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题:盗汗

 123xyz123 2011-11-02

  2005年6月一2007年3月,我们应用加味生脉散合牡蛎散治疗肿瘤患者化疗后自汗盗汗30例,并以同期应用玉屏风颗粒治疗30例作对照比较观察,现报道如下。

l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60例病例均为诊断明确的恶性肿瘤而接受化疗后自汗盗汗的住院患者,以愿意接受本方案治疗,能按医嘱坚持服药,依从性好为基本人组条件。单纯随机抽样,按数字表法随机将60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2~64岁,平均(42.3±6.23)岁;自汗盗汗病程5~11天,平均(7.14±0.63)天;其中肺癌12例,乳腺癌7例,大肠癌4例,淋巴瘤5例,鼻咽癌2例。对照组30例,男2l例,女9例;年龄23~6l岁,平均(41.2±6.41)岁;自汗盗汗病程3~8天,平均(4.83± O.92)天;其中肺癌14例,乳腺癌6例,大肠癌3例,淋巴瘤4例,鼻咽癌3例。1.2中医诊断标准根据患者出汗程度将病情分为轻、中、重度。轻度:汗出比平常增多,但汗出不湿衣;中度:头颈部汗出较少,背部汗出湿衣;重度:全身汗湿透衣。2组患者病种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按常规对症治疗,包括疼痛者用三阶梯止痛法;白细胞≤2×109/L或中性粒细胞≤1×109/L者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白蛋白<30g/L者给予人体白蛋白输注;电解质紊乱者及时纠正;肝功能损害者给予保肝降酶治疗等。治疗组应用加味生脉散合牡蛎散,药物组成:党参20g,五味子lOg,麦冬12g,黄芪30g,浮小麦30g,麻黄根9g,白芍18g,山茱萸lOg,地骨皮12g。随证加减:脾虚加白术12g,麦芽15g;血虚加鸡血藤30g,黄精18g;阴虚加石斛12g,生地黄15g;心悸、失眠加酸枣仁15g,夜交藤30g;低热加银柴胡9g,知母lOg;发热加石膏30g,柴胡lOg;便秘加大黄6~9g;便溏加薏苡仁30g,苍术12g;腹胀加木香9g(后下),枳壳12g;恶心PI~D_-I:加半夏12g,竹茹6g;阳虚怕冷加熟附子9g。每日 l剂,清水煎200mL,早晚分2次服。7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评价疗效。对照组应用玉屏风颗粒(5g/包)5g,每日3次,开水冲服。7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评价疗效。2.2观察项目    1)观察临床疗效;2)服药后止汗时间;3)生活质量评价;4)治疗前后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B超、心电图等。2.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的比较用x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

3结果

  3.1治疗标准    痊愈:不论出汗程度级别,经治疗后汗止;好转:经治疗后出汗程度级别由原来的级别降低I级;无效:经治疗后出汗程度无改善或加重。其中生存质量评价包括以卡氏评分标准评判其生活质量。3.2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痊愈16例(53.3%),好转ll例(36.7%),无效3例(10.0%),总有效率90.O%;对照组30例,痊愈8例(26.7%),好转12例(40.0%),无效10例(33.3%),总有效率66.7%;2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3.3 2组止汗时间比较治疗组平均止汗时间(2.67±0.82)天,对照组(5.08±3.17)天,2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3.4生活质量评价2组治疗后按卡氏评分标准评价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卡氏评分比治疗前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无明显增加(P>O.05)。提示加味生脉散合牡蛎散可以改善肿瘤化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4讨论

        化疗所致的自汗盗汗,在中医属“气虚”“阳虚”“血虚”“阴虚”等虚证范畴,中医从整体观来看待疾病的本质,认为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是一个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由于化疗药物为攻伐之品,易损伤正气,耗伤津液,迫津外泄。治疗应以扶正固本,收敛止汗为大法。采用中药扶正进行干预治疗,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增疗效。

  加味生脉散合牡蛎散方中党参、黄芪益气健脾、扶正固本;麦冬清心火而生津液;白芍、五味子、山茱萸、牡蛎、浮小麦益阴潜阳、收敛止汗;地骨皮配牡蛎清热除烦而止汗;麻黄根配黄芪益气固卫,几药相配共奏止汗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党参等补气药物能活化T淋巴细胞,增强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还能调整机体细胞代谢,具有抗氧化作用,一定程度地抑制放化疗的骨髓性反应。山茱萸能拮抗环磷酰胺引起的小白鼠白细胞下降,促进免疫动物脾脏抗原结合细胞的增加,促进巨噬细胞吞噬的功能。《本草求原》日:“止久泻,心虚发热汗出”;五味子素对癌细胞DNA合成有一定抑制作用;白芍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抑制肿瘤生长。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物有一定促进作用‘引。本组临床观察表明,加味生脉散合牡蛎散具有益气固本,收敛止汗的功效,可治疗肿瘤化疗后自汗盗汗,能缩短病程,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治验四则

