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伟大的瑜伽经典《瑜伽经》

 hongmi050 2011-10-31

  

  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学院位于印度北部的瑜伽圣地瑞施凯诗附近,该学院在教学上秉承了印度瑜伽的传统精华,结合历史沉淀的帕坦伽利文化传承,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的教学体系。学院课程全面丰富,不仅能让学生在体式、呼吸法、冥想法等这些专业的知识上得到收益,更能从哲学、医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方面挖掘整理出与瑜伽相关的知识,传授给每位学员,使大家能更广泛的理解瑜伽的含义并明确知道该如何去践,从而进一步把最纯正的瑜伽传播给世界的每一个人。同时,该学院由享誉全球的斯瓦米·兰德福(Swami Ramdev)担任首席大师教授的阿育吠陀医学疗法瑜伽课程也受到全世界的好评。斯瓦米·兰德福大师的卓越成就和帕坦伽利瑜伽文化的正宗传承,这使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学院在世界瑜伽界独树一帜,享有盛誉!

  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学院有限公司是当今世界上历史传承最悠久、最权威的瑜伽学院和瑜伽教练等级评定机构。

  瑜 伽

  控制心念的变化

  帕坦伽利在《瑜伽经》中指出,练瑜伽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有思维和心念的转变,即:让心念关掉世俗的想法,将它引导向灵性的目标并利用它。瑜伽的目的是控制心念,净化心念、智力和自我意识,以达到恢复灵性身份(本性)的目的!

  一 精微躯体的三个构成部分:

  帕坦伽利认为,精微躯体由三部分组成,心念(citta,manas)、智力(buddhi)和错误的自我意识(ahamkara)。

  心念的功能是思考、感受和意愿,以及接受和拒绝。智力的功能是判断、分析。错误的自我意识(假我)是灵魂纯净的意识受到染污后的产物。当人与自己的粗糙和精微躯体认同,认为“这个躯体就是我”时,其意识就被称为错误的自我意识,在这种意识状态中的心念和智力也受到染污,人因而活在错觉(幻相)中。

  自我意识(ego-sense)恢复对真实自我的正确认识,即:我是灵魂,就是正确的自我意识;而与短暂的物质躯体认同,认为我是躯体或心念,就是错误的自我意识。

  二 灵魂:真实的自我

  灵魂(Atman)是真正的才智和认知者,是纯粹的意识。在每一个生物体中的心脏(心轮)部位有两个灵魂,一个是个体灵魂,另一个是超灵--至尊神的扩展。八部瑜伽的瑜伽师,练的就是最后全神贯注于超灵的形象上。但一般人都把这个概念搞混,以为自己就是超灵。其实指的是个体灵魂。

  灵魂就意味着我们有一个永恒的存在(自然)状态,即:存在的真实(超然)的个人状态。帕谭佳利明确的指出:瑜伽的完美境界是以我们永恒的形象存在于我们真正的自然状态中,而不是失去我们的那个形象或个体性,从而停止存在或融入某种超然的光中。

  在《瑜伽经》中没有一个地方说,在我们提升的过程中,我们将失去自己的个体特征;在其他重要的韦达典籍中也找不到这样的说明。在《博伽梵歌》中强调解释的则是恰恰相反的事实。

  瑜伽修持的目标是人与至尊神的统一,即小我与至尊梵相连,个人灵魂与宇宙灵魂的相连!

  三 潜在业力

  瑜伽不是通过破坏意识的感官来控制它,而是通过瑜伽练习清除心念与假我的错误认同。这个遗忘的过程包含一次性格的彻底转变。这个性格在瑜伽哲学中被称为潜在业力。一方面,心念的不断作用形成潜在业力;另一方面,潜在业力又会引起新的心念。

  并非所有的潜在业力都是在此生获得的。每一个人从出生起,在其本性中就已经具有某些习性。从潜在业力的表现看,有人脾气暴燥,有人性情懒惰,还有人贪图享乐,这些都是瑜伽修行的障碍,但无论每个人的现状如何,人心最终会通过训练而得到转变。

  《图解瑜伽经》

  原著帕坦伽利 PATANJALI

  经文中译者:嘉娜娃(金磊)

  经文英译者简介:

  瑞斯尼克博士,在哈弗大学取得了梵文及印度学博士,拥有几十年翻译和评注重要梵文典籍的经验。有关他的特殊贡献是,继世界著名的A*C*巴克提韦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之后,他翻译了由一万八千诗节组成的浩繁的《博伽梵往世书》(又称圣典博伽瓦谭)的最后两篇。他的评注被全世界的学者和宗教人士尊为在英语版本中对这一重要的宗教古籍最权威的评注。由于对帕坦伽利在《瑜伽经》中所给予的概念和实践方法具有深刻的领悟和实际体验,他对《瑜伽经》的翻译和评注极为清晰简单明了,为想要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人揭开了覆盖在《瑜伽经》上的神秘面纱,揭示了其中的真正内涵。

  经文中译者:

  嘉娜娃(金磊),法籍华人,自1993年接触古老的奉爱瑜伽体系后,深受古印度丰富多彩的文化以及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所吸引。她在实际体验后感受到,这是能使人平静、快乐的吉祥之途,于是不仅在中国台湾和澳大利亚等地讲学、开设瑜伽中心,介绍奉爱瑜伽文化,而且还致力于将五千年前的瑜伽典籍呈现给中文读者。迄今为止,她已翻译、编辑了有世界著名学者、印度高迪亚*外士纳瓦秘传中的一代宗师A*C*巴克提韦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用英文翻译和评注的印度梵文典籍《博伽梵歌原意》《博伽梵往世书》等十几部典籍,及《瑜伽的故事》《瑜伽的艺术》等著作。此次又将著名的帕谭佳里的《瑜伽经》呈现给对瑜伽感兴趣的广大中文读者。 解 脱 回归本性

  辑要:

  当瑜伽师即使拥有了所以超自然力量依然心定,便摆脱了业力的障碍,获得了宇宙的无限知识。物质自然三种属性的连续变化只有在刹那的系列结束时才能被感知。当物质自然三种属性不再为灵魂服务而分解成物质能量总体是,即实现了解脱。

  原文:

  一、摆脱业力,获得宇宙的无限知识

  错误认同的自我意识,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因此,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概念将是我们走向彻底解脱的路途上要跨越的最后一个障碍。瑜伽师所得到的高层次意识和知识也可以诱惑他以自私的方式行事。

  当瑜伽师即使拥有了所谓超自然力量依然心定,面对诱惑也不偏离分辨之正道时,这样的人因其达到了完美的分辨。从此,瑜伽师断除了愚昧和苦难之因,并摆脱了业力。令人痛苦的活动从此终止。

  超然的知识使我们摆脱物质的囚禁。存在的一切物质创造,最终只是为了使我们摆脱我们自私的欲望。

  心得:

  了解和希望拥有超自然力量可能是所有包括宗教信仰、心灵哲学等等神秘文化中一个最具吸引力的主题。

  超自然力量的认识和探讨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人类拥有未被开发的潜力,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开发出来,但目的仅是作为我们去更多的了解宇宙奥秘与心灵现象的一个辅助工具,包括与物质科学结合,来了解宇宙的真相!

  其次,这种能力只不过是我们未知或未被探索的领域,但其实质是自然的,并不是超自然,因为所有人都拥有这种潜在的能力。

  复次,这种能力具有双向性,它既能用于有益于人类的方面,但也有可能用于满足个人自私的欲望方面。如果走向反面,这种强大的能量(成就或荣誉感)会激起强烈的我执,并将使其背离真正的灵修道路,结出“痛苦”的果实。这个“痛苦”的果实就是丧失已获得的灵性进步,从而堕入轮回或造成灵性上的堕落。

  最后,这种能力与解脱的关系,几乎所有正统的灵性文化都指出,不仅它们之间没有必然或直接的联系。相反,许多灵性文化都认为:这是灵性解脱的障碍!因为,超自然力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会使拥有者与观看者达成某种错误的观念,即:使之误以为这是灵性解脱的征兆,从而使拥有者产生我执和观看者产生盲目的崇拜心理!

  这一节已经说明了,修行者必须超越对所谓超自然力量的认同,从而走向真正觉悟之路!

