疮下部匿,平胃气,令人嗜食。
陶弘景:"恶病人酒渍饮之,患疥者服亦除,盖能杀虫。
《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除体闷,治心腹积聚。
《唐本草》:"治胫酸,疗恶虫。
《日华于本草》:"杀疳虫。炒带烟出为末,饭饮下,治肠风下血并热痢。
《珍珠囊》:"去湿。
《滇南本草》:"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窠疮毒。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肠风下血,便血。消风,消肿毒,痰毒。
《本草从新》:"燥湿,胜热,治梦遗滑精。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宜忌】脾胃虚寒者忌服。 
《本草经集注》;"玄参为之使。恶贝母、漏芦、菟丝子。反藜芦。
《医学入门》:"胃弱者慎用。
《本草经疏,:"久服能损肾气,肝、肾虚而无大热者勿服。
【选方】治血痢不止:苦参炒焦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饮下。(《仁存堂经斗健
治痔漏出血,肠风下血,酒毒下血:苦参(切片,酒浸湿,蒸晒九次为度,炒黄为末,净)一斤,地黄四两(酒浸一宿,蒸熟,捣烂)。加蜂蜜为丸。每服二钱,白滚汤或酒送下,日服二次。(《外科大成》苦参地黄丸
治谷疸,食毕头旋,心怫郁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苦参三两,龙胆一合()。牛胆丸如梧子。以生姜汁服五丸,日三服。(《补缺肘后方》
治赤白带下:苦参二两,牡蛎一两五钱。为末,以雄猪肚一个,水三碗煮烂,捣泥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温酒下。(《积德堂经验方》
治下部疮漏:苦参煎汤,日日洗之。(《仁斋直指方》
治大肠脱肛:苦参、五倍子、陈壁土等分。煎汤洗之,以木贼末敷之。(《医方摘要》
治心肺积热,肾脏风毒攻于皮肤,时生疥癞,瘙痒难忍,时出黄水,及大风手足烂坏,眉毛脱落,一切风疾:苦参三十二两,荆芥(去梗)十六两。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好茶吞下,或荆芥汤下,食后服。(《局方》苦参丸
治漏脓肥疮,脓窠疮,腊梨头,遍身风癞,瘾疹疥癣,瘙痒异常,麻木不仁,诸风手足酸痛,皮肤破烂,阴囊痒极,并归人阴痒、湿痒:苦参一斤(为末),鹅毛(香油炒存性)六两。黄米糊丸,朱砂为衣。茶汤送下,日进二次。或随病作散擦或洗、贴。(《王秋泉家秘》神功至宝丹
治瘰疬:苦参四两,捣末,生牛膝和丸如梧子。食后暖水下十丸,日三服。(《随身备急方》
治鼠瘘诸恶疮:苦参二斤,露蜂房二两,曲二斤。水三斗,渍药二宿,去滓,黍米二升,酿熟梢饮,日三。一方加猬皮,更佳。(《补缺肘后方》
治汤熨火烧疼痛:苦参不以多少,为细末,用香油调搽。(《卫生宝鉴》绿白散
治旋耳疮(又名月蚀疮)初起在耳轮上或耳后,耳垂处发一黄色米粒样疙瘩,周围发红,顶白透脓,奇痒难忍,破后脓水外溢,蔓延传染,不几日耳前后成为一片,脓水淋漓,此疮小儿最易传染:苦参、黄柏各五钱,苍术、海螵蛸各三钱。各研极细,和匀。用温开水调敷患部,每日早晚各换药一次。(《浙江中医杂志》(6)271958) 
治齿缝出血:苦参一两,枯矾一钱。为末,日三揩之。(《普济方》
治毒热足肿作痛欲脱者:苦参煮酒渍之。(《姚僧坦集验方》
【临床应用】治疗细菌性痢疾 
㈠口服法:50%浓煎剂,每次2030毫升,日服3次。或用苦参2两,加水400毫升煎成200毫升,每日2次分服,710天为一疗程。亦可用含生药0.5的片剂,每次24片,日服4次。㈡注射法:50%注射液肌肉注射24毫升,早晚各1停痪猜龅愕?8毫升,加10%葡萄糖液500毫升稀释。常用作口服煎剂的辅助治疗。㈢灌肠法:50%煎剂100毫升(内加0.25%普鲁卡因1020毫升),每晚一次保留灌肠,710天为一疗程。用于口服煎剂后症状好转而肠道病理改变恢复不明显的病例。㈣敷脐法:用苦参粉810,以温水调成稠糊状,做饼敷脐部,盖以油纸或纱布,用绷带固定。每日12次。据数百例临床观察,口服煎剂或外用敷脐治疗急性菌痢的治愈率均在85%以上。平均治愈日数在1周左右,尤以临床症状改善较快。煎液对慢性迁延性菌痢,特别是胃肠功能紊乱型效果也较好。苦参敷脐后,患者腹部有发热感,肠蠕动稍增强,排气通顺,腹痛、便次及里急后重逐渐减轻,同时出现多尿现象。由此推断,可能是药物刺激脐部穴位,通过穴位的神经反射,调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促进胃肠血液循环,增强白细胞吞噬作用,从而发生疗效。也有认为其疗效的获得有两个环节:一是药物本身的作用,二是脐穴的作用。 
治疗急性肠胃炎 