案一:见水思尿
×,男,48岁,干部。1981112日就诊。患者有神经衰弱史5年,平时经常头昏失眠,腰酸乏力,每至冬天则形寒肢冷,手足欠温。近月来每见到水龙头放水,就欲小便,往往因来不及上厕而尿湿衣裤,离水后尿意消失。小便常淋沥不尽。证见形体瘦弱,而色淡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来沉细。诊断:见水思尿。证系肾阳式微,气化失职,治之以温阳益气缩尿。
处方:附块10g,肉桂8g,菟丝子10g,仙灵脾30g,淮山药30g,益智仁10g,五味子10g,煅牡蛎30g,党参15g,黄芪30g,甘草5g,大枣15g5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服药10剂而愈。
按:肾为水火之脏,内寄真火,命门不足,下焦虚寒则不能温制水液,故睹物生情,见水思尿。本方以附子、肉桂、菟丝子、仙灵脾温肾壮阳,俾离照当空,气摄有权,合淮山药、益智仁、乌药、五味子、煅牡蛎固精缩尿(淮山药、益智仁、乌药乃缩尿丸,为治遗尿之专方;五味子、煅牡蛎不仅增强收缩之功,且能防止温阳耗气之弊),辅以党参、黄芪、大枣、甘草大补元气,使阳复气壮,开合有度,果获良效。
案二:盗汗
×,女,48岁,职工。1981318日初诊。患者有高血压史10余年,近年来形体日胖,倦怠乏力,畏寒怯冷,四肢欠温,动则汗出,心悸气短,偶有感风寒则缠绵不解;一周来朦胧睡去则溱溱然汗出,寤则即止,多梦。舌苔薄白,质淡,脉细软无力。诊断:盗汗。证系心气虚弱,卫阳不固。治之以盖气养心固表。
处方:党参20g,黄芪30g,白术10g,大枣10枚,甘草3g,枣仁10g,柏子仁10g,五味子10g,白芍10g,麻黄根10g,煅牡蛎30g3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3
27日复诊:服上药汗即止,但停药1天,寐则汗出如前。适遇他医,以阴虚盗汗论治,投以银柴胡、地骨皮、鳖甲、秦艽、浮小麦、海螵蛸之类,不效。余诊之,脉证如前,细细玩味,患者平素动则汗出,头昏乏力,四肢欠温,怕冷等证,不仅气虚,阳气亦衰,遂于上方加熟附块8g3剂。药后汗止,精神亦爽,续服3剂,而臻全功。
按:盗汗一症,首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篇。《内经》称之为寝汗。以寐则汗液窃出,寤则汗止,此证多系阴虚热扰所致,但并不尽然。本例患者初诊时虽未囿于盗汗属阴虚之论,但只着眼于心气虚弱,卫气不固,给以养心益气固表之品,虽得小效,其功不著,实乃药未中的。再诊时,考虑到患者既有气虚证,又有阳虚证;由于平素自汗较多,汗泄则阳气易虚,气虚则汗泄益甚,二者互为因果;《景岳全书》中说: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此言阳之虚也。本例盗汗为心阳虚已属显然,故在初诊方枣仁、柏子仁、五味子以养心安神,党参、黄芪以盖气固表,麻黄根、牡蛎以收敛固涩,在此基础上,加附子温阳散寒,收到满意的效果。由此可见,阳虚则自汗,阴虚则盗汗,这仅是一般而言,任何病证,都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盗汗阴虚者固多,阳虚者亦有之,未可一概而论。
案三:眨眼
×,女,38岁,农民,198439日初诊。患者于1977年春右眼突然不时眨眼,不能自主,继之目赤流泪,次年左眼亦然。为此,7年来多方求医,均告罔效。后经友人介绍,前来我处求诊。患者形体肥胖,面色红润,二眼不时频眨,每分钟20次左右,目赤流泪,脉弦有力,舌尖净赤,舌苔薄黄。诊断:眨眼症。证系木火上炎,肝风上扰,以致二眼开合失度,治以清肝祛风镇痉。
处方:白菊花10g,白蒺藜10g,防风10g,密蒙花10g,决明子10,青葙子10g,白芍10g,僵蚕10g,石决明30g(先煎),钩藤30g(后下),蜈蚣2条。3剂,每日1剂,水煎2次服。
服上方3剂后,眨眼次数明显减少,目赤大减,流泪已止,仍守原方加白附子7g,连服5剂,二眼频眨消失,7年之奇疾告愈,经访视,至今未发。
按:眨眼一症,临床罕见。《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开窍于目,风为阳邪,其性主动,善行而数变。二眼频眨,为肝风上扰;目赤流泪,乃木火上炎。故以菊花、白蒺藜、密蒙花、决明子、青葙子、白芍、石决明以清肝平木;钩藤、僵蚕、蜈蚣、防风以祛风镇痉,再诊时加白附子以祛面部风痰;蜈蚣与防风合用,乃名医张锡纯治面瘫之经验,移治于此,果获良效。
案四:妇人梦交
×,女,60岁,农民。1983113日求诊。患者有梦交史已数十年,每隔35天,或10天半月1次,梦交后数日感到头昏乏力,神疲腰酸,健忘失眠,手足欠温,腹中总感有一种难以形容之不舒。数十年来多方求医不效,甚至求神拜佛终不得解,以致整日郁郁寡欢,心情惆怅。诊时面色白光白,吐语无力,言多则气短,手足欠温,脉细舌淡。诊断:梦交症。证系心脾二虚,神志不宁。治以健脾宁心,安神定志,以归脾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之。
处方:焦白术15g,当归身15g,茯神木15g,枣仁15g,远志肉15g,黄芪50g,党参30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夜交藤30g,辰砂2g(冲服),甘草5g,生姜4片,大枣10枚。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服上方后,梦交未作,腹中不舒感消失,并有神清气爽之感,仍以原方续服10剂而安,至今未发。
按:梦交症,一般多见于妇女性格内向,心胸狭隘者,本例患者年已花甲,数十年如此,因羞于启齿,隐曲痛苦特甚。《灵枢·本神》篇中说:心怵惕思虑则伤神脾悲忧不解则伤意。病久则心脾二伤,神失所归,意舍不藏,以致一派虚象毕现。故取归脾汤补气益血,健脾养心,其中黄芪3倍于当归,取东垣当归补血汤义,合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功能调和阴阳,潜阳入阴,使之阳固阴守,神明归附。加夜交藤、甘草养心安神,辰砂色赤通心,重坠定志,诸药共施,收效果佳。
(
本文承蒙姜达岐老师斧正,特此致谢!)
崇明县合兴乡卫生院(上海,202159) 施克州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中医辨证盗汗未必是阴虚