  原文:

  二、解脱:物质自然三种属性分解成物质能量总体

  物质自然三种属性的连续变化由此结束。物质自然三种属性构成了这个宇宙,以便经验者能够经验它,从而获得解脱,一旦解脱,物质自然三种属性的目的就达到了。

  物质自然三种属性,每一刹那都在发生变化。时间是刹那的连续,也是物质自然三种属性变化的连续,只有当一个完整的刹那变化系列出现显著变化时,我们才能意识到两个特定瞬间之间发生的这一系列刹那变化。

  瑜伽程序的最终目标是与神完美的结合,恢复意识原本的状态。物质自然三种属性不再为灵魂服务而分解成物质能量总体时即实现了解脱。灵魂作为纯粹意识,在其自身获得纯洁的本性中放射出光芒。

  帕谭佳里经常强调我们永恒的形象、纯净的心理过程以及获得纯净的智慧和美德都是完美的结果,而不止是通向完美的阶段,这也使瑜伽的最终目的变得极为明确,即怀着对至尊主的爱和忠诚,与至尊主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完美的境界中永恒的存在着形象、智慧、情感和行动,从而远离愚昧、自私、物质欲望和贪婪等染污。因此,我们根本不该认为这完美的结果是“融入绝对者,失去自己的个体性存在”!

  心得:

  1.这里有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物质能量总体”,是宇宙未诞生前的原始状态表述的现代版用语。在许多灵性思想中把这个概念理解为“原质”,即基本的、未分化的精神和物质状态。“原质”是梵的力量或效力,是梵的功用和外在表现,原质不能离开梵而存在。

  2.物质自然三种属性分解成物质能量总体,自然的修行者获得了对终极存在“梵”完美的体验,获得了解脱。而这种状态并不意味着是探求真理之路的结束,解脱也并不是结束个体存在,而是完美状态下的自我(灵魂)的灵性“生活”真正的开始!

  3.在正统的瑜伽哲学里,解脱意味着实现了自我(灵魂)真正的自然纯净的状态,在这种完美的状态中自我(灵魂)具有永恒的形象、纯净的意识以及纯净的智慧,而不是或者根本不该认为这完美的结果是“融入绝对者,失去自己的个体性存在”! 这与我们在中国所流行的看法不同,这也是瑜伽哲学所带给我们完美的灵性思想的成果!

  万物一统

  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过去和将来永远存在于对象中:

  尽管对象的形式将完全改变,但永远不会停止以这种或哪种联结方式存在,因而即使形式和表现是多样的,对象仍保持了一种本质的统一性。对象的形式和表现会发生变化,但所有这些变化都一直潜在地存在于对象之中,因而过去和将来都存在于不明显的微妙形式的对象中!

  辑要:对象的过去和将来始终存在于对象中,它们随着时间在形式和表现上发生变化,且依据物质自然三种属性的本性,或显明、或细微,但它们的本质是统一的。

  在解脱者心中,虽仍带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痕迹,但它已经被分解融化回到物质能量总体上去了。

  一、对象:形式多样,但本质统一

  对象的形式和表现会发生变化,但所有这些变化都一直潜在地存在于对象之中。因而过去和将来都存在于不明显的微妙形式的对象中。

  除了无止境的变化外,世上有基本的存在。从物质的角度看,这基本的存在是物质能量,物质能量即使不断变化,但性质不变;从灵性能量的角度看,我们天生具有永恒的人格性和个体性,且一直不断地体验这心理的变化和肉体的更换等。

  所有对象都是由物质自然三种属性混合而成的。物质自然三种属性可以是粗糙的表现,也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对象;也可以是细微的表现,它不易为感官所察觉。物质自然三种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改变,如激情属性取代善良属性占据主导地位,但永远不会停止以这种或那种联结方式存在,因而即使形式和表现是多样的,对象仍保持了一种本质的统一性。物质自然三种属性在形式和表现的每次变化中都会发挥作用,因此万物是一统的。

  二、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印迹

  现在既是过去发生一切的结果,也是未来发生一切的原因。相同的心在本质上存在于个体无数次再生轮回的始终。只因物质自然三种属性的作用,才使心改变了其在不同的再生中的形式和表现,占主导的似乎此时是善,彼时是恶。在好人的心中,过去恶的印迹仍然以细微的形式存在着。

  即使说目前展现的任何人和事物都不真实,因为很快就改变了,但那也并不意味着万事万物背后的基本存在不是真实的。在解脱者心中,虽仍带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痕迹,不过它不再作为现象的对象而存在。但它也没有消失,它是被分解融化而回到未分化的物质即物质能量总体当中去了。

  印度有句谚说:“觉悟者的知识让现在和将来都变成了过去!