每次用1.5钱煎服,每日2次;或用糖浆剂(100毫升含生药1),每次1015毫升,日服2次;也可用胶囊剂,每次0.5干粉,日服4次。一般服药12天治愈。 
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除一般保肝治疗外,每日用苦参粉4,装胶囊或制成丸剂分49鄄?9例,黄疸消退时间平均为12.6天,最短的3天;同时自觉症状亦有所改善;肝肿大及肝功能的恢复亦较快。 
治疗小儿肺炎 
200%苦参注射液2毫升行肌肉注射,每日2次。有心力衰竭和暴喘、高热、惊厥及呼吸功能衰竭的病例,加用西药处理。根据129(其中有47例合并静脉点滴广谱抗菌素1)的观察结果,有效率在92%以上,临床治愈率为34.9%,平均住院天数为3.8天。有57.4%的患儿呼吸道感染症状减轻、肺部罗音减少,病情好转后即出院。无效病例为重症肺炎,或有合并症及脱水者。治疗过程中有两例于注射后5分钟发生过敏反应,分别表现为呼吸急促、面色青紫、四肢厥冷、心率增加和突然憋气、满头大汗、面色苍白、脉细弱至不能触及。 
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等 
50%苦参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3毫升,每日2次,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急性结合膜炎、急性乳腺炎、牙周炎、外科感染和疖肿、肾盂肾炎、急性气管炎、急性淋巴结炎等10余种急性炎症性疾病220例,平均有效率在90%以上,治愈率在74%以上。此外,对结肠炎、胆囊炎、膀胱炎及其它炎症也有一定疗效。 
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苦参、桔梗按73配合,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1钱,日服2次,10天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共治498(均为50岁以上患者),治愈2例,显效112例,好转296例,无效88例。有效率为82.3%。副作用:有43例出现恶心呕吐,胃部灼热感及疼痛,腹泻腹胀;2例鼻咽发干,1例眼花。 
治疗蓝氏贾第鞭毛虫病 
口服浸膏制成的片剂或糖浆,成人每日按生药30的剂量3次分服,小儿酌减,连服7日为一疗程。治疗100例,92例治愈。大多数于治疗后14日症状消失,粪便恢复正常,粪检阴转。部分病例随访39个月,除1例外,其余未见复发。如用25%苦参煎液行保留灌肠,成人每次100200毫升,每日1次,连续5次,也有疗效,但不及口服为佳。少数病例服药后感恶心,个别手指发麻,均不影响继续治疗。 
治疗人肠滴虫 
口服苦参粉胶囊或苦参片,成人每次按生药1.24的剂量,每日3次,小儿酌减。一般以10天为一疗程。如效果不佳,可另用50%苦参煎剂60100毫升行保留溜肠,每日1次。对腹痛明显或大便次数较多者加用西药对症处理,有蛔虫者兼用驱蛔药。据54例观察结果,临床治愈率占50%。治愈者症状和体征平均于11.44天消失,粪检平均于11.67天转阴。少数病例有头晕、便秘、胃纳减退、恶心等反应,均很轻微,能自行消失。 
治疗滴虫性阴道炎 
用苦参粉0.6与等量葡萄糖、硼酸粉及枯矾粉混合作为1次量,行局部治疗。用时先以15000高锰酸钾溶液灌洗阴道,擦干后撒入药粉。每日1次,连续3次为一疗程。临床观察176例,总成功率为71.5%。其中追踪3月症状消失,阴道分泌物无滴虫者为痊愈,占26.1%;追踪不足3月,但症状消失、阴道分泌物无滴虫者属有效,占45.4%。有宫颈糜烂者治疗后亦大有改善。用药后少数患者阴道有轻微疼痛;疗程结束后复查几乎所有患者都有阴道表皮脱落现象,经追踪观察未见对机体有不良影响。 
治疗血吸虫病腹水 
每天用苦参68煎服。观察25例,大多在服药后2日内小便次数增多,腹围减小,为进行脾切除术创造了条件。 
此外,据报告试服苦参制剂治疗丝虫病,似有杀虫作用。 
【名家论述】《纲目》:"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治风杀虫。惟肾水弱而相火胜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张从正亦云,凡药皆毒也,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则五味各归其脏,必有偏胜气增之患,诸药皆然,学者当触类而长之可也,至于饮食亦然。又按《史记》云,太仓公淳于意医齐大夫病龋齿,灸左手阳明脉,以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慎风,五、六日愈,此亦取其去风气湿热杀虫之义。
《本草经百种录》:"苦参,专治心经之火,与黄连