  盗汗,指寐时汗出,觉时汗止之证。盗汗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历代医家多责之于阴虚。“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一语耳熟能详,但害人亦不浅。故历代医家对“阴虚盗汗”亦多持不同意见。如《丹溪心法·自汗》曰:“盗汗属血虚、气虚”。《景岳全书·汗症》云:“盗汗亦多阳虚也。所以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故在临床上,绝不可泥于“阴虚盗汗”之谓,必须要四诊合参、辨别六经方证,即《伤寒论》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今年国庆节期间治疗一例严重盗汗,即深刻说明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患者王某,男,44岁,入院诊断风寒湿痹,患者盗汗一年余,曾在院外服用玉屏风散、锻龙牡、浮小麦等之类中药近月余,黄芪用至50g而不效。入院后,一方面采用艾灸关节以温经散寒。但患者主诉为汗出不适,观其症状,只有盗汗,稍有恶风,晨起枕头因汗出而全湿透,口微干,不苦,二便调,舌淡苔薄、脉沉。以六经来判,病位在表,属太阳病,为营卫不和,正邪交争造成的盗汗。再三思考后处方如下:麻黄10g,桂枝10g,生石膏45g,白芍10g,生10g,大枣5枚,炙甘草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医院代煎。服用第一剂后,晨起汗出即明显减少,二剂后,晨起只有颈前微汗出,无不适,三剂则愈,患者极满意。

  《伤寒论》201条:但浮者,必盗汗出。又如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其于盗汗之证,非若自汗有实者,悉当和表而已,不可不知也”。脉浮为在表,故盗汗属于表证。该患者白天活动的时候并无汗出,而是夜间盗汗,分析如下:白日阳气温熙脏腑,因而分散而无力与邪相争,故无汗。夜间脏腑得到休息,正气得到一定恢复,从而有能力与邪相争而汗出。但因日久津液受损,正气不能通过汗出而驱除外邪,故盗汗缠绵而不愈。虽病位在表,属太阳病外邪不解,但津液已虚,正如《伤寒论》第27条“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故治法为微微发汗,解表而不伤津。辨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此案只有盗汗一症明显,根据六经辨证,除外里证、半表半里证,从而判断为病位在表,为太阳未解、邪气在表,以麻黄、桂枝、白芍、生姜发汗解肌祛邪、调和营卫,同时佐以生石膏监制麻桂辛温之性,以免大汗,同时兼清郁热。姜、草、枣益气健脾顾护正气。从而达到表解邪去而津液不伤,故盗汗自止。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辩证施治]栏目

盗汗未必尽属阴虚

  盗汗,指寐时汗出,觉时汗止之证。盗汗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历代医家多责之于阴虚。“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一语耳熟能详,但害人亦不浅。故历代医家对“阴虚盗汗”亦多持不同意见。如《丹溪心法·自汗》曰:“盗汗属血虚、气虚”。《景岳全书·汗症》云:“盗汗亦多阳虚也。所以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故在临床上,绝不可泥于“阴虚盗汗”之谓,必须要四诊合参、辨别六经方证,即《伤寒论》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今年国庆节期间治疗一例严重盗汗,即深刻说明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患者王某,男,44岁,入院诊断风寒湿痹,患者盗汗一年余,曾在院外服用玉屏风散、锻龙牡、浮小麦等之类中药近月余,黄芪用至50g而不效。入院后,一方面采用艾灸关节以温经散寒。但患者主诉为汗出不适,观其症状,只有盗汗,稍有恶风,晨起枕头因汗出而全湿透,口微干,不苦,二便调,舌淡苔薄、脉沉。以六经来判,病位在表,属太阳病,为营卫不和,正邪交争造成的盗汗。再三思考后处方如下:麻黄10g,桂枝10g,生石膏45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5枚,炙甘草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医院代煎。服用第一剂后,晨起汗出即明显减少,二剂后,晨起只有颈前微汗出,无不适,三剂则愈,患者极满意。

  《伤寒论》201条:但浮者,必盗汗出。又如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其于盗汗之证,非若自汗有实者,悉当和表而已,不可不知也”。脉浮为在表,故盗汗属于表证。该患者白天活动的时候并无汗出,而是夜间盗汗,分析如下:白日阳气温熙脏腑,因而分散而无力与邪相争,故无汗。夜间脏腑得到休息,正气得到一定恢复,从而有能力与邪相争而汗出。但因日久津液受损,正气不能通过汗出而驱除外邪,故盗汗缠绵而不愈。虽病位在表,属太阳病外邪不解,但津液已虚,正如《伤寒论》第27条“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故治法为微微发汗,解表而不伤津。辨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此案只有盗汗一症明显,根据六经辨证,除外里证、半表半里证,从而判断为病位在表,为太阳未解、邪气在表,以麻黄、桂枝、白芍、生姜发汗解肌祛邪、调和营卫,同时佐以生石膏监制麻桂辛温之性,以免大汗,同时兼清郁热。姜、草、枣益气健脾顾护正气。从而达到表解邪去而津液不伤,故盗汗自止。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辩证施治]栏目