  瑜伽的哲学思想

  梵我合一 辑要:瑜伽的哲学思想是梵我合一,这也是古印度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梵我相连,就是“大我”与“小我”的相连,就是“至尊神和灵魂”的合一。

  从宗教上说,《瑜伽经》是属于婆罗门教哲学,这和佛教是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

  婆罗门教认为:万物有一个最高的本体----梵。(强调灵魂的属性)

  佛教认为:事物是没有本体的,只有实相。(强调灵魂的特性)

  但是《瑜伽经》所述内容和佛教禅定的方式是基本相一致。这要关系到两个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婆罗门教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文明的时期,婆罗门教认为万物有最高实体 ----梵,修行者的至高境界是要“梵我合一”。 -------------------------------------------------- ---------------------------- 梵我合一是古印度宗教和哲学最核心的概念,也是瑜伽的哲学思想,它出自韦达经典和《奥义书》。其基本含义是宇宙本体(“梵或大我”)和人的主体(“小我”)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这一概念又与业报轮回、精神解脱相辅相成,即:只有通过瑜伽的修炼亲证“梵我合一”,个体灵魂才能摆脱生死轮回获得解脱!

  一、“梵”:包容一切,超越一切

  经典对“梵”(Brahman)一词给出的意思是:

  1.至尊神不具人格特征且无所不在的方面(梵光之海或无量无边的光明世界)

  2.至尊人格神(博伽梵--所有存在的根源)

  3.物质能量总体(原质)

  4.个体灵魂(阿特玛--真我)

  在印度传统文化中,认为梵产生世界万物,也能够包罗世界万象。因此,梵存在着无限的潜力,蕴藏着万象的特征。梵体现在一切当中,又从这一切当中超脱出来,不具有任何的属性。这就是梵,也即“大我”!

  二、“我”:个体灵魂和梵的显现

  世界起源于梵,因为梵而存在,最终又复归与梵。但除梵之外,还有一个“我”。“我”就是个体灵魂,即“小我”。如果说梵是客观世界的,那么这个“我”就是主观世界的。印度哲学认为,人的灵魂只是梵的显现,二者是统一不二的,但由于芸芸众生受“无明”(愚昧)的遮蔽,无法认识这一真理,因而迷恋世俗生活,在生死中不断轮回。

  三、“梵我合一”:回归真正的自我,即阿特玛(真我)

  梵我原本是合一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北禁锢在肉体中,在三界轮回受苦。因此,那个“阿特曼”(真我)才是真正的自我,而这个“小我”则是迷失的自我。因此,人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力图回归真正的自我,亦即达到“梵我相连”的境地,使小宇宙内在灵魂与大宇宙灵魂(即至尊神)合一,达到高度契合、和谐。

  “梵我合一”表明了人们为追求彻底的幸福、圆满和获得永恒的喜悦的最高理想而作的努力和实践,这种蔑弃尘世的愿望,是印度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灵性思想的精髓。

  四、总结:“梵我合一”的内涵

  1.瑜伽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梵我合一”,尽管在瑜伽的修习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阶段,但最终都是把握自我,让自我与内在的精神融合为一,乃至达到天人合一、“梵我合一”!

  2.梵和我的特征:“梵”是世界的本源,产生和包罗世界万象,它潜在着无限的能力,包容一切,但“梵”本身无形无影,没有一丝质的特征。“我”就是个体灵魂,是主观世界的,只是“梵”的显现。

  这里对“梵”本身无形无影,没有一丝质的特征的理解,应该是指“梵”没有我们所理解的物质层面上的形和相,也没有我们所理解的物质层面上的相关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什么都没有”!

  梵是永恒的、真实的、圆满的,且是无所不在的“灵性”存在状态!

  3.梵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因此人这个小宇宙与梵创造的大宇宙是相通的,人的内在本质与梵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就是我们可以通过修行而获得所谓觉悟或解脱的依据!

  

  心念如明月

  借太阳之光来感知

  辑要:每一个体的意识与另一个体的意识是不同的,心念不是自明的,它只能借着灵魂反射的光才能发光和感知。因此,具有尘世心念的人,无法了解真正的自我!

  灵魂、心念与感知对象

  一、不同的心念,不同的感知方式

  对象本身不能通过意识而被认识。瑜伽哲学承认一个独立于我们心灵感知的客观世界的实在性。并且指出,每一个人的意识与另一个体的意识是不同的。相同的对象在不同的心念中以不同的方式被感知,因此心念必定不同于对象。

  我们越是把我们的思维和偏见强加在我们对客观存在的感知上,我们对它的理解也就越失真。要对客观存在有真正的理解,关键在于不偏不倚,这就必须有纯净得意识。那些有纯净意识的人看一切都是神性的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对象是依赖于单个人的心念的感知而存在的。瑜伽哲学则反对这种观点,因为如果是这样,当单个人的心念不再感知时,就可以说对象不存在了。