 

4.龙胆草
【中文名】龙胆(《本经》
【类 别】根类 
【异名】陵游(《本经》),草龙胆(《本草图经》),龙胆草(《履巉岩本草》),苦龙胆草、地胆草(《滇南本草》),胆草(《药品化义》),山龙胆(《浙江中药手册》),四叶胆(《广西中兽医药植》),水龙胆(《江苏植药志》) 
【来源】为龙胆科植物龙胆或三花龙胆的根及根茎。 
【植物形态】龙胆,又名:粗糙龙胆。 
多年生草本,高3560厘米。根茎短,簇生多数细长的根,根长可达25厘米,淡棕黄色。茎直立,粗壮,通常不分枝,粗糙,节间常较叶为短。叶对生,无柄,基部叶23对,甚小,鳞片状;中部及上部叶卵形、卵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约38厘米,宽0.44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连合抱于节上,叶缘及叶脉粗糙,主脉3条基出。花无梗,数朵成束,簇生于茎顶及上部叶腋;苞片披针形;花萼绿色,钟形,膜质,长约2.5厘米,先端5裂,裂片披针形至线形;花冠深蓝色至蓝色,钟形,长约5厘米,先端5裂,裂片卵形,先端锐尖,裂片间有5褶状三角形副冠片,全缘或偶有2齿;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中部的下方;子房长圆形,1室,花柱短,柱头2裂。蒴果长圆形,有短柄,成热时2瓣裂。种子细小,线形而扁,褐色,四周有翅。花期910月。果期10月。 
生于山t草丛、灌木丛中及林缘。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等地。 
三花龙胆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茎短,簇生数条细长的根。茎直立,不分枝,光滑无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51厘米,宽0.51.2厘米,先端渐尖,边缘稍反卷,光滑无毛,主脉1条,明显。花无梗,13朵,罕5朵,成束着生于茎顶及上部叶腋;苞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花萼长22.5厘米,先端5裂,裂片长短不等,长515毫米;花冠深蓝色,钟形,长约3.54.5厘米,先端5裂,裂片卵形,先端钝或近钝状;副冠5片,甚短小。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灌木丛中、林间空地或草甸子中。分布黑龙扛,吉林、辽宁等地。 
【采集】春、秋均可采收,以秋季采收质量为佳。采挖后,除去茎叶,洗净,晒干。 
【药材】干燥根茎为不规则块状,长约0.53厘米,直径约0.51厘米;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皱缩,有横纹,上端具茎痕或残留茎基,质坚韧;难折断;断面略平坦,黄棕色。根丛生于根茎上,长约820厘米,上部直径约0.20.4厘米,下部较细;表面黄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黄棕色,木部甚小,类白色。气微

 

 

5.穿心莲
【中文名】穿心莲(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类 别】全草类 
【异名】春莲秋柳(《岭南采药录》),一见喜(《泉州本草》),榄核莲、苦胆草、斩蛇剑、圆锥须药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日行千里、四方莲、金香草、金耳钩、春莲夏柳、印度草(《广东中草药》),苦草(《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爵床科植物穿心莲的全草或叶。 
【植物形态】穿心莲 
一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茎方形,多分枝,节呈膝状膨大,茎叶具有苦味。叶对生,纸质,叶片长圆状卵形至披针形,长28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有浅齿,叶柄短或近于无柄。疏散圆锥花序生于枝顶或叶腋;花冠白色,近唇形,常有淡紫色条纹。蒴果长椭圆形,长约1.5厘米,宽约0.5厘米,成熟时2瓣开裂。种子细小,红色。 
长江以南温暖地区多栽培。热带、亚热带部分地区有野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