肺结核中医辨证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咳嗽、胸痛、咯血、潮热、盗汗、消瘦、血沉增速为其主要临床特征。在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因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病,具传染性,虽然感染后并非立即发病,但一旦感染,终生有发病危险。本病属中医学“肺痨”、“痨瘵”、“肺疳”等范畴。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本病属中医学“肺痨”、“痨瘵”、“肺疳”等范畴。先天禀赋不强,后天嗜欲无节,酒色过度、忧思劳倦、久病体衰时,正气亏耗,为内因,外受“痨虫”所染,邪乘虚而入,而致发病。病位在肺,肺主呼吸,受气于天,吸清呼浊,肺气虚,则卫外不固,水道通调不利,清肃失常,声嘶音哑。子盗母气则脾气受损,而倦怠乏力,纳呆便溏。肺虚肾失滋生之源,肾虚相灼金,上耗母气,而致骨蒸潮热,经血不调,腰酸滑精诸证,若肺金不能制肝木,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上逆侮肺,则见胸胁掣痛,性急易怒,肾虚,水不济火,还可见虚烦不寐,盗汗等症。一般来说,初起肺体受损,肺阴受耗,肺失滋润,继则肺肾同病,兼及心肝,阴虚火旺,或肺脾同病,致气阴两伤,后期阴损及阳,终致阴阳俱伤的危重结局。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肺阴亏损型:

  症状:干咳、声音嘶哑、痰中带血丝、胸部隐痛,骨蒸潮热与手足心热,两颧发红午后更著,盗汗,形体消瘦,口干喜冷饮,舌红脉细数。(血沉常增速,血红蛋白偏低。)

  证候分析: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阴不足,失于清肃,气逆作咳,但阴亏肺燥,故无痰。燥热伤络而咯血,阴虚内热则过午低烧,因此有口干喜冷饮以清内热之需。盗汗为睡中不动而汗出,为阴虚之象。阴虚阳盛,迫汗外溢而有盗汗,舌红脉细数也是阴虚之候,此证多见于疾病初起阶段。

  治法:养阴润肺,清热杀虫。

  方药:月华丸加减。

  沙参12克,麦冬12克,天冬10克,生地18克,百部15克,白芨20克,山药30克,云苓15克,川贝12克,菊花10克,阿胶15克(烊化),三七3克(冲服)。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咯血加茜草,大、小蓟、三七。盗汗加糯稻根。虚火盛加黄芩、知母,遗精加锻牡蛎。

  2.阴虚火旺型:

  症状:咳嗽、气急、痰粘而少、颧红、潮热、盗汗少寐、胸疼、咯血、遗精、月事不调、消瘦乏力、舌绛苔剥、脉沉细数。(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偏低。)

  证候分析:痨邪客肺,日久伤阴,肺伤咳甚,邪久化热,更损肺阴,故痰少而粘稠,不易咯出,甚至络伤而咯血痰。轻者量少可为痰中带血,色鲜红,重则大口咯血,挟有血块,视为危候。若有脾虚,水湿失布,聚湿为痰贮于肺,而症见咳嗽,多痰,则多见于肺脾兼虚者。潮热为慢性定时发热,多由内伤所致,阴伤则火旺,水不制火,阳气升腾,证见两颧潮红而内热重,心烦而少寐,逼津外泄而盗汗重。脉络不和、气血瘀滞而胸疼,相火偏亢而遗精,冲任失养而月事失调。子盗母气,肺病及脾,生化失养,而见形体消瘦,肌肉疲倦少动。舌绛苔剥,脉沉细数,是久病伤阴,脏气亏虚之象。多见于病发日久的结核病患者。治法:滋阴降火,抗痨杀虫。

  方药:百合固金汤合青蒿鳖甲散加减。

  龟板10克,阿胶12克(烊化),冬虫夏草12克,胡黄连10克,银柴胡10克,百合30克,生地20克,麦冬12克,桔梗12克,贝母12克,当归12克,青蒿15克,知母12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3.气阴耗伤型:

  症状:面色晄白,神疲体软,咳语声微,纳呆便溏,痰多清稀,畏风自汗与颧红盗汗并见,舌淡苔白有齿痕,脉沉细而少力。(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显著降低。)

  证候分析:久病之体,阴病损阳,致使气阴两伤,主要累及肺脾两脏。肺不主气,脾失运化,则见体弱声微、面晄白,纳呆便溏诸证,脾虚水失输布,聚而多痰。肺虚卫外不固,故而汗出畏寒,阳气衰则神疲体软,倦怠乏力,皮毛不固易发感冒,加之肺痨固有的阴伤颧红盗汗等证,从而形成气阴两伤证候,舌淡苔白有齿痕及脉沉细少力,皆为阴耗气伤之象。此多见于久病不愈的结核病患者。治法:益肺健脾,杀虫补虚。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太子参15克,云苓15克,白术15克,山药30克,桔梗12克,百合30克,大枣10个,黄芪20克,莲子15克,当归12克,白芨20克,功劳叶12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4.阴阳两虚型:

  症状:少气无力,消瘦面黄,声喑音哑,潮热盗汗,骨蒸痨热,泄溏便急,痰白沫状或血痰,心悸气短,寡言少欲,纳呆,自汗,滑精,闭经,苔黄燥,脉微细或虚大无力。

  证候分析:脏腑之间有互相资生、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病理情况下,肺脏局部病变也必然会影响其他脏器和整体,故有“其邪展转,乘于五脏”之说,肺痨与脾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脾为肺母,肺虚则耗夺脾气以自养,则脾亦虚,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则肺虚更重,互为因果,终致肺脾同病,见神疲乏力、纳呆、便溏、畏寒、倦怠等症。肾为肺之子,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子盗母气,致使肺气更为耗竭,而不能滋养于肾,终致肺肾两虚,肾阴亏虚,相火偏亢,扰动精室,则见梦遗,女子则月经不调等肾虚症状。若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上逆侮肺,可见性急善怒,胁肋掣疼等症。如肺虚心火乘克,肾虚水不济火,还可伴见虚烦不寐、盗汗、骨蒸痨热等症。久延而病重者,可演变发展至肺脾肾三脏同病。或因肺病及肾,肾虚不能纳气,或因脾虚及肾,脾不能化精以资肾,由后天而及先天,甚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运行,而致气虚血瘀,出现气短、喘急、心悸、唇绀、肢冷、浮肿等症,即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

  此证见于肺脾肾三脏俱虚的患者,为气阴耗损发展而成,见于重症肺结核晚期。

  综上所述,肺痨以阴虚为先,继可导致气阴两虚,阴阳俱虚。以脏腑辨证而言,病之初起,为肺阴亏损,继之肺脾同病,气阴两伤,后期肺脾肾三脏交亏,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俱虚,并见心肝脏腑功能损害的严重证候。治法:滋阴补阳,固本杀虫。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辩证施治]栏目

张惠萍:治疗盗汗的临证体会

  盗汗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好发于结核病及某些虚证患者;此外,妇人产后、外科手术后、d,JL及常人过劳时,亦可发生。偶然的汗出并不妨碍健康,若汗出过多,则易影响疾病恢复或导致机体衰弱。笔者现就本症辨证论治的规律加以探讨。

  1病因病机

     盗汗之成因,前人大多责之于阴虚,有“阳虚自汗,阴虚盗汗”的说法。如《丹溪心法》说:“盗汗属血虚、阴虚。”盗汗属于阳虚的也有记载。如《沈氏尊生书》说:“盖肾伤则阳衰,阳衰则卫虚,所虚之卫行于阴分,当目瞑之时,无气以固其表,则腠理开而盗汗出,醒则行阴之卫气复于表,而盗汗止。”总之,阴虚或阳虚均可导致盗汗。所谓“盗汗属阴虚”,仅就多数而言,不可固执此见。诚如《景岳全书》中说:“以余观之,则自汗也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若人之寤寐,总由胃气之出入。胃气者阳气也,人于寐时则胃气入于阴分,此时非阳虚于表者而何?所以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症,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然则阴阳有异,何以辨之?日:但定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盖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这一论点使我们对盗汗的辨证和施治有了较多的依据。

  2辨治

  2.1分型

     根据盗汗成因及兼证,笔者将盗汗分成阴虚不受和阳虚不固2种类型。除主症睡时汗出以外,阴虚不守型证见面颊潮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头晕目眩,怔忡心悸,烦躁失眠,舌质多红.脉象弦细或细数;阳虚不固型证见面色咣白,恶寒身倦,口淡不渴,便溏溲清,汗出多冷,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象濡细或细缓。

  2.2治法

  2.2.1  养阴清热法  治阴虚不守型盗汗,以当归六黄汤、六味地黄汤为主方。

  2.2.2  益气固表法  治阳虚不固型盗汗,以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为主方。

  2.2.3  固涩敛汗法  为治疗盗汗的固标之法,两型均可兼用。其常用药为龙骨、牡蛎、五味子、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银柴胡等。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中医中药]栏目

第二节 汗证

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证,即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日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

汗是由皮肤排出的一种津液。汗液能润泽皮肤,调和营卫,清除废秽。小儿由于形气未充,腠理疏薄,在日常生活中,若因天气炎热,或衣被过厚,或喂奶过急,或剧烈运动,都较成人容易出汗,若无其他疾苦,不属病态。小儿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分。睡中出汗,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无故汗出者,称自汗。盗汗多为阴虚,自汗多为阳虚。但小儿汗证往往自汗、盗汗并见,故在辨别其阴阳属性时还应考虑其他证候。本节主要讨论小儿无故自汗、盗汗,至于因温热病引起的出汗,或属重急病阴竭阳脱、亡阳大汗者均不在此例。

小儿汗证,多属西医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结核感染,也常以多汗为主症,临证当注意鉴别,及时明确诊断,以免贻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表虚不固者,常有自汗、盗汗;而小儿汗多,若未能及时拭干,又易于着凉,造成呼吸道感染发病。

[病因病机]

汗是人体五液之一,是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来。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心主血,汗为心之液,阳为卫气,阴为营血,阴阳平衡,营卫调和,则津液内敛。反之,若阴阳脏腑气血失调,营卫不和,卫阳不固,腠理开阖不利,则汗液外泄。小儿汗证的发生,多由体虚所致。其主要病因为禀赋不足,调护失宜。