  二、心念借着灵魂反射的光感知

  尘世的心念只不过是一个世俗的对象,是永恒意识--灵魂的工具,只是关于对象断断续续的意识,这种意识还随着心念本身的变化而变化。被感知的对象也始终在变化。唯有保持不变的灵魂,才能提供一个标准,用以衡量所有意识。

  心念是感知的对象,正如它在外部世界中感知的任何对象一样。心念不是自明的,它不像太阳那样是光明的给予者,而是像月亮一样是光的反射者。这个光的来源是灵魂,心念只能借着灵魂反射的光才能发光和感知。因此人无法同时了解思维和它思考的对象。

  因此,具有尘世意识的人,无法了解真正的自我。仅仅是在尘世层面上的对自我的了解,包括对心理的详尽分析和自我反省等,并不引导人走向超然的存在。要想受到启发和得到解脱,我们必须采用真正超然的程序--瑜伽。

  为觉悟自我而作的努力,使人以淡定的心态面对外在的物质变化。当我们以我们的超然身份为核心思考和行事后,我们就不在受自己或他人的内心波动的打扰。

  三、结论: 心念始终在变化,它只有关于对象断断续续的意识,这种意识还随着心念本身的波动变化而变化,唯有保持不变的灵魂,才能提供一个标准,用以衡量所有意识!

  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对象是依赖于单个人的心念的感知而存在的。瑜伽哲学则与此相反,承认一个独立我们心灵感知的客观世界的实在性,并认为,每一个体的意识与另一个体的意识是不同的!

  引用者注:三摩地(samadhi)是灵性修持的最高境界,它包含不同的层面!

  这里推荐两篇论文,《三摩地与冥想对象的同一》和《瑜伽的最高境界-与至尊梵相连》!让我们来了解瑜伽思想对三摩地(samadhi)这一灵性修持的最高境界的完整论述,对于修习其他哲学也可以借鉴!

  瑜伽的最高境界三摩地(samadhi)

  三摩地

  与冥想对象的同一

  辑要:“有种子”的三摩地(samadhi),这是瑜伽完美境界的一个阶段,此时打扰我们的事物的种子还存在。它包括四种状态:要经过加上思索的冥想和不含个人推测的冥想;对精微对象的有思索的冥想和没有思索的冥想。

  一、实现冥想的最高境界

  在瑜伽的高级阶段,心如同优质宝石般纯净,不会扭曲它所接受到的信息,冥想的对象与冥想之人完全结合在一起,被称作成功的冥想,即冥想练习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在瑜伽的高级阶段,人达到真正客观和感官控制的境界,从此不在受色欲、贪婪及各种感官对象和心理活动的影响。

  二、加上思索的冥想和不含个人推测的冥想

  加上思索疑问的有造诣的冥想是运用智力克服消极有害心理的冥想,也就是运用逻辑辩论和内心对话为基础的冥想方法。这种以话语为基础的冥想方,至今仍然存在。其结果是,练习者的知觉并没有得到彻底的净化。

  比它更高的意识状态是不含个人推测疑问的冥想方法,当我们的记忆被彻底净化时,就会发生这种状态。它恰似一块优质、透明的玻璃;当我们透过它看东西时,我们看不见它,而是清楚地看到它后面的一切,所以,我们便看到了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意识的这种纯净状态,是瑜伽所追寻的。

  三、对精微对象的有思索的冥想和没有思索的冥想

  冥想或意识的两个阶段,一种是“逻辑推理”,一种是没有。然而要达到完全的纯净状态,我们最终必须达到甚至克服推理等活动的层面,即两种更高级的冥想的精微层面。思索是获得纯净意识的工具,但后来也必须放弃掉。

  四、“有种子”的三摩地(samadhi)

  全神贯注(三摩地),那是瑜伽完美的境界。《瑜伽经》中将把三摩地(samadhi)的状态分为许多等级。现在所谈的三摩地(samadhi)的状态的等级是,打扰我们的事物的种子(根源)依然存在,而且哪怕是以精微的方式,也会不时地出现。不过,现在离解脱已近在咫尺。它们只是在为达到与至尊梵直接相连的状态做准备,与至尊梵合一才是最高境界的三摩地(samadhi)!