小儿脏腑娇嫩,元气未充,腠理不密,所以容易出汗。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失调,肺气虚弱,均可自汗或盗汗。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脾气虚,表虚不固,故汗出不止。

营卫为水谷之精气,化生血脉,行于经隧之中为营气,其不循经络而直达肌表,充实于皮毛分肉之间为卫气,故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论述。正常状态下,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若小儿营卫之气生成不足,或受疾病影响,或病后护理不当,营卫不和,致营气不能内守而敛藏,卫气不能卫外而固密,则津液从皮毛外泄,发为汗证。

气属阳,血属阴。小儿血气嫩弱,若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体弱小儿,气阴虚亏。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

小儿脾常不足,若平素饮食甘肥厚腻,可致积滞内生,郁而生热·。甘能助湿,肥能生热,蕴阻脾胃,湿热郁蒸,外泄肌表而致汗出。

由此可见,小儿汗证有虚实之分,虚证有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阴亏损,实证则为湿热迫蒸。

[临床诊断]

1.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

2.寐则汗出,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而出汗者称自汗。

3.排除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结核感染、风湿热、传染病等引起的出汗。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汗证多属虚证。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以阴虚、血虚为主。肺卫不固证多汗以头颈胸背为主;营卫失调证多汗而不温;气阴亏虚证汗出遍身而伴虚热征象;湿热迫蒸证则汗出肤热。

二、治疗原则

汗证以虚为主,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肺卫不固者益气固卫,营卫失调者调和营卫,气阴亏虚者益气养阴,湿热迫蒸者清化湿热。除内服药外,尚可配合脐疗等外治疗法。

三、分证论治

1.肺卫不固

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时易患感冒。舌淡,苔薄,脉细弱。

分析:本证主要见于平时体质虚弱的小儿。阳主卫外而固密,肺主皮毛,肺卫不固,津液不藏,故汗出。头为诸阳之会,肩背属阳,故汗出以头部、肩背明显。动则气耗,津液随气泄,故汗出更甚。气阳不足,津液亏损,故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肺卫失固,腠理不密,外邪乘袭,故常易感冒。舌质淡,脉细弱为气阳不足之象。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常用药:重用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走表御风调节开合,牡蛎敛阴止汗,浮小麦养心敛汗,麻黄根收涩止汗。

脾胃虚弱,纳呆便溏者加山药、炒扁豆、砂仁健脾助运;汗出不止者,每晚在睡前用龙骨、牡蛎粉外扑,以敛汗潜阳。

2.营卫失调

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而不温,微寒怕风,不发热,或伴有低热,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分析:本证多为表虚者,病后正气未复,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汗出遍身,微寒怕风,或伴低热;肺脾受损,故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均为营卫失调之象。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常用药:黄芪益气固表;桂枝温通卫阳,配芍药敛护营阴,共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助黄芪以固表;浮小麦、煅牡蛎收敛止汗。

精神倦怠、胃纳不振、面色少华加党参、淮山药健脾益气;口渴、尿黄、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石斛、柏子仁养心安神;汗出恶风,表证未解者,用桂枝汤祛风解表。

3.气阴亏糜

证候: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分析:多见于急病、久病、重病之后失于调养,或素体气阴两虚,故形体消瘦;气虚不能敛阴,阴虚易生内热,迫津外泄,故汗出较多;汗为心液,汗出则心血暗耗,血虚则心神不宁,故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气阴亏损故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脉细弱,均为气阴不足之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数,则为阴亏之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减。常用药:人参或党参益气生津,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收敛止汗,生黄芪益气固表,瘪桃干收敛止汗。

精神困顿,食少不眠,不时汗出,面色无华,为气阳偏虚,去麦冬,加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固表;睡眠汗出,醒则汗止,口干心烦,容易惊醒,口唇淡红,为心脾不足,脾虚血少,心失所养,可用归脾汤合龙骨、牡蛎、浮小麦补养心脾,益气养血,敛汗止汗。

4.湿热迫蒸

证候:自汗或盗汗,以头部或四肢为多,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色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脾胃湿热蕴积,热迫津液外泄,故自汗或盗汗;头为诸阳之会,脾主四肢,故头部或四肢汗多;湿热郁蒸,故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泻脾。

方药:泻黄散加减。常用药:石膏、栀子清泄脾胃积热,防风疏散伏热,藿香化湿和中,甘草调和诸药,再加麻黄根、糯稻根敛汗止汗。

尿少、色黄加滑石、车前草清利湿热;汗渍色黄甚者加茵陈、佩兰清化湿热。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玉屏风口服液每服1支,1日2次。用于肺卫不固证。

2.生脉饮口服液每服1支,1日2次。用于气阴亏虚证。

二、外治疗法

1.五倍子粉适量,温水或醋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敷脐中,用橡皮膏固定。用于盗汗。

2.龙骨、牡蛎粉适量,每晚睡前外扑。用于自汗、盗汗,汗出不止者。

三、单方验方

1.黄芪散黄芪、牡蛎粉、生地各30g。共为细末,每服3—6g。,用于盗汗。

2.糯稻根30s,浮小麦、瘪桃干各10g。水煎服。用于自汗。

3.浮小麦30g,麻黄根10g。水煎代茶饮。用于自汗。

四、饮食疗法

1.黑豆煮烂,每日适量食之。有健脾固表之功。

2.鸭血糯米适量,煮烂食之。有补血和营之功。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小儿体质。

2.注意病后调理,避免直接吹风。

3.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积极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护理