  《瑜伽经》概略

  第一章 静坐冥想

  1.1 现在,我们要解释甚么是瑜伽。

  1.2 瑜伽是学会控制意识的转变。

  1.3 这样,知觉者便能还其本来面目。

  1.4 否则,我们便会认同于那些转变。

  1.5 那些转变有五种,痛苦的与不痛苦的:

  1.6 知识、谬误、幻想、睡眠和记忆。

  1.7 知觉、推论与亲证都是知识。

  1.8 错误的知识是谬误,不由实相而来。

  1.9 字面的知识但没有对象便是幻想。

  1.10 觉醒的失去便产生睡眠。

  1.11 那些经验过的事物还残存的便是记忆。

  1.12 通过锻炼和不执着于物,便能控制以上种种。

  1.13 坚持不懈便是锻炼。

  1.14 经过一段长时间,便能打下牢固的基础。

  1.15 不执着便是对所见所听之物,毫无欲望。

  1.16 由于知道了自己的真我,对世上种种都无欲无求,这便是最高的。

  1.17 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与宇宙联合而产生真理、明辨、喜乐的知觉。

  1.18 另一种冥想是由舍弃世俗和持久的锻炼达成,可以消解那些旧的习性。

  1.19 那些无分别的存有,没有了身体,完全溶入最高的自然。

  1.20 其他人则要经过信心、发奋、记忆、静虑、智慧等阶段。

  1.21 有些人意愿很强,很快便可进入冥想。

  1.22 由温和到强烈的锻炼,效果最好。

  1.23 此亦可由对神的顺服达到。

  1.24 神的灵,不受任何性质或行动所影响。

  1.25 他是所有知识的来源。

  1.26 他是古人,以至于今人的导师。

  1.27 他的象征便是那神圣的声音(AUM)。

  1.28 此声应常念诵,便可达到成功。

  1.29 由它可达至宇宙的意识,并使一切毫无障碍。

  1.30 疾病、怠惰、犹豫、疲弱、物欲、谬见、精神不集中、注意力不稳定,这些都是令意识分散的障碍。

  1.31 此外还有忧虑、紧张、呼吸不匀等。

  1.32 练习瑜伽可克服这一切。

  1.33 心境的平静来自友谊、仁爱、喜乐和平等心。要平等对待快乐的与受苦的,值得的和不值得的,便能使意识纯洁。 1.34 控制呼吸也能克服这一切。

  1.35 精微的知觉产生最高的意识转变,使心灵平静。

  1.36 这是由于那超越的、内在的光。

  1.37 亦由于意识控制了欲望。

  1.38 亦由于对梦境和睡眠的知识。

  1.39 亦由于静坐冥想的锻炼。

  1.40 那联合由小至原子大至无限都能主宰。

  1.41 真正的知见是知觉者、知觉的能力与被知觉者三者完全通透。

  1.42 知觉者能像通过无疵的宝石来直观对象。

  1.43 真确的知识是能直观对象。

  1.44 同时思维有所转化,净化了记忆,使对象能在无思维的状态下呈现。

  1.45 精微的对象在无分别的情况下呈现。

  1.46 以上的叫有种子的冥想。

  1.47 但如果达到无分别心的冥想,真我便呈现。

  1.48 智慧便与真理合一。

  1.49 此与言辞的推理截然不同。

  1.50 这种由静坐冥想而生的状态会超越以前的思想习性。

  1.51 这种控制一旦达成,便达到无种子的冥想。

  第二章 实践锻炼

  2.1 瑜伽是对身体加以自律,学习经典,和对神的顺服。

  2.2 目的是促进冥想,除去障碍的根源。

  2.3 无知、我执、迷恋、厌弃、贪求,是生命的五种障碍。

  2.4 无知是其余几项的温床,无论是沉睡的、轻微的、可构成障碍的还是激烈的。

  2.5 无知将那些不是永恒的、不纯洁的、痛苦的、不属真我的,认同为永恒的、纯洁的、愉快的、属于真我的。

  2.6 我执是知觉者将自己认同于知觉的能力。

  2.7 迷恋是对欲望的追逐。

  2.8 厌弃是住在痛苦之中。

  2.9 贪求在那些有学识的人之中仍然存在,是会自己助长的。

  2.10 这些障碍还在精微阶段时,可以做相反的事情来消除。

  2.11 如果成形以后,可以静坐冥想来消除。

  2.12 那些障碍由过去的业行而来,在可见及不可见的界域发生作用。

  2.13 一旦生根,便影响生命的状况、生命的长短和种种经验。

  2.14 由于行善与行恶的不同,分别产生乐果与苦果。

  2.15 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甚么都是苦的。因为一切都在改变,事物变成它们相反的状态。

  2.16 还未来到的痛苦是可以避免的。

  2.17 痛苦的因由是知觉者认同于被知觉者。

  2.18 此世界有各样事物和知觉,是要让我们解脱于这个宇宙。

  2.19 自然有四种特性:特定的、非特定的、有分别的、无分别的。

  2.20 知觉者只是知觉本身,虽然纯洁,还是通过思维来看事物,而自我使他认同于这个思维。

  2.21 这种知见的性质是为了知觉者的好处。

  2.22 虽然对觉醒的人来说,这些都会毁去,但对其他人来说,仍然存在。

  2.23 知觉者与被知觉者遇合,便产生这个世界。

  2.24 无明是它的原因。

  2.25 如果没有无明,没有知觉者与被知觉者遇合,知觉者便得到自由。

  2.26 消灭无明有赖不断的明辨。

  2.27 智慧有七个阶段,随着知识增长,一个接着一个展现。

  2.28 通过瑜伽的锻炼,那些杂染便会被知识之光去除,生出明辨的智慧。

  2.29 持戒、精进、调身、调息、摄心、凝神、入定、三摩地,是瑜伽的八支。

  2.30 非暴力、不说谎、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图。

  2.31 无论何时、何地、在甚么情况,属于甚么阶级,这都是不可打破的誓言。

  2.32 内外洁净、满足、对身体及感官的控制,学习经典、对神顺服,都是精进。

  2.33 如果有反对瑜伽的思想,要用相反的去对抗。

  2.34 毁灭的本能是有害的思想。无论是自己去做,去引生,或去认同。如果由贪婪、怒气、迷惑成为动机,无论是温和、中度还是猛烈,都会带来无穷的苦难和无明,因此要发展出相反的。