1.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拭汗用柔软干毛巾或纱布擦干,勿用湿冷毛巾,以免受凉。

2.汗出过多致津伤气耗者,应补充水分及容易消化而营养丰富的食物。勿食辛辣、煎炒、炙烤、肥甘厚味。

3.室内温度湿度要调节适宜。

[文献摘要]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盗汗候》:“盗汗者,眠睡而汗自出也,小儿阴阳之气嫩弱,腠理易开,若将养过温,因睡卧阴阳气交津液发越而汗自出也。”

《幼科发挥·诸汗):“汗者心之液也。头汗不必治。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医宗必读·汗》:“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心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肾阳衰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

《幼幼集成·诸汗证治》:“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又曰:心为汗。夫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盖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两虚而得之者,然阴虚阳必凑之,故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凑之,故发厥而自汗,是皆阴阳偏胜所致也。

[现代研究]

胡义保。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小儿睡眠多汗症.河南中医1991;(5):26

药物组成:桂枝4g,白芍9g,甘草3g,大枣5枚,龙骨、牡蛎各15g(先煎)。1日1剂,7日为1疗程。气阳虚型加黄芪、白术、麻黄根,重用桂枝;气阴虚型加黄芪、太子参、五味子,桂枝减量。治疗54例,结果痊愈38例,好转11例,无效5例。对照组15例,给服谷维素、维生素B1\维生素B6、·谷氨酸,出汗较多者,睡前服少量阿托品,7日为1疗程。结果好转2例,无效13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陈乃麦.炙甘草汤治疗小儿汗症32例.国医论坛1996;(1):20

基本方:炙甘草、阿胶、麻仁各5g,人参2g,生地10g,桂枝3g,麦冬6g,大枣3枚,生姜3片。为7岁小儿量,可随年龄大小增减药量。表虚明显,漏汗不止者,可加用生黄芪5so1日1剂,水煎分3次服,5岁以下儿童每日可服5次。治疗32例,全部治愈。

刘慧瑾.五倍子散敷脐治疗小儿汗症.基层中药杂志1四5;(4):43

五倍子、五味子各15g,共研细末备用。每晚睡前取10%,加少许面粉,用温开水调拌,捏成药饼,紧贴神阙穴,外用胶布或膏药固定,翌日清晨去除,连敷3天为1疗程。治疗小儿汗症52例,其中自汗40例,盗汗2例,多汗10例,结果治疗1-2个疗程汗止,随访3个月以上无反复者32例;于1—2个月内又出汗者12例;停药后又出汗,再用本法1—2个疗程。

日期:2009年1月24日 - 来自[第八章 心肝病证]栏目

第三节 汗证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本节所论述的自汗、盗汗,均为汗液过度外泄的病理现象。《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对自汗、盗汗的名称作了恰当的说明:“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

自汗、盗汗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中医对其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若辨证用药恰当,一般均有良好的疗效。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故血液耗伤的人,不可再发其汗。并明确指出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与气。”在出汗异常的病证方面,谈到了多汗、寝汗、灌汗、绝汗等。《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并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治疗,谓“历节、肠痈、脚气、产褥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说:“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

自汗、盗汗作为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常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本节着重讨论单独出现的自汗盗汗。至于由其他疾病引起者,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西医学中的甲状腺机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自汗盗汗亦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夕又有少数人由于体质关系,平素易于出汗,而不伴有其他症状者,则不属本节范围。正如《笔花医镜,盗汗自汗》说:“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然亦有秉质如此,终岁习以为常,此不必治也。”

【病因病机】

出汗为人体的生理现象。在天气炎热、穿衣过厚、饮用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情况下,出汗量增加,,此属正常现象。在感受表邪时,出汗又是驱邪的一个途径,外感病邪在表,需要发汗以解表。

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除了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出汗过多外,引起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肺气不足素体薄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致自汗。

2.菅卫不和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微受风邪,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出。

3.心血不足思虑太过,损伤心脾,或血证之后,血虚失养,均可导致心血不足。因汗为心之液,血不养心.,汗液外泄太过,引起自汗或盗汗。

4.阴虚火旺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以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导致盗汗或自汗。

5.邪热郁蒸由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以致肝火或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临床表现】

本节汗证是指不因其他疾病(如发热等)的影响,而以汗出过度为主要表现的自汗盗汗,其临床特征是:①自汗表现为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常伴有气虚不固的症状;盗汗表现为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常伴有阴虚内热的症状。②无其他疾病的症状及体征。

【诊断】

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作为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盗汗,因疾病的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

3.查血沉、抗“O”、T3、T4、基础代谢、血糖、胸部X线摄片、痰涂片等检查,以排除风湿热、甲亢、糖尿病、肺痨等疾病。

【鉴别诊断】

自汗、盗汗应着重与脱汗、战汗、黄汗相鉴别。

1.脱汗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

2.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之象。

3.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粘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郁之症。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一般来说,汗证以属虚者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久者或病变重者会出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治疗原则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

分证论治

·肺卫不固

症状: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

本方为益气固表止汗的常用方剂,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少佐防风走表散邪,且助黄芪固表。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固表敛汗。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兼有阴盛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可改用大补黄芪汤以补益气血,固表敛汗。本方除含有玉屏风散的药物外,尚有人参、山茱萸、茯苓、甘草、五味子等益气固摄,熟地、川芎、肉苁蓉等补益精血,补益之力远较玉屏风散为强,故宜用于自汗之气血不足及体虚甚者。

·营卫不和

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两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配以生姜、大枣、甘草,助其调和营卫之功。

汗出多者,酌加龙骨、牡蛎固涩敛汗。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之甘润缓急进行治疗。

营卫不和而又表现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者,可改用黄芪建中汤益气建中,调和营卫。

由瘀血阻滞导致者,兼见心胸不适,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等症者,可改用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疏通经络营卫。

·心血不足

症状: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治法:补心养血。

方药:归脾汤。.