  2.35 只要确定非暴力,敌意便会消除。

  2.36 不说谎,便能得享工作的果报。

  2.37 不偷盗,便能得享财富。

  2.38 不纵欲,便能得享灵性上的强健。

  2.39 不贪图,便能得到生命的知识。

  2.40 洁净为身体带来保护,不会因与他人接触而被感染。 2.41 精神上的洁净,产生觉醒和对感官的控制。

  2.42 满足产生最大的快乐。

  2.43 身体以及感官的完美,因持戒而消灭那些不洁而来。

  2.44 由不断的学习达至与上天合一。

  2.45 三摩地是由注意力与神合一而产生。

  2.46 姿势必须稳固舒适。

  2.47 控制不安,对无限作冥想,便能做到。

  2.48 这样,便不会受二元性骚扰。

  2.49 掌握了姿势以后,便要控制呼吸。

  2.50 控制吸气和呼气便是调息。在外、在内,以至于静止不动,都因应时间、地点和数目而调节,呼吸又细又长。

  2.51 第四样是呼吸既不在外,也不在内。

  2.52 于是对光之遮蔽便除去。

  2.53 这样精神便适合作冥想。

  2.54 如果精神脱离了知觉,而知觉亦不与感官混合起来,注意力便与自己合一。

  2.55 于是达至对感官的最高控制。

  第三章 禅定力量

  3.1 凝神是将意识放在一物之上。

  3.2 入定是周流不断的知觉。

  3.3 三摩地是只有冥想的对象存在,对自身的知觉消失。

  3.4 此三者形成静坐冥想。

  3.5 由掌握静坐冥想,便得到智慧的光。

  3.6 这种掌握是通过不同的阶段。

  3.7 此三者比以前讨论的更为内在。

  3.8 但就算是此三者也是外在于无种子的境界。

  3.9 那种控制的状态是心灵联系上控制的活动,使那些习性消减下来。

  3.10 这流通因不断练习而稳定下来。

  3.11 当心灵放在一物之上,对其他的兴趣便减退,便能达到入定。

  3.12 在此境界,过去和将起的心象成为一样。

  3.13 由此感官上的变化,便超越了事物的原理、性质各方面。

  3.14 事物的性质是过去、现在、将来三个原理。

  3.15 进化是由这三个原理不断的转化造成。

  3.16 对这三种转化作冥想,便可得到过去和未来的知识。

  3.17 平凡字句与意义的知识是混乱的。通过静坐冥想,便能得知一切生物声音的知识。

  3.18 对过去的习性作冥想,便能得知过去生命的知识。

  3.19 对他人的身体作冥想,便可知道他人的思想。

  3.20 不是知道思想的内容,而是它的内在状态。

  3.21 对身体的形状作冥想,对形相的知觉便被阻闭,对眼睛的显现便被分离,那个瑜伽士的身体便不被看见。

  3.22 行为的后果有快有慢,从内在的控制得知死亡的时间。

  3.23 对不同的气力,例如大象的气力作冥想,便产生大象的气力。

  3.24 对内在的光作冥想,便得到精微幽隐和远处的知识。

  3.25 对太阳作冥想,便得到世界的知识。

  3.26 对月亮作冥想,便得到星球的知识。

  3.27 对星空作冥想,便得到星空运动的知识。

  3.28 对脐轮作冥想,便得到身体运作的知识。

  3.29 对喉咙作冥想,便能中止饥渴。

  3.30 对胸膛中的管道作冥想,便能使身体稳定。

  3.31 对头上的光作冥想,便能拥有超觉的视力。

  3.32 由于直觉的力量,产生所有知识。

  3.33 对心脏作冥想,便能得到有关意识的知识。

  3.34 喜乐是从灵魂与智慧的无分别而来。通过对真我的冥想,便会得到真我的知识。

  3.35 由此便达到超觉的听力、视力、味觉和嗅觉。

  3.36 这些力量都是三摩地的障碍。

  3.37 当知道了注意力受束缚的原因,瑜伽士的意识可以进入另一个人的身体之中。

  3.38 控制了这个灵力,瑜伽士便能在水上行走,不受荆棘的伤害。他能克服死亡。

  3.39 通过对生命能量的控制,身体发出光明。

  3.40 对以太及听觉作冥想,便能听见上天的声音。

  3.41 对以太及身体的关系作冥想,瑜伽士的身体便能变得很轻,能够在空中飞行。

  3.42 对心灵作冥想,便能离开身体,那时无明便会去除。

  3.43 对物质的精微和物理形状、状态及功能等作冥想,便能控制物质。

  3.44 由此可使身体变得极小、极大,以及不可被损。 3.45 这个身体变得美丽、有力及强壮。

  3.46 通过对器官生命力和它们性质和功能的冥想,便能控制这些感官。

  3.47 这样身体便能像思想般飞快移动,控制超觉的感官,控制自然的元素。

  3.48 通过对真我以及生命能量之间关系的冥想,便能做到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3.49 以无欲无求来毁灭束缚的种子,便能免除一切束缚,达到自在。

  3.50 瑜伽士不要因这些灵力而骄傲起来,因为这样便会使他产生障碍及下堕。

  3.51 对时间的运动,之前及之后作冥想,可以得到明辨的知识。

  3.52 这种冥想可以分辨两样极相似的事情,就算它们的特性和地位都一样。

  3.53 那直觉的知识能知道所有事物和它的性质。

  3.54 当真我变得与生命能量同样纯洁,便达到完美与自在。

  第四章解脱自在

  4.12 过去与将来,各依它们的形式和原理而存在。

  4.13 它们或潜藏,或显明,各按其特性。

  4.14 所有事物都是合一的,因为这是整体的进化。

  4.15 对象相同,但如果意识不一样,看出来便不一样。

  4.16 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决于是否能被心灵认知。

  >4.17 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决于心灵被调整至的状态。

  4.18 意识的调整永为知觉者所知,因永恒的灵是不变的。

  4.19 那些心灵不能照亮自己,因为他们是作为对象而被认知。

  4.20 知觉者与对象不能同时被知觉。

  4.21 意识由另一意识所知,便造成无穷后退,引致思想上的混乱。

  4.22 当心灵变成更高形式的灵体,便能知觉更高的意识。

  4.23 在一切知觉中,知觉均被被知觉者着色。

  4.24 心灵受欲望调节,是为了最高者工作,这是因为它的混合性质。

  4.25 对于那些有分辨力的知觉者来说,他们的真我与思维分离。

  4.26 得到分辨的意识,便能达到自由。

  4.27 有些时候思维从过去的习惯而来。

  4.28 上文说过,去除这些习性便是去除障碍。

  4.29 那些达到完全的分辨,完全舍弃了各种欲望的状态,叫做三摩地。

  4.30 到此所有痛苦消除,能排除各种因果的障碍,获得自在。

  4.31 知识免除所有遮蔽,变成无限,感官的作用也变得很小。

  4.32 完成了它们的目标,三态之进化便停止。

  4.33 不断进化的到了最后,成为一种明显的转化。

  4.34 当三态完成了它们的目的,便达到自在的境界,得知自身的所有知识。这便是绝对的自由。

  

(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