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理气调中,共奏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

汗出多者,加五味子、牡蛎、浮小麦收涩敛汗。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补益精血。

·阴虚火旺

症状: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

方中用当归、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黄连、黄芩、黄柏苦寒清热,泻火坚阴;黄芪益气固表。

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涩敛汗。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

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著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滋阴清热。

·邪热郁蒸

症状: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方药:龙胆泻肝汤。

方中以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清肝泄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和营,甘草调和诸药。

郁热较甚,小便短赤者,加茵陈清解郁热。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不显著者,可改用四妙丸清热除湿。方中以黄柏清热,苍术、薏苡仁除湿,牛膝通利经脉。

【转归预后】

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经过治疗大多可在短期内治愈或好转。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自汗,尤其是盗汗,则病情往往较重,治疗时应着重针对原发疾病,且常需待原发疾病好转、痊愈,自汗、盗汗才能减轻或消失。

【预防与调摄】

汗出之时,腠理空虚,易于感受外邪,故当避风寒,以防感冒。汗出之后,应及时用干毛巾将汗擦干。出汗多者,需经常更换内衣,并注意保持衣服、卧具干燥清洁。

【结语】

不因天暑、衣厚、劳作及其他疾病,而白昼时时汗出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自汗多由气虚不固,营卫不和;盗汗多因阴虚内热;由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滋阴降火、清化湿热,是治疗自汗、盗汗的主要治法,可在辨证方药的基础上酌加固涩敛汗之晶,以提高疗效。

【文献摘要】

《素问·宣明五气》:“五藏化液,心为汗。”

《灵枢,决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灵枢·营卫生会》:“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素问·藏气法时论》:“肾病者……寝汗出,憎风。”

《素问·脉要精微论》:“肺脉,……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济生方·诸汗门》:“人之气血,应乎阴阳,和则平,偏则病。阴虚阳必凑,故发热自汗;阳虚阴必乘,故发厥、自汗。又况伤风、中暑、伤湿、喜怒、惊悸、房室、虚劳、历节、肠痈、痰饮、产褥等病,皆能致之。”

《医学正传·汗证》:“若夫自汗与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激激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

《医碥·汗》:“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

【现代研究】

自汗

邢氏报道以当归六黄汤治疗29例妇女更年期烦热自汗症,病程1-3年,辨证属于阴虚火旺,经治后全都有效。其中16例全部症状消失,服药最少9剂,最多27剂[河北中医1992~(3):35]信马氏以补中益气汤加山茱萸、山药,另用五倍子粉少许敷脐,治疗1例自汗严重(称为漏汗)病程达1年的患者,服药10剂后,基本治愈[四川中医1991;(12):28L俞氏报道新加龙萸止汗汤(生龙骨、生牡蛎、山萸肉、何首乌、酸枣仁、黄芪、金樱子、乌梅)对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心律不齐引起的全身性大汗症(包括自汗及盗汗)有良好疗效[中医杂志1988;(2):138]。

活血化瘀法在汗证的治疗中渐受重视,如陈氏治疗1例汗出如油,白天需换衣5-6次,已病10余日,西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自汗患者,曾用其他治疗无效,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收到良好效果[中医杂志1993;(10):633L辛氏及吕氏分别以血府逐瘀汤治愈2例黎明汗出,患病半月的患者[四川中医1991;(2):19]。

盗汗

盗汗以阴虚导致者为多,但亦有由阳虚所致者。如钟氏谓,对于阴盛于内,阳浮于外,迫津外泄的盗汗,用附子为主,引火归原,可获较好效果[中医杂志1992;(11):6L周氏对1例43岁的男性,盗汗每日2-3次,病已6年的患者,经辨证后采用真武汤治疗,4剂汗止,继以原方出入服药10剂,随访2年未复发[四川中医1991;(12):27L江氏对1例夜卧则下半身出汗已5年的患者,在芪附汤、桂枝龙骨牡蛎汤、牡蛎散3方的基础上加补肾之品,疗效优良[中医杂志1991;(6):353]。

止汗方药

余氏对汗证妙用仙鹤草,其经验是:仙鹤草配白术疗自汗,仙鹤草配紫丹参治盗汗,仙鹤草配藿胆(藿香加适量猪胆汁拌)治头汗,仙鹤草配黄芪治半身出汗[中医杂志1992;(9):517]。魏氏等用止汗锭(何首乌、五倍子、黄芪等量制粉,过120目筛,加入药用基质,制成每粒含生药1g的锭剂)治疗168例汗证(其中自汗48例,盗汗66例,自汗兼盗汗54例),取得良好效果,总有效率为94.05%。在无效的10例中,有肺结核4例,肿瘤化疗期5例,更年期综合征1例。止汗锭的用法是:将脐部洗净擦干,放1枚药锭于脐内,上盖塑料薄膜,外敷纱布,周边用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连用8日为1疗程。疗效佳的患者,3日左右即显效果[中医杂志1991;(6):4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